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经历了哪几个重要阶段,易经的发展经历了六个阶段

《易经》六个阶段是什么?

《易经》的六个阶段分别如下:

1、潜龙勿用

潜龙指隐藏的意思,因为这一爻在最下方,称为“初九”,龙潜于渊,阳之深藏,应忍时待机,不宜施展才好利于下一步行动。

对于广大刚步入社会的青年,大都属于潜龙阶段,这个时候大多数的能力都有限,至少匹配不上自己的野心,所以这个时候需要潜伏,需要积蓄自己的力量,不要过早的表现自己。

2、见龙在田

龙已出现在田野之上,有利于有才有德的“大人”出头露面,出人头地。(也有人解说为要主动去接近显贵伟人,必有所为。)

步入社会的青年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工作后,大都熟悉了自己的业务,很多人甚至已经积蓄到一定的能量,这个时候就需要浮现在水面。也就是要抓住机遇崭露头角,让别人知道你的能力。

3、终日乾坤

君子的德才已经显现,会引人注目,但要奋发努力不懈,日日夜夜警惕戒备,以防灾祸,这样纵处危境,也可无咎。

在经历自强不息、勤奋努力后,同时在这个时候,你需要提高自己的警惕,千万不要因为自己做出一点成绩而得意和自满,应时时刻刻检讨、反省自己的言行。

4、或跃在渊

龙要么跃而上,要么退于渊中,见机行事即可无咎。重点在于把握时机。这时,更要抓住机会,在努力和拼搏中,将我们的事业和人生推向更高处。

5、飞龙在天

龙已飞腾在天上了,有自由自在的意思,居高临下,可以大展鸿图。前面已经做了很多的铺垫、坚持、反省等等,这个时候又赶上好机会,可以达到自己事业的巅峰了。

6、亢龙有悔

“亢”字有穷尽至极的含义。龙到了极高之处,其趋势必然下降,知进忘退会后悔的。这里是说,人要知道进退,这样保身、保富贵,以及保持自己的事业兴旺和不断发展,这是一种功成名就后的境界。

《易经》简介:

《易经》是一部积累筮占之辞的辩证法哲学书,被誉为“诸经之首,大道之源”。

该书阐述了天地世间关于万象变化的古老经典,包括《连山》《归藏》《周易》三部易书,现存于世的只有《周易》。该书从整体的角度去认识和把握世界,把人与自然看做是一个互相感应的有机整体。其内容涉及哲学、、生活、文学、艺术等诸多领域,是儒道两家共同的经典。

《易经》中人生的六个阶段

潜龙在渊易经六个阶段: 第一阶段,潜龙勿用。 第二阶段,见龙在田。 第三阶段,终日乾乾。 第四阶段,或跃在渊。 第五阶段,飞龙在天。 第六阶段,亢龙有悔。 《易经》是阐述天地世间关于万象变化的古老经典,是博大精深的辩证法哲学书。被誉为诸经之首大道之源,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总纲领,蕴涵着朴素深刻的自然法则和和谐辨证思想,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智慧的结晶。其中一些话,可以理解为人生的六个阶段。 第一阶段,潜龙勿用。 这句隐喻了事物在发展之初,虽然势头较好,但比较弱小,所以应该小心谨慎,不可轻举妄动。就是说,在时机不成熟的时候,或者自己能力不足的时候,要暗中积蓄自己的力量。 第二阶段,见龙在田。 原意是,真龙在田间,看到一个道德品质高尚的人会肃然起敬。这里说的是,经历了潜藏积蓄,要抓住一定的时机,才能崭露头角。在现代社会,一个人在工作岗位上已经显露才干。要学会等待和寻找我们命中的“贵人”出现。尤其重要的是当贵人出现时,我们要认出来,千万不可错过,上面的积蓄就是说,时刻准备着机会的到来。正应了那句话,机会往往是给有准备的人。 第三阶段,终日乾乾。 原意是指整天自强不息,勤奋努力。同时,在这个时候,你要提高自己的警惕,千万不要因为自己做出一点成绩而得意和自满。应时时刻刻检讨、反省自己的言行。 第四阶段,或跃在渊。 原意是指龙或跃上天空,或停留在深渊,表示只要根据形势的需要而进退,就不会有错误。这时,更要抓住机会,在努力和拼搏中,将我们的事业和人生推向最高处。 第五阶段,飞龙在天。 在自己事业巅峰即将来临,人生的指针正处在宏图大展的好时机上,准备一飞冲天。前面做了很多的铺垫、坚持、反省等等,这个时候又赶上好机会,可以达到自己事业的巅峰了。 第六阶段,亢龙有悔。 意为居高位的人要戒骄,否则会失败而后悔。后也形容倨傲者不免招祸。这里是说,人要知道进退。这样保身、保富贵,以及保持自己的事业兴旺和不断发展。这是一种功成名就后的境界。

为什么易经要叫《周易》

先说结论:《易经》和《周易》不是同一本书!简单来说:《易经》包括《经》和《传》两部分!《经》就是指《周易》!《传》就是指《易传》,又称为《十翼》(孔子或者其弟子所写)下面详细说一下:一、易经形成史《易经》的发展经历了上古时期、西周时期、春秋战国时期三个阶段,时间跨度长达数千年。上古时期,八卦是由伏羲根据当时的天地来确定的,此时的八卦我们称为先天八卦;西周时期,文王行六十四卦(即《封神演义》中为姜子牙辅佐的周文王),此时的八卦我们称为“后天八卦”又或者是叫“文王八卦”;春秋战国时期,孔子为《周易》创作了《易传》(又称《十翼》)。至此易经已经形成了比较完备的体系,之所以说形成比较完备的体系,倒不是说文王或者伏羲创作的八卦不完整,而是经过孔子的《十翼》之后,更加方便我们后人的理解。《汉书-艺文志》说:"人比三贤,天下三世"。三贤是指伏羲、文王及其诸子、孔子。从以上三个阶段可以看出,《易经》不是一个人一次写成的。除《周易》外,从上古到中古时期,还有两部《易经》,分别是神农氏的《连山易》和黄帝轩辕氏的《归藏易》,但这两部书已基本失传。(另外我个人认为也不能说完全失传,而是它们都被打散了,散落在了中医、风水等很多门派当中,以后我们会详细举例子说明)所以,我们现在看到的《易经》=《周易》+《十翼》。(注意:《十翼》又叫《易传》)一部书从上古时期的结札到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经过三四千年的酝酿,如果是一坛酒,沉淀了这么长的时间,打开的时候会是那么的芬芳和厚重!即使在两千年后的今天,研究《易经》的名人大咖不计其数(具体参见本人关于学习易经的书籍的相关章节)!二、孔子十翼《周易》分为“先天八卦”与“后天八卦”这个经常看我文章的应该都知道。“先天八卦”与“后天八卦”二者最大的区别就是卦的位置不一样。当然在实际的运用中二者的用法是不一样的,什么时候该用“先天八卦”,什么时候该用“后天八卦”,这个是特别需要注意的,我在“如何把后天八卦排列在手掌中”讲了后天八卦在手掌中的排列组合,有兴趣的可以自己去参阅。那么回到《十翼》中来。什么是《十翼》呢?说的通俗一点,《十翼》就是孔子读完《周易》以后自己的十篇“读后感”,也就是自己对于周易的一些理解!有人说,既然没有创新的东西,这有什么稀奇的!这十篇文章不是一般的文章,它用一种更加通俗的语言可以让我们更加快速的理解周易的用法。孔子非常喜欢读《易》,甚至痴迷于《易》,有一个词叫“韦编三绝”,这个成语说的就是孔子翻看周易次数太多,以至于编绑周易的绳子都翻断了好多次!别人读过《易》,就算读过了,但孔子不同,一口气写了十个"读后感",就是我们现在看到的《易传》,也叫"十翼"。"翼"的意思是"翅膀"、"辅翼"。"十翼"可以理解为孔子对《易传》的全方位讲解,使人们对《易传》的理解更加清晰。之所以叫"翅膀",是因为这十条就像羽毛一样,给《周易》插上了飞翔的翅膀!当然,也有很多人认为《十翼》不是孔子写的,而是他的学生写的,而且是用他的名字写的。列位读《周易》一定要好好读一下《十翼》,这十篇文章真的太重要。三、《十翼》给《周易》带来的变化《十翼》包括彖传、象传、系辞、文言、说卦、序卦、杂卦,一共十篇。《彖传》分为两部分,分别是对卦辞的总述和对卦辞的解释。《象传》分为两部分,是对卦象的解释,比如坤卦,象辞为"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坤卦是"地"的形象,地的特点是宽厚,圣人通过观察地象来告诫后人要效法地象以载物容人。另外,象又分为“大象”与“小象”。《象传》中对每一个卦卦象的解释被称为“大象”。那么什么叫“小象”呢?所谓的“小象”就是对卦中每一爻的“爻辞”的解释。举个例子。乾卦(䷀),初九的爻辞为:潜龙勿用!乾卦对应的象辞为:“潜龙勿用,阳在下也。”它向我们说明了为什么初九就是潜龙勿用呢?是因为“阳在下也”,这些对爻辞的解释就是“小象”。《文言传》可以理解为对乾坤二卦的补充解释,而且只解释了乾坤二卦,其他62卦没有。因为乾坤是"易之门户",所以圣人才会对此特别注释。《系辞传》分为上下两部分,是对《周易》思想的整体阐述,包括对《易》起源的追溯,以及对《易》理论的深入探讨,可以说是孔子对《易》思想的报告。它是研究《易经》的人必读之作,本人也经常引用书中的文字来解释许多基础知识,其重要性由此可见一斑。《说卦传》,"八卦"卦象的产生,以及八卦“象”的解读,也暗示了对八卦的理解和八卦内涵的解读,可以说是第一部"卦象大全"。《序卦传》是解释六十四卦的顺序排列,告诉人们为什么六十四卦为什么要按这个顺序排列。如:“物生必蒙,故授之以蒙。蒙者,蒙也,物之稚也。”,解释了为什么屯卦之后是蒙卦。《杂卦传》是对六十四卦含义的高度概括,揭示了每一卦的主要特征,如"乾刚柔坤,师忧比乐"等。这十篇文章中,有五篇是独立成章的,即系辞(上、下)、说卦、序卦、杂卦,其他五篇则与《周易》放在一起来解读。《周易》一书中每一卦的结构是在开头只包括:卦名、卦辞、爻辞三部分。孔子作"十翼"后,为每一卦添加了“彖辞与象辞”。在象辞中,第一,包括对卦象的解释;第二也包括对每个卦中爻的解释,称之为大象,小象。我们举个例子,如下图,"乾卦"结构。现行的《易经》书籍,每一个卦的结构都是仿照这个,比如师卦,按卦名、卦辞、彖辞、大象辞、爻辞、小象辞,依照这种结构进行显示。这时,我想起了孔子的一句名言。"敬鬼神而远之"。孔子没有说不相信鬼神,只说“敬而远之”,并且对《易经》情有独钟,这足以说明《易经》虽然有"占卜"的功能,但它并不是!我们把易学的架构搞清楚,我们就会明白,孔子为什么对易经如此痴迷。四、易经四维空间易学体系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理、象、数、占",它又称易学的四大功能。“理”是自然之理、事物之理、万物变化之理,也是长幼尊卑之理、刚柔相济之理、静动之理,《周易》经文给人的启示就是注重这一点。"象"为卦、爻与万物相应之象。"数"为数学方法,模拟事物的变化规律和联系。"理象数"是核心,"占"是"理象数"的综合应用。"理"与"象"更像是事物的一体两面,一面是"理",一面是"象"。我一再强调:"理是物之骨,象是物之肉,物无骨不立,骨无肉不丰"。无论运用什么样的"卦",都不能离开"理"而只看"象","理"与"象"是一致的,不能忽视任何一面。《系辞》曰:“古者包栖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纹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之前文章说过,“卦者,挂也”!在没有文字之前,古人是通过八卦来传递信息的,这个传递载体就是卦象。天地万物都有属于自己的象,《易经》是把万物的形象高度概括为八卦,也就是万物类象。《易经》的应用就是将"万物之象"化为"易",所谓"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但这只是第一层,此后就要到达到"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的境界。《易经》中的"数"在现代科学应用中已经证明了它的实用价值。在当今的数字时代,我们可以将所有的图像和文字转化为可以存储、接收和发送的数字信息。而且易经同样也包含了图像与数字之间的应用关系。如:乾一兑二离三震四巽五坎六艮七坤八等,也属于数的范畴。所谓“数以征象”,“象以定数”,象与数实为一体,不可分割。五、易学应用的分类大多数人学习《易》是因为对传统文化感兴趣,但更多的时候也是想学习一些"占卜"。虽然《易经》不仅仅是用来占卜的,但最常见的方式是通过占卜来学习《易经》,关于这些我们都会详细开辟章节来解读。

易经人生的六个阶段是什么?

易经人生的六个阶段是韬光养晦、崭露头角、居安思危、相时而动、锋芒毕露和戒骄戒躁六个阶段。相关信息1、同声相应,同气相求”就是共时性的写照。《易经》认为同时性原理有效的唯一法门,在于观察者要认定卦爻辞确实可以呈现出他的心灵状态。所以观卦象必须放松入静,才能从乾卦中找到答案。2、刚步入社会的青年、刚起步的企业也属于潜龙阶段,都需要潜伏。比如刚进公司,就想立马展现自己的才华,感觉没有人比自己厉害,谁都看不上眼,这样的人一辈子都别想受到提拔。先潜伏观察,了解熟悉公司和自身定位。3、见龙在田,利见大人,这个时候可以浮现在水面上了。当我们处于青年阶段,应该展现自己的才华了。对于进入公司一段时间的人而言,此时已经有所积淀,可以大展宏图。对于创业阶段的企业而言,人脉、未来发展方向等完全理清了,进入了第二个阶段,就可以做项目了。4、在经历了成功、失败、反思、又一次创业后,基本到了中年,此时是人生的最佳时期,要“飞龙在天,利见大人”。“飞龙在天”是说要做到最高,这个时空点又中又正,天时地利人和,做事在程度、数量上都要远超九二爻。

易经人生的六个阶段是什么?

孔子把人生分成六个阶段。其中最重要的是第一个阶段,立志是关键,才能达到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易经人生有哪六块板块

在易经里,人生被分为六个阶段。第一阶段:潜龙勿用,在时机不成熟的时候或者自己能力不足的时候,要积蓄自己的力量第二阶段:见龙在田。经历了潜藏积蓄才能展露头角。第三阶段:终日乾乾,在这个时刻,你要提高自己的警惕,千万不要因为自己的一点点成绩而得意和自满,应时时刻刻检讨反省自己的言行。第四阶段:或跃在渊。抓住机会,在努力和拼搏中,将自己的人生和事业推向最高处第五阶段:飞龙在天。事业巅峰即将来临人生的指针正处在大展宏图的好时机上,准备一飞冲天。第六阶段:亢龙有悔。人要知道进退,这样才能保身保富贵,让自己的事业不断发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