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道的时间差别,六道的正确顺序

十法界,的时间问题,请详细看下我的理解 对吗?

世界观,也就是时空观,是佛学的基本概念。而佛学主张万法皆空,时间和空间也是法,当然最终也归于空。时空只是众生妄想执着的果,是缘起性空因缘和合的产物。它们本身并无其自性,亦无实体。在一个领域,在一个世界,或者说在一道,因为时间是这个领域,世界或者说是一道里所有众生的妄念合和而成的,所以在这一个特定的区域呢里时间就有其特定属性。他的进度就是统一的。这也就是所说的绝对时间。在这一个领域以内的所有众生,他们的思维思想,都会受到这个绝对时间的制约。所以他们所感受的时间是一样的。但是在不同的领域或不同的世界,或是不同的六道之间的时间是有时间差的。它们之间的时间对比其实就是相对时间。一定要说出一个时间差的话,其实说白了,也是没有什么意义的。就比如做梦。你在梦里一天,其实在现实中你只做了一个小时的梦。或者你在梦里一天,但你在现实中也许是半个小时。这样的对比是没有任何意义的,因为本身时间,它并无其实体,只是一个妄念而已。空间本身也是一样的。空间可以大中现小小中现大。一即无量无量,即一。在人入定时,可以随意随意到达他的定境所能到达的任何法界。但是却又无法找到他行动的确切轨迹。这就是说空间与空间之间并没有所谓的结合点。也没有所谓的距离。他是随心而动,由心而生。对于入定的人来说,看起来他是到了某一个具体的法界,或者是空间。但对于他所到达的那片空间来说,这个人就是来无所来,去无所去。因为有所来又有所去的话,那他就有固定的行动路线。而实际上这条路线是不存在的。即便是这个入定的人,他也找不出这条路线。所有的对比,时间差也好,时间流速也好,或是空间上的距离,空间上两点之间的线路,所有的一切,都只能在特定的时间或者空间里才成立。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空间之间,这一切都是不成立的。所以在时间上来,有刹那即永恒的说法。而在空间上有天涯就是咫尺的说法。只要能力具足,可以在不同的时间之间跳跃,也可以在不同之间的空间之间跳跃,而不需要任何中间过程。之所以会这样,其根本原因就是,时间和空间 其本质只是众生的妄念。是因缘和合的产物,没有其实体。更进一步,不光是时间和空间,还有世间的万事万物万法,其实都是众生妄想执着而产生的。我们这个世界,这个宇宙,只是我们的一场梦。当你有能力从这个梦中醒来,那你的梦境就会瞬间崩塌。而在你醒来的过程中。因为你去破坏这个梦。所以就会有很多的妖魔鬼怪和天神,它们来阻挡你。这就是楞严经所说的五阴十魔。为什么会有五阴十魔?因为他们还在这个梦境中。你有能力从梦中醒来,把这个梦破坏掉。那么就动摇了他们这个世界的基础。就比如一栋大厦。你动摇了大厦的根基。那在这栋大厦里面的人,他们自然会来,反对你,阻止你。

六道轮回详细解释

所谓六道,即:天神道、人间道、修罗道、地狱道、饿鬼道、畜牲道。然在六道中,却以人间道为中心,因人心的善恶观念而随心所欲的去追求,造成报果。如人在日常中的语言、动作、思想,守和主协乃法实践持三戒(五戒:不杀生、偷盗、邪淫、妄言、饮酒)以上者,可得六根整然的人身,五戒圆备者,即生大富大贵之家,长寿而扬名于世。修持五戒,加行十善业(身: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口:不恶口、不妄言、不绮陵府欢语、不两舌。意:不贪、不瞋、不痴。),即生天界,天分为欲界天、色界天、无色界天。上述五戒加十善,乃生欲界天,再加修正观坐禅,证初禅至四禅,即生色界天。趋入四空定,即生无色界。但虽至非想非非想天,还是降伏业惑而已,无法脱离生死轮回,故古人说:三界无安,犹如火宅。

如果人于日常生活中,虽有十善心布施,但带有名利好胜,即生阿修罗界(须弥山腰),阿修罗是具天福而缺天德,因地污曲所致。如果人于日常中,失去道德戒行,生起悭贪心,即堕饿鬼道界,生起瞋痴心,即堕畜生界,犯五逆十恶者,即堕地狱界。以上释义引自《君友会、六道轮回卷》综上:六道轮回的善恶报趣,尽在人心的一念,能趋于善,即上升天人界,起一念恶,即堕恶道,因果昭彰。

所谓“六道轮回”指的是哪六道?来源于哪个宗教?

1.【六道轮回】 轮回,梵语Samsara,又译为轮转、流转。 轮回的原始思想产生于古印度婆罗门教,奥义书中有之 但并不完备 轮回: “轮回”的主体是虚妄的“执持识”,“轮回”的动力是“业感”,“轮回”的结束是“解脱”。 一切众生从“无始”以来,即在“六道”中轮回,循环往复,如车轮旋转不息, 造善业得乐报,如天、人二道, 造恶业得苦报,如地狱、饿鬼、畜生等“恶道”。 《观佛三昧经》卷六所说:“轮回六趣,如旋火轮。” “六趣”即“六道”,是生死轮回的六个去处:地狱、饿鬼、畜生、天、人、修罗。 俗语中常用“六道轮回”。 如元·李寿卿《度抑翠》第一折:“我著你脱离生死,免却六道轮回。” 又如元·无名氏《蓝采和》第一折:“则你那六道轮回怎脱免,使不的你九伯风颠。” 2.【八苦】 一、生苦,即出生时的痛苦; 二、老苦,即年老体弱的痛苦; 三、病苦,即患病时的痛苦; 四、死苦,即临死时的痛苦; 五、爱别离苦,即与所爱分离的痛苦; 六、怨憎会苦,即与仇人见面的痛苦; 七、求不得苦,即所求不遂的痛苦; 八、五阴炽盛苦,即五阴的作用炽盛,盖覆真性,故死了之后,复须再生。 3.【五阴盛苦】 八苦之一。又曰五盛阴苦。 解盛有二义:一就苦而说。人各具五阴而众苦炽盛,故曰盛。又五阴之器盛众苦,故曰盛。 中论疏七曰:‘有斯五阴,众苦炽盛,名五盛阴苦。又此五阴,盛贮众苦,名五盛阴苦。’ 次一义,为五阴之作用炽盛,故名为五阴盛或五盛阴。旧译之经常呼五阴而言为五盛阴者,即此意也。 增一阿含经十七曰:‘世尊告诸比丘曰:彼云何为担?谓五盛阴是。’然则五阴盛苦,犹单言五阴苦也。

佛教六道是什么

佛所说“六道轮回”,是“十法界”之中的六个法界,这六个道都有生死轮回。其中“天、修罗、人”是“三善道”,“畜生、饿鬼、地狱”是“三恶道”。 “六道轮回”,其实质就是“因果”的循环、“因果”的相续、“因果”的转变,即所谓是“种善因,得善果;种恶因,受恶报”,所以,俗话所说的“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是真实不虚的。人能够明白“因果”的道理,明白“因果”的残酷无情,他就一定会老老实实地修“五戒十善”。五戒,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十善业,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不贪,不嗔,不痴。 修“上品十善”,死后升“天道”;修“中品十善”,死后生“修罗道”;修“下品十善”,死后仍生人道。这是修善的果报。那么如果造“十恶业”,死后必定堕落“三途”,今生“愚痴”,不明是非,不辨善恶,死后堕落“畜生道”;今生“贪”心重,贪图五欲(财、色、名、食、睡)六尘(色、声、香、味、触、法)的享受,死后必堕落“饿鬼道”;如果“嗔”心重,喜欢杀生,喜欢伤害人、伤害动物(包括家禽家畜),喜欢仇恨别人,敌视别人,见到不顺心的人事物,即起憎恨之心,死后必定堕落“地狱道”。 人在善道享福的时间毕竟短暂,而一旦堕落“恶道”,那真是苦不堪言,求出无期,在恶道中受苦的时间都是用“劫”来计算的,可见受苦的时间有多长。即使经过多生多劫出离恶道生到人间,那也是“贫穷下贱”,这是所造恶业的余报。可见造恶的果报有多么重,多么残酷!所以佛陀无比慈悲,怜悯罪苦众生,苦口婆心教导众生“诸恶莫做,众善奉行”,希望众生生善道,不堕恶道受极重的苦报。更希望众生破迷开悟,脱离六道生死轮回之苦海,生到“四圣”法界,享受“大自在”的安乐境界。佛告诉我们,人最殊胜的归宿莫过于“念阿弥陀佛,求生西方极乐世界”,不仅一生超脱了六道轮回,而且往生到阿弥陀佛的极乐净土,一生不退成佛,这是其他法门要修“三大阿僧祗劫”这么长的时间才能修到的果位,所以佛教给我们这个无比殊胜的“难信易行”的净土法门,希望末法众生能够乘弥陀的“四十八宏愿”的愿力,脱离六道轮回,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 佛教是至善圆满的教育,学佛是人生的最高享受。佛陀教育的真正目的就在于让人明白宇宙人生的事实真相,明白之后努力修行,最终成佛,再去度化众生。而佛教我们成佛的最殊胜的捷径“法门”,就是净土宗的“念佛”法门。人果能“老实”执持这句“南无阿弥陀佛”,就一定会往生成佛。

解释为什么只有六道?是我们的语言铸造了六种道而来,请问,为什么没有七...

世人哪有那么大的智慧会知道啊,六道轮回是佛觉悟后第一次所说的法,是自然形成的,没有为什么?

六道多长时间轮回一次?

在不断轮回,这里生了,那里死了,不停在转轮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