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证后才知他是军长,日柱相合的两个人会谈恋爱吗

当年二人是军长和副军长,21年后军长成省委书记副军长成正国级

从昔年间红25军74师一部到如今的第12集团军,12军沿着 历史 一路走来不断建立卓越战功的同时,亦培养出了大批的优秀将领,其间便包括 李德生将军与曾绍山将军 。

李德生将军与曾绍山将军虽然有着不尽相同的革命经历,却曾在 抗美援朝 的战场上并肩作战,率领志愿军12军建立卓著功勋。

当年的二人分别是12军军长和副军长,而在21年后军长曾绍山成省委书记、副军长李德生成正国级, 他们各自的一生虽截然不同,但殊途同归乃是为国奉献的一生,正因如此回望来路峥嵘处处可见。

李德生

一、抗美援朝战场上——并肩作战

1950年12月1日,12军奉命改编为志愿军准备参加抗美援朝战争,而11月刚刚抵达南京军事学院学习的曾绍山将军亦临危受命出任12军军长。

与此同时,作为12军下辖35师师长的李德生将军同样接到了作战命令。

彼时的35师已经基本完成了在四川璧山地区肃清土匪的作战任务,因而接到命令之后李德生将军当即命令所部抵达江津地区集结,并火速率部奔赴河北深县进行战前动员训练工作。

一番紧锣密鼓的筹备之后, 12军在曾绍山军长的统筹安排之下,雄赳赳气昂昂地开赴朝鲜战场,展开了一场保家卫国的战争。

曾绍山军长

第五次战役,曾绍山将军率领十二军随兵团担任中央突击任务并先后歼敌3660人、击毁坦克26辆、击落击伤敌机26架……

而在 金城防御战 之中,曾绍山将军复又指挥部队充分运用坑道防御战术,以及小部队敌后纵深、阵地狙击运动等种手段,皆取得了圆满的成绩。

如曾绍山将军于1952年1月开始组织全军上下开展的“冷枪冷炮狙击敌人”,据统计7月下旬至10月底,十二军的战士们以5843发子弹狙击歼敌2506人。

任何一颗子弹皆是正处于困难时期的国家与人民紧咬牙关一点一滴节省出来的,因而这一数据的难能可贵可想而知。

当然,仅就5843发子弹狙击歼敌2506人这一战绩,在 历史 上任何规模化战争当中都是极为罕见的。

透过其中,足以见得曾绍山将军领军治军的卓越能力,正因如此时至1953年4月18日曾绍山将军被调任为志愿军第三兵团副司令员。

二、上甘岭战役中的李德生将军

与此同时着眼于12军下辖35师的李德生将军,抗美援朝战争期间升任12军副军长之后的他又打下了怎样一番卓越战绩?

一如曾绍山将军一般,李德生将军的战绩在史册之中历历在目,其间影响最为深远者当属那场震撼人心的 上甘岭战役 。

上甘岭战役爆发之前,李德生将军受命出任第12军副军长,不过仍在35师前线指挥所继续指挥战斗。

10月14日随着敌人调集美7师、南朝鲜军2师等共计7个营的兵力,在飞机大炮的协助之下向五圣山前沿志愿军阵地发起攻击,上甘岭战役由此打响。

战役打响之后,12军正驻防于五圣山以东金城地区承担防御作战任务,其部与正在上甘岭一带苦战的十五军将士们相距较近。

因此3兵团首长曾先后下达命令,陆续调集12军31师91团、92团、93团、34师106团等共计4个团的兵力奔赴上甘岭地区执行作战任务。

而在12军所部即将投入上甘岭战役之初,曾绍山军长便接到了3兵团代司令员 王近山 的电话,要求李德生将军立即赶往兵团接受任务。

抵达兵团之后,寥寥几句寒暄王近山司令员便直奔主题,他向李德生将军充分说明了上甘岭的严峻状况、战役规模等基本情况,而后下达了坚决的作战命令。

“12军现已调为兵团的战役预备队,全军即刻准备随时投入战斗。这场战斗空前激烈,要做好像苏联卫国战争时的斯大林格勒大血战,一个战士,从开始打到结束时指挥一个连队作战!”

“我们正在上报准备成立五圣山战斗指挥所,由你来负责统一指挥上甘岭前线作战的15军、12军所属部队……”

接受命令离开3兵团司令部之后,李德生将军当即要求作战参谋张军,快马加鞭拦截正要转移的12军31师(金城换防后原命令向谷山地区转移休整)。

而在当晚李德生将军便抵达31师召集各师团领导展开了作战会议,而这场会议针对上甘岭战役主要商议了五个问题:弹药运输、吃饭、野战工事、通信、如何用兵,其间参与者便包括91团团长 李长生 。

由此一番紧锣密鼓的筹备之后,李德生将军按照命令接管上甘岭战役指挥工作,并于10月30日将战役推进到了一个新的阶段——反击作战。

10月30日中午12时整,15军调集133门大炮、30门重迫击炮向597.9高地发起长达四个小时的炮击,而后稍作停歇待敌人露头修筑工事之际再度开火,如此反复将高地守军歼灭过半。

22时,火箭炮团共计24门火箭炮对敌后方炮兵阵地、后续梯队集结区域进行大面积覆盖,几乎完全压制敌人炮火。

如此一番炮火洗地之后,15军于当夜组织10个连队向敌人发起反击,战至31日夜夺回11号阵地以外所有阵地。

11月1日12军31师91团在李德生将军的严密部署下接替阵地防御工作,上阵之前李德生将军更是对他们千叮咛万嘱咐做出严格要求:

“要下最大的决心,千方百计地打击敌人,守住阵地!”

按照此前与李德生将军等人共同商议的作战计划,李长生团长率部来到上甘岭战场之后,令91团下辖9个连逐一上场进行车轮战,以此避免多建制引起混乱,同时也极大程度保持了各连的作战能力。

11月2日7点钟前后敌人便向597.9高地发起攻击,届时进行防御作战的乃是8连。

面对敌人高达40余次多方向、多梯次的进攻,8连的战士们在炮火支援下与敌激战长达7个多小时,且仅以牺牲36人、负伤59人的代价,击毙击伤敌人高达上千人!

之所以有此战果,一方面是因李德生将军通过卓越的指挥能力打出了出色的步炮协同,另一方面也在于我军战士们善于依托有利地形以抵御敌人进攻。

其间9号阵地上的8连4班战士们,便是对弹坑、岩缝、残余工事加以改造,如此以轻伤3人的代价歼敌高达400多名。

当然这一结果更离不开那些舍身成仁的战士们,8连1班战士王万成、朱有光在支援1号阵地的过程中,面对成群上涌的敌人以冲锋枪开路强行冲上阵地。

然而冲上阵地之后敌人亦蜂拥而至,值此阵地艰险之际两人竟是各自拉响两根捆在一起的爆破筒,冲向了敌群……

在李德生将军的指挥下,上甘岭战役最终取得了胜利,其间我志愿军付出的代价是惨重的,但是敌人所付出的代价更在我军之上。

与此同时最为意义深远的则是,这场上甘岭战役的胜利直接在全世界范围掀起了一场轩然大波,志愿军的实力再次以铁与血得到世界的认同与惊惧。

三、皆为国家之中流砥柱

随着抗美援朝战争的告一段落,曾绍山将军、李德生将军陆续返回国内,而回国之后的曾绍山将军担任起了旅大警备区司令员,而李德生将军则在1954年4月成为了12军的军长。

1955年授衔之际曾绍山将军被授予中将军衔,而李德生将军则被授予少将军衔。

回顾朝鲜战场上的那段岁月,在曾绍山将军、李德生将军的共同努力之下,铸就了朝鲜战场上12军的战功卓著。

其间如两人共同研究后针对35军原有 “三角部署” (两个团在前、一个团在后)做出调整,令三个团形成直线同时处于前沿,此乃根据实际战场情况作出的客观调整,直接结果便是基本杜绝了前沿阵地的丢失。

总而言之,在朝鲜战场上曾绍山将军与李德生将军之间有着一份效果显著的配合。

然而实质上,朝鲜战场并非两人的第一次交集,纵观抗日战争时期、解放战争时期两人皆有同属一部的经历,其间曾绍山将军担任太行军区第二军分区司令员之际,李德生将军便是其下辖第30团团长。

与此同时,两人亦曾有过数度并肩作战的战斗经历,其间便包括那场著名的 “夜袭阳明堡” 。

1937年10月18日黄昏,八路军129师385旅769团在团长陈锡联的带领之下,展开了一场突袭日军阳明堡机场的作战。

届时在当地老乡的引路下,769团向阳明堡机场发动突然袭击,在陆续炸毁敌机24架的同时,更与敌人展开白刃战击毙日军100余人,创造了“步兵打飞机”的神奇战例。

关于“夜袭阳明堡”所造成的影响,通过八路军总司令朱老总在接到捷报之后的反应便可窥见。

届时他面向群众宣布了这个好消息,更是邀请群众和他一起算账,一架飞机值多少钱?这些钱可以买多少小米?这些小米够多少人吃一年?由此与群众们共庆这一胜利。

而 刘伯承 元帅更是对此称赞不已,他不吝其词的夸赞本次胜利“侦察清楚、部署周密、动作突然干脆”。

“夜袭阳明堡”发生之时,曾绍山将军时任769团参谋,而李德生将军则作为通讯排战士在 陈锡联 团长身边负责通信联络。

这次战斗胜利两人不仅是其中的亲历者、创造者,更是最为直接的受益者,彼时的他们在陈锡联团长身边亲眼目睹了这次战斗的一应指挥工作,因此不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更极大程度提高了他们的军事指挥能力。

毋庸置疑“突袭阳明堡”对于两位将军而言皆是一场不可多得的成长经历,而正是因为如这般一段段经历的积累,方才铸就了上述朝鲜战场上两位将军的卓越战绩。

土地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这是一道时间线,亦是两个共同的成长线,贯穿这条线的核心乃是两人相同的爱国主义精神。

正因如此两位将军的一生乃是为国家鞠躬尽瘁的一生,不仅仅上述战场上的为国而战,在离开战场之后他们依旧作为国家之中流砥柱,为中国之发展而奉献着。

1952年的朝鲜战场上,曾绍山将军、李德生将军分别为12军的正副军长, 而在21年后的1973年两人依旧活跃在舞台当中为国家建设致力,其间作为军长的曾绍山将军已然是省委书记,而李德生将军则达到了正国级。

曾绍山将军自1959年出任沈阳军区副司令员之后,长期在沈阳军区承担领导工作,而在1971年更出任辽宁省委第二书记,此后于1975年成为辽宁省委第一书记,其间为了辽宁地区的发展鞠躬尽瘁。

李德生将军于1968年4月至1973年历任安徽省军区司令员、南京军区副司令员,安徽省委第一书记、总部主任等重要职务。

而在1973年8月党的十届全会上,李德生将军更当选为中央局常委、中央委员会副主席等,论级别已是正国级。

无论是战场上又或是国家建设与发展这座看不到硝烟的战场,曾绍山将军、李德生将军皆是其间为国而战的忠诚战士,他们那一代人用自己的一生扛起了一个国家的希望与未来。

新婚姻法关于军婚有何规定

我国婚姻法对军人婚姻实行特殊保护制度。《婚姻法》第二十六条规定:“现役军人的配偶要求离婚,须征得军人的意。”《关于贯彻执行民事政策法律若干问题的意见》第九条第二款中规定:“现役军人的配偶提出离婚,应按婚姻法第二十六条规定进行审理。军人不同意离婚时,应教育原告珍惜与军人的夫妻关系,尽量调解和好或判决不准离婚。”

在部队是不是想当军长就可以当军长了?

肯定不是啊!相当军长是好事,但是必须一步步来,得需要足够长的时间和足够好的表现

军婚法律规定

军婚的法律制度《婚姻法》第33条规定,现役军人的配偶要求离婚,须得军人同意,但军人一方有重大过错的除外。这一规定表达了这样一个含义:如军人一方无重大过错,非军人要求与军人离婚的,必须征得军人一方的同意。这一条款在适用中有以下问题值得注意。不适用“须得军人同意”条款的情形:(一)从军人一方在离婚诉讼中所处的原、被告角度来看,军人向非军人提起离婚诉讼的案件和军人向军人提起离婚诉讼的案件均不适用上述条款;(二)军人的配偶要求离婚,而军人一方有重大过错的,无须军人同意。军婚民事特别保护条款的具体适用。经人民法院调解,非军人一方撤诉的,人民法院应将调解笔录存卷,诉讼活动结束;非军人一方提起离婚诉讼后,经调解,军人一方同意离婚并达成离婚协议的,人民法院按照协议内容制作调解书,送达后与判决书发生同等法律效力,诉讼双方的夫妻关系解除;非军人一方提起离婚诉讼后,经调解,军人一方坚决不同意离婚,非军人一方坚持不放弃离婚要求的,人民法院应依据军人一方的意愿判决不准离婚。军人在离婚诉讼中应如何正确行使离婚否决权。军人在由非军人一方提起的离婚诉讼中拥有的离婚否决权,只有在自身无重大过错的情况下具有实际意义,因此在行使时,应根据实际情况作出选择。如配偶与第三者同居、重婚或有其他重大过错,经教育毫无悔改之意,夫妻感情确已破裂的,军人一方同意离婚是解决矛盾的较好选择;军人一方如选择行使离婚否决权,则应从配偶提出离婚的理由中找出问题的症结所在,并根据实际情况寻求重归于好之策,尽量消除隔阂。这不仅有助于解决矛盾,也有利于夫妻关系的改善。

红四方面军十位军长,后来都授予何军衔

随着部队实力的逐渐发展壮大,1931年11月,鄂豫皖苏区在湖北黄安七里坪召开大会,宣布鄂豫皖各支部队联合成立红四方面军。由徐向前担任总指挥,陈昌浩担任政委,此时的红四方面军下辖两个军:红四军(军长徐向前兼任)、红二十五军(军长旷继勋)。 红四方面军转战川陕苏区后,一开始取消了军一级建制,由方面军直接下辖师。随着川陕苏区反围剿斗争的不断胜利,四方面军迅速扩红,共成立了五个军,分别为红四军(军长王宏坤)、红9军(军长何畏)、红30军(军长余天云)、红31军(军长王树声)、红33军(军长王维舟)。 在长征过程中,许世友、程世才、孙玉清等人亦先后担任过红四方面军的军长,红四方面军的军长队伍可谓是将星云集了。那么这十位军长日后的情况怎么样呢?他们在1955年被授予什么军衔呢?且听本人一一道来。 红四方面军总指挥、红四军军长徐向前,毕业于黄埔军校第一期,赫赫战功就无需我在这里多言了,川陕六路反围剿击败30万川军,率二线兵团解放山西,就此两项足以彪炳史册,1955年被授予元帅军衔,可谓是水到渠成之事。 红25军军长旷继勋。单论军事指挥能力,旷继勋在鄂豫皖苏区比不上许继慎、曾中生、蔡申熙等人,更比不上徐向前,但他是一位勇将。曾经在上海搞过特科工作的许继慎,枪法神准,骁勇善战,是军中的定海神针。作为鄂豫皖苏区早期重要领导层,旷继勋在鄂豫皖根据地的建立中,居功至伟。可惜的是,他还是在白雀园肃反中被张国焘杀害。 红四军军长王宏坤,参加过黄麻起义的老革命,是开国大将王树声的堂弟,他的军事能力非常出色,鄂豫皖反围剿斗争中的苏家埠战役是他的成名作。解放战争中中野千里跃进大别山,王宏坤率刚刚组建的十纵出色地完成了任务,将一支新组建的部队带成了二野的主力部队。1948年的襄樊战役,王宏坤指挥中野两个纵队歼敌两万,活捉康泽,令毛委员大为赞赏。1955年,王宏坤被授予上将军衔。 红四军军长许世友,抗战时期独当一面发展了胶东根据地,解放战争时期指挥山东兵团所向披靡,解放了潍县、莱阳、济南、周村等城池,是山东地区获得解放的大功臣,1955年授上将军衔。 红9军军长何畏,毕业于黄埔军校第五期,出身于邓政委领导的百色起义系统,被组织上派往鄂豫边后,何畏很快在队伍中出人头地,他足智多谋,人称红军中的“小诸葛”,在红四方面军转战川陕后,很快从副师长做到了红九军军长。何畏在长征结束后毫无征兆地从延安不辞而别,据说回到家乡隐居了。 红九军军长孙玉清,指挥红九军参加西征,在与马家军的战斗中被俘后被杀害,成了革命烈士。红30军军长余天云,作战勇敢,军事能力出色,但脾气比较暴躁,曾经与刘帅发生过争吵,还对何畏和张国焘横眉冷对,最终被张国焘打压后难以释怀,投水。 代理红30军军长程世才,在抗战胜利后第一时间率部北进,迎接山东军区各支部队,为我军进入东北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建国后被授予中将军衔。程世才拥有一枚一级八一勋章、一枚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枚一级解放勋章,这在中将中很难得。 红四方面军副总指挥、红31军军长王树声,是创建鄂豫皖苏区的革命功臣,红军时期的资历非常高,但他日后的战功一般,到了1952年评定级别时也只是正兵团级,按级别说是不够大将的。但是因为他在红军时期的贡献和资历,最终还是被授予了大将军衔。 红33军军长王维舟,红军时期做到军长,抗战时期做过129师385旅旅长兼政委,解放战争时期做到西北军区副司令员,按照资历的话,妥妥地上将起步的资格。但是因为授衔时已经不再担任军事干部,所以未授军衔,十分可惜。 除了这十位军长外,董振堂的红五军团、罗炳辉的红九军团也曾经隶属过红四方面军,董振堂在西征中牺牲,罗炳辉在抗战胜利后病逝,也都未能参加1955年的授衔。 综上所述,在红四方面军的十位军长中,建国后共出了一位元帅:徐向前,一位大将:王树声,两位上将:王宏坤、许世友,一位中将:程世才。而旷继勋、孙玉清、余天云都为革命献出了生命,何畏自动离队,王维舟因故未能参加授衔。 感谢您的阅读,敬请继续关注。

1952年,志愿军67军军长为何突然病逝,志愿军又为何对外严守死因_百度...

在波澜壮阔的抗美援朝战争,中国人民志愿军以英勇顽强的战斗精神击败了不可一世的美军,打出了军威国威,确立了中国的大国地位。这场战争我志愿军也付出了巨大代价,据统计,前后有11位高级将领牺牲在朝鲜战场。

在抗美援朝战争中,我们也遭受了巨大牺牲,志愿军伤亡总兵力近40万人,至少有13万人失去了生命,他们其中的很多人永远留在了异国他乡的土地上,向我们后代人诉说着中朝两国人民的友谊。

在两年零八个月的抗美援朝战争中,我人民志愿军牺牲的最高级别的将领,是67军军长李湘。

1951年3月,在大部队尚未入朝时,李湘就带领参谋、警卫等人先行入朝研究敌情。6月,志愿军67军入朝。然而在入朝作战仅仅一年后,1952年7月8日13时,李湘军长突然去世,时年38岁。

李湘去世后,消息第一时间报告到志愿军总部,经过权衡考虑并没有第一时间公布李湘军长去世的消息。所以在当时整个67军并不知道军长去世的消息,直到十几天后,志愿军总部在公布了李湘去世的消息。

消息公布之后,整个志愿军都为之震怒,而67军的全体将士更是义愤填膺,悲痛交加。

从天而降的噩耗让67军士兵异常悲痛,觉得难以接受这个消息,不久前军长还出现在战场上与战士同乐,不断地鼓励他们。但更多的是迷惑不解:军长还那么年轻,也没有听到什么突发事件,怎么突然就离开我们了。

虽然战争期间生离死别是太平常的事情了,但是当将士们闻知军长突然病逝的消息,还是忍不住流下了泪水。

相信大家心中都会产生很多疑问。志愿者67军军长李湘为什么会突然病逝呢?在名将如云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似乎并没有听过李湘将军的威名。他曾经有着怎样的战绩?李湘军长牺牲在朝鲜战争上,他的死因和死讯为何被志愿军总部保密,而直到十几天后才通报全军?

这一切都要从李湘的人生轨迹开始讲起,她有着怎样的传奇经历。

李湘,原名李秀里。1914年6月,出生在江西省永新县泮中乡泮中村一个贫困的农民家庭。

那个时代的农村土地兼并严重,李湘家里只有八分地,全家4口人,一间房屋,没有农具,生活特别辛苦。每年种地的种子还是从地主家借的,等到秋收的时候再还回去。

每天辛勤的劳作,却连最基本的吃饱饭都解决不了。命运并没有青睐这个贫苦的家庭。接踵而来的是,由于吃不饱和劳累李湘他的父亲病倒了,因为没钱看病,不到30岁就英年早逝,死后一分钱都没留下,反而留下了30块银元、12担谷子的债务。而这一年李湘才8岁。

父亲去世了,家里的顶梁柱倒了,生活更加的困难,由于母亲左腿残疾,干不了重活,只能到地主家做一些家务活,换来一些吃的,维持一家人的生计。

小小年纪的李湘看着母亲每天辛勤的劳作,不止一次的流下了泪水。9岁这年,李湘就去帮地主放牛,养猪赚钱,来帮母亲分担家中的生计。

李湘就这样每天为地主家放牛、养猪,14岁那年,母亲决定让儿子学一门手艺,将来能养活自己,于是带领李湘来到了邻村拜了一个叫周春朵的篾匠为师,跟着他学习手艺。

这个篾匠手艺很好,四里八乡挺有名气,但脾气很差,动辄打骂徒弟,由于李湘性格内容,经常受到周师傅的虐待,稍不如意,重则挨打,轻则遭骂,甚至被师傅用竹竿木棍打得头破血流。面对这一切,李湘选择了默默承受,但这也磨练了他的意志,对他以后从军打下了坚定的基础。

这年冬天,在母亲和叔父安排下和一个女子结了婚。而这样的婚姻却是入赘她人家,当了上门女婿。而最令李湘羞愧的是,女方已经19岁,比自己大了5岁,两人结婚那天,许多人赶去看热闹,议论纷纷,让内向的李湘几乎抬不起头来。

自己家庭的贫困,师傅的欺凌和在女方家低头的日子。让年少的李湘愈加想改变自己的命运。

1928年,毛泽东、朱德在井冈山会师,开辟了井冈山根据地,红色革命的旗帜很快遍及江西永新的广大农村。不甘命运到李湘被红色革命的热潮深深吸引,决定投身革命,改变自己现在的命运。

在井冈山旗帜的影响下,李湘参加了村里的少年先锋队,扛着梭镖、木棒站岗放哨、检查行人。

年幼的李湘看着红军队伍打土豪、分给穷人土地。让李湘认识到,红军是穷人的队伍,是心中装着老百姓的队伍。要想改变命运,当家做主,只有参加红军,才能改变自己的命运、国家的命运。

1930年8月,红军攻打吉安,已经17岁的李湘决定参加红军。他毅然决定离开家乡,辞别年迈的母亲,跑到吉安报名参加了红军,被分配到红九师师部当勤务员。

李湘随部队进入湖南,一次碰到朱老总到部队检查工作,看到一个瘦弱的战士问道:“你叫什么名字啊?”

报告:“我叫李秀里”

朱老总听后笑了,“秀里”这个名字怎么像是个女娃的名字呢!没有男子汉气概。”

朱老总想了想:“我给你改一个名字吧,湖南为湘,就叫李湘吧。从此没有了曾经瘦弱的青年李秀里,多了一员骁将李湘。从此开始了22年戎马生涯,从一个小丈夫成长为一位将领。

李湘不甘心留在后方,当一名勤务员,他想上前线,建功立业。因为勤务员工作干得出色,1931年1月李湘调到25团当上了司号员。

1931年9月,因为在战斗中表现突出,年仅18岁的李湘加入了中国,这一荣誉激励着他信仰更加坚定,战斗更加英勇。

根据《永新县志》记载,李湘军旅22年负伤11次,长征路上多次重伤。

红军长征过程中,李湘在1934年11月的湘江战役中,右腿受了重伤,无法行走,首长给了他10块银元,让他留在一户老百姓家里疗伤,并告诉他伤好之后找不到部队的话,可以回老家当老百姓。

李湘知道后,非常感激首长对自己的关心。但是想到如果在老乡家养伤,伤好后一旦找不到队伍,就不能再当红军了。

于是李湘经过短暂的修养,3天后,他救敷上药,包好伤口,并拿出5块银元雇了一副担架,开始追赶部队。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十天的不懈追赶,李湘终于在贵州赶上了大部队,重新归队,也回到了朝思暮想的家。

1935年3月21日,红军四渡赤水河,李湘再次负伤,两手中弹失血过多。战友劝李湘留下治伤。首长考虑到李湘的伤势无法适应部队的高强度行军,便劝李湘留下疗伤。可李湘坚决不留下,只要腿没有受伤,就坚决不坐担架,和大部队一起行军。打仗作战,长征路上的大小战斗,他几乎都参加过,爬雪山、过草地,更是不在话下。

在艰苦的战斗中,李湘逐渐成长起来。强渡大渡河,翻越雪山,走过水草地。到达陕北后,他担任红一军团连指导员、成为红军优秀的基层指战员。

1937年7月,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国共开始第二次合作。李湘任晋察冀军区一分区邓华支队作战科长,奉命开赴抗日前线,参加了平型关战役。激烈的战斗中,李湘指挥连队英勇杀敌,与兄弟部队一起取得平型关大捷,沉重打击了日军的嚣张气焰。

1938年,李湘在平北怀柔沙峪与日军遭遇,指挥全营勇猛冲杀,在后续部队配合下歼灭日军一个中队。1940年8月,团长李湘在北棵峪、阜平东庄参加“百团大战”。

1943年1月,李湘担任掩护晋察冀军区运粮任务,多次安全保护军区机关转移,受到聂荣臻的表扬。1945年9月,李湘成长为冀晋纵队1旅旅长,参加了古北口保卫战。

八年抗战期间,李湘始终战斗在抗日最前线。先后参加了挺进冀东、百团大战等大小数十次战役战斗,歼灭大量敌人有生力量,先后担任营长、副团长兼参谋长、团长、分区司令员等职,逐渐成为我军不可多得的优秀军事将领。

解放战争爆发后,李湘再接再厉,先后担任冀晋纵队第一旅旅长、晋察冀教导旅旅长兼政委、第19兵团64军191师师长等职,率部参加了三大战役中的平津战役,为解放华北立下了汗马功劳,也成长为新中国的优秀将领。

新中国成立后,1950年8月,李湘任67军副军长兼参谋长,11月任代军长。20年的军事生涯,李湘终于成长为我军优秀的高级军事指挥员。

1951年3月,李湘带着几名参谋、警卫员及电台,比大部队提前2个多月赶赴一线,悉心研究敌我态势,认真总结兄弟部队经验,察看地形熟悉接防情况。

67军主力部队入朝后,接防了金城以南地区沿三八线27公里的正面防御任务。

此时,联合国军的的“夏季攻势”已处于尾声,但敌人不甘心失败。

9月1日,联军8个营在75辆坦克、100多门火炮和几十架飞机支援下,向67军阵地发起猛烈进攻。67军激战数日,击毁坦克15辆。一举歼敌1000余人,打出入朝后第一个漂亮仗。

10月13日,联军4个师力,在14个炮兵营、200余辆坦克和空军支援下,再次发起全面进攻。“联合国军”飞机、大炮、坦克齐齐上阵,一轮又一轮地狂轰滥炸,辅以步兵轮番攻坚,我军防御形势极其严峻。面对强大攻势,李湘一如既往地沉着冷静,率部打垮数十次“坦克劈入”进攻。鏖战3日歼敌1.7万人,粉碎敌“秋季攻势”。

经此一战,67军扬威朝鲜战场,受到志愿军总部嘉奖,李湘个人也荣获朝鲜民主主义人民一级国旗勋章。

1951年11月,12军接替67军阵地回到后方进行休整,但是丝毫没有放松警惕。果不其然,1952年春,情报显示美军将发动规模浩大的“春季攻势”。在经过6盒的休整后,67军再次奉命重返战场,在东线金城地区剑布里构筑防御工事,准备迎击联军“夏季攻势”。

自打入朝作战之后,李湘就承担着高强度的工作,他一心扎在战场上,废寝忘食,很少休息,由于日夜操劳,李湘病倒了。觉得自己比较年轻,只是短暂的休息,就再次回到了战场上。

1952年7月初,67军199师阵地附近的上空,突然传来敌机马达的嗡嗡声。将士们立即隐蔽到防空洞和坑道中,准备躲避敌人的轰炸。敌机在67军防线前方区域扔下十几枚炮弹之后,就飞走了,完全不像轰炸的样子。

更奇怪的是,这些被扔下的炮弹,竟然没有一枚爆炸!士兵将情况上报后,立刻引起了67军副军长兼199师师长李水清的注意,第一时间给李湘军长打电话汇报了此事。

李湘听到汇报后,便立即赶了过去,叫上随从人员,跑到美军扔下的炮弹处,除了发现确实都是空壳弹,也没发现其他异常。

李湘虽然也没有发现什么问题,但是觉得美军不会平白无故往阵地投掷空壳弹。经过商议后,决定将此事上报志愿军司令部。然而,事情还没有彻底调查清楚,李湘却出事了。

事发前,李湘脸上长了一个疖子,觉得痒就用手挤破了。等到前线看完那些空壳弹以后,第二天一起床,李湘就发现自己的脸就肿了。

随后开始发高烧。起初以为感冒,后来大腿上也长了疖子。卫生员开了几天药,不见消肿也没有退烧。政委旷伏兆动员军长回去,可被这位永新老乡挡回。旷伏兆只好妥协:“再给你三天,三天后无论如何都要走人。”

几天后,李湘转为败血症并发脑膜炎,一天时间,头就肿得吓人,军部卫生员向旷伏兆报告:军长病情已非常严重,但当时环境条件又不允许转移。

志愿军司令部听闻消息,十分重视,调集最好的医生组成治疗组,对李湘进行紧急救治,但这个时候的李湘已经病入膏肓。

7月8日下午,一直处于昏迷状态的李湘停止了呼吸。

1952年7月8日13时,67军军长李湘结束了与病魔的战斗,永远离开了这个世界,时年38岁。

消息传来,身在前线的副军长和199师师长李水清非常震惊,怎么也不相信军长牺牲这一事实,朦胧泪眼中,全是一个星期前军长坐在空壳炸弹上和他讨论问题的音容。

从发病到去世,留给李湘的只有7天时间。尽管他与病魔进行了顽强的斗争,但却没能击败这个可怕的对手,带着满腔的革命热情,离开了这个深爱着的世界。

李湘的病逝太过突然,志愿军高层为之感到深深痛惜,而其他人甚至连李湘已经病逝都不知道,还以为他仍然在医院接受治疗。

就连67军副军长李水清,也是过了很长时间才知道李湘病逝的消息,志愿军领导对他说:“李湘军长是被美帝投放的细菌弹感染,导致败血症而牺牲的。”

正因为如此,直到志愿军粉碎了敌军的“春季攻势”之后,志愿军总部才正式宣布李湘牺牲的消息以及他因病去世的原因。

1952年12月10日,李湘的遗体从抗美援朝前线运回石家庄,20兵团司令员杨成武主持葬礼。深情表达了对老战友的沉痛悼念,他挥笔写下悼词:“我深以丧失了二十年的老战友、青年优秀将领——李湘同志而哀悼!”

为人民牺牲的人,人们永远纪念他,中国人民纪念李湘,朝鲜人民也纪念他。

而李湘军长牺牲的消息也惊动了朝鲜,在朝鲜平安南道桧仓郡志愿军烈士陵园内,至今留有李湘的衣冠冢,供朝鲜人民世代凭吊。

如果不是牺牲在朝鲜战场,这位67军军长在1955年授衔时很可能被授予中将军衔。

李湘军长的牺牲,对于他的家庭影响是非常大的。李湘牺牲时夫人安淑静才25岁,她由美满的四口之家转眼就成了寡妇,还拖家带口,就算这样后来她也没有再嫁只是默默地独自拉扯大跟李湘的一双儿女,还收养了8位烈士的遗孤,并含辛茹苦的把他们都培养成国家栋梁。

35年后,60岁的的李湘夫人安淑静跟随访问团访问朝鲜,第一次来到了丈夫战斗过的地方。得知消息的金日成特意派遣朝鲜人民领导人之一的朴成哲对安淑静转达了慰问之情:

2009年,82岁的李湘夫人安淑静在女儿李广利的陪同下前往华北军区烈士陵园,为李湘扫墓,据李湘女儿回忆:“妈妈年事已高,总挂念着爸爸,想在有生之年再来看看他。”

安淑静泪眼婆娑地抚摸着墓碑:“李湘同志,我的爱人,我来看你来了…”

2023年5月2日,安淑静老人在北京病逝,享年94岁。

67军,是抗美援朝战绩最好的一个军,歼灭数量超过“万岁军”38军、“千岁军”15军,歼敌87800多人,是唯一歼敌数量过8万的英雄部队,军长李湘功不可没。

李湘虽然逝世了,但是他带领的67军还在,67军的精神还在,他就还在,看到最后战争的胜利,李湘将军也能安心了。他的一生全部奉献给了国家。

时光流逝,李湘将军虽然已经离开我们半个多世纪了。但是他所体现出来的中国军人的精神,永远激励着我们前行,也永远为中朝人民所铭记。

谨以此文纪念李湘将军和牺牲在朝鲜战争的英烈们,永远活在中朝两国人民心中,英雄永垂不朽!

搜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