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天易的传承者,先天易与后天易的转换

民间易学奇才,释玄斋第七代传人罗李华

    人物简介

罗李华,字易通,号解忧,于一九八二年仲夏,浦降生于易道世家--释玄斋。自幼受环境熏陶,兴致其嘉也。年且十三,潜心苦学,承袭祖艺。

后之,搜罗百家典籍,访遍四海名师,执贽求学。研斗首河洛之奥秘,究千古之,探百家之蒙者也,殚心研修,遵而用之,越历二十余载,终悟道法之端倪,通晓阴阳之变化。洞察世事之明乎,参悟佛理之菩提。祯祥祸福,玄通妙算,登堂入室耳。

秉承世风,济世解纷。术而专攻,业为实用。解易之衍数,开悟之解惑,万化其中。以释疑解惑为宗门也。所惠者甚博,所及者甚远。

二零零四年毕业于南京大学哲学与宗教学,曾从过教,现为释玄斋易道世家第七代传承人、安居客认证风水专家、天涯认证风水专家、易学名人网认证易学专家、中国易经研究会秘书长、中国易经名人协会成员、中华讲师网认证讲师、中国道教百科站主编、中国佛教百科站主编、中国风水百科站主编。2013年被腾讯网风水频道收录为风水专家,年被新浪网收录为著名易学专家,年被评为中国十大风水师之一。2023年相继被搜狐新闻、凤凰新闻、网易新闻、腾讯快报、今日头条、中国网、中华网、中新网、央视网等多家媒体报道。

历史背景

罗李华乃释玄斋第七代传人。释玄斋,成立于清朝乾隆四十五年(公元1780年)。创始人罗克驭,历经罗进瑶、罗福炳、罗享培、罗有尧、罗会春,至今数百馀年。即从乎道儒释之学,福泽于世。

记者采访

当记者问到罗老师是如何面对同行的嫉妒和攻击时,罗李华说:满招损,谦受益,我只想做好自己,一切诽谤、虚假捏造不实之事将不攻自破。人之道,为而不争,天下莫能与之争;不与小人论是非,那些诽谤我的信息自然就影响不到我。况且,当今易学界又有哪位知名同道没被攻击过呢,当年邵伟华老师成名之时,同样受到小人之嫉贤妒能,受到各种恶语诽谤攻击。我们无法阻止小人恶语诽谤,但我们可以不断学习,不断提升学术水平,以更好技术的去服务更多需要帮助的人。

易学理念

《易经》用于占卜,谓之大道小用;易经的精髓,乃其哲学运用。易经包罗万象,大道相通,可融入于各大领域。

早在炎帝、黄帝之前的伏羲已经衍生了先天八卦,历经周文王、孔子等先贤的不断完善,才有了现行的《易经》。在千百年来的历史长河中,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逐步衍发了:算命、风水、占卜、奇门、择日等玄学学科。

易经文化源远流长,被称为百经之首。其只言片语,能通万物;究其一理,能察万端。一昼一夜,花开花谢;一春一秋,物故人新。世之大,宇之奇,人事之渺茫,变化无常。得失成败,盈虚依伏;大而名利,细而饮啄。丁兹盛世,人心浇薄,溯行道来,凡际遇顺利、声誉畅达者,莫不外乎高人裨辅。

作为易经从业者,应当以客观辩证的态度对待易经,在古人的基础上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熟读圣贤书,广行千里路,运用平生所学、所闻、所悟,结合儒学、道学、佛学等正法,做迷惑者的指路明灯。研究易理,旨在指引困惑者知命改命;知命者,知何可为,如何为,达成趋吉避凶改善命运之效果;不知命者,不可为之而为之,有如黑夜推车,举步维艰。

传说由伏羲氏和周文王编写的中国最古老的占卜术原著是什么书

《易经》/《周易》

周文王简介

姬昌(周文王、西伯昌,前1152年-前1056年),岐周(今陕西岐山)人,周太王之孙,季历之子,周朝奠基者,一代明君,被孔子称为“三代之英”。 姬昌在位期间,勤于政事,重视发展农业生产,广罗人才,拜姜尚为军师,问以军国大计;收附虞、芮两国,攻灭黎、邘等国;建都丰京,为武王灭商奠基。旧传《周易》为其所演。姬昌之父季历励精图治,对周国周边的戎狄部落发动了一系列战争,取得了辉煌的胜利。周国的不断扩张,引起了商王的猜忌。商王文丁为了遏制周族,以封赏为名,将季历召唤到殷都,名义上封为“方伯”,号称“周西伯”,为西方诸侯之长,实则软禁了一段时间后以莫须有的罪名杀害,周人葬季历于楚山。《唐语林·卷二·文学》载:“姬昌好德,吕望潜华。城阙虽近,风云尚赊。渔舟倚石,钓浦横沙。路幽山僻,溪深岸斜。豹韬攘恶,龙钤辟邪。虽逢相识,犹待安车。君王握手,何期晚耶?”姬昌勤于政事,广罗人才,许多外部落的人才以及从商纣王朝来投奔的贤士,他都以礼相待,予以任用。如伯夷、叔齐、太颠、闳夭、散宜生、鬻熊、辛甲等人,都先后归附在姬昌部下称臣。姬昌拜吕尚为军师,问以军国大计,发布“有亡荒阅”的律令,规定奴隶逃亡就搜逋,谁的奴隶归谁,不准藏匿逃亡奴隶。于是诸侯叛纣而往归姬昌。姬昌受封为三公,拥有雍州之域,扩展到江汉地区(丹江汉水流域),诸侯归附者有六州之众。周的国力增强壮大,引起商王朝的不安。商纣王的亲信谗臣崇侯虎,暗中向纣王进言说,西伯到处行善,树立自己的威信,诸侯都向往他,恐怕不利于商王,纣王于是将姬昌拘于羑里。周国大臣散宜生重价购得驺虞、鸡斯之乘、骊戎文马、有熊九驷及有莘氏美女给纣王。纣王大悦,“仅此一物(指美女)就足够了,何况宝物如此之多!”于是下令赦免姬昌出狱,赐给弓矢(shǐ)斧钺(yuè),使姬昌得专征大权。清华简《保训》篇是周文王给周武王的遗嘱,篇中讲述“顺测阴阳之物,咸顺不逆,舜即得中”,核心思想就是中道。“以前舜出身于民间,亲自参加劳动,舜就去求取‘中’,能够自我省察,将事情做好。舜获得了‘中’后,更加努力,毫不懈怠。舜的行为得到了尧的赞赏,尧就把自己的君位传给了舜。”从《保训》简里,可以进一步了解商周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了解周文王的对商策略、了解周人的治国理念,还可以了解儒家思想的渊源及其发展历程。周文王六年,周灭崇(今西安市户县境内),建立丰邑(今西安市长安区沣河西岸),筑灵台,将周的都城由岐山周原东迁渭水平原,称丰京。接着周文王又向南扩展到长江、汉江、汝水流域,形成了“三分天下有其二”的形势。《论语·泰伯》讲的这句话,即说明岐周实际已控制了大半个天下,天下诸侯多归服于周,而殷商已处于极端孤立的境地。《史记》记载“文王拘而演周易”,据说文王善演周易,现今的周易就有文王的整理之功,从中可以看出文王的一些理念。相传在上古时,伏羲氏创造先天易(先天八卦),神农氏创造连山易(连山八卦),轩辕氏创造归藏易(归藏八卦)。后来,据说经过文王的悉心钻研,将其规范化、条理化,演绎成六十四卦和三百八十四爻,有了卦辞、爻辞,人称《周易》。它以简单的图像和数字,以阴和阳的对立变化,来阐述纷纭繁复的社会现象,显示成千上万直至无穷的数字,具有以少示多,以简示繁,充满变化的特点。再经过后世周公和孔子等人推论解读,才形成留传至今的《周易》一书。经过历代文人学者与统治阶层的传承,文王《周易》成为中国的圣经、诸子百家之源,乃至到人们的日常生活都与之有着密切的联系。在上,周文王所奠定的西周政体是为中国几千年封建专制集权之先声;而《周易》对中国古代传统文化则有着深刻影响与巨大改变,它是中华民族的文化之源,改变了古代的文化发展轨迹,影响了今天的文化基质……在中国古代文化史上,历来就有所谓伏羲画八卦、文王演六十四卦之说。《史记》也认为《周易》的作者就是周文王。当然,也有人因为《周易》六十四卦的爻辞中记有周文王之后的史事而提出质疑,认为卦爻为周文王推演,而辞文出自周公或他人之手。其实,像《周易》这样的经典之作,其成书难以一蹴而就,肯定得有一个从雏形到充实、完善的漫长历程,必须经过多人乃至数代人的构思、采辑、撰写、订正、增补与润色才有可能形成我们今天所见到的《周易》文本。虽然没有确凿的证据肯定作者就是周文王一人,但至少可以推断,周文王在《周易》成书的过程中起过至关重要的作用。周文王陵位于咸阳城北6公里处渭城区周陵镇周陵中学内。周文王陵底部周长310米,高11.8米,墓前有清代毕沅所立的碑石。陵丘保存基本完好,献殿、木牌楼经过修葺和彩绘。周陵是传说中的周文王、周武王陵,现为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官方将其作为周代陵墓,但学术界则认为是秦代陵墓。唐宋以来,历代均有在周陵祭祀周公的习俗,清乾隆年间陕西巡抚毕沅手书“周文王陵”石碑;民国期间,蒋介石、宋美龄夫妇前来谒拜周陵,设祭植树,西京筹备委员会在此栽植了大量柏树,周陵似乎已成定论,名副其实。但考古界、历史界却认为,按西周墓葬制度,王族墓穴十分集中,不封不树,没有任何地面标志,历史上从未被人盗掘。但是,咸阳原的陵冢“皆大作丘垅,多其瘗芰,咸尽发掘暴露,甚足悲也”,因而分析周陵应在周原遗址或西安市长安区、鄠邑区一带。他创立周礼,被后世儒家所推崇。他在位50年,于前1056年崩,葬于毕原,被周武王追尊为文王。后被武则天追尊为始祖文皇帝。

易经中的先天八卦和后天八卦有什么区别,区别在哪里?

<易经>讲人的命分为先天的定命和后天的造命,人的命有注定的一部分,又有其可以塑造的一面,正体现了易经中的阴阳不可分的道理,教给人们的东西是不一样的。先天八卦主要告诉人们有些事情不可强求,后天八卦有说到了人的命运需要通过自己的拼搏,努力来改变以下为自己总结:1 宋人以伏羲之《周易》为先天,文王之《周易》为后天。“先天学”着重探讨八卦的起源与象征,“后天学”着重探讨六十四卦的推演及其意义。2 先天八卦是乾南坤北,离东坎西,兑东南,震东北,巺西南,艮西北后天八卦是乾西北,坎北,艮东北,震东,巺东南,离南,坤西南,兑西。

《周易》的作者是谁?

姬昌

周文王姬昌(约前1152年―约前1056年),姬姓,名昌,岐周(今陕西岐山县)人。周朝奠基者,周太王之孙,季历之子,周武王之父。又称周侯、西伯、姬伯,周原甲骨文作周方伯。

原为商朝的诸侯,封西伯。能敬老慈少,礼贤下士。太颠、闳夭、散宜生、鬻子、辛甲大夫等人皆先后投奔。商纣暴虐,他知而叹惜,被囚于羑里(今河南汤阴北)。经闳夭等人赂纣得释,献洛西之地,请纣废炮烙之刑。

归周后,评断虞(今山西平陆北)、芮(今山西芮城)两国争讼,得诸侯拥护,于是伐犬戎、密须(今甘肃灵台西),灭崇国(今陕西户县东),建立丰邑(今陕西长安沣河西),并迁都于此,进而伐邘国(今河南焦作西),灭黎国(今山西长治西南),诸侯归者日众,《论语·泰伯》称其“三分天下有其二,以服事殷”。即位的第四十四年,文王受命、称王、改元。

扩展资料:

功绩成就

1、开疆拓土

周文王二年,周攻灭邘(今河南沁阳北),三年攻灭密(今甘肃灵台),五年攻灭黎(即“耆”,今山西省长治县境)等国,解除了周国北方和西方后顾之忧。戡黎、伐邗实际上是构成了对商都朝歌的直接威胁。

2、迁都丰京

周文王六年,周灭崇(今西安市户县境内),建立丰邑(今西安市长安区沣河西岸),筑灵台,将周的都城由岐山周原东迁渭水平原,称丰京。

接着周文王又向南扩展到长江、汉江、汝水流域,形成了“三分天下有其二”的形势。《论语·泰伯》讲的这句话,即说明岐周实际已控制了大半个天下,天下诸侯多归服于周,而殷商已处于极端孤立的境地。

3、演化周易

《史记》记载“文王拘而演周易”,据说文王善演周易,现今的周易就有文王的整理之功,从中可以看出文王的一些理念。

相传在上古时,伏羲氏创造先天易(先天八卦),神农氏创造连山易(连山八卦),轩辕氏创造归藏易(归藏八卦)。后来,据说经过文王的悉心钻研,将其规范化、条理化,演绎成六十四卦和三百八十四爻,有了卦辞、爻辞,人称《周易》。

它以简单的图像和数字,以阴和阳的对立变化,来阐述纷纭繁复的社会现象,显示成千上万直至无穷的数字,具有以少示多,以简示繁,充满变化的特点。再经过后世周公和孔子等人推论解读,才形成留传至今的《周易》一书。经过历代文人学者与统治阶层的传承,文王《周易》成为中国的圣经、诸子百家之源,乃至到人们的日常生活都与之有着密切的联系。

八卦是谁发明的?

八卦分为伏羲八卦,是古代圣人伏羲所创,还有文王八卦,为周朝周文王姬昌所创。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