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贵求道难,求富贵得富贵出自哪里

放弃自我主导权,真如才会显现

我们每一个人的生命,都创造很多很多的业力,当然我们也曾经受了很多的果报,所以因果的相续,是每一个人都有的。现在这个业力的问题,已经没办法去解决了,因为这个业太多了,现在的关键在哪里?就是说你要怎么去操控业力,你有两个选择:用自我来主导它,我们习惯性面对生命的时候,想要去主宰它,这就失去了真如的这个摩尼宝珠了。诸位,我们对生命只有两个选择,你想主宰它,你就必须放弃你的自在,你就不得自在;你想要自在,你就必须放弃对人生的主宰,你只有两种选择。我们必须放弃自我主导权,真如才会显现。

所以思考的改变,在佛教里面是一个核心的问题。因为你断恶修善这个共外道,其它的,他也断恶修善,显不出佛教的殊胜。现在关键就是说:当你在三界,得一个果报的时候,你怎么面对它?你可以用你的心力来主宰你的生命。我要主导我的一切,让我今生活得快乐,可以!你会用你的第六意识的智慧,让你所有的善业表现出来,让你今生得到很大的成就感,但对不起,你付出了轮回的代价!我们讲过,只要你想要主宰人生,你就启动轮回的业力,你只有放弃了主导权,真如才会出现。

在《涅槃经》佛陀讲出一个譬喻说,说有一个富贵人家,有一天白天的时候,有一个打扮很庄严的女众来敲门,这富贵人家说:「你是谁啊」?她说:「我是功德天」。他说:「你能够给我什么呢」?「我可以给你种种的人生的财色名食睡,种种的快乐,让你今生活得非常殊胜快乐」。「唉呀」, 这个富贵人家说:「那我非常欢迎你」,把她请家里面来。到了晚上的时候又有一个女的来敲门,就长得极度的丑陋,这富贵人家说:「你是谁啊」?她说:「我是个黑暗」,他说:「你能干什么呢」?她说 :「我要把你所有的快乐通通破坏掉,我要给你种种的烦恼跟业障。」富贵人家说:「那我不欢迎你」。

黑暗说:「不可以,你早上收了我姐姐,我是她妹妹,你吸收了快乐,你就必须吸收痛苦。」那么这富贵人家就拒绝了,就把她们姐妹都赶出去了。她们姐妹就到另外一个贫穷人家,这个贫穷人家呢,两个都收了。佛陀说这个富贵人家,是一个觉悟的菩萨,他成功的拒绝人生的快乐,所以他才能够拒绝人生的痛苦。那么这个贫穷人家是谁呢,就是生死凡夫。

诸位,当你要去追求快乐的时候,你要永远记得:你一定会付出代价的!而且你一定得不偿失。轮回的快乐,给你的快乐太少,但是它对你的折磨太深太久。其实如果你想一想,你人生快乐的时间很短暂,我们大部分的时间都是痛苦,但是为什么我们愿意轮回呢?因为我们老是记得好的那一块,我们老是记得生命给我们好的这一块,我们对它的爱取,永远停在我们心中的妄想执著。我们曾经有一些好的影像留在心中,然后就不断的攀缘它。所以我们很少人会看到生命的本质,你看看佛陀怎么解释轮回,他说譬如刀上的蜂蜜,不足一餐之美,而有割舌之患。其实你说刀锋上的蜂蜜,我们能够有多大的快乐呢?但是你舌头被割伤了,这个痛苦是长久的。

所以佛陀要我们放弃对轮回的主宰,你只要想主宰轮回,你想主宰你的生命,你来生就不可能往生。所有往生的人的条件,一定要把对人生的主宰先放弃。你不放下,你的人生就充满了业力,你的人生充满了业力,从你心中创造的佛号,也充满了业力,这个佛号不是往净土去的,是往娑婆世界去的。

我们现在只有两种选择,为什么富贵求道难,因为你福报越大的人,你越想主宰这个人生。你想我好不容易多生多劫积了这么多的善业,我前生辛辛苦苦的做义工,厕所没人扫我去扫,饭没人煮我去煮,欸,今生享受,该享受的时候了。所以越是富贵的时候,你越去主宰它,但是你的生死业力就越重。如果你想希望你临终的时候,绑住你的生死业力低一点,你现在就要慢慢放弃对人生的主宰。这个第七意识是很可怕的——恒审思量我相随,第八识不可怕。

诸位我们要现在我们要知道,临终的时候第八识现前,不要怕第八识。第八识有无量无边的业力,但是只要没有第七意识来主宰它,它不能串成生死轮回的力量。第八识之所以可怕,是它跟第七意识两个连在一起。如果你没有自我意识,第八识,有什么用呢?它是这个分散的业力嘛!但诸位,你千万不要让第八识跟自我结合在一起,第八识这种分散的片段业力,当它被第七意识的恒审思量,这种自我意识串起来的时候,那你不是它的对手,你肯定不是它的对手。

所以我们现在不是改变第八识,因为你现在已经不可能在短短的几十年,去把无始劫所造的业忏干净,不可能。但是现在你要做一个很重要的工作,就是破坏第七意识的执我,不能让这种片段的业力,把它串成一种轮回的力量,这是我们要做的很重要关键。那么要阻止第七意识的活动,就必须放弃主宰。因为第七意识的根本就是想要主宰,它一直想要主宰第八识的业力,就是我空、法空的真如。

所以这个是一个很重要的关键,放弃对今生的主宰,这个时候你生死的业力就全盘的停下来,全部的停下来,这个轮回的机器就慢慢慢慢停下来。我们过去的忏悔业障,只会让轮回的力量部分的消灭,但是你修无我观,使整个轮回的机器整个停下来。所以此诸法胜义,亦即是真如,这个对你生命是一个从根本上改变的一种非常重要的摩尼宝珠——真如。

佛前十不求和了凡四训里的求富贵呀得富贵意思相悖怎解

《金刚经》讲:无有定法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佛是应机说法,讲经没有一定,为什么不定?众生的根机不一样。对凡夫与菩萨的讲法怎么会一样?同样是凡夫,对初机与老修行也不一样!《了凡四训》不是佛经,是接引初机的。众生喜欢升官发财吗?佛就把升官发财的理论告诉他,接引他进佛门来。等他学几年,境界提升了,再教给他放下五欲六尘!这就是善巧方便!古德讲,先以欲勾芡,后令得佛智。

净界:有五种因缘,菩萨不会赐给你财富和地位

第一个,菩萨看到这个「有情」,他对于财富地位有重大的业障。这个重大业障有二个解释:第一个他本身福报不够,承当不起,你没有那个福报,菩萨施给你也没有用。你看目犍连尊者,明明拿饭菜给他母亲吃,他母亲因为没有福报,她看到的饭菜是猛火,那有什么用呢?所以你本身没有福报,就算菩萨赐给你,你看到珍宝,你也是等于没看到,因为你本身福报不够。 第二个,你内心有种种的遮「障」,你有那个福报,但是你有「障」碍。怎么说呢?你看到别人享受安乐的时候,你生起嫉妒,你破坏、或者去破坏别人的安乐,这个时候,你得到财富地位的时候有遮障,你要先忏悔。就是说,你本身对财富地位:第一个你缺乏福报,第二个你本身有遮障,所以菩萨不布施财物,因为纵使布施,你也得不到。第二个,「见彼有情,若施财位,障生善法故」。说你有这个福报,你也没有遮障,但是菩萨看到你得到财富地位,会障碍你修学善法,财富使令一个人放逸,你带一点贫穷,你还会努力、很认命地去布施、持戒,积集资粮;你财富现前,你就被眼前的因缘所转,所以富贵求道难,所以菩萨不布施是这样的道理。 第三个,「见彼有情,若乏财位,厌离现前故」。菩萨看到众生生命当中,带一点点缺乏、带一点点痛苦,你容易厌离眼前的生死,而发起出世的道心,你会有道心修行,你不会被眼前的小花所迷惑。 第四个,「见彼有情,若施财位,即为积集不善法因故」。说一个人要得到财富、地位,你就产生了骄奢之心,憍慢、奢侈,就广造杀盗婬妄的罪业。 第五个,「见彼有情,若施财位,即便作余无量有情损恼因故」。哦,你的地位很高,掌握了权势、掌握了财富,你就会做出对众生很多损恼的因缘。「是故现见有诸有情,匮乏财位。」所以菩萨看到众生没有断恶修善的因缘,就不布施财位。 所以有时候我们向佛菩萨祈祷,有时候会、有时候不,就是这样子。菩萨只有让你有断恶、修善、度众生的因缘,才会。 蕅益大师的《灵峰宗论》讲到一个事情,在明朝有一个真实的故事。他说:有一个在家居士,他做生意、做买卖、做贸易,他跟一个地方官,类似现在的县长,关系非常好,县长处处地挺护他,他就广做非法。广做非法以后,这个县长后来被调职了,换了一个新县长,他的靠山没有了,他害怕有人去检举他过去非法的事情。那怎么办呢?他想说:我应该去创造一个新的形象,让人家以为我改过自新,放我一马。他看到很多在家居士参加念佛共修,他也参加念佛共修,手上拿个念珠,穿上居士服,手上也拨动念珠,装出一个修行人的样子。他这样子假装修行,很多人就知道:哦,这某某人开始修行了。这个家里面有什么障碍、他儿子发高烧,请他持大悲水,持一持喝下去就好了;什么事情请他加持,马上就。 这个居士一想:我只是想要逃避被人家检举,假装修行,结果就有效果;如果我真实修行,那是什么意境?那不得了。好,我就真实修行。就真实地发心到出家了,这次玩真的。真实修行以后,他过去那些信徒还是来找他:师父啊!我们过去都是请你帮忙,现在还是请你帮忙。这个时候,他再为人家加持以后,没有效果了。他就觉得很奇怪:我以前假装修行的时候,这么有感应;现在真实修行,怎么没有感应了呢?后来睡觉的时候,他的护法神就告诉他说:你以前假装修行,内心邪曲,招感是邪恶的护法神,邪恶的护法神会对你做出非法的事情;你现在真实地修行,你正直,招感我们这些正直的护法神,我们正直的护法神,不跟你做这种事情。这种感应的事情,让大家产生错觉。感应的事情,当然有些事情是好的,你内心的感应,我们在念佛的时候,感到欢喜、满足,这种感应会增长信心的。如果说你去扭转那些错乱因果,哦,这个人做错事了,他祈求你给他加持,他马上感应了。我告诉你:你害了他。从今以后他对恶业更加不怕,你让他产生一个没有因果的观念,等到一次算总帐的时候,那他会恨你:当初如果他因为种种的痛苦,他会知道警惕。 所以感应神通,为什么有它的问题点?为什么佛菩萨不强调?它很容易让人家产生错乱因果。我做错事情怕啥!我的上师给我加持一下就好了。是不是!那这样子的结果,以后业障现前的时候不得了,因为无惭无愧。 所以这个地方我们说,「故现见有诸有情,匮乏财位」。我们去看,这个层次越低的神越容易感应。你看世间上最容易感应的一定是民间,还不是道教哦,我们叫多神教,你跟鬼神是最容易感应的。你看基督教,就不太容易感应了,那是天人的境界。那到了佛菩萨的时候,更难感应,不是说没有感应,就是说那种感应,你感觉不出来,那是心灵的感应。所以一个人愈容易感应,表示你感应的鬼神水准是很低的,那档次很低的才会感应嘛。

《了凡四训《》简介

又名:《命自我立》《训子文》创作年代:明代,书成于公元1602年 作品出处:《训子文》 文学体裁:家训 《了凡四训》 又名《命自我立》, 是一本种德立命、修身治世类教育书籍。是书成于公元1602年,全文分四个部分。作者为明代袁黄,字坤仪,后改名了凡,在考科举之前由相命之人推测其未来功名,结果都应验,因此认为命运不可改变,且命运中他将于53岁寿终,且无子嗣。然之后于1569年遇见云谷禅师,透过云谷禅师教导准提咒与解说命运(数)其实可以改变之后,积极为善助人,因此改变自身的命运,不仅未于53岁寿终,且生下儿子,并于69岁那年写下 《了凡四训》。《了凡四训》正是袁了凡要给儿子的训示。其以亲身经历,讲述了改变命运的过程。原本为教训自己的儿子,故取名《训子文》;其后为启迪世人,遂改今名。了凡四训 原文 袁了凡(明)第一篇:立命之学(说明人的命运是可靠自己创造,而不是被命数所束缚。)第二篇:改过之法(从小的过失起改过,那自然便不会犯下大的过错。)第三篇:积善之方(多做善事帮助别人,善事积多了,命运自然也有所改变。)第四篇:谦德之效(与人相处,待人要谦虚,从中学习,自然便有进步。)第一篇:立命之学 余童年丧父,老母命弃举业学医,谓可以养生,可以济人,且习一艺以成名,尔父夙心也。后余在慈云寺,遇一老者,修髯伟貌,飘飘若仙,余敬礼之。语余曰:子仕路中人也,明年即进学,何不读书?余告以故,并叩老者姓氏里居。曰:吾姓孔,云南人也。得邵子皇极数正传,数该传汝。余引之归,告母。母曰:善待之。试其数,纤悉皆验。余遂起读书之念,谋之表兄沈称,言:郁海谷先生,在沈友夫家开馆,我送汝寄学甚便。余遂礼郁为师。孔为余起数:县考童生,当十四名;府考七十一名,提学考第九名。明年赴考,三处名数皆合。复为卜终身休咎,言:某年考第几名,某年当补廪,某年当贡,贡后某年,当选四川一大尹,在任三年半,即宜告归。五十三岁八月十四日丑时,当终于正寝,惜无子。余备录而谨记之。自此以后,凡遇考校,其名数先后,皆不出孔公所悬定者。独算余食廪米九十一石五斗当出贡;及食米七十余石,屠宗师即批准补贡,余窃疑之。后,果为署印杨公所驳,直至丁卯年,殷秋溟宗师见余场中备卷,叹曰:五策,即五篇奏议也,岂可使博洽淹贯之儒,老于窗下乎!遂依县申文准贡,连前食米计之,实九十一石五斗也。余因此益信进退有命,迟速有时,澹然无求矣。贡入燕都,留京一年,终日静坐,不阅文字。己巳归,游南雍,未入监,先访云谷会禅师于栖霞山中,对坐一室,凡三昼夜不瞑目。云谷问曰:凡人所以不得作圣者,只为妄念相缠耳。汝坐三日,不见起一妄念,何也?余曰:吾为孔先生算定,荣辱生死,皆有定数,即要妄想,亦无可妄想。云谷笑曰:我待汝是豪杰,原来只是凡夫。问其故?曰:人未能无心,终为阴阳所缚,安得无数?但惟凡人有数;极善之人,数固拘他不定;极恶之人,数亦拘他不定。汝二十年来,被他算定,不曾转动一毫,岂非是凡夫?余问曰:然则数可逃乎?曰:命由我作,福自己求。诗书所称,的为明训。我教典中说:求富贵得富贵,求男女得男女,求长寿得长寿。夫妄语乃释迦大戒,诸佛菩萨,岂诳语欺人?余进曰:孟子言:求则得之,是求在我者也。道德仁义,可以力求;功名富贵,如何求得?云谷曰:孟子之言不错,汝自错解了。汝不见六祖说:一切福田,不离方寸;从心而觅,感无不通。求在我,不独得道德仁义,亦得功名富贵;内外双得,是求有益于得也。若不反躬内省,而徒向外驰求,则求之有道,而得之有命矣,内外双失,故无益。因问:孔公算汝终身若何?余以实告。云谷曰:汝自揣应得科第否?应生子否?余追省良久,曰:不应也。科第中人,类有福相,余福薄,又不能积功累行,以基厚福;兼不耐烦剧,不能容人;时或以才智盖人,直心直行,轻言妄谈。凡此皆薄福之相也,岂宜科第哉。地之秽者多生物,水之清者常无鱼;余好洁,宜无子者一;和气能育万物,余善怒,宜无子者二;爱为生生之本,忍为不育之根;余矜惜名节,常不能舍己救人,宜无子者三;多言耗气,宜无子者四;喜饮铄精,宜无子者五;好彻夜长坐,而不知葆元毓神,宜无子者六。其余过恶尚多,不能悉数。云谷曰:岂惟科第哉。世间享千金之产者,定是千金人物;享百金之产者,定是百金人物;应饿死者,定是饿死人物;天不过因材而笃,几曾加纤毫意思。即如生子,有百世之德者,定有百世子孙保之;有十世之德者,定有十世子孙保之;有三世二世之德者,定有三世二世子孙保之;其斩焉无后者,德至薄也。汝今既知非。将向来不发科第,及不生子相,尽情改刷;务要积德,务要包荒,务要和爱,务要惜精神。从前种种,譬如昨日死;从后种种,譬如今日生;此义理再生之身也。夫血肉之身,尚然有数;义理之身,岂不能格天。太甲曰: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诗云:永言配命,自求多福。孔先生算汝不登科第,不生子者,此天作之孽,犹可得而违也;汝今扩充德性,力行善事,多积阴德,此自己所作之福也,安得而不受享乎?易为君子谋,趋吉避凶;若言天命有常,吉何可趋,凶何可避?开章第一义,便说:积善之家,必有余庆。汝信得及否?余信其言,拜而受教。因将往日之罪,佛前尽情发露,为疏一通,先求登科;誓行善事三千条,以报天地祖宗之德。云谷出功过格示余,令所行之事,逐日登记;善则记数,恶则退除,且教持准提咒,以期必验。语余曰:符箓家有云:不会书符,被鬼神笑;此有秘传,只是不动念也。执笔书符,先把万缘放下,一尘不起。从此念头不动处,下一点,谓之混沌开基。由此而一笔挥成,更无思虑,此符便灵。凡祈天立命,都要从无思无虑处感格。孟子论立命之学,而曰:夭寿不贰。夫夭与寿,至贰者也。当其不动念时,孰为夭,孰为寿?细分之,丰歉不贰,然后可立贫富之命;穷通不贰,然后可立贵贱之命;夭寿不贰,然后可立生死之命。人生世间,惟死生为重,曰夭寿,则一切顺逆皆该之矣。至修身以俟之,乃积德祈天之事。曰修,则身有过恶,皆当治而去之;曰俟,则一毫觊觎,一毫将迎,皆当斩绝之矣。到此地位,直造先天之境,即此便是实学。汝未能无心,但能持准提咒,无记无数,不令间断,持得纯熟,于持中不持,于不持中持。到得念头不动,则矣。余初号学海,是日改号了凡;盖悟立命之说,而不欲落凡夫窠臼也。从此而后,终日兢兢,便觉与前不同。前日只是悠悠放任,到此自有战兢惕厉景象,在暗室屋漏中,常恐得罪天地鬼神;遇人憎我毁我,自能恬然容受。到明年礼部考科举,孔先生算该第三,忽考第一;其言不验,而秋闱中式矣。然行义未纯,检身多误;或见善而行之不勇,或救人而心常自疑;或身勉为善,而口有过言;或醒时操持,而醉后放逸;以过折功,日常虚度。自己巳岁发愿,直至己卯岁,历十余年,而三千善行始完。时,方从李渐庵入关,未及回向。庚辰南还。始请性空、慧空诸上人,就东塔禅堂回向。遂起求子愿,亦许行三千善事。辛巳、生男天启。余行一事,随以笔记;汝母不能书,每行一事,辄用鹅毛管,印一朱圈于历日之上。或施食贫人,或买放生命,一日有多至十余圈者。至癸未八月,三千之数已满。复请性空辈,就家庭回向。九月十三日,复起求中进士愿,许行善事一万条,丙戌登第,授宝坻知县。余置空格一册,名曰治心编。晨起坐堂,家人携付门役,置案上,所行善恶,纤悉必记。夜则设桌于庭,效赵阅道焚香告帝。汝母见所行不多,辄颦蹙曰:我前在家,相助为善,故三千之数得完;今许一万,衙中无事可行,何时得圆满乎?夜间偶梦见一神人,余言善事难完之故。神曰:只减粮一节,万行俱完矣。盖宝坻之田,每亩二分三厘七毫。余为区处,减至一分四厘六毫,委有此事,心颇惊疑。适幻余禅师自五台来,余以梦告之,且问此事宜信否?师曰:善心真切,即一行可当万善,况合县减粮、万民受福乎?吾即捐俸银,请其就五台山斋僧一万而回向之。孔公算予五十三岁有厄,余未尝祈寿,是岁竟无恙,今六十九矣。书曰:天难谌,命靡常。又云:惟命不于常,皆非诳语。吾于是而知,凡称祸福自己求之者,乃圣贤之言。若谓祸福惟天所命,则世俗之论矣。汝之命,未知若何?即命当荣显,常作落寞想;即时当顺利,当作拂逆想;即眼前足食,常作贫窭想;即人相爱敬,常作恐惧想;即家世望重,常作卑下想;即学问颇优,常作浅陋想。远思扬祖宗之德,近思盖父母之愆;上思报国之恩,下思造家之福;外思济人之急,内思闲己之邪。务要日日知非,日日改过;一日不知非,即一日安于自是;一日无过可改,即一日无步可进;天下聪明俊秀不少,所以德不加修、业不加广者,只为因循二字,耽搁一生。云谷禅师所授立命之说,乃至精至邃、至真至正之理,其熟玩而勉行之,毋自旷也。第二篇 改过之法 春秋诸大夫,见人言动,亿而谈其祸福,靡不验者,左国诸记可观也。大都吉凶之兆,萌乎心而动乎四体,其过于厚者常获福,过于薄者常近祸;俗眼多翳,谓有未定而不可测者。至诚合天,福之将至,观其善而必先知之矣。祸之将至,观其不善而必先知之矣。今欲获福而远祸,未论行善,先须改过。但改过者,第一、要发耻心。思古之圣贤,与我同为丈夫,彼何以百世可师?我何以一身瓦裂?耽染尘情,私行不义,谓人不知,傲然无愧,将日沦于禽兽而不自知矣;世之可羞可耻者,莫大乎此。孟子曰:耻之于人大矣。以其得之则圣贤,失之则禽兽耳。此改过之要机也。第二、要发畏心。天地在上,鬼神难欺,吾虽过在隐微,而天地鬼神,实鉴临之。重则降之百殃,轻则损其现福;吾何可以不惧?不惟是也。闲居之地,指视昭然;吾虽掩之甚密,文之甚巧,而肺肝早露,终难自欺;被人觑破,不值一文矣,乌得不懔懔?不惟是也。一息尚存,弥天之恶,犹可悔改;古人有一生作恶,临死悔悟,发一善念,遂得善终者。谓一念猛厉,足以涤百年之恶也。譬如千年幽谷,一灯才照,则千年之暗俱除;故过不论久近,惟以改为贵。但尘世无常,肉身易殒,一息不属,欲改无由矣。明则千百年担负恶名,虽孝子慈孙,不能洗涤;幽则千百劫沉沦狱报,虽圣贤佛菩萨,不能援引。乌得不畏?第三、须发勇心,人不改过,多是因循退缩;吾须奋然振作,不用迟疑,不烦等待。小者如芒刺在肉,速与抉剔;大者如毒蛇啮指,速与斩除,无丝毫凝滞,此风雷之所以为益也。具是三心,则有过斯改,如春冰遇日,何患不消乎?然人之过,有从事上改者,有从理上改者,有从心上改者;工夫不同,效验亦异。如前日杀生,今戒不杀;前日怒詈,今戒不怒;此就其事而改之者也。强制于外,其难百倍,且病根终在,东灭西生,非究竟廓然之道也。善改过者,未禁其事,先明其理;如过在杀生,即思曰:上帝好生,物皆恋命,杀彼养己,岂能自安?且彼之杀也,既受屠割,复入鼎镬,种种痛苦,彻入骨髓;己之养也,珍膏罗列,食过即空,疏食菜羹,尽可充腹,何必戕彼之生,损己之福哉?又思血气之属,皆含灵知,既有灵知,皆我一体;纵不能躬修至德,使之尊我亲我,岂可日戕物命,使之仇我憾我于无穷也?一思及此,将有对食伤心,不能下咽者矣。如前日好怒,必思曰:人有不及,情所宜矜;悖理相干,于我何与?本无可怒者。又思天下无自是之豪杰,亦无尤人之学问,行有不得,皆己之德未修,感未至也。吾悉以自反,则谤毁之来,皆磨炼玉成之地;我将欢然受赐,何怒之有?又闻谤而不怒,虽谗焰薰天,如举火焚空,终将自息;闻谤而怒,虽巧心力辩,如春蚕作茧,自取缠绵;怒不惟无益,且有害也。其余种种过恶,皆当据理思之。此理既明,过将自止。何谓从心而改?过有千端,惟心所造;吾心不动,过安从生?学者于好色、好名、好货、好怒、种种诸过,不必逐类寻求;但当一心为善,正念现前,邪念自然污染不上。如太阳当空,魍魉潜消,此精一之真传也。过由心造,亦由心改,如斩毒树,直断其根,奚必枝枝而伐,叶叶而摘哉? 大抵最上者治心,当下清净;才动即觉,觉之即无。苟未能然,须明理以遣之;又未能然,须随事以禁之;以上事而兼行下功

不要只顾着眼前的酱鸡腊肉,而忽略了人生的诗和远方

文庸 撰于2023年4月22日 杂文集《嘴脸》之五 大疫若国难,要从容,每临大事有静气。考验我们的时候又到了,克服困难的能力,走出低谷、突破重围的勇气要拿出来用用了。三年多的疫情,导致很多人破产,因疫致贫的人,就如那滔滔江水连绵不绝。我们必须清醒地接受现实,房贷车贷断供,经济来源断续……有人就提出来,大面积的贫穷更可怕,还是疫情更可怕? 自乱阵脚了,抓狂了,情绪崩溃了,竟然有人怀疑管控了。我们是14亿人的国家,更需要顾大局、识大体,放开了,因疫致贫的人更多,产生的后患越加的无穷无尽。理解万岁!虽然弄丢我们手中仅剩的酱鸡腊肉,也不能灰心丧气。紧张奋斗三十年,三年回到解放前,且叫我情何以堪啊?冷静,怎么冷静?升点(叫嚷)怪道了,展杵头儿(借债)安根了(吃饭了)。站着说话不腰疼?我也一样深受其害。自上而下,大家都很难,各有各的难。《金刚经》有四句:“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我们不能认命,更不能任性。只能劝大家看开点,给我们自己说点宽心话、体己话了。祸者,福所倚,焉知非福也?多难兴邦! 沪疫恣肆,海翅子抹盘(当大官的丢脸),牵一发而动全身,各自媒体看到了许多囧事和乌龙事件,手机微信收到抛托(暴露了秘密)的视频和语音信息。靠拖尾(仗着官吏的力量),杵门子硬(赚钱的门道好),火穴大转(挣钱大发去了),把念啃(挨饿)居民当点挖,生活物资可以高价团。 城市大了,人过度密集,抗风险水准就差了,抵御灾难的能力自不必说了。城市化进程是否也要缓步徐行了?城市化,掏空了农村。农村肾亏虚弱,奄奄一息;城市大腹便便、肥胖症一身,心脑梗死,闹心,添堵。我们的城市规划,都是请敌人和鬼子设计的,受了腥了(上当了),大家信吗?我们的城市,赶走了工厂,堵住了进城人的生财之道。填埋了河道、湖泊、湿地而建钢筋水泥大厦,无蓄水能力,堵塞了水的路。无秩序、密集建方块大楼,不通风、不透气、堵塞了风之道。后建之楼遮挡前楼的光线,不顾及别人是否终日不见阳光,设计不顾背景和环境,挡住了光之道。占用了公园、绿地建大厦,失去了氧吧,堵塞了市民呼吸之路。造方框水泥笼,各单位、各部门都自我为中心,一人一张号,各吹各的调,不靠谱,没有艺术性、科学性,与周遭的环境格格不入,从各个角度看都煞风景,剥夺了美学之路。地下管网就不敢说了,那根本不是眼前的酱鸡腊肉,谁会下功夫在不见功劳的事情上呀?冷子点(做官的),谁还会考虑深远一点? 如果你还心有不甘,就一定不要牵着蜗牛占着你的位置。如果你还在憧憬美好的未来,就请你卸下悬点(乌龟)壳子,走出小黑屋,去拥抱世界、迎接光明。如果你还心存希冀,就不要沉沦堕落于眼前的苟且,不能自拔,而要放眼于人生的诗和远方。 君子谋事,小人谋生,君子谋道不谋食。我苦谋食久诶;我苦谋食者久诶。《二十六章经》里佛曰:“富贵学道难。”身处困厄和苦难、贫穷潦倒时不学道,更待何时?穷且弥坚,不坠青云之志;守得穷,耐得富;穷不失志,富不张狂。“人穷志短,马瘦毛长”这是经不起考验的借口。“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是古人为我们准备好的。“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恰巧得闲学习。驻足赋闲,蓄势待发。一直在奔跑,从未曾思考;现在多好,横竖啥事也做不了,反思、反省,提升一下情操。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 文庸先生的肚,就是一个杂货铺;闲书杂览,生吞囫囵咽了两三万本。读书破万卷,只为学骂人。貌似贫嘴而厚重,团春纲口(嬉笑怒骂的腔调)也敦品励学。畅快口、快活嘴,信口拈来,皆是苦药,叫人难以下咽。百无一用是书生,我修的是野狐禅,骂人不带脏字,也能骂透、骂穿。我会念紧箍咒,我能念经念到人头疼,让你七斤半的头,变成二十八斤。我念经念到你张口结舌,能念得你不会走路,能念得你魂飞魄散,很多人不信。我把真话说到没人信,那也叫能耐呀!说实话吧,你目前所拥有的,就是酱鸡腊肉而已,我也保证你要露出不服的嘴脸。满大街都是才华横溢的人,都没有体面而讲究的工作和生活。诗和远方,似乎是贵族精神,我们好像不配谈及此事,若谈,太奢侈了。数钱、炒房,喝大酒,戏果(泡美女),是诗和远方吗?团春的(说相声的),逗你玩的吧?掐手机、刷视频,除此而外,一切都在虚于应付、苦于对付。至于活到如此猥琐吗?可惜了,可惜了多少能力、精力、财力、物力呦,把自己和全家人都打造成,坐吃等死,穿越人生老年态的境界。远方,在哪里,到底有多远,她不是还没到吗?如来,再说吧!俗不可耐,偏要说了算,偏要当家做主。 柴米油盐酱醋茶,琴棋书画诗酒花,快意人生真是寂寞呀!诗性的民族,已经没有了诗意的人生;载歌载舞的族群,只剩下广场舞上的大妈,在破瓷盆似的音箱播放的流行歌曲中扭动。就是当年那帮跳迪斯科、穿喇叭裤的人!我们怎么活的?我们脸上的表情依然麻木了,我们的活力哪里去了? 好日子,过腻歪了!活得不耐烦了!是自己把生活过得如此低档了,失去了趣味,变得无聊的。生而为人,兽性、魔性、灵性、天性、人性、佛性共存共生,此消彼长,不能自我抑制和控制,把持不住,失去约束和管理,自然会活成自己都讨厌的样子。一旦不认同自我,自己讨厌自己,厌倦、厌烦自己,鄙视、反感自己,必然会感觉枯燥无味,生无可恋,想死的心都有了,哪里还会考虑啥诗和远方?《金刚经》里说:“凡所有相,皆为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 花若盛开,蝴蝶自来;心若精彩,清风自来。心中有爱,眼里有光,行为有善,脚下就是远方。高灯远亮,高瞻远瞩。在路上,放眼远方,移步换景,触景生情,情深意切,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处处有诗。 我们要学会等待和期待,要享受耐心带给我们的美好未来,发酵酿酒,特别是白酒,要历经足够的工艺流程和时间,才能获得绵柔醇香的美酒。醋、酱油、腐乳、酸菜……都要给予时间的等待。三十年陈的一张宣纸,退火了,是宝;三十年陈的壹锭老墨,淡雅之气、暗香之气自然流露,是宝;三十年陈皮赛黄金……留得青山在,不愁没柴烧。今天要做明天的事、后天的事……明年的事、后年的事,更深远的事。今年也准备明年的事、后年的事,更久远的事。当代人要顾及下一代,更下一代,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这不是远方吗?难道是你的鼠目寸光吗?

富贵修道难,修行苦中修

俗话说富贵修道难,修行苦中修!深以为然。我看到过很多生活富足且不用打工挣零的人,他们每天过着悠闲的生活,除了生活的日常的开销,就是将脑中的所思所想进行倾倒,或者寻一些并不高雅的事情进行开心或者倾倒。         生活中除了吃喝就是八卦,从来没有看见过一个:认真做一些手头事情的人。除了护肤美容,根本就不为自己那个日益走形走衰的身材,去想一想做下改变什么的。正如诗云:羔羊之皮,素丝五坨,委蛇委蛇,退食自公。         生活富裕了人就变懒了,也没有什么追求了,只觉得自己就是天地。看不到那世界之外的人,究竟是如何生活的?人是很难在富贵之中,寻找那么一份自己所坚持的东西。也并不是身处舒适圈不好,而是应当,生于这个圈内的世界,也得看看那圈外的世界是个什么样子?看看那圈外的人都做些什么事情。         俗话说,居安思危。身在那安全的地方,仍应当去想想:你我过惯了这种安逸的生活,若有一天那么个辛苦来临了,你我又会做些什么而且应对呢?我们也没必要非得跳出自己那个生活的地方,而是应当时不时走出来放眼去看看这个世界,看看那芸芸的众生相。从而将自己的那个圈扩一扩,再扩一扩。       当然,跟人家那些富贵之人也是不应该那样说的,在人家的天地里人家也确实是个王,这个世界究竟什么样子?人家不想了解,也不屑于了解。因为人家一直都是泡在蜜罐里的。这便是所谓的富贵修道难。         看到人家靓丽光鲜的,不妨了自己修一下自己吧!其实,我所做的一切努力也是出于一种对自身的自卑心吧,既没有那高大上的文凭,也没有那过人的交际能力,也不是个有钱的家庭人。所以我觉得自己应该做些与其他人不一样的事情。那就是将自己的爱好勤修一下!那就是绘画读书加健身。虽然这一切都是好的,只是你的强迫使一切好东西都变了味道。       可能这种情绪也算作是一种动力吧,我便持之以恒的努力做这些事情,丝毫不理会他别人所说什么。每当想着松懈的时候,于是便想:我就是做得好,就是比他们强,就是比他们强!也就是这种精神作用力的加持下,我一天接一天完成着我所做的事情。因为我的心中秉持着一个信念:我就是比你强!       当然了,那段时间也确实是做出了一些成效,一天一天从未间断,只为自己内心的一份不甘平凡。只是自己是靠着一种不甘去做事情,那当然是很累的。也不知道,倘若没有这份苦楚,我还会不会把自己手头下上那个事情继续的那样做下去?抱着这个星座事情,多少是带有一些强迫性吧!         要强虽然是种好品质,只是时间长了是很心累的。做那强逼自己的事情,早晚有一天会把自己累倒。突然有一天倒下了,一场大病之后再爬起来,或许那份热情便早已消失殆尽。你所热爱的那份事业反倒得不到什么提升。         要强是一份双刃剑,你手握着着它,刺向前方的时候,把别人刺的远远的,同时也会把自己割伤的。你一剑一剑的往前刺,刺不到别人,刺到的只是空气,你满心是愤怒,两手沾满鲜血。到最后,人们躲得远远的,看着你在那疯闹;给你拍个视频什么的,引来一群鸟雀看在那儿围观你瞎折腾。不但引来了他们暴突的眼球跟一阵一阵的嘘声,而且你自己手上的伤口感染发炎,倘若得个破伤风什么的,一倒下一死掉,这又是何必呢?         与其弄得自己疲惫不堪,伤痕累累,倒不如学着放下,用一颗热爱的诚挚之心去做事情,不但让把自己修得强大,还可以把喜欢的事情发扬光大。你真正强大了,做才能够做到真正的扬眉吐气。我想修行,也可以在乐中修的。加油,菲儿!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