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里的人文指什么,易经人际关系与沟通

《易经》主要讲的什么?

《易经》概述易是变化,经为方法(或说经典)。即阐述变化的经书(易之经),易经是一部严谨的哲学著作,并能在科学的范围内用作术数。只是非常深奥难懂,才会有众多牵强附会之说。 《易经》是中国文化最古老的典籍,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首要代表作。历代正统派的学者,用许多不同的文字赞扬它,大致说来,推崇它为“群经之首”,致予无上的敬意,相反的,认为仅是古代的一部卜筮之书,近于巫祝的诬词,卑不足道。只是经过孔子的传述《周易》以后,又加上历代许多学者穿凿附会,才有了后世的盲从和崇敬。甚之,近代以来,还有许多类似轻薄的讥刺无可否认的,《易经》原是上古卜筮的学术,但到了商、周之际,经过文王的整理和注述,把它由卜筮的范围,进入“天人之际”的学术领域,由此《周易》一书,便成为中国人文文化的基础。自东周以来,再经过孔子的研究和传述,同时又散为诸子百家学术思想的源泉,这是无可否认的事实。因此,如要研究中国文化,无论是春秋、战国时期的儒、道、墨和诸子百家,乃至唐、宋以后的儒、佛、道等诸家之学,不从《易经》探研,便有数典忘祖之概了。《易经》与三《易》通常我们提到《易经》,就很自然地知道是指《周易》这本书。因为中国文化,自经孔子删《诗》、《书》,订《礼》、《乐》以及编写鲁国史书《春秋》以后,冠以《周易》一书,统称六经(后因《乐》丢失所剩书籍即:《诗》《书》《礼》《易》《春秋》并称五经),《易经》成为六经之首。经是天地的大准则,也是人生的大通道。称《周易》等书为六经,便是说明经过孔子所整理过的这六部书,它是包括中国传统文化“天人之际”所有学问的大原理、大法则。自秦、汉以后,研究易学的,对于《易经》一书命名的内涵问题,就有“三易”之说的异同出现了。第一:属于秦、汉以后正统儒家学派的理论,根据《易纬乾凿度》这本书的观念,认为“易”的内涵,包括三个意义:(一)易。就是简易、平易的意思。因为天地自然的法则,本来就是那样简朴而平易的。(二)变易。认为天地自然的万事万物,以及人事,随时在交互变化之中,永无休止。但是这种变化的法则,却有其必然的准则可循,并非乱变。(三)不易。天地自然的万事万物以及人事,虽然随时随地都在错综复杂,互为因果的变化之中,但所变化者是其现象。而能变化的,却本自不易,至为简易。第二:属于秦、汉以后儒、道两家学者通用的观念,根据《周礼·大卜篇》对于“三易”的涵义,是指上古以来直到周代初期之间的《易经》学术思想,约分为三个系统:(一)《连山易》。(二)《归藏易》。(三)《周易》。据说伏羲时代的易学是《连山易》,首先以艮卦开始,象征“万物莫不归藏于其中”。意思是指人类的文化和文明,都以大地为主,万物皆生于地,终又归藏于地。周代人文文化的开始,便以现在留传的《周易》为宝典,首先从乾、坤两卦开始,表示天地之间,以及“天人之际”的学问。但东汉的大儒郑玄,认为夏代的易学是《连山》(故《连山易》又称《夏易》),殷代的易学是《归藏》(又称《殷易》)。当然,周代的易学便是《周易》了。又另有一说:认为上古的神农氏世系名“连山氏”,又名“列山氏”。所谓“连山”,便是“列山”的音别。黄帝的世系又名“归藏氏”。《连山易》相传为宓戏所作;《归藏易》相传为轩辕黄帝所作。因此两说,又有异同的问题存在其间。如果认为夏代所宗奉的易学便是《连山易》,殷代所宗奉的易学便是《归藏易》,到了周代,经过文王的整理,才构成《周易》体系的易学,那么关于这两个分岐的意见,也就没有太大的出入了。但以考据学者的观点来看《易纬乾凿度》和《周礼·大卜篇》这两种文献资料,应该都有值得怀疑的地方。历来考据学家们认为《易纬乾凿度》等书,纯出汉末或魏、晋人的伪作,假托是上古的传承。这种观念,并非完全无理,也的确值得研究、考虑。可是两汉以后的学者,硬性舍弃《周礼·大卜篇》的观念而不采信,偏要采用更有问题的《易纬乾凿度》之说,认为“简易、变易、不易”为天经地义的易学内涵,这便是后世以儒理说《易》的根据。那是不顾考据,只取所谓“三易”原理的内义,用之说明易学的大要而已。此外,关于《连山》、《归藏》、《周易》的三易之说,在汉魏以后道家的学术思想中,便又发生了两种观念。(一)认为《连山》、《归藏》这两个系统的易学,早已失传。(二)认为汉、魏以后的象、数易学,便是《连山》、《归藏》的遗留,颇为合理。而且《连山》、《归藏》易学的精义,确已成为秦、汉以后道家学术思想的主干。如十二辟卦之说,便是以《归藏》的坤卦为主。卦气起中孚说,便是以艮卦的半象为用。

《周易·易经》-讼卦

讼卦

(天水讼)乾上坎下

《讼》:有孚窒惕,中吉,终凶。利见大人。不利涉大川。

初六,不永所事,小有言,终吉。

九二,不克讼,归而逋。其邑人三百户,无眚。

六三,食旧德,贞厉,终吉。或从王事,无成。

九四,不克讼,复既命渝。安贞吉。

九五:讼,元吉。

上九:或锡之鞶带,终朝三褫之。

注释:

①讼是本卦标题。讼的意思是争斗。本卦的内容主要讲人与人之间的纠 纷和斗争。

②窒;用作“侄”,意思是戒惧。窒惕:戒惧警惕。

③ 永:长久。不永所事:做事不能坚持长久。

④克:胜利,成功。

⑤ 通( bu):逃亡。邑人:采邑中的人,实际上是奴隶。

(6)眚( sheng):灾 祸,过错。

(7)旧德:从先人那里继承下来的遗产。

(8)厉:艰险。

(9)复:返回。即:服从。命渝:命谕,指判决。

(10)锡:赐。鞶(pan) 带:皮革做成的大腰带,供身居要职的贵族佩带,这里借指官位。

(11)终朝:一整天。褫(chi):剥夺。

译文:

讼卦:抓获了俘虏,但要戒惧警惕。事情的过程吉利,结果凶险。对王公贵族有利,对涉水渡河不利。

初六:做事不能坚持长久,出了小过错,而结果吉利。

九二:争讼失败,回到采邑,。邑中奴隶逃跑了三百户。没有灾祸。

六三:靠从先人那里继承下来的遗产过活。的征兆险恶,结果吉利。如果参与战争,不会获胜。

九四:争讼失败,返回服从判决。占问平安,得到吉兆。

九五:争讼。大吉大利。

上九:君王赏赐官职,但一天之内三次将赐予的官职剥夺。

读解:

凡是有人群的地方,总免不了有争斗,古今中外,概莫能外。 争斗的原因,林林总总,不一而足:或者为权力,或者为金钱,或者为名誉,或者为恋爱婚姻,或者为家务琐事……一言以蔽之,人们之间的争斗,总与利益有牵涉。小则动口舌、动手脚,大则动干戈、搞暴动。讼卦为我们展现的,便是几千年前古人争斗的`真实图景。

争斗未必全是坏事,其中肯定有正义和非正义、进步与反动的原则区分。参与争斗也未必是好斗,《水许》中的英雄好汉是被逼造反,“官逼民反,民不得不反”。世事的险恶,多半映衬出人心的险恶。可以说,只要人类社会存在一天,总会伴随着争斗,在一定意义上,它也是推动社会前进的一种动力。

人文的基本含义

人文,是人类文化的简称,是人站在自身或者其它的角度,用自己或别人提出的方法对世界中已知或未知存在的客观事物或现象进行理性的思考而总结出来的符合世界发展规律的又能被大众接受的属于个人主观的知识点。中国《辞海》中这样写道:“人文指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我们知道,文化是生物在其发展过程中逐步积累起来的跟自身生活相关的知识或经验,是其适应自然或周围环境的体现。因此,具体到人类社会当中,文化不仅包含了人们外在的的衣、食、住、行,还包含了人们的内在的心理、意识或者说思维活动。 人文的分类,是一个简单而又繁琐的事情。说它简单,是因为人文的核心是“人”,只要这个事物的出现跟“人”的活动有关,就可以作为一类罗列出来。说它复杂,是因为“人们”的生活方式与习惯不仅有区域的限制,还有时间上的不同 。这就造成了人们认知上的不同。因此,其产生的文化是不一样的。求同存异,是我使用的分类方法。具体概括为,寻求不同地区、不同时间上的人们活动的共同点,保留有争议的地方。因此,我把人文分为以下几大类:服饰文化:跟“衣”有关的,包含了人们所有的跟穿着、打扮有关的物品,比如服装、首饰、鞋帽等。饮食文化:跟“食”有关的,包含了人们可以食用或跟食用有关的所有的物品,比如蔬菜、水果、调味料、畜产品、水产品、加工品等。建筑文化:跟“住”有关的,包含了人们所有的可以居住或跟居住有关的物品,比如洞穴、房屋、阁楼、庭院等。交通文化:跟“行”有关的,包含了人们所有的出行或跟出行相关的物品,比如,马匹、车辆、飞机、轮船等。文学或者教育文化:用以帮助人们掌握相应技能,交流、知识的普及、进行大范围活动等具有特殊性质的文化。其他文化:衣、食、住、行之外的文化,比如,商业、管理、信仰、书画、音乐、节日庆典、军事、、武术、手工业等。这些文化的产生,是跟人的职业分工有关,跟人的爱好有关。 人文分类:文化、艺术、美学、教育、哲学、国学、历史、法律(俗称规矩)。二级分类:文化:文学。艺术:美术、电影、音乐、神话、舞蹈、戏曲。美学:跨学科(哲学、艺术、心理、伦理、文学)。教育:学术、科学、素质(礼仪素养品德)。哲学:、思想。国学:诸子、易学。历史:中国、外国、世界。社会:、、经济、军事。人本主义(humanism)【汉语注音】:rén wén【释义】:1.指礼乐教化 2.泛指各种文化现象 3.人事,多指人世间事 4.习俗,人情【English】:humanism 人文,作为人类文化的一种基因,作为一种朴素的习惯和意识,古已有之,无论是西方还是东方,无论是中国还是外国。但是,作为一种社会潮流,作为一种普遍的文化,即更多的人、更大的人群共同具有并更为稳定的价值观及其规范,则始于我国春秋时代(傅斯年先生早已指出:春秋时,人道主义固以发达 ),通过阿拉伯人在12世纪传到西西里的罗杰二世与英格兰的亨利二世的朝廷 ,昌明于 15、16世纪的文艺复兴时期,形成于17、18世纪的约翰·洛克、亚当·斯密和法国启蒙运动,以及美国的独立宣言和法国的宣言时期,反思于19、20世纪初的马克思、尼采、罗素所处的时期,发展于20世纪中后期的现代时期。在发展期,联合国的两个宣言则是人文走向法制化、国际化的标志,而马斯洛的需求层次论和自我价值的实现,则是现代人文思想最杰出的代表。近代以来,人类社会发生了一系列的深刻变化。首先是人文革命 ——文艺复兴,科学革命——近代科学诞生。并诞生两大观念:人文观念——尊重人;科学观念——尊重规律。紧接着是工业革命,工业革命又经历了蒸汽机时代、电气时代和电子时代等三个阶段。人类社会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遗憾的是,在这几次伟大的变革中,中华民族始终沉睡不醒。更糟糕的是,一觉醒来的时候,我们又往往把世界的一系列伟大变革,人类的许多共同文明成果,特别是人文思想、人文精神的伟大成果,误认为是资产阶级的,或资本主义的,长期加以否定、拒绝和抵制,极大地增加了我们转变过程中的阻力,也给我们民族的历史进程留下了许多空白和断层。更遗憾的是,这些误解、空白和断层长期内化在我们的教育之中,使我们的教育常常处于尴尬的地步,进而增加了我们理解现代社会文明进程的难度。我们醒来,却没有醒正。20世纪,又发生一场新的革命:信息化、知识化、民主化、全球化。人在社会中的地位以及社会本身都在发生根本的改变。人从过去的工具人,经济人,发展到现代的社会人,文化人。人的价值得到充分承认,人与人的相互交流与认同得到更好的实现,自信、平等和价值感等现代国民素质得到更广泛的提升。 1952年1952 年以来, 中国的人文发展一直是一片空白。1975年 在人文发展指数排行榜中,1975年以后,中国一直处于弱势国家之列。 1987年 1987 年, 日本、新加坡、韩国和马来西亚的人文发展指数已经比原先提升。 1990年 在1990年,联合国开发计划署选用收入水平、期望寿命指标和教育指数这三个指标,来把人文发展作为一个全面综合的度量。 1990年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创立了人文发展指数(HDI)即以“预期寿命、教育水准和生活质量”三项基础变量按照一定的计算方法组成的综合指标。 自1990年以来,联合国开发计划署每年都发布世界各国的人文发展指数(HDI)在世界许多国家或地区颇有影响。 自1990年以来。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开始在《人类发展报告》中使用由预期寿命指数、教育成绩指数和实际人均GDP指数三大指标复合而成的人文发展指数义(HDI)来衡量各个国家人类发展的水平。 人文发展指数是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在1990年的《人类发展报告》中发布的。 经过若干年的研究和设计,美国海外开发署的D·莫里斯(Morris)博士提出的生活质量指数(PQLI指标)即用平均预期寿命、婴儿死亡率、识字率三项指标与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出版的《人文发展报告》1990年)提出的用预期寿命、成人识字率和国民生产总值三项指标衡量消费构成质量成为世界通用的指标体系。 1990年5月,联合国开发计划署首次公布了人文发展指数(HDI),将经济指标与社会指标相结合,揭示了经济增长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 此外,外国的评估在年度之间差距过大,如人文发展指数,1990年中国被评为64位,而1994年以同样方法计算,中国的位次却降到94位,反映了某些国际评价不太符合实际。 联合国从1990年起发表的关于人类发展的报告提出了人类发展水平的人文发展指数HDI。 1990年以来,根据这一方法编制的人文发展指标已在指导发展中国家制定相应发展战略方面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直到1990年,联合国开发署(UNDP)在发表的《人文发展报告》中引入识字率和人均寿命两项社会人文指标,从教育和社会生活质量两个方面弥补了单一经济增长指标的缺陷,在一定程度上建立了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之间的二维指标联系。 早在 1990年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就发表了一份《联合国人文发展报告》提出了“人文发展”的概念 指出人文发展状况 :人的健康长寿、受教育机会、生活水平、生存环境和自由程度等指标的综合发展状况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指标。 从1990年开始,联合国开发计划署每 年发表一份不同主题的《人类发展报告》强调必须把人置于发展的中心位置,提出用人文发展指数(HID)来代替国民生产总值(GNP)作为衡量经济发展的指标。 1990年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发表《人文发展报告》提出用人文发展指数来综合评价社会福利状况,为我们解决非经济福利指标的综合问题提供了一个基本的思路。 根据联合国1990年《人文发展报告》,1990年苏美GDP对比为,实际国内生产总值苏联为美国的40%,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苏联为美国的34%。 1991年 在1991 年的《人文发展报告》中,又增加了环境破坏和居民自由程度两个因素。 1992年 1992年蒙古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为2389美元, 人文发展 指数为0.604,这在发展中国家并不算低,关键是要解决如何发展的问题。 1993年 1993 年, 中国国际金融研究所对人民币币值研究结果为:1 元人民币合0.83 美元; 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公布的“ 人文发展报告” 推算结果:1 元人民币合1.6 美元; 广东省研究中心根据世界银行ICP 指数套入省内数据研究结果:1 元人民币合0.93 美元。 联合国的《1993年人文发展报告》指出:1960年,占世界人口20%的最富裕人的收入为占世界人口20%的最贫穷人收入的30倍,到1990年,这个差距增加到90倍。 1993年联合国的人文发展报告说:男女平等问题上已经辩论了许多年,女性进行了无数次的斗争,国家的法律作了不少修改,然而,没有一个国家对女性同对男性一样。 1993年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的《人文发展报告》称当今年代为“ 人民的年代” 提出“ 发展以人为中心,发展围绕‘ 人’ 转;而不是人以发展为中心,人围绕‘ 发展’ 而转”。 该系列的阈值选取谨慎地参考了1993年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人文发展报告》的统计结果和中国“ 三步走” 发展战略的量化标准。 1994年 联合国在《1994 年人文发展 报告》中指出:地区差距扩大及行政分割是导致国家分裂的重要原因。 联合国《1994年人文发展 报告》列出了全球四个地区差距较大的国家,我国即是其中的一个。 1995年 1995 年,联合国前秘书长加利在其《发展纲领》中宣称:人民的幸福是发展的定义,人民的特征决定持续的人文发展的性质和方向; 现从1995 年世界各国的人文发展指数排序中选取高发展水平, 中等发展水平的国家各五个, 作为两组样本, 另选四个国家作为待判样本作距离判别分析。 我国的人文教育和人文发展比较落后,联合国开发 署公布的(人文发展报告)中,1995年世界人文教育和发展处于前三位的分别是加拿大、美国、日本,我国处于111位。 思考《1995 年人类发展报告》指出:在许多情况下,有利的措施可以在资源贫乏的国家中改善妇女的人文发展 。 1996年 1996年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发表的人文发展报告称,在过去的10多年中,发展中国家的贫困人口增长了4倍。 1996 年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发表的“ 人文发展 ” 报告指出:1965—1980 年间,发展中国家的贫困人口约为2 亿,而1980—1993 年,这个数字上升为10 亿。 1997年 发展中国家的农村贫困问题根据联合国1997年6月公布的《人文发展报告》在全世界近60亿人口中,约有13亿人人均每天生活费用不足1美元。 另据1997年联合国《人文发展报告》即使在那些最富裕的国家也生活着1 亿穷人,3700万失业者。 设在伊斯兰堡的人文发展中心1997年发表的前世界银行行长、巴基斯坦财政部长马赫布卜· 哈克:关于南亚社会发展状况的调查报告。 1997 年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从“ 人文发展 ”的角度提出“ 人文贫困” 的概念。 1998年 富人和穷人的开销: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公布的 人文发展 报告显示,1998年全球用于购买商品和服务的开销接近24万亿美元,消费者从未像今天这样幸福,但前提是你必须是富有的少数人中的一员。1998年9月9日联合国《人文发展报告》宣布:一名1997年在美国、法国或英国出生的婴儿在一生中的消费、浪费和造成的污染将超过在发展中国家出生的50名婴儿--由于燃烧矿物燃料所产生的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在美国每年为21吨,而在中国每年只有3吨 。 1999年 联合国开发计划署1999 年人文发展报告认为,世界化或全球化为人类发展提供了非常好的机会,但是,只有伴随着更好的管理,这些机会才会变成现实。 联合国开发计划署1999 年《人文发展报告》说,占世界总人口最富裕的20 %和最贫穷的20 %之间收入差距1960 年为30∶1 ,1990 年为60∶1 ,1999 年为74∶1 。 1999 年7 月, 联合国公布了《人文发展报告》,该报告指出,英国是人口增长相对缓慢的61 个国家之一,为了使人口增长保持稳定,英国妇女平均每人必须生育2 个孩子。 正如1999年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发表的《人文发展报告》所说,市场竞争可能是效率的最大保证,但不一定是平等的最大保证。 2000年 并认为只要有效地去解决和提高中西部欠发达地区的社会发展指标,就有可能提高全国总体平均水平,进而能在2000年真正实现共同富裕含义下的较高的人文发展指标。 2000年联合国人文发展 报告指出了人口受教育程度与技术发展的关系,首次列入了技术领先的指数。 2001年 《2001 年人文发展报告》资料显示,2001 年世界人文发展水平最高的国家是挪威,其人文发展指数为0 .939 。 在联合国开发署《2001 年人文发展报告》中,将世界各国国民的预期寿命,成人识字率,初等、中等和高等教育、综合入学率等与国民素质关系密切的指标,合成为 人文发展 指数。 据《2001 年人文发展报告》资料显示,我国人文发展指数首次超过世界平均水平。据《2001 年人类发展报告》1999 年世界人文发展水平最高的国家是挪威,其人文发展,指数为0.939 。 《2001年人文发展报告》资料显示,2001年世界人文发展水平最高的国家是挪威,其人文发展指数为0.939。 2001年中国人文发展指数为0.718,首次超过世界平均水平,居中等人文发展水平。 2004年 资料显示2004 年世界人文发展指数最高的国家是挪威,其人文发展指数为0.956,瑞典和澳大利亚分别居世界第二位和第三位。 2005年 人文的核心是“人”,以人为本,关心人,爱护人,尊重人。这就是我们常常所说的人类关怀和生命关怀。人是衡量一切的尺度,在人世间的各种权利,只有是天赋的,生来具有的,不可剥夺,也不可替代的。承认人的价值,尊重人的个人利益,包括物质的利益和精神的利益。人文,首先是一种思想,一种观念,同时,也是一种制度,一种法律。人文思想是人文制度的理论基础,而人文制度又是人文思想的实现,人文思想的制度化,法律化。观念的诞生以及的法制化、法的国际化、全球化,是人文真正确立的标志,是人文思想得以实现的根本保证。由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童子问易》强调:“《易经》讲,物杂成‘文’,乾道变‘化’。阴阳矛盾相薄的表现无非就是‘文’与‘化’,世界各国最终的较量也将在于文化。我们要重新赢得世界尊重,还须依靠悠久灿烂的的传统文化!” 1.书具有人文涵盖面任何一种的人文类书籍。2.人文杂志1)具有人文类涵盖面任何一种的杂志。如《矢量年华》《书城》、《读书》、《风夕》等。2)刊名为《人文杂志》,当代中国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著名学术期刊。陕西省社会科学院主办,1957年创刊,为全国哲学类核心期刊。 国际君友会认为人文主义是一种基于理性和仁慈的哲学理论及世界观。作为一种生活哲学,人文主义从仁慈的人性获得启示,并通过理性地推理来指导。人文主义以理性推理为思想基础,以仁慈博爱为基本价值观。至于个人的兴趣、尊严、思想自由、人与人之间的容忍和无暴力相处等等,都是应有之义。人文主义以理性思想为基础,同时和人本主义以及人道主义有密切的关系。除了一般无的人文主义,在各个主要的中也有人文主义,在这里一般人文主义与该的信仰和传统相结合。也有的人文主义运动认为人有参加仪式和规则的需要,并组织一定的团体来满足人的这种需要。人文主义注重人的精神心灵,显然不同于唯物主义;另一方面,人文主义注重理性,因而有的人文主义者认为和理性精神相违背的神灵崇拜的精神并不是人文主义。到了近代,人文这个词被用来翻译Humanism,人文主义,这个词是欧洲文艺复兴时代一些知识分子,在超越和反对中世纪欧洲传统的过程中,把希腊、罗马的古典文化作为一种依归,用这种办法来回归世俗的人文传统。这些人就被称为“人文学者”,后来人文学者所做的学问就变成了“人文主义”,到了19世纪的欧洲又有所谓的人文学科,20世纪英美的大学里面也开始出现所谓的人文学科。”人文学科的意思不是说人文的东西用一种科学的理论来解释,而是说对于人的各方面的一种求知以及对于人的知识的一种探讨。人文思考从根基处说是一种对存在的抽象玄思。实际上,Humanity(“人文”——在中国并没有词源学基础),Humanity,它的根本性观念是从人类的角度来思考人(Human beings considered as a group; the human race),思考人的存在根基,由此才会有下述超越性问题:人的本性、人的本源、人和大自然的关系、人和神的关系、人和人的关系。因为它把人作为“类”来思考,所以我们说它的思考是超越具体人伦事功,超越有限存在的。从这个角度来讲,“人文”一词的根源古希腊和罗马(Humanity在西方也可以解释为The languages and literatures of ancient Greece and Rome; the classics),它是以古希腊思想及其方式为根基的。关于近现代中国知识分子对人文的理解是怎样在传统和西方的双重影响下变化的,可以参看李欧梵和汪晖的相关文章。奥运景观人文奥运的提出,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因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蕴涵着深厚的人文思想。中国的人文思想同中国的传统文化一样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早在西周时期,中国的人文精神就已萌芽。“人文”一词最早见于《易经》:“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儒家思想对中国人文思想的形成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儒家经典《孟子》、《大学》、《中庸》、《论语》,以及《周易》、《诗经》、《尚书》、《礼记》、《春秋》,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四书五经,是对儒家思想与中国人文精神的系统而又完整的阐述。当然,中国的道教和佛教文化对中国的人文精神的形成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中国的人文精神在探讨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神灵以及自身道德与欲望的关系中,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在不断发展和完善的,因而它具有了强大的生命力,不论是在过去还是在现代或是将来,都为人们或将为人们解决人与自然、人与社会诸多方面的问题提供智慧和理论依据。人文奥运是一个系统工程,经营定位应该准确。人文奥运(People's Olympics)是指“奥运各种文化现象”,是指以“人”为主体的奥运参与人文现象,其核心是“奥运”,其现象是“奥运人文”;“人文奥运”不等于“人文中国”,“奥林匹克运动会的人文现象”才能称之为“人文奥运”,把中国的文化融入到奥运的参与文化之中,才能是名符其实的“人文奥运”……通过奥林匹克运动会直接形成的“奥运文化现象或景观”才是“人文奥运”!人文景观,又称文化景观,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为了满足一些物质和精神等方面的需求,从而在自然景观的基础上,叠加了文化特质而构成的景观。反映这方面的诗,如诗人志岁先生《德昌公园》:“四艺人文盛,三湖秀水明。怡游思烈士,不敢忽兴平。”(《载敬堂集·江南靖士诗稿》)人文景观,最主要的体现即聚落。其次有服饰、建筑、音乐等。而建筑方面的特色反映即建筑景观,如伊斯兰建筑景观、佛教建筑景观。

国学经典 《周易》有怎样的辩证思想?

《周易》给人生带来的启迪 ——你想快乐幸福吗?如果把高速公路建成笔直的路有多好,既节省了资金又节省了土地资源;可是现在我们都明白了中国道理:人在一条笔直的路上开车,容易困倦,是很危险的。苍天把人生之路为什么设计的弯弯曲曲、起起伏伏呢?我想也是在提醒我们时刻保持冷静而清醒的头脑和思维,才不会在人生之路上翻车。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人生经历点考验和磨难,也未必全是坏事,最起码是磨练了我们的意志,增强了我们抵抗风险的能力。温室里长不出来最美的花朵和顶天立地的参天大树。郭沫若说,周易是一座神秘的殿堂。《周易》最难懂的义理所揭示的是人生、自然乃至宇宙的基本规律,《周易》是中国最早的一部哲学著作,涵盖了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乃至更多的方面。先说《周易》一词的内涵:“周”是说任何事物都一个周期性,也就是阶段性;而“易”讲法专家有多种,我取其一,变化的意思。你看《太极图》:在一个圆里面有两条阴阳鱼,头接尾,尾连头在游动着。它给我们的启示,其一是说任何一个事物有阴阳两个方面;太阳是阳,月亮是阴:白天为阳,夜晚为阴:身体为阳,精神为阴;想法为阳,结果为阴;理想为阳,收获为阴;看见的为阳,看不见的为阴……追根溯源,阴阳这就是构成这个五彩斑斓的世界的基本要素。其二说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不是对立的,而是相对的;彼此既有相对的独立性,又有互为依存的共性,这个道理用内行话说是阴阳互根。阴阳互根是讲阴阳相互依存、相互联系、阴中有阳、阳中有阴的复杂的矛盾又是和谐统一的一个整体的关系。其三说阴阳鱼头尾相连,是在不停游动着状态。整个宇宙,这个世界,我们周围的一切事物,我们的心态……都在不停地变化着。从以上方面我们得到那些人生启迪呢?其一帮助我们认识世界、认识自己一定从两个方面,千千万万不要一点论。也就是说任何一个事物都有利害、成败、得失、取舍的两种或多种可能性。在现实生活实际中,往往有人专牛角尖,一条道跑到黑,结果大家去想象吧。其二处理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明确了人与人都是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的关系,就会把我们对立、对抗乃至敌对的心态转变过来。这样你欢喜,我快乐,那该多好。伤害了别人也伤害了自己;要想自己快乐先让别人快乐。其三认识了世界在变化,是说我们的思维要跟着变化;绝不是随波逐流,改变我们的做人的基本理念和原则。这点千千万万不要误解。比如你的车在高速公路上急速行驶,突然间路况发生了变化,前面有一个不可逾越的障碍物,你会怎样处理?肯定要减速刹车,或者调头回来,或者绕道而行。可是在现实生活实际中,当我们遇到问题时,我们的思维、我们的心理往往转不过这个弯来。人们之所以苦恼就是没有看破这个世界啊,没有完全认识自己啊!坚定不移的做人理念、原则和处理具体细节问题的灵活性相结合,我们就会减轻许多烦恼和不必要的痛苦。其实烦恼、痛苦每个人一生中都会遇到,关键是我们要有一个良好的心态、科学的思维方式和一个恰当的处理方法。正所谓烦恼天天有,不捡自然无。古人说,上善若水。“上”不说上下的位置,是高级的意思;“善”有人说是善良,我还认为上是最好的意思;“若水”好像水一样。总起来说“上善若水”就是说人世宇宙间最高级的最好的对待一切事物的方法像水一样:处在一种既有形又无形的状态。说起水在寒冷的客观条件下可以化成有形:冰、雪、霜的固态;在常温下,可以化成液态;在高温下,可以化成气态,变成云和雾。可以随的方就的圆。水可以上天,下入地,可以流进小溪,奔向江河,又可以融入大海大洋。水没有一丁点的僵化和固执。我们人类哪怕领悟一点水的奇妙,学会辩证的变化的客观的思维,都会一生受用无穷啊!什么叫做明白的人?道理明白、思维通达,你就没有烦恼,遇到烦恼的事物很容易解决,成为这样的人,多好啊!总之,水无时无刻不断的随着客观的变化而变化。我们人类哪怕领悟一点水的奇妙,都会一生受用无穷啊!什么是人生?曲曲折折是人生;痛苦快乐是人生;酸甜苦辣是人生。谁都改变不了的现实;谁也改变不了的自然规律,与其逃避还不如面对。这个世界并不缺少快乐和幸福,而是缺少发现快乐和幸福的思维方式和正确的行动。我真心希望天下每一个人都能打开自我封闭已久的心灵之窗,让灿烂的阳光照进来,享受幸福之中的烦恼;痛苦之中的快乐,享受人生的美丽多彩。

易经里什么是人文

人文人文可不是文人的倒妆。人文就是以人见文,以文化人。这个“化”,对中国的文化影响很大。如干支结合中的合化问题。合化,指天干的五合和地支的;犹如兄弟之相随,夫妇之相偶;它们虽包罗万象,但却有象无形。以地支为例。子丑合化成土:此为泥合,主混乱相合,搅在一起,分不清是非,帐算不明白。凑合、勉强过日,问婚姻违背本意,不太情愿。春风化雨,冬风不化雨。由于每个干支的组合是干支相配,在地支的合化过程中,自然要受到天干的影响。这就造成了在合化中,有可化者,有不可化者;而化成格者为造化,化不成格者为顽固不化。人们经常说的“造化”、“顽固不化”等等,就来源于干支关系。万物的生长称为“化”,生长发展到极端就叫做“变”,阴阳的变化不可揣测叫做“神”,神的作用变化无穷叫做“圣”。神明变化的作用,在天是深不可测的宇宙,在人就是深刻的道理,在地就是万物的化生。——《大易识阶》

人文是指什么?

《周易》的《贲卦·彖传》 “人文”一词最早出现在《易经》中。《易经》贲卦的象辞上讲:“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其意是说,天生有男有女,男刚女柔,刚柔交错,这是天文,即自然;人类据此而结成一对对夫妇,又从夫妇而化成家庭,而国家,而天下,这是人文,是文化。人文与天文相对,天文是指天道自然,人文是指社会人伦。治国家者必须观察天道自然的运行规律,以明耕作渔猎之时序;又必须把握现实社会中的人伦秩序,以明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等等级关系,使人们的行为合乎文明礼仪,并由此而推及天下,以成“大化”。人文区别于自然,有人伦之意,区别于神理,有精神教化之义;区别于质朴、野蛮,有文明、文雅之义,区别于成功、武略,有文治教化之义。可见,所谓人文,标志着人类文明时代与野蛮时代的区别,标志着人之所以为人的人性。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