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星宿文化常识,古代星宿知识

关于中国古代天文历法

【星宿】宿(xiu),古代把星座称作星宿。《范进中举》:"如今却做了老爷,就是天上的星宿。""天上的星宿是打不得的。"古人认为人间有功名的人是天上星宿降生的。【二十八宿】又叫二十八舍或二十八星,是古人为观测日、月、五星运行而划分的二十八个星区,用来说明日、月、五星运行所到的位置。每宿包含若干颗恒星。唐代温庭筠的《太液池歌》:"夜深银汉通柏梁,二十八宿朝玉堂。"夸饰地描写星光灿烂、照耀宫阙殿堂的景象。王勃《滕王阁序》:"物华天宝,龙光射斗牛之墟。"是说物产华美有天然的珍宝,龙泉剑光直射斗宿、牛宿的星区。刘禹锡诗:"鼙鼓夜闻惊朔雁,旌旗晓动拂参星。"形容雄兵出师惊天动地的场面,参星即参宿。【四象】参见"二十八宿"条。古人把东、北、西、南四方每一方的七宿想象为四种动物形象,叫作四象。东方七宿如同飞舞在春天夏初夜空的巨龙,故而称为东官苍龙;北方七宿似蛇、龟出现在夏天秋初的夜空,故而称为北官玄武;西方七宿犹猛虎跃出深秋初冬的夜空,故而称为西官白虎;南方七宿像一展翅飞翔的朱雀,出现在寒冬早春的夜空,故而称为南官朱雀。【分野】古代占星家为了用天象变化来人间的吉凶祸福,将天上星空区域与地上的国州互相对应,称作分野。具体说就是把某星宿当作某封国的分野,某星宿当作某州的分野,或反过来把某国当作某星宿的分野,某州当作某星宿的分野。【昴宿】西方白虎七宿的第四宿,由七颗星组成,又称旄头(旗头的意思)。唐代李贺诗"秋静见旄头",旄头指昴宿。唐代卫象诗"辽东老将鬓有雪,犹向旄头夜夜看",旄头亦指昴宿,诗句表现了一位老将高度警惕、细心防守的情景。【参商】参指西官白虎七宿中的参宿,商指东官苍龙七宿中的心宿,是心宿的别称。参宿在西,心宿在东,二者在星空中此出彼没,彼出此没,因此常用来喻人分离不得相见。如曹植"面有逸景之速,别有参商之阔",杜甫诗"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壁宿】指北官玄武七宿中的第七宿,由两颗星组成,因其在室宿的东边,很像室宿的墙壁,又称东壁。唐代张说诗"东壁图书府,西园翰墨林",形容壁宿是天上的图书库。【流火】流,下行;火,指大火星,即东官苍龙七宿中的心宿。《诗经.七月》:"七月流火,九月授衣。"七月相当于公历的八月,流火是说大火星的位置已由中天逐渐西降,表明暑气已退。【北斗】又称"北斗七星",指在北方天空排列成斗形(或杓形)的七颗亮星。七颗星的名称是:天枢、天璇、天玑、天权、玉衡、开阳、摇光。排列如斗杓,故称"北斗"。【北极星】是北方天空的标志。古代天文学家对北极星非常尊崇,认为它固定不动,众星都绕着它转。其实,由于岁差的原因,北极星也在变更。三千年前周代以帝星为北极星,隋唐宋元明以天枢为北极星,一万二千年以后,织女星将会成为北极星。【彗星袭月】彗星俗称扫帚星,彗星袭月即彗星的光芒扫过月亮,按的说法是重大灾难的征兆。如《唐雎不辱使命》:"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白虹贯日】"虹"实际上是"晕",大气中的光学现象。这种现象的出现,往往是天气将要变化的预兆,可是古人却把这种自然现象视作人间将要发生异常事情的预兆。【运交华盖】华盖,共十六星,在五帝座上,今属仙后座。认为人的命运中犯了华盖星,运气就不好。鲁迅《自嘲》诗:"运交华盖欲何求,未敢翻身已碰头。"【东曦】古代神话说太阳神的名字叫曦和,驾着六条无角的龙拉的车子在天空驰骋。东曦指初升的太阳。【天狼星】为全天空最明亮的恒星。苏轼《江城子》词:"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屈原《九歌》中也有"举长矢兮射天狼",长矢即弧矢星。【老人星】为全天空第二颗最明亮的星,也是南极星座最亮的星。民间把它称作寿星。北方的人若能见到它,便是吉祥太平的事。杜甫诗云:"今宵南极外,甘作老人星。"【牵牛织女】"牵牛"即牵牛星,又叫牛郎星,是夏秋夜空中最亮的星,在银河东。"织女"即织女星,在银河西,与牵牛星相对。【银河】又名银汉、天河、天汉、星汉、云汉,是横跨星空的一条乳白色亮带,由一千亿颗以上的恒星组成。曹操《观沧海》:"星汉灿烂,若出其里。"秦观《鹊桥仙》词:"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文曲星】星宿名之一。文曲星是主管文运的星宿,文章写得好而被朝廷录用为大官的人是文曲星下凡。如吴敬梓《范进中举》:"这些中老爷的都是天上的文曲星。"【天罡gang】古星名,指北斗七星的柄。道教认为北斗丛星中有三十六个天罡星、七十二个地煞星。小说《水浒》受这种说法的影响,将梁山泊一百零八名大小起义头领附会成天罡星、地煞星降生。【云气】古代说法,龙起生云,虎啸生风,即所谓"云龙风虎"。又说真龙天子所产生的地方,天空有异样云气,测望的人能够看出。如《鸿门宴》:"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成五采,此天子气也。"

什么是躲星?躲星有哪些讲究?

所谓躲星就是指,你躲避当年命犯的忌星。躲星当天白日无任何忌讳,晚上早些拉紧窗帘,就寝。不要看见月亮及星光。 睡到次日天明即可。 躲星之人当年即可破除祭星。

拓展资料

一、九星的名称:

1、太阳星,2、太阴星,3、罗睺星,4、计都星,5、木星, 6、水星 ,7、金星,8、土星,9、火星。

二、推算以本人的虚岁为准不论男女均从一岁起排。(出生当年算一岁,顺推)

三、各星的排例方式根据男女各有不同,

1、男命九星的排法为:一岁罗睺星,二岁土星,三岁水星,四岁金星,五岁太阴星,六岁火星,七岁计都星,八岁太阴星,九岁木星。

2、女命九星的排法为:一岁计都星,二岁火星,三岁木星,四岁太阴,五岁土星,六岁罗睺星,七岁太阴星,八岁金星,九岁水星。

四、年岁值星时间:年龄是九的几倍也就是说将你的年龄用九除,余数即为该对应的星宿。

五、换星时间正月:初八罗睺十九土,十八计都木廿十五,十五金来水廿十一,太阴廿十六太阳廿十七,火星廿十九。

六、躲星方法:在每年的换星日与换星时辰躲在开与换星时辰相冲的人,也就是说在换星的间内要在家中将门窗关严拉上窗帘不见阳光,由于一个时辰为2个小时,所以在两个小时之内不能出门也不能和换星属相相冲的人在一起。

有哪些高中生该知道的古代文化常识?

比如说古代的一些尊称和谦称,这些都是高中生需要知道的,而且在平时的生活中可能也会用到,还有就是一些官职的调动。

躲星是什么意思 怎么躲星注意事项

无论人们在做什么事情的时候都有一些注意事项和忌讳事项,在春节之中也是骡子,尤其是因为春节是中国最传统,最盛大的一个节日,往往在这个时候,人们忌讳的事情也就会变得特别多。与此同时,他们也需要了解,春节期间一些民风民俗。 躲星的具体含义 可以说的是“躲星”是九星照命算法中的术语,九星源于远古的星宿崇拜,指的是罗睺星、计都星、土星、木星、太阳星、水星、太阴星、金星、火星,代表着命主的“天星”,与命理纳音五行对应,星宿的变化也就影响着命主的祸福吉凶,有很好的寓意。 躲星时要注意什么 在人们的生活之中,九星照命无论吉凶,都必须化解,原则就是吉星要顺,凶星要躲,这样才能让吉者更吉,凶星则能避开其影响力,保运势不受干扰破坏。躲星的方法是:凡在农历正月、二月,吉星要拜,凶星要躲;要注意的是,凡在农历三月之后,无论是吉是凶,一律都要顺星,也就是躲星。 躲星的时间选择 躲星时间口诀:“初八罗候十九土,十八计都木廿五,十五金来水廿一,太阴廿六太阳廿七,火星廿十九”。太阳星--每月农历二十七,午时拜,即:11:00~13:00;太阴星--每月农历二十六,辰时拜,即:7:00-9:00;罗候星--每月农历初八,戌时躲,即19:00~21:00;计都星--每月农历十八,未时躲,即:13:00~15:00;金德星--每月农历十五,酉时躲,即:17:00~19:00;木德星--每月农历二十五,卯时拜,即:5:00~7:00;水德星--每月农历二十一,亥时拜,即:21:00~23:00;火德星--每月农历二十九,巳时躲,即:9:00~11:00;土德星--每月农历十九,申时躲,即:15:00~17:00。

文化常识将军

1.中华文化常识中廷寄是什么 廷寄是中国清代皇帝授命内廷寄发的一种谕旨。 或称寄信、寄信谕旨。清初, 沿明旧制,凡皇帝颁发谕旨都由内阁宣布,传抄各衙门递发执行。 这种传达方式不 易保密,且比较迟缓。到康熙中期,皇帝下达的一些机密谕旨不由内阁发布,而由内廷官员或亲王、大学士等承办,直接传达给督抚大臣。 雍正继位后,由于斗争的需要,经常通 过亲信大臣用寄信的方式秘密传旨。当时的寄信无固定格式,承旨寄信的廷臣也不固定。雍正七年设立军机处后,廷寄被广泛使用,成为军机大臣专责,作为制度固定 下来。凡有关机要谕旨,如告诫臣工,指授兵略,查核政事,责问刑罚之不当等, 不便由内阁明发,而由军机大臣用寄信的形式,直接传达给受命的臣工,以防泄漏 机密。 2.古代文化常识 【古代天文】 【四象】古人把二十八宿分东、北、西、南四方,每一方的七宿想象为四种动物形象,叫作四象。 东方七宿如同飞舞在春天夏初夜空的巨龙,故而称为东苍龙;北方七宿似蛇、龟出现在夏天秋初的夜空,故而称为北玄武;西方七宿犹猛虎跃出深秋初冬的夜空,故而称为西白虎;南方七宿像一展翅飞翔的朱雀,出现在寒冬早春的夜空,故而称为南朱雀。 【月亮的别称】 月亮是古诗文提到的自然物中最突出的被描写的对象。 它的别称可分为:(1)因初月如钩,故称银钩、玉钩。 (2)因弦月如弓,故称玉弓、弓月。 (3)因满月如轮如盘如镜,故称金轮、玉轮、银盘、玉盘、金镜、玉镜。 (4)因传说月中有兔和蟾蜍,故称银兔、玉兔、金蟾、银蟾、蟾宫。 (5)因传说月中有桂树,故称桂月、桂轮、桂宫、桂魄。 (6)因传说月中有广寒、清虚两宫殿,故称广寒、清虚。 (7)因传说为月亮驾车之神名望舒,故称月亮为望舒。 (8)因传说嫦娥住在月中,故称月亮为嫦娥。 (9)因人们常把美女比作月亮,故称月亮为婵娟。 【古代地理 】 【江河】古代许多文章中专指长江、黄河。 如《鸿门宴》:“将军战河南,臣战河北。” 《过秦论》: “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 《祭妹文》“先茔在杭,江广河深”,此处“江”即指长江,“河”则指运河。 【西河】又称河西,黄河以西的地区。 如《廉颇蔺相如列传》:“会于西河外渑池。” 《过秦论》:“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江东】长江以东。 如李清照诗云:“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赤壁之战》:“兼仗父兄之烈,割据江东。” 【江左】即江东。 古人以东为左,以西为右。 《群英会蒋干中计》:“即传令悉召江左英杰与子翼相见。” 【江表】长江以南地区。 《赤壁之战》:“江表英豪,咸归附之。” 【江南】长江以南的总称,所指区域因时而异。 白居易词云:“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王安石诗云:“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 还。” 【淮左】淮水东面。 《扬州慢》“淮左名都,竹西佳处”,扬州在淮水东面。 【山东】顾名思义,在山的东面。 但需注意的是,因“山东”之“山”,可指崤山、华山、太行山、泰山等数种不同的山,而所指地域不尽相同。下面是以崤山为标准的“山东”。 如《汉书》曾提到“山东出相,山西出将”。 《鸿门宴》:“沛公居山东时,贪于财货。” 《过秦论》:“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关东】古代指函谷关或潼关以东地区,近代指山海关以东的东北地区。 曹操《蒿里行》:“关东有义士,兴兵讨群凶。”指潼关以东地区。 【关西】指函谷关或潼关以西地区。 《赤壁之战》:“马超、韩遂尚在关西,为操后患。” 【关中】所指范围不一,古人习惯上将函谷关以西地区称为关中。 《鸿门宴》:“沛公欲王关中,使子婴为相。” 《过秦论》:“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 【纪年法】我国古代纪年法主要有四种:(1)王公即位年次纪年法。 以王公在位年数来纪年。《廉蔺列传》:“赵惠文王十六年,廉颇为赵将。” (2)年号纪年法。汉武帝起开始有年号。 此后每个皇帝即位都要改元,并以年号纪年。如《琵琶行》“元和十年”。 (3)干支纪年法。如《五人墓碑记》:“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 (4)年号干支兼用法。纪年时皇帝年号置前,干支列后。 《核舟记》“天启壬戌秋日” 【纪月法】我国古代纪月法主要有三种: 序数纪月法。如《采草药》:“如平地三月花者,深山中则四月花。” 地支纪月法。古人常以十二地支配称十二个月,每个地支前要加上特定的“建”字。 如杜甫《草堂即事》诗:“荒村建子月,独树老夫家”“建子月”按周朝纪月法指农历十一月。 时节纪月法。 如《古诗十九首》:“孟冬寒气至,北风何惨栗。”“孟冬”代农历十月。 【纪日法】我国古代纪日法主要有四种: 序数纪日法。《项脊轩志》:“三五之夜,明月半墙。” “三五”指农历十五日。 干支纪日法。 如《肴之战》:“夏四月辛巳,败秦军于肴。”“四月辛巳”指农历四月十三日 月相纪日法。 指用“朔、朏(fei)、望、既望、晦”等表示月相的特称来纪日。每月第一天叫朔,每月初三叫朏,月中叫望(小月十五日,大月十六日),望后这一天叫既望,每月最后一天叫晦。 干支月相兼用法。干支置前,月相列后。 【纪时法】我国古代纪时法主要有两种: 天色纪时法。古人最初是根据天色的变化将一昼夜划分为十二个时辰,它们的名称是:夜半、鸡鸣、平旦、日出、食时、隅(yu)中、日中、日昳(die)、晡(bu)时、日入、黄昏、人定。 如《孔雀东南飞》:“鸡鸣入机织,夜夜不得息。”“奄奄黄昏后,寂寂人定初。” 地支纪时法。以十二地支来表示一昼夜十二时辰的变化。 人的称谓 【直称姓名】大致有三种情况: (1)自称姓名或名。如“五步之内,相如请得以颈血溅大王矣”,“庐陵文天祥自序其诗”。 (2)用于介绍或作传。如“遂与鲁肃俱诣孙权”,“柳敬亭者,扬之泰州人”。 (3)称所厌恶、所轻视的人。如“不幸吕师孟构恶于前,贾余庆献谄于后”。 【称字】古人幼。 3.文化常识填空 (1).八荒:东 西 南 北 东北 西南 西北 东南 :天 地 东 西 南 北 八荒泛指天地之间,四海之内。 (2).乡试第一叫解元,会试第一叫会元 。 (3).落榜 (4).须眉指男子 自称:鄙人,小生 帝王自称:孤,寡人,朕 称帝王为:陛下,吾皇,皇上 称诸侯:王爷,xx王 称皇太子:殿下,太子爷 称将军为:(性)将军 称对方的妈:令堂;爸:令尊; 古代幼童把垂发扎成两结于头顶把头发扎成髻,形状如角,因而也用“总角”来代指人的幼童阶段。借指幼年。 束发:指青少年 (5)1.国家 2.贵族、大臣或其他有地位的人称他们的官位或者为老爷;以示尊敬和怀念 3.顿首:古代一种拜礼,为“九拜”之一。俗称叩头 4.更点———古代把晚上戌时作为一更,亥时作为二更,子时作为三,丑时为四,寅时为五更。 前半夜11时至1时为“子时”,午夜1时至3时为“丑时”,后半夜3时至5时为“寅时”,早上5时至7时为“卯时”,上午7时至9时为“辰时”,9时至11时为“巳时”,11时至下午1时为“午时”,中午1时至3时为“未时”,晚上7时至9时为“戌时”,9时至11时为“亥时”。 4.中国古代文化常识大收集要注意什么 【直称姓名】大致有三种情况: (1)自称姓名或名。 如“五步之内,相如请得以颈血溅大王矣”,“庐陵文天祥自序其诗”。 (2)用于介绍或作传。 如“遂与鲁肃俱诣孙权”,“柳敬亭者,扬之泰州人”。 (3)称所厌恶、所轻视的人。 如“不幸吕师孟构恶于前,贾余庆献谄于后”。 【称字】古人幼时命名,成年(男20岁、女15岁)取字,字和名有意义上的联系。 字是为了便于他人称谓,对平辈或尊辈称字出于礼貌和尊敬。如称屈平为屈原,司马迁为司马子长,陶渊明为陶元亮,李白为李太白,杜甫为杜子美,韩愈为韩退之,柳宗元为柳子厚,欧阳修为欧阳永叔,司马光为司马君实,苏轼为苏子瞻,苏辙为苏子由等。 【称号】号又叫别号、表号。名、字与号的根本区别是:前者由父亲或尊长取定,后者由自己取定。 号,一般只用于自称,以显示某种志趣或抒发某种情感;对人称号也是一种敬称。如:陶潜号五柳先生,李白号青莲居士,杜甫号少陵野老,白居易号香山居士,李商隐号玉溪生,贺知章晚年自号四明狂客,欧阳修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王安石晚年号半山,苏轼号东坡居士,陆游号放翁,文天祥号文山,辛弃疾号稼轩,李清照号易安居士,杨万里号诚斋,罗贯中号湖海散人,关汉卿号已斋叟,吴承恩号射阳山人,方苞号望溪,吴趼人号我佛山人,袁枚号随园老人,刘鹗号洪都百炼生。 【称谥号】古代王侯将相、高级官吏、著名文士等死后被追加的称号叫谥号。如称陶渊明为靖节征士,欧阳修为欧阳文忠公,王安石为王文公,范仲淹为范文正公,王翱为王忠肃公,左光斗为左忠毅公,史可法为史忠烈公,林则徐为林文忠公。 而称*臣秦桧为缪丑则是一种“恶谥”。 【称斋名】指用斋号或室号来称呼。 如南宋诗人杨万里的斋名为诚斋,人们称其为杨诚斋;姚鼐因斋名为惜抱轩而被称为姚惜抱、惜抱先生。再如称蒲松龄为聊斋先生,梁启超为饮冰室主人,谭嗣同为谭壮飞(其斋名为壮飞楼)。 【称籍贯】如唐代诗人孟浩然是襄阳人,故而人称孟襄阳;张九龄是曲江人,故而人称张曲江;柳宗元是河东(今山西永济)人,故而人称柳河东;北宋王安石是江西临川人,故而人称王临川;明代戏曲家汤显祖被称为汤临川(江西临川人);清初学者顾炎武是江苏昆山亭林镇人,被称为顾亭林;康有为是广东南海人,人称康南海;北洋军阀首领袁世凯被称为袁项城(河南项城人)。 清末有一副饱含讥刺的名联:“宰相合肥天下瘦,司农常熟世间荒。” 上联“合肥”指李鸿章(安徽合肥人),下联“常熟”即指出生江苏常熟的翁同解。 【称郡望】韩愈虽系河内河阳(今河南孟县)人,但因昌黎(今辽宁义县)韩氏为唐代望族,故韩愈常以“昌黎韩愈”自称,世人遂称其为韩昌黎。 再如苏轼本是四川眉州人,可他有时自己戏称“赵郡苏轼”、“苏赵郡”,就因为苏氏是赵郡的望族。 【称官名】如“孙讨虏聪明仁惠”,“孙讨虏”即孙权,因他曾被授讨虏将军的官职,故称。 《梅花岭记》有“经略从北来”、“谓颜太师以兵解,文少保亦以悟大光明法蝉脱”句,“经略”是洪承畴的官职,“太师”是颜真卿官职“太子太师”的省称,“少保”则是文天祥的官职。 《与妻书》:“司马春衫,吾不能学太上之忘情也。” “司马”指白居易,曾任江州司马。把官名用作人的称谓在古代相当普遍,如称贾谊为贾太傅;“竹林七贤”之一的阮籍曾任步兵校尉,世称阮步兵;嵇康曾拜中散大夫,世称嵇中散;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官至右军将军,至今人们还称其王右军;王维曾任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杜甫曾任左拾遗,故而被称为杜拾遗,又因任过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又被称为杜工部;刘禹锡曾任太子宾客,被称为刘宾客;柳永曾任屯田员外郎,被称为柳屯田;苏轼曾任端明殿翰林学士,被称为苏学士。 【称爵名】《训俭示康》“近世寇莱公豪侈冠一时”,寇准的爵号是莱国公,莱公是省称。《梅花岭记》“和硕豫亲王以先生呼之”,清代多铎被封为豫亲王。 《柳敬亭传》“宁南南下,皖帅欲结欢宁南,致敬亭于幕府”,宁南是明末左良玉爵号宁南侯的省称。再如诸葛亮曾封爵武乡侯,所以后人以武侯相称;南北朝诗人谢灵运袭其祖谢玄的爵号康乐公,故世称谢康乐;唐初名相魏徵曾封爵郑国公,故世称魏郑公;名将郭子仪在平定“安史之乱”中因功封爵汾阳郡王,世称郭汾阳;大书法家褚遂良封爵河南郡公,世称褚河南;北宋王安石封爵荆国公,世称王荆公;司马光曾封爵温国公,世称司马温公;明初朱元璋的大臣刘基封爵诚意伯,人们以诚意伯相称。 【称官地】指用任官之地的地名来称呼。如《赤壁之战》:“豫州今欲何至?”因刘备曾任豫州刺史,故以官地称之。 再如贾谊曾贬为长沙王太傅,世称贾长沙;“建安七子”之一的孔融曾任北海相,世称孔北海;陶渊明曾任彭泽县令,世称陶彭泽;骆宾王曾任临海县丞,世称骆临海;岑参曾任嘉州刺史,世称岑嘉州;韦应物曾任苏州刺史,世称韦苏州;柳宗元曾任柳州刺史,世称柳柳州;贾岛曾任长江县主簿,世称贾长江,他的诗集就叫《长江集》。 【兼称】如《游褒禅山记》“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 5.语文文化常识 一、名词解释:(一)文史典籍: “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五经”:《诗经》、《尚书》、《礼记》、《易记》、《春秋》 “四史”:《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 “四库”:经、史、子、集《诗经》六义:凤、雅、颂、赋、比、兴 六艺:也称六经,即礼、乐、射、御、书、数(二)朝代传说:“三代”:夏朝、商朝、周朝 “三皇”:传说之一是“伏羲、女娲、神农” “五帝”:据《史记》载为:黄帝、颛顼、帝喾、唐尧、虞舜(三)地理:“三山”:相传神仙所居住的山:蓬莱、方丈、瀛洲。 “五岳”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 “九州”:传说中的我国上古行政区划,后成为中国的别称。 赤县:古人把中国称作“赤县神州”。 海内:古代传说我国疆土四面环海,故称国境之内为海内。 四海:指天下、全国。 “”、“八荒”:都泛指天下。 江河:古代文章中专指“长江、黄河”。 三国:指东汉后分裂成魏、蜀、吴。 三秦:指潼关以西的关中地区。 山水阴阳:古代以山南、水北为阳,以山北、水南为阳。 古代别称:南京(建康、金陵、江宁、白下) (四)其它:1.五行:指金、木、水、火、土2.五谷:上古对粮食作物的统称。(即稷、黍、麦、菽、稻)3.五味:指酸、咸、甜、苦、辣4.六畜:六种家畜:马、牛、羊、猪、狗、鸡5.文房四宝:笔、墨、纸、砚6.文人四友:琴、棋、书画7. 花中四 君子:梅、兰、竹、菊8.岁寒三友:松、竹、梅9.六书:象形、会意、指事、形事、转注、假借10.连中“三元”:凡在乡试、会试、殿试中连续获得第一名的即连中解元、会元、状元。 11.五声:五个音级。也称“五音”,即我古代五声音阶中的宫、商、角、徵(zhi)、羽。 12.四大民间故事:《梁山伯与祝英台》、《牛郎织女》、《白蛇传》、《孟姜女》13.三老:古代分管教化的乡官。14.及第:指科举考试中选,应试未中叫落第、下第。 15.童生试:也叫“童试”。包括县试、府试和院试三个阶段。 院试合格后取得生员(秀才)资格,方能进入府、州、县学习,所以又叫入学考试,应试者不分大小都叫童生。16.科举试:正式的科举考试分三级:乡试、会试、殿试。 乡试:(称秋闱或大比)每三年在省举行一次,秀才才有资格参加考中为举人。第一名称解元。 会试:在乡试后第二年春天在京城礼部举行(称春闱或礼闱)参加者必须是举人,考中称贡士。第一名称会元。 殿试:由皇帝主持,贡士有资格参加,考中称进士。第一是状元,第二名是称榜眼,第三名是称探花。 合称三甲鼎。 光绪三十年(1905年)因各地推行学校教育,科举制度被废止。 17.《尔雅》:我国最早的释词专著,也是世界上第一部成体系的词典。18.“风雅”,指《诗经》里的国风和《楚辞》里的《离骚》,常用作代指文学才华。 19.《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共305篇,按音乐性质分“凤、雅、颂”三大类20.顿首:古代一种拜礼,为“九拜”之一。俗称叩头。 21.稽首:古代的拜礼。为“九拜”之一,行大礼。 22.跪:古代两膝着地,耸身挺腰、臀不沾脚跟。23.伯(孟)仲、叔季:兄弟行辈中长幼排行次序。 24.五更:我国古代把夜晚分在为五个时段,用鼓打更报时,也称“五鼓”或称五夜。一更19—21点,二更21—23点,三更23—1点,五更3点—5点。 25.四时:指春、夏、秋、冬四季。正、二、三月为春季分别称作孟春、仲春、季春(三春);四、五、六为夏季分别称作孟夏、仲夏、季夏(三夏)秋季、冬季以此类推。 26.星宿(xiu):古代把星座称为星宿。27.玉常金马:指翰林院。 28.《说文解字》:东汉许慎编的最有影响的一部古代辞书。29.“三教九流”:“三教”,指佛教、道教、儒教;“九流”指儒家、道家、阴阳家、法家、名家、墨家、纵横家、杂家、农家。 旧指或学术界的各种流派,也指社会上各行各噗的人。“三教九流”多含贬义。 30.无事不登三宝殿:俗话。即没有重要的事不敢来麻烦的意思。 “三宝”,拂教名词,指拂、法、僧。31.社稷:“社”是土神,“稷”是谷神。 古代习惯把社稷作为国家的象征。32.溢号:是大臣死后朝廷按其生平事迹行为给他评定一个称号,以示褒贬善恶。 如范仲淹谥号为文正公。33.“岳阳楼”四绝:滕子京修岳阳楼,范仲淹作记,苏舜钦书写,邵(sù)篆额(用篆字书写的匾额)一时传为四绝。 (五)古代别称:1.桑梓:家乡 2.巾帼:妇女 3.须眉:男子 4.鸿雁:书信 5.社稷:国家 6.汗青:史册 7.轩辕:祖国 8.“三尺”:法律9.谦称:①自称:愚、鄙、敞、卑、窃、臣、仆 ②帝王自称:孤、寡、不谷 ③读书人自称:小生、晚生、晚学 ④其它:在下、小可、老朽、妾、老纳等10.敬称:①称帝王:万岁、圣上、圣驾、天子、陛下等 ②称天子:殿下 ③称将军:麾下 ④称对方或对方亲属:有令、尊、贤、仁。令,意思是美好,用于称呼对方的亲属。 如令尊(对方的父亲),令堂(对方的母亲),令阃(kǔn)(对方的妻子),令兄(对方的哥哥),令郎(对方的儿子),令爱(对方的女儿);尊,用来称对方有关的人或物。如尊上(称对方的父母)。 6.古代文化常识50例 【月亮的别称】月亮是古诗文提到的自然物中最突出的被描写的对象。 它的别称可分为: (1)因初月如钩,故称银钩、玉钩。(2)因弦月如弓,故称玉弓、弓月。 (3)因满月如轮如盘如镜,故称金轮、玉轮、银盘、玉盘、金镜、玉镜。(4)因传说月中有兔和蟾蜍,故称银兔、玉兔、金蟾、银蟾、蟾宫。 (5)因传说月中有桂树,故称桂月、桂轮、桂宫、桂魄。(6)因传说月中有广寒、清虚两座宫殿,故称广寒、清虚。 (7)因传说为月亮驾车之神名望舒,故称月亮为望舒。(8)因传说嫦娥住在月中,故称月亮为嫦娥。 (9)因人们常把美女比作月亮,故称月亮为婵娟。【中国】现为中华人民简称。 但在古代文献中它是一个多义性的词组。从春秋战国至宋元明清,多用来泛指中原地区。 如孟子《齐桓晋文之事》:“莅中国而抚四夷也。”司马光《赤壁之战》:“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不如早与之绝。” “驱中国士众远涉江湖之间。”【中华】上古时期华夏族居四方之中的黄河流域一带,故称“中华”,后常用来泛指中原地区。 如《三国志》:“其地东接中华,西通西域。”今已成为中国的别称。 【九州】传说中的我国上古时期划分的九个行政区域,州名分别为: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后成为中国的别称。 陆游诗云:“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过秦论》“序八州而朝同列”,秦居雍州,加上八州即九州。 【中原】又称中土、中州。狭义的中原指今河南省一带,广义的中原指黄河中下游地区或整个黄河流域。 如《出师表》:“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陆游《示儿》诗:“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指整个黄河流域。【海内】古代传说我国疆土四面环海,故称国境之内为海内。 王勃《杜少府之任蜀州》:“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司马光《赤壁之战》:“海内大乱,将军起兵江东。” 【四海】参见“海内”条。指天下、全国。 如贾谊《过秦论》“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赤壁之战》:“遂破荆州,威震四海。” 《阿房宫赋》:“六王毕,四海—。”《五人墓碑记》:“四海之大,有几人欤?”【】上下和四方,泛指天下。 如《过秦论旷履至尊而制”,“然后以为家,骰函为宫”。李白《古风》诗:“秦王扫,虎视何雄哉!”【八荒】四面八方遥远的地方,犹称“天下”。 《过秦论》:“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梁启超《少年中国说》:“纵有千古,横有八荒。” 【江河】古代许多文章中专指长江、黄河。如《鸿门宴》:“将军战河南,臣战河北。” 《过秦论》:“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肴之战》:“公使阳处父追之,及诸河。” 再如《祭妹文》“先茔在杭,江广河深”,此处“江”即指长江,“河”则指运河。【江左】即江东。 古人以东为左,以西为右。《群英会蒋干中计》:“即传令悉召江左英杰与子翼相见。” 【江表】长江以南地区。《赤壁之战》:“江表英豪,咸归附之。” 【江南】长江以南的总称,所指区域因时而异。白居易词云:“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王安石诗云:“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淮左】淮水东面。 《扬州慢》“淮左名都,竹西佳处”,扬州在淮水东面。【山东】顾名思义,在山的东面。 但需注意的是,因“山东”之“山”,可指崤山、华山、太行山、泰山等数种不同的山,而所指地域不尽相同。下面是以崤山为标准的“山东”。 如《汉书》曾提到“山东出相,山西出将”。《鸿门宴》:“沛公居山东时,贪于财货。” 《过秦论》:“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关东】古代指函谷关或潼关以东地区,近代指山海关以东的东北地区。 曹操《蒿里行》:“关东有义士,兴兵讨群凶。”指潼关以东地区。 【关西】指函谷关或潼关以西地区。《赤壁之战》:“马超、韩遂尚在关西,为操后患。” 【关中】所指范围不一,古人习惯上将函谷关以西地区称为关中。《鸿门宴》:“沛公欲王关中,使子婴为相。” 《过秦论》:“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西域】古代称我国及其以西地区。 《雁荡山》:“按西域书,阿罗汉诺矩罗居震旦东南大海际雁荡山芙蓉峰龙湫。”【朔漠】指北方的沙漠,也可单称“朔”,泛指北方。 《采草药》:“朔漠则桃李夏荣。”《木兰诗》:“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朔气指北方的风。《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仍旧迎着朔风回来”,指北风。 【百越】又作百粤、诸越。古代越族居住在 *** 粤各地,统称为百越。 古文中常泛指南方地区。《过秦论》“南取百越之地”,《采草药》“诸越则桃李冬实”。 【五岳】五大名山的总称,即东岳泰山、西岳华山、中岳嵩山、北岳恒山、南岳衡山。《梦游天姥吟留别》:“势拔五岳掩赤城。” 【京畿】国都及其附近的地区。《左忠毅公逸事》:“乡先辈左忠毅公视学京畿。” 【三辅】西汉时本指治理京畿地区的三位官员,后指这三位官员管辖的地区。《张衡传》:“衡少善属文,游于三辅。” 《记王忠肃公翱事》:“公一女,嫁为畿辅某官某妻。”隋唐以后简称“辅”。 【三秦】指潼关以西的关中地区。项羽灭秦后曾将此地封给秦军三位降。

古代天文常识

1.中国古代的天文知识 天文与农业中国古代的天文学是非常发达的,宋代时对一年周期的推算已经精确到了秒。 在中国有的教科书上说古代天文学是为了指导农业生产。为此我请教了做农民的奶奶。 奶奶对一年周期的知识限于农历中闰月的推算,二十四节气的推算。她种地一是随大流,二是参考节气,也就是说误差可能会有半个月之多。 再说天文知识,那就只限于牛郎织女的故事之类了。“农业生产”远远不要中国古代那样发达的天文学。其实只要参考物候,看一看柳树是否发芽了之类的,就足以定下合适的播种时间。要是青蛙都要死搬太阳历,每年到了时日,不管风霜雨雪都要从冬眠的洞里出来,这些天文青蛙一定活不过一次倒春寒。 中国古代天文学其实是占星术天上的星宿会与地上的皇帝与大臣有对应,行星的运动、彗星等等都预示人间大事。所以讲“天垂象”。 历代明君,看到一定的天象,都会鞠身自省。天文学也就历来受皇家支持,同时受皇家垄断。 二十四史中,许多都专门有天文志,讲的就是天文现象如何预示了人间大事。这里要提一句的是,现代的气象,古代也是属于天文,是令人敬畏的天象的一部份。 现代天文学动辄“宇宙的起源、演化、归宿”,对气象更想要去预测、控制。这也是现代的“探索”与“控制”了。 古人讲“君子畏天”。天文现象只是天给人看的一些信号,人知道自己违背了天意,那就要早早改正才是。 天怎么能去探索呢?更不用说要去控制了。 2.中国古代天文学是什么呢 天文学是中国古代最发达的四门自然科学之一。 中国也是世界上天文学产生最早的国家之一。早在尧舜时期,就设立了天文官。 《春秋》一书中,有关于哈雷彗星的记录, 被认为是世界上对哈雷彗星最早的记录。 战国时期,由甘德、石申撰写的《甘石星经》是世界上最早的天文学著作。 隋唐时期又测得了子午线的长度。不仅如此,中国古代还发明了很多先进的天文仪器,如测量曰影的圭表、西汉落下闳改制的测量天 *** 置的浑仪、张衡发明的地动仪等。 到了元代,天文学家郭守敬根据记载的天文数据,创出了最完备的《授时历》。 3.中国古代的天文知识 天文与农业 中国古代的天文学是非常发达的,宋代时对一年周期的推算已经精确到了秒。 在中国有的教科书上说古代天文学是为了指导农业生产。为此我请教了做农民的奶奶。 奶奶对一年周期的知识限于农历中闰月的推算,二十四节气的推算。她种地一是随大流,二是参考节气,也就是说误差可能会有半个月之多。 再说天文知识,那就只限于牛郎织女的故事之类了。“农业生产”远远不要中国古代那样发达的天文学。 其实只要参考物候,看一看柳树是否发芽了之类的,就足以定下合适的播种时间。要是青蛙都要死搬太阳历,每年到了时日,不管风霜雨雪都要从冬眠的洞里出来,这些天文青蛙一定活不过一次倒春寒。 中国古代天文学其实是占星术 天上的星宿会与地上的皇帝与大臣有对应,行星的运动、彗星等等都预示人间大事。所以讲“天垂象”。 历代明君,看到一定的天象,都会鞠身自省。天文学也就历来受皇家支持,同时受皇家垄断。 二十四史中,许多都专门有天文志,讲的就是天文现象如何预示了人间大事。这里要提一句的是,现代的气象,古代也是属于天文,是令人敬畏的天象的一部份。 现代天文学动辄“宇宙的起源、演化、归宿”,对气象更想要去预测、控制。这也是现代的“探索”与“控制”了。 古人讲“君子畏天”。天文现象只是天给人看的一些信号,人知道自己违背了天意,那就要早早改正才是。 天怎么能去探索呢?更不用说要去控制了。 4.请问,有谁知道古代天文知识 古代天文学认为,可命名的星是320座,其中有星是2500颗,而包括不可命名的那些星数大概是在11520颗左右,后面这个数字不知道如何推断出来。 北斗为天上最尊贵的星,在它的周围划分出三垣:则紫微垣、太微垣、天市垣。而在这个中心辐射出去的就是四象,分为二十八宿。 另外,古人把 突然出现的星空异象或是流星、彗星 叫作客星,一般分为五类,《黄帝占》中称:“客星者,周伯、老子、王蓬絮、国皇、温星,凡五星皆客星也。”区分五种客星的标准是:“客星出,大而色黄,煌煌然”,称作周伯星;“客星出,明大,色白,淳淳然”,称作老子星;“客星出,状如粉絮,拂拂然”,称作王蓬絮星;“客星出而大,其色黄白,望之上有芒角”,称作国皇星;“客星出,色白而大,状如风动摇”,称作温星。 客星中分妖星、瑞星二种,常见的妖星多命名为彗、孛(光芒四出者);瑞星多是前五种,也有其他命名。三垣三垣即紫微垣、太微垣、天市垣。 每垣都是一个比较大的天区,内含若干(小)星官(或称为星座),据《清会典》所载,甘氏、石氏、巫氏的划分互有不同。各垣都有东、西两藩的星,左右环列,其形如墙垣,故曰为“垣”。 紫微垣是三垣的中垣,居于北天中央,所以又称中宫,或紫微宫。紫微宫即皇宫的意思,各星多数以官名命名。 它以北极为中枢,东、西两藩共十五颗星。两弓相合,环抱成垣。 整个紫微垣据宋皇佑年间的观测记录,共合37个星座,附座 2个,正星163颗,增星181颗。它的天区大致相当于现今国际通用的小熊、大熊、天龙、猎犬、牧夫、武仙、仙王、仙后、英仙、鹿豹等星座。 中国古代多以皇家贵胄命名,如:天皇大帝、太子、太尊。太微垣是三垣的上垣,位居于紫微垣之下的东北方,北斗之南。 约占天区63度范围,以五帝座为中枢,共含20个星座,正星78颗,增星100颗。它包含室女、后发、狮子等星座的一部分。 太微即 *** 的意思, 中国古代多以大臣官职命名,如:三公、九卿、虎贲、从官、幸臣等。天市垣是三垣的下垣,位居紫微垣之下的东南方向,约占天空的57度范围,大致相当于武仙、巨蛇、蛇夫等国际通用星座的一部分,包含19个星官(座),正星87颗,增星173颗。 它以帝座为中枢,成屏藩之状。天市即集贸市场,《晋书·天文志》中云:“天子率诸侯幸都市也。” 故星名多用货物、星具,经营内容的市场命名,如,《晋书·天文志》云:帝座“立伺阴阳也”,斛和斗“立量者也”,斛用以量固体,斗则用以量液体,列肆“立宝玉之货”,是专营宝玉的市场,车肆“主众货之区”,是商品市场,市楼“市府也,主市价、律度、金钱、珠玉”等。中国古代多以市井商贾命名,如:斗、斛、肆、楼等 四象 古人把东北西南四方星空中每方的七个星宿联系起来,想象成四种动物的形象,叫做四象。 东方名苍龙,北方名玄武(龟),西方名白虎,南方名朱雀。以东方苍龙为例,把角宿到箕宿用虚线联系起来正像一条龙的形象,角宿是龙角,亢宿是颈,氐房像龙身,心宿是心脏,尾宿是龙尾。 又如南方朱雀,其中柳宿为喙,星宿是鸟颈,张宿为嗉,轸宿为羽翮(he何)。外国古代把一些星的结合体叫做星座,把星座也想象成各种动物的形象,如天鹅座、猎犬座、狮子座等。 东方苍龙,北方玄武,西方白虎,南方朱雀五纬行星古称为“纬”,也叫纬星。这是与恒星相对而言的,恒星相对位置不变,称为经星。 古人实际观测到的行星有五个:金星、木星、水星、火星、土星。这五大行星总名五纬。 《史记·天官书》:“水、火、金、木、填(zhen,镇)星,此五星者,天之五佐,为纬,见(xian,现)伏有时,所过行赢缩有度。” 金星:五纬之一,是离地球最近的一颗行星,古称明星,因为它在行星中最为明亮。 又因其光呈银白色,故又称太白。金星在黎明时(日出前)出现在东方,叫启明;黄昏时(日没后)出现在西方,叫长庚。 《诗经·小雅·大东》:“东有启明,西有长庚。”宋朱熹《集传》:“启明、长庚皆金星也。” 木星:五纬之一,古称岁星,或径称岁。古人认为岁星十二年绕日行一周,每一年行经一个特定的星空区域,并用此方法以纪年。 《左传·襄公二十八年》:“岁在星纪。”晋杜预《注》:“岁,岁星也。” 水星:五纬之一,别名辰星。古人把水星看作行星之长。 另外,二十八宿中室宿的一、二两颗大星,即飞马座的α、β两星也称水,那是恒星。 火星:五纬之一,别名荧惑。 因其时隐时现,出入无常,令人迷惑,故名荧惑。古人认为荧惑是执法星,以之兆兵象。 火星出则有兵(战争),入则兵散。《史记·天官书》:“火犯守角,则有战。” 唐司马贞《索隐》引韦昭:“火,荧惑也。”(角,角宿)另外,恒星中的大火,即心宿二也称火。 《诗经·幽风·七月》:“七月流火。”《毛传》:“火,大火也。” 清陈奂《诗毛氏传疏》:“火,东方心星,亦曰大火。”也就是天蝎座的α星。 土星:五纬之一,古名填(zhen)星或镇星,又名地侯。土星约二十八年行一周天,与二十八宿数目相等,一年行经一宿,犹如坐镇,故名镇星。 七曜(七跃)日、月和金、木、水、火、土。 5.请问,有谁知道古代天文知识 在中国古代,人们认为天空当中有三个大的星系。 在黄河上游有一个星系叫“紫微垣”。在东南边,长江中下游平原一直到广东、广西这一带,这里的星系叫“天市垣”。 往西南方的上空,这个星系叫“太微垣”。“垣”就是指的一个星系,一个范围的意思。 “紫微垣”又称“紫微宫”,古人认为紫微宫是天帝居住的地方。“紫微垣”当中有一颗最亮的星,就是北极星。 天帝就好比是北极星,光芒万丈,三桓均环绕北极星。古人把天空中的日、月与金、木、水、火、土五大行星并称为“七政”。 物理中讲参照物,比如你们看见我在动,是因为你们都没有动,故以自己为参照物看见我在动。类似的,古人要比较日、月及五星的运动,需确定参照物,于是先后选择了二十八组星座作为坐标,就是我们古代说的二十八星宿。 什么叫星宿?一颗星叫星,几颗星组合在一起就叫星宿。古人又将二十八星宿按东、南、西、北划分为四个区域,一区七星宿,在东方的七星宿是角、亢、氐、房、心、尾、箕;西方的七星宿叫奎、娄、胃、昴、毕、觜、参;南边的是井、鬼、柳、星、张、翼、轸;北方叫斗、牛、女、虚、危、室、壁。 这里我再展开讲一些古代文化中的常识。按中国古代阴阳五行家的学说,太阳从东方升起,“向阳花木早逢春”,东边的花木最早接受到阳光,东方春天来得最早,树木也生长得最早,所以东方属木。 南方呢?因为太阳由东而南,南方最接近赤道,南方是最热的,南方属火。西方离太阳远,太阳从西方落下,秋天就到来了,万物凋零,落叶就像被刀光剑影所砍,所以西方属金。 到了北方,太阳落山了,四季循环到冬天,天地寒冷,用水来代表冰冷的世界,所以北方是属水的。东方属木,西方属金,南方属火,北方属水,中央属土。 而木是青色,火是红色,金是白色,水是黑色,土是黄色,这就是五行配五色。再看天上,东方的七星宿构成了一个龙的图案,东方属木,青色,所以叫青龙。 西方的星宿构成了一个老虎的图案,西方属金,金是白色,所以是白虎。南方的星宿构成了一个鸟的图案,南方属火,火是红色,因而称为朱雀。 北方的星宿构成一个龟和一条蛇缠到一起的图案,北方属水,是黑色,玄就是黑色的意思,因而称为玄武。东方青龙,西方白虎,南方朱雀,北方玄武,就构成了天空中的四象。 大家读中国古代的作品时就会经常接触到这些东西。唐朝的宫殿,南边的宫门叫什么呢?叫朱雀门。 北边宫殿的门,就叫玄武门。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围绕着中间这颗北极星。 而北极星居紫微宫,中国古代的帝王根据这个结构来修建自己的都城和宫殿,所以中国古代建筑有一个特点叫做“象天设都”。我们的都城都是比配天上的紫微宫来修建的。 秦始皇的咸阳宫、阿房宫,汉朝的未央宫,唐朝的太极宫、大明宫、兴庆宫,以及明朝的紫禁城都是如此。为什么叫紫禁城呢?“紫”就是比配天上的紫微宫,“禁”就是禁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