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有哪些忌讳,信道教的人有什么忌讳

道家如何忌口

修道以精气为宝,而中医也正是根据这个理念来治病的。道家、中医认为人之所以病 是气不通或邪气入侵阴阳不调,因而生病。 这与忌口有什么关系??当然有,中医以草药来治病取的也是气,故此有些病治好了是要终身忌食某些东西的。道家呢?道家修炼以气为主,气必以正以纯为要。尤其是在学符咒来说,最忌秽气。那什么东西对修道来说是秽气的,那就忌什么东西了。比如天地人三秽,鸽子肉牛肉狗肉,这些肉对 而有些是因某种动物有某种德行,我们敬佩它的那种精神 所以也不吃它的肉,此外还有忌鲤鱼大雁乌鱼等肉。还有各种气味辛辣的植物也会对气造成影响,如大蒜葱辣椒之类的植物。道家的规定不是毫无理由的,但是历史久了,有些东西我们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所以在外人看来就成了莫名其妙的规定了

信奉道教需注意的问题~?

分类: 社会/文化 >> 问题描述: 信奉道教有没有大戒或者忌讳做的事情? 解析: (一)道教主要戒律 道教主要戒律有想尔九戒;五戒;十戒;碧玉真宫大戒规;军佑帝君十戒;智慧上品大戒;智慧闭塞六情上品成;智慧度生上品大戒;三洞众成文;三坛大戒及崇百药;说百病等等。这些戒律的内容大同小异,只不过产生的时代不同,一些高道大德对戒律的观点不同而已,但其目的都是一致的。下面将其主要者分述如下: (1)想尔九戒:即“老君想尔戒”,又称“道德尊经想尔戒”。戒文源出于《老子道德经想尔注》,分上中下三品,共九条。上品戒文是:行无为;行柔弱;行守雌勿先动。中品戒文是:行无名;行清静;行诸善。下品戒文是:行无欲;行知止足;行推让。想尔九戒体现了老子《道德经》的宗旨。正一认为,能持上品戒者,可望位登仙班;能持中品戒者,可以延年益寿;能持下品戒者,可以避免夭伤。想尔九戒成为正一派的主要戒律之一。 (2)五戒:即老君五戒,托称太上老君演说之戒。第一戒杀,第二成盗,第三戒淫,第四戒妄语,第五戒酒。道教规定,箓生弟子受三戒后,再受五戒,五戒与三戒会为八戒。五戒在天为五纬,天道失戒则视灾异;在地为五岳,地道失戒则百谷不成;在数为五行,五数失成则水火相薄,金木相伤;在治为五帝,五帝失戒则祚夭身亡;在人为五脏,五脏失戒则性发狂。五戒失一则命不成。《太上老君戒经》中说:“是五戒者持身之本,持法之根。善男人,善女人,愿乐善法,受持终身不犯,是为情信。”即清信弟子、 *** 弟子所受戒律。 (3)九真戒:亦称“九真妙戒”,为亡者所持之戒。系九天帝君亲口宣说,佩奉者升入九天,轻侵者堕入九地。《道法会元》卷二O称,“九真戒者,宣告亡灵,奉戒专心,克臻妙道。”据《北帝伏魔神咒妙经》卷六称,此戒内容为:一者敬让,孝养父母;二者克勤,忠于君王;三者不杀,慈救众生;四者不淫,正身处物;五者不盗。推人损己;六者不咳,凶怒凌人;七者不诈,谄贼害善;入者不骄,傲忽至真;九者不二,奉成专一。《无上玄元三天玉堂大法》谓: 世人若能受九真妙戒,佩受救苦长生宝箓,生在之日,受之福报,寿龄绵远,运尽数终,不趋轮回,直上丹天。 (4)动真戒:初真戒是人道者必须遵守的金科玉律,是人道的门户,是修道的起点。初真戒有五戒、八戒、十成和女真九戒等。《初真戒说》里就制定初真戒的意义说得很详细,目的就是树立道心,弘道立德。 初真戒要求十恶不生,无思无为,一念修道,去掉凡心,以戒为师。 清代王常月著的《初真戒律》中,让人道者先受三皈依戒:第一皈身,太上无极大道。永脱轮回,故曰道宝;第二皈神,三十六部尊经。得闻正法,放日经宝;第三皈命,玄中大法律,不落邪见,故曰师宝。 ①初真五戒:初真五戒是初真戒的根基,是人道之初门,清心之良方,是出俗与人俗的枢纽,每人道者,”必须牢牢领会其意。 五戒指:一、不得杀生;二、不得荤酒;三、不得口是心非;四、不得偷盗;五、不得邪淫。 这五戒是持身之本,护法之根,如果能以此五戒为对照,就能益算延龄,天神护佑,永脱五刑之苦,世世不失人身。 五戒后来发展成“八戒”。陆修静在《受持八戒》中说:”在五戒之外加:六、不得杂卧高广大床;七、不得普习香油,以为华饰;八、不得耽着,以作倡伎。 ②初真十戒:持五戒者,校正身心,去除杂念,许受虚皇天尊所命初真十成。十戒为: 第一戒者,不得不忠不孝,不仁不信,当尽节君亲,推成万物;第二戒者,不得阴贼潜谋,害物利己,当行阴德,广济群生;第三戒者,不得杀害含生,以充滋味,当行慈惠,以及昆虫;第四戒者,不得淫邪败真,秽慢灵气,当守贞操,使无缺犯;第五戒者,不得败人成功,离人骨肉,当以道助物,令九族雍和;第六成者,不得谗毁贤良,露才扬己,当称人之美善,不自优其功能;第七戒者,不得饮酒食肉,犯律违禁,当调和气性,专务清虚;第八戒者,不得贪求无厌,积财不散,当行节俭,惠恤贫穷;第九戒者,不得交游非贤,居处秽杂,当慕胜己,栖集清虚;第十戒者,不得轻忽言笑,举动非真,当持重寡辞,以道德为务。 这十戒,托虚皇天尊所命,能做到者,天神护佑,永脱一切苦脑。“十戒”注重道教徒的品德修养,要做到忠、孝、济世、守身、节俭、利人、清修,作为修道养性的前提,洁身戒行的道德规范,能使道教徒品行端正,世人竟向慕之、归之。 道教特别讲究广济群生,要回光返照,与人为善,则广施阴德,普济群生,乃为人道之本。对贞操方面来讲要独拔常伦,顿息尘缘,断绝 *** ,精修道行,当证仙阶,福及九祖,庆流一门。对于财物方面来讲:夫人之贫富,命禀生初悉已前定,若生财有分,用尽还来,若胎骨受贫,广求不富,能明此理,一切取觅付之自然,非己之财不妄取,非义之财不苟得。合得之财,随分取可,不陷于贪求无厌之欲,能做到“十戒”的人,则心领神会,精神分明,修道积德之第一步成矣。 ③女真九戒:王常月在初真戒后面,还加上了女真九戒,作为道站信女修持之戒,九戒为:一曰,孝敬柔和,慎言不妒;二曰,贞洁持身,离造秽行;三日,借诸物命,慈憋不杀;四曰,礼诵勤慎,断绝荤酒;五日,衣具质素,不事华饰;六曰,调适性情,不生烦恼;七日,不得数赴斋会;八日,不得虐使奴仆;九日,不得窃取人物。 道教经书上讲只要能持戒修持,必生十善之家,不经地狱之若,精进修道,则名登紫府,位列仙班。 (5)中极大戒:中极戒是元始天王授给太上高圣道君,以传太微天帝及太极高仙。此减共三百条,称“中极三百大成”。中极戒的内容非常详细,从言行举止到传授戒第,无所不包,可谓道教最为详细的戒律之一。但中极成中有的内容已不适应时代要求,则应区别对待。持初真戒时能毫无过犯,方许接中极戒。 (6)天仙大戒:天仙大戒是三坛圆满的最后一个大戒。三坛圆满即为全真传戒时以初真戒、中极戒、天仙大戒三戒为主的三坛传授方式。持三百中极大戒毫无过犯者,方授天仙大戒。 道书上讲受天仙戒者称妙道师;受中极威者称妙德师;受初真戒者称妙经师。 (7)斋日:斋日也就是指斋月中某一天或祖师圣诞或有斋醒科仪等活动时,道教徒必须严格按照道教仪范所规定内容行事。 道教在制定戒律的同时,还特别设立了斋田,斋田是一月之中应持斋戒的日子。这一天必须严格遵守道教戒律,这样举行仪式时才能有天神护佑,才能有求必应,心神感应。 道教的斋田有十直斋日、八节斋日、三元斋日、四始斋日,三会斋日。 ①十直斋日:每月一日,八日,十四日,十五日,十八日,二十三日,二十四日,二十八日,二十九日,三十日(小月可取二十七日)。 ②八节斋日田:立春日,春分日,立夏日,夏至日,立秋日,秋分日,立冬日,冬至日。 ③三元斋日田:正月十五,七月十五,十月十五。 ④四始斋日:正月一日,四月一日,七月一日,十月一日。 ⑤三会斋日:正月七日,七月七日,十月五日。 这些斋日是持戒做斋的特定时间,斋日里必须严格持戒、护成,这样才能真正以身正教化世人,以净心感化世人。 ⑥违戒的处罚:违成谓受戒道士违背所应受持的规戒条律。破戒谓道士受持规戒后重又违犯规戒。对违戒、破戒者,原本都有统一规定,后来各宫观以清规作为处罚的标准,现在基本是以批评教育为主,直至推单(开除)。 ⑦现行主要斋日:现在各全真庙宇中的斋日与传统定制有些变化,十方丛林主要以农历初一、十五及祖师圣诞日等作为斋日,子孙庙里还以传统定制斋日为主。 (二)道教主要仪范 (1)早晚功课: 早晚功课是全国现有两大派全真、正一派的早晚必修课。早晚课约起于南北朝以后。住观道上每日卯酉二时上殿作课,诵念香赞、开经偈、净、净口咒、净身咒以及《清静经》、《玉皇心印妙经》等经,唱赞礼拜,一是修真养性,二是祈祷崇拜,三是坚定道心,四是为了体现宫观道风的管理。早晚功课现在各常住都按传统定制早晚上殿。 (2)全真传戒: 传戒,又称开期传戒。指从开坛传戒到传戒圆满的整个过程。道士出家,初入道观者为道童,在子孙庙拜师学经,等到了十方丛林开坛传戒之时,子孙庙的师父便荐其赴丛林受戒。 道教全真传戒,是从金元全真教出现以后,长春真人邱处机逐根据道教已有的戒律,订立了道教全真传戒仪范。清顺治年间,全真龙门派第七代律师王常月方丈又创全真丛林,在北京白云观首次公开设坛传戒。他承袭全真派戒法科仪,讲说《初真戒》、《中级戒》、《天仙大戒》,合称“三坛圆满大戒”。王常月说:“学道不持戒,无缘登真箓。”传戒时,戒坛一般分为三期进行。传戒由十方丛林的方丈负责,称为“传戒律师”,又调传戒本师。 传戒期间经过“考偈”:受戒弟子分清名次,按《千字文》次序排号,传戒圆满后,编入《登真箓》。获得戒名后,自愿遵守戒律不犯规戒,经审查合格,发给“戒牒”,以为凭据。 (3)正一授箓 “箓”通常指记录有关天官功曹、十方神仙名属,召役神吏,施行功法术的牒文。正一道士只有得受法箓,才能名登天曹,才能有道位神职。有了道位神职的道士,其斋醮中的章词,才能奉达天庭,才能得到神灵护佑,反之斋醮章词无效。 道士受箓之后,箓牒中拔付受箓者有护身将帅,协助受箓者在主持斋醮时,斩妖除邪。拔度生灵,救济困厄。未受箓受职,就无权遣神役鬼。 “受箓”的意义是“戒除情性,止塞愆非,制断恶根,发生道业,从凡入圣,自始及终,先从戒箓,然始登真。” 道士受箓后,颁发给职券牒文,以证其所得之法职,名所录之神界,以通达神灵。简称为“职牒”。 (三)建国后的传授戒箓 (1)全真恢复传戒制度 全真传授戒法,自元朝邱长春真人订立传戒仪范始,已有七百多年历史。清康熙年间王常月方丈在白云观开“三坛大戒”,广度弟子,全真道风大振。 后来由于战乱,一度停止。1947年在四川成都二仙庵举行过后,一直未举行。为了弘扬全真优良传统,1989年在北京白云观举行了建国后第一次全真传戒活动。有75名全真道士参加了受戒活动,其中乾道占60%,坤道占40%,绝大部分为青年道士。 通过传戒活动,使戒子们学到了道教知识,提高了道德素质,有益于个人修持和道风的弘扬。 为适应新时期全真派发展的需要,中国道教协会于1995年11月在四川青城山举行了建国后第二次传戒活动,全国各名山宫观的求戒弟子400余人参加了这次传戒活动。 这次传戒活动历时20多天,规模空前。经过戒坛审核,发给戒子“净戒牒”,以及《初真戒》、《中极戒》、《天仙大戒》、《守戒必持》等经书律文。

道家忌讳哪些数字

道家忌讳4,中国人大多也忌讳4,因为4就是死,两个4更加严重,寓意着十分不好的征兆。1、心理暗示偶然因素随着自己的关注而让你觉得是个普遍现象,就是当人怀孕了就更容易发现孕妇,你开了奔驰就更容易看到奔驰,你拎个LV就发现满大街都是LV。看到44就当作四个人,是双数,看起来世界其实还挺美好的。2、生物钟作用原因是个人的生物节律性,即生物钟在起作用。44可能是每天注意力周期性减弱的时候,在这个时间点,可能会感觉到倦怠、饥饿、分心等等,不要小看生物钟,它有时会精确到让人吃惊的地步。无论是哪一种原因,都可以看作是心理压力的一种表现。面对生活积极的意义:只要对待生活乐观点,微笑着面对。这样即使看到44,也会有别番意识,也可能是指44岁时事业成功。也可能是44岁才娶老婆, 44 岁有孩子等等。 凡事多往好处去想,乐观点,如果担心44的意识是会死 ,那么请珍惜现在的每一天 ,都过的有意义 ,别再浪费时光了。当然,也不是叫把钱都花光的意识 ,有意义的事情也许是你陪伴家人,或许是每天认真的工作,可能是跟自己喜欢的人在一起, 对生活笑,生活就对自己笑,对生活哭,生活就对自己哭,那是生活。请面带生活积极乐观点吧。

道教的忌讳为什么是“道不言寿”?

道不言寿有人初进道观,见到鹤发童颜的老道长,带有敬意地问道:“老人家,您今年高寿多少?”然而老道长却避而不答,只是点头微笑。修道之士,之所以忌讳人们询问其年龄,这便是因为“道不言寿”的缘故。“道”又为什么“不言寿”呢?这是因为道教的思想基石是悦生恶死,追求长生成仙,所以“道不言寿”也。信仰道教的人有多种,住宫观修道者名“道士”,隐居山林修道者称“隐士”,居家修道者为“居士”。他们都是道教徒。在与他们交谈中,切莫询问其生辰和年龄,以免犯忌。戊不朝真道教规定,逢阴历天干为“戊”之日(戊子、戊寅、戊辰、戊午、戊申、戊戌)不能焚香、朝神、诵经,也不能鸣钟鼓、做斋醮。按《九天神霄戊日禁忌》载:“昔日武帝好道求仙,于元丰元年七月望日,感西王母降临,帝问曰:‘世间虫蝗、水旱之灾缘何而来?’王母曰:‘此皆下民无知,四季之内,六戊之日犁除田地,冒犯阴阳之禁忌,致使水泽不降,百谷不收,民遭饥谨。’帝曰:‘戊禁最重,如何禳解,可免此灾?’王母曰:‘戊禁最重,无法禳解。不惟虫蝗水旱之灾然,四时所犯,各有灾殃,当禁之。戊日不可浇灌肥粪触秽地灵。春犯六戊,则令人促寿绝嗣,动土,犯帝星;夏犯六戊,则令人自失明,飞灾横祸相侵,动土,犯土府星辰;秋犯六戊,令人遭瘟蝗时病,动土则犯五岳四渎;冬犯六戊,则令人官非口舌,耗散财物,动土,则犯土稷皇社。世人能畏天地,不犯六戊禁忌,即得时和岁稔,衣食自然。’言毕,王母须臾上升而去。”《抱朴子》云:“六戊者,是戊子、戊戌、戊午、戊申、戊寅、戊辰是也。此六日乃天地造化之期,独道家之忌辰。天地逢戊则迁,出军逢戊则伤,蛇逢戊不进,燕逢戊不衔泥。” 《女青天律》称:“法官道士焚香诵经,不禁六戊,钟鼓齐鸣,进表上章关奏天曹者罪加一倍;禁戊不犯者,功德无量。”因此,道教有“戊不朝真”之禁忌。道教宫观于“戊”日前天傍晚,主殿外必须悬挂“戊”牌,以告示道众。道不朝亡“道不朝亡”,也是道门中一个很重要的禁忌。道教徒除父母、师父逝世时叩拜外,对其他亡者一概不下跪。究其缘由有二:一是道教重生轻死、悦生恶死;二是免遭阴秽之气。道教“三不起”即道教徒吃斋、诵经和静坐时,他人不得打扰,作为道士也不得应声而起。吃斋,即用斋,也就是吃饭或用餐。中国有两句俗语,一是“吃饭大似官”;二是“雷公不打吃饭人”。由此可见当人用餐时,他人是不应去打扰的。道士斋堂用斋,有三种规矩:一是便堂,二是过堂,三是过大堂。道众斋堂吃饭,名曰“过斋堂”。过斋堂亦是道教宫观的仪范之一。道士在吃饭时,与世俗人吃饭有很大的区别。如:道士每饭必先供养,为思:十方供养,来之不易,无功享用,惟恐罪过。故每饭先上供出食,以行神、人、鬼普同供养。是为结“三缘”之举。昔时,北京白云观斋堂门旁有幅对联:“一念纯真金可化;三心未了水难消。”由此可知,道士吃斋过程中亦有修心之举。所以,他人不得打扰,吃斋者也不得起身。诵经,是一件很神圣的事情《太上玄门功课经序》中规定:“凡诵经者,切须斋戒,严整衣冠,诚心定气,叩齿演音,然后朗诵。慎勿轻慢,交头接耳。务在端肃,念念无违……。”因此,他人不得打扰道士诵经,诵经者亦不能起身离开经案。《道教仪范》中还载有《日忌》:“早不言梦寐,午不言杀伐,晚不言鬼神。”这“三不言”是每个道教徒都必须遵守的,否则就是犯忌。“一日之计在于晨”,对当日所做的事情要周密安排,力争圆满完成,不能成为梦想。因此,早不言梦也。中午为阳之极,言杀有悖好生之德、慈悲之心,故午不言杀也。夜晚阴气重,言鬼神必招祸患,所以晚不言鬼神也。道教有“正一”和“全真”两大教派。在饮食上全真道士食素;正一道士在非斋日可饮酒茹荤。但据闻,历史上天师世家还有“四不吃”的规矩,即不吃牛肉、乌鱼、鸿雁和狗肉。盖牛忠、乌鱼孝、雁贞、狗义之故。道教戒律中一些禁止做的事,从广义上讲也属于道教禁忌的范畴,如五戒(戒杀、戒盗、戒淫、戒妄语、戒荤)。另外,玄门持戒威仪(出入威仪、事师威仪、视听威仪、语言威仪、盥栉威仪、饮食威仪、听法威仪、出行威仪、起立威仪、坐卧威仪、作务威仪、沐浴威仪)也都属于道教禁忌的范畴。如“事师威仪”中规定:“师礼拜,不得与师同拜;师前不得受人礼拜;灯月下,不得履践师影。”若违反,则是犯忌。总而言之,道教的禁忌很多,在此难以一一介绍。

进入道观前,哪些道教“禁忌”是必须知道的?

首先寻常人在进入道观之前,应该要衣着整齐光鲜,注重仪表不能赤身裸体或者光膀子赤脚。在进入道观之前要分清男女左右,因为女香客,入门要先迈右脚,男香客入门要先迈左脚,而且在迈入门槛的时候,脚不能踩在门槛上。

在上香的时候一般要选择三只香,引燃香之后不能用嘴去吹灭香上的明火。祭拜完之后,三只香插入香炉中的顺序也有规定,先放中间一只,再放右边一只,最后一只是左边一只。而且三只香之间的距离不能太远,要近些,这样才会上达神灵之耳。

还有一些虔诚的香客会带一些贡品,这些贡品分为香.花.灯.水.果。香就是平常的上香,花一般要选择清新淡雅的鲜花,比如说花中四君子,梅、兰、竹、菊便是很好的选择,灯的话一般会选择油灯或蜡烛,水则会用清水或茶水,果包括新鲜的苹果,香蕉,在祭拜太上老君之时不能供奉李子,在祭拜真武大帝之时不能供奉石榴。

在祭拜大神的时候不能用合掌礼,因为合掌礼是去寺院拜佛时的手礼,并非道教时用的拱手礼。拱手礼,具体是左手抱右手,而且这个拱手礼还有一种寓意,说是扬善隐恶,因为在古代大多数人都认为左手为善,右手为恶,所以用左手包裹右手便是用善良包裹罪恶。

作为专业修行的道士,则还有一些一礼三叩,三礼九叩的叩拜礼要学习,这些跪拜礼比拱手礼更为复杂严谨。在道观中碰到女道长,不可以称呼她们为道姑,因为那是对她们的不尊重,但是遇到年长的道长可以称呼为道爷。若是想上前与他们打招呼,那么可以说“道长慈悲”或“福生无量天尊”,并且在说的时候要行拱手礼。

道教禁忌“三不问、三不起”是什么?为何有这种说法?

道教是我国的本土。信仰的是“道”,崇尚鬼神,以道家思想为根本,在东汉末年出现。因为道教是追求长生不死,所以讲究的是顺应自然。而道教也为了能够顺利求得长生不死,也对自身的行为有了诸多的禁忌,比如“三不言”“三不问”“三不起”。

三不言,顾名思义,有三样东西不说。第一,人如果做梦,在早晨的时候最是清晰,所以要求不能在早上的时候说关于梦的事情。在道教里,他们认为梦会阻碍个人的修行,比如庄生晓梦,比如吕洞宾的黄粱一梦,比如钟离权的梦中成仙。只有做到了早上不言梦,人才能得到修行。第二,大中午的时候不谈论杀戮。道教崇尚鬼神,而在正午的时候阳气最为旺盛,可以震慑鬼神,而在中午这种时候如果讨论杀戮违背了道教的教义。第三,晚上不说鬼神。如果说中午的时候阳气最盛,那么晚上则是正好相反,阴气最盛。道教认为,如果在阴气最盛的时候谈论鬼神,就可能会导致祸事上身。

三不问,就是有三样东西不要去问道士。道教是追求长生的,所以有很多的道士都是非常的长寿,他们可不会刻意去记自己的年龄到底是多少。所以当遇到一个道士的时候,不要问他们的年龄。有的道士喜欢繁华的都市,但是也有的道士喜欢归隐山野,而这样的人他们通常都是不关心俗世。所以如果在一些深山老林遇到了道士,就不要去问他们关于俗世的事情了。道士一生以修道为主,在他们看来四海为家,处处一样,所以也不能问他们的籍贯在哪。

三不起,就是他们在做某种事情的时候,我们不可以去打扰他们。第一,他们在吃斋的时候。道教规定,他们吃饭前后都要朗诵咒语,并且在吃饭的时候不能说话,更不允许他人去打扰。第二就是他们诵经的时候。道教认为通过诵经他们与天地沟通,所以不允许任何人打扰。第三就是打坐的时候。打坐就是道教的修行方式,他们认为这样可以放松身心还可以养生,因为打坐的时候要达到无我的境界,所以容不得别人打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