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老黄历春牛图,老黄历春牛图
2023年春社日是农历几月几日 春社日为什么要祭拜句芒
2023年春社日是农历几月几日
2023年春社日:农历二月三十日,公历3月21日。
社日节:
中国古代的社日节一年两次,分为春社日和秋社日,春社祈谷,祈求社神赐福、五谷丰登。秋社报神,在丰收之后,报告社神丰收喜讯,答谢社神。社,古指土地神,《白虎通义社稷》记载:人非土不立,非谷不食,土地广博不可一一敬也,故封土立社。郑玄作注:后土,社也。 以后为便于祭祀土地神。
春社日为什么要祭拜句芒
句芒是民间传说中的春神,是掌管树木生长的,同时太阳升起的地方也归句芒掌管。古人在春季祭拜土地之时,最主要的就是要祭拜句芒,以祈求五谷丰登。在《广记》中记载:村舍作中和酒,祭勾芒种,以祈年谷。
后来句芒就演变成了春牛图中的牧童,然而春牛图中的句芒也是一年一变,有时候是小孩,有时候是老头,是根据每年的天干和地支来决定的。比如阳年的句芒在春牛左边,阴年在右边,如果立春在正月初一前后五天内,芒神与春牛并列。
而芒神的衣服和春牛的颜色也是根据当年的各种五行来决定的,如果芒神挽起裤腿,则代表当年雨水较多,如果芒神脚穿草鞋,就代表当年干旱。所以春牛图反映着一年的气候变化以及庄稼的收成,所以祭拜句芒,也就是祈求丰收,正是春祈的重要内容。
打春牛是什么意思
问题一:打春牛是什么习俗 汉族刚时旧俗。流行于全国许多地区。“春牛”,用桑木做骨架,冬至节后辰日取土塑成。身高4尺,长8尺,画四时八节360日12时辰图纹。立春前一日,人们到先家坛奉祀,然后用彩鞭鞭打,把“春牛”赶回县府,在大堂设酒果供奉。男女老少牵“牛”扶“犁”,唱栽秧歌,祈求丰年。 问题二:请问“春打六九头”是什么意思? 春打六九头,立春都是在六九第一天或五九最后一天,所以有“春打五九尾”和“春打六九头”的俗语。不过仅“春打六九头”也可以包含“厂打五九尾”的意思,因为“头”这个字可以表示“第一”,也可以表示“前边”,六九第一天的前边不就是五九第九天吗? 问题三:打春牛的古典诗词 小儿著鞭鞭土牛,学翁打春先打头。黄牛黄蹄白双角,牧童缘蓑笠青O。土脉应雨膏,不似今看乐。儿闻年登喜不饥,牛闻年登愁不肥。麦穗即看云作帚,稻米亦复珠盈斗。大田耕尽却耕山,黄牛从此何时闲? 杨万里(1127-1206年),汉族,字廷秀,号诚斋。吉州吉水(今江西省吉水县)人。南宋杰出的诗人。绍兴二十四年(1154年)中进士。授赣州司户,后调任永州零陵县丞,得见谪居在永州的张浚,多受其勉励与教诲。孝宗即位后,张浚入相,即荐万里为临安府教授。(唐)卢肇《谪连州书春牛榜子》阳和未解逐民忧,雪满群山对白头。不得职田饥欲死,儿侬何事打春牛。 问题四:大春牛,是我国各省沿袭已久的 什么习俗 立春时节在迎春仪式上“打春牛”,又称为鞭春。汉族民俗,流行于中国许多地区。“春牛”,用桑木做骨架,冬至节后辰日取土塑成。身高4尺,长8尺,画四时八节360日12时辰图纹。立春前一日,人们到先家坛奉祀,然后用彩鞭鞭打,把“春牛”赶回县府,在大堂设酒果供奉。男女老少牵“牛”扶“犁”,唱栽秧歌,祈求丰年。解放前后又出现了“打春牛”的耕作戏,一人系犁,一人掌犁,边耕边舞,或游于乡间,或演出于舞台,增添节日气氛,也表达了汉族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热爱、向往和追求。 问题五:春打六九头,杨广要抬头什么意思 立春:立春春打六九头 文官回家开学馆,武将回家把地勾,满朝文武散个净,瓦岗寨的兄弟方出头。程咬金探地学,探出五花棒,棒打杨广他的头,杨广死后他把春牛变,谁不知春打六九头。牛要落在庄家人手,铐上犁杖把地钩,牛拉车来牛拉套,老牛不拉鞭子抽,你要问为啥待老牛这样心狠,为的是给黎民百姓报怨愁。 河北唱段里也有类似的话语:到后来五花棒打死贼杨广, 杨广死后变春牛。 为什么年年把春打, 怕只怕杨广再出头。 立春是冬至后的第三个节气(冬至,小寒,大寒),一般15天一个节气,那么“立春”就是冬至后的第46天(包括冬至当天),所以立春一般都在六九的第一天,即“春打六九头”。还有一种说法是立春时间不是固定的,会变动,所以出现“春打五九尾”的现象。立春在五九最后一天,就叫做“春打五九尽(尾)”。 济南民俗中立春最重要的习俗就是迎“春神”,以前,东关大街附近有个春神庙,里面供奉的是春神“句(gu)芒”,每到立春前一天,人们就会在春神庙前准备好土牛或者纸牛,牛肚子里装上柿饼、红枣等食品,等时辰一到,县太爷就会率领众人前来给“春神”上香,随后就要用五彩丝线做成的鞭子“打春牛”,这也是立春又称为“打春”的原因所在。 “打春牛的同时还要说话,说的是一打风调雨顺,二打土地肥沃,三打国泰民安这样的词儿,等打完了,就要把春牛击碎或者焚化,到时候事先装在牛肚子里的食品纷纷落地,人们就会哄而抢食以图吉利。”古代是农业社会,官方牵头举行迎“春神”仪式是为了表示对农业生产的重视。 在立春左右,正是耕地的好时候,耕牛遍地走,所以是杨广要抬头。也有的说是“打杨广头”以好好耕地,期望有个好收成。 也有的说是“春打五九尾,家家拽猪腿,春打六九头家家卖老牛”。冬天的时候天气寒冷,人们都希望在六九前打春,还有个暖和的天气,如果六九第一天才打春,就说明天气寒冷不适宜春耕,所以春打六九头预示着今年的年景不好,可能要遭灾,杨广抬头要作恶了,(杨广要抬头),所以最后导致家家卖老牛。仅作参考。 问题六:春打六九头,耕牛满地走 什么意思 “春打六九头”。这就是农历“五九”的最后一天,为“立春”节令。按照农历的传统产法,春天从“立春”开始,到立夏为止,也就是农历的一、二、三月。立春是春天的开始,是二十四节中的第一个节令。古时候,曾以立春之日为春节,后来才能春节改为农历正月初一。宋代沈括在《梦溪笔谈》中曾说:“直又立春之日为孟春之一日。”太平天国的天国即采用这个说法。立春与春节相接近,它们相隔的时间最长也不会超过半个月。 立春,象征着春天的到来,预示着一年农事活动的开始,我国民间历来都很重视这个节日。古时候立春这一天还未明时,农民就到自己的耕地上,面对正南方向的“农祥星”翻土,表示新的一年劳动的开始,并希望风调雨顺,获得好的收成。养牲畜的人家还要在门外呼叫六畜,祈求六畜兴旺,免灾避瘟。 北宋的都城开封还有“打春牛”的风俗,就是在立春之日,造土牛以劝农事。据《东京梦华录》记载,开封府僚在立春前一日,把春牛送入皇宫,由皇帝派人“鞭春”。然后再把春牛置于府门前,由府僚率部下鞭之。从早到晚,过路的人都可以鞭打春牛,表示鞭策耕牛,辛勤耕耘。旧历书上还往往印有《芒神春牛图》。 立春喝春酒。吃春盘的习俗古已有之。春酒一般在冬季酿制,及春而成,所以又称“冻醪”。西晋左思《蜀都赋》上说: “若其旧俗,终冬始春(即立春),吉日良辰,置酒高堂.以御嘉宾。”春盘始于唐代,《四时宝镜》中记载:“立春日,唐人作春饼生菜,号春盘。”立春前一日.皇帝要以春盘并酒赐近臣。民间也有以此相互馈赠的习浴。春盘的制作是很讲究的,据《武林旧事》记载:“春前一日。后苑造办春盘,翠缕红丝,备极精巧。”杜甫说:“春日春盘细生菜”,苏轼也有“青蒿黄韭试春盘”的诗句.可见唐宋时期食春盘的风气之盛。清代时,春盘中的青菜常出芹、韭、笋组成,象征勤劳、长久、兴旺。 立春的民俗,各地不尽相同。有的过方,立春时要吃春饼或春卷,以蔬菜和肉为馅,做成面饼或菜卷,油炸而成。北方不少地方还习惯在立春时吃生萝卜,谓之“咬春”。据说“咬春”,可以在春天这个生病的季节使人免生疾病。“咬春萝卜同梨脆。”从医学观点来看,萝卜有消食、化痰、止咳等功效。民间有“冬吃萝卜夏吃姜,不劳医生开药方”的说法,说“咬春”吃萝卜,对防治疾病有好处。 问题七:春日春风动,春江春水流意思 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立春,俗称“打春”。 立春,有时在农历十二月,有时在农历正月。一过立春,就意味着冬季结束,进入了春天。 我国自古为农业国,春种秋收,关键在春。民谚有“一年之计在于春”的说法。旧俗立春,既是一个古老的节气,也是一个重大的节日。天子要在立春日,亲率诸侯、大夫迎春于东郊,行布德施惠之令。《事物记原》记载:“周公始制立春土牛,盖出土牛以示农耕早晚。”后世历代封建统治者这一天都要举行鞭春之礼,意在鼓励农耕,发展生产。 山西民间流行着春字歌:“春日春风动,春江春水流。春人饮春酒,春官鞭春牛。”讲的就是打春牛的盛况。 旧俗立春前一日,有两名艺人顶冠饰带,一称春官,一称春吏。沿街高喊:“春来了”,俗称“报春”。无论士、农、工、商,见春官都要作揖礼谒。报春人遇到摊贩商店,可以随便拿取货物、食品,店主笑脸相迎。这一天,州、县要举行隆重的“迎春”活动。前面是鼓乐仪仗队担任导引;中间是州、县长官率领的所有僚属,皆穿官衣;后面是农民队伍,都执农具。来到城东郊,迎接先期制作好的梗神与春牛。到芒神前,先行二跪六叩首礼。执事者举壶爵,斟酒授长官,长官接酒酹地后,再行二跪六叩首礼。然后到春牛前作揖。礼毕,与来时一样热闹,将芒神、春牛迎回城内。 第二天立春时分,地方长官仍率僚属、农民鞭春。阴阳官先要举行一定的传统仪规。地方官主持迎春仪程,初献爵、亚献爵、终献爵。然后执彩鞭击打春牛三匝,礼毕回署。众农民将春牛打烂。 现在,城里已不再举行鞭春活动,一些农村却仍有打春牛的风俗。立春前,用泥塑一牛,称为春牛。妇女们抱小孩绕春牛转三圈,旧说可以不患症病,今已成为娱乐。立春日,村里推选一位老者,用鞭子象征性地打春牛三下,意味着一年的农事开始。然后众村民将泥牛打烂,分土而回,洒在各自的农田。吕梁地区盛行用春牛土在门上写“宜春”二字。晋东南地区习惯用春牛土涂耕牛角,传说可以避免牛瘟。晋南地区讲究用春牛土涂灶,据说可以祛蚍蜉。 立春节,民间艺人制作许多小泥牛,称为“春牛”。送往各家,谓之“送春”。主人要给“送春”者以报酬。更实质上是一种佳节售货活动,然而却是皆大欢喜。也有的地方是在墙上贴一幅画有春牛的黄纸。黄色代表土地,春牛代表农事,俗称“春牛图”。 立春节,女孩子剪彩为燕,称为“春鸡”;贴羽为蝶,称为“春蛾”;缠绒为杖,称为“春杆”。戴在头上,争奇斗艳。晋东南地区的女孩子们,喜欢交换这些头戴,传说主蚕兴旺。乡宁等地习惯用绢制作小娃娃,名为“春娃”,佩戴在孩童身上。晋北地区讲究缝小布袋,内装豆、谷等杂粮,挂在耕牛角上,取意六畜兴旺,五谷丰登,一年四季,平安吉祥。 立春节,民间习惯吃萝卜、姜、葱、面饼,称为“咬春”。运城地区新嫁女,娘家要接回,称为“迎春”。临汾地区则习惯请女婿吃春饼。 问题八:立春代表什么? 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立春,俗称“打春”。 立春,有时在农历十二月,有时在农历正月。一过立春,就意味着冬季结束,进入了春天。 我国自古为农业国,春种秋收,关键在春。民谚有“一年之计在于春”的说法。旧俗立春,既是一个古老的节气,也是一个重大的节日。天子要在立春日,亲率诸侯、大夫迎春于东郊,行布德施惠之令。《事物记原》记载:“周公始制立春土牛,盖出土牛以示农耕早晚。”后世历代封建统治者这一天都要举行鞭春之礼,意在鼓励农耕,发展生产。 山西民间流行着春字歌:“春日春风动,春江春水流。春人饮春酒,春官鞭春牛。”讲的就是打春牛的盛况。 旧俗立春前一日,有两名艺人顶冠饰带,一称春官,一称春吏。沿街高喊:“春来了”,俗称“报春”。无论士、农、工、商,见春官都要作揖礼谒。报春人遇到摊贩商店,可以随便拿取货物、食品,店主笑脸相迎。这一天,州、县要举行隆重的“迎春”活动。前面是鼓乐仪仗队担任导引;中间是州、县长官率领的所有僚属,皆穿官衣;后面是农民队伍,都执农具。来到城东郊,迎接先期制作好的芒神与春牛。到芒神前,先行二跪六叩首礼。执事者举壶爵,斟酒授长官,长官接酒酹地后,再行二跪六叩首礼。然后到春牛前作揖。礼毕,与来时一样热闹,将芒神、春牛迎回城内。 第二天立春时分,地方长官仍率僚属、农民鞭春。阴阳官先要举行一定的传统仪规。地方官主持迎春仪程,初献爵、亚献爵、终献爵。然后执彩鞭击打春牛三匝,礼毕回署。众农民将春牛打烂。 现在,城里已不再举行鞭春活动,一些农村却仍有打春牛的风俗。立春前,用泥塑一牛,称为春牛。妇女们抱小孩绕春牛转三圈,旧说可以不患症病,今已成为娱乐。立春日,村里推选一位老者,用鞭子象征性地打春牛三下,意味着一年的农事开始。然后众村民将泥牛打烂,分土而回,洒在各自的农田。吕梁地区盛行用春牛土在门上写“宜春”二字。晋东南地区习惯用春牛土涂耕牛角,传说可以避免牛瘟。晋南地区讲究用春牛土涂灶,据说可以祛蚍蜉。 立春节,民间艺人制作许多小泥牛,称为“春牛”。送往各家,谓之“送春”。主人要给“送春”者以报酬。更实质上是一种佳节售货活动,然而却是皆大欢喜。也有的地方是在墙上贴一幅画有春牛的黄纸。黄色代表土地,春牛代表农事,俗称“春牛图”。 立春节,女孩子剪彩为燕,称为“春鸡”;贴羽为蝶,称为“春蛾”;缠绒为杖,称为“春杆”。戴在头上,争奇斗艳。晋东南地区的女孩子们,喜欢交换这些头戴,传说主蚕兴旺。乡宁等地习惯用绢制作小娃娃,名为“春娃”,佩戴在孩童身上。晋北地区讲究缝小布袋,内装豆、谷等杂粮,挂在耕牛角上,取意六畜兴旺,五谷丰登,一年四季,平安吉祥。 立春节,民间习惯吃萝卜、姜、葱、面饼,称为“咬春”。运城地区新嫁女,娘家要接回,称为“迎春”。临汾地区则习惯请女婿吃春饼。 问题九:清代民间“春牛图”有什么意义 春牛图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以农立国的国家。牛则是与农耕有着密切关系的家畜。中国上古神话传说,大禹治水(相当于诺亚造方舟时期)时,每治一处水患,必用一雄牛镇水妖,后来在河堤湖畔,就有以铁牛、石牛镇水妖的习俗了。这样,牛不仅是人们从事农耕的必需,农家有无耕牛,表示着其家境的好坏,同时牛也成为人们心目中吉祥的象征。 根据春牛图,我们知道:春牛身高四尺,身长八尺,尾长一尺二寸,牛头黄色,牛身黄色,牛腰红色,牛角耳尾白色,牛膝胫黄色,牛蹄白色,牛尾右缴,牛口合,牛笼头拘子用桑柘木,丝绳结红色,牛踏板悬门右肩。 芒神身高三尺六寸五分,面如童子像,青衣白腰带,平梳两髻在耳前,耳不露,绑腿、鞋子、裤子俱全,鞭仗用柳枝,长二尺四寸,五色醮染,用丝结,芒神站在春牛右後方。 己丑年春牛图两边有八行七言预言诗: 年逢己丑有戈兵, 奔走旁徨岂俗情, 赵卫人民遭溃乱, 鲁燕城郭被兼并。 禾苗尚丰田中秀, 豆麦欣逢陇上成, 无奈蚕娘相会少, 南方弟也北方兄。 立春是一年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一个节气(冬去春来,大地复苏,到了农耕时节),在中国古代历法中,把立春叫作打春。在这一节令的庆祝中,牛便成为吉祥物。据历史记载,先秦时期,立春之日,天子要率领群臣到东郊迎春。到了汉代,先在腊月置上六头牛于国都门外,并由耕人伴之,以示黎民们勤于农耕,勿误天时。 后来,耕人演变成司掌万物萌生的芒神,牛的模型或真牛均被加以彩饰,参加丰富多彩的迎春活动。北宋时,在立春的前一天,京城开封府要向皇宫进献春牛(土牛),各重要衙署也置春牛(土牛)于衙署门前,以示各级 *** 重视农耕。到了立春之日的凌晨,将置于皇宫及 *** 各衙署门前的春牛打碎,是为“打春”。市民争抢被打碎的春牛残片,抱回家中,成为祛病、宜蚕、祈求丰年的吉祥物。从那时起,迎春、打春便成为一项重要的庆祝活动,在城市、农村展开。象征吉祥的牛,被画家及民间艺人画成迎春的年画及彩塑在市面上出售,很受人们欢迎。春牛图则成为年画、剪纸、刺绣等领域常见的题材。 民间的春牛图,常画一健壮的大黄牛,芒神被画成眉清目秀的放牛郎。芒神的穿鞋很有说头,如果是光着脚,则预示来年雨水大,要作好防涝的准备。如双足穿草鞋,则预示来年天旱,要农民作好抗旱蓄水的安排。如一只脚光着,一只脚穿草鞋,则预示来年是不旱不涝的好年景,农民们要辛勤耕作,勿误农时。 一幅《春牛图》在人们心目中寓意着丰收的希望,幸福的憧憬以及对风调雨顺的祈求,它是中国民间最常见的吉祥图案,也是千百年来一直为人们喜闻乐见、长盛不衰的绘画内容。 民间立春日,有春官送“春牛图”预兆丰收的风俗。此俗始于南宋,俗称“打春牛”。《武林旧事》载:立春“前一日,临安府造进大春牛,设之福宁殿庭。及驾临幸,内官皆用五色丝彩杖鞭牛。”《梦粱录》载:“街市以花装栏,坐乘小春牛,及春幡春胜,各相献遗于贵家宅舍,示丰稔之兆。”清末,杭州尚有此俗。立春前一日,杭州府知府,暨总捕厅、总事厅、水利厅同知,及仁和、钱塘两知县,均着官服,坐无顶无帷显轿,全副执事,至庆春门外先农坛迎请勾芒神,供于神亭。勾芒神彩画端正,长约二尺,头有双髻,立而不坐,手执牛鞭,似牧童之像。迎时,神亭前又有纸牛、活牛各一头,或抬或牵,随之而行,即所谓春牛。可任人鞭打,俗谓“鞭春牛”。并有彩亭若干,供瓷瓶于中,插富贵花,及“天下太平”、“五谷丰登”等字。伴以大班鼓吹、台阁、地戏、秧歌,沿街唱舞,意为劝农。进城之后,夹道聚观,争掷五谷,称为“看迎春”。最后将勾芒神及春牛供......>>
老黄历2023年结婚吉日一览表
答:公历2023年1月4日,农历腊月月十三,星期三,煞北公历2023年1月22日,农历正月月初一,星期日,煞南公历2023年1月25日,农历正月月初四,星期三,煞西公历2023年2月2日,农历正月月十二,星期四,煞西公历2023年3月26日,农历闰二月月初五,星期日,煞西公历2023年4月16日,农历闰二月月廿六,星期日,煞南公历2023年4月26日,农历三月月初七,星期三,煞北公历2023年5月24日,农历四月月初六,星期三,煞北公历2023年5月30日,农历四月月十二,星期二,煞南公历2023年6月28日,农历五月月十一,星期三,煞东公历2023年8月12日,农历六月月廿六,星期六,煞北公历2023年8月19日,农历七月月初四,星期六,煞东公历2023年8月20日,农历七月月初五,星期日,煞北公历2023年9月9日,农历七月月廿五,星期六,煞北公历2023年9月18日,农历八月月初四,星期一,煞西公历2023年9月25日,农历八月月十一,星期一,煞北公历2023年10月8日,农历八月月廿四,星期日,煞西公历2023年12月1日,农历十月月十九,星期五,煞东公历2023年12月22日,农历冬月月初十,星期五,煞北公历2023年12月31日,农历冬月月十九,星期日,煞西关于结婚的小知识撒帐_新人入洞房后,有人端来栗子、红枣、花生等撒在床上,边撒边念“一把栗子一把枣,明年生个大胖小”,此谓之“撒帐”。以前坐帐要坐三天,为此新娘在婚前几天便要节食,以免坐帐时难堪,后来改为一天,或者象征性地坐一下午。2023年春分是黄道吉日吗
春分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四个节气,二十四节气产生的历史悠久,人们根据常年的观察,针对各个节气总结出来不同的对应物候和一些特有的风俗和讲究,那么2023年春分是黄道吉日吗?春分不宜干什么?一起看看吧。黄历中的春牛图有什么用?
作者简介: 《春牛图》是中国古时一种用来预知当年天气、降雨量、干支、五行、农作收成等资料的图鉴。图内画了一头牛及一个牵牛的“芒神”,左右两旁分别载有诗句,这些诗句是预测当年的天气及农作收成。春牛图有什么作用?预知当年天气降雨量干支五行等内容一头牛及一个牵牛的“芒神牛头代表当年的年干 春牛传说 春牛就是土牛,乃是土制的牛,古时候于立春前制造土牛,好让文武百官在立春祭典中彩杖鞭策它,以劝农耕,同时象征春耕的开始。春牛身高四尺,象征一年四季。身长八尺,象征农耕八节(春分、夏至、秋分、冬至、立春、立夏、立秋以及立冬)。尾长一尺二寸,象征一年十二个月。如何看春牛图?牛头代表当年的年干;牛身代表年支;牛腹代表纳音;牛角、牛耳及牛尾代表立春日的日干;牛颈代表立春日的日支;牛蹄代表立春日的纳音;牛绳的代表立春当日的天干;牛绳的质地代表立春当日的地支。并依干支的五行画颜色,属金为白色,属木为青色,属水为黑色,属火为红色,属土为黄色。另外牛口合上,牛尾摆向右边代表阴年;相反,牛口张开,牛尾摆向左边代表是阳年。 牧童传说 春牛图里的牧童,就是“芒神”,又叫句芒神,身高三尺六寸,象征农历一年的三百六十日。他手上之鞭长二尺四寸,代表一年二十四节气。芒神的衣服以及腰带的颜色,甚至头上所束的发髻的位置,也要按立春日的五行干支而定。当他没有穿鞋和裤管束高时,就代表该年多雨水,农民要作好防涝的准备;相反地,双足穿草鞋则代表该年干旱,农民要作好抗旱蓄水的安排;又如一只脚光着,一只脚穿草鞋,则代表该年是雨量适中的好年景,农民们要辛勤耕作,勿误农时。还有,如果牧童戴草帽意即天气阴凉;不戴帽则炎热。 芒神的衣服与腰带的颜色,也因为立春这一天的日支之不同而不同,分别亥子日黄衣青腰带;寅卯日白衣红腰带;巳午日黑衣黄腰带;申酉日红衣黑腰带;辰戍丑未日青衣白腰带。而牧童的鞭杖上的结也因立春日的日支不同而用的材料也不同,分有苎、丝、麻,结的铲七则都是用青黄赤白黑等五色来染。 而牧童的年龄也有喻意,孩年的牧童代表逢季年(就是辰戌丑未年);壮年的牧童代表逢仲年(就是子午卯酉年);老年的牧童是逢孟年(就是寅申巳亥年)。另外如果牧童站在牛身中间,表示当年的立春在元旦前五天和后五天之间;牧童站在牛身前面,表示当年的立春在元旦五天前;牧童站在牛身后面,表示当年的立春在元旦五天后。
2023年农历正月二十老黄历宜忌
人生中总有各式各样的机遇,起点则非常关键,所以家中喜添新成员时,父母都是很关注的,有的还早早请了老师傅帮忙查看,从出生当天的日期,去推算将来孩子发展顺利与否,因为诞生日子对众人来说格外有意义,需仔细分析其中的吉凶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