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生吝吝生凶凶生悔悔生吉,易经中的吉凶悔吝详解

吉凶悔吝,易经的四个角度——读易笔记

《易》卜卦结果,不外乎“吉凶悔吝”四个字。 而“吉凶悔吝”四个字,就是从字面上也可以看出: 只有“吉”是好的,有利的吉祥的; “凶”自然是不好的,是“吉”的反面; “悔”则是后悔、烦恼; “吝”就是悭吝、困难。悔吝也是小凶。 也就是说,卜卦只有吉凶两个结果,再细分的话,则是好的只占四分之一,不好的却占四分之三。 是以善易者不卜,因为大道理都知道了,看现象就很明白了。《系辞》云:吉凶悔吝者,生乎动者也。 所有的吉凶,都生于动。世间万物,人间万事,只要一动,就生出“吉凶悔吝”四个结果。 也就是说凡事一动,吉的成分只占四分之一,坏的成分却占四分之三,所以中国人常说“一动不如一静”,就是这个道理。 但也不是教人墨守成规,一动不动,不过是要谨慎,要有智慧,要谋定而后动。 从易经“吉凶悔吝”四个角度,到南宋词人辛弃疾在《贺新郎·用前韵再赋》中写到:“叹人生,不如意事,十常八九”,是异曲同工,还是取法前者,就是见仁见智的事了。 总而言之,就是说人生在世,如意之事少之又少。不如意者本是常态,当遇到困难、挫折时,也就不要过于沮丧,烦恼。 如意,我幸;不如意,再继续努力! 以此自勉吧!

南怀瑾—吉凶悔吝

世界的一切现象也只有四种“吉、凶、悔、吝”。”吉凶”两字大家要注意,天地间的事不是吉,便是凶;不是好,就是坏;没有不好不坏的。不好就是坏,不坏就是好。做生意,如果没有赚钱也没有赔本,在你认为没赚没赔,没赚没赔就是赔了,赔了精神,赔了时间……所以没有不赚不赔的事。由此可知天地间的现象,只有两种:不是吉,便是凶。佛学来说,物质世界自然现象中山河大地是无情的东西,是没有思想的;一切众生,像我们这些有生命的人,佛学称为“有情”,是有灵性,有思想的。众生是哪里来的?也是宇宙物质世界的一种现象。“刚柔相推”,是两种正反质能相互推动,因而产生了有情世界的一切众生。吉凶也就是:“刚柔相推而生变化。”刚柔,我们知道就是阴阳,实质的就叫刚柔。吉凶是怎么产生的?是从人类心理的判别而产生的。比如说青年人谈恋爱,谈到最热烈的时候很得意,但你不能就认为是吉。表向上看来很得意,事实上,说不定失意已暗伏在里边了。现在觉得很好,到时候分开也很痛苦啊!我常常说一个人求生不易,但求死也很难。想死还真不容易呢,跳水太冷,上吊很闷气……没有一样好受的。这些是非好坏都是从心理现象来的。所以说吉凶是一种失得的心理现象。悔字它真正的意义,只有一个名词可借用来说明才最恰当,就是佛经上讲的“烦恼”,这就是悔。佛经讲的烦恼不是痛苦,是开始时心里感到很烦,过久了感到不舒服,也不是痛,可是随时随地就是很不爽朗,很烦、很苦恼,也就是不高兴。一般人说的烦恼,就是《易经》的悔。吝就是困难、是悭吝。“悔吝者,忧虞之象也” ,忧就是忧愁、烦恼;虞就是思虑,脑子不停地想,用脑筋叫做虑。用脑也很痛苦,一个人要不痛苦,什么都不要想、不用脑筋才好。但是那很难做到,绝大多数人都要用脑筋;只要用脑筋就有忧愁,就有烦恼。所以说“悔吝者,忧虞之象也”。宇宙间一切事情,一切人的心理,都离不开“吉凶悔吝”四个字。所以人生只要有思想就有烦恼,心理上就有得失,得到了高兴,失掉了痛苦、烦忧。吉在背面就是凶,凶的背面就是吉。悔吝呢?是小凶、不是大凶。所以懂了这个道理,不需要卜卦啦。一件事情一开始做就知道结果了,不是好就是坏,没有第三样。一个人去看相算命,八成都是彷徨不定的人。《易经》它讲人事的法则,只有吉、凶两个结果,不是好,就是坏,没有中间的;不是进步,就是退步,没有停留在中间的。吉凶悔吝怎么来的?“吉凶悔吝者,生乎动者也。”人生的一切,任何一件事,一动就有好有坏。再说任何一动,坏的成分四之三种,好的成分只四之一种,所以中国人的老话,一动不如一静。凡事一动,吉的成分只有四分之一,坏的成分有四分之三,不过这三分当中,两分是烦恼、险阻、艰难,如此而已。人生只有吉凶两个原则。悔吝是偏于凶的。那么吉凶哪里来?事情的好坏哪里来?由行动当中来的,在动的当中,好的成分有四分之一,坏的成分有四分之三,逃不出这个规则。天下事不好即坏,不过一般人在小坏中不觉得,以为自己在好中。中国古人有两句哲学名言:“福无双至,祸不单行。”好事没有两样一起来的;倒起霉来不是一件喔!这是中国人的人生哲学,可见求吉之难。学佛的人懂得一动就是缘起,也就不要算命、卜卦、求神了,你的起心动念、缘起对不对,自己就晓得了,因果律就摆在这里。如果自认为佛法是空的,不懂得性空缘起的道理,就落在邪见上了。这些非常重要,所以要注意!

爱恶相攻,而吉生凶,远近相取,而悔吝生,情伪相感,而利害生。

爱恶相攻,而吉生凶,远近相取,而悔吝生,情伪相感,而利害生。 语出《易经》的易传,这句话也是同其他经典一样,有很多的解释,每个人的智慧层次不同就会有不同的认识,甚至在文字表述上表现出天差地别的情况,可是几人会觉得自己的认识层次低呢?更别说承认自己错了,这就是人生百态的形成原因! 我必须给个解释,即便是俗人之口,大概意思是:自己喜欢的与不喜欢的在心里做个权衡,那么吉凶就已经被自己选择出来了,离自己所具有的条件难以达到的和容易达到的结果的选择上,就可以看的出是否有后悔的可能性,或者仅仅是有点为难就可成功;真实情况与虚假表象的相互影响就会产生相应的利害结果! 可是我也看到了别的解释,他们有把吉凶与悔吝解释成两两相对的意义,可是这明显的不太合适,吉凶悔吝是《易经》中断定性的字词,从顺序上来说从好到不好,不好的程度也是在变浅的,这是不争的事实,也是很容易就可以被普通人从《易经》原文中理解出来的! 可是那些把“吝”解释为喜欢或者爱的人,真不知道他们是怎么想的?也许他们觉得吉凶是相反的,情伪也是相反的,那么悔吝也就是相反的啦!可是不能这么断的,真是读书读死了,怎能这么解释吗? 无论是《易经》这个来源看,还是字面意思来说,你们解释成那些都说不过去! 下面咱们看看“情伪”二字,这是我今天决定写这篇文章的出发点,或者说是动力。情伪没什么疑问,是相反对的性质,对于各家解释也没什么太大的不同! 可是我们知道了,会背了,那又能也么样!一个“伪”字咱就不说了,就是不真实的,假的! 但是,一个“情”字呢?其实也简单,就是真实不虚的实际情况!可是一延伸我们就成了白痴了,因为几千年了我们都没真正搞明白什么是“情” 感情的“情”就是这个情,意义也是一样,外感于心的真实就是情,尤其是对于爱情来说最为贴切,当然了,如果你把自己当做筹码,或者当猪肉卖了也不会有人拦着! 当今社会都说别人欺骗自己感情,那么首先得问问自己有感情吗?我觉得自古至今的人心里是几乎没有感情的,有的只是欲望,而且是一些为人不耻的欲望! 尤其现代人,自认为比起古人见多识广,自觉智慧层次优于古人,更是就觉得我们很文明,可是内心更加虚伪,更加肮脏,也充斥更多的“伪”! 所以当今社会多畜牲不如,因为畜牲尚且有“情”,而且确实更加真实! 婚姻为什么变得如此不堪了,就是因为本身就是两个没“情”的人凑到一起互相欺骗,为的就是所谓的欲望,美其名曰强强联手,有的甚至说为了后代有个好基因,更低级的叫做单方面的找个依靠! “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情不知所终,一往而殆。”这句话我很喜欢,真情必然是不知道为什么就喜欢上了,当你知道为什么的时候你就有了虚假的动机了!那就是我们说的我喜欢他有钱,我喜欢他有才华,我喜欢他屁股大,胸大! 他有钱可以换来更多的大胸、大屁股,八十岁的老头一样可以轻松办到;她有大胸、大屁股可以立马睡掉无数有钱人! 哪里有什么七年之痒,都是骗人的鬼话,五十年前一辈子也没几个痒的,区别就在于开始对婚姻态度上,那时候逃婚的有,现在是不行睡了再换! 一句话说的轻松;“什么年代了?”可是什么年代你也是把婚姻幸福感置于穷苦年代的婚姻事实之下了啊! 所以原因根本就不用找了,古人早就给出了,只是白痴一般的人心根本不认同,也没那个悟性认识深刻,更是无法用一颗肮脏的心来落实圣贤的道理! 无望的世界,无望的人,找着无望的借口,走向无望的终点,却不知要到何时才能结束!那时候留下的基因又是何种质量啊!

10掌握“吉凶悔吝”的运转规律,做到趋吉避凶

人这一生当中,我们会遇到很多问题,经历一些坎坷,那有没有什么方法,能够让我们趋利避害呢? 在《易经》里面就有这样一套哲学的思维,这套哲学思维,给我们提供了一个路径,如果你按照《易经》的这个思维来做,通常可以起到趋吉避凶的作用。总结下来其实就四个字,吉凶悔吝。 我们可以把它当成哲学思维来看,也可以把它当成一个趋吉避凶的密码,那这套密码就是——吉、凶、悔、吝; 我们就先看一看什么是吉。表面解释起来,吉就是吉祥的、吉利的,每个人都在追求。 很多人学《易经》是用来占卦的,当占出吉的时候他就非常高兴,因为知道结果是好的,有收获的。其实吉并不是结果,而是过程。吉是告诉你,你有一种可能性向着你想要的方向去发展,这就是吉的意义。如果我们把吉直接定义为结果,那就比较偏颇。 其实研究《易经》时间长的人都知道,有的时候你起出的那个卦,卦辞告诉你是吉的,但真正事情演发出来的时候发现并不吉,什么原因?吉只是过程,结果是靠我们怎么来把控这个过程。如果说吉是过程,凶也一样,凶是什么意思,表面上理解凶险的,有危险的。有的时候起一卦,说这个卦象有凶兆,其实凶也是告诉我们,按照不顺利的方向去发展是在提醒你。 古时候有一个清朝有个大学子,这个大学子名气特别大叫纪晓岚。我想很多人都知道他,因为在很多影视作品当中都以他为原型拍出来。纪晓岚这个人非常有学问,他的学问是从小就已经体现出来了 小的时候纪晓岚参加童子试,就是未成年人开始考试。考试之前他的老师就给他了一卦,想告诉纪晓岚这次考试你要注意点什么,或者说你到底能不能考上。这卦起来了之后,他的老师觉得不太好,闷闷不乐。他老师起的这一卦,最后一个字是凶。其中一个爻辞就写道:困于石,据于蒺藜,入于其宫,不见其妻,凶。这话说出来挺拗口的,尤其是文言文,很多人看《易经》也看不懂,但是我们翻译起来,它是很容易理解的。困于石,石头是很坚硬的,就是你遇到了一个困难,像石头这样很坚硬,你不容易把这个困难解决掉。“据于蒺藜”就更有意思了,什么是蒺藜?蒺藜是一种植物,这种植物我们在生活当中,其实是常见的,就是这个植物的果实长满了刺。所以你看困于石,据于蒺藜,这两句话连在一起,就是预示着你,你这次考试困难重重,你想达到的结果达不成。 入于其宫,不见其妻,就是回到家里了,进了房子一看,自己老婆不见了,最后一个断辞,凶。这个辞他的老师起出来,肯定是心里有所不安。他就在考虑这次纪晓岚的考试,到底能不能考上。想来想去,他决定跟纪晓岚交流一下给他点建议,要不然这次就不考了。 于是他老师就把这段爻辞说了出来,可纪晓岚想了一想,他说:“老师你看,学习本来就是有困难的,你看最后两句是入于其宫,不见其妻。他说我现在还小没结婚,我本来就没有老婆所以这也不是凶兆,再说这个妻子的妻,我们用《易经》的角度来讲,就是阴阳。男人为阳,女人就是阴,男人为单数,女人为双数,双数就是偶数,偶数也代表竞争的意思,所以入于其宫,不见其妻是不是在预示着,我在这次考试当中没有对手。所以他的老师想了一想说,如果你要是坚持去参加这次考试,那我就支持你,我们好好复习,但是仍然要把风险考虑到,什么样的题你不经常做,哪样的观点,你不经常有,我们在一起好好的就你的短板来研究复习。最后纪晓岚去参加考试,这次考试之后,榜文发下来,纪晓岚考了第一名。考在第二名的是一个姓石的人。 所以这一个卦辞出来之后本来看到的是凶,但在纪晓岚眼里,凶又变成什么,变成了吉。我们再看一下过程,师徒二人在研究这件事的时候,就把自己的短板和弱点分析出来,然后去弥补它。所以再一次强调的就是,所以吉和凶它并不是终点,不是结果,它是过程。 在《易经》当中每一个爻辞和卦辞,给了我们一些提示,告诉我们如何把过程做好。 有些人在起卦的时候一起到大凶,然后就垂头丧气心态不好。 所有的凶就是告诉你有风险,你一定要想办法解决风险,吉和凶是在一起的。 其实我们都知道吉凶是一体的,吉的一面背后就是凶的一面,凶的一面背后就是吉的一面。我们中国传统文化的思维就是这样,福跟祸是在一起的。你看一个人很有福分,但如果不惜福的话,马上就转化为灾祸,一个人遇到灾祸的时候,但只要他冷静处理这个灾祸会变成他的福报。从《易经》的角度来讲,叫做阴阳的两面。 这第三个字就是悔,悔在《易经》当中也经常出现,字面上理解就是悔恨、悔过。我们生活当中也经常用这句话,比如说这世界上没有卖后悔药的。悔字到底是什么意思,其实我们看看这个字的结构,它里面有哲学在。一个心加上一个每,构成了悔字,就是每天都在用心。曾子有一句话说:“ 吾每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而不习乎。” 你看这个文言文很多人看到,不太想去理解里边的意思,尤其是信息化时代,娱乐化时代的时候,这些老祖宗留下来的很珍贵的哲理,已经被我们忽略了。它翻译过来的意思,就是每天曾子他都要思考几件事,什么事?在帮别人出谋划策,在帮别人做事的时候,有没有认真对待,有没有忠心耿耿。在结交朋友的时候,有没有对朋友,非常的讲求自己的信用。传而不习什么意思,就是在学习的过程当中,有没有把学习到的知识不断地去实践,不断地去总结复习。曾子的这句话恰恰就解释了悔。 在我们现在的企业管理当中,有种人在工作当中遇到了问题,就会向外求,而不是向内求。向内求是寻找自己的问题,如曾子所说,每天他都要反思,我到底为朋友怎么样,对自己的学业怎么样,对有求于我的人怎么样。他每天在反思自己的问题在哪里,然后不断的去找到解决办法。而那种遇到了问题就向外求的人,找的都是借口,向内求找的都是办法。 有的时候我们觉得先人的话过时了,没有用了,但是认真看过之后你会发现,每一句祖先留下来的经典都非常珍贵,对我们当下是具有非常大的指导意义的。我们在处理自己手头工作的时候,如果能像曾子这样向内求就做到了悔。悔也是反思的意思,一个不懂反思的人在事业上想要有成就,那是绝对做不到的,这似乎成为了一个铁律。 第四个字就是吝,吝这个词汇,在我们日常生活当中应用的不多。提到吝,一组词大家就说吝啬,很小气的意思。但是吝在《易经》当中出现的不少,在表面的字义上来讲,你把它解释为吝啬,这也没有问题。但是我们看一下吝的结构,上面是文,下面是口。那是有文化的人说出的话吗,恰恰不是。孟子的一句话可以形容吝的状态,孟子说:“人之患在好为人师”。 患是什么意思?就是患病了,其实也可以把它理解成祸患。我们在生活当中就有这样一种人,处于好为人师的状态,有人就觉得好为人师有什么不好吗?你看如果一个人好为人师的话,他会出现两种状态,第一种状态就会升起一种骄傲心,因为他会表现出来,你不懂我懂我教教你。遇到什么事都好像自己懂,这种状态一出来的时候,用现在流行的话来讲,朋友就变少了。因为什么事只有你会,只有你懂,只有你愿意教育别人,他会给自己的生活造成很大的阻力。 第二种状态是什么,就是轻浮的状态。因为真正意义上,老师是教导别人的。当一个人好为人师的时候,他总喜欢去教育别人而不是平心气和的去探讨,这种情况也会招来很多人的反对。所以孟子就说好为人师,它表面上看是一种病,这个患理解成为病,其实是什么,是祸患。 如果人在自己事业的道路上,由于自己不好的一个习惯,给自己制造了很多的障碍,那这条路走起来就容易不通,阻力就会很大。好为人师,孟子告诉我们这是一个祸患。用好为人师来理解吝,我们就可以理解什么叫吝言吝语,说话的时候不能够心平气和的去讲,总是高高在上一脸的浮躁,这种习惯一旦养成的时候,我们会发现身边的朋友就越来越少。 在企业当中也是这样,一定要根据自己的位置来考虑你应该表达什么。如果你是这方面的专家,那你就当为人师,如果不是的话就不要好为人师,这个哲学道理对我们人生的指导意见非常大。 吉凶悔吝这四个字,如果把它们放到一起的话,就出现了一个逻辑。这个逻辑很有意思,就是《易经》当中,隐藏着的一个铁律,告诉我们如何趋吉避凶。第二种状态就是浮躁,然后刚才讲了吉凶悔吝的逻辑。我们在前面提到过,万事万物如果以五行的角度来讲,会存在两种关系,一种关系是相生的,一种关系是相克的。吉凶悔吝这四个字,它也存在着这两种关系,尤其是我们发现它的相生关系恰恰是推动了一个因果循环的作用。 比如说吉,吉通常会生出吝。我们刚才讲过吉,就是事物向顺利的方向去发展,你非常可能就得到了你想要的结果。所以很多人,在得到自己想要的结果之后,会生出好为人师的状态出来了。我们想想看,如果身边的人做一件事情做成了,然后开始夸夸其谈:你看这件事只有我能做成,你们做不成,你看我多厉害,我就是老师。 人在做成事之前的状态,基本上是比较谦虚低调的,是可以接受别人意见,会去跟别人研讨,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但一旦这件事做成了,那种傲慢和浮躁就升起来了,所以生出的是什么,是吝。以往一群朋友可以在一起研究解决问题的办法,但是成功之后他不会研究,他会反过来告诉别人,我是如何成功的,你们要跟我学。所以这种骄傲和浮躁的状态,其实就是吝的状态,吉就生出了吝。 吝会生出什么,吝通常会生出凶。我们无论在人生的生活道路,还是创业道路,我们都知道,没有任何一件事是不需要其他人帮助的。有什么事是自己百分之百就可以做到的?很难。我们做什么事情,其实都需要别人的声援或者是支持。当我们没有浮躁和傲慢的时候,心平气和的时候,很多人会愿意来支持声援我们,推动你的力量就特别多。但如果你的状态是吝,这种浮躁和骄傲就会让很多人远离你。你遇到的问题,就会由吉开始向凶去转化,所以吝生出来的恰恰是凶。 凶生什么,凶就是向着负面的方向去发展。我们做一件事本来很顺利的,最后却吃了恶果,结局很惨。这个时候人会怎么办,他会开始思考,我到底哪里做错了,为什么事的开头很好,到了结局却是这样一个很糟的场面,于是凶就生出了悔。开始后悔了,我为什么要那样巧言令色,为什么要好为人师,我要像之前一样心平气和,那就从头到尾整个结局都非常圆满。 所以吉生出吝,吝生出凶,凶生出悔,悔就会生出吉,事情开始好转。你看其实这四个字,就像K线图一样,波峰波谷,有上就有下。所以用这套逻辑去思考,我们就有办法,让它时常保持大吉大利的状态。 那么了解了这四个字的逻辑关系,对我们还有什么更深入的指导吗?确实有一定的指导。我们追求的大吉大利,至少向吉的方向去发展,那我们看看,吉可以生出吝,吝生出凶,凶生出悔。那么,如果我们改变一下它的逻辑关系,当一件事越有成就的时候,你越要马上进入悔的状态,就是每天反思这件事为什么我做成了,真的是我的能力很强吗?还是有一点运气,或者说身边有那么多人在帮助我,我还如何做能做得更好?我的缺点能不能在下一次事情当中得到改善?我能不能想一个办法去报答那些帮助我的人,以便我下次再有问题的时候,大家同心协力一起去解决?每天就开始反思我还能做些什么,所以当我们吉的时候,就生出悔的话,悔自然就会生出吉,这样我们就把吝和凶,排除到这个循环之外。 当然道理很简单做起来是非常难的,我们想要做到游刃有余地利用吉凶悔吝这样的道理,让自己保持一个有吉的状态,就必须要有所参考,因为人面对的场景特别多,如果每一个场景都有一面镜子来提示我们,由吉生悔,由悔生吉,那我们一生的过错就会比较少。 这些镜子在《易经》当中总结出来了,这64面镜子,也就是《易经》当中的64卦,这64卦就写了我们人从生到死,从创业开始到创业有成就,我们会遇到的所有场景是什么总结成了64卦,每一个卦都对我们有提示。从下一讲开始我们就在之前掌握的基础知识的基础上,来正式的开启《易经》的64卦。下一讲,我们就来一起探寻一下64卦当中的第一卦乾卦,乾卦里面提到一个关键词叫做龙。关于龙,东西方文化是有争议的,因为在西方文化当中认为龙是凶恶的,可是中国的哲学源头《易经》却把龙当成了吉祥的寓意,到底东西方文化对龙是怎么看?而龙在《易经》当中,又给我们带来哪些启示?下一讲,我们就来讲一讲乾卦六龙。

易经的奥秘

曾仕强教授说过吉生吝,吝生凶,凶生悔,悔生吉。世上的人谁也逃脱不了这种循环往复的轮回,不过,凡事都不是绝对的,世界上总还有方法可以避免凶的到来。那就是当你正处在事事随心,吉往不利的时候,你就要想到悔。也就是说,你不让自己吉生吝,而是直接吉生悔。每天早晨一起来,就忏悔,每天晚上还是忏悔。忏悔这一天,我生傲慢之心了吗?我起恶之念了吗?我亲近善知识了吗?我反思了吗?之后我又反省了吗?我对父母关心了吗?我思过改之了吗?等等。如果每天都这样思过改之的话,那么凶在你的人生里就不会出现,即使出现了,也会有天助你逢凶化吉。

《易经》的“吉凶”智慧

《易经》的“吉凶”智慧人人憧憬“心想事成”,孰料不如意十之八九。所谓“心想事成”,不过是自欺欺人罢了。真实的,“事与愿违”如影随形。理想总是很丰满,现实往往太骨干,从而觉悟“事与愿违”是常态。 我们应该有属于自己的梦想,梦想最大的意义是给予我们一个前进的方向,一个奋斗的目标。希望是美好的,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未来是坎坷的。总有些时刻你会不再相信,可在心底又不停的追寻。后来,你还是豁出去了,在每一次求索中,遭遇太多的不可控。没有谁知道明天是天堂还是地狱,你唯一能做的就是现在努力,跑不过时间就跑过昨天的自己。每个人都有不能称心如意的时候,都有愿望落空的窘迫,还有不愿面对失败的恐惧。但,只要还存有一点希望、还没有心灰意冷、还没有碰得头破血流,执着与勇敢的人,总会义无反顾的去追求。直到自己身心疲惫、筋疲力尽,仍要借助睡梦苦苦追寻。大多数人不能用意志影响现实,他们写下一个意图然后又擦掉,因为他们认为这样很傻,他们做不到。然后他们“见贤思齐、不甘落后”又再写,再擦去。因为他们不相信他们能做到,所以真的“心想事成”,终究没做到。可见,“心想事成”末必都是好事,“事与愿违”可能不是坏事。其实,天道无吉凶,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丁俊贵一、天道无吉凶自然现象,本身并没有吉凶的分别,站在人类的立场,才有吉有凶。有所得为吉,有所失即凶。吉,即顺从易经所说的道理。系辞上传曰:“自天佑之,吉无不利。”意指上天所佑助的人,必定顺应天道,所以吉祥而无所不利。人们通常把“吉利”连在一起,实际上,吉是吉,利是利。吉无不利,并不是利都是吉。有些利带来吉祥,有些利反而导致不吉,也就是凶。 同样的道理,凶必然是害,而害并不一定为凶。有时候看起来是害,结果却带来吉祥。善恶也是如此,善未必吉,而恶也不一定凶。从《易经》的道理来说,一阴一阳的变化,无论如何都是善的,并没有相对的恶。只是人不喜欢的,就把它叫做恶。社会上有善有恶,则是人与人之间纠缠不清的结果。二、吉凶以情迁命运的吉凶,都是由什么决定的呢?其实很多时候,我们的情绪会给我们带来吉凶的变化。《易经》曰:“吉凶以情迁。”的确,如果我们总是大发雷霆,不仅是对别人的一种无礼,对自己也是一种祸端。所有的坏情绪,终究都要由自己买单。而一旦保持情绪的稳定,便会发现那些烦躁的事情,不再来困扰自己,反而会招来福气。那我们应该如何控制情绪呢?很简单,在每一次发脾气之前,不妨先问自己三个问题:我在气什么?生气可以解决问题吗?有没有比生气更好的方法呢?其实,我们每一次发脾气,都是因为冲动二字,而当我们度过最关键的冲动时刻,心绪静下来,内心和谐了,那就是情绪最好的解药。心灵的宁静与和谐,才是一切福气的源头。有人的地方就会有矛盾,无道之人去激化矛盾,有道之人会化解矛盾。和谐是人类生命的真缔,能不争不斗,就不争斗。不争是一种大道境界,更是一种快乐和幸福的象征。人与人之间的和气并不是没有喜怒哀乐,和气只是在千变万化的生活中,体会大道生命力的柔性之美。这里所说的“和谐”也不只是一团和气、不讲原则。您跟有些人和事过不去,那些事情必然跟您过不去。只有和谐的心态,才能引发出和谐的事态。某人过去总有很多朋友给他打电话,聊一些没用的话题,特别耗费自己的时间,每天都被搞得很疲惫,不能安心做事。致使他非常厌恶,但又不好意思拒绝,每次都是生着暗气与朋友闲扯一番。有一天,他去求助一位修养很高的人,那位高人说道:“这不能怪你的朋友,是你的心念出了问题,心能转物。”那人不解地问道:“心能转物是什么意思呢?”高人答道:“当你越是知道心念的重要性,你就越知道在生活当中我们真的不需要生气。你想要做什么事情,你就问问自己的心念想不想去。一切的事情都是因心成体,当你的心念非常坚定的想做一件事情,不管碰到什么,总有方法可以处理和解决。如果你的心念不坚定,你会发现总有障碍。”你生气,不能很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绪,你与你的心念背道而驰,这才是你生气的根源。你在做任何事情之前,你应该问问你的心念,想做就认真做,不想做就应该停一停。永远要使自己处于一种和谐的状态,这才符合道。情绪并非不可控制的野兽,学会控制情绪,做一个情绪稳定的人,你的福气会越来越多。人生路上的最大敌人,不是能力,不是条件,也不是别人,而是情绪。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上云卷云舒。别让坏情绪左右了你的“吉凶”。三、趋吉避凶的智慧《易经》里面所讲的吉凶的意思,是你如果按照《易经》的道理去做,那就是吉,因为你一定会有所得;你如果不按照《易经》的道理去做,那就是凶,因为即使你有所得,也一定受不住。什么是有所得?即使生意亏本了,也会有所得,因为亏了本,学到了经验,长进了,这对于自己的成长来讲就是有所得;被别人骗了,也会有所得,因为自己的品性变好了----本来他骗我,我就要骗他,现在他骗我,我也不骗他了,这不就是得吗?当然,这些行为都必须是依易理而行才可以。恩生于害,害生于恩。领导对你好,你就不长进了,放纵自己,养成很多坏习惯。相反,领导一直督促你,对你很苛刻,你就会学到一身的功夫。利是害的来源,害才是利的基础。按照《易经》的思维,把利跟害结合在一起,就会慢慢得到正确的观念。一个人成功的时候,最怕的就是马上失败。你成绩不那么好,别人不会追赶你,你成绩优异,所有人都追赶你,你就给自己带来很多压力。如果你这一次排名第一,你要知道很多人都在默默的努力,发奋地学习,只有一个期望,就是想超过你。因此,我们千万要记住,做任何事都为所当为,少问结果。人生是积极向上的过程,而不是计较结果。做一件事情,先问问自己心里有没有梦想,有了梦想你就没有什么吉凶了,没有梦想你就会有吉凶。如果这件事情是我一生一定要做的,那不管失败成功都要做,不要再去考虑结果是吉还是凶。人一旦有了吉凶的观念,就表示已经不是最高等的了,已经来到中等了,如果不敢说吉凶是自己在定,而是相信吉凶是命在定,那就更下一等了。所以,人分三种。一种人认为吉凶是命在定,这是最差的;一种人认为吉凶是自己在定,这还不错;一种人认为根本没有吉凶,做任何事情都遵循为所当为,如果当为,就算舍生取义也是死得其所。自然是没有吉凶的。一朵花开了又谢了,它本身并没有好,也没有坏;一只兔子死了,没有凶;一只虫生了,也没有吉。这些都没有吉凶。吉凶是人才会产生的感觉。一只动物跟你很有感情,它死了,你会觉得很难过。一只动物跟你一点感情都没有,死就死了,你不会觉得怎么样。所以,同样一条狗,为什么有人讨厌它,有人喜欢它?因为不同的人,对狗的感情不一样,不能一概而论。如果你看到一个人抱着一只狗,比跟他妈妈还亲,比对他爸爸还好,你也不要笑他,也不要生气,因为他是存心气他父母,迟早他会自作自受。我们每个人都要保持平常心,追求大家公认的、正常的、合理的东西。人生不要跪求大吉大利,但要慎持无咎。《易经》所说的无咎,意指一个人会犯错,但是犯错后会改正补救,然后就无咎了。这个世界上哪有不犯错的人?你说你不犯错,那指定是认识不够缺乏自知之明亦或是自欺欺人沽名钓誉。《易经》里面列举了很多错,到最后都演化成无咎,是因为人知道错后会去补救。善于补救,才会使损害降低到最小,这是生而为人该尽的责任。有时候夫妻吵架,丈夫学西方的模式说:“太太,我最爱你。”太太心里想,你讲过好几百次了。效果如何,可想而知。丈夫再学西方的方式道歉说:“太太,我对不起你。”太太心里想,老这样对不起就算了?有没有别的表示?所以这种西式行为对中国人是没有效果的。夫妻吵架后最好的方式,是丈夫倒杯热茶给太太,什么话都不要讲,太太拿双拖鞋给丈夫,十分钟以后两个人就有说有笑了。无咎,就是不后悔,也不找借口。《易经》里面经常出现两个字,一个叫悔,一个叫吝。悔是从心,就是一个人做错了事情后心里面真的想改过,而且会用实际行动来补过。吝是找借口说:我不是有意的,我实在是没有办法。“吝”字上面是个“文”,下面是个“口”,意思就是嘴巴找很多理由来掩饰过错,心里面却完全没有想要改过的念头,仅是一味的文过饰非罢了。人在很顺的时候容易大意,讲话就随便了,然后就变成凶,这是人生的规律。因为自我放纵,会在无意当中得罪很多人,这些被你得罪的人就会反扑,于是凶就来了。这时候你会怎么样呢?你有两种办法:一种是后悔----我真的对不起人家,无论如何都不应该那样刺激人家,然后勇敢地面对这种挑战,去化解当中的问题;另外一种是找借口----我骂他不对,可他也骂过我!他当年骂得比我凶多了,我现在骂他有什么不对?……《易经》的奥妙就在于运用大自然中的规律,来贯通掌握人类社会的规律。大自然中月圆则缺,潮起潮落,而人生的悲剧,也在吉凶悔吝中,无奈地重复着。吉生吝,吝生凶,凶生悔,悔生吉。当一个人很顺利的时候,他就开始吝啬,能帮忙的也不愿意帮忙。我们细心观察一下周围的人就会发现,凡是穷人大都乐意帮助别人,很大方。而有钱人多半不乐意帮助别人,很吝啬。有人解释说:反正穷人没有钱,就是通通给别人也没有多少;有钱人则会想,我有这么多,给你还得了吗?现实就是这样,有钱人很吝啬,没钱的人反而很大方。如果有钱人能够不吝啬,穷的人能够合理的节省,那么整个世界就改观了。这称之为“反之道”。说的再清楚一些,《易经》中的爻辞,告诉你这样做的同时,就是告诉你如果不照这样做,你还有另外一条路走。《易经》是有选择的,当它说这样会吉的时候,就在告诉你,你如果不这样,则一定是凶;当它说这样会凶的时候,你就知道反其道而行就会吉。所以,一切都是你自己在决定,不是所谓的命运在安排。什么叫趋吉避凶?就是要从吉凶悔吝的循环里面挣脱出来。怎么才能做到呢?答案很简单,只要能后悔在先,不要后悔在后,就可以了。吉、悔常用的时候,吝、凶就可以减少。常将吉跟悔联系在一起,当我们顺利的时候,先不要太高兴,应该想到自己这样顺利,会不小心得罪很多人,然后倍加小心,这样可以避免很多麻烦。如果你赚了大笔的钱,一回到老家,就把新房子高高盖起来,你就无意中得罪了左右邻居。因为你让邻居们都没有面子。你有钱了是不是?你可以盖高楼是不是?你笑话我们是不是?你欺负我们是不是?如果邻居们产生这样的想法,自己迟早要吃苦头。古人赚了钱回家也要盖高楼,但是有一个过程,不会什么都不顾,自己想盖就盖,而是首先请左邻右舍吃饭。传统思维是,别人一请他吃饭,他就开始想:为什么请我吃饭呢?想来想去大家就有数了,知道你这是为了自己家要盖新房子。喝酒吃饭的时候,主人一句盖房子的话都不讲,而是问左右邻居:“您最近怎么样?小孩怎么样?”绝不讲自己的事情。这时候其中一定会有人说:“你发财了,应该把房子重新装修一下,而且你家人口多了,平房不够,最少得盖三层楼。”主人一定说:“不行不行,万万不可,我们这么久的邻居,要同甘共苦。”马上会有人说:“你不能这样啊,事情有个先后,你先盖起来,我们再学你的样子,不也很好吗!你客气什么?”主人此时会更推辞说:“不行不行,你们的好意我领了,但是我做人不可以这样。”马上又有人会敬他酒:“我们全村就靠你争气了,你再不盖高楼的话,我们全村都没有面子。”“好,为了全村的名誉我就盖!”主人这时候不能再推辞了。这样沟通下来,发财的人会得罪谁呢?而今天我们大部分人就是不懂这一套,把所有人都得罪光了。要记住,你尊重别人,别人自然尊重你。《易经》告诉我们,要想趋吉避凶,就要跳出吉凶悔吝的旋律,做到后悔在先。当我们取得成就的时候,就要想到,不能得意忘形,要尊重别人。当我们获得财富的时候,就要想到,不能丢掉勤俭的好传统,要尽力去帮助别人。所以,我们必须养成习惯,讲话之前先想想时机对不对,这个时候讲这句话合不合适。虽然很多人说要爱护自己,其实人对自己是最残忍的,该睡觉时不睡觉,吃饭时一定要吃十分饱,然后一直说肚皮撑,谁撑的?都是自己撑的。人的一言一行都要分身份、时间、地点和场合,称之为“当位”。德不配位,必为灾殃。孔子只要当天参加过丧礼,他那天绝对不会唱歌。如果场合不对,身份不对,时机不对,再好的话也不能讲,如果一条道跑到黑,钻牛角尖,就为“不合时宜”,从而产生一大堆后遗症。一个人若能做到时时刻刻谨慎,不乱说一句话,不乱做一件事,即使会有难,也可以避免掉,逢凶化吉、遇难成祥立于不败之地。这些完全是自己可以做主的,跟命运一点关系都没有。故曰:“我命由我不由天。”丁俊贵2023年9月20日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