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姻与家庭的本质,婚姻生活的本质是什么
《人生五大问题》---树立生活的信心和勇气
安德烈 · 莫罗阿,法国著名作家,近代文化名人,于 1939 年当选为法兰西学院院士。代表作品有长篇小说《布朗勃尔上校的沉默》,传记《雪莱传》《巴尔扎克传》等,演讲集录《人生五大问题》。他的大量作品属于法兰西优秀文化之列,并被译成多种语言,在世界各地广为传播。他一生精进艺事,认为 “艺术乃是一种努力,于真实世界之外,创造一个更合乎人性的天地”。关于本书 《人生五大问题》这本书从人的天然本性出发,揭示了婚姻、家庭、友谊在其演变过程中所建立起来的合理性。通过对各种人际关系冲突的分析,引导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感受幸福,进而从而帮助人们树立生活的信心和勇气。其中文译本由著名翻译家、教育家傅雷先生翻译,其优美流畅的文笔还原了书中的精辟分析和名言警句,令人读之大受启发。 核心内容 本书的思想核心是:男女之间、父母与孩子之间、我们的愿望和幸福之间,天然就是有矛盾冲突的。不断的冲突、不断的调和、不断的平衡,才是婚姻与家庭的本质;反过来,婚姻与家庭所具有的制度和形式感,也保证了我们能获得这样的关系所带来的益处。正因为如此,正视矛盾、接受矛盾而不是试图逃避和消灭矛盾,才是我们享受婚姻与家庭幸福的办法,才能让我们活得更淡定,更快乐。 前言 《人生五大问题》在 20 世纪 30 年代被译介到中国。书名取得很宏大,但它并不是很厚的一本大部头,而是一本薄薄的小书,只不过讨论的倒真是一些人生大事:婚姻啊、家庭关系啊、幸福啊等等。 这些话题从古至今,已经有无数名人学者谈论过了,甚至成为了专门的学科。但即使放到今天它们依然是常谈常新。就拿家庭来说,网上隔三岔五就会出现关于 “原生家庭” 的讨论:人们倾向于认为,原生家庭的文化氛围、知识水平甚至情商高低,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孩子的成长和未来前途。还有 “父母逼婚”,这也是不少影视剧热衷于表现的。被 “逼婚” 的年轻人总觉得压力很大,恨不得从此不要再回家。 家庭生活常常让我们感到烦恼,但我们大多数人却还在积极组建家庭。不仅如此,对于爱情、友情等人际关系,人类往往也是 “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人生五大问题》这本书正是从这一点出发,揭示了婚姻、家庭、友谊在其演变过程中所建立起来的合理性。作为一部教育著作,本书的主要目的就是通过对各种人际关系冲突的分析,引导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感受幸福,进而树立生活的信心和勇气。 同样是探讨人生重大问题,有的书说教意味太浓,有的书则偏重社会学等学术分析、让大众很难理解。而《人生五大问题》这本书的出发点是人性,以聪明和幽默的方式来剖析我们人类的本能,不但引经据典找了很多名人名言来作证,并且结合了生活中的很多实例,让人觉得很接地气,容易产生共鸣。 更重要的是,本书的中文译本是由著名翻译家、教育家傅雷先生翻译的。傅雷先生一生翻译了大量经典的法文作品,包括罗曼 · 罗兰、伏尔泰等名家著作。他不仅在翻译上拥有卓越成就,在教育方面也是独树一帜。这本《人生五大问题》便是他送给恋爱中的儿子的礼物,希望他在面对爱情、婚姻和未来的人生时能少一点人性的冲动,能从更宏大的视角来看待这些问题,并从中摸索到属于自己的路。 总体而言,这本书的核心观点就是:男女之间、父母与孩子之间、我们的愿望和幸福之间,天然就是有矛盾冲突的。不断的冲突、不断的调和、不断的平衡,才是婚姻与家庭的本质;反过来,婚姻与家庭所具有的制度和形式感,也保证了我们能获得这样的关系所带来的益处。正视矛盾、接受矛盾而不是试图逃避和消灭矛盾,才是我们享受婚姻与家庭幸福的办法,才能让我们活得更淡定,更快乐。 这本书的作者莫罗阿是法国著名作家,以传记写作闻名于世,同时也是个不折不扣的 “金句王”。因为在他的不少小说和传记作品、包括在这本书中,他都写出了很多关于爱情友情与人生的金句,句句都可以被摘录下来当座右铭。比如他谈家庭:“在家庭中,统治着生活的是最庸俗的一般人。正如一个家庭散步时,是走得最慢的脚步统治着大家的步伐。” 再比如谈婚姻:“不少幸福的婚姻,在数年之后已变成真正的友谊。凡友谊中最美的形式,如尊敬、如精神沟通,都具备了。” 值得一提的是,在傅雷先生的译本中,优美的文笔精准传达了书中的观点,名言警句更是比比皆是,一边读一边划线估计你都忙不过来。 好了,介绍完这本书的基本情况和作者概况,那么下面,我就为你来详细叙述书中内容。本书既然叫《人生五大问题》,显然是讨论了五个方面的问题,分别是:婚姻、父母和子女、友谊、 与经济机构、幸福。 其中,婚姻、亲子、友谊的确是我们生活中比较重要的几种人际关系,但 “机构与经济机构” 这个话题看上去却不属于人生重大问题。实际上,作者在这个部分特别分析了社会与经济之间互相影响的关系,由此引导我们从一个更宏大的视角去看待人生幸福的可能。 而本书的最后一章专门讨论了 “幸福”,这可以看作一个总结性的部分:当我们已经看清楚婚姻、亲子、友谊、经济等事物的本质之后,就可以来学习一下具体的办法,将这些东西都整合起来,让自己变得更幸福。 从本书的整体内容结构来看,婚姻及亲子话题古已有之,而且与我们生活的结合紧密,更受现代人关注,相对而言是本书较为重点的内容。另外再加上本书带有总结性质的 “幸福” 话题,我在这里主要为你讲述的是三个重点内容: 第一个重点,人类天性偏爱自由,男女之间差异堪比火星和水星,但为什么我们依然需要婚姻? 第二个重点,为什么我们总在反叛家庭又回归家庭?家庭对于我们而言究竟是怎样的存在? 第三个重点,“不幸” 与 “幸福” 真正的差异在哪里?我们是否可以通过一定的 “练习” 来增加自己的幸福感? 第一部分好,我们就先来看看第一个重点内容:我们为什么需要婚姻? 我们从很小的时候就被告知,上学上班、结婚生子,这是每个人都要度过的人生流程。人人都要结婚,这是天经地义的事。而作者在第一个篇章里就开宗明义地告诉你:结婚并不是理所当然的。也就是说,人的本性并不需要婚姻。 作者罗列出了一系列欧洲名人及学者谈到的 “不宜结婚” 的理由。其中一个很明显的理由就是,两性之间之所以会互相喜欢,基础就在于心灵的爱欲和身体的肉欲,而这些欲望天生是会变化的。今天因为一个微笑而爱上你,明天可能因为一句刻薄的话而讨厌你。那么我们为什么要用婚姻的誓言去束缚自己的本性? 婚姻会束缚本性,所以不要结婚。韦小宝就曾用这样的理由来为自己娶七个老婆辩护,现代社会里有不少花花公子也常常会将类似的话挂在嘴边。但在本书中,作者并没有对此加以道德评判。因为本书的讨论出发点是人的天性。 除了刚才那个不结婚的理由之外,还有观点认为,结婚会减少男人的勇气和力量。中国民间有 “妻管严”“耙耳朵” 之类的俗话,就是说男人结了婚之后会被女人管住,凡事都听老婆的话。西方教会也会规定教士们保持单身,他们认为单身更能给予一个男人力量。 在摆出这些反对结婚的理由之后,作者亮出了他的态度:的确,这些对婚姻的攻击都挺有道理的,但是数千年来,婚姻依然顽固地存在。这说明婚姻有其存在的理由,并且这理由更强大。这个理由就是:美好的爱情让男女互相欣赏、愿意厮守在一起,但如果没有任何制度去支撑他们的相爱,这种关系很容易就会分崩瓦解。 对于这一点,作者还是从人的天性出发来分析。每个人天生就是自私的,会利用其他人来保障自己的舒适和安全。如果任由大家这么自私下去,天天打架,这日子也不要过了。所以我们需要与之相反的本能来对抗这种自私,这就是性爱的本能和母性的本能。当一个男人和女人相爱了,这就发挥了性爱的本能;当男女同房,女人生下了孩子,这孩子便带来一种母性的本能。如果三天两头因为一点点矛盾闹分手,这两种本能就没办法持续地得到满足。所以婚姻既满足了我们的本能,锻炼了我们的忍耐力、包容心,也让男女之间最初的美好关系得以长久维系下去,这正是婚姻诞生并且延续下来的重要原因。 对于这一点,也有人表示,满足恋爱生子的本能,并不一定需要婚姻啊?我也可以今天爱这个,明天爱那个,放纵不羁啊。作者对此也做出了分析:那种无节制的纵欲,本质上是一种机械重复的快乐,长久以往会让人产生厌倦和无聊感。 不仅如此,爱情本身还具有 “排他性”,恋爱男女中的一方如果滥交,很可能会招来对方的嫉妒和反抗,从而让两人的恋爱关系无法继续下去。在当今世界上,一夫多妻制远远少于一夫一妻制,这就是一个明证。 也就是说,作者认为婚姻之所以延续下来,是因为满足了我们性爱和生育的本能。但实际上人类社会发展到今天,婚姻所带给我们的满足早已不仅仅是生理层面上的,更多的是精神层面上的,比如追求共同的理想和志趣;同时也包括一定物质层面的因素,比如集合双方家庭之力,让下一代更好成长等等。这样看来,作者的这个观点是具有一定时代局限的。 接下来作者进一步指出,建立婚姻其实并不难。换句话说,在不考虑财产等外部条件的情况下,我们其实很容易就能找到一个合适的伴侣。但这似乎和我们的体验相悖。不管是在影视剧中还是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或许都听过大龄未婚的人这样抱怨:我们不是不想结婚,就是遇不到合适的人啊,没有共同语言啊,就是不喜欢啊,怎么办? 而作者对此的观点是:只要两个人的家世背景、受教育程度、智商情商都差不多,就算一开始没有爱情,后来也会慢慢产生的。对于很多人强烈追求的所谓 “灵魂的共鸣”、“共同的语言”,作者也提出了一个看上去有点不可思议的结论:我们人类,尤其是女人,并没有那么在乎精神思想上的交流。最初决定两个人是不是能走到一起的,多半都是外表的吸引,也就是性的吸引。正因为如此,要构建一个好的婚姻,其实只需要有大致相当的个人条件、足够真诚的态度和一颗包容忍耐的心就足够了。 但事实上,门当户对的个人条件、真诚的态度和包容的心,往往可以成就一桩婚姻,却未必能成就幸福的、好的婚姻。对于男女双方而言,性的吸引只不过是爱情的开端,在漫长的岁月里,要想婚姻持续下去,还需要有心灵上的沟通和理解,需要平等的精神交流和对话。如果双方的教育背景、性格脾性相去甚远,要实现这一点就比较难,婚姻也就难以为继。这样看来,作者此处的观点并不符合现代社会婚姻的实际状况。 在现代人的理念里,自由婚姻的基础一定是爱情,而在作者看来,爱情大部分源于我们的想象和感受,或许跟被爱的那个人有点关系,但关系不大。在很多文学作品中,其实都能看到这样的现象。比如奥地利作家茨威格在他的名作《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中就曾表达过,我爱你,与你无关。我爱你,这是我自己的强烈感受,和你是不是爱我、你是不是足够优秀没什么关系。世界名著《乱世佳人》中的女主角斯嘉丽,一直以为自己爱的是英俊帅气的男主,到最后才发现,她爱的不过是她想象出来的男主。 所以作者得出的结论就是,婚姻所需要的那些主观因素,比如 “合适” 啊、“喜欢” 啊等等,其实都可以在双方长期的交往中被构建出来。所以婚姻没有那么难,婚姻也值得你拥有。事实上,作者的这一观点放到现代来看未必能引起共鸣,毕竟在我们大多数人、尤其是年轻人的心里,爱情一定是构建婚姻的前提。不仅如此,构建婚姻所需要的物质条件也越来越苛刻,在大城市里要结个婚,有车有房已经成为起码的门槛。正因为这样,结婚在今天来看,并不像作者说的那么容易。 但值得注意的是,在大龄单身青年越来越多的当下,作者提出的一些观点的确具有启发性。比如他犀利地指出,我们有时候并非为了爱不肯将就,而是没有遇到符合我们颜值要求的人;我们一味追求所谓的共同语言,不过是不想花功夫去和对方一起学习和成长。婚姻是否真的如我们想象的那么难?本书提出的看法可以供你参考。 第二部分好了,上面为你讲述的就是第一个重点内容:我们为什么需要婚姻?因为婚姻让男女之间的相爱得以持久延续,让我们的性爱本能和母性本能都得以满足。结了婚,就算建立了家庭;再生了娃,这个家庭就更完整了。这就说到了接下来的第二个重点内容:家庭对于我们而言到底是怎样的存在? 在讨论婚姻的时候,作者着重指出了人类婚姻本身具有的矛盾性:渴望自由却又需要婚姻。而在对于家庭的讨论中,本书同样清楚地展示了这种矛盾,也就是: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每个家庭都拥有两种特质,一种是有力的保护,一种是特别的烦恼。有意思的是,这两种特质往往是同时让你感受到的。 正如大家在生活中感受到的,你的父母家人总是在无私的爱你,不因为你贫穷或富有,他们就是爱你;而很多家庭里的年轻人却总想着要对抗父母,要逃离家庭。他们当然能感受到父母的爱,但仍然想逃。这就是家庭带给我们的矛盾感。 让我们先来看第一个方面,家庭给予孩子的有力的保护。这种保护最初和最重要的来源就是母爱。对于新生儿来说,母亲就是他全部温暖和安全的来源;而对于母亲来说,孩子也是她所有快乐和慰藉的去处。他们彼此之间是非常忠诚的爱护关系。这种完全无私、无害、带着强烈的温柔和保护的爱,是家庭温暖的重要来源。 因为感受到了这种温暖,家庭对于我们而言就有了一个重要作用:让我们完全放松,展现出自己的本来面目。 什么是本来面目?当我们走出家庭,我们是工人、医生、律师、职场白领,我们总是在扮演一些角色,展示某种态度和做法。当我们与家庭之外的人交流时,我们要注意言行举止、注意沟通方式、注意社交礼貌…… 简单来说,我们必须得 “端” 着,以各种各样的方式将自己塑造成某种样子,掩饰自己的本来面目,扮演各种在社会中的角色,从而更有利于我们在社会中的生存发展。 而当我们待在家里的时候,因为和父母的关系已经足够熟悉,并且家庭给予我们的氛围是无条件的爱和包容,所以我们可以在累的时候不发一言,直接回房睡觉;我们可以仅仅和父母坐在一起看电视,或者各做各的事,而不需要考虑如何找个话题,让气氛不冷场。 一句话,当我们回到家,我们感到很自由,却又不孤单。 当然你也可以说,作者提到的这种家庭的自由与放松,在我们这个时代已经有所变化了。比如过年的时候我们总会听到年轻人吐槽说不愿回家。因为回去以后要面对来自父母和亲戚的各种 “逼问”:工资多少、有对象没有、什么时候要娃…… 过于泛滥的关爱变成了无形的压力,反而让回到家的孩子感到喘不过气来。 但也正是这个变化,说明了一百年来家庭并没有实质上的变化,印证了本书接下来要提到的家庭的另外一个特质,那就是特别的烦恼。很显然,家庭并不总是让我们感到开心的,那么烦恼来源于何处? 本书认为,家庭之所以令我们感动烦恼,其最重要的原因就是 “平凡化”。意思就是,虽然家庭会让孩子们感到自由无拘束,虽然父母会无条件爱他们的孩子,但也正因为这种 “无条件”,让父母也看不到孩子的独特之处。 举个例子,当一个孩子第一次在学校登台演出时,父母往往都会去捧场。而且无论孩子演得如何,他们都会热烈地鼓掌;而当这个孩子上了大学,头一次在专业论坛上发表演讲,家里的老祖母可能也会去充当听众。虽然祖母一点也听不懂,却仍然会为这个孙子深感自豪。 父母为你鼓掌,老祖母为你骄傲,不是因为他们真的喜欢你做的事情,不是因为他们真的懂你,而只是因为你是他们的孩子。 正是这样的家庭氛围,让孩子们所做的一切都显得平凡普通,没什么特殊的价值了。毕竟,只要孩子和父母家人之间的血缘关系不变,孩子永远都能轻易获得家人的爱和宽容。 在作者看来,这成为很多年轻人想要逃离家庭的关键原因。因为他们渴望彰显自己的价值,让自己的所作所为显得独特。 家庭的烦恼让年轻人想要逃离,而面对孩子的叛逆,父母也会感到焦虑和手足无措。父母和孩子之间的这种尴尬关系难免让人感到沮丧,由此就带出了另一个与之相关的话题:作为父母,应当如何面对孩子的成长?以及这种成长过程中出现的种种问题? 对于这个问题,本书提出了一个在当时看来十分先进、现在看来也毫不过时的观点,那就是:父母应当放手让孩子去闯,去经历属于孩子自己人生应该遭遇的困难和挑战。 实际上,父母总是喜欢以过来人的身份给予孩子种种告诫,殊不知这些告诫对于年轻人都是耳边风。如果他们自己不去走走那条路,不去摔得鼻青脸肿,不去体会那种痛苦,他们也就无法真正获得教训。这就像不去尝尝梨子,怎么知道梨子的味道? 在分析了家庭所具有的双重特点,以及父母对孩子应有的态度之后,作者总结了好的家庭应当是什么样的。他认为,一个理想的家庭,就是在孩子小时候给予他温暖的爱、平等的看待;在孩子长大以后给予他适当的建议,而不是强制的逼迫。 至于孩子们总是想要在一定年龄逃离家庭这件事,他想逃就让他逃吧。“逃离” 来源于本能,来源于他们想要证明自己的能力、追寻自己的渴望,是自然而然的;而逃离之后的回归也是自然而然的,因为他们在社会上扮演各种角色,总会有疲倦的时候。只有回到家中,他们才能摘下面具、重新成为自己。这也正是家庭对于我们的意义。 第三部分好了,上面为你讲述的就是本书的第二个重点:家庭对于我们而言到底是怎样的存在?家庭给了我们非常珍贵的自由和放松氛围,是我们在其他地方得不到的;但同时,家庭无条件包容我们,反而导致我们逃往外面的世界,去实现自我的价值。这是两个相反相成的特质,也就是家庭对于我们的意义。那么,结了婚、成了家,我们就真的就能获得幸福了吗?下面,就让我来为你说说本书最后一个重点:人生的 “幸福” 到底能否通过练习来获得? 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要来看看另外一个问题:我们为什么常常感到不幸福? 如果一个人整天躺在病床上,总是忍饥挨饿,他肯定很容易产生不幸的感受。而实际上,无论是在作者当时所处的时代,还是我们现在的时代,有太多人早已经度过了温饱阶段,但还是常常感到不幸。这样的不幸往往来源于其他的情形:比如欲望的不满足、自己的理想和现实之间的巨大鸿沟、内心的冲突与纠结、对未来的莫名担忧、生活的无聊和烦闷等。作者指出,这些 “不幸” 其实并非真正的不幸,只是你所 “感到” 的不幸。他认为真正的不幸只有两种,就是贫穷与疾病,因为那是威胁到你生存的。 也就是说,不幸和幸福,说到底只是我们的一种心理感受,而且这种感受往往是被我们 “创造” 出来的,并不是客观原因造成的。既然如此,我们就可以通过一定练习,让 “不幸” 的感受转变为 “幸福” 的感受。 作者结合古人的智慧和他自己的洞察,提供了五个让人生更幸福的秘诀。所谓 “秘诀”,其实也没有那么神秘,这些做法的根本目的就是促使你进行一次自我的反思,让你看到生活中习以为常的很多事正是造成自己烦闷不幸的根源,而一些微小的改变就可能带给你美妙的幸福感。 第一个秘诀就是,不要总是回想过去的事。要往前看,不要老是往后看。有些人总喜欢反复去想那些已经无法补救的事,对着已经打翻的牛奶哭泣,这样做除了增加你的不幸感,一点用处都没有。 在此基础上,作者提出了第二个秘诀:既然过去的已经过去了,与其一味地伤心哀叹,不如重新开始新的尝试。你只有真正开始行动,才会感受到精神上的快乐。比如你有了一个创业的点子,你把这个点子到处说给朋友们听,这样的兴奋和快乐只能持续一时,很快就消退了;而当你脚踏实地开始创业,把这个点子一步步变成现实,那种持续的成就感将一直激励你,最终演变成创业带给你的幸福感。 接下来说到第三个秘诀,为了人生的幸福起见,你得选择一些合适的伙伴。生活伙伴,事业伙伴,旅行伙伴都可以,总之你得跟一些志同道合的人待在一起。我们的老祖宗早说过了,道不同不相为谋,和一些不理解你、不愿意支持你的人混在一起,只能徒增自己的烦恼而已。 第四个秘诀对于女性来说可能特别重要,那就是,不要去想象那些还没发生的灾祸。女人天生比较缺乏安全感,无论是未婚的单身女子,还是已为人妻或为人母者,都容易莫名其妙地担心未来。 要注意的是,本书作者并不是说,我们不应该去为未来做计划、做准备,而是指出,我们对于未来的大多数想象其实是没有根据的,并且是夸大的。整天沉浸在这些类似 “幻觉” 一样的想象中,而忽略了当下的生活,就有点得不偿失了。 关于幸福的最后一个秘诀,其实是说给那些已经觉得幸福的人听的。作者认为,如果你现在已经觉得很幸福了,千万不要忘了让你感到幸福的那些好品德。比如你一贯勤恳工作,终于实现人生目标或事业有成,成为人生赢家,此时你就应当继续保持对工作的勤恳态度,而不应该变得狂妄自大。否则,好运可能变成厄运,幸福也可能转化为不幸。 总结好了,说到这儿,这本书的内容就聊得差不多了。下面,来简单总结一下为你分享的内容。 首先,我们说到了,两性之间在思想和生活方式上充满了差异和冲突,但这些问题在无婚姻的自由状态中依然存在。而婚姻既满足了我们 “异性相吸” 的本能,又能帮助我们更深切真实地了解另一个性别,同时锻炼自身的意志和包容力,所以婚姻关系的出现和延续带给了我们最重要的愉悦,也就是精神上的快乐。 其次,我们说到了,所有家庭都同时拥有美好的温暖和可怕的压力这两方面的特质。这使得我们对家庭的态度也是二合一的:一方面,我们从家庭中得到无条件的爱,这种爱却也让家人看不出我们特别的价值,所以我们总想逃离家庭;另一方面,我们在社会中担任各种职务,扮演各种角色,只有回归家庭才能真正恢复自己的本性,因此我们又需要回归家庭。 最后,我们说到了,无论你是贫穷或富有,无论你处在人生怎样的阶段,都可以通过一定的 “练习” 来获得幸福感。这种练习的核心要点就是:不要太执着于过去,不要去想象尚未发生的灾祸,同时要勇于行动、不要让事情停留在口头上。 除此之外,在 “论友谊” 这一章中,作者指出,是灵魂与性格的相契合造就了友谊。而友谊和婚姻都一样,必须要有一定的意志才能维持下去。夫妻、父母和朋友,共同构成了人类社会文明的基本组织。在谈到与经济对人生的影响时,作者认为,相比婚姻家庭制度的稳固性,经济制度则是摇摆不定、持续变化的。但也正是这样不断的冲突,推动人类社会不断进步,推动大众的财富理念、自由观念不断更新。 我们不妨再来看看关于它的一点争议。在本书的第一篇章 “论婚姻” 中,作者对男女本质的不同进行了阐述,其中透露出来的观点,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典型的 “直男癌” 思维。 作者莫罗阿认为,女人天性倾向于爱和家庭,而男人则专注于外界和行动。如果女人想要支配男人或是改造世界,这女人便很可怕;反之,如果一个男人想要停留在家庭的安乐窝里,不思进取,他也就不是个男人了。 先别急着对这样的说法大发雷霆,实际上,它们并不是莫罗阿独有的。即使在提倡男女平等的当下,这样的观点依然在我们大多数人心中根深蒂固。比如我们往往会认为,一个一心扑在工作上的女人是 “女汉子”,一个愿意为妻子洗衣做饭的男人不像个 “男人”。 为两性打上不同的性别标签,这其实是一种本能,并延续至今。它帮助我们理解人性,当然也在一定程度上束缚了两性在现代社会的发展。正因为如此,我们才需要去正视这种男女之间清晰的标志及其与现代社会的冲突,在两者不断的摇摆中去追求一种宽容和平衡。 当然,以绝对的方式来区分两性,实际上就是以人为的手段去遏制人性,在社会文明不断进步的今天早已是不合时宜的了。女人也可以上阵杀敌,男人也可以照顾孩子,这只与个人的性格和选择有关,而不应当作为僵化的教条和规则被固定下来。
婚姻的实质是什么?
在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上,在我们的现实生活当中,因为我们生活在了浮躁的社会大背景之下,唯金钱至上的时代的原因,所以我们听到越来越多的是半夜里响起的锅碗瓢盆交响曲……有人会说,怎么会是半夜里的锅碗瓢盆交响曲呢?这样不会扰民吗?我们又不都是工作到这个时间的打工人!是的,我们确实不是都是工作到这个点的打工人。但是,我们依然是半夜里听到这个锅碗瓢盆交响曲的人——因为我所说的这个锅瓢盆交响曲,并不是说我们生活的烟火气里做到的现象,而是我们听到的关于夫妻在婚姻里一地鸡毛的吵架和拌嘴,甚至是离婚的打闹声。我们不可否认,对于生活在现代的我们来说,生活的物质条件富有了,然而我们的精神世界却极其的匮乏,尤其是我们的婚姻,离婚率在逐年的上升。一份好的婚姻,通常是因为爱情而难以结合在一起的一种生活。然而我们现代人的婚姻,徒有婚姻的外壳,却没有了婚姻的实质——爱情。所以,我们现代人的婚姻显得那么猥琐……一份好的婚姻,对于我们生活在现在的人来说,已经感到如此的陌生,因为好婚姻对于现在的人来说,已经成为了一种鲜有的奢侈品。那么,什么样的婚姻,具备什么表现的婚姻,才算是好的婚姻呢?一,信任对于婚姻而言,无论婚姻里我们与爱人之间有没有爱情,也无论我们爱不爱我们的爱人,或者说对方爱不爱我们,甚至也不论我们的爱人颜值高与低,婚姻里的夫妻两个人,如果想把这份婚姻走下去,有一条婚姻里不成文,大家心知肚明的规则,那就是不要试图挑战对方对于我们的“信任”。婚姻,好的婚姻,对于夫妻而言,有一个最明显的标志,那就是夫妻之间彼此信任。如果我们细心观察,就会发现那些过得幸福的夫妻,夫妻双方不论那一方,自己的另一半无论告诉自己什么都会相信,绝不怀疑。正是夫妻双方之间对自己的另一半有了绝对的信任,两个人达成了一种信任的默契,无论怎样都会相信对方,才让两个人的这份婚姻变得有了温度,变得过起来有了奔头,这样的婚姻才算是好的婚姻。二,不管结婚多久,情意绵绵一份婚姻,如果夫妻双方之间的感情是一种咬牙切齿或者说无关痛痒的貌合神离,那么无论怎么说都不能算是一份好的婚姻。既然是婚姻,肯定是涉及到夫妻双方的一种契约关系。婚姻,它的本质本身就应该是因为爱情而结合的,一男一女两个人。那么,好的婚姻,自然是夫妻双方的一种因为爱情而表现出来的婚姻生活里的和谐、稳定和美满。这,才算是好的婚姻。婚姻生活的和谐,体现在哪里呢?婚姻生活的和谐,往往是有婚姻里夫妻双方的恩爱程度所决定的,恩爱度越高,爱得也深,夫妻之间的和谐度越好——我们放眼看看这世间所有的婚姻,那些美好的婚姻,几乎都是夫妻两个人的一部恩爱缠绵史。好的婚姻,通常也必然是稳定的。我们没有见过,今天想离婚,明天想复婚,完了后天又想出轨的婚姻,能好到哪去?没有稳定性的婚姻,怎么可能给夫妻一份安全感呢,而没有安全感的婚姻,又怎么可能让夫妻双方有一个共同奋斗的目标呢,没有共同奋斗的目标,南辕北辙的生活和婚姻,夫妻两个人是一条心呢,不是一条心的夫妻何谈幸福呢?婚姻里,婚姻的美满度,代表着一个家庭的祥和幸福。当夫妻双方以及在这份婚姻里的相关人——父母、孩子等,都在这份婚姻里感知到幸福的时候,那这份婚姻自然是美满的。美满的婚姻,也自然是好的婚姻。三,不是经营而来,而是选择而来关于爱情和婚姻,人们常说这样一句话:好的婚姻都是经营来的,只有懂得经营,才有可能把一份婚姻过到底,夫妻两个人才有可能白头偕老。其实,我觉得这是我们对于婚姻的一种错误的认识,是一个关于婚姻的误区。真正好的婚姻,并不是经营来的,而是可遇不可求的选择而来的。真正好的婚姻,最上品的婚姻绝对是:刚刚好,我遇见你的时候,你正好在这里,不早不迟。你正好是我心中定格的那个所爱的人的模样,而我也恰恰是你梦中的那个情人的样子。于是,我们两个人真的是相见恨晚在一起有说不完的话,有做不完的开心事儿,除了浪漫,还是温柔,不论婚姻里我们在一起的时间有多长,我们待在一起都腻不够,都觉得爱对方爱得还不够深,都觉得给予对方的还不够多,同时也觉得对方给自己的也还不到位……或许这才是真正的最上品的婚姻。也或许有人会这样说说,你所说的这些都是一种艺术,在现实生活中不可能存在。其实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这样的婚姻还真的是存在,只不过是凤毛麟角,少之又少。这样尚品的婚姻,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为什么会这样少呢?因为多了就不叫“上品”了,就是我们的爱情里的“真爱”一样,如果大家都能够得到真正的爱情,那么真爱对于我们每一个人来说也就没有那么奢侈了。所以,这种上品的婚姻是一种选择,是一种机遇,是一种刚刚好的遇见和碰到,并不是经营而来——凡是需要经营的婚姻,都是“第二类”的婚姻,因为经营就需要用心,就需要为了一个人而改变自己,或者说别人因为自己而改变了别人。如果不是因为太爱一个人,又有谁愿意改变自己呢?毕竟做了这么几十年的自己,改变自己是一种很难受的事情——为了一个人,为了爱情,为了一份婚姻而改变自己,虽然这样的人,这样的感情,值得我们尊重和敬畏,但是毕竟在这份感情和婚姻当中,有一个人是在委曲求全的。所以,好的婚姻是选择来的,而不是经营而来的。胡杨映月原创情感美文
爱情、婚姻与家庭
(一)爱情的定义 爱情是人际吸引最强烈的形式,是身心成熟到一定程度的个体,对异性个体产生的有浪漫色彩的高级情感。 爱情的特点: 1,爱情一般是在异性之间产生的。狭义的爱情专指异性恋,不含同性恋。 2爱情是个体身心发展到相对成熟的阶段时,产生的情感体验,幼儿没有爱情体验。 3,爱情是一种高级情感不是低级情绪。 4,爱情有生理基础,包括性爱因素,5,爱情的基本倾向是奉献。 (二)爱情与喜欢的区别 1.依恋,卷入爱情的双方在感到孤独时,会高度特异性的去寻找对方来伴同和宽慰。 2.利他,恋爱中的人会高度关怀对方的情感状态,觉得让对方快乐和幸福是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 3.亲密。恋爱的双方不仅对对方有高度的情感依赖,还会有身体接触的需求,性是爱情的基础,是爱情的核心成分。 (三)爱情的发展阶段 1取样与评估,男女双方选择交往对象时,考虑的主要因素是交往的收益与成本以及相互抵消后的盈余。 2互惠,随着双方互惠增多,两个人的亲密感随之增强。 3承诺,双方认为从对方得到的收益,大于从其他异性那里得到的收益,关系相对固定,开始1对1的频繁交往。 4制度化。契约使双方的关系具有排他性。 (四)爱情的形式 []李(Lee.J)等人概括出了6种形式的爱情。 1.浪漫式:一见钟情。 2好朋友式:爱情是一种深厚情谊,是长时间培养出来的。 3游戏式 4.占有式: 5.实用式:找能满足自己的基本需求或实际需求的人。 6利他式:宁愿自己吃苦,也不让爱的人受苦。 []哈特菲尔德提出的爱情形式 激情爱,恋爱初期 伙伴爱,婚姻后 (五)爱情的三角形理论,斯坦伯格认为爱情是由亲密(重视彼此的喜欢、理解与期待)激情(魅力与性吸引)以及承诺(决定发展稳定的关系)三因素组成的三角形。 专栏:激情爱的理论 哈特菲尔德认为,激情爱的实质是个体的紧张和唤起状态,被贴上了爱情的标签。爱情是生理唤起和心理标签相互作用的结果。 根据沙赫特的情绪三因素理论 情绪=刺激*生理唤起*认知标签。 英雄救美 美女紧张(情绪)=刺激(危急状态)*生理唤起*英雄从天而降(认知标签) 专栏:激情和浪漫能持续多久? 印度学者古普塔研究发现,爱情结合的夫妻婚后5年,彼此爱的情感开始不断的减少。而父母之命而结合的夫妻,开始爱情水平不高,但感情会慢慢增加,5年后大大超过因爱情而结合的夫妻。 (一)婚姻的定义 婚姻是男女结成夫妻关系的行为,是家庭成立的基础和标志。 婚姻关系的本质在于他的社会性,即婚姻是按照一定的法律伦理和习俗规定而建立的。 夫妻关系是一种特定的人际关系和社会关系。 婚姻动机有三种,经济、繁衍和爱情 上古时代,经济第一,繁衍第二,爱情第三 中古时代,繁衍第一,经济第二,爱情第三, 现代社会,爱情第一,繁衍第二,经济第三。 (二)夫妻关系的类型 1.爱情型。两种类型:一类是由美貌与性吸引导致的结合。另一类是以人格的相似性或互补性为基础的结合。 2.功利型,是以爱情之外的出身、学历、财产、社会关系等条件为基础的结合,当夫妻双方的收益与成本基本平衡时,双方感到满足,婚姻能持续,若不平衡则会导致危机。一方或者双方寻找婚外情,从而导致关系破裂。 3.平等合作与分工型,平等合作型的夫妻双方平等的分担家务。分工型的夫妻双方根据各自的特点分工,料理家政,家庭生活较为和谐稳定。 4.建设型,夫妻双方在共同目标下勤恳的生活和工作,遇到的问题是,精神生活不够丰富,当达到目标后,一方可能变得满足,继而懒散导致关系出现裂痕。 5.惰性型,夫妻双方会迅速的对婚姻失去热情,不愿进行新的尝试,只希望按老样子生活,这对婚姻有涣散的作用。 6.失望型,夫妻双方对婚姻有很高的期待。当对方达不到自己的预期时,感到失望。 7.一体型,夫妻双方在较长的共同生活中相互体贴、合作。夫妻关系稳定美满不足之处是较为封闭,如一方离去,另一方寂寞难忍。 离婚就是依法解除婚姻关系。夫妻彼此心理的不协调、背离或对立,会造成双方的心理冲突,心理冲突往往是离婚的原因和前奏,而离婚往往是心理冲突激化的结果。 (一)夫妻之间的心理冲突 1.需求不满。 婚姻是双方为互相满足需要而结成的伴侣关系,婚姻的稳定性取决于需要的满足程度,如果满足婚姻就很稳定,若不满足,就会感到心情不舒畅,产生不良情绪,导致争吵和持续的冲突。 需求不满的表现: a自我价值得不到对方承认,自尊心受损。 b一方或双方在性方面的需要得不到满足。 c.一方或双方正当的感情需要,如温存和体贴的需要得不到满足. d,家庭经济需求得不到正常满足. e.休闲爱好等方面,双方的需要与兴趣的差别太大。 2.价值观念的不一致 双方各执己见,生活中碰到相关问题的时候,在言语上往往互相指责,行为上背道而驰。 3.“自我”的远离 自我远离主要表现在: a.两个自我的基本利益相异,各趋己利。 b.夫妻的婚姻动机都是利己, c遇到分歧,各持己见,互不相让。 d对方处于痛苦时,不安慰,不帮助,使婚姻具有的促使双方心理健康的功能丧失. e双方心理调适的过程缓慢,难以进入心理和谐的状态。 4.夫妻的性差异。 (二)离婚的原因。 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看离婚原因 1.低龄结婚,2.未婚先孕,3.恋爱时间短,4.家庭有离婚史,5.婚前性经验6.夫妻不平等,7.性生活不和谐。 (一)家庭的定义 家庭作为一个群体,是社会的细胞,是社会生活的基本单位,其特点主要有: 1.以婚姻、血缘关系为纽带,以婚姻关系为纽带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姻亲,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血亲 。现代社会注重婚姻质量,姻亲日益显得重要。 2.家庭是一种初级社会群体,其成员之间有较多的面对面的交往,有直接的互动与合作. 3.与其他社会关系比较,家庭关系最为密切深刻。 (二)家庭的结构与功能 1.家庭的结构 []家庭结构要素有: a家庭成员的数量。 b代际层次, c夫妻数量。夫妻是家庭的核心,有几对夫妻就有几个核心。核心越多,家庭越不稳定。 []家庭的结构模式有 核心家庭.由夫妻和未婚子女组成的家庭。。 主干家庭,由夫妻和一对已婚子女,如父、母、子、媳组合而成的家庭。 联合家庭,由夫妻与两对或以上的已婚子女组成的家庭,或兄弟姐妹结婚后不分家的家庭。 其他家庭。上述三种类型外的家庭如单亲家庭,丁克家庭等。 核心家庭已成为家庭的主要结构模式。2.家庭的功能 经济功能:包括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理财等各种经济活动。 性的功能,夫妻性生活是婚姻关系的生物学基础,夫妻之间的性关系是社会认可的性关系。 生育功能,家庭是社会的生育单位,种族繁衍的重要保证。 抚养与赡养功能,主要表现为家庭代际关系中的双向的义务与责任。 教育功能,包括父母对子女的教育以及家庭成员之间的互相教育。 感情交流功能,是家庭精神生活的一部分,是影响家庭幸福的重要因素。 休闲与娱乐功能。 3.影响家庭功能的因素 a.社会与环境因素,社会的、经济、道德风尚,人文环境以及所在的地域等,都会影响家庭的功能。 b.家庭成员的素质,包括素质、法律素质、科学文化素质、道德素质、环境素质、生理与心理素质等。 c.家庭成员间的人际距离,家庭成员之间既要有适当频率的接触,又要保持一定的人际距离,使彼此之间的关系处于最佳状态。 3.家庭生命周期。 家庭生命周期概念只适用于核心家庭,通常把它划分为6个阶段。婚姻的本质到底是什么?
真正的婚姻可能是这样双方家长从见面讨论操办婚事开始,大大小小的矛盾开始层出不穷。婚后对方的亲友关系也成了你的亲友关系,原来一些八竿子打不着的人,现在可以理直气壮的对你提出各种要求。其一,性需求。谈论婚姻无法回避人类性需求这_话题,因为这是一种生理需求,是人类成年后必然产生的一种需求。其二,传宗接代的需要。其三,婚姻本身浸淫着人类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期待。其四,婚姻是一段人生的经历。是两个人相互扶携、容忍、相互付出的一个人生过程。它不是什么神圣的殿堂,它必须能“藏污纳垢”,否则“水至清则无鱼”。它也不是什么爱情的坟墓,只要两个人相濡以沫,而不是总以挑剔的目光去审视对方,其实婚姻还是很温暖的“情人别墅”。其五,婚姻本质就是两个人合伙过日子,它需要两个人都有责任心,在生活中应相互尊重和需要。如果有一天你拒绝和爱人一起进步,那么可能未来的某一天会被淘汰!其六,婚姻是一种妥协的艺术,一味地强势会伤害对方,也会伤害自己,所以有人说:一桩完美的婚姻,存在于瞎眼妻子和耳聋丈夫之间。这句话听起来是那么刺耳!但是却透着实在的大智慧!每个人对于婚姻的理解不同,那么他给出的答案可能就不同。婚姻家庭的社会属性是婚姻家庭的本质属性对吗
婚姻是为当时社会制度所确认的男女两性的结合.这种结合形成了一种特定的社会关系,即夫妻.家庭是由一定范围的亲属所构成的生活单位.婚姻家庭关系是以两性结合为前提,以血缘联系为纽带的社会关系.社会性是它的性质,自然性是它的特点.1、婚姻家庭的社会性 婚姻家庭关系的性质是由当时的社会生产关系所决定的.婚姻家庭关系还受当时的上层建筑各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如道德,它是一种调整人们之间的相互关系的行为规范,是评价人们行为的是非、善恶、美丑的标准.可通过舆论发挥作用.2、婚姻家庭关系的自然性 婚姻家庭关系是特殊的社会关系,生理学和生物学的某些自然规律必然会对婚姻家庭关系发生作用.具体表现为:关于法定婚龄的规定;关于禁止结婚条件的规定.-------------------------------------------------------------- 1、婚姻家庭的性质 婚姻家庭是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统一体,其性质具有双重属性,自然属性是婚姻家庭的形成前提,社会属性则是婚姻家庭性质的决定因素,也是其本质属性.(1)婚姻家庭的自然属性 婚姻家庭的自然属性是指婚姻家庭赖以产生和存在的自然条件以及婚姻家庭所蕴涵的自然规律.这是婚姻家庭独有的特性,使得婚姻家庭与其他社会关系区分开来.(2)婚姻家庭的社会属性 婚姻家庭的社会属性是指决定和影响婚姻家庭的社会力量以及婚姻家庭所反映出的社会要求.这是婚姻家庭的本质属性.3、婚姻家庭法的特点 (1)广泛性 婚姻家庭法是适用于一切公民的普通法,关系到每一位公民的切身利益,调整范围极为广泛.每个自然人无论性别、无论年龄,都不可避免地与婚姻家庭发生联系.(2)伦理性 以两性血缘为基础的婚姻家庭关系,既是一种身份关系又是一种伦理关系.(3)强制性 当一定的法律行为如结婚、离婚、收养等实施时,必须符合法定的条件和程序;当一定的法律事实如结婚、离婚、收养等发生后,其法律后果由法律预先规定,当事人不得自行或合意改变.
婚姻与家庭的属性
婚姻家庭的历史性和社会性历史唯物主义认为,在人类社会发展的长河中,婚姻家庭不是自始存在、永恒不变的。婚姻家庭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基于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应运而生的。它是同一定社会中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相适应的人类两性结合和血缘关系的社会形式。婚姻家庭的属性1、自然属性。是指婚姻家庭赖以形成的不可缺少的自然前提或自然因素。它是婚姻家庭有别于其他社会关系的显著的特征。男女两性的生理差别,人类固有的性的本能,是婚姻的生理学上的基础。通过生育而实现的种的繁衍和由此而形成的血缘联系,是家庭这一亲属团体的生物学上的功能。通过两性结合、生育行为而实现的人口的再生产,是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在生理学和生物学领域里,某些自然规律同样也是作用于人类的婚姻家庭生活的。自然选择规律的作用便是一个明显的例证,婚姻家庭立法应当考虑婚姻家庭的自然属性。例如:法律不承认同性结合具有婚姻的效力,以到达法定婚龄为婚姻成立的必备要件,以当事人有一定范围的血亲关系相患特定的疾病为婚姻成立的障碍,以有生理缺陷、无性行为能力作为婚姻成立的障碍或离婚的理由等。2、社会属性。婚姻家庭是社会的产物,而不是自然的产物。男女两性的生理差别,人类固有的性的本能和血缘联系等,只是婚姻家庭赖以形成的不可缺少的自然条件,而不是婚姻家庭本身。婚姻家庭本身是一种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它是社会关系总和的组成部分,与其他社会关系具有密切的联系,反映了一定社会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客观要求。任何婚姻家庭都不是抽象的,脱离社会而存在的。它总是依存于一定的社会,具有一定社会内容的。社会性是婚姻家庭的本质属性。作为社会关系特定形式的婚姻家庭,是一定的物质社会关系和一定的思想社会关系的结合。婚姻家庭中的物质社会关系,是同作为一定社会经济基础的生产关系相适应的,不同社会的生产资料所有制和生产组织形式等,决定了婚姻家庭领域的经济关系的性质和特点。婚姻家庭中的思想社会关系,是同一定社会的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相适应的,具体表现在思想感情、伦理道德、法律和习惯等诸多方面。婚姻家庭的本质属性是其社会属性而非自然属性,这已为科学和历史一再证明。两性的生理差别、性的本能和血缘联系等,存在于一切高等的或较高等的动物界。人类的婚姻家庭因其社会性而根本不同于动物的生活群体。我们不可忽视婚姻家庭的自然属性,但是,夸大婚姻家庭的自然属性,贬低其社会属性则是完全错误的,将两者平列起来等量齐观也是完全错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