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顺应天命,道教顺应天命
道家的主张是以什么治国的
无为而治~
解读易经(第四十五卦)——萃卦
四十五、萃卦
萃卦是《易经》六十四卦中的第四十五卦,是异卦相叠(下坤上兑)。坤为地、为顺;兑为泽、为水。泽泛滥淹没大地,人众多相互斗争,必危机四伏,务必顺天任贤,未雨绸缪,柔顺而又和悦,彼此相得益彰,安居乐业。
《萃》卦是论述君王与天下贤士及英雄豪杰聚萃于朝廷一堂之卦,此卦中谈了君王们应如何在这些聚萃中发挥作用,以及如何应付一些发生的情况。说白了,《萃》卦谈的就是君王们应如何处理日常的君臣之间的关系问题。
45.1 萃:亨。王假有庙。利见大人,亨,利贞。用大牲,吉。利有攸往。白话
萃卦:通泰。王到宗庙举行祭奠。占得此卦,利于会见贵族王公,亨通,这是吉祥的贞兆。用牛牲祭奠,也很吉祥,并且出行吉祥。
解读
萃,聚集、团结。卦辞第一句是说君臣聚萃一堂的《萃》卦,它自然意味着亨通。第二句是说国君王侯们在此喜庆之时,应该到祖庙里去祭祀一下:这样有利于显现大人;也亨通、适宜和无不贞正;在这里祭祀,必须用大的牲畜来设祭,这样才吉祥。最后一句是说《萃》卦宜于前往办一切事情。
45.2 《彖》曰萃,聚也。顺以说,刚中而应,故聚也。“王假有庙”,致孝享也,“利见大人,亨”,聚以正也。“用大牲,吉,利有攸往”,顺天命也。观其所聚,而天地万物之情可见矣。
白话
《彖辞》说:萃,就是聚积的意思。萃卦的下卦为坤,坤义为顺;上坤为兑,兑义为悦,而且九五阳爻居上卦中位,这是萃卦的卦象。它昭示人们:顺应事理,取悦人心,君子各守中正之道,互相和应,这样必能团结大众。“王到宗庙祭奠”,这是君王致孝先祖的享祭。“利于会见王公贵族,亨通”,这是说君子团结聚集,是本着光明正大的原则,并非以私邪互相交通。“用牛牲祭奠,吉祥,并且出行吉祥”,这是顺应天命的举动。君子相聚则相励以正道,小人相聚则相推入祸门,综观天地间人类、物类的类聚群分,它们的吉凶祸福就可以晓得了。
解读
人是群居动物,成事的群体就是一群志同道合的人结合而成的群体,大家有着相似的价值观或者有着共同的想法或者有着共同的利益,走到一起的。这一卦的《彖》阐发得很好,首先“‘王假有庙’,致孝享也”,要求参与会聚的人都有共同的信仰,能奉献至诚的心;其次“‘利见大人亨’,聚以正也”,要求参与会聚的人还要遵循正道;最后“‘用大牲吉,利有攸往’,顺天命也”,要求参与会聚的人还要勇于为自己的信仰而付出一定的牺牲。这三条都是必须掌握的金规玉律。凡事不讲诚信不行,不讲正道不行,不讲牺牲也不行。
45.3 《象》曰泽上于地,萃。君子以除戎器,戒不虞。
白话
《萃卦》的卦象是:坤(地)下兑(泽)上,为地上有湖,四面八方的细流都源源不断汇入湖中之表象,象征著聚合;在这种众流会聚的时候,必然会现鱼龙混杂、泥沙俱下的情况,因此君子应当修缮甲杖兵器,以防发生意想不到的变故。
解读
请问道家思想是什么?
无为而治研读《易经》有什么特别的收获?
对于《易经》应该怎么学习,研读的问题,每个人学习易经的方法可能都不太一样,我是从命理学开始入手的。从八字开始学习,我们对人的命运轨迹渐渐有所认识,很多莫名的事情也得到了解释。以前也年少气盛觉得“我命由我不由天”,现在发现真的是“命里有时终须有,命里无来莫强求”。易经里有很多道理,我体会最深的就是顺应天命这四个字。古时的圣贤说“不知天命无以为君子”,现在的人却觉得算命是。很多人对天命有所误解,以为信命就是认命。其实认命是不懂天命,易经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第一句就强调个人要积极上进。我看过命格中等的人获得了与之八字不匹配的大量财富,后来去他家一看,人家那风水真是太好了。但是能调整这个风水不是随便找个风水师就可以,一个不积极,品行差的人根本没有那个缘分遇到一个好的风水师去帮他。这个人很认真地去生活才能修到自己的缘分,找到一个能在根本上帮他的人。知道自己的不足以后通过后天的调整去改善自己的人生,这难道不是一件好事吗?当然符法、风水也不是万能的,有些事情是无解的,知道以后要懂得如何面对。这是佛法的部分了,就不去多说。易经里八八六十四卦,包含世间万事万物,这六十四个卦象就是解释这个世界的六十四个密码,而这个大千世界的种种事物就在这六十四个密码里,不会有第六十五个。这个卦象蕴含的道理有时会在工作或者生活中的某件事中忽然浮现在脑海,然后知道怎么做才符合这个世界的规律,对我在算命外的事情都是有所指导的。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儒家 法家 道家分别提出怎样的治国主张
儒家:主张仁政 法家:以法治国 道家:顺应天命 这是初中的历史.高中的忘了,望采纳
庄子强调治国要顺应什么和什么
庄子强调治国要顺应自然和民心,人生应追求精神自由。庄子,姓庄, 名周,字子休(亦说子沐),宋国蒙人,先祖是宋国君主宋戴公。他是东周战国中期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文学家。创立了华夏重要的哲学学派庄学,是继老子之后,战国时期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是道家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庄周因崇尚自由而不应楚威王之聘,生平只做过宋国地方的漆园吏。史称“漆园傲吏”,被誉为地方官吏之楷模。庄子最早提出“内圣外王”思想对儒家影响深远,庄子洞悉易理,深刻指出“《易》以道阴阳”;庄子“三籁”思想与《易经》三才之道相合。他的代表作品为《庄子》,其中的名篇有《逍遥游》、《齐物论》等。与老子齐名,被称为老庄。庄子的想象力极为丰富,语言运用自如,灵活多变,能把一些微妙难言的哲理说得引人入胜。他的作品被人称之为“文学的哲学,哲学的文学”。据传,又尝隐居南华山,故唐玄宗天宝初,诏封庄周为南华真人,称其著书《庄子》为《南华真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