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婚开眉是什么意思,结婚开脸有什么要求

武汉这边结婚有什么讲究

一、武汉结婚习俗有哪些

1、武汉对结婚时间没有讲究,中午和晚上都可以;日期来说,节假日和双休不用说了,阴历是个吉利的日子,阳历是工作日也一样可以举办婚礼。

2、新娘娘家离武汉车程两三个小时话,迎新车队要到新娘家去接,必须在中午十二点之前接回家。假如远的话可以选择在武汉宾馆接新娘,这样比较方便,不耽误时间。

3、在武汉结婚习俗中主婚车颜色没有限制,高档轿车就可以;主婚车用彩带和玫瑰装饰,副婚车用彩带装饰就好。

4、新房的床上铺满了花生和瓜子,意味着早生贵子。

5、婚礼上每位来宾发一盒喜糖,瓜子糖果等零食分装在盘子里面。

6、酒店布置是用红地毯、鲜花、气球等装饰。

7、婚礼现场需要请乐队,为了调节气氛乐队在酒店表演节目。

8、婚礼现场新人先入场,然后双方父母亲,退场时则是相反。

9、第三天新娘要带着新郎回娘家。

结婚有个习俗叫开脸,开多少次?

开脸,旧俗,是去除面部的汗毛,剪齐额发和鬓角的仪式。绞脸是一种古老的美容方式,亦称绞面、开面、开脸等,是在西亚、中亚到东亚历史久远的使用线除去妇女脸上的汗毛的美容手段。 中国旧时女子嫁人的标志之一。又称开面、绞面、绞脸。开脸有在上轿前在女家进行,也有娶到男家后进行。开脸人须是父母子女双全的妇人。用具有新镊子、五色丝线或钱币等。开脸后,要给开脸人赏封。在中国,从北方到南方,比如河北、江西、广西,都有妇女开脸的习俗。而且通常都是在女子出嫁前由女性长辈施行,是一种成人礼。女人一生开脸一次,之后如有离婚改嫁等不再开脸。有的地方开脸之前,主家要煮“开脸饺”分赠亲友以示吉祥,也有开脸时要唱开脸歌以预祝新娘生育的。《红楼梦》第六回:“开了脸,越发出跳的标致了,那薛大傻子真玷辱了她。”《二刻拍案惊奇》第二五卷:“三日之前,蕊珠要整容开面,郑家老儿去唤整容匠。”其常规操作程序如下,先用粉涂在面部,尤其是头发边缘处涂擦。之后用红色双线,变化成有三个头的“小机关”,两手各拉一个头,线在两手间绷直,另一个头只好用嘴咬住、拉开,成“十”字架的形状。这时,只需双手上下动作,那红色双线便有分有合。线挨到人的面部,便可将汗毛绞掉。这关目,多半是婶娘和嫂嫂来完成,也有叫搀妈奶奶做的。新娘子开脸之前,新郎官必须先在新娘子脸上薅三把汗毛。此举听上去怪吓人的。薅三把汗毛,新娘子哪里受得了?!说法而已,不过是薅三次罢了,象征性的。这里有何象征含义?了解当地风俗的都知道,新郎肯动手,说明洞房花烛夜,一切如意,新娘子全新的人生是他揭开的。当然,新郎官不轻易动手,新娘子也不是随随便便让你动这手的。若是想动手则必须用一只去壳的熟鸭蛋,先在新娘子脸上抹上几抹。这里,实际上潜藏着新娘子想说的话,以及新郎官的认可。新娘子要求新郎官作此关目,意在表明,她原本和鸭蛋一样完美,是新郎官使她不再是黄花闺女的。不过,新娘子在忙着表明自身的时候,却忘了一件事,查一查新郎官婚前是否规矩。恐怕当时都没有现成的方法。这对新娘子来说,似乎不大公平。不知现时的新娘子们是否在意这一点,有无新的法子。没有探寻过,不得而知。 所以,开脸开一次就行了。

开脸是什么意思 新娘子出嫁怎样开脸

导读:在过去,待嫁女子在嫁人之前都会进行一个开脸仪式,简单来说,就是老一辈的人,用线搓成一根绳子,在脸上进行拉扯,去除脸上多余的毛发,使皮肤变得润滑细嫩,但从该仪式寓意上来说,开脸是什么意思呢,下面就一起来看看新娘子出嫁怎样开脸吧。 开脸是中国古老的美容手法,用于将人面部上的汗毛、额发,鬓角进行修整,让皮肤看上去更加的白净,光滑,细嫩。而结婚中的开脸,一般是给新娘进行脸部的修饰,除去新娘脸上的汗毛,让新娘的脸看上去更加光滑,精致,白皙。古代女子一旦绞脸了就代表已经嫁出去了,就是现在的已婚妇女。 新娘子出嫁怎样开脸 1、坐向。 开脸是一种婚俗仪式,需要正式和仪式感。那么在方位方面也有注意。比如开脸的地方,要选择在背人眼的地方。新娘坐向也有讲究,需要坐南朝北,或者坐北朝南,禁忌面朝东西方向。 2、步骤。 (1)首先在脸上涂上一层粉,在发际线的边缘地方也要注意涂上。 (2)然后使用红色的两根线,交叉成十字型,或者三角型。 (3)将其中一根线的两端,绑在右手两根手指上,食指和大拇指就行。 (4)另外一根线的一端用左手牵着,另一端则用嘴咬着,拉直。 (5)让线贴在脸上,然后右手的两根手指上下分开闭合这种循环操作。 开脸由谁开 婚嫁是人生最大的喜事,谁不期待和和美美,白头偕老。因此,这为新娘开脸的人选必须慎之又慎,不仅开脸的技艺精湛,而且还必须是有福气的人才好。

结婚择日中其中有一个时间叫“开面”不知是什么意思?

现代叫整容,不是手术的整容,现代人也节省很多了

结婚择日中其中有一个时间叫“开面”不知是什么意思?

现代叫整容,不是手术的整容,现代人也节省很多了

结婚开额是什么意思啊

结婚开额意思是新娘需要梳发剃面毛,整理仪表。

迎娶日,男家派人到女家运嫁奁,要再付“插花银”。女子在中堂“开额”(梳发剃面毛)后,向家人哭别。妆饰后披上红纱,由“利市人”抱上花轿(解放后已改为步行。虽然屋宇毗邻,也需“走路工”,八十年代竟高达五百元)。

花轿离开时,家人立即以盐米撒送来“破煞”,并立即关上大门,以免风水被带走。兄弟扶着轿推搡三次,表示惜别。花轿到夫家门口,左右人以米筛遮盖新娘,沿红毡(或席子、布袋)入堂屋。登堂拜天地祖宗,叫“拜堂”。

入洞房,坐床沿,男向右,女向左,婆母以果子散掷室内,称“撒帐”。双方交换喂吃汤圆,然后新郎出房向宴会众客“敬酒”。民国时,这些繁琐礼节已渐简化。

结婚习俗闹房:

又称“看新娘”。在新婚三日内,平辈亲友三五成群拥入新房取闹,索取柚子、花生、香烟、糕点,对新娘进行种种调笑。俗谚“洞房内三日无大小”,即指可不拘辈分礼节戏闹。戏闹过度即为恶习,近年有所改变。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