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说顺其自然的感情,佛说婚外情也是缘分

顺其自然,在爱情里,是指什么意思?

我觉得这可以算是一种比较好的心态了。不做作,不虚伪,不强求。本来,爱情就是在陌陌人海中寻求海誓山盟,最终还是归于平淡。与其慢慢地冷却心寒,倒不如始终如一,保有那一份真挚单纯。这既可以是感情的忠贞,也可以是一种人生的态度。另一方面,你也可以理解成是心灰意冷。在收到伤害或依然动摇的爱情里,顺其自然也就代表了不抱希望,任其自生自灭。毕竟正如张晓风所说,爱的反面不是恨,而是漠然。因为无所谓了,所以怎么样都可以,挽回已没有必要。

怎样才是解脱?佛说放下,要怎么放?道说舍得,要怎么舍?

佛陀的根本教法,是纯正完美的解脱道,是烦恼及苦的止息,即四圣谛:苦,苦集,苦灭,灭苦之道。实践四圣谛,是亲证涅槃的唯一捷径:八圣道--正见、正思维、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核心是正见,如实知见,亲证四谛,时时彻知五蕴的三相:苦、无常、无我,以戒律为根基,止禅(修定)为助缘,观禅(修慧)为实践。 要学习放下,就必须实行佛陀的教导,而不是口头说放下。经过实行佛陀的教导,逐渐的‘放下’。‘放下’什么呢? 先放下自我,把心放柔软(初步),最终才能看到‘真相’。 道说舍得,意思是说人如果一直执着而停滞不前,那么到最后什么都得不到。 既然道路错误,目标错误,方式错误,为何不舍弃道路,目标以及方式,从新定位自己。就好比一双手一直抱着一个空空的木桶,如果不舍弃木桶,是无法在获得任何事物的。

什么叫做顺其自然的爱情

俗话说“凡事都要顺其自然”。但是爱情不一定要顺其自然,要为自己的爱情努力争取。做任何事也是一样,要自己学会争取更多的筹码。。当然也不能太过于强求,“强扭的瓜不甜”。。。顺其自然的爱情就是凡事都不刻意去强求,努力想得到的结果不一定是你想看到的结果。还是等着“它”自己开花结果吧。。。

佛教如何放弃爱情?

佛教教育人学会“放下”,从未教育人学“放弃”。如何放下狭隘的个人情执?在下倒是有些自己的体会:人生如梦,无论恶缘善缘,仿佛一定要拧在一起才肯罢休。想施的施,不肯受的不受,恩恩怨怨,没有出期。感情,是我们修道人最难放下的事情之一。我认为这个东西属于心识,自己认为实有,其实是一种幻觉,我对感情下的定义就象时间和空间一样都是人的意识心反应,不是本有的东西,有缘起,就有缘灭。无量劫来,作过我们父母夫妻的众生好比恒河沙,然而我们有几人能够记起?也许我的知见是错的,但却是真实。我向往一种如同清泉小溪水一样的感觉,彼此只有关怀与责任而没有痴迷的缠缚,那是一种默契,一种心心相印。不是我爱你爱得不浓烈,而是我不想让你变得更痛苦。人生本来无常,这已经是一种痛苦,我们又何必再增加一个呢。愿读我的人能够理解,看着只是看着,你美丽的眼神;听着只是听着,你温柔的声音;感觉只是感觉,你起伏的心灵;我的心里不再多一份遐想。我不再去想自己为什么会来到这个世界上,将来去哪里也是由现在所决定。既然生命存在于呼吸间,我只有感知当下的自己才是最实实在在。爱了就是爱了,恨了就是恨了,这个并不重要,甚至这个躯壳都是无所谓的东西,不感觉养一个臭皮囊没有意思么?好像心识的东西也是真的,有时候还会自欺欺人似地说些如理作意的话,存有一个意识心想修一个什么东西又走了弯路。无修无得无证的状态也是只有大福报的人才会有,没有扎实的根基,就别想什么高楼大厦。我是焦芽败种一个,几乎概念的东西全是误人的,当你越来越清朗的时候,能表现出的仿佛只是一种无语的精神,此时此刻所谓心识感情的自我不过是一个缘起的载体。看到人们和曾经的自己抱着这个以为实有的空壳苦啊笑啊,发出无限的感慨,到底谁能笑到最后呢。时代利用先进的技术优势,充分将人的六根演绎发挥到了极致。所谓的艺术有多少是在唤醒人性的回归,还是在蛊惑人性欲望的膨胀,更进一步说,又有多少人能觉悟到自己心灵的回归呢。看破是因,放下是果,勤修戒定慧,熄灭贪嗔痴,这是增进我们智慧的不二法门。我常说的一句话:感情没有错,执着缺少因缘的感情是错误的,因为已经不在看自己内心的相续,而在偏执心求法攀缘。这个缘分该不该属于你,问问自己的内心就知道了。一个缘分的成就,是共同促进的结果,绝对不是苛求,更不是勉强。我是过来人,在这里说句心里话,感情的挫折,就象生活中的尘沙,等你吹去了它,你会发现原本属于你的东西依然还在那里。出家人不可以结婚,至于吃肉与否,一般汉传吃斋,藏传和南传可以吃三净肉。汉传的吃素不是戒律,而是当年梁武帝下诏约定成俗的。不放下爱情如何出家?这个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了,但是有一点是肯定的,那就是很多出家人已经将个人狭隘之爱化为众生同体大悲之爱。人生尚且在呼吸间,更何况爱情呢?出家也不是强求,非大丈夫不能行其事。在家居士如果受持五戒之一不邪淫戒,除了夫妻之间外是不可以与任何众生发生性关系的,即便是正常夫妻。按照律仪所说,邪淫者,乃指非时非处非地(具体细节可以在网络搜索看到)。而出家之比丘比丘尼戒律,是绝对禁止行淫的。佛教修行一般从身语意三方面层层深入,可见严持戒律者,即便是自己产生了邪念而没有做,这也是犯戒,当即可省悟忏悔改过。如果等到邪念堆积成气候,也就难以控制了,就好比勒住一批烈马,当然是在马刚起步的时候最容易了。佛法不坏世间法,只是对世间法的升华和超越,从而趋向无我的涅盘。所以说佛教并非泯灭人性,而是对人性的升华和超越,如果佛法仅仅停留在世俗谛的人性中打转儿,试问如何出离流转的轮回(生灭心)?然而排除往昔所缘的种子影响,从次第上说,先做好人,之后才有做神仙的可能(内心有所住的善,存有善相),更之后才有做神仙解脱的可能(内心无所住的善,对善不贪不离)。也正是出于这个原因,若非往昔修福慧,于此正法不能闻。佛法主张放下好像是贬义,这多出自误解使然,倒不如说佛教是出离人性或超越人性更能体现佛法的本意。也就是说学佛是不仅仅满足于做人,也不会满足于做神,我们不满足不等于我们没有做好或者说没有能力做好,而是我们有更高的解脱追求,在下理解这才是佛教的真谛。无论是爱还是情,总是在生灭法中,自然也是诸行无常的结果。无我的慈悲才是对大爱的真正升华,暂且不论一般人能否真正做到,但是这种心灵的追求不可否认是超越的,是具有积极意义的。我们也可以感性的理解成佛心不是没有爱,而是“佛心大爱、无我之爱”。之所以有这种超越,是因为我们不仅仅满足一般人伦的有相之爱。如何将生灭有相之爱导入寂灭的无相慈悲呢?只有佛法告诉了人类此时的解脱之路。------有限归无限,有住归无住;往来平常事,未曾有生灭。

顺其自然,在爱情里,是指什么意思?

顺其自然的意思就是他不舍得你,但是就是现在的自己却负担不起你, 想要你过得更好却又不舍得离开你,那就只有用顺其自然四个字带过了。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顺其自然一切随缘

一切随缘,顺其自然,不怨怒,不躁进,不过度,不强求,不悲观,不刻板,不慌乱...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