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与牛啥关系,诸葛亮是哪里人

诸葛亮有多牛

诸葛亮(181年-234年10月8日),字孔明,号卧龙(也作伏龙),汉族,徐州琅琊阳都(今山东临沂市沂南县)人,隐居于湖北襄阳隆中,三国时期蜀汉丞相,杰出的家、军事家、外交家、散文家、书法家、发明家、文学家。诸葛亮幼年丧父,同叔父到南阳躬耕,后追随刘备,为了刘备奠定了三分天下有其一的基础。蜀汉开国后,被封为武乡侯,对内抚百姓,示仪轨,约官职,从权制,开诚心,布公道,对外联吴抗魏,为实现光复大汉的理想,数次北伐,但因缺乏良将而失败,最后病逝于五丈原。刘禅追谥其为忠武侯,故后世常以武侯、诸葛武侯尊称诸葛亮。东晋政权因其军事才能特追封他为武兴王。诸葛亮散文代表作有《出师表》、《诫子书》等。曾发明木牛流马、孔明灯等,并改造连弩,叫做诸葛连弩,可一弩十矢俱发。诸葛亮一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忠臣与智者的代表人物。

章太炎:诸葛亮借孙权之手除掉关羽,诸葛亮为何要害关羽?

公元234年的一个傍晚,一片暮色之中,诸葛亮带着他那未竟的北伐大业,病逝于五丈原,终为后世留下了一段“出师未捷身先死”的莫大遗憾。

千年以来,围绕着诸葛亮的是是非非,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在小说戏剧里,他是集忠心与智慧于一身的智者;在《三国志》里,他是力挽狂澜,成就三足鼎立之势的能臣;在一些史学家眼中,诸葛亮过于保守,善治国而不善用兵。

然而令人大感意外的是, 在章太炎笔下,诸葛亮竟成为借孙吴之手除掉关羽的背后主谋!

那么,诸葛亮到底是忠心耿耿的治国能臣,还是党同伐异、害死关羽的罪魁祸首?章太炎何出此言?今天的我们作为读者,又该如何看待章氏笔下的诸葛亮?

诸葛亮,作为蜀汉集团创业初期的骨干成员,从最早的南征北讨,到危急时刻的受命托孤,再到后来的六出祁山,兢兢业业,始终如一。

相比于庞统短暂的效力,诸葛亮对于整个蜀汉集团而言,无疑是一位灵魂人物。

在《三国演义》之中,这一人物被罗贯中塑造成一位忠君爱国、才略超人之士,身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儒家理想。

然而,“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在章太炎看来,诸葛亮为了能使蜀汉集团在刘备去世后仍然上下一心,政令通畅,不惜背后促使孙权偷袭荆州,并且 在关羽兵败之后不派兵相助,从而除掉了这位功高而无罪的“虎臣”。

在1900年出版的《訄书》当中,章太炎以一篇《正葛》专写此事。

“正”,匡正之意,“葛”,即是指诸葛亮。

言下之意,就是要匡正人们对于诸葛亮的认识。

而最令人耳目一新的是, 章太炎在文中将诸葛亮定义为“法家”,而非“儒家”。

何为“法家”?法家强调“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

在如今的我们看来,以法治国、赏罚分明便是法家思想最鲜明的特色。

而在饱读诗书、通经晓义的章太炎看来,法家思想远不止于此。

国家内部的高度集权,才是法家最关心的事情。

因此, 法家最担忧的事情,便是“魁柄下移”。

《管子·国蓄》有言: “利出一孔者,其国无敌;出二孔者,其政不诎;出三孔者,不可以举兵;出四孔者,其国必亡。”

所谓“孔”,即指途径、通道,政令出于一人,则国家无敌,而出于多人,则国家必会衰亡。

其言之意,便是宣扬国家高度集权的优势,而痛陈多人干预的弊病。

诸葛亮自比管仲乐毅,自然会深谙此理。

因此,我们能够看到,诸葛亮在刘备集团当中大力推行赏罚分明的政策,更是对不服政令之人痛下杀手,不论位高权重,或是劳苦功高。

刘备养子刘封如此,同为托孤重臣的李严同样如此 。

毕竟在法家看来,内部的团结统一,要比对外的领地得失更加重要。

读到这里,是不是有些眼熟? 近代蒋公的“攘外必先安内”,同出此理。

因此,在面临内部统一和外部胜利二选一的时刻,诸葛亮都会义无反顾地选择前者。

令人唏嘘的是,关羽恰恰是一介虎将,虽然以忠义著称,然而其最大特点,便是能力出众的同时不好驾驭,因此便无法融入到诸葛亮以法家思想建构的统治系统之中。

适逢晚年的关羽,不仅功高盖主,更是将诸葛亮先前制定的“联吴抗曹”战略弃置一旁。

考虑到刘备死后,关羽辈分甚高,将无法驾驭, 因此诸葛亮便有理由将他除掉。

所以, 章太炎据此认为,关羽之死,是诸葛亮为了实现统治集团内部高度统一的牺牲品。

在《正葛》一文中,章太炎将诸葛亮暗害关羽一事比作“萧何之戮韩信”,其目的是为了在刘备死后能够继续维持统治集团的内部稳定。

然而令人意外的是,对于诸葛亮这种“背后插刀”的行径,章太炎并未表现出深恶痛绝之情,甚至有些辩驳维护之意,这又是为何呢?

正如法国哲学家克罗齐所言:“一切 历史 即是当代史”,对 历史 的解读,从来没有逃脱出时代的影响。章太炎解读诸葛亮,同样如此。

在这部《訄书》出版之前的19世纪末,正是中华民族深陷危亡之时。

鸦片战争后,国门洞开,而一部分人赖以自救的洋务运动,也随着甲午战争的失败而宣告破产。

曾令天下士子报以希望的戊戌变法,最终却化为一场“百日维新”的闹剧。

眼见着“无药可救”的民族危机,促使着一代又一代学子痛思治国方略,章太炎便是其中之一,而对于学富五车、年轻有为的章太炎来说,寻找解决当下问题的途径,是他最需要做的事情。

1900年之前,天下思变,以康有为为代表,大多数人仍然寄希望于 “君主立宪” ,即保留君主制,但是要制定法律,推行宪政。

彼时的章太炎,还是康有为的忠实拥泵。

然而如何让这个已经推行近五千年“人治”的古老 社会 改弦更张,推行法制?

从民族的传统文化中,重新发现解决问题的办法,无疑是一种相对缓和而且看似有效的办法。

所以, 在《訄书》当中随处可见这种“借古喻今”的色彩,《正葛》也不例外。

借助对诸葛亮在关羽战死一事中的表现进行品评,驳斥了他文中所谓的前人“失策”之论,从而宣扬了最接近现代法制理念的法家思想。

对当时的天下士人而言,这无疑是“用你听得懂的话来给你讲道理”。

然而,章太炎的这番解读,一定是对诸葛亮这位千古名臣的正解么?

“卧龙凤雏,得一可得天下。” 相比于善出计策的“凤雏”庞统,“卧龙”诸葛亮可谓治国理政的能才。

彼时的刘皇叔,仅仅占据了新野一地,麾下部众不过寥寥,与曹操、孙权相比更是难望相背。

幸得人和之利,此时的刘备在徐庶的推荐下三顾茅庐,和诸葛亮进行了一场后世皆知的“隆中对”,确定了“先取荆州,后进益州,西出秦川,东进宛、洛”的战略,这才为后来的“三足鼎立”树立了明确的规划。

赤壁之战后,凤雏相继来投。

在卧龙、凤雏二人的辅佐之下,刘备一度占据了川渝、荆襄之地,汉中之战大败曹操,荆州也在关羽的统率下,北上进攻中原,形势大好。

当年“隆中对”的规划蓝图,竟已几乎全部完成!假如关羽小心谨慎,保护好荆州,东联孙吴,共同抗击曹操,那么“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的愿景就能完全实现了。

可惜天不遂人愿,随着关羽“大意失荆州”,刘备集团痛失荆襄这一可以北进中原、东出江淮的战略要地,从此只能偏安川渝、甘陇地区,再也无力复刻当年“隆中对”当中的战略构想。

纵使后来诸葛亮六出祁山,也只是在江河日下的形势中不断地利用现有的资本通过战争进行无意义的豪赌。

因此,相比于内部团结统一,荆州之失对诸葛亮来说绝对是更加严重的损失,这无关乎法家思想的治国理念,而是曾经的统一大略顷刻间付诸东流,对于刘备集团而言,无疑是一场晴天霹雳。

所以,站在更广阔的视角来看,关羽之死和荆州之失,并不是诸葛亮所期待的结果,因此章太炎所谓“诸葛亮借东吴之手除掉关羽”的观点也就有失偏颇。

此外,就当时而言,刘备集团第一代核心成员,即刘、关、张三人,正处于事业的上升期,准备一展宏图一统天下,并未有即将去世的征兆,就连多年之后 诸葛亮在《出师表》当中也说“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 可见对诸葛亮而言,刘备的去世是带有些许意外的。

所以,彼时关羽败走麦城之时,并非诸葛亮开始考虑为后世之君作铺垫的时候。

因此,从以上两点出发,我们可以看到, 关羽之死并非诸葛亮所希望看到的结果 ,而章太炎所谓“诸葛亮借东吴之手除掉关羽”,也只是其单从法家理念的单一视角,对特定的 历史 事件进行了片面的解读。

正所谓“千人千言”,对于一个 历史 上影响甚远的著名人物,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解读,本就是人之常情。

而章太炎能够从纷繁浩杂的史料中,解读出诸葛亮背后的法家思想,已然是富有新意的卓见。

在经历了多年的政局动荡之后, 晚年的章太炎又提笔写下了《思葛》一文。

在文中,章太炎不仅对诸葛亮敬称“武侯”,更是坦然承认了当年《正葛》当中对“诸葛亮除杀关羽”一事的误解,重新赞颂诸葛亮“济世救民”的博大胸怀。

一代学者能够如此正视自己曾经的错误,其严谨态度,诚然如斯,更值得后世的我们深深敬佩。

诸葛亮发明的木牛是工作原理是什么

大概是这样子的吧:木牛流马,为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发明的运输工具,分为木牛与流马。史载建兴九年至十二年(231年-234年)诸葛亮在北伐时所使用,其载重量为“一岁粮”,大约四百斤以上,每日行程为“特行者数十里,群行二十里”,为蜀国十万大军提供粮食。不过,确实的方式、样貌现在亦不明,对其亦有不同的解释。 也许是否受了鲁班木车马的启发,三国时代的诸葛亮发明木牛流马,用其在崎岖的栈道上运送军粮,且“人不大劳,牛不饮食”。与王充记载鲁班木车马的寥寥数语相比,《三国志》、《三国演义》等书对诸葛亮的木牛流马的记述可算是绘声绘色、活灵活现、极为详尽了。但不知为什么,陈寿和罗贯中等对木牛流马的制作原理和工艺却不提一字。 《三国演义》第一百二回“司马懿占北原渭桥 诸葛亮造木牛流马”其中描写诸葛亮六出祁山,七擒孟获,威震中原,发明了一种新的运输工具,叫“木牛流马”,解决了几十万大军的粮草运输问题,这种工具比现在的还先进,不用能源,不会造成能源危机。 造木牛之法云:“方腹曲头,一脚四足;头入领中,舌着于腹。载多而行少:独行者数十里,群行者二十里。曲者为牛头,双者为牛脚,横者为牛领,转者为牛足,覆者为牛背,方者为牛腹,垂者为牛舌,曲者为牛肋,刻者为牛齿,立者为牛角,细者为牛鞅,摄者为牛秋轴。牛仰双辕,人行六尺,牛行四步。每牛载十人所食一月之粮,人不大劳,牛不饮食。”造流马之法云:“肋长三尺五寸,广三寸,厚二寸二分:左右同。前轴孔分墨去头四寸,径中二寸。前脚孔分墨二寸,去前轴孔四寸五分,广一寸。前杠孔去前脚孔分墨二寸七分,孔长二寸,广一寸。后轴孔去前杠分墨一尺五分,大小与前同。后脚孔分墨去后轴孔三寸五分,大小与前同。后杠孔去后脚孔分墨二寸七分,后载克去后杠孔分墨四寸五分。前杠长一尺八寸,广二寸,厚一寸五分。后杠与等。板方囊二枚,厚八分,长二尺七寸,高一尺六寸五分,广一尺六寸:每枚受米二斛三斗。从上杠孔去肋下七寸:前后同。上杠孔去下杠孔分墨一尺三寸,孔长一寸五分,广七分:八孔同。前后四脚广二寸,厚一寸五分。形制如象,靬长四寸,径面四寸三分。孔径中三脚杠,长二尺一寸,广一寸五分,厚一寸四分,同杠耳。” 诸葛亮造木牛流马,用来运送粮草。木牛流马是什么样子,自古以来,莫衷一是。说什么的都有,可是没有一种说法比较符合原状。 百度来的额。

诸葛亮为何借刀杀关羽?

诸葛亮没有借刀杀关羽。有人分析认为诸葛亮故意不救关羽,但事实上,在那时从蜀地到荆州几乎要半年的时间,等诸葛亮刘备得到关羽兵败的消息,关羽早就死了半年了。根本没有时间去救。

诸葛亮根据什么制造的木牛流马?

木马程序

诸葛亮木牛流马具体故事梗概

三国时期的魏、蜀两国军队长期僵持不下,而蜀军经过长途跋涉疲惫不堪,甚至粮草都快供应不上了,蜀国的一代名臣诸葛亮便用尽所有办法,都没能使魏军军师司马懿上当,于是诸葛亮便施展才智,造出了一种叫“木牛流马”的运输工具转运粮草。而司马懿闻知有此灵便之物,非常震惊,立即派兵夺来木牛流马,并命营中工匠速速仿造,也用于搬运粮草。不想又中了诸葛亮之计,魏军所运粮草,尽成了蜀军囊中之物。司马懿大怒,率兵追杀,却又中了蜀军埋伏,险些丧命,诸葛亮命魏延挑司马懿金盔在魏营前挑战,司马懿任其肆意辱骂,拒不出战。诸葛亮为作长久打算,只好令将士与当地居民一起种田以给军粮。司马懿虽获知魏主曹叡已大胜吴军的喜讯,但仍坚守不出,亦不理会诸葛亮的祁山屯田,只待冬季大雪封山之时,蜀军不打自退。诸葛亮对此深为忧虑,在明月高悬之时漫步营中,思及先主之志,感慨万千,萌生上方谷火攻一计,欲一举消灭司马懿,以直逼长安,挺进中原。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