子曰知命无以为君子也,孔子曰不知命无以为君子

《论语集注》尧曰第二十

尧曰第二十 凡三章。 尧曰:“咨!尔舜!天之历数在尔躬。允执其中。四海困穷,天禄永终。” 此尧命舜,而禅以帝位之辞。咨,嗟叹声。历数,帝王相继之次第,犹岁时气节之先后也。允,信也。中者,无过不及之名。四海之人困穷,则君禄亦永绝矣,戒之也。 舜亦以命禹。 舜后逊位于禹,亦以此辞命之。今见于虞书大禹谟,比此加详。 曰:“予小子履,敢用玄牡,敢昭告于皇皇后帝:有罪不敢赦。帝臣不蔽,简在帝心。朕躬有罪,无以万方;万方有罪,罪在朕躬。” 此引商书汤诰之辞。盖汤既放桀而告诸侯也。与书文大同小异。曰上当有汤字。履,盖汤名。用玄牡,夏尚黑,未变其礼也。简,阅也。言桀有罪,己不敢赦。而天下贤人,皆上帝之臣,己不敢蔽。简在帝心,惟帝所命。此述其初请命而伐桀之辞也。又言君有罪非民所致,民有罪实君所为,见其厚于责己薄于责人之意。此其告诸侯之辞也。 周有大赉,善人是富。 赉,来代反。此以下述武王事。赉,予也。武王克商,大赉于四海。见周书武成篇。此言其所富者,皆善人也。诗序云“赉所以锡予善人”,盖本于此。 “虽有周亲,不如仁人。百姓有过,在予一人。” 此周书太誓之辞。孔氏曰:“周,至也。言纣至亲虽多,不如周家之多仁人。” 谨权量,审法度,修废官,四方之政行焉。 权,称锤也。量,斗斛也。法度,礼乐制度皆是也。 兴灭国,继绝世,举逸民,天下之民归心焉。 兴灭继绝,谓封黄帝、尧、舜、夏、商之后。举逸民,谓释箕子之囚,复商容之位。三者皆人心之所欲也。 所重:民、食、丧、祭。 武成曰:“重民五教,惟食丧祭。” 宽则得众,信则民任焉,敏则有功,公则说。 说,音悦。此于武王之事无所见,恐或泛言帝王之道也。杨氏曰:“论语之书,皆圣人微言,而其徒传守之,以明斯道者也。故于终篇,具载尧舜咨命之言,汤武誓师之意,与夫施诸政事者。以明圣学之所传者,一于是而已。所以着明二十篇之大旨也。孟子于终篇,亦历叙尧、舜、汤、文、孔子相承之次,皆此意也。” 子张问于孔子曰:“何如斯可以从政矣?”子曰:“尊五美,屏四恶,斯可以从政矣。”子张曰:“何谓五美?”子曰:“君子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 费,芳味反。 子张曰:“何谓惠而不费?”子曰:“因民之所利而利之,斯不亦惠而不费乎?择可劳而劳之,又谁怨?欲仁而得仁,又焉贪?君子无众寡,无小大,无敢慢,斯不亦泰而不骄乎?君子正其衣冠,尊其瞻视,俨然人望而畏之,斯不亦威而不猛乎?” 焉,于虔反 子张曰:“何谓四恶?”子曰:“不教而杀谓之虐;不戒视成谓之暴;慢令致期谓之贼;犹之与人也,出纳之吝,谓之有司。” 出,去声。虐,谓残酷不仁。暴,谓卒遽无渐。致期,刻期也。贼者,切害之意。缓于前而急于后,以误其民,而必刑之,是贼害之也。犹之,犹言均之也。均之以物与人,而于其出纳之际,乃或吝而不果。则是有司之事,而非为政之体。所与虽多,人亦不怀其惠矣。项羽使人,有功当封,刻印刓,忍弗能予,卒以取败,亦其验也。尹氏曰:“告问政者多矣,未有如此之备者也。故记之以继帝王之治,则夫子之为政可知也。” 子曰:“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 程子曰:“知命者,知有命而信之也。人不知命,则见害必避,见利必趋,何以为君子?” 不知礼,无以立也。 不知礼,则耳目无所加,手足无所措。 不知言,无以知人也。” 言之得失,可以知人之邪正。尹氏曰:“知斯三者,则君子之事备矣。弟子记此以终篇,得无意乎?学者少而读之,老而不知一言为可用,不几于侮圣言者乎?夫子之罪人也,可不念哉?”

君子知命不惧出处论语

死生有命,富贵在天。

“不知命无以为君子”究竟是什么意思

人生的最高境界是“三知”全部《论语》的最后一章里,孔子提出人要“三知”,即“知命”、“知礼”、“知言”,可谓是人生至理名言.《论语》从学习的三个阶段开始,以要达到“三知”的境界终篇,是大有深意的.实际是讲述人生在道德知识与品行全面成长的整个过程.学习是起步阶段,是人生提升自己的唯一手段,当然这种学习包括读书学习与社会实践的学习.学习的最后境界便是“知命”、“知礼”、“知言”,而“知命”排在第一位.那么,孔子这里的“知命”究竟是什么意思呢?先看看原文 《论语?尧曰》最后一章,也是全书最后一章:【原文】子曰:“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不知礼,无以立也;不知言,无以知人也.”【翻译】孔子说:“不懂得命运,就没有办法当君子;不知道礼制,就没有办法在社会立足;不能洞察语言,就没有办法判断人.”【评析】命运问题始终是困扰人生的大问题.命运处在可知与不可知之间,即命运肯定存在.因为人之生活、前途确实存在外在的非人力可控制的偶然性因素,如何注意、懂得、认识、重视偶然性,要利用或抗衡这种偶然性,或不为其左右而在偶然性中建立起属于自己的必然性,这就是安身立命.这样就不会做非分之想,就是君子之所为了.“知礼”是知道礼制的内容与形式方可以在社会立足,而能够认识人识别人才是处理人际关系的起点与掌握尺度的关键.这三个方面是人能否立足,能否成功的前提与关键.全部《论语》以此终篇,与第一章相呼应,从自觉努力学习开始,到获取知命、知礼、知言的能力,是人生的全部内容,是生命的真正意义与价值.可见《论语》的章节结构设计是经过深思熟虑,惨淡经营的.“知命”就是“知天命”孔子所说的“知命”就是他所说自己“五十而知天命”的“知天命”,包含十分复杂的意蕴.其中主要有这样几层意思:1、天命是客观存在.2、天命不可预知不可认识.3、人生起点不同,基础不同,要求也不能相同.4、在现有基础上尽力去做即可以,能够努力尽力竭力,“内省不疚”便问心无愧.下面分别解释这几个方面.1、天命是客观存在.天命是客观存在的,这种客观存在实际就是指生命状态的个别性、特殊性.每个人下生命运就不同,生在贫寒之家与生在富贵之家不同,生在乞丐之家与生在帝王之家不同.这种情况没有选择性,而完全是偶然,这便是命.人生的时间与空间也是命,生在利比亚、伊拉克、阿富汗这样的动乱国家与生在发达国家的儿童生活质量岂止天壤,也是命.生在贞观之治、康乾盛世的百姓普遍幸福,而生在鸦片战争后的人普遍受苦受难,也是命,而人们是无法选择的.我讲课时曾经说过,当官、经商、做学问都不是一代人的事,基础很重要.起点高低很关键.“长袖善舞”,“多财善贾”,这便是基础,也是命运.2、天命不可预知不可认识.天命是肯定存在的,但天命是不可预知的.正是这种不可预知性,才使人生有滋有味,才充满期望.如果什么事先都知道了,那么人生便索然寡味了.俗语说:“人不知死,车不知翻”,就是命运不可知的一种认识.人的死亡是不可躲过的,是可以预期的,即一百多年,最长不过一百四五十年而已.确知活这么长寿命者,全世界恐怕只有孙思邈一人而已.目前生活水平高了,人的平均寿命在增长,但也难以突出这个数字.我在一篇文章中曾经写到:“七十八十算正常,九十以上算高寿,一百以上是寿星,二百以上是妖精”,妖精不是人类.这样,人们就不必企求长生不老,但也要珍惜生命.而其他如官运、财运、桃花运也都难以预知.只能顺应天意而已.古人的“守份”,安身立命是对的.3、人生起点不同,基础不同.人生起点不同,基础不同,要求当然就不能相同.有人看别人条件好就眼热,便属于“不知命”,看别人有个好爸爸,便可以安逸得到很多,小小年纪,便有房有车,而自己出身贫寒,则一无所有.这时候,最关键的是要凭借自己的艰苦卓绝的努力和打拼去改变生活处境.不要看别人的爸爸如何,而你自己应当努力做个好爸爸.这样,才算是“知命”.4、在现有基础上尽力去做即可以知命之后,很多事情便都心安理得,自己努力去做就可以了,不必规定一个具体目标.比如几年要挣一百万之类,这样会活的很累很烦.只是不断上升的趋势就好.这样容易做到,也容易满足.温饱以上的“内省不疚”便是幸福.幸福并不遥远,幸福与钱有关系,但钱不起很大作用.能够做到这样,便是“知命”.“知命”还应该含有知道生命只有一次,而且很短暂,故更应该抓紧时间学习与工作,使生命更有意义.

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

“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这段话出自《论语、宪问第十四章》,原文是:子曰:“君子之道三,我无能焉:仁者无忧,知(同“智”)者不惑,勇者不惧”子贡曰:“夫子之道也。”译文:孔子说:“君子之道有三条,我都没有做到:有仁德的人不忧愁,有智慧的人不迷惑,勇敢的人不畏惧”。学生子贡说:“这是先生在说自己啊!”          面对非凡复杂的社会关系和物欲横流的人性弱点,一个人,一个种族做到真正的不忧、不惑、不惧,何其难也。今天看来,圣人之言,孔子弘道,还有着伟大的现实指导意义。         宋朝宰相赵普曾有“半部论语治天下”的说法,曾用半部论语辅佐宋太祖、宋太宗平定天下,定国安邦。说明《论语》是一部治国良策。北京师范大学的于丹教授,有一个讲座,题目叫做一部《论语》修自身,说明《论语》是一部修身宝典。我们把这两个意思合起来说:《论语》就是一部内圣外王之书。是一部老少必读之书,内可以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内圣之业,外可以实现“齐家、治国、平天下”外王大计。 “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 是论语中君子之道,个人修行的最高标准。《礼记·中庸》说:“知、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有智慧的人能将事理看得明白透彻,所以不会迷惑。仁者存公心,去私欲,乐天知命,不患得患失,所以不忧虑。有勇气的人不畏惧困难,见义勇为,所以不惧。         小时候学《论语》整个就是囫囵吞枣,感觉晦涩难懂,今天看来,它真的富含人生智慧,相见恨晚。“学而时习之,”由衷的“不亦乐乎”,重读它仿佛和圣人在交谈,重温那个诸侯混战,春秋争霸的时代。感叹孔老夫子十五有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五岁周游列国的勇者之行,领略到一颗立于天地之间,有教无类的仁爱之心,感受到一位死而不亡,光耀千秋的智者情怀。        仁爱是儒家的核心要义,仁爱之心是一种大爱情怀,无我境界,也是我们的为人所追求的最高境界。不断探索,不断实践,不断学习才能成为智者,这是一个快乐而又漫长的成长过程。如果拥有一颗仁爱之心、智慧的头脑,面对困难和挫折还有什么可惧怕的呢?   我们不可能都能成圣成贤,但是每个人和每个种族,都会面临各种与自己、与社会、与天地的复杂关系,如果不能正确处理,小可误入迷途,大可引起祸端。如天下之人皆懂三德而践行之,天下太平、人民幸福。何患之有呢?

子曰:“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不知礼,无以立也;不知言,无以知人也。”什 ...

意思是:孔子说:“不懂得天命,就不能成为君子;不知道礼仪,就不能立身处世;不善于分辨别人的话语,就不能真正了解这个人。”

出自:孔子及其弟子[春秋]《论语尧日篇第二十》。

原句:孔子曰:“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不知礼,无以立也;不知信,无以知人也。”

释义:孔子说:“不懂得天命,就不能做君子;不知道礼仪,就不能立身处世;不善于分辨别人的话语,就不能真正了解他。”

扩展资料:

这一章,孔子再次向君子提出三点要求,即“知命”、“知礼”、“知言”,这是君子立身处世需要特别注意的问题。《论语》一书最后一章谈君子人格的内容,表明此书之侧重点,就在于塑造具有理想人格的君子,培养治国安邦平天下的志士仁人。

作为儒家经典的《论语》,其内容博大精深,包罗万象,《论语》的思想主要有三个既各自独立又紧密相依的范畴:伦理道德范畴——仁,社会范畴——礼,认识方法论范畴——中庸。

仁,首先是人内心深处的一种真实的状态,折中真的极致必然是善的,这种真和善的全体状态就是“仁”。孔子确立的仁的范畴,进而将礼阐述为适应于仁、表达仁的一种合理的社会关系与待人接物的规范,进而明确“中庸”的系统方法论原则。“仁”是《论语》的思想核心。

孔子曰:“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不知礼,无以立也。不知言,无以知人也...

孔子说:“不知道命运,就不能够做君子;不懂得礼,就不能够立身;不识别言语,就不能够识别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