命运这本书讲的什么道理,命运表达了什么情感

女生必看书单,全都是知识干货,让你每天都会进步一点点!(一)

一、自我成长书单1、《断舍离》该书还记录了如何做到断舍离的具体过程,从断舍离的思考模式到领悟断舍离的思想到真正进行断舍离。2、《人生算法》此书涵盖了我们人生历程中最常见的场景和主题,让你在智力和情感的游戏中,学会利用概率思维做好决策,跨越出身和运气,实现富足与自由。3、《平凡的世界》一群普通的人,演绎着悲壮的人生,平凡的世界,蒸腾着不平凡的真情。这是一部现实主义小说,也是茅盾文学奖皇冠上的明珠,激励着千万青年的不朽经典。4、《向前一步》这是一本非常给人信心和勇气的书,你会发现这样优秀的女性,也面临和我们差不多的困惑:如何平衡家庭与工作?讨人喜欢和优秀之间该如何抉择?她给出了她的答案。5、《灵魂有香气的女子》这本书讲了陆小曼、林徽因、萧红等二十六位耳熟能详的民国女子,用她们截然不同的人生为我们阐述了什么是命运。6、《小妇人》书中描写的家庭琐事亲切真实,感情温柔细腻,从四位性情各异的姐妹,展现了一个精彩的少女世界,很容易引起女性读者的共鸣。二、情商沟通书单1、《人性的弱点》它将帮助你解决你所面临的最大问题:如何在你的生活、商务活动与社会交往中与人打交道,并有效地影响他人;如何击败人类的生存之敌——忧虑,创造幸福美好的人生。2、《沟通的艺术》本书分为“看入人里”、“看出人外”和“看人之间”三个部分,既关注有关人际沟通的理论介绍,也加入了丰富实用的阅读材料,让你可以轻松学习和应用书中的沟通技巧。3、《关键对话》本书详细剖析了人们在沟通上常见的盲点,并提供了许多立竿见影的谈话、倾听、行动技巧,辅以丰富的对话情境和轻松幽默的小故事,帮助读者以最迅速的方式掌握这些技巧。4、《影响力》心理学家罗伯特.西奥迪尼博士为我们解释了为什么有些人极具说服力,而我们总是容易上当受骗。隐藏在顺从他人行为背后的6大心理秘笈,正是这一切的根源。5、《自卑与超越》全书共分十二章,每一章的主题论述都力透纸背,清晰地阐述了自卑感的形成及对个人成长的影响,以及人如何借助自卑感的原动力超越自身限制,最终获得成功。6、《情商》这本书不仅打破了长久以来的智商天生决定论,更为心理学届探讨已久的“情绪智慧”问题提出关键性的解释,它科学系统的分析情绪的来源和管理的方法,在此基础上,又探讨了社交的艺术。三、时间管理书单1、《把时间当做朋友》这本书从心智成长的角度来谈时间管理,指出时间管理是成功的关键所在。作者引述自己工作中所遇到的事例,告诉我们如何和时间做朋友,理解时间管理的意义。2、《番茄工作法图解》作者根据亲身运用番茄工作法的经历,以生动的语言,传神的图画,将番茄工作法的具体理论和实践呈现在读者面前。番茄工作法简约而不简单,本书亦然。3、《小强升职记》作者通过小强和老付的对话,将自己十多年时间管理领域方面的经验生动、有趣的呈现在了读者眼前,为我们讲解了“时间黑洞”、“四象限法则”、“衣柜整理法”等时间方面的概念。4、《吃掉那只青蛙》在本书中,作者把每天要完成的最重要的任务比喻成大青蛙,只有改变自己的思维方式,运用技巧把大青蛙吃掉,我们才能自如的驾驭你的时间,掌控自己的生活。5、《拖延心理学》这是一本洞察心理的书,通过鉴别和检查那些我们将事情推掉的背后原因,为我们提供了达成目标、管理时间、谋求支持和处理压力等一系列方案来克服拖延问题。6、《自控力》该书为读者提供了清晰的框架,讲述了什么是自控力,自控力如何发生作用,以及为何自控力如此重要。还阐述了人们为何会在诱惑面前屈服,以及怎样才能抵挡诱惑。四、投资理财书单1、《财务自由之路》这本书是费舍尔·博多的理财入门书籍,适合帮助小白建立理财观,通过通俗的语言告诉你梦想、目标、价值观、策略这几大致富的关键词。2、《富爸爸与穷爸爸》号称21世纪投资理财最畅销的书籍,必读必读,这本书可以帮助你建立正确的资产配置理念,了解负债、资产、个人财富管理等方方面面的知识。3、《中央帝国的财政密码》这本书通过编年体记录的方式,记录下来历朝历代是通过哪些政策调控经济,而又是哪些原因导致了王朝的覆灭,这本书非常有意义,很多道理放到现代同样适用。4、《逃不开的经济周期》我们的一生经历无数的经济增长、停滞、倒退,但是每次危机的发生都是有规律和周期的,因此看懂经济周期对于我们投资真的非常重要。5、《布雷顿森林体系》想要搞懂美元的金本位、美元与黄金脱钩、美元石油体系建立的历史,就看这本书,看懂货币战争其实没有那么难。6、《漫步华尔街》这本书将投资理论与实践充分结合起来,讲述了历史非常著名的投资泡沫和投机狂潮,非常适合进阶修炼的一本书。

蔡崇达:舍得《皮囊》,方得灵魂,拷问活着的意义

天地为皮囊,则众生为骨肉,阴阳是灵魂。而众生恰都披着皮囊行于天地之间,众皮囊摩肩擦踵而不识,唯天地识其肉,识其骨,识其魂与皮囊,这才赋予命运来注定众生。

众皮囊不能互识,也不能识己。皮囊一生的苦恼,莫过于此。

佛曰了:善男子善女人,应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

善男子善女人,也是众皮囊中一皮囊,无法降伏其心,也彼此不识。

蔡崇达想识众皮囊,想识皮囊之下骨血肉裹着的心。所以他写《皮囊》。诚如他后记的题目——《我想看见没一个人》。

人与皮囊还是有区别的。于是我们知道,作者写皮囊之意,恰不是要写皮囊 ,而是抛开一众皮囊,看透整个人,挖掘整个人生。

这是一个大工程,无处下手。试问诸君,倘若换作你来下笔,该从何处下笔?

众生芸芸,皮囊相同。不知该如何下笔。于是乎作者常深思,挽长袖,提巨笔,先把自己身边那一幅幅皮囊分别描绘出来。是写皮囊,却始终不着一笔一字于皮囊。笔笔戳着皮囊下的肉体,句句问着驱使肉体的心。那老阿太便说了:“ 肉体不就是拿来用的,又不是拿来伺候的 。”

人生真谛,莫过于此了。

这便是作者妙心奇思了。想天下之人,皮囊怎有不同?皮囊也都有不相同,那美的、丑的、鄙的、漏的,各具其色。若是那女皮囊,再化上妆,更难分辨。于是作者转而注重自己的血脉之地,欲待以泉州之地,那自己最熟悉的皮囊中,窥见肉体,看清众生。

所以,我们知道作者之意了。

我们看看自己的身旁,父母、弟兄、姐妹、朋友,那皮囊里包裹的,几乎就是自己的血脉。可我们多少人,曾如作者这般仔细的审视过那些裹着自己血脉而行走于天地、付出于身旁的皮囊。

不曾审视过那些皮囊,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如何识心、识人、识自己?

自古以来做文章,无不以文章之奇事情之奇而穿凿第叙,即使贯穿全部事实,错综全部始末,却也窥不透那皮囊,更看不见那骨肉包裹着的心。更不知,皮囊虽是无用物,却也有心有感。

唯独此书不然。

看作者所叙,既无高谈阔评,也非锦心绣口,更不直通通地抒胸臆,只是一笔笔地,慢慢滴,一个皮囊一个皮囊的画,再把那皮囊里的血脉魂灵连在一起,给人一个横的、贯通的无言默默。

看他写母亲的房子,母亲的房子,便是母亲的皮囊,却是父亲送给她的最好的裹着热心的肉体。则恰是她一生的宣言,可以硬邦邦而孤傲地屹立于大地之上,根基甚稳。再看别人家的生活,都是浅浅地敷在上面。

写着母亲,却笔笔勾连着父亲,捎带这别人。那一切的温暖、逸乐、疼痛、脆弱、坚强、可耻,纠缠在一起,就是全部肉体的一生。

包括我们每个人。

作者在每个皮囊里点了一盏明灯,照亮那那不得心,像是荒野暗夜里一盏灯笼,让你明明白白地看到它的闪耀。 比如他那石一般的阿太,石一般的心,却血淋淋的看穿一副皮囊,把肉体的苦与乐、动与静顶在头上,以证诸世。

作者之狠,恰在于此,世上凡敢将自己亲人之皮囊割开让人看魂心的人,都是狠人。

作者之妙,也在于此,世上凡能从那细微里挖骨剜髓拷问生的意义的人,接近于佛。

蔡崇达是执着的,执着相信着人与人关系的建立,充满偶然又似乎必然。可他还是说不清到底是偶然,还是必然?

他说不清,于是,他在叙述着一种狂热,一种偏执,却是普遍的渴望。

我们渴望的时候,蔡崇达拍遍栏杆,问尽苍生,悄悄吞咽着自己历尽的沧桑。

他从身边之皮囊,就是静悄悄地写到了城,写到了车和海。他的心绝不是局限于那个小城,那些身边的皮囊的。他绘出的恰是一副大皮囊,却如皇帝的新装,让人看不见摸不着。

他把我们带进去,又带出来,转来转去,还把我们带回去。他想写父亲,却没一篇题目与父亲有关,但他却在字里行间控制不住父亲二字往出窜。

这样的就不能自我控制就像他控制不住自己的悔恨,我们有理由相信在他的父亲摸到他都已经发白的时候,他再也不会控制住父亲在自己心里的汹涌了。于是那一刻,他明白——“才知道自己恰恰剥夺了我所能给你(父亲)的、最好的东西。”

知道归知道,但他清楚,他还是不认识自己的父亲,即使他们是彼此生命中最重要的部分。严格来说,他却只是知道父亲的人生,只是知道作为父亲这一角色在他的生活中参与的故事,始终没有真正地看见并理解父亲。

作者有太多的迷茫,太多的问题,想独力搞清楚。但他终究无法尽知他所知道和熟悉的地方的每个角落,怎么被岁月堆积成现在这样的光景,虽然那里的每个角落也知道他,如何被时间滋长出这样的模样。

土地和生活捏出了他的模样。他还是没看懂那土地上一切,包括生活。

所以,他最终找着归宿,一路狂跑要回家,边跑边哭,边跑边笑,回到家里,还是他熟悉的那一切,厨房的油烟、木头的潮湿、狗的臭味它们全部涌上来,环抱住他。

他只知道他回家了。可他很难说出自己是否曾离开过。

人生际遇,可真是难说的很了。

我读《皮囊》的时候,只想悄悄地劝劝作者,放开那拷问和执念,不要再去抗衡,也不必惶恐,更不必定要抵达某个皮囊之下的心。那无法有真正的抵达。只会给自己的文字带来艰难。

作者在后记中说,“ 在写这本书时,每一笔每一刀的痛楚,都可以通过我敲打的一个字句,直接、完整地传达到我的内心。 ”

我相信并没完全传达他的内心。

虽然,他在毫不留情地解剖自我。

可这解剖,只不过把刻在自己骨子里的那些记忆、悲痛、欢喜、悔恨、温暖等等,不加雕琢或过力雕琢地以文字写出来。

那时候,作者看到的全是过往。清晰的,也是过往的心路,或者,作者回答了一遍自己过往人生里藏着的那些不解之谜。

并非全部众生。

但这已经很足够了。对于读者来说,完全足够。足够激发他们去审视每一个与己相关的皮囊,包括自己。

作者揭开皮囊的同时,我们也跟着揭开了一遍自己的皮囊。虽然,也许很多人并没看清楚自己皮囊之下的肉体与心。但这种激发,已经很让人欣慰了。

关于这本书的文字,像是大刀阔斧凿刻一般的写作,有人喜欢,有人不喜欢。不论我们是否喜欢,但这也怪不得作者,因为作者本就在写《皮囊》,文字语言,不过文章之皮囊而已,我们何必又舍本质而求皮囊呢。

在你看到过书本中,哪本对你的启发最大?

个人影响最大的一本书就是阿来的《尘埃落定》,这是一本讲述藏族土司家族的故事。事实上,我是先看了电视剧版的《尘埃落定》然后再看了小说。电视剧由范冰冰、李解、大宋佳主演,整体来看,无论是对原著的还原度还是人物的刻画,这部剧都做得不错。整体的观感是非常好的,也正是从电视剧里勾起了我对藏族土司家族的好奇,于是开始了看原著小说。我永远没想到,在高中的语文课上,我偷偷地把这本书看完,成为了我对高中语文课最深刻的记忆。回归到本书,这本书可以说是阿来的巅峰之作,被称之为藏族版的《百年孤独》,并且还获得了茅盾文学奖。而阿来则是茅盾文学奖得主里最年轻的一个作家。之所以喜欢这部作品,一开始可能是因为对藏族土司制度的好奇,对男主是个傻子的设定感到疑惑。于是,开始从这本书探寻神秘的藏族风情。要说这本书给我最大的启示,其一是对人性的探究,其二是关于时代和命运决定论。前者是从傻子身上看到的,究竟什么是真,什么是假,我们如何认定我们所谓的聪明与愚笨。我想是世间的命数不是看你表面的智慧,毕竟人生有太多的阴差阳错。傻子阴差阳错获得了土司之位,但永远无法得到心爱之人的心。后者则是从土司家族的兴衰看到,个体无论如何挣扎,都无法逃脱命运的洪流,有可能时代的一粒沙,落在个人和一个小团体身上就是一座大山。总之,这本书给我的冲击和感悟颇深,时至今日,我也会偶尔翻出来在阅读。这可能就是书籍的力量,能够给到人精神力量,成为你砥砺前行的动力。

在蔡崇达的命运中摇拨浪鼓是什么意思

在蔡崇达的命运中摇拨浪鼓是一句古诗,意思是“我将用心思考我的前程,但在摇拨浪鼓上面,我似乎无法知道未来的命运”。这句诗表达了生活中人们对自己未来命运未知的担忧,也提醒着人们要用勤奋、努力和勇气去把握自己的人生安排,不要太依赖命运。

贝多芬的《命运》里讲的是什么啊?

贝多芬(1770—1827)出生于波恩,自幼学习弹琴,1787年曾到维也纳向海顿学习作曲,并结识莫扎特。贝多芬生活在法国大革命、拿破仑战争和维也纳体系的时代,欧洲的民主和民族意识此时正日益兴起。他的作品正反映了这些时代的特征,或歌颂英雄,或反对封建,争取民主自由和美好未来。其主要作品有《悲怆》奏鸣曲、《月光》奏鸣曲、《命运交响曲》(即第五交响曲)、《合唱交响曲》(即第九交响曲)等。贝多芬的晚年十分凄凉,在贫病交加中死去。但是,人民忘不了他,1827年3月29日,贝多芬的葬礼举行时,有二千多人参加护灵。贝多芬对音乐的最重要贡献是交响曲,因此他被誉为“交响乐之王”。路德维希·凡·贝多芬(1770-1827)是十八世纪后年叶以来世界最著名的德国音乐家。1770年12月26日贝多芬诞生于德国莱茵河畔的波恩城。他的祖父原是荷兰籍,移居德国后,曾任当地宫廷乐长。父亲是个男高音歌手,母亲是宫廷御厨的女儿。贝多芬生长的年代,正是约瑟夫二世实行"开明专制"的时期,波恩的统治者也实行了一些改良的措施。波恩成了当时德国启蒙运动的中心地之一。贝多芬的幼年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成长起来的。但是,贝多芬童年很不幸福,嗜酒成癖的父亲败坏了家业,他企图把四岁的贝多芬变成摇钱树,一心想让自己的儿子也成为莫扎特式的神童,因此他不只强迫孩子练琴,而且常常夜半三更酗酒回家后把孩子从熟睡中拖起来拉琴,不满八岁的贝多芬被强迫在寇恩的听众面前表演、卖艺,十一岁的贝多芬就开始在剧院的乐队里工作。这种严酷的童年生活,使贝多芬很早就走上了独立的以音乐谋生的道路,同时也就养成了他坚毅倔强的性格。从1781年起,贝多芬在剧院工作的同时,跟乐队指挥奈弗学习巴赫的《平均律钢琴曲》和作曲法。奈弗是位很有修养、倾向于启蒙运动的作曲家.指挥家,他对发展德国的民族歌剧、清唱剧都曾有过贡献。贝多芬通过向这位老师学习,认识到学习德国民族音乐传统的重要,并在奈弗的引导下也接受了启蒙运动的影响,对德国当时的进步文学发生了浓厚的兴趣。1787年以后,贝多芬担起了全家生活的经济重担。但贝多芬并未被艰难困苦的适遇所屈服,他设法在波恩大学旁听哲学课,他醉心于诵读和研究古代神话、希腊文和拉丁文的古典文学,他对莎士比亚、席勒、歌德等人的作品非常喜爱。他虽然没有莫扎特的早熟天赋,也没有莫扎特优越的学习条件,而他那孜孜不倦的自学所取得的成就,是他所有的前辈都不及的。1789年的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和莱茵河流域进步的反封建运动,对贝多芬的思想成长起了巨大的作用,他逐渐把追求"自由、平等.博爱"作为自己的理想。1790年他创作的大合唱《约瑟夫二世之死》,把约瑟夫二世当做人民的救世主来赞颂,这一方面表现出他对共和理想的追求,同时也反映出贝多芬早年对改良主义的不合实际的幻想。这部作品也是贝多芬把声乐和交响乐溶为一体的最早尝试。1792年,贝多芬在海顿的鼓励与支持下,来到维也纳定居。他起先是以一位天才的青年钢琴家出入维也纳的贵族门庭,并受到贵族们的热情接待和保护,他也曾一度产生过对上流社会的幻想。但是,贝多芬所处的时代毕竟与海顿,莫扎特的时代不同,时代赋予贝多芬更成熟的资产阶级自觉性和个人的自信和自尊。因而他一开始就不甘愿做贵族门的奴仆,而是要与贵族们有平等的地位。后来贝多芬渐渐发现自己的资产阶级理想和当时的封建社会有着很大的矛盾,再加上他1796年开始面临耳聋的威胁,使贝多芬很快增长起一种对现实不满,对个人命运反抗的思想感情。1797年后,贝多芬患了耳聋病,病情逐年恶化。对一个音乐家说来,再没有比这一打击更沉重的了!恶魔限制了作曲家同外界的交往,妨碍了他的钢琴演奏,他不得不放弃演出,而长期隐居在维也纳乡村。从1800年起,贝多芬在创作上很自然地逐渐脱开海顿和莫扎特的影响,力求创造自己的艺术风格,追求新的理想。他于1803年完成的《第三交响曲》(《英雄交响曲》)标志了他在创作上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成熟时期。他这一时期的创作力极为旺盛,表现出巨人般的工作能力,涌现出许多杰出的作品。贝多芬成熟时期作品的基本思想逻辑——“通过斗争,得到胜利",在这一时期中逐步得到确立,英雄性、群众性的交响乐新风格形成了,革命的内容、戏剧性的交响乐发展手法、形式上的各种重大革新等等,在这一时期都获得了进一步的发展。贝多芬最杰出的作品,几乎都是在他后半生三十年生涯的耳聋状态中创作的。1815一1819年是贝多芬经历的四年危机时期。当时,欧洲陷入了反动的封建复辟时期,资产阶级的革命力量遭到扼杀,黑暗笼罩着欧洲大陆。这个时期贝多芬的思想较为复杂,他的自信和坚定被失望和动摇所袭扰;创作上的英雄风格向抒情性风格转变;作品很少,大部分时间花在收集、探索和改编欧洲各国的民歌上。这充分说明资产阶级上升时期的共和主义者是有其历史局限的。然而,贝多芬最后终于从沉默中挣扎出来,度过了他的危机时期。从1819年起,贝多芬重又把自己的注意力集中在反封建的斗争中来。此时他创作的五首钢琴奏鸣曲、五首弦乐四重奏,乃至他创作中最伟大的《第九交响曲》(《合唱交响曲》)等作品都具有深刻的意义。但贝多芬最后的晚年是他一生最悲惨、最痛苦的年月,孤寂和贫困的威胁使他穷愁潦倒,孑然一身,1827年3月26日病逝于维也纳。据说在他临终的一刻,暴雨雷电交加,贝多芬举起干枯的手臂向天空作最后的奋击。这种生命不息战斗不止的精神,全部贯注在他那些不朽的巨作中。贝多芬是人类艺术上最伟大的创造者之一。他一方面有着卓越的音乐天斌、炽热的叛逆气质和巨人般的坚强性格;另一方面他那百折不挠的意志和对社会的责任感而产生的崇高思想,形成他作为一个音乐家的特殊品质。他通过自己的创作,特别在他的九部交响曲中,反映了那个时代伟大的人民运动和最进步的思想。他以时代和个人的命运为题,通过深刻的哲理和感人的艺术形象相结合,写出了一系列交响乐作品,表现了从斗争到胜利、从黑暗到光明、从苦难到快乐的资产阶级上升时期的精神历程,他的九首交响曲象珍珠一样永远闪闪发光。通过对贝多芬九首交响曲的研究和分析,特别是其中四首(即第三.五、六,九首)标题性交响曲的剖析,我们不仅可以了解贝多芬全部创作的基本面貌和他那伟大而纯真的思想,而且可以了解到交响乐创作上的重大革新,可以看到交响乐是如何从海顿、莫扎特时代过渡到以舒柏特、门德尔逊为代表的新发展时期。早在贝多芬在世时他就已被公认是具有世界意义的音乐家,他既是伟大的古典作曲家,又以浪漫派的先驱而载入史册。其作品作品 1 no 1 (1795) 钢琴三重奏 No. 1 降 E 大调作品 1 no 2 (1795) 钢琴三重奏 No. 2 G 大调作品 1 no 3 (1795) 钢琴三重奏 No. 3 C 小调作品 2 no 1 (1796) 钢琴奏鸣曲 No. 1 F 小调作品 2 no 2 (1796) 钢琴奏鸣曲 No. 2 A 大调作品 2 no 3 (1796) 钢琴奏鸣曲 No. 3 C 大调作品 3 (1794) 弦乐三重奏 No. 1 降 E 大调作品 4 (1795) 弦乐五重奏 降 E 大调作品 5 no 1 (1796)奏鸣曲 钢琴和大提琴 No. 1 F 大调作品 5 no 2 (1796)奏鸣曲 钢琴和大提琴 No. 2 G 小调作品 6 (1797) 四手联弹钢琴奏鸣曲作品 7 (1797) 钢琴奏鸣曲 No. 4 降 E 大调作品 8 (1797) 弦乐三重奏(小夜曲) No. 1 D 大调作品 9 no 1 (1798) 弦乐三重奏 No. 2 G 大调作品 9 no 2 (1798) 弦乐三重奏 No. 3 D 大调作品 9 no 3 (1798) 弦乐三重奏 No. 4 C 小调作品 10 no 1 (1798) 钢琴奏鸣曲 No. 5 C 小调作品 10 no 2 (1798) 钢琴奏鸣曲 No. 6 F 大调作品 10 no 3 (1798) 钢琴奏鸣曲 No. 7 D 大调作品 11 (1798) 钢琴三重奏 No. 4 降B 大调作品 12 no 1 (1798) 小提琴奏鸣曲 No. 1 D 大调作品 12 no 2 (1798) 小提琴奏鸣曲 No. 2 A 大调作品 12 no 3 (1798) 小提琴奏鸣曲 No. 3 降E 大调作品 13 (1799) 钢琴奏鸣曲 No. 8 C 小调 "悲怆"作品 14 no 1 (1799) 钢琴奏鸣曲 No. 9 E 大调作品 14 no 2 (1799) 钢琴奏鸣曲 No. 10 G 大调作品 15 (1795) 钢琴协奏曲 No. 1 C 大调作品 16 (1796)五重奏 钢琴和管乐器作品 17 (1800) 圆号奏鸣曲 F 大调作品 18 no 1 (1800) 弦乐四重奏 No. 1 F 大调作品 18 no 2 (1800) 弦乐四重奏 No. 2 G 大调作品 18 no 3 (1800) 弦乐四重奏 No. 3 D 大调作品 18 no 4 (1800) 弦乐四重奏 No. 4 C 小调作品 18 no 5 (1800) 弦乐四重奏 No. 5 A 大调作品 18 no 6 (1800) 弦乐四重奏 No. 6 降B 大调作品 19 (1795) 钢琴协奏曲 No. 2 B 降大调作品 20 (1799) 七重奏 E 降 大调作品 21 (1800) 交响曲 No. 1 C 大调作品 22 (1800) 钢琴奏鸣曲 No. 11 B 降大调作品 23 (1801) 小提琴奏鸣曲 No. 4 A 小调作品 24 (1801) 小提琴奏鸣曲 No. 5 F 大调 春("Spring")作品 25 (1801) 小夜曲 D 大调 长笛, 小提琴和中提琴作品 26 (1801) 钢琴奏鸣曲 No. 12 降 A 大调作品 27 no 1 (1801) 钢琴奏鸣曲 No. 13 降 E 大调作品 27 no 2 (1801) 钢琴奏鸣曲 No. 14 升 C 小调 "月光"作品 28 (1801) 钢琴奏鸣曲 No. 15 D 大调作品 29 (1801) 弦乐五重奏 C 大调作品 30 no 1 (1803) 小提琴奏鸣曲 No. 6 A 大调作品 30 no 2 (1803) 小提琴奏鸣曲 No. 7 C 小调作品 30 no 3 (1803) 小提琴奏鸣曲 No. 8 G 大调作品 31 no 1 (1802) 钢琴奏鸣曲 No. 16 G 大调作品 31 no 2 (1802) 钢琴奏鸣曲 No. 17 D 小调 "暴风雨"作品 31 no 3 (1802) 钢琴奏鸣曲 No. 18 E 降 大调作品 32 (1805) 歌曲 - 致希望作品 33 (1802) 七首小作品 钢琴作品 34 (1802) 6变奏曲 钢琴 on an original theme, F 大调作品 35 (1802) 15变奏曲和赋格 钢琴 on an original theme, 降E 大调 "英雄Eroica"作品 36 (1803) 交响曲 No. 2 D 大调作品 37 (1803) 钢琴协奏曲 No. 3 C 小调作品 38 (1803) 钢琴三重奏 No. 8 (Arrangement of the Septet 作品 20)

欧亨利所写的《命运之路》含有什么道理?

不止命运的三岔路口,接受侯爵的结婚要求是选择,提出对决是选择,接受漂亮女子的送信请求是选择,请求国王的检验是选择,与女友重归于好是选择,每一件事都有选择的余地,其选择都带有主动性和新的可能性。但经过一系列戏剧性的命运安排后,故事最终以相同方式作结。 就如《我们选择的道路》一文中写道:“我们成为怎样的一个人,不在于我们选择了怎样的道路,而在于我们的本性如何,我们本来是怎样的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