搬打狮子的主要活动,搬打狮子风俗的主要活动
狮舞的各地舞狮
在长期的流传中,通过民间艺人不断的创造,形成了不同地区的舞狮有不同的风格与特色。如北京高碑店的《舞狮》,以狮头重量见长,狮头重达90余斤;河北徐水县的舞狮动作矫健,能跃上五张方桌子,在桌面上表演;安徽的《手狮子》小巧玲珑;山东的《大狮子》在硝烟弥漫中,腾空蹿跳,既惊险又显勇猛;四川的《高台狮子》和《地盘狮子》以演绎破阵法为特色:.在少数民族地区,也有舞狮子的习俗,青海省藏族的《雪狮》就很有特点。广东醒狮舞以其独特的造型、雄壮的鼓乐、南派武功等特色,在国内外都获得很高的声誉,影响甚远。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狮舞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河北是北狮的发祥地。徐水县北里村狮子会创建于1925年,以民间花会形式存在,中华人民成立后得以迅速发展。 徐水狮舞的活动时间主要在春节和春季寺庙法会期间,表演时由两人前后配合,前者双手执道具戴在头上扮演狮头,后者俯身双手抓住前者腰部,披上用牛毛缀成的狮皮饰盖扮演狮身,两人合作扮成一只大狮子,称太狮;另由一人头戴狮头面具,身披狮皮扮演小狮子,称少狮;手持绣球逗引狮子的人称引狮郎。引狮郎在整个狮舞活动中具有重要作用,他不但要有英雄气概,还要有良好的武功,能表演“前空翻过狮子”、“后空翻上高桌”、“云里翻下梅花桩”等动作。引狮郎与狮子默契配合,形成北方狮舞的一个重要特征。徐水狮舞的基本特征是外形夸张,狮头圆大,眼睛灵动,大嘴张合有度,既威武雄壮,又憨态可掬,表演时能模仿真狮子的看、站、走、跑、跳、滚、睡、抖毛等动作,形态逼真,还能展示“耍长凳”、“梅花桩”、“跳桩”、“隔桩跳”、“亮搬造型”、“360度拧弯”、“独立单桩跳”、“前空翻二级下桩”、“后空翻下桩”等高难度技巧。徐水狮舞在中国民间艺术表演中占有重要地位,1953年,曾到首都北京参加全国民间艺术汇演,并代表国家多次出访演出。曾在罗马尼亚首都布加勒斯特举行的“第四届世界青年联欢节”的比赛中获一等奖。河北省杂技家协会于2001年10月正式命名北里村为“杂技狮舞之乡”。由于狮舞道具昂贵、培养新人不易等原因,徐水狮舞面临传承危机,亟待有关部门加以抢救、扶持。 山西襄汾其陶寺的狮舞始于隋唐时期,历经宋元明清,经久不衰,被称为“天塔狮舞”。 天塔狮舞具有惊、险、奇、绝、美的艺术特征。塔台高高耸立,动作大起大落,令人惊叹;表演过程内含科学的力学原理,再加上安全的保护措施,看上去险实则无险;狮子眼、舌、尾活动自如,能做出口吐条幅之类的表演,使人感到稀奇。 天塔狮舞在力量中融入技巧,特技中渗透文化,堪称一绝;这种高台表演,空中造型优美,显示出动人的魅力。天塔狮舞具有独特的表演形式和高超的绝技。天塔狮舞曾获中国第七届艺术节优秀奖,山西省第一届及第三届广场文化节金奖。抢救、保护、研究狮舞,对美学、民俗学及音乐舞蹈史的研究都有很重要的意义。 “黄沙狮子”始创于北宋年间,主要活动于浙江临海市西北山区白水洋镇的黄沙洋一带。此地民风剽悍,朴茂近古,崇尚习武,且狮舞风俗由来已久。 这项传统表演艺术的最大特点是把民间精湛武艺与传统狮舞表演巧妙地结合起来,舞武一体。它不但能在地上翻滚嬉戏,又能在高台上表演各种风趣的动作。表演时,演员在八仙桌上翻飞的同时,还兼耍“过堂”、“桌上筋斗”、“下爬点”、“悬桌脚”、“叠罗汉”等翻桌动作。跳桌是整个表演中难度较高的,四十几张桌子呈梯形相叠,跳桌到最高时,由九重桌子堆叠起来约有三丈二尺高,一个“绝”字就落在最高的第九重桌子的四只脚上——桌脚朝天,一个艺人就在这四只桌脚上跨步移动,脱鞋脱袜,尽显绝技。黄沙狮子舞武一体,娱神娱人,刚柔相济,具有独特的地方文化特征,寄托着民众美好的期盼,从大年三十开始到二月初二这一段时间,艺人们要走村串乡地去表演。黄沙狮子的中心区域黄沙洋及其传播地的百姓们祈望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人财两旺、吉庆平安,都祈盼狮舞为他们赐吉祥,消灾降福,热热闹闹地度过节庆。黄沙狮子在民俗学、社会学、美学、人类学等方面具有研究价值。随着中国东部沿海地区经济的迅猛发展,传统社会的审美观念和文化生活方式发生的变异,如今健在的能够表演黄沙狮子的老艺人不到10人,这种极具观赏性的传统民间舞蹈形式面临断代和失传危机。 醒狮,属于中国狮舞中的南狮。历史上由唐代宫廷狮子舞脱胎而来,五代十国之后,随着中原移民的南迁,狮舞文化传入岭南地区。明代时,醒狮在广东出现,起源于南海县。流传于广东、广西及东南亚各国华侨中间;在广东境内主要分布在佛山、遂溪、广州等县市。 醒狮是融武术、舞蹈、音乐等为一体的文化活动。表演时,锣鼓擂响,狮舞人先打一阵南拳,这称为“开桩”,然后由两人扮演一头狮子耍舞,另一人头戴笑面“大头佛”,手执大葵扇引狮登场。狮舞人动作多以南拳马步为主,狮子动作有“睁眼”、“洗须”、“舔身”、“抖毛”等。主要套路有“采青”、“高台饮水”、“狮子吐球”、“踩梅花桩”等。其中“采青”是醒狮的精髓,有起、承、转、合等过程,具戏剧性和故事性。“采青”历经变化,派生出多种套路,广泛流传。遂溪醒狮在表演上从传统的地狮逐步发展到凳狮,由凳狮又发展到高台狮、高竿狮,由高竿狮又发展到桩狮。桩狮的难度也在不断增大,如增加了走钢丝、腾空跳等表演类。最高的桩接近3米,跨度最大达3.7米,充分体现了“新、高、难、险”的特色,被誉为“中华一绝”。广州市的沙坑醒狮的道具造型特点是:狮头额高而窄,眼大而能转动,口阔带笔,背宽、鼻塌、面颊饱满,牙齿能隐能露。表演分文狮、狮舞和少狮三大类。通过在地面或桩阵上腾、挪、闪、扑、回旋、飞跃等高难度动作演绎狮子喜、怒、哀、乐、动、静、惊、疑八态,表现狮子的威猛与刚劲。自古以来,广东醒狮被认为是驱邪避害的吉祥瑞物,每逢节庆,或有重大活动,必有醒狮助兴,长盛不衰,历代相传。20世纪80年代以来,几乎乡乡都有自己的醒狮队,一年四季,开张庆典锣鼓声不断,逢年过节,狮队便上街采青、巡演。各镇、乡村群众性的狮艺普及也盛况空前。广东醒狮已成为全国知名的为广东特有的民间舞品牌。醒狮活动也广泛流传于海外华人社区,成为海外同胞认祖归宗的文化桥梁,其文化价值和意义十分深远。 狮舞源于佛教,最早以“花会”形式出现,肇始于唐代,盛行于明清。乡村的房屋门口,桥头两侧、公共场地等尚分布着形态各异的石狮,人们以狮子为避邪之物、吉祥象征,并在敬神祭祖时,以舞狮习俗寄托丰收、太平的良好愿望。狮舞一般在正月或喜庆节日由狮子班达定组织进行活动。每遇狮子班进村演出,都有专人报信,而且吹号、敲锣、打鼓、放鞭炮、热烈非凡,示意吉祥降临。林城青狮由20世纪初客居长兴的河南人传入本地。据传授的老艺人讲,古代有一头“青狮”,它英勇善战,为了保卫国家,忠贞不屈,死守皇宅,平反了奸贼内乱,皇帝为了奖励它,特赐予王位,钦笔“狮王镇宅”也由此而来,之后经过流传演变,人们扎狮舞狮,狮舞由此而来。20世纪五、六十年代,林城青狮活动较频繁,表演范围也较广,除在本县各地演出外,行迹还涉及安徽、江苏等地区。林城青狮一般由“急急风”锣鼓入场(也可播放专门的音乐),“青狮”浑身为青绿色,狮头较小,每头狮子由两人合扮,前者双手握住狮头道具戴在头上,后者俯身双手抓住前者的腰带,身披着用麻、羊毛编织加工而成的狮皮。锣鼓一响,一对狮子(一雌一雄)欢跃起舞,表演非常灵活,其动作有蹦跳、欢跳、狮子直立、双狮对吻、搔痒、狮子攀桌、狮下桌前跳、狮下桌侧跳、狮子打滚等,舞狮者动作难度较大,要经过不断艰苦操练方能胜任。除了正月“拜门子”外,林城青狮还有“打地场”表演,即每逢喜庆佳节在农村村头作集体表演,并由领班人员表演“喊彩”,即一边让狮子舞动一边说唱一些大吉大利的话(俗称“讨吉利”),但没有正规的曲调,领头的狮子则要表演“含彩”,即主人将红包系在一根棒上,在狮子举高,狮子用嘴巴去接红包,跳得越高则红包给的钱越多,俗称“接彩头”。在“打地场”中有一项表演动作当地人称之为“背包”,舞青狮者会在原来表演动作的基础上融合部分武打和杂技动作,技巧更加高,场面也更加精彩。整个狮舞一般情况下表演时间约15分钟,表演三段后方可收锣。 狮子舞在凉州很早就盛行了,到唐代流传到长安,成为宫廷乐舞中不可缺少的节目。当时,无论是宫廷宴会、迎送使节,还是庆功祝捷等仪式中,都以西凉伎表演的狮子舞为主要节目之一。在凉州,除春节外,在其他喜庆的日子里也常以舞狮助兴。一般的狮子舞,是两人合作扮一头大狮子,俗称“太狮;一人扮一头小狮子,俗称“少狮”;另一人为武士,起指挥调度作用。到目前为止,凉州民间有些地方的武士,其扮相仍为“胡人”,手拿绣球作引导,并先开拳踢打,翻腾跃扑,以诱引狮子起舞。耍绣球的武士和扮演狮子的人,都要有健壮的体魄、精湛的武功和熟练准确的协调配合,才能得心应手,表演自如。狮子舞在表演前和表演过程中,都要放鞭炮为狮子助威。劈哩啪啦一阵鞭炮响过之后,在烟雾腾飞中,狮子随着锣鼓点的轻、重、快、慢,忽而翘首仰视,忽而低头回顾,忽而回首匍伏,忽而摇头摆尾,忽而又与少狮追逐奔突,千姿百态,妙趣横生。高明者甚至能模仿狮子的许多动作,如舐毛、擦脚、搔头、洗耳、朝拜、翻滚等,均惟妙惟肖,十分逼真。狮子舞另有一种耍法,即两头大狮子,一雄一雌,雄狮全身为金毛,雌狮全身为绿毛,各率两头小狮子表演。表演的程式基本上与上相似,但最有趣的是表演到高潮时,雌狮子有一场“产仔”表演。“产仔”之前,雌狮会有各种“产前征兆”的表演,如直立、翻滚、摇头、甩尾、动睛、抖毛等动作,表现其分娩前的阵痛。紧接着,雌狮俯卧在地,浑身颤抖,显得痛苦万状。此时,引狮的武士将绣球摆到雌狮头前,放炮人手提鞭炮,点燃后绕狮身疾速游走。表演场内锣鼓声更急,鞭炮声齐鸣,只见雌狮在瑟索抖动中渐渐站起,抬腿前行。一抬腿,胯下便滚将出来一只活泼可爱的小狮子,欢跃奔腾,四蹄乱动,脖子上一串金灿灿的小玲铛清脆作响。然后,第二只、第三只……可以接连产下五六只小狮子。“产仔”后的雌狮,满怀做母亲后的欢悦之情,一反前态,与众小狮逗弄嬉戏,异常亲热;观舞的人们也欢呼雀跃。人狮相亲,心灵沟通,忘乎所以,共享天伦之乐。凉州的狮子舞还有一种惊险绝妙的耍法,即高台狮子舞。旧时的高台狮子舞一般都在正月,城里由商会出面组织,农村由社火会或水系组织。表演前,先用特制的长条木凳搭起一座约十米高的方塔。为了保持稳定,凳脚都垫着厚厚的一层麻纸。表演开始,先由舞狮人手执绣球,在塔下空场中翻一串跟头,耍几样拳脚,然后引出狮子。在锣鼓鞭炮声中,舞狮人攀塔而上,边攀边舞,以各种动作逗引狮子。狮子昂首纵身,在绣球引导下登上木塔,拾级而上,做出各种惊险动作。尤其在攀上塔顶之后,更有一番高难度的精彩表演。表演过后,舞狮人翻下塔顶,狮子口衔木凳,逐层拆卸而下,犹如耍杂技一般,十分惊险。
斋日和舞醒狮是哪里的习俗?
斋日和舞醒狮的习俗主要是广东地区的。
斋日习俗:
在家佛教徒于特定之日持八斋戒,谨慎身心,反省行为,并行善事之精进日。阴历每月之八日、十四日、十五日、二十三日、二十九日、三十日等六精进日,即称六斋日。于此六日,出家比丘亦集合一处行布萨。据《杂阿含经》卷四十载,于此六日,四天王及其大臣出巡世间,观察人间善恶。亦有以每月之一日、八日、十五日、二十三日为斋日,称四斋日。
而阴历正月、五月、九月等三个月长期持斋戒,称为三长斋。三长斋日(指三长斋月之每日)加上六斋日,则为九斋日。又六斋日加上每月一日、十八日、二十四日、二十八日,则为十斋日。
舞醒狮寓意:
1、醒狮代表吉祥、如意,醒狮的外形龙腾生风、威武雄壮,醒狮舞动起来,寓意着带来吉祥如意、事事平安。醒狮表演通常会有临门采青这个环节,这是寓意生财利是,兴旺发达。
2、狮子采完生菜后会抛还给主人家,表示主人家“接财”,主人家要把接回的生菜撕碎抛向大地,寓意“遍地生财”。
3、醒狮是中国优秀的民间艺术,古时又称为“太平乐”,舞狮有南北之分,南狮称成醒狮。
4、在历史上,黄飞鸿所倡导的南狮狮艺,是一种民族气节,团结、进取、不畏艰辛,以雄健的精神表现出中华民族的自信。
过年的习俗:
春节习俗是中国人在春节期间的习惯风俗,中国各地因地域文化不同而又存在着习俗内容或细节上的差异,带有浓郁的各地域特色。
1. 买年货。
中国人几千年来总把过年当做一件大事。过年之前要做很多准备,要买很多东西,有吃的、用的、穿的、戴的、耍的、供的、干的、鲜的、生的、熟的等。统名之曰“年货”。
2.扫尘。
扫尘,又称扫屋、扫房、除尘、除残、掸尘、打埃尘等,是中国民间过年传统习俗之一。扫尘就是年终大扫除,南方称“扫屋”,北方称“扫房”。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寄托了中华民族一种辟邪除灾、迎祥纳福的美好愿望。
3.吃年夜饭。
年夜饭,又称年晚饭、团年饭、团圆饭等,特指年尾除夕(春节前一天)的阖家聚餐。
年夜饭是每年新年前的重头戏,不但丰富多彩,而且还讲究很多寓意。传统上年夜饭是在除夕祭祖后才食用。吃年夜饭前先拜神祭祖,待拜祭仪式完毕后才开饭等等习俗。
守岁
守岁,又称守岁火、照岁等,其由来已久,中国汉族民间在除夕有守岁的习惯,俗名“熬年”。新年前除夕夜晚守岁,民俗活动主要表现为点岁火、守岁火,即所有房子都遍燃灯烛,合家欢聚,迎接新年。
4.拜岁。
拜岁,过年风俗之一,是指在岁首新年辞旧迎新之际,拜祭岁神(太岁)。拜岁是中华民族流传最悠久的传统风俗之一,这一传统习俗代代相传,人们在岁首举行祭祀仪式,迎新岁、祈年、接福。
5.舞龙舞狮。
舞龙舞狮,是中国民间传统习俗。舞龙又称耍龙灯、龙灯舞。龙是古老的图腾,传说龙能行云布雨、消灾降福,象征祥瑞,所以以舞龙的方式来祈求平安和丰收就成为全国各地的一种习俗。
6. 游神。
游神,或称圣驾巡游、游老爷、迎老爷、游菩萨等等。寓意神明降落民间,巡视乡里,保佑合境平安。
7.押舟。
押舟,亦称“压舟赶鬼”,是流行于粤西地区,特别是化县地区(今化州、吴川)一带的民间习俗活动,该民俗活动一般于正月十五各地正年例夜举行。
8.吃饺子。
吃饺子,流行于北方地区。一般除夕吃肉馅的,大年初一吃素馅的。新年饺子要皮薄、馅多,捏得严实,不能煮烂,荤饺子要有猪肉、羊肉、牛肉、鸡肉的,也有两种肉拌在一起的鸳鸯饺子,以及百味杂陈的“饺子宴”。
9.赏花灯。
赏灯是一种古老的中国民俗文化,一般在元宵节举办活动,按字面理解为观赏灯。南朝时期,国都健康出现了举办传统元宵灯会的习俗,其盛况为全国之冠。灯会兴于唐,盛于宋,明朝时达到顶峰。
狮子的生活习性
狮子通常群居生活,一个狮群约有8到30个成员,平均为17头。其中往往包含连续的几代雌狮,至少一头成年雄狮和一些成长中的狮幼仔。雌狮构成了狮群的核心,它们极少离开出生地。狮群包含2头成年雄狮,但是肯定只有一头是领头的。成年雄狮往往并不和狮群呆在一起,它们不得不在领地四周常年游走,保卫整个领地。一般它们能够在狮群中做几个月到几年的头领,这要看它们是否有足够的能力击败外来雄狮。每一个狮群的领地区域相当明确,在猎物充足的地方可以小到20平方千米;而在猎物稀疏的地域中它们也许不得不建立大到400-1500平方千米的领地。幼小的雄狮长足够强大(一般为5岁)后将击败某个狮群的老国王而成为新的统治者。多数雌狮成熟后留在原来的狮群里,个别则被赶走然后加入别的狮群。狮群的成员们一般会分散成几个小群体来度过每一天,而当聚猎杀戮或者集体进餐时它们将汇集到一起。与其他猫科动物最不同的是,狮子属群居性动物,是地球上最强大的猫科动物之一,非洲的其他猫科动物很难与之抗衡。狮群中的母狮基本是稳定的,它们一般自出生起直到死亡都待在同一个狮群。狮群也会接纳新来的母狮。但公狮常常是轮换的,它们在一个狮群通常只待两年(也有长达六年的记录),要么是被年轻力壮且更有魅力的雄性赶走,要么是自己离家出走以寻找新恋情和家庭。还有,刚成年的青少年雄狮也会被狮群实施强制独立制——赶走。这么一来,草原上就会多了一堆无家可归的雄狮,这里有涉世未深的青少年,有依然散发着魅力的壮年冒险家,还有被人打败赶走的老狮子。这些流浪汉有时独自行动,黯然生存,有时干脆组成男性互助小组,在其中的成员征服了另一个狮群前,它们就是同甘苦共患难的好哥们,在草原上四处游荡,追踪迁徙的猎物群。具说还有些雄狮本事和魅力大到能控制附近的其他狮群,能同时维持两个“家”。 一个狮群通常由4-12个有亲缘关系的母狮、它们的孩子以及1至2只雄狮组成。这几个雄狮往往也有亲属关系,例如兄弟。狮群的大小取决于栖息地状况和猎物的多少。东非的狮群往往比较大,因为那里的食物充足。 狮群会尽量避免与其它狮群遭遇,雄狮通过咆哮和尿液气味标记领地。它们一般会在每天晚间狩猎前和黎明醒来开始活动前咆哮一番。雄狮将尿液排在灌木丛、树丛或者干脆排在地上,或者在经常行走的通道上留下这些刺激性气味的标记宣示它们的领地范围。有时,雄狮也会将粪便涂在灌木丛上用作标记。遇上入侵者,或者仅仅是不巧经过的陌生狮子,雄狮都会咆哮着警告来者,“请勿接近,否则格杀勿论!”有时候来势汹汹的外来雄狮,或者也可能是狮群内部实力增强到一定程度的年轻雄狮,会向当前狮王发起挑战,试图取而代之,这时一场生死攸关的激烈厮杀在所难免。狮群的领地范围大小不等,例如在卡拉哈里沙漠的狮群可能会占到119-125平方公里的领地,而在内罗毕国家公园里生活的狮群,顶多能抢到3平方公里就不错了。最大的领地能超过4平方公里,边界用排泄物划分。有时相邻狮群间的领地有时会交叠。非洲狮的领地往往和斑鬣狗、豹等猛兽交叉,其间竞争不可避免。领地中豹、野狗等处于压制地位,占有数量优势的斑鬣狗群有时挑战数量处于下风的雌狮群并且杀死它们。 狮群中,雌狮们是主要的狩猎者。尽管狮子在奔跑的时速高达每小时六十多公里,但是它们的猎物往往比他们跑得还快。狩猎时,这些大型猫科动物并不会注意风向,因而往往将气味暴露给了它们的猎物;而且由于相比于它们庞大身躯的较小心脏,狮子缺乏长途追击的耐力,只冲刺一段路程后就筋疲力尽了。因此,大多数情况下它们不得不空手而归。不管怎样,狮群狩猎时总是小心翼翼地贴近目标,尽可能地利用一切可以用作遮掩的屏障隐藏自己,逼近猎物到三十多米的范围内,然后突然地、迅疾地向目标猛扑过去。雌狮在奔跑中贴住猎物,然后一口咬住猎物的颈部直到它窒息死去。这时狮群的其他成员会一哄而上尽情美餐,混战中往往是强劲的雄狮优先独霸猎物,小一些的幼狮只分到少许甚至什么都没得到。雌狮往往集体围猎,狮群成员们分散开围成一个扇型包围一群猎物,把捕猎对象围在中间,然后从各个方向接近,伺机在被围的兽群惊慌奔突时找准一个倒霉的家伙下手。狮群的捕食对象范围很广,常捕杀非洲水牛,瞪羚,长颈鹿,但它们更愿意猎食体型中等偏上的有蹄类动物,比如斑马、黑斑羚以及其他种类的羚羊。有时候狮子还会打打野猪和鸵鸟的主意。如果非得为狮子列出一张食谱,上面可能会包括非洲大陆上体重能够超过1000千克的所有哺乳动物,以及多种鸟类和一些爬行类,比如龟。舞狮子的动作要领
河北是北狮的发祥地。徐水县北里村狮子会创建于1925年,以民间花会形式存在,中华人民成立后得以迅速发展。徐水舞狮的活动时间主要在春节和春季寺庙法会期间,表演时由两人前后配合,前者双手执道具戴在头上扮演狮头,后者俯身双手抓住前者腰部,披上用牛毛缀成的狮皮饰盖扮演狮身,两人合作扮成一只大狮子,称太狮;另由一人头戴狮头面具,身披狮皮扮演小狮子,称少狮;手持绣球逗引狮子的人称引狮郎。引狮郎在整个舞狮活动中具有重要作用,他不但要有英雄气概,还要有良好的武功,能表演“前空翻过狮子”、“后空翻上高桌”、“云里翻下梅花桩”等动作。引狮郎与狮子默契配合,形成北方舞狮的一个重要特征。徐水舞狮的基本特征是外形夸张,狮头圆大,眼睛灵动,大嘴张合有度,既威武雄壮,又憨态可掬,表演时能模仿真狮子的看、站、走、跑、跳、滚、睡、抖毛等动作,形态逼真,还能展示“耍长凳”、“梅花桩”、“跳桩”、“隔桩跳”、“亮搬造型”、“360度拧弯”、“独立单桩跳”、“前空翻二级下桩”、“后空翻下桩”等高难度技巧。南狮又称醒狮,造型较为威猛,舞动时注重马步。南狮主要是靠舞者的动作表现出威猛的狮子型态,一般只会二人舞一头。狮头以戏曲面谱作鉴,色彩艳丽,制造考究;眼帘、嘴都可动。严格来说,南狮的狮头不太像是狮子头,有人甚至认为南狮较为接近年兽。南狮的狮头还有一只角,传闻以前会用铁做,以应付舞狮时经常出现的武斗。传统上,南狮狮头有「刘备」、「关羽」、「张飞」之分。三种狮头,不单颜色,装饰不同,舞法亦跟据三个古人的性格而异。 红色为关公狮,代表忠义、胜利,因关羽在华人心目中又为武财神,故关公狮又代表财富;黄色为刘备狮,代表泽被苍生、仁义及皇家贵气;黑色为张飞狮,代表霸气、勇猛,故一般张飞狮只有在比赛或者踢馆挑战时才用,一般喜庆之事还是红黄为常见者。湛江遂溪醒狮天下闻名南师的舞动造型很多,有:起势、常态、奋起、疑进、抓痒、迎寳、施礼、惊跃、审视、酣睡、出洞、发威、过山、上楼台等等;舞者透过不同的马步,配合狮头动作把各种造型抽象地表现出来。故此南狮讲究的是意在和神似。南狮有出洞、上山、巡山会狮、采青、入洞等表演方式,。当中「采青」最为常见。相传“采青”原来是有“反清复明”之意,现时一般是取其意头,有“生猛”,生意兴隆的象征。「青」用的是生菜谐音(生财)。把生菜及利市(红包)悬挂起来,狮在「青」前舞数回,表现犹豫,然后一跃而起,把青菜一口吃掉(谓之采青),再把生菜咬碎(谓之碎青),还要模仿狮子吃饱的表情神态,(谓之醉青)再把咬碎的青吐向大家致意(谓之遍地生财)。为了增加娱乐性,采青有时还会用上各种采青的方式(采天青、采地青、采水青等等)并配以各种特技动作,例如上肩(舞狮头者站在狮尾者肩上),叠罗汉,上杆(爬上竹杆), 或者过梅花椿(经过高低不一长木椿)等等。舞南狮时会配以大锣、大鼓、大钹。狮的舞动要配合音乐的节奏。舞南狮有时还会有一人扮作「大头佛」,手执葵扇带领。舞狮之前通常还会举行「点睛」仪式。仪式由主礼嘉宾进行,把朱砂涂在狮的眼睛及天庭上,象征给予灵气及生命。南狮狮头南狮的狮头一般上可分为鹤山装狮和佛山装狮。佛山装狮的狮头较大而圆,额位宽而有势,嘴较平阔;而鹤山装狮的狮头较扁而长,嘴突出如鸭嘴状,因此内行人又称之为“鸭嘴狮”。传统上,南狮狮头造型上有“刘备狮”、“关公狮”、“张飞狮”之分。三种狮头,不单颜色,装饰不同,舞法亦根据三个古人的性格而异,如舞张飞狮者,舞法必定勇猛霸气。南狮舞法在舞狮技艺中,北狮重写实,南狮重写意。在南狮表演中要体现狮子时而威武勇猛,雄壮威风,时而嬉戏欢乐,幽默诙谐,那么就要将喜、怒、醉、乐、猛、惊、疑、动、静、醒等神态表演得惟妙惟肖、出神入化、淋漓尽致。成功的表演往往让观众看到的不但是精湛的技艺和高超的难度,更重要的是让观众从中看出或悟到狮子在表演中的各种思维、各种动作的目的,把舞狮表演拟人化,赋予人的思想。让人们在观赏舞狮表演中时而紧张,时而惊奇、欢乐、陶醉,从而得到人生感悟和启迪,升华思想,得到美好的艺术享受。在舞狮表演中表演狮子的神态确实很重要,那么怎样才能掌握好呢?本人只是凭一孔之见,不应妄加淡论南狮表演中的神态,但此举目的志在共同将狮艺不断探索、提高与发展,纯属抛砖引玉之意,望各位前辈同行雅正。喜:配轻、快、欢乐的鼓点,狮子高兴、快乐、眨眼、微笑、轻摆头或轻跳转身,配弓步、马步、上膝或独立步等。怒:配重、急、快鼓点。狮子生气发怒,怒目瞪眼,开口吼叫,狮头用力抖动,配马步、弓步站立步等。醉:配轻、慢鼓点。狮眼半开半合微抖动,精神昏迷垂首拖步,配合各种步法。醒:配先轻后重,先慢后快鼓点,狮子恢复状态过程,狮子眼从微开、半开、大开过度,伸懒腰与打哈浪结合,开合狮口与左右观望配合。动:根据狮动激情配与轻、重、快、慢、急、缓鼓点步法随鼓点节奏而改变姿态。静:鼓停狮静,目光平稳,狮的安静造形突出,配仆步、弓步、马步。乐:鼓点要求轻、快、重结合。狮子欢喜快乐、摇头摆脑、眼、嘴随鼓点节奏而开合,配小跳,秧歌步、小步跑等步法。猛:配重、快、急鼓点。气势壮,力量大,嘴眼开合有力,抖头逞威,踏步有力,战胜困难,胸有成竹。多在远距离飞桩等难度出现。惊:配急、快、重后突停鼓点、因突然情况产生害怕受惊而狂奔或原地瞪眼开口或合嘴,狮身抖动,特别狮后腿的抖动要突出,迫真,配弓步、马步等。疑:配轻、慢鼓点,开眼合嘴,狮头左右慢转或前伸后缩,不轻举妄动,猜疑不信,配与仆步、弓步、马步,上膝的造型。寻:配轻、重、快、慢结合鼓点,眼,嘴随鼓点节奏而动,狮头左右有力转动,前伸后缩寻找结合。原地转动结合有目的地寻找。盼:配轻、快、慢结合鼓点,狮伸首开眼远望,左右慢转动盼望,配与弓步、马步、上膝、坐肩等。探:配轻转重转急鼓点,狮子遇险探测侦察之意,前爪或后腿由高向下,由近向远试探也可上体前伸试探,嘴眼微开合与鼓点相配。烦:配急、重的鼓点,狮子遇事不解而急躁烦恼,狮头左右摆动,老是踏步或转身,眼东张西望,嘴一开一合。嬉:配轻、快、鼓点,狮子休闲,玩耍,眼嘴配合鼓点而一开一合,步法多用小跳交叉步、碎步、踏步、十字秧歌步等。戏:配轻、重、急、缓鼓点,狮子戏弄、调戏、玩弄好奇之意,眼、嘴随鼓点而一开一合,狮子一进一退,前爪或后腿一伸一缩或带一擒一纵之意,步法一般急步上后突停继而慢慢探步上。击打狮鼓、锣、钗伴奏是使狮艺神态表演达最佳效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狮艺形神逼真、套路完成与否都起重要的决定作用,应突出:轻、重、快、慢、急、缓、停等种类。因舞狮表演者,两人在狮被内无法商量动作步伐,故所有动作的起止大都靠锣鼓指挥节奏,往往初期学习舞狮者都会先学习锣鼓节奏,只有熟悉了舞狮锣鼓节奏之后才能开始学习舞狮。轻:则轻打、点打、利用手腕之力。重:则重打高起高落,利用肘和肩、腰、腿之合力。快:则是节拍快、拍与拍之间快,利用腕、肘之力。慢:则是节拍慢、拍与拍之间慢。急:则是每拍之间鼓点数多。缓:则是每拍之间鼓点少。停:各种击打乐不响停止一拍以上南狮比赛南狮比赛种类可分为高椿狮艺竞赛和传统狮艺竞赛,其中较主流的为高椿狮艺的比赛。马来西亚、中国大陆、、澳门和美国等地,每年都会举办世界性的醒狮大赛。而较有著名的国际比赛有两年一度在马来西亚举行的云顶世界狮王争霸赛。舞狮中打进门狮是如何进行的?
打进门狮是狮子对主人的最高礼节,也是舞狮活动中最难完成的套路。所谓难,是因为打进门狮花精力大和时间长。一座中间有一个天池(天井)、上下各有一个厅的厅堂,从门口舞狮到神位处,最少也得花两个小时。如果有两个天池、四个厅的厅堂,最少也要花四个小时。一个人舞进门狮,最多能舞15分钟。所以,打进门狮必须要有四个舞狮者轮换,方可完成任务。打进门狮一般是在新建的厅堂、楼房、学校“进伙”时举行。如果请帖上说明打进门狮的,就拜完四门后直入厅堂。
打进门狮,首先在门口进行拜四门(方式与狮子开光的拜四门相同)。锣鼓声一响,狮子即由一人舞头一人弯腰顶住狮尾(也称狮被),这时狮头有点像四脚走路的狮子。在打进门狮的锣鼓声中,要先对第一个坎进行三次舌拜和三次坐舞,才能登第二个坎、第三个坎……坎拜完了,就对两边墙角进行三次的舌拜、坐舞,接着对门的两个石墩进行舌拜、坐舞,紧接着是对门框两边进行舌拜、坐舞。这时,大门以外的程式基本完成。
以上动作虽麻烦费劲,但是不能省略的。要注意的事项有:进门口时,千万不要用脚踏大门的门槛,只能用左脚三进三退后,坐在门槛上作左瞧右瞧状。如果你用脚踏大门的门槛,主人就会生气,或是给你一个红包叫你另选高攀。狮子在门槛上伸腿、摆耳,庆幸已战胜门前的困难后,又用三进三退的形式跨过第一厅堂的空间。这时,一对柱子就出现在前面,狮子又要对每条柱子进行舌拜,沿柱子抹尘等。之后,天井又出现在前面,狮子又要对天井的每一个角、每一条边三拜三沿,随后又要站在天井中间进行三伸三缩。拜完天池后,又要对每个小门进行头拜、舌拜。就这样,每前进几步都要站住完成舞、看、探等动作,对每个墙角、每条柱子、每个门框进行三个动作,不能有半点的简略。当狮子前进到最后的大厅时,可说是完成在望。这时,狮子必须先对神位叩拜;接着,叩拜天地(向大门的方向);紧接着,叩拜神位——华光神位处;最后,叩拜兵器存放处(厅堂的右边)。四门拜完后,主家的“头号人物”就会出现在神位的左边,左脚在前右脚在后,双腿紧贴半跪,双手合掌表示欢迎瑞狮亲临。狮队的师傅马上带狮给主人参拜,同时进行礼节性的对“光符”。几个回合后,主人参拜狮子并按住狮头,这时真的偃旗息鼓了,狮被成团放在华光神位下面,表示瑞狮由华光师傅带领。
僵狮子的玩法
1:将狮子也称“将军狮子”,舞狮者叫“将军”或“马脚”,中国的其他地方的舞狮一般都是俗称的“醒狮子”。将狮子很特别,他们的跳跃在很多人看来仿佛是在打太极,“将狮子”即“马脚”在香熏过后,处于半清醒状态,仿如天上神灵附体,于是舞狮者就变得非凡起来,很有祭祀的味道。特别是十五的夜灯最热闹最精彩,“将狮子”不仅会爬到堆成山的桌子上,还会叼咬燃烧的蜡烛,从煮开的柴油里拿取吉祥物等等;很多人还亲眼看过“将狮子”把鞭炮绑在赤裸的上身,一边跳跃翻腾,一边让鞭炮在身上绕着炸响,事后,身上不见一点伤痕;还有人见到“将狮子”用嘴撕开装神水的瓷碗,还咯吱咯吱地嚼碎了吞进肚子里去;狮子还会到每家每户去游玩,每家的当家人都会拿出烟花和爆竹迎狮,然后旁边有个长老说灯彩以图吉祥,祈祷来年风调雨顺,故热闹非凡,这在世界的其他任何地方都是绝对看不到的特有景观,是湖北农村(以黄陂为主)独特的文化遗产。“将狮子”在黄陂的各个村庄的活动都风格各异,一般都是以湾(村的组成单位)为单位,举行独立的游狮活动。游狮之前,数个壮年男性赤身祼背(当今社会提倡文明,黄陂很多湾的“将狮子”都穿黄、红马褂)跪在“头人”(当年玩狮子牵头的人)家堂屋里,头缠红巾,焚烧黄表纸,用燃烧的檀香木熏,然后四周锣鼓齐敲,鞭炮轰鸣,搞得满屋硝烟弥漫,持续十余分钟到数十分钟不等,只见头缠红巾者猛然立起,双眼迷离,不住抖动,口中还念念有词,好象自称自已是刚下凡的某神,更有甚者还会口吐白沫,浑身抽搐。这样会接连僵下几个“马脚”,然后游狮活动开始。游狮的过程也是一个为村子祈福的过程,“马脚”们舞动着木棍、舞动着狮子,边走边抖动着,在“麻衣”和“神棍”的带领下,围着村子的地界转,有些仪式里面,舞狮的队伍还会去“上庙”,并每家每户游走祈福。仪式完成以后,僵狮子的人还需要被及时唤醒,一般僵下来的人是不会自己清醒的,如果不唤醒,可以不知疲倦的僵几天几夜,但是,如果不唤醒僵狮子的人,清醒之后则可能力竭而亡。所以,僵的时间绝对不能太长,大概四五个小时是绝对不会有任何问题的。也就是说在全身上下剧烈颤动跳动五个小时的巨大运动量的情况,僵狮子的人是没有任何问题的。但时间超长,醒来后容易猝死。 :2:以下内容仅为个人知道的事情,也是以我所在的村子来说的,所以部分地区存在差异。说明:“湾”即自然湾,是村一级组织的下属单位。正文:玩灯,将狮子。玩灯是黄陂农村的一种类似于祭祀的行为,是我们黄陂农村最独特,最具代表性,唯一与众不同的习俗。就是舞龙舞狮,不过和普通以娱乐建身为目的的舞龙舞狮不一样,加入了“神”的元素。我们这里的人把玩灯当作敬神的一种方式,一年举办一次,也并不是每年都办,要看当时人们的热情程度和湾里的实际情况,玩灯基本没有女人参加的份,只有缝制龙衣的时候才有女人参加的份。将狮子就是舞狮不过我们这里的狮子会用狮子头砸人。玩灯人员表头人:由六人组成,主要负责玩灯期间的集资,管理,和应对习俗的要求等……舞龙成员:由24人组成,舞龙的成员大部分都是年轻人,只有龙头或龙尾才会由力气大或有声望或有钱人来舞,舞龙成员可以说是习俗的核心,起着必不可少的作用。举旗手:人数是不确定的,大概是12人,举旗手在玩灯的最前方走,是由10岁至15岁的少年组成的,旗的大小不同,所以按照个人能力来选择拿的旗子,旗子一般高10米,举旗手在玩灯中起着带头作用。“将狮子”成员:由四人组成(共二只),狮头方由人将狮头顶着玩耍,另外舞狮头的人要求30以上的人,身体健康,体力好。狮身方由人弯腰躲在狮袍里玩耍,舞狮身的人一般是年轻人。狮子分为公,母二只,狮子是习俗的主角,出场时间比龙灯多一倍,所以“将狮子”的成员有着特别重要的作用。举龙珠手:由1人组成,主要在打圈,上庙,吃香案,出行(通俗名称:游行)在举旗手后面/龙灯前面行走,举龙珠手一般由30岁以上的人来举,在玩灯中起着领头作用。神棍手:由1人组成,和舞狮手一样,不过舞狮手舞的是狮子头,而神棍手舞的是棍子。说彩人:由2至3人组成。负责说彩词,说彩人要求35岁以上,说彩人一般要反复的练习后才能胜任,彩词一般是恭贺的,说彩词是玩灯的特色之一(彩词的说法如:锣鼓打得闹腾腾哎,龙灯狮子齐敬神啊,敬得神来神保佑哎,一年四季好收成啊。[部分])一般说彩在玩灯玩得正欢的时候进行,说彩一般说3至15分钟,说彩的时候,说彩人每说一句彩词就要敲三下锣鼓,当最后一句就回到普通,如:锣鼓打得闹腾腾哎,咚咚咚,龙灯狮子齐敬神啊,咚咚咚,敬得神来神保佑哎,咚咚咚,一年四季好收成啊,咚咚咚 咚咚咚 咚咚咚咚咚咚咚。敲“大家练”的人:由7人组成,人员不定,一般由长辈来敲,“大家练”是玩灯中不可或缺的乐器,更是玩灯中制造声音的主力军,敲大家炼的人很辛苦,因为要出大力气,而且不能停,一直要从开始敲到结束,一般3至6小时,敲大家炼的人在行走的时候走在举旗手后&举龙珠手前。敲叫板(也叫小家练)的人:一般由8人组成,敲叫板的人一般由年轻人胜任,敲叫板的人在行走的时候在揣香案的后面&狮子的前面。举灯叉的人:由8人组成,在行走的时候举灯叉没有什么用,只是提高人气和好看,但在赛(晒)灯的时候灯叉有支撑龙头和龙尾的作用,以防倒地。举灯叉的人在大家炼的后面&举龙珠的前面。揣香案的人:由1人组成,主要负责行走和吃香案的时候揣着香案走,一般由中年人胜任。看灯人:人数不确定,包括了全湾的:老人,女人,小孩,亲戚,和外湾人。玩灯用品表龙灯:1,龙头:龙头是由一根高4米直径为4厘米的棒子作为主体再加竹片扎成,外面由彩纸粘成,有龙冠,口中含珠。整个龙头高约4.5米,宽约1.5米,重约35斤。2,龙身:龙身是由22个灯篓(灯篓是由一个用竹片扎成的椭圆体再加上一根棒子制成的东西)为主体,由两层龙衣(白衣和彩衣)作为包裹组成,每个灯篓之间的距离为2米。整个龙身长约48米,宽约30厘米。3,龙尾:龙尾和龙头的组成差不多,不过小一点,还有,最尾端是用稻草编成的。整个龙尾高约2.5米,宽约1米重约12斤。狮子1,狮头:狮头由树脂材料制成,外面由油漆刷成。狮子头上有九个突起(俗称:九个包)狮子的耳朵由弹簧和一小块三角形树脂材料制成,周围有用塑料丝制成的须,狮子的口也一样,只不过可以上下活动,狮子的眼睛上的眼皮可以动。狮头高约50厘米,宽约70厘米。2,狮身:狮身和龙身是一样的,也是由两层布组成的,里料是白色的,面料的是刺绣上去的龙凤,很漂亮。狮身长约3米,宽约70厘米。旗子:由一根竹杆上面套一面彩旗制成,旗子有大有小,越大越重越高也就越漂亮。大家炼:大家炼打的节奏是“三三七”例如:咚咚咚,咚咚咚,咚咚咚咚咚咚咚,必须要重复循环地敲。大家炼中有很多乐器,包括以下全部:1,大鼓大鼓是玩灯中最必不可少的乐器,配有一根木棒,一般用于玩灯的鼓有3种规格,大,中,小,其高度是:45、40、35厘米,其直径是:2.8、2.0、1.0米。其制作都是一样,两面用牛皮做鼓皮,然后再用木块做鼓身,再用铁钉钉牢,行走的时候由两人用扁担挑着走,边走边敲,不行走的时候则放在地上敲,每次使用数量:1。2,大锣大锣是玩灯中最响的一种乐器,大锣是用红铜制成,呈青色,每个锣上面都有两个眼子,用绳子系在上面,以便于行走和敲打,大锣重约8斤,直径约30厘米。配有一根木棒,敲的时候用右手提着,左手敲打,每次使用数量:2。3,大铗子(简称:金钹)大铗子是很独特的一种乐器,由黄铜制成,两个圆圈,里面的圆圈突起,外面的扁平,里面的圆圈有一个孔,用于穿绳子,使用时把绳子绕在手指上双手各拿一个,然后通过双手的合并产生出声音,每次使用数量:4(两人)。叫板(又称:小家炼)叫板的节奏很复杂,用文字表达不出来。1,小铗子,和大铗子是一样的,不过就是小点,使用数量:4(两人)。2,小鼓,和大鼓是一样的,不过就是小点,使用数量:1。3,小锣,和大锣是一样的,不过就是小点,不过小锣是用黄铜做的,所以呈金黄色使用数量:2(两人)。4,滴洞滴洞是一种很特别的乐器,与锣类似,但比锣小很多,直径只有15厘米,和我们用的饭盒里的盖子一样,使用时右手拿滴洞往天上丢,然后用左手拿着短棒在滴洞在空中的一瞬间敲击,重复循环地敲,使用难度很大,使用数量:1。灯笼灯笼是每次玩灯的必需品,专门发给0至14岁的小孩,以前发的是纸灯笼,现在都是用电池的塑料灯笼,用来给小孩玩灯时候打着玩的,很花俏,每次使用数量:不定。手电筒:手电筒是玩灯中的辅助工具,发给每个参入玩灯的人,有大有小,大的发给主要人员,启到夜晚的照明作用。红“红”就是一块红布,到了十二家家户户都会买来“红”然后叫人用毛笔在上面写恭贺的词语,然后等第二天上庙的时候搭在龙头上,有着寄托祝福之意。香案香案是由一个木制的长方形的盘子(盘子长约50厘米,宽约25厘米)加上一只香炉(香炉大小不定)使用时将檀香木放在香炉内点燃,不能点着,使他冒烟,再由人端着。玩灯的流程:初六:开始开会,集资和选举下一届的头人。初七:开始开放锣鼓和购买所有坏了的东西和香腊纸钱等。初八:开始购买狮头和装饰。初九:开始做好准备工作。初十:请来龙头和龙尾和整理龙衣和灯篓。十一:开始正式赛(晒)灯。十二:上午赛(晒)灯和准备搭红,下午8点开始试将。十三:上午6点30分开始准备上庙和搭红,上午9点开始上庙,白天开始赛(晒)灯,下午玩灯,晚上开始吃香案,半夜开始吃灯酒。十四:上午8点开始玩灯,白天开始赛(晒)灯,下午玩灯,晚上开始吃香案,半夜开始吃灯酒。十五:上午8点开始玩灯,白天开始赛(晒)灯,下午玩灯,晚上开始吃香案,11点左右开始化灯,半夜开始吃灯酒。十六:收捡龙衣狮衣,乐器,玩灯结束。每到一年的农历正月初六就由“头人”开始叫全湾人开会,决定玩不玩灯,和选举下一届的头人,随后开始集资(也叫收灯钱),然后初七开始开放锣鼓,平时锣鼓等是不开放的,只有在特别的事的时候才会拿出来用,用后就由头人收捡起来。所以到玩灯的时候就要把所有的锣鼓都开放,小孩们也可以敲着玩了。之后就去购买玩灯的所需物品。到了初八就开始购买狮子头,狮子头到湾里之后就点一圈鞭炮,然后放在桌上,再由长辈装饰,包括:用红布装饰,连接狮衣,系上铜铃铛。初九就安装路灯,是由湾里人自己安。然后做好准备工作。初十上午就到别的湾的去拿龙灯头和龙尾,刚进入湾的的时候就要放一圈鞭炮,然后用灯叉把龙头龙尾固定好,然后再把灯篓全部排好,再由女人们把里料(白衣)和面料(彩衣)缝上,然后开始非正式的赛(晒)灯,夜晚可能会非正式的将狮子。十一:上午开始正式的赛(晒)灯,下午就开始发放各种物品,包括:灯笼,饮料,烟酒等………夜晚可能会非正式的将狮子。十二:上午开始写红,写红是由湾里的有文化的人来写,就是用毛笔在红布上面写恭贺的词,写完之后就各自拿回家。白天赛(晒)灯,下午6点半左右开始试将。试将(试将和普通的将狮子基本一样,只不过是第一次,所以才叫“试将”):“下马”仪式先用大家炼敲一会,把看灯的人都召集来,等看灯的人都来了之后,再由穿着一身红布的舞狮人站到“神”(神,也叫菩萨,是每个湾的守护神,但也不是每个湾里都有,只有少数的湾才有神,没有神的湾里玩灯的狮子叫醒狮子,有神的湾里玩灯的狮子叫将狮子。)的面前先点香点蜡,再点燃一张黄纸用双手拿着向神鞠三下躬,然后再用点燃着的黄纸在身体周围绕,从头到脚,然后嘴巴就开始颤抖(直到醒将,颤抖才会停止),似乎失去了意识,然后将黄纸扔在地上,身体左摇右晃一下,再把狮子拿着一顶就下马了,然后顶狮身的人也顶起来。(有时候会有1,2,3人同时下马。神棍的也要下马,也和舞狮人的下马一样,只不过拿的是棍子)“将狮子”和舞狮是一样的,不过很有仪式感,有时还会有打斗戏,将狮子时候的舞狮的人和神棍不会说话,狮子会根据锣鼓节奏的感觉来和节奏同步、节奏快,紧,狮子就玩得快,玩得精彩 。节奏慢,狮子就玩得慢,迟钝。在“神”的面前玩一会再就在龙灯头面前玩。清头人玩到了一定的时候狮子就将手抻出来做出 “六”的手势,意思就是要六个头人来下跪,然后六个头人站成一排站在狮子的面前,向狮子下跪磕三下头,狮子也下跪向头人磕三下头。说彩到了一定的时候锣鼓就会停,然后狮子就会向神跪下,然后由说彩人说彩词,直到说完狮子才能起来。平均玩灯每一个小时要说2至4次彩。醒将到最后不玩的时候锣鼓停止,再由长辈把狮子头从舞狮人头上摘下,放在桌上,并拿一张黄纸盖在舞狮人脸上,用手在上面揉十秒钟,然后把纸拿开,过一会嘴巴停止颤抖,就醒将了,醒了的舞狮人就和普通人一样,随后所有的人全部离开,试将结束。十三:上午6点30分将龙身换成彩衣,再把腊鱼,腊肉,等贡品放在龙头前面的桌上,再用泥巴弄成三个立方体(一大二小)用于插香和蜡,放在桌上,点燃大香大蜡插在立方体上,再由头人在湾里边敲锣边走,提醒人们起床搭红上庙。过一会就开始敲大家炼,然后湾里人就陆陆续续地前来敬神。湾里人敬神:由每一户的当家男性带来:香,蜡,一圈鞭炮,红,贡品(可带可不带)。先点蜡,再点香,点燃香之后要用双手拿着向龙头鞠躬才能插在立方体上。然后向龙头磕三个头,随后再由家人磕,磕完之后点燃鞭炮,然后再把红放在指定的位置上,再就回家吃饭。然后8点左右开始将狮子,程序和试将一样,只不过全部都在龙头面前玩,在此就不重复了。 8点40分左右开始清举灯手。清举灯手:由狮子从龙头处走到龙尾处;当走到有人的位置时狮子就会向举灯手鞠三下躬,举灯手也要向狮子鞠三下躬,随后要走到下一个举灯手的位置。当狮子走到空缺的位置的时候就停在那里不走,直到头人叫来举灯手才会到下个举灯手的位置。当狮子走到有人,但非正规的举灯手的位置的时候就要用狮子头砸他,把他撵走,(此行为用湾话来说就是:狮子挖人),然后就停在那里不走,直到头人叫来举灯手才会到下个举灯手的位置。清完举灯手之后就说一下彩,9点出发,出发的时候鞭炮,烟花,锣鼓齐鸣。打转:但上庙之前先要围绕着湾子打二个圈,里圈大概400米,外圈大概700米。由于打转时行走的道路很窄所以四十几个人(没算看灯的人)只能走成一排。打转排序:1举旗手2敲大家炼的人3举灯叉手4举龙珠手5龙灯6端香案的人7狮子8敲叫板的人。(此排序不仅适用“打转”,而适用玩灯中所有的出行排序。)打转之后再去上庙,说起来是上庙,只不过是在一个固定的地方,因为所谓的“庙”是在很早以前修建的,现在早已经成为了一块平地了。那个庙大概距离我们的湾里有1.5公里左右,到达目的地之后就在那里玩一下,放鞭炮,舞龙,说二下彩词就回来。大概停留30分钟左右,回来的时候不能直接到湾里,也要先“打转”到湾里之后先要放一圈鞭炮,然后把龙灯固定好,再就玩一下说一下彩词就醒将(该仪式和试将时的一样,在此就不重复了),然后把东西都收捡起来,所有的人也回家了。然后白天就赛(晒)灯,下午开始分配吃灯酒的名额和吃的人家,每个家庭派出一个年满16周岁的男人,没有上限,而且可以正常生活能力才可以。分配采取抓揪的方式,将提供酒宴(酒宴的提供来自于湾里的人家,基本上每家都免费提供酒宴)的人家的户主的名字写在抓揪用的纸上,如有人抓到了某家户主的名字,那今晚就到他家去吃酒宴。再就等下午6点半左右开始“下马”将狮子(该仪式和试将时的一样,在此就不重复了)将到8点左右就把龙衣面料脱去,换成白色的龙衣(又称:白节灯)之后就“清举灯的人”(该仪式和上庙时的一样,在此就不重复了)再把龙头龙尾里面插上点燃的大蜡,把每一个普通的灯蒌里面绑一只手电筒,清完之后说二下彩,之后就去“打转”(该仪式和上庙时的一样,在此就不重复了)打转之后就开始“吃香案”吃香案:吃香案就是在每户(如果说连在一起的房子就可以几户合并成一户,可以不弄,我们湾里的有80%的门户要吃香案)的门口放一张大桌子,上面点上香和蜡,然后鞭炮烟花(按照人的富有程度,有钱的就多买,没钱的就少买点,烟花可以不买,但鞭炮一定要有)都要准备好,然后举旗手,大家炼,举龙龙珠手,龙灯,端香案的人,狮子,叫板,按照顺序来到门口,然后将鞭炮,烟花点燃,再由当家男人拿着点燃着的黄纸向狮子和龙灯鞠躬,狮子也向他鞠躬。随后龙灯在门前转小圈圈,然后龙灯排成一排,狮子也跪下。开始说彩词,说的时候龙灯继续舞,狮子就在旁边跪着。说完彩词后龙灯狮子向桌子上的香案鞠三个躬,表示感谢。随后到下家去吃。十三,十四,十五晚上大概有28场左右吃香案仪式,每晚大概进行8场。等把当晚的香案全部吃完后就回到白天赛(晒)灯的位置,把龙灯固定好,再将一下狮子就开始“跳狮子”跳狮子跳狮子可以说是狮子的“独角戏”因为没有龙灯出场,跳狮子和吃香案类似但其概念不一样,跳狮子采用的是一户一玩的方式,在湾里的每一户家庭玩,不能几户合并成一户玩,跳狮子在全湾的使用率达到了99%。在狮子来到之前,来狮子的家庭要做好准备,把屋里收拾干净,然后在桌上点燃香蜡,把鞭炮放在地上摆着(跳狮子需要很多鞭炮,因为跳狮子的时候要一直放鞭炮,不能停),烟花有就拿出去准备着,在客厅(黄陂农村话:陶屋)的两侧放好板凳,等待敲叫板的人来坐。随后敲叫板的人先来,在客厅里敲,然后主人也要发烟,发饮料,大概敲10分钟左右等上一家跳完,然后敲叫板的人到下一家去敲,然后端香案的人端着香案到客厅来,狮子也紧跟着,把香案放在客厅的桌上,随后敲大家炼的人来到门口敲着,狮子来到门前,再由当家男人点燃一张黄纸,在门内,左三圈,右三圈地绕,再用双手拿着黄纸向狮子鞠三下躬,狮子也要向他鞠躬,然后用黄纸点燃一小串鞭炮来迎接狮子,(如果说此家今年有人去世了的话狮子就要三进三退,就是进入客厅,退回门口,进入客厅,退回门口,进入客厅,退回门口,重复三次之后再向死者的遗像或灵位鞠躬。)然后狮子正式进入客厅,在客厅舞狮,然后在客厅里转圈,随后就开始说彩词,狮子在客厅的中间跪着,说彩的时候狮子不能起来,还会时不时的用嘴巴拱一下屁股,说彩之后狮子起来在客厅里舞一下就向主人鞠三下躬,主人也要跪着向狮子磕三下头。接着狮子再到下家去,叫板也到第三家去,如此循环,直到把今夜需要跳狮子的人家都跳完之后才能回到赛(晒)灯的地方。回到赛(晒)灯的地方之后,就将一会狮子,说一下彩就醒将,收捡东西,然后所有人都闪了,再就是吃灯酒。吃灯酒吃灯酒是完全免费的,为的是付个热闹和吉祥,大概在11点左右,玩灯结束后就开始吃灯酒,按照下午分配好的名额,吃酒人到抓中的人家的家里去免费吃酒宴,吃完之后各回各家。十四:十四的活动和十三差不多只不过不上庙,也是:上午:下马,将狮子,打转,玩龙灯狮子,醒将。下午:赛(晒)灯。晚上:下马,将狮子,打转,吃香案,将狮子,跳狮子,醒将,吃灯酒。就是这些了,由于以上内容和前面写的相同,在些就不重复了。十五:十五和十四的活动一样,只不过多了个“化灯”的仪式。在此就只介绍化灯仪式。化灯:化灯是在晚上跳狮子结束后的仪式,大概是在12点左右。1,龙灯围圈:跳完狮子后,来到赛(晒)灯的地方,将一会之后龙灯狮子就来到一块空地,龙灯就围成一个大圈,由举灯手扶着龙灯。2,嗅蜡:先由人在圈的中间插五根点燃着的蜡烛,插成十字形,然后狮子在那里跳来跳去,随后狮子来到一根蜡的旁边,用狮子的嘴巴把蜡吞掉,舞狮人再把蜡吃掉,要连续吃掉五根。3,正式化灯:嗅蜡之后,在中间用稻草铺一个草堆,将去年的龙头和龙尾以及狮子头,放在草堆上,然后狮子跪下,说彩词。4,送灯:说完彩词后就点火燃烧草堆和龙灯,然后狮子在火堆上跳,随后在场的人陆续来向火堆处磕头,表示敬意。过一会大家炼停止敲打,狮子醒将,把龙灯放在湾里自建的庙里,所有的人走开,开始吃灯酒。十六:上午由头人来将龙衣,狮衣取下,收捡好,再把值钱的乐器放在头人的家中保管,玩灯正式结束。备注:有时会存在一些事件,由于太和法律上的约束等等原因,小编就不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