断舍离改变运气,家中断舍离后风水变好
《断舍离》读书笔记八 ——重新思考住所的意义
场所是非常重要的,假如说衣柜上的东西快要堆到天花板,在这种卧室里睡觉,身心都无法得到真正的放松。同时也会让人感到,心气郁结,家里的运气也会被挡住。因此,断舍离认为,首先就应该把这些东西处理干净。 一、断舍离,以“住育”为目标。 住所存在的意义到底是什么呢?断舍离认为住所的大前提是确保健康与安全。房子新旧不重要,里面的东西堆得太多太满,就会影响健康,不利于安全。呼吸的品质也和食物与水一样重要,甚至比他们更重要。断舍离的目标就是“住育”。 二、增强改变居住环境的意识 断舍离主要从三个角度来思考环境。a.与人有关的环境和场所儿相关的环境。b.近环境和远环境。c.靠自己的力量,能改变的环境和靠自己的力量改变不了的环境。 综合考虑,与场所相关,近处、靠自己的力量能够改变的环境就是可以立刻改变,并且容易改变的,换句话说就是居住环境。如果真的想要做出改变的话,就必须得从完全看得见的环境入手才行。要想改变居住环境首先就必须得进行诊断,要用他人的眼光来看待自己的家。 三、让家成为最棒的松弛地 假如回到家里,到处乱糟糟。就会无意识的叹气说:累死了。如果家里一尘不染,那么推开门的一瞬间说句:果然还是回到家最放松啊,这类积极的话。这些话以及我们无意识的举止、表情、行为,其实对我们都有很大的影响。语言和动作也属于自己能改变的环境之一 断舍离认为,如果家里能成为好好招待自己的空间,那是再好不过了。居住环境是凭借一己之力可以改变的环境,要打造出能够款待自己的空间。
断舍离对生活究竟有什么影响?
断舍离的核心其实在于内心的改变,一个人能够脱离对物品的执念,断得了、舍得掉、离得开,才能成为物质的主人而不是奴隶。1、更加深刻认识自我扔东西的第一步是筛选物品,你得选出与自己相称的物品。这个过程也带来了自我察觉,你可以通过它了解真实的自己。想要了解一个人是一件复杂的事情,最简单的办法就是看他做过的每一个选择。2、和自己喜欢的东西生活,提高格调断舍离后,剩下的每一件东西都是精挑细选的,自己最喜欢的。每天和自己喜欢的东西生活在一起,身心会很愉悦。3、打扫容易,家成为真正舒服的地方断舍离带来的第一个结果就是,家里东西的数量急剧减少。平时只要用完物归原位,几乎不用花心思整理。4、不会因为浪费,感到良心不安不用的东西,会导致良心不安。时刻想着必须得用,却迟迟行动不起来,然后每次想到它就自责起来,并且以“以后还会用到为借口”继续把这东西放在一边。然后无限循环以上过程,无故给自己增加心理负担。总的来说,断舍离不仅仅是一种极简的生活方式,更是一种人生理念的表现形式。
《断舍离(心灵篇)俯瞰力-续·断舍离》pdf下载在线阅读,求百度网盘云...
《断舍离(心灵篇)》([日本] 山下英子)电子书网盘下载免费在线阅读链接:pan.baidu/s/1tj8MtdjXmyT61ifyjX1cjA 密码:u2kt书名:断舍离(心灵篇)作者:[日本] 山下英子译者:王珊豆瓣评分:7.0出版社: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年份:-3-1页数:192内容简介:从“断舍离”开始,建立更深刻的洞察、更高远的观点、更宽广的视野,培养“俯瞰力”成为具备决断力与行动力的快乐人!2013年,一种新型的人生观念——断舍离正在悄悄改变中国人的生活;年,断舍离将持续升温,并进一步应有于心灵指导,让生活更清爽,让心灵更自由。《断舍离》简体中文版一经上市就引起轰动,越来越多的人加入断舍离的实践大军中。媒体关注不断,《悦己SELF》、《瑞丽》、《昕薇》、《心理月刊》、《人物》等多家国内具有影响力的媒体竞相报道。继《断舍离》掀起风暴热潮之后,断舍离创始人山下英子再度提出全新的心灵整理术——俯瞰力。俯瞰力是通过实践断舍离而得到的深刻观照能力。断舍离教给人们的是运用减法哲学来处理自己与物品的关系,俯瞰力则教会人们进一步通过加法哲学认识更深层的自我。当我们越能掌握住自我,明白自己现在的位置,就能更有意识地生活,而不会被现况拘束、不会被问题蒙蔽,也不会受当下的情绪影响。面对事情,你可以跳脱主观,寻求出积极的双赢之道,甚至可以由此摆脱对运气的期待,不再需要所谓的“吸引力”,而是由心底生出坚定的自信,积极生活,令人生发生翻天覆地的改变。作者简介:山下英子让近百万人的生活发生180°惊人转变的史上最强人生整理概念“断舍离”的创始人。生于东京,日本早稻田大学文学部毕业,大学期间开始学习瑜伽,并通过瑜伽参透了放下心中执念的修行哲学“断行,舍行,离行”,随后便致力于提倡以这种概念为基础的、任何人都能亲身实践的新整理术——断舍离,通过对日常家居环境的收拾整理,改变意识,脱离物欲和执念,过上自由舒适的生活。从2000年起,以杂物管理咨询师的身份在日本各地举行断舍离讲座,至今仍在不遗余力地推进断舍离的事业,分享断舍离的心得与成果,令更多的人从中获益。“断、舍、离”对于人生来说到底意味着什么?
人生当中会有无数次的断舍离,从我们三岁上幼儿园的那刻起,我们就将父母时时刻刻的陪伴断舍离掉了,踏入了幼儿园成为了幼儿园的好宝宝。从我们六岁上小学开始,我们就将幼儿园老师们的悉心呵护和照料断舍离掉了,成为了一个可以独当一面的小学生。从我们十二岁上初中开始,我们就将小学时期的淘气断舍离掉了,成为了一个有思想有认识的初中生。初中三年之后我们踏入了高中,进入高中之后,我们褪去了初中时候的青涩,成为了一个冲劲十足的“战士”,向着学习冲击。高中三年,我们经过高考将高中的那一份只想赢的心态断舍离掉了,进入了大学校园之后,我们对于学习到底是为了什么,有了新的思考。大学毕业之后,我们将学生时代的幸福断舍离掉了,进入了社会这个“大练炉”,进入社会的我们开始进行人生规划,开启了我们的人生之路。断舍离断舍离对于我们的人生至关重要,意义非凡!在成长的路上离不开断舍离,如果我们执意不愿意断舍离,那么,我们的路可能就会越走越窄,负担越来越大!所以,在人生的,请勇往直前吧!在人生的,断舍离可以让我们轻装上阵,变得更强,更有冲劲!断舍离的时候纵然会有不舍,请记得断舍离是为了让我们变得越来越好!断舍离隔断的不是亲情、友情和师生情,而是让我们带着他们的希望勇敢的向前冲!各不相同每个人对于断舍离的看法各不相同,有的人觉得断舍离,将自己不需要的断舍离下来送给他人,这是一种大爱,这是善良之举!的确,从这个角度来解释断舍离也是对的,这是具体到了具体事物。“断、舍、离”对于人生来说意味着越挫越勇,加油!《断舍离》:抛开世俗杂念,解开心灵枷锁,遇见未知的自己
现场图片真不堪入目,这一堆垃圾,是人住的地方吗? 这不由让人联想到风靡全球“断舍离”。设想一下,如果我们的心灵也堆积着大量的“垃圾”,或是我们的思想背负着沉重的“包袱”,那么,我们能过得轻松、洒脱吗?被“垃圾”堆积所剩无几的空间,能让我们心灵空间清爽、舒适、安定吗?那么,我们能不能借由物品审视自我,对心灵进行一次断舍离呢?山下英子的《断舍离(心灵篇)》这本书就对此问题做了最好的诠释。孩子是怎么样的人,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父母是怎么样的人,早期的家庭教育、父母传递的观念就像一颗种子植于孩子心中,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而且,生活中的父母往往扮演着强者的角色,潜意识中,给孩子传递的信息是“我们说的都是对的,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你好”。这种强势的压迫感,对绝大多数孩子来说“不得不从”。那么,父母植入的观念真的适合我们吗?书中分享了这样一则故事:有位30来岁的女人,她一直都无法丢掉父母留下来的30多本宗教书籍,因为从小他就被告知这些都是很重要的书,千万不能丢掉,要好好珍藏。于是她一直把书放着,但从来没有翻开过。书籍给她带来的,除了压迫感,再无其他。学了断舍离以后,当她把这些对自己毫无意义、毫无价值的书舍弃掉时,她豁然开朗,原来,一直以来,她只是在努力做父母所期待的自己。她感叹到:可见,我们如果无法摆脱年幼时在自己心中植下的观念,那么,我们将永远活在父母禁锢的框框里,简而言之,我们活成了父母塑造的“艺术品”。那么,这是我们想要的生活吗?当然不是!心底的一个声音在使劲的呼喊。这时,我们必须进行一次心灵的“大扫除”,取其精华,对于本身很喜欢的观念,属有意识的接受,那可以欣然的延用;对于无意识的,毫无知觉被传染的,或者是心不甘情不愿被灌输的,就要立马斩断。只有断掉父母灌输的陈旧观念,重塑自我,从“以父母为轴心”转移到“以自己为轴心”上来,才能做真实的自己,给自己带来心灵的解放。(1)期待源于过多过高的要求对方,这往往会事与愿违。 生活中,我们很多烦恼都由于别人无法满足我们的需求而引发,这时,有人会纳闷了:“我们已按照《非暴力沟通》一书中提出的沟通技巧"讲事实—讲感受—讲需要—讲请求",将需求跟请求讲出来了呀,为何依然不能如愿?”其实,这必须让我们正视一个问题,我们提的要求,是否超出对方愿意接受的范围,这就会造成我们的期待将无法如愿。而在生活中往往对相处在一起的人有过多的要求,例如:起床后必须要叠被子,吃饭后一定要收拾好自己的碗筷,上床前必须把脚洗干净……但这些良好的生活习惯并非每个人都能遵守,这会让我们内心愤愤不平,会责怪或者是说服对方。所以,我们需要舍弃对他人的期待,还原大家自己的本色生活。既然无法改变,就换种选项,重新接纳,当我们放弃了期待,慢慢学着把生活棱角磨掉,把自己的怨气、责备处理掉,释放出更多的心灵空间。(2)期待好运气,其实是自我不幸的表现 "好运气"可以说是最受广大人民欢迎的词,福利彩票业的蒸蒸日上,也直接证明了,人人都在期待好运降临。如:某件事取得成功,是运气好;遇到愿意帮助你的人,也是运气好……可以说身边发生的好事,都是好运气起关键性作用,所以“要怎么样才能让自己交到好运”也成了人们永恒的话题。那么,如果这样理解的话,我们是不是一直都处在不幸之中呢?书中分享了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学员自从实行断舍离之后,他开始在买东西时考虑价格因素,之前特价时的大量采购,现在想想只不过是想要靠划算证明自己是个走运的人而已,说到底是商家的一种营销策略罢了。所以,我们学会舍弃对好运的期待,减少了期待,心灵将回归于清静,更有宽裕的空间来审视自己的需求,来培养自己纵观全局的能力。只要我们足够努力,我们所要的将如期而至。正如佛家思想“因上努力,果上随缘”。人们一切烦恼与痛苦的根源都是我们的执念太深引发的:放不下,舍不得,离不开,看不透。执念,与其说是我们苦苦抓着不肯放手,不如说是放在心上的结,越想拆开越打紧,越是想放弃越不舍,结果越陷越深,越深越难化解,越是痛苦……所以,我们要释放出心灵的“垃圾”,就需要断离我们根深蒂固的执念。书中跟我们分享了不少例子:在丈夫过世十年仍无法走出悲伤的女士,以断舍离为契机,扔掉亡夫的许多旧物,接受丈夫过世这一痛苦的事实。有位30多岁的单身女性,听了断舍离的讲座后,干劲十足,扔了许多不需要的东西,但是一张装满言情小说一箱始终无法扔掉,书中所写的内容都是没有结果的恋爱,此时,她忽然发现这些书就是自己过去恋爱经历的写照,潜意识中,似乎藏着一个拒绝婚姻的自己,于是她当机立断,将这一箱书舍断离掉,自己也慢慢的试着不再排斥婚姻。其实,说断离,并非易事,生活中已给予我们太多的无奈,但如果我们执于过去,执于某人某事,我们永远只能活在自己安设的“围城”里,无法看到城外的风景。所以,我们需要通过对物品来重新审视自己,自己执于某件物品,是因为喜欢、需要,还是它背后的故事,如果它的故事没法给我们带来舒心、快乐,我们不妨试着用 “面对,接受,处理,放下” 的心态,对它进行脱“离”。通过对 “不需要,不合适,不舒服” 的物品除“离”,来帮助我们断离执念,清扫心灵的“垃圾”。断:父母灌输的陈旧观念——不需要 舍:自我期待——不期待离:执念——不强求 当我们把“不需要,不强求,不期待”断舍离之弃后,就能重新看到另一个自己,才有可能离开那并不适合自己的生活轨迹,去开拓一条更适合自己轻松自在的人生道路。最后,分享文中的一段话:
“断舍离”的七重功效
断舍离绝不仅是一种整理术的称呼,对我来讲,它更像是一套仪式,一种通往新习惯的锻炼。断是放弃新交,舍是减少已有,二者配合从而达到离的境界。 以自我和现在为出发点,通过断和舍,来放弃执念,摈弃过度的欲望,产生对自己所得的敬畏和感恩,收获离的解脱和自由。 了解了断舍离的基本概念后,本文要给大家介绍本书内容的着力点:断舍离的功效(或者说为什么要实施断舍离)。我认为这是本书最让我开眼界的地方,也是最吸引我的地方,因为仅仅凭借“断舍离”三个字带给我的感性认识,我根本无法了解到它的深刻意义。鄙人将作者的论述整合梳理之后,将断舍离的意义总结为以下七点。 1、断舍离能让我们摆脱泥足深陷的状态 肯定有那么一个瞬间,你确确实实感受到脏乱给自己带来的不适, 但你因为没有在意,或者是懒和烦,就放弃了整理的斗志。 久而久之,一想到整理的问题,你的潜意识就会形成一个瞬间反应:我才不去整理。就这样,在各种物品信息肆意地闯入我们的生活的情况下,我 们或者漠然或者没有注意,结果导致生活中的淤泥越来越多,我们赖以生存的清水越来越少。 但我们却因此更不敢去清理,生怕整理时淤泥翻滚把生活中的清水也搅得一塌糊涂。 所以很多不良习惯的最大风险在于让我们形成习惯甚至是依赖,逐渐累积出巨额的试错成本,导致到最后我们甚至都无法铲除他们了。 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需要一个机制带给我们快刀斩乱麻的决心 ,而断舍离就是那把能够开启正面循环的钥匙,循循善诱,让我们回归正轨。 2、断舍离可以实现物尽其用 断舍离的行为表现就是以自我和现在为轴,去除掉自己不喜欢不需要的老物旧物,使得在我们身边的物都能够得到有效利用,同时让对我们无用的物寻找到其他渠道发挥效用,从而端正了我们对物的敬畏,避免了浪费。通过这种行为产生的物的流通,也可以促进国家、甚至世界资源回收系统的完善。 3、断舍离让我们收获自我肯定与自我提升 在我们没有收拾时,对于那些没得到利用的物,我们处于一种“违约”的状态,因为我们本来和它们约定好要妥善利用它们,可现在却把它们“打入冷宫”。 而一旦你决定了断舍离,就意味着你在履行你的约定。 所以每完成一个断舍离的目标,对我们自己的信任就会增加一分,心中“违约”的羞愧感也会少一分。 另外, 断舍离的过程是一个以“我”为中心的精挑细选的过程。这就意味着每一个决定都是经过对内心严格的叩问,以及完整反复的思考才得到的。 所以经过反复这么做,我们的决定在心中就更具分量,从而让我们逐步肯定自己,充满自信。更好的是,当我们对自己的决定充满底气后, 我们可以通过逐渐改变自己的物品使用习惯来使自己和事物慢慢相称,改善自己的气质。 4、断舍离让房屋真正成为我们的身心居所 我们都可以理解杂乱和繁多的物品带给我们的压力和疲惫,也可以想象浑浊的空气和满眼的浮尘对我们身体健康是一种莫大的损害。而一旦我们的住宅里充满这种氛围,我们肯定无法得到充分休息。 5、断舍离的机制同样可以清理我们的思想空间 当你整理了旧物,方可以引进新物。同样,当你不断用行为处理了旧思想,才能够快速吸纳新的思想。基于自我和现在的出发点,我们会发现:之所以我们犹豫不决,想的多,负担重,就是因为没有关注和自己最有关以及和现在最有关的那些想法。所以如果我们感到思虑过度,不妨利用断舍离的原理给大脑做一次清扫,选出那些能够让我们行动的信息。(另外值得一提的是,虽然作者只在书尾一节内容中提及,当行为和思想一致时,我们看得到的行为也会使看不到的世界的能量得以激发,从而使我们获得意外的幸运。) 6、断舍离的高级状态意味着完美的自动化机制 通过对断舍离理念的反复践行,我们对自己会产生更深的信赖,我们也终于可以摆脱那个陷于泥潭无法收拾的自己,收获前所未有的解放感。此时,日积月累的实践已经使自己形成了类似于身体自我调节机能的自动化机制,整理者形成了对自己所处环境的准确感知,不会再怠慢周围环境脏乱差的状态。 这也意味着我们重新找回了对整洁和优质的最佳感觉系统,从而通过感觉就可以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 就像健康人对于食物的感觉一样,知道自己要吃什么,吃到什么量,不会偏食也不会不当,也不会再可惜多余的负担。这种自动化机制让我们成为快乐和宽心的源头,也会吸引大家步入快乐和宽心。 7、断舍离的最终追求是实现自我超脱,获得更大精神空间。 让我们学会反思、知足,然后进一步能够对自己身边的物质充满敬畏、珍惜和感恩。这是我们一般人无法做到的,却是断舍离能够给我们带来的最高意义的精神收获。 以上,就是本文我想表达的核心内容,也是我在阅读此书中获得的最大触动。除了以上我介绍的内容之外,作者还在书中围绕“无法断舍离的原因”和“如何进行断舍离”进行了详细论述, 其中“不敢断舍离的三种人格”,以及“断舍离实操层面的几大原则”都是很有趣或很实用的内容。 当然本书也有自己的弱点,中间部分结构排列有点乱,有些论证也是站不住的。但无论如何,既然把书从厚读到薄的工序我已经帮您完成了,如果您对这本书感兴趣,不妨亲自一探究竟,把书读厚。 最后再脱离本文主题谈谈我读完这本书的一点明显感受。 断舍离告诉我们面对生活,要肯珍惜,肯放手,每一次都认真地选择一段正确。 我认为断舍离这种思考模式完全可以利用到生活的其他很多层面,针对自己的各种顽固缺点施用,有奇效。 无论是针对拖延症也好,针对贪吃贪玩的毛病也好,断舍离的思维方式能让我们找到那个正确的度。 像断舍离这样一旦做到就可以实现极大自我突破的事儿,我会立马去做,哪怕我心间可能还有迟疑和恐惧,因为我一旦做到了,我也会拥有那个勇气和坦然了。 相信大家也肯定可以做到,不妨一试。 文中引用内容来自山下英子《断舍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