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劳民伤财北伐对还是错,诸葛亮劳累致死
历史上,诸葛亮北伐到底是对还是错
原文,观点供参考说到诸葛亮,我们脑海中就会浮现什么足智多谋,聪明绝顶,衷心耿耿等等的标签。不错,历史上,诸葛亮确实是以为聪明的人。他带领蜀国打了无数的胜仗。虽然最后还是没有完成统一三国的大业。败在了魏国的手中。与其这样说,我们还不如说他是败在了他自己的手中。今天,我们就来讨论诸葛亮最后北伐失败的那些事…背景回顾:故事发生于三国时期(公元228年春至公元234年冬)。蜀汉丞相诸葛亮,率领蜀军先后对曹魏发动的五次战争。五次北伐,虽然蜀军战果颇丰,但终因各种原因而退军;而曹魏也曾在诸葛亮第三次北伐结束后,由曹真为统帅向蜀汉发动过反击战,但因受蜀汉地形、气候影响而退军。其中的五次北伐可分为:两次大型全面战争(第一次北伐,第五次北伐);一次中型区域战争(第四次北伐);两次小型局部战争(第二次北伐,第三次北伐)。公元234年,诸葛亮率领蜀军第五次北伐。在渭水五丈原,与曹魏大将司马懿率领的魏军僵持不下。诸葛亮正欲屯田久战,因长期积劳成疾,心力交瘁病逝于五丈原,享年54岁。诸葛亮死后,蜀军全军退回汉中,至此历时6年之久的诸葛北伐结束。日后姜维也曾经数次北伐,但也都以失败告终。而蜀汉政权也在炎兴元年(公元263)年向曹魏大将邓艾投降,蜀汉灭亡。以上就是诸葛亮五次北伐的基本故事概括。那么,这五次北伐都失败了,原因是什么呢?首先,我们得知道为什么诸葛亮要请求北伐?我认为原因有三点:1、完成刘备的遗愿。因为诸葛亮是以为非常忠诚的人。前面我们已经提到了。2、为了保住蜀汉。转攻为守。这也是诸葛亮的一种战略思想。3、因为蜀国是一个小国。地盘什么的都非常小。所以,诸葛亮选择了北伐那么,诸葛亮既然选择了北伐,想必是已有万全之策。因为诸葛亮从来不打没有把握的仗。而且他又精通天文地理,可以说是一个天才级别的军事家。那么,为什么就失败了呢?这个问题在时隔一千多年的今天来说也具有非常大的争议。那么,你认为呢?如果诸葛亮没有选择北伐又会是什么情况呢?
诸葛亮54岁去世,是因为劳累过度,还是其中有什么缘由?
诸葛亮去世的时候才54岁,这和劳累过度有一定的关系,但同时与他心愿未了,有更大的关系。因为诸葛亮一生所愿就是兴复汉室,振兴中原。
为什么说诸葛亮北伐是劳民伤财的无益之举?
北伐给蜀汉带来了严重的负担,但是若因此便说北伐拖垮了蜀汉无疑很不公平,在诸葛亮死后经过多年休养生息,耗损的元气已经恢复。唯一比较大的不良后果是,魏明帝曹睿在诸葛亮死后大兴土木,广征民役,耗损国力时,无力及时北伐(并非完全是因为需要修养,也有需要等待战机的原因)。蜀国灭亡的原因主要在于后继无人,诸葛亮之后,蒋琬尚可,再之后就不行了,费祎一心只保境安民,不再对魏国用兵,姜维则是恰恰相反,自费祎死后,连年征战,蜀汉内政无人治理,国力大不如前。诸葛亮的真正死因 原来是劳累过度病死的
1、诸葛亮的真正死因是劳累过度病死的,诸葛亮后期把持蜀国军政,事无巨细,必须自己亲自处理才能放心。这样一来,诸葛亮的工作量急剧增加,光靠他一个人的力量,只能加班加点的处理,这样诸葛亮一天的工作时间远远超出正常的范畴。就像司马懿问蜀国使者,诸葛亮的饮食休息如何,得到的答案是,饭量极小,每日工作通宵达旦的。 2、诸葛亮是极为抓权的,在北伐军中,如果军人犯错误要被处罚50军棍以上,诸葛亮都要亲自过问,以防出错。事无巨细,诸葛亮都要亲自去抓,但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人只能把自己的精力放到重要的情当中,如果强行要管所有的事情,除了造成混乱之外,就要透支自己的时间和精力。长此以往,人就会被巨量的工作拖垮自己的身体。诸葛亮就是这么被累死的。诸葛亮北伐
诸葛亮北伐
诸葛亮六出祁山北伐曹魏,最终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是三国中让人们津津乐道的故事,三国演义中更是将诸葛亮每一场战斗都神化到天仙下凡的级别。历史上诸葛亮的北伐过程没有那么的惊心动魄,而且诸葛亮也只有五次主动出击,只有两次进攻祁山,但结果是一样的。对于诸葛亮的北伐,我稍谈自己的观点。
首先,还是要肯定,诸葛亮北伐是当时蜀国唯一的出路。蜀国地小人稀,粮草也不怎么充沛,所以不以攻为守,牵制魏军,那么只能坐以待毙。这个观点诸葛亮在他的《出师表》中表达得很明确,《前出师表》说,“益州疲弊,辞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后出师表》则更为直截了当,“然不伐魏,王业亦亡。惟坐而待亡,孰与伐之?”。
很多人说诸葛亮北伐劳民伤财,加剧了蜀汉的灭亡,确实,连年北伐确实让这个小国更快地走向灭亡。连年北伐很大程度上削弱了蜀国国力,所以后主刘禅每次在诸葛亮出师前都会挽留一下,但是看一看当时魏蜀两国实力对比(蜀汉总人口不到百万,也就是说每次动员十万大军出征,后方全靠妇孺补给、生产,而魏国总人口达到两千一百万),就知道,这仗是一定要打的,而且要速胜。同时,诸葛亮也是想报答先帝的知遇之恩吧!
但不懂得驻足确实是诸葛亮北伐的败笔。诸葛亮每次北伐都因为种种原因(有主观,也有客观)半途而废。这时诸葛亮应该已经能看出,继续北伐只会白白浪费国力。但诸葛亮却急于求成,马不停蹄地出征,这就不对了。后面几次的北伐财力物力都很匮乏,远远不如第一次的“军资所出,国以富饶”(《三国志诸葛亮传》),失败在所难免。《三国志》中评述有这样一段话:“然连年动众,未能成功,盖应变将略,非其所长欤!”确实,从旁观者的角度看,诸葛亮在第一、第二次北伐受挫后,及时调整国家战略,注重手工业、商业,提高经济和科技的发展,即使发展较慢,也是好的。可我们还是要谅解,诸葛亮太想在有生之年实现刘备的遗愿了。(诸葛亮劳民伤财北伐同时也是因为这对北定中原有重大意义,下文再说)
细说:
上面我已经提到诸葛亮对魏国用兵实力有很多因素,现在我来简单分析一下,要知道,每场战役,都是胜败有凭的。
第一点,不得不说诸葛亮在北伐时用人失当。最明显也是最广为人知的就是“失街亭”,诸葛亮用只会纸上谈兵的马谡守街亭,是大误。然后就是用李严运运粮而李严为私利延误军粮。这两个用人失误很致命,使诸葛亮贻误了战机,而过了这个村就没这个店了。
第二点,诸葛亮北伐是不怎么得人心的。“匡扶汉室”这句话说得好听,其实经历过十常侍乱政的老百姓们早就对腐朽的东汉恨之入骨,巴不得亲手灭了桓灵二帝。所以我认为百姓对于这个出师的名义的热情是不高涨的,第一次出师动员还能让军队士气高涨,到后来连年战乱,蜀军可以说是没有什么斗志的。
第三点,蜀后主刘禅确实在各个方面都无法比肩魏明帝曹睿。刘禅其实是个挺聪明的人,就是贪图玩乐,不理朝政。这就导致诸葛亮日理万机,即使还有手下的群臣辅佐,诸葛亮每日的工作量还是相当惊人,这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他在战场上的指挥。
第四点,也是第三点的延伸,那就是两国实力差距确实很大。刘禅是一个比较昏庸的皇帝,蜀汉在他的手中,经济能得到长足发展吗?加上屯田不利、对陇右控制不当种种因素使得蜀军往往在弹尽粮绝时疲于奔命,战斗力大打折扣。曹睿相比之下是个明主,他任用满宠、刘晔等改革农业,使魏国兵强而粮足,经济得到稳定发展。最后,由于刘禅的糊涂,导致蜀汉朝廷小人当道,后来黄皓专权,使姜维也没有完成北伐大业。这样的一个落差,即使诸葛亮是神也无法力挽狂澜,更何况,用人失误、用兵过于谨慎已经把他请下了神坛。
然而,我想,诸葛亮毕竟是聪明人,在北伐连续失利后,为何诸葛亮执意要北伐?因为北伐是有很多好处的(诸葛亮北伐没错,连续北伐是大误)。除了上文说到的北伐有利于牵制魏军,保全蜀汉领土之外,还有很多好处。
我们要明确,诸葛亮复出祁山,最终目的是为了“北定中原,兴复汉室”(见《前出师表》)。因此,一定是出祁山对于北定中原有着重大的战略意义(为了贯彻实施《隆中对》),诸葛亮才会不惜一切代价地进攻。
1、“六出祁山”,得蜀取陇,使蜀陇连成一片,扩大地盘,建立蜀陇战略基地,进可攻,退可守,有较大的军事回旋余地。这一战略思想,在《隆中对》中早有设计,同时刘备集团很早就把凉州列入猎取版图之中。《三国志•马超传》云:昔孙权派诸葛瑾索还荆州诸郡,刘备回答说“吾方图凉州,凉州定,凡尽以荆州还吴耳。”为此,刘备早就想中“信著北土,威武并昭”的马超。《三国志•马超传》云:“超走保诸戎……杨说曹公曰超有信布之勇,甚得羌胡之心,若大军还,不严其备,陇上诸郡,非国家之有也”。超过率诸戎以击陇上郡县,陇上郡县皆应之,杀凉州刺史韦康,据冀城(今甘谷),有其众,自称征西将军”。“闻先帝于成都,命书请降”。刘备得知,“先谴人迎超……以超为平西 将军,督服沮因,为前都亭侯”。“先主为汉中王,拜超为左将假节,章武元年(221)迁骠骑将军,领凉州牧,进封乡侯。”其目的是马超“信著北土”,重用马超“西和诸戎”,取其凉州,再挺进中原。尤其汉中已得,诸葛亮再平取陇右,使蜀、汉、陇连成一片,据守蜀北大门,请孙权“以同盟之义,命将北征,共清中原”,形成抗魏半包围圈,改变蜀汉仅据川蜀偏僻一隅、远离秦川中原,势孤力单的局面。
2、得蜀取陇、取陇可保陇。秦陇唇齿相连,取陇可打破曹魏得陇望蜀的美梦。取陇右,入秦川是条坦道,要比穿子午谷、过褒斜道安全。据当时荆州之失的蜀汉实力,诸葛亮所率北伐之师可谓蜀汉倾国而出,不能以军事冒险行动越秦岭以出秦川。宜“治戍讲武”,边整边征,不断充实。所以诸葛亮特别谨慎,扼去陇右,建立西线战略后防军事基地,“考微劳,甄壮烈,布所失于天下,励兵讲武,以为后图,戍士简练,民忘其败”,“休士劝农”,“植谷农桑”,操练军队,设计制造“木牛流马”,“戍阵齐而号令肃”,“以侯大举”,奇翻陇山,沿渭水挺进中原,心复汉室,成其霸业。
3、诸葛亮声东击西,以奇兵“六出祁山”,平取陇右,是避实就虚,出其不意,攻其不备。曹魏赤壁战败后,将主力防线布于长江、秦岭,尤其刘备占据荆襄,外接好孙权,故曹操更加紧长江防线。关羽荆州之失,章武三年(223)蜀主伐魏败,曹魏以为“备已死,数多寂然无声”,故“略无备豫”。诸葛亮迂回曲线运兵陇上,以复伏羲之氏族东徒都阵、秦人入关遂灭六国,周武王伐纣兴周之道,偷袭挺进中原。因而建兴六年(228)首出祁山,天水、南安、安定三郡判魏应亮,魏将姜维降蜀,使曹魏“朝野恐惶”,魏明帝曹睿亲驾长安坐镇指挥,命曹真率关右诸军防守,命张郃督步骑五万翻陇山西拒诸葛亮。由此看诸葛亮声东击西,出奇制胜的军事举策显然有其战略意义。
4、诸葛亮“六出祁山”,利用陇右诸多有利因素,对尽快形成抗魏统一战线和抗魏统一战线和抗魏联军有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①利用陇上居民多习武,善射骑,强悍勇敢善战的习尚,为蜀师补充兵源。建兴六年(228)首出祁山退兵中,“拔西县千家还汉中”以充兵源。
②利用陇山才多将广之因素,纳录能征善战的勇将。建兴六年(228)首出祁山,想方设法,纳录足智多谋、忠于汉室的忠臣良将姜维。并倍加重用。“亮与留府长史张裔、参军蒋宛书曰‘姜伯约忠勤时事,思虑精密,考其所有,永南李常不如也。其人凉州上士也。’曰‘须先教中虎步五六千人。姜伯约甚敏于军事,既有胆义,深解兵意,此人心存汉室,而才兼于人。毕,教军事,当遣诣宫观,见主上,后迁中监军,征西将军《姜维传》。诸葛亮建兴十二年(234)病殪五丈原后,姜维确实成为诸葛亮“北定中原,心复汉室”伟大事业的接班人,一直督兵抗魏前线,一生戎马,欲血奋战,最后以生殉国。
③利用陇上土肥地广,粮食丰盈为蜀师补充军粮。诸葛亮“陇上刹麦”当在是处。
④利用陇上繁茂水草,为蜀师繁息战马。今“木门道”、“祁山堡”等三国古战场都传有蜀军的拴马湾。今祁山附近盐官,三国时的卤城很早是西北著名的骡马市,该市暂无三国详细资料。但可肯定,陇右良马是为蜀师所必须的军需。
⑤利用陇上众多民族和尖锐的民族矛盾,诸葛亮“西和诸戎,”建立抗魏民族统一战线,抵御魏兵。建兴七年(229),亮遣陈式攻五都,阴平。魏雍州刺史郭准率众欲击式。亮自出至建威(今西和)准退还,遂平二郡。诏策亮曰……降集氏羌,兴复二郡,威震凶暴,功熊显然……“《诸葛亮传》。”亮建兴九年(231)围祁山,招鲜卑苛比能,比能至,故北地石城以应亮“《诸葛亮传》。建兴十四年夏四月……徒武督氏王苻健及氏民四百余户于广都”《三国志•蜀书》。比类例多不枚举。
⑥利用陇右突出的阶级矛盾,动员陇右人民一致反魏。建兴六年首出祁山,“南安、安定、天水三郡叛魏应亮”《诸葛亮传》。
⑦利用陇右在居民中遗留的远古的传统文化、伏羲文化、周文化、先秦文化、儒家文化素养,号召陇右人民说“曹操名为汉相,实为汉贼”,“狭天子以令诸侯”,“当讨逆之。”
⑧利用丝路大道,企图一举进兵中原。诸葛亮对此特别重视,建兴六年(228)首出祁山,立即派马谡抢先占据丝路古道龙口咽喉——街亭,结果马谡没有完成任务失守街亭,使诸葛亮出祁山,进中原的计划蓝图破灭,失去战机,故诸葛亮兵退汉中,“戳谡以谢众”。惜哉。(以上斜体部分转载自百度百科)
我的看法(总结):
诸葛亮北伐是一个明智的举动,但是第一次北伐受挫后,也就注定了蜀国失败的命运。
虽然诸葛亮失败了,虽然诸葛亮北伐时犯了这样那样的错误,但我们还是要向这位鞠躬尽瘁的名臣致敬!
同学诸葛亮北伐策略正确还是错误?
诸葛亮采取北伐的措施,在当时来看是正确的,主要理由有以下几点。第一是北伐是邻居蜀汉政权内部的有利武器,通过北伐可以把人心并不团结的蜀汉政权凝聚到一起,全国上下一心。其二是北伐是证明蜀汉政权正统性的唯一手段。蜀汉政权自称是汉政权的延续,而无论是东汉和西汉定都长安和洛阳,而不是成都,为了证明其政权的合法性,必然要北伐收取长安和洛阳。其三是北伐是加强蜀汉政权对内控制的有力举措。通过进行北伐,蜀汉政权对国内实施战时管理有力地提高了生产效率,肃清了对蜀汉政权不利的原益州士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