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用来做什么的,周易有什么用
易经是做什么用的?
《易经》是我国一部最古老而深邃的经典,据说是由伏羲的言论加以总结与修改概括而来(同时产生了易经八卦图),是华夏五千年智慧与文化的结晶,被誉为“群经之首,大道之源”。在古代是帝王之学,家、军事家、商家的必修之术。从本质上来讲,《易经》是一本关于“卜筮”之书。“卜筮”就是对未来事态的发展进行预测,而《易经》便是总结这些预测的规律理论的书。
周易和易经是什么关系
不是一回事。易经有三本,周易是传世的一本。 按照南怀瑾的说法: 《周易》,是周文王在kui里坐牢的时候,他研究《易经》所作的结论。我们儒家的文化,道家的文化,一切中国的文化,都是从文王著作了这本《易经》以后,开始发展下来的。所以诸子百家之说,都渊源于这本书,都渊源于《易经》所画的这几个卦。 事实上还有两种《易经》,一种叫《连山易》,一种叫《归藏易》,加上《周易》,总称为“三易”。《连山易》是神农时代的《易》,所画八卦的位置,和《周易》的八卦位置是不一样的。黄帝时代的《易》为《归藏易》。 《连山易》以艮卦开始,《归藏易》以坤卦开始,到了《周易》则以乾卦开始,这是三易的不同之处。说到这里,我们要有一个概念,现在的人讲《易经》,往往被这一本《周易》范围住了,因为有人说《连山易》和《归藏易》已经遗失了、绝传了。事实上还有没有?这是一个大问题,可以说现在我们中国人所讲的“江湖”中这一套东西,如医药、堪舆,还有道家这一方面的东西,都是《连山》、《归藏》两种易学的结合。 《连山》、《归藏》以外,《周易》的本身这门学问中,有一个原则亦叫作“三易”,意思是说《易经》包括了三个大原则:就是一、变易;二、简易;三、不易。研究《易经》,先要了解这三大原则的道理。 (1)变易 第一,所谓变易,是《易经》告诉我们,世界上的事,世界上的人,乃至宇宙万物,没有一样东西是不变的。在时、空当中,没有一事、没有一物、没有一情况、没有一思想是不变的,不可能不变,一定要变的。譬如我们坐在这里,第一秒钟坐下来的时候,已经在变了,立即第二秒钟的情况又不同了。时间不同,环境不同,情感亦不同,精神亦不同,万事万物,随时随地,都在变中,非变不可,没有不变的事物。所以学《易》先要知道“变”,高等智慧的人,不但知变而且能适应这个变,这就是为什么不学易不能为将相的道理了。 由这一点,我们同时亦了解到印度佛学中的一个名词“无常”。这个名词被一些佛教徒把它慢慢地变成的色彩,城隍庙里塑一个鬼,高高瘦瘦,穿白袍,戴高帽,舌头吐得很长,名“白无常”,而说这个“无常鬼”来了,人就要死亡,这是。实际上“无常”这名词,是一种佛理,意思是世界上没有一种东西能永恒存在的,所以名为“无常”,这就是《易经》中变易的道理。我们中国文化中的《易经》,是讲原则,宇宙中的万事万物,没有不变的,非变不可,这是原则。印度人则是就现象而言,譬如看见一幢房子盖起来,这房子将来一定会倒,看见人生下来,也一定会病、会老、会死,这是看现象而名之为“无常”。 (2)简易 第二简易,是宇宙间万事万物,有许多是我们的智慧知识没有办法了解的。在这里产生了一个问题,我常常跟朋友们讲,也可以说是哲学上的一个对比,天地间“有其理无其事”的现象,那是我们的经验还不够,科学的实验还没有出现,“有其事不知其理”的,那是我们的智慧不够。换句话说,宇宙间的任何事物,有其事必有其理,有这样一件事,就一定有它的原理,只是我们的智慧不够、经验不足,找不出它的原理而已。而《易经》的简易也是最高的原则,宇宙间无论如何奥妙的事物,当我们的智慧够了,了解它以后,就变成为平凡,最平凡而且非常简单。我们看京剧里的诸葛亮,伸出几个手指,那么轮流一掐,就知道过去、未来。有没有这个道理?有,有这个方法。古人懂了《易经》的法则以后,懂了宇宙事物以后,把八卦的图案,排在指节上面,再加上时间的关系,空间的关系,把数学的公式排上去,就可以推算出事情来。这就是把那么复杂的道理,变得非常简化,所以叫作简易。那么,《易经》首先告诉我们宇宙间的事物随时都在变,尽管变的法则很复杂,宇宙万事万物再错综复杂的现象,在我们懂了原理、原则以后,就非常简单了。 (3)不易 第三不易,万事万物随时随地都在变的,可是却有一项永远不变的东西存在,就是能变出来万象的那个东西是不变的,那是永恒存在的。那个东西是什么呢?家叫它是“上帝”、是“神”、是“主宰”、是“佛”、是“菩萨”。哲学家叫它是“本体”,科学家叫它是“功能”。管它是什么名称,反正有这样一个东西,这个东西是不变的,这个能变万有、万物、万事的“它”是不变的。 这是《易经》的三个原则,先要懂得。 ——————————————————详细资料见南怀瑾《周易杂说》,书店都有卖。
《周易》就是用来算卦的吗?
周易不是用来算卦的,明确的说是用来解释天地万物变化规律的。《周易》和《易经》到底是什么关系
很多人接触易学多年,始终还是没搞清楚周易和易经的关系,或者经常性混为一谈。 我们基于易经体系结构的发展脉络,有如下的几个阶段: 一、伏羲氏画卦阶段 上古时代,伏羲通过观察大自然的各种现象,创造出了八卦,并进而发展为六十四卦。此阶段停留在卦象(画)阶段,没有文字。 二、周文王写卦辞阶段周朝时期,周文王姬昌被纣王关押在羑里古城(河南汤阴县)7年,在狱中将六十四卦进行了文字表述;周文王在这个阶段主要针对六十四卦进行卦辞和爻辞的撰写。 六十四卦的卦辞和384爻的爻辞书写完毕,其实也就20多页的内容,此时的阶段成果,我们称之为《周易》,也称为《易》,这里还不叫《易经》,顶多只能叫《易》经。 注:“易经”原有包含三代的说法,包括了 夏朝《连山易》 商朝《归藏易》 周朝《周易》 其中《连山易》、《归藏易》均已失传。三、孔子研易阶段到了春秋末期,孔子晚年突然对《周易》开始感兴趣,并进行了研习,当然也说出了类似“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 跟易相关的话。意思是,“如果能让我年轻几岁,从五十岁开始研究周易,就可以不犯大的错误了”。 在这个阶段中,孔子及其弟子们将《周易》的研习成果进行了多方面的注解,并输出归纳形成了《十翼》,这十翼就是专门用来解释《周易》的著作,包含了《彖》上下、《象》上下、《文言》、《系辞》上下、《说卦》、《序卦》、《杂卦》共有十篇,故称《十翼》,也总称为易传。 所以也就有了如后的总结关系图: 这里大家需要了解一个知识点,就是经和传的关系。 大多数人都知道儒家有十三部经典的经书,我们称之为十三经,即《易》《书》《诗》《周礼》《仪礼》《礼记》 《春秋左传》《春秋公羊传》《春秋榖梁传》《论语》《孝经》《尔雅》《孟子》;这也是上面为什么说《周易》顶多只能叫《易》经,不能叫《易经》的原因。 而针对这些经文进行阐释的著作,称之为传,这也就是上面的《十翼》称为易传的原因,因为它们是专门用来解释《易》的。 所以,现阶段真正的《易经》就是《周易》和《十翼》的综合体。周易其实不是用来算命的,那它究竟是什么作用?
古代是用来的。后来逐渐成为一门学问为人们所研究,里面包含着非常强大的哲学学问,充满中国古代人的智慧。
《易经》是用来干什么的?
《易经》的性质,有的学者认为是专门之书,有的学者认为是阐论哲理之作。其实,《易经》的经文是当时的筮官或圣人根据占筮的原始记录,经过整理加工编篡而成的,可以用来预测吉凶。不过,《易经》不单单可以预测吉凶,更包含宇宙万物天道人道,是一部博大精深的著作,堪称我国文化的源头,对中国几千年来的、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都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无论孔孟之道、老庄学说,还是《孙子兵法》,抑或是《黄帝内经》,无不和《易经》有着密切联系。易-学-大-师-李-冠-论在世界易学大会上开设易学学术研讨会时解释《易经》时是这样解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