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衍五行学说的精髓,五行学说起源

请简要说一下阴阳家邹衍的“五德终始说”为何意

五德终始—— 又称"五德转移"。阴阳家代表邹衍运用阴阳五行理论来阐释宇宙演变和历史兴衰,创为"五德终始"之说,影响甚大。后来的挂名吕不韦的《吕氏春秋》、董仲舒的《春秋繁露》、刘向的《洪范五行传论》(梁任公在其《饮冰室文集·阴阳五行说之来历》中谈到阴阳学说之害时曾提到:宜负罪责者三人焉……曰邹衍,曰董仲舒,曰刘向。可见阴阳家其要)等,都是以阴阳五行为思想基干。 "五德"指五行的属性,即土德、木德、金德、水德、火德。按阴阳家的说法,宇宙万物与五行对应,各具其德,而天道的运行,人世的变迁,王朝的更替等,则是"五德转移"的结果。其目的在为当时的社会变革进行论证,但却陷入了历史循环论。

阴阳家代表人物

阴阳家代表人物是邹衍。阴阳家,诸子百家之一,是盛行于战国末期到汉初的一种哲学流派,齐国人邹衍是其创始人,阴阳家的学问被称为“阴阳说”,其核心内容是“阴阳五行”,阴阳学说是中华民族最重要的哲学思想之一。司马迁在《史记》中称阴阳家的学问“深观阴阳消息,而作迂怪之变。”《吕氏春秋》、《淮南子》、《春秋繁露》则直接受到邹衍学说的影响。《史记》记载:《易》,著天地、阴阳、四时、五行,故长于变。故阴阳,五行观点最早由《周易》提出。阴阳家思想将自古以来的数术思想与阴阳五行学说相结合,并进一步发展,建构了规模宏大的宇宙图式,尝试解说自然现象的成因及其变化法则。

历史上研究“五行学说”的高手有哪几位?

五行与朝代的关系说法是战国的邹衍首创的,并被后世不少统治者所利用,用于证明其统治或改朝换代的合法性。邹衍说黄帝是土德,被木德的禹所取代,夏被金德的汤取代,而商又被火德的周文王取代。秦始皇采用了这种说法,说秦朝是水德(克周的火德),从此后世不少改朝换代的统治者便以此为借口来证明自己统治的合法性,甚至连衣服制服的颜色都要变。

金木水火土是谁发明出来的,五行的来历是谁提出来的最早

提起金木水火土是谁发明出来的,大家都知道,有人问”金木水火土”最早起源自哪国?,另外,还有人想问五行是谁发明的,你知道这是怎么回事?其实金木水火土是由谁提出来的世界观,下面就一起来看看五行的来历是谁提出来的最早,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生辰八字看五行(五行相生相克都知道)

灵冲霄为您解读各种金庸武侠与文学名著的冷知识,点击关注阅读系列文章。

五行学说是我国古代的取象比类学说, 不是五种元素 ,而是将万事万物按照润下、炎上、曲直、从革、稼穑的 性质 归属到水火木金土五个项目中,与西方古代的地、水、火、风四元素学说有区别,是集哲学、占卜、算命、历法、中医学、社会学等诸多学于一身的理论。

这里灵冲霄带大家了解一下与五行相关的冷知识:

五行的起始与盛行

五行的起源非常古老,早在《尚书·洪范》中就有“五行”这一概念的提出。

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弯曲,舒张),金曰从革(成分致密,善分割),土爰稼穑(意指播种收获)。润下作咸,炎上作苦,曲直作酸,从革作辛,稼穑作甘。

从这里看,中国的五行学说自上古夏商周三代就已经有了比较完整的基本体系架构。

我们现在引用的五行学说真正盛行开来,灵冲霄个人认为是春秋战国时期。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中,诸子百家大多有复古情节,借助古籍来引申发展自己的学术主张。其中对五行学说继承和发展最为深刻的是阴阳家的大佬邹衍。

邹衍借助五行的概念、提出了“五行生胜”的理论,来试图说明事物运动变化的普遍规律。他认为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是五行相生的转化形式,说明事物之间有着对立的关系。因为邹衍对五行学说的精深研究,故而人们也将“阴阳家”称为“阴阳五行家”。

他用五行学说来解释王朝更替和社会变迁,引申出“五德终始说”。邹衍的“五德终始说”为齐闵王称东帝,燕昭王称北帝奠定了理论基础。后来被秦始皇接了去,为他的称帝及其统治服务。《史记·封禅书》说:“邹子之徒论著终始·五德之运,及秦帝而齐人奏之,故始皇采用之。”邹衍的“五德终始说”在汉代被董仲舒的新儒学所吸收,成为支持“君权神授”的学说的理论框架,更深远的影响到了后世。

举个栗子,《三国演义》中有曹丕废帝篡炎刘,刘备称帝后为昭烈皇帝等描写。这是因为汉朝在邹衍的五德学说中属于“火徳”,故而汉朝一方的称呼中会有“炎”“昭烈”等与火相关的名号。

五行生克都知道?反生反克了解一下

五行学说中的五行生克,大家想必都知道。哪怕小学生也能说出:“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和“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来。

这里灵冲霄带大家了解一下五行生克中引申开来的“五行反生反克”的说法。

反生为克 :“金赖土生,土多金埋。土赖火生,火多土焦,火赖木生,木多火塞。木赖水生,木多水漂。水赖金生,金多水浊。”土是生金的,但土太多反而把金埋没了,使金失去应有的作用。比如一个人身体本来很健壮,又吃人参补品,结果不但没有起到补身的作用,反而由于补得太过致病(例如流鼻血等),此为反生为克。

反克 ︰五行生克中并不只存在顺克,如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旺克衰,强克弱;也有反克︰如“金能克木,木坚金缺。木能克土,土重木折。土能克水,水多土荡。水能克火,火旺水干。火能克金,金多火熄。”比如用小刀去伐巨木,小刀反为巨木崩断,这就是金弱木强下,金反为木克。

兄台,你命中五行缺……

电视剧和小说中常常会有刚出生的孩子起名字时,家里大人或者算命先生一算孩子出生时间(生辰八字)后来一句“你家孩子命中缺水(或其他五行)”之类的说法。

这命中缺什么之类的说法还是跟生辰八字及天干地支的五行属性有关。

中国古代采取天干地支相合的方法来计算时间。这里不再细说,举个简单的例子——现在时间为2023年8月30日上午10:30,那么换算成干支计时就是“己亥年癸酉月己亥日己巳时”,此时出生的孩子的生辰八字就是“己亥癸酉己亥己巳”。

具体看八字中的五行属性还是先了解一下天干地支的五行属性。

那么由上表来看的话,这孩子生辰八字中的五行属性分布就是“己亥 癸酉 己亥 己巳”对“土水 水金 土水 土火”。细查一下,这里面有“金水火土”四行,没有“木”,所以此时出生的孩子按五行理论的说法就是“命中缺木”。家里大人的话,起名字时会给孩子起带“草字头”或者“木字旁”的名字来弥补所缺的“木”。

八卦中五行属木的有哪些? 多选 0 人 0% 乾卦 0 人 0% 坤卦 0 人 0% 巽卦 0 人 0% 震卦 0 人 0% 兑卦 投票

(图片来源于网络)

往期精彩回顾:逍遥游中有大道:北冥、鲲鹏等瑰丽画面下隐藏的圣人之境

邹衍的贡献

五行论与五德终始说班固《汉书·艺文志》论述了阴阳家的来历和社会地位:“阴阳家之流,盖出于羲和之官,敬顺吴天,历象日月星辰,敬授民时,此其所长也。”班固认为阴阳家来源于掌管天文历法的官羲氏及和氏。既如此,天论与五行学说便是邹衍学说的主要内容。《史记》集解引刘向《别录》说:“邹衍之所言……尽言天事,故曰 ‘谈天’。”《史记·孟荀列传》说,“邹衍之术,迂大而宏辩……故齐人颂日:‘谈天衍’。”《文心雕龙·诸子》说:“邹子养政于天文。”同书《时序》说:“邹子以谈天飞誉。”可见善于谈天是邹衍的一大特点。然而邹衍不是为谈天而谈天,他以谈天为手段,以服务于当时的需要为目的。建立于阴阳基础上的“五德终始”说才是他学说的核心所在。观早期中华哲学文化,并没有五行的说法,更没有五行相克之理论。而邹衍认为,天地有五行,从天地剖判以来的人类社会都是按照五德(即五行之德)转移的次序进行循环的。而五德转移是仿照自然界的五 行相克即土克水、木克土、金克木、火克金、水克火的规律进行 的。人类社会的历史变化同自然界一样,也是受土、木、金、火、水五种物质元素支配的,历史上每一王朝的出现都体现了一种必然性。邹衍说:“五德之次,从所不胜,故虞土、夏木”(《淮南 子·齐俗训》篇高诱注引《邹子》)。《文选·魏都赋》李善注引 《七略》曰:“邹子有终始五德,从所不胜,木德继之,金德次之,火德次之,水德次之。”《吕氏春秋·应同》讲得更具体:“凡帝王之将兴也,天必先见祥乎下民。黄帝之时,天先见大螾大蝼。黄帝曰:‘土气胜!’土气胜,故其色尚黄,其事则土。及禹之时,天先见草木秋冬不杀。禹曰:‘木气胜!’木气胜,故其色尚青,其事则木。及汤之时,天先见金刃生于水。汤曰,‘金气胜!’金气胜,故其色尚白,其事则金。及文王之时,天先见火,赤鸟衔丹书集于周社。文王曰;‘火气胜!’火气胜,故其色尚赤,其事则火。代火者必将水,天且先见水气胜。水气胜,故其色尚黑,其事则水。”上述引文据近代学者考证,应属于邹衍的佚文,至少体现了邹衍的学说精神。邹衍的这种学说为齐闵王称东帝,燕昭王称北帝奠定了理论基础,因而受到他们的礼遇和重用是不难理解的。这种学说后来被秦始皇接了去,为他的称帝及其统治服务。《史记·封禅书》说:“邹子之徒论著终始·五德之运,及秦帝而齐人奏之,故始皇采用之。”王应麟《汉书·艺文志考证》说:“东 莱吕氏曰:‘方邹衍推五德之运,人视之,特阴阳末术耳,若无预于治乱之数也。及至始皇始采用之,定为水德。以为水德之治,刚毅戾深,事皆决于法,刻削毋仁恩和义,然后合五德之数。于是 。急法,久者不赦,则其所系岂小哉!”邹衍的五德终始说认为人类社会是在不断变化的,自有其合理性,然以五行相生相克的理论来解释,就陷入了机械论。至于秦始皇的“水德之治”,错不在邹衍身上。邹衍提出了五行的概念、“五行生胜”的理论,试图说明事物运动变化的普遍的规律。他认为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是五行相生的转化形式,说明事物之间有着对立的关系。这是具有朴素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思想因素。他把历史看成常变的,认为没有万世长存的王朝,这是合理的,但忽视了历史变革的社会和经济原因,将至归结以神秘的天意,并且是循环论,这就陷入了的泥潭。邹衍的阴阳五行思想对后代哲学,医学,历法,建筑等领域影响很大,尤其是在汉代被董仲舒的新儒学所吸收,成为支持“君权神授”的学说的理论框架, 大九州的地理学说邹衍还有一个重要学说,即大小九州说。邹衍说:“所谓中国者,于天下乃八十一分居其一分耳。中国名曰赤县神州。赤县神州内自有九州,禹之序九州是也,不得为州数,中国外如赤县神州者九,乃所谓九州也。于是有裨海环之,人民禽兽莫能相通者,如一区中者,乃为州。如此者九,乃有大瀛海环其外,天地之际焉。”但仔细推敲,《史记》所说“中国……于天下乃八十分居一分”之说,可能有误。关于此问题,杨希枚先生认为,“中国外如赤县神州者九”,其中“九”应为八之误。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得出中国为世界的“八十一分居其一分”的结论。如不改“九”为“八”,则赤县神州再加以外的九州就是十州,而不是九州。十州之内,按赤县神又分九州计算,则世界共九十州,中国当为世界的九十分之九,而非八十分之一。不过,这里的问题不必深究,我们可以作如下解释:“九”在古书中常常泛指多数,并非如今人所说的实数。而邹衍的大九州说,本来出于想象,大可不必认真计较其实有州数。王梦鸥《邹衍遗说考》认为,邹衍大九州说是“以阴阳五行的原理来解释方舆”,“因此原本只是五州,经其后学之手,才成了九州”。我们认为这只是一种推理,不一定符合实际。因为九州之说,在先秦早已有之,《禹贡》、《周礼·职方》都有九州之说,《逸周书·成开》也记载:地有九州,别处五行。邹衍的大九州说是总结这些地理知识,加上他的想象而成的。邹衍的大九州说在战国时代确是惊世骇俗的。而我们认为,邹衍对古代地理学有相当大的贡献。他反映了战国时期人们对中国和世界地理的知识和推测,认为中国只是世界的一小部分。此说之形成,与齐国东临大海不无关系,因为当时已与朝鲜、日本等国有了往来。这就自然容易引起人们对海外世界的遐想。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