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兵法全鉴,易经装修风格

兵法二十四篇说 兵法二十四篇内容简介

1、内容简介:《兵法二十四篇》(以下简称《兵法》)是三国时期造就天下三分之势的著名家、军事家,蜀国丞相——诸葛亮所著,是诸葛亮对于自己多年为相治国与统帅作战的经验的总结,可以说是诸葛亮智慧的结晶。 2、《兵法》原有二十四篇,但现在其中的八务、七戒、六恐、五惧之法现已失传。 3、在陈寿的《三国志·蜀书》中记载:“亮性长于巧思,损益连弩,木流牛马,皆出其意;推演兵法,作八阵图,咸得其要云。言教书奏多可观,别为一集。………… 4、“《诸葛氏集》目录:开府作牧第一、权制第二、南征第三、北出第四、计算第五、训厉第六、综核上第七、综核下第八、杂言上第九、杂言下第十、贵和第十一、兵要第十二、传运第十三、与孙权书第十四、与诸葛瑾书第十五、与孟达书第十六、废李平第十七、法检上第十八、法检下第十九、科令上第二十、科令下第二十一、军令上第二十二、军令中第二十三、军令下第二十四。右二十四篇,凡十万四千一百一十二字。 5、“臣寿等言:……亮毗佐危国,负阻不宾,然犹存录其言,耻善有遗,诚是大晋光明至德,泽被无疆,自古以来未有之伦也。辄删除重复,随类相从,凡为二十四篇,篇名如右。” 6、《隋书·经籍志》也记载:“……梁有《诸葛亮兵法》五卷,又《慕容氏兵法》一卷,亡。” 7、可见,《诸葛氏集》(也称《诸葛亮集》)是后人将诸葛亮的作品收集起来后编订的,而《兵法》是在诸葛亮生前就已经成书了,所以它们并不是同一部作品。

诸葛亮留下了兵法24篇,姜维到底学到了多少?

姜维北伐11次,却连长安的大门都没有到。生平遇到最强的敌手是邓艾,从两个人的数次对战中。姜伟是个将领,可以带兵,可是却没有把恩师的兵法全部学到手。虽然懂,但未必会合理利用。

诸葛亮兵法原文

夫兵权者,是三军之司命,主将之威势。将能执兵之权,操兵之要势,而临群下,譬如猛虎,加之羽翼,而翱翔四海,随所遇而施之。若将失权,不操其势,亦如鱼龙脱於江湖,欲求游洋之势,奔涛戏浪,何可得也。逐恶夫军国之弊,有五(吾)〔害〕焉:一曰,结党相连,毁谮贤良;二曰,(移)〔侈〕其衣服,异其冠带;三曰,虚夸(奴)〔妖〕术,诡言神道;四曰,专察是非,私以动(象)〔众〕;五曰,伺候得失,阴结敌人。此所谓奸伪悖德之人,可远而不可亲也。知人性夫知人之性,莫难察焉。美恶既殊,情貌不一,有温良而为诈者,有外恭而内欺者,有外勇而内怯者,有尽力而不忠者。然知人之道有七焉:一曰,间之以是非而观其志;二曰,穷之以辞辩而观其变;三曰,咨之以计谋而观其识;四曰,告之以祸难而观其勇;五曰,醉之以酒而观其性;六曰,临之以利而观其廉;七曰,期之以事而观其信。将材夫将材有九。道之以德,齐之以礼,而知其饥寒,察其劳苦,此之谓仁将。事无苟免,不为利挠,有死之(劳)〔荣〕,无生之辱,此之谓义将。贵而不骄,胜而不恃,贤而能下,刚而能忍,此之谓礼将。奇变莫测,动应多端,转祸为福,临危制〔胜〕,此之谓智将。进有厚赏,退有严刑,赏不逾时,刑不择贵,此之谓信将。足轻戎马,气盖千夫,善固疆埸,长於剑戟,此之谓步将。登高履险,驰射如飞,进则先行,退则后殿,此之谓骑将。气凌三军,志轻强虏,怯於小战,勇於大敌,此之谓猛将。见贤若不及,从谏如〔顺〕流,宽而能强,勇而多计,此之谓大将。将器将之器,其用大小不同。若乃察其奸,伺其祸,为众所服,此十夫之将。夙兴夜寐,言词密察,此百夫之将。直而有虑,勇而能斗,此千夫之将。外貌桓桓,中情烈烈,知人勤劳,悉人饥寒,此万夫之将。进贤进能,日慎一日,诚信宽大,闲於理乱,此十万人之将。仁爱洽於下,信义服邻国,上知天文,中察人事,下识地理,四海之内,视如室家,此天下之将。将弊夫为将之道,有八弊焉,一曰贪而无厌,二曰 贤嫉能,三曰信谗好佞,四曰料彼不自料,五曰犹豫不自决,六曰荒淫於酒色,七曰奸诈而自怯,八曰狡言而不以礼。将志兵者凶器,将者危任,是以器刚则缺,任重则危。故善将者,不恃强,不怙势,宠之而不喜,辱之而不惧,见利不贪,见美不淫,以身殉国,壹意而已。将善将有(字君)〔五善〕四欲。五善者,所谓善知敌之形势,善知进退之道,善知国之虚实,善知天时人事,善知山川险阻。四欲者,所谓战欲奇,谋欲密,众欲静,心欲一。将刚善将者,其刚不可折,其柔不可卷,故以弱制强,以柔制刚。纯柔纯弱,其势必削,纯刚纯强,其势必亡;不柔不刚,合道之常。将骄将不可骄,骄则失礼,失礼则人离,人离则众叛。将不可 , 则赏不行,赏不行则士不致命,士不致命则军无功。无功则国虚,国虚则寇实矣。孔子曰:「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骄且吝,其余不足观也已。」将疆将有五强八恶。高节可以厉俗,孝弟可以扬名,信义可以交友,沈虑可以容众,力行可以建功,此将之五强也。谋不能料是非,礼不能任贤良,政不能正刑法,富不能济穷,智不能备未形,虑不能防微密,达不能举所知,败不能无怨谤,此之谓八恶也。出师古者国有危难,君简贤能而任之。齐三日,入太庙,南面而立;将北面,太师进钺於君。君持钺柄以授将,曰:「从此至军,将军其裁之。」复命曰:「见其虚则进,见其实则退。勿以身贵而贱人,勿以独见而违众,勿恃功能而失忠信。士未坐,勿坐,士未食,勿食,同寒暑,等劳逸,齐甘苦,均危患;如此,则士必尽死,敌必可亡。」将受词,凿凶门,引军而出。君送之,跪而推毂,曰:「进退惟时,军中事,不由君命,皆由将出。」若此,则无天於上,无地於下,无敌於前,无主於后,是以智者为之虑,勇者为之斗,故能战胜於外,功成於内,扬名於后世,福流於子孙矣。择材夫师之行也,有好斗乐战,独取强敌者,聚为一徒,名曰报国之士;有气盖三军,材力勇健者,聚为一徒,名曰突陈之士;有轻足善步,走如奔马者,聚为一徒,名曰搴旗之士;有骑射如飞,发无不中者,聚为一徒,名曰争锋之士;有射,中必死者,聚为一徒,名曰飞驰之士;有善发强弩,远而者,聚为一徒,名曰摧锋之士。此六军之善士,各因其能而用之也。智用夫为将之道,必顺天、因时、依人以立胜也。故天作时不作而人作,是谓逆时;时作天不作而人作,是谓逆天;天作时作而人不作,是谓逆人。智者不逆天,亦不逆时,亦不逆人也。不陈古之善理者不师,善师者不陈,善陈者不战,善战者不败,善败者不亡。昔者,圣人之治理也,安其居,乐其业,至老不相攻伐,可谓善理者不师也。若舜修典刑,咎繇作士师,人不干令,刑无可施,可谓善师者不陈。若禹伐有苗,舜舞干羽而苗民格,可谓善陈者不战。若齐桓南服强楚,北服山戎,可谓善战者不败。若楚昭遭祸,奔秦求救,卒能返国,可谓善败者不亡矣。将诫《书》曰:「狎侮君子,罔以尽人心,狎侮小人,罔以尽人力。」固行兵之要,务揽英雄之心,严赏罚之科,总文武之道,操刚柔之术,说礼乐而敦诗书,先仁义而后智勇;静如潜鱼,动若奔獭,丧其所连,折其所强,耀以旌旗,戒以金鼓,退若山移,进如风雨,击崩若摧,合战如虎;迫而容之,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卑而骄之,亲而离之,强而弱之,有危者安之,有惧者悦之,有叛者怀之,有冤者(卑)〔申〕之,有强者抑之,有弱者扶之,有谋者亲之,有谗者覆之,获财者与之;不倍兵以攻弱,不恃众以轻敌,不傲才以骄人,不以宠而作威;先计而后动,知胜而始战,得其财帛不自宝,得其子女不自使。将能如此,严号申令,而人愿斗,则兵合刃接而人乐死矣。戒备夫国之大务,莫先於戒备。若夫失之毫厘,则差若千里,覆军杀将,势不逾息,可不惧哉!故有患难,君臣旰食而谋之,择贤而任之。若乃居安而不思危,寇至而不知惧,此谓燕巢於幕,鱼游於鼎,亡不俟夕矣!《传》曰:「不备不虞,不可以师。」又曰:「豫备无虞,古之善政。」又曰:「虿尚有毒,而况国乎?」无备,虽众不可恃也。故曰,有备无患。故三军之行,不可无备也。习练夫军无习练,百不当一;习而用之,一可当百。故仲尼曰:「不教而战,是谓弃之。」又曰:「善人教民七年,亦可以即戎矣。」然则即戎之不可不教,教之以礼义,诲之以忠信,诫之以典刑,威之以赏罚,故人知劝。然后习之,或陈而分之,坐而起之,行而止之,走而却之,别而合之,散而聚之。一人可教十人,十人可教百人,百人可教千人,千人可教万人,可教三军,然后教练而敌可胜矣。军蠹夫三军之行,有探候不审,烽火失度;后期犯令,不应时机,阻乱师徒;乍前乍后,不合金鼓;上不恤下,削敛无度;营私徇己,不恤饥寒;非言妖辞,妄陈祸福;无事喧杂,惊惑将吏;勇不受制,专而陵上;侵竭府库,(檀)〔擅〕给其财。此九者,三军之蠹,有之必败也。腹心夫为将者,必有腹心、耳目、爪牙。无腹心者,如人夜行,无所措手足:无手足者,如冥然而居,不知运动;无爪牙者,如饥人食毒物,无不死矣。故善将者,必有博闻多智者为腹心,沈审谨密者为耳目,勇悍善敌者为爪牙。谨候夫败军丧师,未有不因轻敌而致祸者,故师出以律,失律则凶。律有十五焉,一曰虑,间谍明也;二曰诘,谇候谨也;三曰勇,敌众不挠也;四曰廉,见利思义也;五曰平,赏罚均也;六曰忍,善含耻也;七日宽,能容众也;八曰信,重然诺也;九曰敬,礼贤能也;十曰明,不纳谗也;十一曰谨,不违礼也;十二曰仁,义养士卒也;十三曰忠,以身殉国也;十四曰分,知止足也;十五曰谋,自料知他也。机形夫以愚克智,逆也;以智克愚,顺也;以智克智,机也。其道有三,一曰事,二曰势,三曰情。事机作而不能应,非智也;势机动而不能制,非贤也;情机发而不能行,非勇也。善将者,必因机而立胜。重刑吴起曰:鼓鼙金铎,所以威耳,旌帜,所以威目,禁令刑罚,所以威心。耳威以声,不可(以)不清;目威以容,不可不明;心威以刑,不可不严。三者不立,士可怠也。〔故〕曰,将之所麾,莫不心移;将之所指,莫不前死矣。善将古之善将者有四,示之以进退,故人知禁;诱之以仁义,故人知礼;重之以是非,故人知劝;决之以赏罚,故人知信。禁、礼、劝、信,师之大经也,未有纲直而目不舒也。故能战必胜,攻必取。庸将不然,退则不能止,进则不能禁,故与军同亡;无劝戒则赏罚失度,人不知信,而(资)〔贤〕良退伏,谄顽登用;是以战必败散也。审因夫因人之势以伐恶,则黄帝不能与争威矣。因人之力以决胜,则汤、武不能与争功矣。若能审因而加之威胜,则万夫之雄将可图,四海之英豪受制矣。兵势夫行兵之势有三焉,一曰天,二曰地,三曰人。天势者,日月清明,五星合度,慧孛不殃,风气调和。地势者,城峻重崖,洪波千里,石门幽洞,羊肠曲沃。人势者,主圣将贤,三军由礼,士卒用命,粮甲坚备。善将者,因天之时,就地之势,依人之利,则所向者无敌,所击者万全矣。胜败贤才居上,不肖居下,三军悦乐,士卒畏服,相议以勇 ,相望以威武,相劝以刑赏,此必(然)〔胜〕之徵也。士卒惰慢,三军数惊,下无礼信,人不畏法,相恐以敌,相语以利,相嘱以祸福,相惑以妖言,此必败之徵也。假权夫将者,人命之所县也,成败之所系也,祸福之所倚也,而上(下)〔不〕假之以赏罚,是犹束 猱之手,而责之以腾捷,胶离娄之目,而使之辨青黄,不可得也。若赏移在权臣,罚不由主将,人苟自利,谁怀斗心?虽伊、吕之谋,韩、白之功,而不能自卫也。故孙武曰:「将之出,君命有所不受。」亚夫曰:「军中闻将军之命,不闻有天子之诏。」哀死古之善将者,养人如养己子,有难,则以身先之,有功,则以身后之,伤者,泣而抚之,死者,哀而葬之,饥者,舍食而食〔之〕,寒者,解衣而衣之,智者,礼而禄之,勇者,◇赏而劝之。将能如此,所向必捷矣。三宾夫(二)〔三〕军之行也,必有宾客,群议得失,以资将用。有词若县流,奇谋不测,博闻广见,多艺多才,此万夫之望,可引为上宾。有猛若熊虎,捷若腾 ,刚如铁石,利若龙泉,此一时之雄,可以为中宾。有多言或中,薄技小才,常人之能,此可引为下宾。后应若乃(圆)〔图〕难於易,为大於细,先动后用,刑於无刑,此用兵之智也。师徒已(成)〔列〕,戎马交驰,强弩才临,短兵又接,乘威布信,敌人告急,此用兵之能也。身冲矢石,争胜一时,成败未分,我伤彼死,此用兵之下也。便利夫草木丛集,利以游逸;重塞山林,利以不意;前林无隐,利以潜伏;以少击众,利以日莫;以众击寡,利以清晨;强弩长兵,利以捷次;逾渊隔水,风大暗昧,利以博前击后。应机夫必胜之术,合变之形,在於机也。非智者孰能见机而作乎?见机之道,莫先於不意。故猛兽失险,童子持戟以追之,蜂虿发毒,壮夫旁徨而失色,以其祸出不图,变速非虑也。揣能古之善用兵者,揣其能而料其胜负。主孰圣也?将孰贤也?吏孰能也?粮饷孰丰也?士卒孰练也?军容孰整也?戎马孰逸也?形势孰险也。宾客孰智也?邻国孰惧也?财货孰多也?百姓孰安也?由此观之,强弱之形,可以决矣。轻战螫虫之触,负其毒也;战士能勇,恃其备也。所以(锐)〔锋〕锐甲坚,则人轻战。故甲不坚密,与肉袒同;〔弩不及远,与短兵同〕;射不能中,与无矢同;中不能入,与无镞同;探候不谨,与无目同;将帅不勇,与无将同。地势夫地势者,兵之助也,不知战(他)〔地〕而求胜者,未之有也。山林土陵,邱阜大川,此步兵之地。土高山狭,蔓衍相属,此车骑之地。依山附涧,高林深谷,此弓弩之地。草浅土平,可前可后,此长戟之地。芦苇相参,竹树交映,此枪矛之地也。情势夫将有勇而轻死者,有急而心速者,有贪而喜利者,有仁而不忍者,有智而心怯者,有谋而情缓者。是故勇而轻死者,可暴也;急而心速者,可久也;贪而喜利者,可遗也;仁而不忍者,可芳也;智而心怯者,可窘也;谋而情缓者,可袭也。击势古之善斗者,必先探敌情而后图之。凡师老粮绝,百姓愁怨,军令不习,器械不修,计不先设〔卒不练习〕,外救不至,将吏刻剥,赏罚轻〔懈〕,营伍失次(次),战胜而骄,可以攻之。若用贤授能,粮食羡余,甲兵坚利,四邻和睦,大国应援,〔粮备有余,政教不虚〕,敌有此者,引而计之。整师夫出师行军,以整为胜。若赏罚不明,法令不信,金之不止,鼓之不进,虽有百万之师,无益於用。所谓整师者,居则有礼,动则有威,进不可当,退不可逼,前后应接,左右应旄〔与之安〕,而不与之危,其众可合而不可离,可用而不可疲矣。厉士夫用兵之道,尊之以爵,赡之以财,则士无不至矣;接之以礼,厉之以信,则士无不死矣;畜恩不倦,法若画一,则士无不服矣;先之以身,后之以人,则士无不勇矣;小善必录,小功必赏,则士无不劝矣。自勉

诸葛亮去世后留下兵法二十四篇,姜维学了多少?

在古典名著《三国演义》里边,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说的就是诸葛亮。三国时期,诸葛亮绝对是最厉害的谋士了,他神机妙算,军事才华简直无人能敌。后来,魏国出了个司马懿。尽管司马懿老谋深算,实力和诸葛亮不相上下,但是从二人的争斗来看,诸葛亮还是更胜一筹。那么,诸葛亮死后留下兵法二十四篇,姜维学会了多少?邓艾:很厉害!诸葛亮辅佐刘备当初,若不是刘备三顾茅庐去请诸葛亮出山的话,那么或许刘备后来也不会迅速壮大自身实力。众所周知,刘备一开始居无定所,实力是远远弱于曹操和孙权的。可是随着诸葛亮来到身边辅佐之后,刘备简直如虎添翼,瞬息之间就扭转乾坤,这才有了一个强大的蜀国,三分天下的局势不久之后也随之出现。刘备去世后,诸葛亮依然尽心尽力地完成刘备的遗愿,正是在他的努力下,蜀国才能再度焕发出新的活力。要知道,在刘备发动夷陵之战后,蜀国元气大伤,而且不少得力干将也折损在了这场大战之中。其他人想要让国力再度变得强盛起来可是难如登天,不过诸葛亮是个神一般的人物,自然能够做到。在诸葛亮人生的最后一段岁月中,为了摆脱困境,他不得已发动了北伐。遗憾的是,因为种种原因导致这场北伐最后并未成功,而且诸葛亮不等北伐结束就不幸病逝了。离开人世后,诸葛亮还不忘把自己的心血之作《兵法二十四篇》留给了自己最为信任的一名将领姜维。诸葛亮身前十分器重姜维,所以在他死后才会把兵法著作传授给姜维,希望他有朝一日能够成为一名战无不胜的将领。姜维为了不辜负诸葛亮的厚望,也十分用心地去学习了诸葛亮留下的兵法。后来,姜维也仿照诸葛亮那样进行了多次北伐。在北伐期间,姜维最大的敌人便是邓艾这个老奸巨猾的曹魏将领。他们两人之间的斗争就像诸葛亮和司马懿之间的斗争一样,你不让我我不让你,斗得你死我活。后边,大战到了白热化阶段。狡猾的邓艾见敌军来袭,赶紧使出空城计,结果,姜维的部下中计被伏击,死伤惨重。姜维也不甘示弱,很快便以牙还牙,派兵突袭邓艾。可以说,姜维和邓艾两人的军事才能在伯仲之间。那么,诸葛亮的《兵法二十四篇》邓艾究竟学会了多少呢?其实,他真没学会多少,不过也学会了一部分。

诸葛亮有什么兵书?

有《武侯兵法》,但最早见于宋代,当是后人托名伪作,不过其中有不少观点,从风格和特点上,确实是承袭自诸葛一脉,所以应该是作者在借鉴了武侯一生的征战后,归纳总结并加以发挥写成的

诸葛亮的的兵要全篇

按: 张澍编纂的《诸葛亮集》之第二卷录有《兵要》十篇,皆是编者自《太平御览》及《 北堂书钞》中辑录的片言只语,其中有讲行军、扎营时需注意的要点,今选录其中论“将”之三篇,供大家参阅。兵要(四) 不爱尺璧【1】而爱寸阴【2】者,时难遭而易失也【3】。故良将之趋时4也,衣不解带,足不蹑地,履遗不蹑【5】。 注 释【1】尺璧 美玉之长大者。 【2】寸阴 指时间,寸金难买寸光阴。 【3】时难遭而易失也 指战机难遇而易失。 【4】趋时 指为将者要抓住战机,军情紧急,瞬息万变,而且人命关天。 【5】足不蹑地,履遗不蹑 此言为了抓住战机,必须行动迅疾以争取时间。蹑,追踪,言起身时足不停地,也就是毫无踪迹地去追踪,作战的时机即使脱落鞋子也不花时间睬它,以免贻误战机。 语 译为将者要不爱美玉而珍惜每一次战机到来的时间,因为有利的时机难以相遇而极易错失,所以作为良将之追逐作战的时机,睡觉时衣不解带,起身时足不停地不露任何踪迹地去捕捉战机,即使脱落了脚上的靴子也不去睬它,以免贻误战机。 研 析 《孙子兵法》的军争篇称:“故其疾如风。”此言行军作战之时,为了应对战机,无论进或者退都必须做到来无影去无踪。当然这种快速应对也是有条件的,若兵处死地,疾战则存,不疾战则亡。进攻的话,“兵之情主速,乘人之不及,由不虞之道,攻其所不戒也。”(《孙子兵法》九地篇)说到底是因为军情瞬息万变,为将之勇者,要能乘势决胜,决不能逡巡拖延贻误战机也。 兵要(五) 贵之而不骄【1】,委之而不专【2】,扶之而不隐【3】,免之而不惧【4】,故良将之不动也,犹璧之不污【5】。 注 释【1】贵之而不骄 贵,高贵的地位。指处于高位而不骄傲。 【2】委之而不专 君主委其重任而不专断独行,《孙子兵法》计篇有言:“将听吾计,用之必胜。将不听吾计,用之必败,去之。” 【3】扶之而不隐 指君主派人扶之而不是事事依靠他人。隐,凭倚。 【4】免之而不惧 指被免职时亦不患得患失。 【5】犹璧之不污 若美玉白璧而没有任何污点。 语 译为将者,地位贵重的时候不骄傲,被委以重任时不专断,有人扶持的时候不依赖,被免职的时候不恐惧,所以良将的一言一行不为外物所动,就好似璧玉那样没有任何污点。 研 析 此言为将者所需之做人的品德。知兵知将,国家安危之主,择人授任,无非是德才二项,既要用其才,更要知其德。有时候,有才缺德者,个人私心重,患得患失,在关键时刻,往往祸莫大也。如蜀之彭羕,广汉人,才华横溢,但姿性骄傲。刘备领益州牧时,彭从布衣起为治中从事,便形色嚣然,自矜得意,位贵而骄。一旦被疏远,左迁地方太守,便私情不悦,被免而私心惧,往诣马超,称:“卿为其外,我为其内,天下不足定也。”马超把彭羕的话上报给刘备,结果彭羕被下狱诛死,马超也处境艰难了。 兵要(九) 有制之兵【1】,无能之将【2】,不可以败。无制之兵【3】,有能之将,不可以胜【4】。 注 释【1】有制之兵 制是指士兵受部曲编制和作战时金鼓进退的节制。《孙子兵法》计篇:“法者,曲制官道主用也。”官者,偏裨校列各有官司,道者,营阵开阖各有道径也。主者,君也。 【2】无能之将 言将若无能,将能,而君不御者胜,反之,将不能而君御之则胜也。 【3】无制之兵 指士兵没有严格的编制和训练,如同一盘散沙。 【4】有能之将,不可以胜 如果将无制之兵,其士卒“厚而不能使,爱而不能令,乱而不能治,譬如骄子,不可用也”。(《孙子兵法》地形篇)结果是“卒强吏弱”,将无威重,何以使战,故云不可以胜。 语 译编制清晰,制度和纪律严明的军队,即使统率的将领指挥无能,也不会被迅即打败。毫无法纪的军队,即使将领再有才能,也打不了胜仗。 研 析诸葛亮带兵,强调对军队必须要有严明的组织纪律,胜于对将领才能的发挥和使用。在这一点上他的器度不如曹操和孙权,他们都善于使将,魏、吴二国都出了一批杰出的将领,在蜀国除了诸葛亮之外,将才很少,找不到几个能独立善战统率全局的将领,可以说诸葛亮缺少将将之才能。《孙子兵法》非常强调将领在战争中的作用和影响,其在作战篇云:“知兵之将,民之司命,国家安危之主也。”在谋攻篇讲:“夫将者,国之辅也,辅周则国必强。”将有强弱,关键将将之主如何用将。将之统兵,亦各有风格。《史记·李将军列传》便讲到武帝初年李广与程不识二人不同的带兵风格,其云:“程不识故与李广俱以边太守将军屯。及出击胡,而广行无部伍行阵,就善水草屯。舍止,人人自便,不击刁斗以自卫,幕底省约文书籍事,然亦远斥候,未尝遇害。程不识正部曲行伍营陈,击刁斗,士吏治军簿至明,军不得休息,然亦未尝遇害。不识曰:‘李广军极简易,然虏卒犯之,无以禁也;而其士卒亦佚乐,咸乐为之死。我军虽烦扰,然虏亦不得犯我。’是时边郡李广、程不识皆为名将,然匈奴畏李广之略,士卒亦多乐从李广而苦程不识。”这是二种不同的带兵风格,用现在的话讲,李广比较接近人治,而程不识则比较接近法治。比较起来李广更人性化一些,二者之间,士卒更喜欢李广。李广为什么能得士卒之死力,那是因为“视卒如婴儿,故可与之赴深溪,视卒如爱子,故可与之俱死。”(《孙子兵法》地形篇)比较而言诸葛亮更倾向于程不识带兵的方法。司马迁为李广列传,程不识则附于李广传内,亦可见其倾向了。关于这二种带兵的方法,王夫之在《读通鉴论》中也有一段精辟的议论,其云:“太史公言:‘匈奴畏李广之略,士卒亦乐从广而苦程不识。’司马温公曰:‘效不识,虽无功,犹不败。效李广,鲜不覆亡。’二者皆一偏之论也。以武定天下者,有将兵,有将将。为将者有攻有守,有将众,有将寡。不识之正行伍,击刁斗,治军簿,守兵之将也。广之简易,人人自便,攻兵之将也。束伍严整,斥候详密,将众之道也;刁斗不警,文书省约,将寡之道也。严谨以攻,则敌窥见其进止而无功;简易以守,则敌乘其罅隙而相薄。将众而简易则指臂不相使而易溃;将寡以严谨,则拘牵自困而取败。故广与不识,各得其一长,而存乎将将者尔。将兵者不一术,将将者兼用之,非可一律论也。人主,将将者也。大将者,将兵而兼将将者也。”诸葛亮偏于程不识的风格,他不放手,故其手下难有名将也。 补白:将将与将兵是有区别的,《汉书·韩信传》记载有刘邦与韩信的一段对话,其云:“上(指刘邦)尝从容与信言诸将能各有差,上问曰:‘如我,能将几何?’信曰:‘陛下不过能将十万。’上曰:‘如公何如?’曰:‘如臣,多多益办耳。’上笑曰:‘多多益办,何为为我禽?’信曰:‘陛下不能将兵,而善将将,此乃信之为陛下禽也。且陛下所谓天授,非人力也。’”所谓“天授”,乃是马屁话,然而韩信所言将将与将兵之区别确实存在,将兵是带兵在第一线作战,将将是用将带兵,制订战略,统将者为帅,统兵者为将。即以三国鼎峙这个时期而言,曹操、孙权、刘备、诸葛亮都是将将者,若曹操手下的夏侯渊,他是曹操的妹婿,一勇将也。《三国志·魏书·夏侯渊传》称:“初,渊虽数战胜,太祖常戒曰:‘为将当有怯弱时,不可但恃勇也。将当以勇为本,行之以智计;但知任勇,一匹夫敌耳。’”将将者,要知所将之将的长短,扬其长而戒其短。后来夏侯渊在汉中阳平关一役,为刘备所袭,渊战死,不幸为曹操所言中。再说吕布,是一员善战的勇将,他原来是丁原的部属,杀丁原而投靠董卓,与董卓以父子相称,后来又投靠王允而刺杀董卓。在长安他为董卓部下李傕所败,又投奔袁术,术不纳,转投袁绍,绍亦不容,转而与张杨合。吕布最终为曹操所败而俘缚,“布曰:‘缚太急,小缓之。’太祖曰:‘缚虎不得不急也。’布请曰:‘明公所患不过于布,今已服矣,天下不足忧。明公将步,令布将骑,则天下不足定也。’太祖有疑色。刘备进曰:‘明公不见布之事丁建阳及董太师乎!’太祖颔之。布因指备曰:‘是儿最叵信者。’於是缢杀布。”(《三国志·魏书·吕布传》)这从将将者若曹操而言,对于反复无常的人,虽善战,亦不可信用。从为将者言,真如东晋的刘牢之那样,“事不可者,莫大于反。”“一人而三反,岂得立也!”(《晋书·刘牢之传》)正如《兵要》所言:“人之忠也,犹鱼之有渊,鱼失水则死,人失忠则凶。故良将守之,志立而名扬。”将将者还必须注意培养将的才智,若孙权要吕蒙好好读书,毛泽东曾要罗瑞卿及许世友读《吕蒙传》,其中裴松之注引《江表传》曰:初,权谓蒙及蒋钦曰:“卿今并当涂掌事,宜学问以自开益。”蒙曰:“在军中常苦多务,恐不容复读书。”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令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少时历《诗》、《书》、《礼记》、《左传》、《国语》,惟不读《易》。至统事以来,省三史、诸家兵书,自以为大有所益。如卿二人,意性朗悟,学必得之,宁当不为乎?宜急读《孙子》、《六韬》、《左传》、《国语》及三史。孔子言:‘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光武当兵马之务,手不释卷。孟德亦自谓老而好学。卿何独不自勉勖邪?”蒙始就学,笃志不倦,其所览见,旧儒不胜。后鲁肃上代周瑜,过蒙言议,常欲受屈。肃拊蒙背曰:“吾谓大弟但有武略耳,至于今者,学识英博,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今论,何一称穰侯乎。兄今代公瑾,既难为继,且与关羽为邻。斯人长而好学,读《左传》略皆上口,梗亮有雄气,然性颇自负,好陵人。今与为对,当有单复以郷待之。”密为肃陈三策,肃敬受之,秘而不宣。权常叹曰:“人长而进益,如吕蒙、蒋钦,盖不可及也。富贵荣显,更能折节好学,耽悦书传,轻财尚义,所行可迹,并作国士,不亦休乎!”将的成长还须帅来培养,既要有战争的历练,也要有思想文化的素养,要鼓励他们勤于读书学习。“将当以勇为本,行之以智计。”这个智从哪儿来,还得靠读书,总结和学习前人的经验教训。通过战前的调查研究才能知己知彼,面对现代化的战争,还必须懂得科学技术,掌握信息化时代的信息战。战略战术,既要懂得现代战争的特征,也要懂得传统的军事理论,它能扩大将领们更为长远的眼光。《孙子·计篇》:“将者,智、信、仁、勇、严也。”这五者是为将必须具备之素质,其中“智”是第一位,“勇”在第四位。曹操注曰:“将宜五德,备也。”杜牧解释五德曰:“盖智者,能机权识变通也;信者,使人不惑于刑赏也;仁者,爱人悯物知勤劳也;勇者,决胜乘势不逡巡也;严者,以威刑肃三军也。”其实这五者,在军事上是如此,在商战上,何尝不是如此。为帅者,还必须调和将与将之间可能产生的矛盾,才能协调好战场上如何协同作战。马超自汉中来投奔刘备,不是刘备的旧部,《三国志·蜀书·关羽传》载:羽书与诸葛亮,问超人才可谁比类。亮知羽护前,乃答之曰:“孟起兼资文武,雄烈过人,一世之杰,黥、彭之徒,当与益德并驱争先,犹未及髯之绝伦逸群也。”羽美须髯,故亮谓之髯。羽省书大悦,以示宾客。这是诸葛亮在做关羽的思想工作。又如黄忠本是刘表的部属,曹操克荆州时,一度归属曹操,后归刘备,在定军山打败夏侯渊,立下大功,刘备以黄忠为后将军。诸葛亮对刘备说:“忠之名望,素非关、马之伦也,而今使令同列,马、张在近,亲见其功,尚可喻指,关遥闻之,恐必不悦,得无不可乎!”先主曰:“吾当先解之。”(《三国志·蜀书·黄忠传》)可见诸葛亮时时注意调节内部诸将之间的相互关系。维护将领之间的团结与协调,这是巩固自身军队内部团结的首要任务。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