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崇达讲命运讲什么道理,命运读后感1000字
在蔡崇达的命运中摇拨浪鼓是什么意思
在蔡崇达的命运中摇拨浪鼓是一句古诗,意思是“我将用心思考我的前程,但在摇拨浪鼓上面,我似乎无法知道未来的命运”。这句诗表达了生活中人们对自己未来命运未知的担忧,也提醒着人们要用勤奋、努力和勇气去把握自己的人生安排,不要太依赖命运。
贝多芬的《命运》里讲的是什么啊?
贝多芬(1770—1827)出生于波恩,自幼学习弹琴,1787年曾到维也纳向海顿学习作曲,并结识莫扎特。贝多芬生活在法国大革命、拿破仑战争和维也纳体系的时代,欧洲的民主和民族意识此时正日益兴起。他的作品正反映了这些时代的特征,或歌颂英雄,或反对封建,争取民主自由和美好未来。其主要作品有《悲怆》奏鸣曲、《月光》奏鸣曲、《命运交响曲》(即第五交响曲)、《合唱交响曲》(即第九交响曲)等。贝多芬的晚年十分凄凉,在贫病交加中死去。但是,人民忘不了他,1827年3月29日,贝多芬的葬礼举行时,有二千多人参加护灵。贝多芬对音乐的最重要贡献是交响曲,因此他被誉为“交响乐之王”。路德维希·凡·贝多芬(1770-1827)是十八世纪后年叶以来世界最著名的德国音乐家。1770年12月26日贝多芬诞生于德国莱茵河畔的波恩城。他的祖父原是荷兰籍,移居德国后,曾任当地宫廷乐长。父亲是个男高音歌手,母亲是宫廷御厨的女儿。贝多芬生长的年代,正是约瑟夫二世实行"开明专制"的时期,波恩的统治者也实行了一些改良的措施。波恩成了当时德国启蒙运动的中心地之一。贝多芬的幼年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成长起来的。但是,贝多芬童年很不幸福,嗜酒成癖的父亲败坏了家业,他企图把四岁的贝多芬变成摇钱树,一心想让自己的儿子也成为莫扎特式的神童,因此他不只强迫孩子练琴,而且常常夜半三更酗酒回家后把孩子从熟睡中拖起来拉琴,不满八岁的贝多芬被强迫在寇恩的听众面前表演、卖艺,十一岁的贝多芬就开始在剧院的乐队里工作。这种严酷的童年生活,使贝多芬很早就走上了独立的以音乐谋生的道路,同时也就养成了他坚毅倔强的性格。从1781年起,贝多芬在剧院工作的同时,跟乐队指挥奈弗学习巴赫的《平均律钢琴曲》和作曲法。奈弗是位很有修养、倾向于启蒙运动的作曲家.指挥家,他对发展德国的民族歌剧、清唱剧都曾有过贡献。贝多芬通过向这位老师学习,认识到学习德国民族音乐传统的重要,并在奈弗的引导下也接受了启蒙运动的影响,对德国当时的进步文学发生了浓厚的兴趣。1787年以后,贝多芬担起了全家生活的经济重担。但贝多芬并未被艰难困苦的适遇所屈服,他设法在波恩大学旁听哲学课,他醉心于诵读和研究古代神话、希腊文和拉丁文的古典文学,他对莎士比亚、席勒、歌德等人的作品非常喜爱。他虽然没有莫扎特的早熟天赋,也没有莫扎特优越的学习条件,而他那孜孜不倦的自学所取得的成就,是他所有的前辈都不及的。1789年的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和莱茵河流域进步的反封建运动,对贝多芬的思想成长起了巨大的作用,他逐渐把追求"自由、平等.博爱"作为自己的理想。1790年他创作的大合唱《约瑟夫二世之死》,把约瑟夫二世当做人民的救世主来赞颂,这一方面表现出他对共和理想的追求,同时也反映出贝多芬早年对改良主义的不合实际的幻想。这部作品也是贝多芬把声乐和交响乐溶为一体的最早尝试。1792年,贝多芬在海顿的鼓励与支持下,来到维也纳定居。他起先是以一位天才的青年钢琴家出入维也纳的贵族门庭,并受到贵族们的热情接待和保护,他也曾一度产生过对上流社会的幻想。但是,贝多芬所处的时代毕竟与海顿,莫扎特的时代不同,时代赋予贝多芬更成熟的资产阶级自觉性和个人的自信和自尊。因而他一开始就不甘愿做贵族门的奴仆,而是要与贵族们有平等的地位。后来贝多芬渐渐发现自己的资产阶级理想和当时的封建社会有着很大的矛盾,再加上他1796年开始面临耳聋的威胁,使贝多芬很快增长起一种对现实不满,对个人命运反抗的思想感情。1797年后,贝多芬患了耳聋病,病情逐年恶化。对一个音乐家说来,再没有比这一打击更沉重的了!恶魔限制了作曲家同外界的交往,妨碍了他的钢琴演奏,他不得不放弃演出,而长期隐居在维也纳乡村。从1800年起,贝多芬在创作上很自然地逐渐脱开海顿和莫扎特的影响,力求创造自己的艺术风格,追求新的理想。他于1803年完成的《第三交响曲》(《英雄交响曲》)标志了他在创作上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成熟时期。他这一时期的创作力极为旺盛,表现出巨人般的工作能力,涌现出许多杰出的作品。贝多芬成熟时期作品的基本思想逻辑——“通过斗争,得到胜利",在这一时期中逐步得到确立,英雄性、群众性的交响乐新风格形成了,革命的内容、戏剧性的交响乐发展手法、形式上的各种重大革新等等,在这一时期都获得了进一步的发展。贝多芬最杰出的作品,几乎都是在他后半生三十年生涯的耳聋状态中创作的。1815一1819年是贝多芬经历的四年危机时期。当时,欧洲陷入了反动的封建复辟时期,资产阶级的革命力量遭到扼杀,黑暗笼罩着欧洲大陆。这个时期贝多芬的思想较为复杂,他的自信和坚定被失望和动摇所袭扰;创作上的英雄风格向抒情性风格转变;作品很少,大部分时间花在收集、探索和改编欧洲各国的民歌上。这充分说明资产阶级上升时期的共和主义者是有其历史局限的。然而,贝多芬最后终于从沉默中挣扎出来,度过了他的危机时期。从1819年起,贝多芬重又把自己的注意力集中在反封建的斗争中来。此时他创作的五首钢琴奏鸣曲、五首弦乐四重奏,乃至他创作中最伟大的《第九交响曲》(《合唱交响曲》)等作品都具有深刻的意义。但贝多芬最后的晚年是他一生最悲惨、最痛苦的年月,孤寂和贫困的威胁使他穷愁潦倒,孑然一身,1827年3月26日病逝于维也纳。据说在他临终的一刻,暴雨雷电交加,贝多芬举起干枯的手臂向天空作最后的奋击。这种生命不息战斗不止的精神,全部贯注在他那些不朽的巨作中。贝多芬是人类艺术上最伟大的创造者之一。他一方面有着卓越的音乐天斌、炽热的叛逆气质和巨人般的坚强性格;另一方面他那百折不挠的意志和对社会的责任感而产生的崇高思想,形成他作为一个音乐家的特殊品质。他通过自己的创作,特别在他的九部交响曲中,反映了那个时代伟大的人民运动和最进步的思想。他以时代和个人的命运为题,通过深刻的哲理和感人的艺术形象相结合,写出了一系列交响乐作品,表现了从斗争到胜利、从黑暗到光明、从苦难到快乐的资产阶级上升时期的精神历程,他的九首交响曲象珍珠一样永远闪闪发光。通过对贝多芬九首交响曲的研究和分析,特别是其中四首(即第三.五、六,九首)标题性交响曲的剖析,我们不仅可以了解贝多芬全部创作的基本面貌和他那伟大而纯真的思想,而且可以了解到交响乐创作上的重大革新,可以看到交响乐是如何从海顿、莫扎特时代过渡到以舒柏特、门德尔逊为代表的新发展时期。早在贝多芬在世时他就已被公认是具有世界意义的音乐家,他既是伟大的古典作曲家,又以浪漫派的先驱而载入史册。其作品作品 1 no 1 (1795) 钢琴三重奏 No. 1 降 E 大调作品 1 no 2 (1795) 钢琴三重奏 No. 2 G 大调作品 1 no 3 (1795) 钢琴三重奏 No. 3 C 小调作品 2 no 1 (1796) 钢琴奏鸣曲 No. 1 F 小调作品 2 no 2 (1796) 钢琴奏鸣曲 No. 2 A 大调作品 2 no 3 (1796) 钢琴奏鸣曲 No. 3 C 大调作品 3 (1794) 弦乐三重奏 No. 1 降 E 大调作品 4 (1795) 弦乐五重奏 降 E 大调作品 5 no 1 (1796)奏鸣曲 钢琴和大提琴 No. 1 F 大调作品 5 no 2 (1796)奏鸣曲 钢琴和大提琴 No. 2 G 小调作品 6 (1797) 四手联弹钢琴奏鸣曲作品 7 (1797) 钢琴奏鸣曲 No. 4 降 E 大调作品 8 (1797) 弦乐三重奏(小夜曲) No. 1 D 大调作品 9 no 1 (1798) 弦乐三重奏 No. 2 G 大调作品 9 no 2 (1798) 弦乐三重奏 No. 3 D 大调作品 9 no 3 (1798) 弦乐三重奏 No. 4 C 小调作品 10 no 1 (1798) 钢琴奏鸣曲 No. 5 C 小调作品 10 no 2 (1798) 钢琴奏鸣曲 No. 6 F 大调作品 10 no 3 (1798) 钢琴奏鸣曲 No. 7 D 大调作品 11 (1798) 钢琴三重奏 No. 4 降B 大调作品 12 no 1 (1798) 小提琴奏鸣曲 No. 1 D 大调作品 12 no 2 (1798) 小提琴奏鸣曲 No. 2 A 大调作品 12 no 3 (1798) 小提琴奏鸣曲 No. 3 降E 大调作品 13 (1799) 钢琴奏鸣曲 No. 8 C 小调 "悲怆"作品 14 no 1 (1799) 钢琴奏鸣曲 No. 9 E 大调作品 14 no 2 (1799) 钢琴奏鸣曲 No. 10 G 大调作品 15 (1795) 钢琴协奏曲 No. 1 C 大调作品 16 (1796)五重奏 钢琴和管乐器作品 17 (1800) 圆号奏鸣曲 F 大调作品 18 no 1 (1800) 弦乐四重奏 No. 1 F 大调作品 18 no 2 (1800) 弦乐四重奏 No. 2 G 大调作品 18 no 3 (1800) 弦乐四重奏 No. 3 D 大调作品 18 no 4 (1800) 弦乐四重奏 No. 4 C 小调作品 18 no 5 (1800) 弦乐四重奏 No. 5 A 大调作品 18 no 6 (1800) 弦乐四重奏 No. 6 降B 大调作品 19 (1795) 钢琴协奏曲 No. 2 B 降大调作品 20 (1799) 七重奏 E 降 大调作品 21 (1800) 交响曲 No. 1 C 大调作品 22 (1800) 钢琴奏鸣曲 No. 11 B 降大调作品 23 (1801) 小提琴奏鸣曲 No. 4 A 小调作品 24 (1801) 小提琴奏鸣曲 No. 5 F 大调 春("Spring")作品 25 (1801) 小夜曲 D 大调 长笛, 小提琴和中提琴作品 26 (1801) 钢琴奏鸣曲 No. 12 降 A 大调作品 27 no 1 (1801) 钢琴奏鸣曲 No. 13 降 E 大调作品 27 no 2 (1801) 钢琴奏鸣曲 No. 14 升 C 小调 "月光"作品 28 (1801) 钢琴奏鸣曲 No. 15 D 大调作品 29 (1801) 弦乐五重奏 C 大调作品 30 no 1 (1803) 小提琴奏鸣曲 No. 6 A 大调作品 30 no 2 (1803) 小提琴奏鸣曲 No. 7 C 小调作品 30 no 3 (1803) 小提琴奏鸣曲 No. 8 G 大调作品 31 no 1 (1802) 钢琴奏鸣曲 No. 16 G 大调作品 31 no 2 (1802) 钢琴奏鸣曲 No. 17 D 小调 "暴风雨"作品 31 no 3 (1802) 钢琴奏鸣曲 No. 18 E 降 大调作品 32 (1805) 歌曲 - 致希望作品 33 (1802) 七首小作品 钢琴作品 34 (1802) 6变奏曲 钢琴 on an original theme, F 大调作品 35 (1802) 15变奏曲和赋格 钢琴 on an original theme, 降E 大调 "英雄Eroica"作品 36 (1803) 交响曲 No. 2 D 大调作品 37 (1803) 钢琴协奏曲 No. 3 C 小调作品 38 (1803) 钢琴三重奏 No. 8 (Arrangement of the Septet 作品 20)
2023年最火的新书
《命运》、《明克街13号》、《老五》、《渴望生活——梵高传》、《幸福之路》。1、《命运》:蔡崇达继《皮囊》之后的又一优秀小说。讲述的是一个普通中国女性“阿太”跌宕百年的人生,内容深刻、饱含哲思。虽然只是流水账似的记叙,没有刻骨铭心的渲染,但仔细品读,如同经历了一场惊心动魄的苦难。2、《明克街13号》:娓娓道来的故事让人极其舒适,西幻背景仅仅是为了避免和谐神兽,外国人名丝毫不影响观看,阅读门槛比《诡秘之主》相对低一些。3、《老五》:看书的名字就知道,主角是一个低微渺小的连名字都没有的普通人。但是,从我们普通人的视角来看,老五甚至还是我们身边的佼佼者。老五,从小品学兼优,甚至还考上了重点大学。但是,单纯善良的老五,一进社会就跌入了遍布荆棘的现实。4、《渴望生活——梵高传》:美国传记作家欧文·斯通的成名作,是其年仅26岁时的作品。欧文·斯通认为,*能打动读者的不是名人深厚的成就和辉煌,而是他们追求和探索的过程。八十余年来,梵高悲惨而成就辉煌的人生震撼无数读者。5、《幸福之路》:罗素探索现代社会幸福问题的经典生活哲理书。全书简明扼要地分为“不幸福的原因”和“幸福的原因”两大部分,不去讲高深的哲理 和枯燥的说教,而是直接反思生活中最常破坏幸福感的消极心理因素。命运蔡崇达讲的什么故事
命运蔡崇达讲的是阿太一生故事。它以九十九岁的阿太一生的故事为主线,串联起闽南沿海小镇几代人的人生故事、命运选择与时代浮沉。小说中的阿太,原型正是蔡崇达母亲的外婆。出生于福建小渔村的阿太,15岁时被预言命里“无子无孙无儿送终”。为了改写这个命运,她做了一个女性所能做的全部努力,包括孕育子女、收养孩子,与艰难且无常的生活抗争,将自己的人生谱写成一首“命运交响曲”。作者的话:蔡崇达说,这是阿太与命运相处、和解,最终“生下”命运的故事。《命运》很好地讲述了这样一个主题,“阿太的形象蕴含着民间伟大的生命哲学和生存智慧,这是非常精彩而且值得大家关注的。”“阿太不会讲什么大道理,但却会以一言一行给你力量,成为你心底的压舱石。像阿太这样的很多老人都是如此,那种坚韧的力量,是用生命活出来的。”蔡崇达说。他透露,每写完一本书,自己每隔半年就会重读一遍,回想彼时写书的心态和情境,“我只能说我尽力了,《命运》这本书也是,是我那时尽我所能完成的。”分享活动现场,蔡崇达表示,这部作品起心动念于三年前,也是对当时自己生命中遇到的诸多命题——故乡与远方、理想与现实等等的回答。“家乡蕴藏着许多宝贵的生命秩序、精神秩序,它会带给我们坚定的力量。”蔡崇达命运是真实故事吗
蔡崇达《命运》是闽南地区人群奋斗的真实缩影。
《命运》是中国当代作家蔡崇达创作的长篇小说,首次出版于2023年9月。
《命运》以《皮囊》核心人物阿太跌宕百年的传奇人生为主线,串联起闽南沿海小镇几代人的人生故事与时代浮沉。《命运》突破了小说创作的定法,将历史压缩至个体生命的局部、生命的褶皱中,表现了鲜活生动的闽南风土人情,作品以点带面,不仅是阿太个人命运的展现,更是闽南乃至福建土地上爱拼敢赢的人民集体精神的展现。
《命运》这本书想要传达的中心思想:
1、作为一个普通人而言应该承认社会有运气的存在,但是后天的努力是成功的必要条件。
2、命运往往更加青睐于那种不屈不挠,勇敢奋斗的人群。
3、命运的改变往往是从开始自我反思、自我学习、自我努力的方向开始的。
看完《皮囊》,才知道活着最难的是什么
人这一辈子,最难的是什么?
有人说,钱难赚;有人说,情难还;有人说,活着本身就很难;也有人,对这个问题,闭口不谈。
在《皮囊》这本书里,作者蔡崇达说:“生活就是这样的问卷,你不回答,它就会一直追问下去。”
每个人的生活里,都充斥着各种“难”,与其被生活逼着走,不如转过身去,与困难正面相迎。
蔡崇达始终敢于直视自己的人生,他似乎有种洞穿生活本质的天赋,能从最为庸常的故事里,找到直击人心的痛点。
在他的笔下,有不少悲剧人物,但也有人,在与命运的搏击中,化身为自己的英雄。
正如罗曼・罗兰所说: “世界上只有一种真正的英雄主义,那就是在认清生活的真相后依然热爱生活。”
如果你不想被生活,首先就是要认清生活,看清活着最难的是什么。
最难改变的是——偏见
蔡崇达出生于福建的一座沿海小镇,这里的每片海,都沉浮着不同的景致,也翻滚着蔡崇达无尽的回忆。
其中,有个人,给蔡崇达留下了最为深刻的记忆,那就是张美丽。
她是小镇上人人喊打的“妖精”,却是蔡崇达少年时,魂牵梦绕的“女神”。
张美丽年轻时,因为爱上了一个外地男人,不顾家里反对,与他私定终身。
即使后来,这个男人光明正大地娶了她,但守旧的街坊四邻,仍视张美丽为“坏女人”,把她牢牢地钉在了耻辱柱上。
几年后,张美丽乘着改革的东风做起了生意,成了十里八乡的有钱人,可关于自己的指指点点从未停息。
为了消除偏见,她到处捐款,先是拿出5万块给学校建图书馆,后来又砸了20万给镇修大楼。
可是,她捐款越多,对她的诋毁就越强烈。
有人说她买毒品,有人说她做娼妓,就连本家的宗族大佬,都贴出公示,与她断绝关系。
而就在这个节骨眼儿上,她开的 娱乐 城发生了一场械斗,有人被当场打死。
一夜之间,老百姓把 娱乐 城围得水泄不通,大骂张美丽是镇子上的一颗毒瘤。
就连张美丽的母亲都站在人群中,恶地说:“我当时就应该掐死你!”
这句话,成了压垮张美丽的最后一根稻草,那天晚上,她一头撞死在了祠堂门口。
后来人们说,在死之前,张美丽一直喊冤,不停地发誓说自己从来没干过坏事。
张美丽的故事,让我想起了电影《哪吒》里,那句扎心的台词:
“人心中的成见就像一座大山,任你如何努力也无法搬动。”
世界上,最难改变的是别人的看法;而最傻的事情,莫过于活在别人的评价里。
你永远不可能改变所有人,更不可能消除所有的偏见。
我们能做的,是改变自己的心境,勇敢地为自己而活。
最难预料的是——命运
古人言:“卦不敢算尽,畏世事无常。”
天意难测,谁也不知道老天爷发给自己一副什么样的牌。
这句话,放在蔡崇达两个童年玩伴身上,再适合不过。
他们的名字都叫阿小,但一个是渔民家的儿子,一个是富商的公子。
渔民阿小,没读几年书就辍学在家,但他又不甘于做渔民,于是跑到 社会 上混,一路摸爬滚打,还差点饿死。
相比之下,阿小,就是人上人了。
他被一辆高档轿车送来乡下度假,他的漫画书、 游戏 机、拼图……让村里的孩子大开眼界。
每当这些时候,躲在阴影里的渔民阿小,总会咬牙切齿地咒骂命运的不公。
可是几年后,命运的轮盘一转,两个阿小的人生发生了逆转。
阿小,在短短几年内,遭遇了父亲病故,哥哥卷钱跑路的人间悲剧。
而他常年养尊处优,无一技之长,不得不卖掉房子,还清父亲生意上欠下了债款。
之后,阿小靠着四处打零工,勉强维持生计。
当阿小跌至低谷的时候,渔民阿小反而走在了人生的上坡路上。
渔民阿小在 社会 上闯荡几年后,做回了渔民。
他靠着起早贪黑的卖鱼,攒了不少钱。
他买了一块地,建了一座小楼,娶妻生子,尽享天伦之乐。
网上一直很流行一句话:你永远不知道,明天和意外哪个先来。
人生无常,命运难料,没有人能预演自己的人生,我们都是在跌跌撞撞中,摸索着前行。
任何人的生活不可能一直处于高峰,也不会一直待在谷底。
我们需要做的是,无论顺境逆境,别放松对自己的要求。只有让自己变强,才能顺遂地走过命运里的风雨。
最难得到的是——理解
在《皮囊》里,蔡崇达随着思绪,零零散散地讲述着旧时光的故事。
当讲到大学同学张厚朴时,他的字里行间,充满了悲哀和内疚。
他为厚朴的人生感到悲哀,更为自己始终没能理解他而内疚。
读大学后,蔡崇达和厚朴成了室友,但很快俩人就分道扬镳。
原因很简单,厚朴是个叛逆的新潮青年,热爱音乐,以改变世界为理想。
而蔡崇达是个朴素地甚至有点土气的人,他的目标只有一个,就是好好学习,尽早赚钱。
俩人理想不同,自然走上不同的路。
大三这年,蔡崇达成为知名报社的实习生,赶赴北京就职,而厚朴的人生却走进了一条死胡同。
厚朴的“世界乐队”解散了,他自己也因为常年挂科,打架斗殴被学校开除。
分别后不久,厚朴忽然打电话给蔡崇达,希望蔡崇达理解他的困境,带他去北京闯荡。
然而,当时的蔡崇达,无法对厚朴的痛苦感同身受,还像从前那样苦口婆心地劝他做人要踏实。
厚朴指责蔡崇达不懂他,愤怒地挂断了电话,再也没有联系。
又过了两年,厚朴终于受不了理想和现实的落差,在无人理解的绝望中,身亡。
或许,厚朴永远不明白,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人可以对另一个人的伤痛真正地感同身受。
你万箭穿心,你痛不欲生,也仅仅是你一个人的事,别人也许会安慰你,也许会同情你,但永远不会真正感受到你的疼痛。
常言道: 他人难悟,悲喜自渡。
不要指望别人理解自己,更不要把希望寄托在别人身上。
人生在世,能理解你的只有你自己,能救赎你的也只有你自己。
最难放下的是——执念
为什么蔡崇达拼了命地要赚钱?
在书里,他直截了当地给出了答案:因为贫穷。
蔡崇达的家庭贫穷到什么程度?
贫穷到母亲不得不半夜偷偷去菜市场捡烂菜叶子,回来煮着吃。
他们的贫穷除了时运不济,其实和母亲执意建房子脱不开干系。
早些年,父母因为超生了蔡崇达这个老二,丢了工作,还被罚了三年粮食。
后来,父亲经商屡屡受挫,还在蔡崇达读高二这年,中风偏瘫。
可就在父亲刚刚出院后不久,母亲却提出,要加盖家里的房子,盖一座四层小楼。
房子,似乎是母亲永远放下不的执念。
从她结婚那年,她就一直憋着一股劲儿要盖房子。
无奈,家里频遭厄运,房子的事儿就耽搁了下来。
或许是父亲的病刺激到了母亲,总之,她不顾众人劝阻,把家里仅剩的那点钱,都投到了房子上。
最终,房子建好了,生活却毫无起色。
反而陷入一种僵局,一家人整天为钱发愁,争吵不休。
这世上的人,大多苦于两件事:一是得不到,二是已失去。
这本是再正常不过的道理,可偏偏有人不信,紧攥着那些“想要又得不到”的念头,折磨自己。
佛语有言:我执,是痛苦的根源。
很多事,你越是想去办成,越是适得其反;很多梦想,你越是想实现,越是遥不可及。
太过执着的人生,是一场灾难;而学会放下,才是活得通透的智慧。
人生匆匆,何必执念太深,随遇而安,随缘而活,才是与生活和解的最好方式。
最难看清的是——自己
蔡崇达在《皮囊》的最后,写过这样一段话:
“我真正动笔时,才发觉,这无疑像一个医生,最终把手术刀划向自己。”
他开始回忆自己走过的路,向我们毫无保留地剖解他自己。
他承认自己走上文学道路的初衷,是为了赚钱,为了撑起那个偏瘫的家。
为了拿到奖学金,他从小刻苦学习;
为了给父亲治病,他一上大学,就疯狂打工。
为了省下一点车费,他一年到头不回家,大年三十还在值班。
有一次,因为疲劳过度,蔡崇达在工作岗位上发烧近40度,一度昏厥。
他拼了命地赚钱,可当他足以带家人过上好日子的时候,却陷入迷茫。
他质问自己:你真正喜欢的到底是什么?你真正享受的是什么?你到底要什么样的生活?
走过人生的至暗时刻,蔡崇达忽然发现,他看不清的,不是命运,而是自己。
为了看清自己,蔡崇达强迫自己慢下来。
他回到故乡,重走那条斑驳的石板路;他回忆过去,细细品味童年往事;他去远方旅行,感受异国风情。
最终,他发现,自己依然热爱文学,真正享受的是为一个个普通人记录下他们的故事。
当他坐到电脑前,为《皮囊》这本书敲打下一个个句点时,蔡崇达才明白:这正是他苦苦寻觅的感觉。
在希腊的阿波罗神庙前,大门的石板上刻着一行字:“认识你自己”。
生活中,我们总愿花更多的时间去揣摩他人,却很少去探究自己。
而人这一生,最紧要的不是读懂别人,而是认清自己。
看清自己的理想,看清自己的能力,看清自己到底想要哪种生活,才能为生活找准定位,把控好人生前进的方向。
《皮囊》,是蔡崇达写给时光的故事,关于苦难、关于理想、关于自我。
他用这些陈年旧事,为我们凿开了一扇理解命运的大门。
让我们意识到生活从来困难重重,人生从来苦乐参半,命运从来难以捉摸。
路遥在《平凡的世界》中说: “一个平凡而普通的人,时时都会感到被生活的波涛巨浪所埋没。”
生活很难,活着更难,人这一辈就是个渡难的过程。
当我们看清生活里的“难”,只要下定决心,逼自己走下去,必将迎来属于你的晴空万里。
与朋友们共勉。
作者 | 瑾山月,应无所住,而生其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