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似二十四节气的名字,诗经二十四节气名字
求节气名称,急!!!
分类: 社会民生 解析: 二十四节气名称的意义 立春、立夏、立秋、立冬:“立”是即将开始的意思,表示春、夏、秋、冬四季即将来临。 夏至、冬至:古称“日北至”和“日南至”,表示盛夏和寒冬已经到了。 春分、秋分:“分”是平分的意思,表示这两天昼夜相等,正好处在夏至和冬至中间。雨水:降雨开始,雨量增多。 惊蛰:开始打雷,气温上升,冬眠的动物开始活动。 清明:天气晴朗,万物滋生。 谷雨:雨量增多,谷物茁壮生长。 小满:麦类等夏熟作物籽粒开始饱满,但尚未成熟。 芒种:麦类有芒作物成熟,晚季作物抢种时期。 小暑、大暑:“暑”是炎热的意思,表示这是一年中最热的季节。 处暑:“处”是终止的意思,表示暑天结束,气温开始下降。 白露:气温降低,出现露水。 寒露:天冷,露水很凉。 霜降:开始下霜。 小雪、大雪:开始下雪,至大雪时形成积雪。 小寒、大寒:一年中最冷的季节。 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农谚就包含了丰富的物候知识 例如: 雨中闻蝉叫,预告晴天到。 蚂蚁垒窝要落雨。 鱼跳水,有雨来。 燕子低飞要落雨。 龟背潮,下雨兆。 蚯蚓爬上路,雨水乱如麻。 鸡迟宿,鸭欢叫,风雨不久到。 名词解释 物候:主要指动植物的生长、发育、活动规律与非生物的变化对节候的反应。 例如,植物的冬芽萌动、抽叶、开花、结实、落叶; 动物的蛰眠、复苏、始鸣、交配、繁育、换毛、迁徙等,均与节候有密切关系。 非生物现象,例如始霜、始雪、结冻、解冻等,也属物候现象。 农谚:有关农业生产经验的谚语。农谚是农民在长期生产和生活实践中所得经验的概括。 如“麦到芒种谷到秋,寒露才把豆子收。” 物候学:也称“生物气候学”,是研究生物的生命活动现象与季节变化关系的科学。 如果您还有什么不满意的,请发消息给我,并附上问题的连接,谢谢
二十四节气唯美名字
二十四节气唯美名字
二十四节气唯美名字,每个孩子都是幸运的小天使,也是父母的小宝贝;在二十四节气出生的孩子都有他们独特的魅力,用二十四节气取名更是有着美好的名字寓意!我为你分析了一些名字的寓意,快给你的宝贝取一个二十四节气唯美名字吧!
二十四节气唯美名字 篇1
立秋
立秋是秋季的第一个节气,暑去凉来,这个时节,树叶开始泛黄,落叶纷纷,因此,也有“落叶知秋”的意思。“一候凉风至;二候白露生;三候寒蝉鸣。”早晚凉而日中热。
立秋的诗词起名:
玉屏:乳鸦啼散玉屏空
凉扇:一枕新凉一扇风
叶桐:一叶梧桐一报秋,稻花田里话丰收
稀池:池水渐凉蝉唱稀
长空:长空雁阵岭南飞
间露:与君携手花间舞,夜露沾鞋又湿衣。
世流:海河能见底,人世水长流
处暑
处通出,处暑也就是“出暑”的意思,这个时节,正午的炎热开始退去。气温下降,寓意着正式进入秋天,所谓秋高气爽,说的就是处暑这个时段。这个时节,也是农事最繁忙的季节,所以处暑出生的宝宝,可以用有关丰收的字起名,比如:穗、禾、苗、渔、麦,丰、盛、繁等。
处暑的诗词起名:
迟爽:一度暑出处暑时,秋风送爽已觉迟
陌阡、径晖:日移南径斜晖里,割稻陌阡车马驰
新凉:处暑无三日,新凉直万金
印心:白头更世事,青草印禅心
知仁:极知仁者寿,未必海之深
望霓:大旱弥千里,群心迫望霓
忆秋:儿读秋声赋,令人忆醉翁
秋分
秋分是秋季中的第四个节气,在南方,直到秋分才标志着正式入秋。一场秋雨一场寒,秋分的时候,岁降雨不频繁,但是寒气却开始渐渐加深。秋分有很多有趣的习俗,这个时节出生的宝宝可以相关的词起名,比如:月、筝、雀等
秋分的诗词起名:
栖松:泉聒栖松鹤,风除翳月云
寻静:即此寻常静,来多只是君
晶荧:秋分一夜停,阴魄最晶荧
秋澄:暑退秋澄气转凉,日光夜色两均长
风清:金气秋分,风清露冷秋期半
明飞:素练宽衣,仙仗明飞观
昭华:裳乱,银桥人散,吹彻昭华管。
向朝:金气才分向此朝,天清林叶拟辞条
华亭:华亭赏秋月,夜夜星空
云清:插花褪春红,日日云清
思曛:遇节思吾子,吟诗对夕曛
寒露
寒露是秋季中的第五个节气,也标志着秋季即将结束。九月节,露气寒冷,将凝结也。更深露重,寒气凝结成霜。这一时节,湿度大,云量多,日照少,阴天多,秋雨绵延。
寒露的诗词起名:
露桐:萧疏桐叶上,月白露初团
荧素:沥清光满,荧煌素彩寒
玉坠:风摇愁玉坠,枝动惜珠干
润宜:凝空流欲遍,润物净宜看
漫漫:空庭得秋长漫漫,寒露入暮愁衣单
照栖:独立栖沙鹤,双飞照水萤
月露:水风轻、苹花渐老,月露冷、梧叶飘黄
期文:文期酒会,几孤风月,屡变星霜
遥海:海阔山遥,未知何处是潇湘
念归:念双燕、难凭远信,指暮天、空识归航
江晚:采江官渡晚,搴木古祠空
二十四节气唯美名字 篇2立春
立春是春季的第一个节气。立:是开始之意,春:意味着风和日暖,也意味着万物生长、春耕播种,所谓“一年之计在于春”。立春正是阳气初生之时,万物复苏,万物随阳气上升而萌芽生长。
景晨:景阳寒井人难到,长乐城中鸟自知
雪瑶:忽对林亭雪,瑶华处处开
润竹:玉润窗前竹,花繁院里梅
梦烟:梦到谢池新雪尽,暖烟含雨绿匆匆
雨水:
雨水,是二十四节气之中的第2个节气,古时候,这是出嫁的女儿回门的.日子。正月中,天一生水。乃庚子雨水洒道,辛丑清靓无尘。这个时节,气温开始回升,冰雪消融,雨水增多。这个时节用与水有关的名字起名非常适合。比如:露、雨、霂、沛、润等都是非常适合的名字。
听雨: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望珠:红楼隔雨相望冷,珠箔飘灯独自归。
稀晼:远路应悲春晼晚,残霄犹得梦依稀。
雨润: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云罗:玉铛缄札何由达,万里云罗一雁飞。
春分:
春分,是春季九十天的中分点,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四个,“春分者,阴阳相半也,故昼夜均而寒暑平。”在古时,这个时节是举行祭祀的时候,各种民间活动开始活跃起来。
再来看下描绘春分季节的诗句中,有哪些好听的名字呢?
雨霁:雨霁风光,春分天气,千花百卉争明媚。
画梁:画梁新燕一双双,玉笼鹦鹉愁孤睡。
雨溪:溪边风物已春分,画堂烟雨黄昏。
尽芳:水沈一缕袅炉熏。尽醉芳尊。
云袖:舞袖飘摇回雪,歌喉宛转留云。
清歌:一曲清歌无误顾,绕梁馀韵归何处。
天宜:春分艳阳天,齿儿戏发发更藏,宜兰伴窗翠正好,笑扬。
立冬诗词起名
立冬是二十四节气的第19个节气,立,建始也;冬,终也,万物收藏也。冬天季节,阳退阴生,生气闭蓄,万物开始收藏。立冬是季节类节气,表示自此进入了冬季,意味着风雨、干湿、光照、气温等,处于转折点上,开始从秋季向冬季气候过渡。“秋收冬藏”,万物在冬季闭藏,冬季是享受丰收、休养生息的季节。
雨霏:奇峰浩荡散茶烟,小雨霏微湿落毡
墨白:醉看墨花月白,恍疑雪满前村
冬晴:一醉又驱黄犊出,冬晴正要饱耕梨
清锋:霜威占清晓,直欲犯其锋
二十四个节气名称有哪些?
二十四个节气都有自己专属的名称,即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而且这些名称也都有一定的含义。从上述二十四节气的命名不难看出,在划分节气时,人们把季节、气候、物候等自然现象的变化都充分考虑了进去。其中,立春、立夏、立秋、立冬是用来反映季节的,它反映了四季的开始,并将一年划分为春、夏、秋、冬四个季节。而春分、秋分、夏至、冬至是从天文角度来划分的,反映了太阳高度变化的转折点。由于我国地处世界第一大陆亚欧大陆的最东部,而又濒临世界第一大洋太平洋,所以具有非常明显的季风性和大陆性气候,不仅地区性气候差异大,而且季节性气候差异也很大。二十四节气的名称有哪些?
二十四节气的名称,都是古代人民从生产、生活实践中概括总结出来的。这些名称的含义有的属于天文学方面,有的属于气象方面,也有的属于物候和农作物方面,基本上反映了一年中各个季节和时令的特征。(1)反映不同季节的,有8个节气: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2)反映物候现象的,有4个节气:惊蛰、清明、小满、芒种。(3)反映气候变化的,有12个节气:雨水、谷雨、小暑、大暑、处暑、白露、寒露、霜降、小雪、大雪、小寒、大寒。由于二十四节气能全面准确地反映季节和气候的变化,与农业生产关系密切,因此具有很强的实用性。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结合二十四节气,编出了许多掌握农时节令的歌诀、农谚,比如“小满前后,安瓜点豆”、“清明谷雨两相连,浸种耕田莫迟延”、“栽树莫要过清明,种上棒槌也发青”、“冬至菜花年大麦”、“冬至有霜年有雪”、“冬至多风,寒冷年丰”等等,一直流传到今天。根据节气,人们能很熟悉地知道该干什么农活。二十四节气和这些根据各地不同气候特点编制的农谚、歌诀,大大帮助和促进了中国农业生产的发展。所以,公历虽然已在中国使用几十年了,但是二十四节气在中国仍然非常流行。我们现在的日历上仍然可以查到它。24个节气名称顺序和时间
24个节气名称顺序和时间
24个节气名称顺序和时间,一年有四季,四季有24节气,节气是农民们进行农事的参考,每一个节气都有特点,有其风俗习惯。以下分享24个节气名称顺序和时间及相关资料。
24个节气名称顺序和时间1
1、立春:每年公历2月4日前后。
2、立夏:每年公历5月6日前后。
3、立秋:每年公历8月8日前后。
4、立冬:每年公历11月7日前后。
5、春分:每年公历3月21日前后。
6、秋分:每年公历9月23日前后。
7、夏至:每年公历6月22日前后。
8、冬至:每年公历12月22日前后。
9、雨水:每年公历2月19日前后。
10、惊蛰:每年公历3月6日前后。
11、清明:每年公历的4月5日前后。
12、谷雨:每年公历4月20日前后。
13、小满:每年公历5月21日前后。
14、芒种:每年公历6月6日前后。
15、小暑:每年公历7月7日前后。
16、大暑:每年公历7月23日前后。
17、处暑:每年公历8月23日前后。
18、白露:每年公历9月8日前后。
19、寒露:每年公历10月8日前后。
20、霜降:每年公历10月23日前后。
21、小雪:每年公历11月22日前后。
22、大雪:每年公历12月7日前后。
23、小寒:每年公历1月6日前后。
24、大寒:每年公历1月20日前后。
扩展资料
节气由来:
二十四节气是古人订立的一种用来指导农事的补充历法,由于其是通过长期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而总结出的一年中时令、气候、物候等方面的变化规律,因此被称为“太阳历”。
大约从夏朝开始,我国劳动人民就遵循二十四节气从事生产活动,所以其又被称为“夏历”。1972年河南伊川土门遗址出土了神农氏太阳历陶缸。历图整体作双踆乌载日,像一个大圆里面画了五只眼睛。据史学家王大有先生考证,这个图就代表了二十四节气。
今天建筑物前的装饰物华表柱,在炎帝时代是观天测地的一种仪器。人们立木为竿,以日影长度测定方位、时间、节气,并以此观测恒星的周期。早期先民也是靠这种“日晷”划分出了二十四节气,并由此认识到“天圆地方”的宇宙观念。如此看来,节气的发明最少有6000年了。
公元前104年,由落下闳制订的《太初历》正式把二十四节气定为历法,明确了二十四节气的天文位置。在长期的劳动实践中,通过对大自然的细心观察,先民们总结出一套大自然运转的规律——即一个季节还可细分为六个节气,四个季节为二十四个节气。
24个节气名称顺序和时间2
1、春季
立春:公历2月3-5日交节。
雨水:公历2月18-20日交节。
惊蛰:公历3月05-07日交节。
春分:公历3月20-22日交节。
清明:公历4月04-06日交节。
谷雨:公历4月19-21日交节。
2、夏季
立夏:公历5月05-07日交节。
小满:公历5月20-27日交节。
芒种:公历6月05-07日交节。
夏至:公历6月21-22日交节。
小暑:公历7月06-08日交节。
大暑:公历7月22-24日交节。
3、秋季
立秋:公历8月07-09日交节。
处暑:公历8月22-24日交节。
白露:公历9月07-09日交节。
秋分:公历9月22-24日交节。
寒露:公历10月08-09日交节。
霜降:公历10月23-24日交节。
4、冬季
立冬:公历11月7-8日交节。
小雪:公历11月22-23日交节。
大雪:公历12月6-8日交节。
冬至:公历12月21-23日交节。
小寒:公历1月5-7日交节。
大寒:公历1月20-21日交节。
扩展资料:
二十四节气表示季节变迁的24个特定节令,最初是以北斗七星斗柄顶端的指向确定。24节气也与地球在黄道上的位置变化规律有关,相应于地球在黄道上每运动十五度所到达的一定位置。
二十四节气是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认知一年中时令等方面变化规律所形成的知识体系。它把太阳周年运动轨迹划分为24等份,每一份为一个节气,始于立春,终于大寒。
其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凝聚着中华文明的历史文化精华。二十四节气,也是指导农业生产的.指南针,日常生活中人们预知冷暖雪雨的指南针。
当今使用的农历吸收了干支历“二十四节气”成分作为历法补充,用“置闰法”调整来符合回归年,形成阴阳合历。二十四节气被正式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24个节气名称顺序和时间3
二十四节气表顺序
二十四节气的排序为: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24个节气是怎么排序的
二十四节气是根据地球在黄道(即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上的位置变化而制定的,每一个节气分别相应于地球在黄道上每运动15°所到达的一定位置。
反映四季变化的节气
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8个节气。其中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叫做“四立”,表示四季开始的意思。
反映温度变化的节气
小暑、大署、处暑、小寒、大寒5个节气。
反映天气现象节气
雨水、谷雨、白露、寒露、霜降、小雪、大雪7个节气。
反映物候现象的节气
惊蛰、清明、小满、芒种4个节气。
节气的传统节气知识
1.探梅
这个时候腊梅已开,红梅含苞待放,挑选有梅花的绝佳风景地,细细的游玩,鼻中有孤雅幽香,神智也会为之清爽振奋。
2.冰戏
我国北方的每个省,人冬之后天寒地诉,冰期是十分的长久,动辄从十一月开始起,一直到次年的四月。春冬之间的时候,河面结冰厚实,冰上行走都会用爬犁。爬犁或由马拉,或由狗牵,或者是由乘坐的人手持木杆如撑船般划动,推动着人前行。
冰面特厚的地区,大多设有冰床,可以提供给游人玩耍,也有穿冰鞋的在冰面竞走,古代称为冰戏。《宋史》有:“故事斋宿,幸后苑,作冰戏。”《钦定日下旧闻考》中记载有:“西华门之西为西苑,榜曰西苑门,入门为太液池,冬月则陈冰嬉,习劳行赏。”《倚晴阁杂抄》中关于北平旧时风俗,写有:“明时,积水潭尝有好事者,联十余床,携都篮酒具,铺截锐其上,轰饮冰凌中,亦足乐也。”
3.南京:吃菜饭
古代的时候,南京人对小寒有一点看重,但随着时代的变迁,现在已经渐渐的淡化,如今人们只能从生活中寻找出一点点的痕迹。
到了小寒的时候,老南京一般都会煮菜饭吃,菜饭的内容并不是很相同,有用矮脚黄青菜与咸肉片、香肠片或是板鸭丁,再剁上一些生姜粒与糯米一起煮的,十分香鲜而且非常可口。其中矮脚黄、香肠、板鸭都是南京的著名特产,可谓是真正的“南京菜饭”,甚至可以是和腊八粥相媲美。
到了小寒时节的时候,也是老中医和中药房最忙的时候,一般入冬的时候熬制的膏方都吃得差不多了。到了这个时候,有的人家会再熬制一点,吃到春节前后。
4.羊肉汤
居民日常饮食也是比较偏重于暖性食物,如羊肉、狗肉,其中又以羊肉汤最为常见,有的餐馆还推出当归生姜羊肉汤,近年来,一些传统的冬令羊肉菜肴重现在餐桌上,再现了南京寒冬食俗。
俗话说,“小寒大寒,冷成冰团”。南京人在小寒季节里有一套地域特色的体育锻炼方式,就好比说跳绳、踢毽子、滚铁环,挤油渣渣(靠着墙壁相互挤)、斗鸡(盘起一脚,一脚独立,相互对斗)等。如果遇到下雪的时候,则更是欢呼雀跃,打雪仗、堆雪人,很快就会全身暖和,血脉通畅。
小寒养生知识
一、注意防寒保暖
小寒时节,人们一定要注意天气变化,防寒保暖,及时添加衣物,尤其是要注意头部和脚部的保暖,以免惹来疾病。出门时,头部保暖非常重要。戴顶帽子可有效防止身体的热量从头部散失。睡觉前用热水泡泡脚,搓搓脚心,能在防寒保暖的同时解除疲劳、促进睡眠。
二、进补不要盲目
虽然小寒时节是“进补”的最佳时期,但进补并非吃大量的滋补品就可以了,一定要有的放矢。按照传统中医理论,滋补分为四类,即补气、补血、补阴、补阳。
三、忌食生冷辛辣
冬天天气本身就很寒冷,一些生冷的食物寒性更大。在这个时候吃的话容易直接刺激胃部,使得它不正常的收缩,轻则引起食欲不振,重则还可能会导致呕吐、抵抗力降低等等。同理,辛辣的食物一样是具有强刺激性的,大量食用容易导致急性胃炎的发生
小寒养生注意事项
1、注重食补
气温较低的情况下,我们应该尽量选择温热食物,为身体补充营养和能量,体质虚弱的人还可以适当食用红肉这样的高脂食物。此外,紫菜和海带等海藻类食物,也是很好的选择,它们含有丰富的铁元素,有利于血红蛋白的合成,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人体的供血功能。
2、适当药补
适当进行药补,可以防御冷气的侵袭。这一方面人参、阿胶、冬虫夏草、首乌、枸杞、当归等都是很好的选择。小寒养生,健脾化痰、滋阴润肺的食物必不可少,推荐龙眼、山药、莲子、芝麻、百合等。药补需因人而异,体质偏热的人本身就容易上火,在进补时就要适量,还应注意辛辣油腻的摄入。
3、起居保暖
冬季睡眠的保证,对维持身体的健康是非常重要的。小寒时节更是如此,要做到避寒就应尽早入睡。夜间11点到凌晨1点之间,是一天之中最为寒冷的时候,也是最适宜的入睡时间。
二十四节气的名称分别是什么
二十四节气为: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这是古人根据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黄经)变化和地面气候演变次序,将全年划分的二十四段。方便记忆的二十四节气歌: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扩展资料:二十四节气把太阳周年运动轨迹划分为24等份,每一等份为一个节气,始于立春,终于大寒,周而复始,既是历代官府颁布的时间准绳,也是指导农业生产的指南针,日常生活中人们预知冷暖雪雨的指南针,是中华民族劳动人民长期经验的积累成果和智慧的结晶。二十四节气既是历代官府颁布的时间准绳,也是指导农业生产的指南针,日常生活中人们预知冷暖雪雨的指南针。二十四节气较准确反映了季节的变化并用于指导农事活动,影响着千家万户的衣食住行。二十四节气科学地揭示了天文气象变化的规律。二十四节气将天文、农事、物候和民俗实现了巧妙的结合,衍生了大量与之相关的岁时节令文化,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