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婚前的下书子是什么,结婚前给女方家下聘书
结婚前给女方家下送亲书怎么写?
结婚前给你放假下送情书这个号写在你去找婚庆的时候婚庆的人就能帮你写的明明白白。
下聘啥意思
表示解聘的意思
结婚下贴是什么意思
这里的“下”可以理解为“发”,“贴”就是指“请帖”,意为发结婚请帖,就是发婚礼邀请函的意思。此邀请函上通常印有结婚日期和典礼、婚宴举行时间,通常也会印上男女双方家长的名字。喜帖的寄出时间通常是婚礼前六周。如果帮到了您,可否予以采纳,谢谢!什么叫下通书
下通书,也叫“红纸绿帖”,即十六开的红绿纸各两张。“红纸”、“绿帖”也称“鸳鸯礼书”,红纸上款写上女方祖父或父亲的名字,中间一行写着:“大德望翁某某老姻兄大人阁下”。左边“谨依冰言,敬求金诺”,下边写新郎的名字。绿纸内容是:“姻愚弟或侄某某率子某某(新郎名字)鞠躬。”右边写“光前裕后金玉满堂”。下通书,事先也得选定个吉日,由媒人背着通书,去两位男人,去的人一般都是两辈人,用包裹包上鞋、袜、衣服、布料及一些手巾、肥皂、雪花膏之类的物品。传启,也叫“下启”。传启和下通书内容差不多少,就是男方送彩礼。这次送彩礼,送多少,可不是男方家里能决定了的,这还要根据女方家里提出来的条件才能定夺。有的女方家里爱财的,狠着命的要彩礼,也有的不在乎多少,根据男方家的经济条件随心而给。传启的整个过程,媒人还要多次的两头跑去说合这事,实际上也就是“讨价还价”,达到两家满意为止。意见统一后,选定一个良辰吉日,也是由媒人和两辈人,带上男方家里按照商量好的彩礼(钱和衣服、布料、用品等),还有一些必不可少的信物,如:彩纸包的米和面,麦麸,两条干鱼,艾叶等。意思是“米面夫妻”,有“福”,年年“有馀”,永远相“爱”。然后再把这些信物用两个红包袱皮包起来,外边用红绿头绳捆在一起,在头绳上插几枝松树枝,象征着天地合一,男女一体,象松柏一样长青。在传启过程中还有一件是不可少的,就是红纸绿帖。传启男方用红纸写上:“谨依冰言,敬求金诺,右启”。下面写“大德望某翁某老亲家老先生大人阁下”。女家回启写上“钦承含命,仰答纶音”,敬书。左边写“大德望某翁某老亲家老先生大人阁下。”一经传启,也就定下来了正式结婚的日子了。古代娶亲的流程是什么?三书六礼是哪三书六礼?
古代娶亲的流程需要经过以下这些步骤,即为三书六礼。
01. 三书古代娶亲的流程较为繁琐,而三书是必不可少的步骤。三书是用来记录结婚时候的文书,可以说是用来证明婚姻有效的文书,相当于现在的结婚证。三书分为聘书、礼书和迎书。聘书即为男女双方确定要结婚之后,由男方家庭给女方家庭的文书,相当于二人已经订亲,也就不能再与别家进行谈婚论嫁。礼书即为过大礼时候记录的,上面会记载礼品的种类和数量。迎书即为迎亲的时候,男方给女方迎接的文书。这三书缺一不可,没有这三书,婚姻就缺少了一些保障。
02. 六礼古代娶亲的流程较为繁琐,而六礼是必不可少的步骤。六礼是分为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和亲迎。若是男方已经决定好了要娶哪一家的女子,便派人去女方家提亲,这便是纳采。当然并不是提亲了之后,就一定会在一起,还需要问名,来二人是否合适。问名就是,男方委托旁人问清女方的生辰八字,再由专门的人进行,看看二人在一起会是好的还是坏的。若是坏的,则二人就不能在一起,若是在一起可以多子多福,就可以进行下一个步骤。纳吉就是把的结果通知女方,之后再进行一些订婚仪式。
纳征就是把已经商量好的聘礼搬去女方家中。请期,就是看好了二人结婚的日子,由男方询问女方的意见,若是没有任何问题,则进入到最后一个步骤。亲迎,顾名思义,就是男方前去迎娶女方,结为夫妻。
综上所述,古代娶亲的流程需要经过三书六礼,礼成,则婚礼成。
在六安,定亲的习俗是什么样的?
六安的婚俗 皖西古老而神奇,民风纯朴,风情独特。当地丰富多彩的名俗文化,不仅显现着地域特色,更渗透着历史气息。寻常的起居饮食、婚嫁礼仪,点点滴滴都演绎成美好的传说和地方掌故,寄托着皖西人民对真善美的憧憬和追求。作为皖西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皖西婚俗又因其妙趣横生的特质最为人津津乐道。旧时婚姻之事取决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根据皖西风俗,两家开亲一般有四个环节,即提亲、相亲、定亲、成亲。提亲提亲又称“提婚”,“提媒”; 男方请媒人到女方家说亲事。即使是女方先有开亲的愿望,也必须把意愿传给男方,让男方正式派媒人提出来。相亲 也叫“看人家”,舒城一带称为“看门楼子”或“访门楼子”。经媒人牵线,男女双方初步同意后,便要择个吉日,由女方派出“代表团”到男方家去“看房子”。名为看房子,实为考察男方的家庭情况。这一天,由女方的娘、叔伯母、堂嫂、表姐妹、屋场里最相好的女友等组成一个“参观访问团”,在媒婆的挂帅下,嘻嘻哈哈地开赴男方。男方设宴招待。旁观者清,当局者迷,因此女孩本人一般不去;另外男人也必须排斥于队伍之外,因为在这方面,男人是粗脑筋,观察能力不强,对一些细枝末节容易产生不负责的态度。一般情况下“看房子”是悄悄进行的,并不大张旗鼓的操办。“访问”结束后,媒婆还负责把男方的生辰八字带回,用红纸包好后交给女方。同时带回的还有男方打发给女方的红包,红包的钱数不限,视家庭状况而定,不过一般要成双有“伴”,如一百另二块半、一千另二块半等等,图的是吉利。定亲也叫“送日字”、“喝准备酒”、“喝甩手喜酒”。相亲后经过一系列的准备工作,男方择定迎娶日期,备上礼物,送到女方。结婚的日期叫“喜期”,一般是由女方根据媒婆带回的男方的生辰八字,请算命先生合出来的。“喜期”的选择很有讲究,一年中有些时间不适宜婚嫁,是必须避开的。“送日字”一般是在喜期的上一年送,上年送下年接,相隔的时间足以办理嫁妆。不在无春(立春)年送日字,可在无春年结婚。送日字的方式,是把迎娶新娘的吉日佳期写在红纸上,称作喜帖,由媒人和家主委托人择日送到女方家。送时要带礼物,礼物的多少也是双方商量的,一般以女方请客花费为准,并给女孩新置单衣一套、鞋一双、袜一双,有钱人家多给不论。女方设宴款待,并请亲友作陪,称作“喝准备酒”,又叫“喝甩手喜酒”,意思是亲友喝喜酒不用带礼金。媒人回到男方家,男方也置办“甩手喜宴”,请男方的亲友作陪。成亲男孩结婚又叫 “成亲”,也叫“完婚”。喜期的头天晚上要把媒人请到家来,设宴款待,叫“启媒”。过去行路全靠徒步,所以媒人也必须请到家来住,便于第二天早上赶路。现在虽然交通方便,但启媒已是重要礼节,不能或缺。喜期当天,家主早起,烧香烛。早饭后,喜主(代表男方主事,一般由族下能理事的人担任)带上拜盒,陪同红媒,带着彩礼、花轿、迎亲伴娘(3个,回时加新娘成双)和行官若干到女方家迎娶新娘。姑娘出嫁又叫“出阁”,同样是很隆重的事。门上要贴喜联(方言叫喜对子),挂门灯,香火桌上点起香、烛,放鞭炮开中门迎接男方接亲队伍。一般来说,迎亲队伍在午前到达,女方设午宴款待。亲朋好友左右四邻都来恭贺,送上贺礼。来客多是女性,女客来送姑娘出阁叫“点茶”。午宴后,请儿女齐全夫妻健在的有福妇女为新娘开脸,梳头。开脸就是用两根丝线绞去脸上的寒毛,梳头是将辫子盘成粑粑头,插金银簪子。这时,男方放鞭炮催妆,二催,三催。而新娘一般由舅兄背出门上轿。很重要的一点,新娘在走出娘家大门之前,脚是不能着地的。因为旧俗认为,新娘出门前脚着地会断了娘家的才气,另一种说法,姑娘出嫁不能沾了娘家的灰。新娘上轿要哭,叫“哭嫁”,习惯认为不哭不吉利。霍山等地的习俗,不论寒暑,新娘出阁都要带火桶或火篮子,因为过去火种非常珍贵,带上火种有薪火相传的意思,也象征将来生活火热有希望,特别是相信火能。如果是夏天,则用红纸缠几块木炭放在火篮子里,表示个意思而已。新娘到家之前,家主要请有福的妇女给新娘铺床。花轿到家,放鞭炮迎接。年轻人把新娘关在大门外,土话叫“育性子”。外面的高叫开门,里面的要喜烟、喜糖,约莫20分钟左右,喜主给了烟糖,开大门。还有一个细节,六安等地的风俗,新娘下轿时,有属龙或是属虎的孩子不能和新娘正视,因为旧俗认为,龙和虎等属于“大”而“凶”的属相,应该避开,以免对子孙不利。新娘由人搀扶从红色布袋上至堂前行拜堂大礼。新郎、新娘拜过天地之后,由搀亲者搀扶进入新房。新房内预备火炉一具,中烧木炭,故意令火不旺,黑烟四起,让新娘围着火炉转一周,系“约束”新娘性情,一说为驱鬼避邪。新娘坐在床沿上休息。此时一群孩子跑到新房床上乱找乱摸,找东西吃。事前床上铺上一些红枣、花生、桂圆、瓜子等。取“早生贵子”之意。喜宴过后,贺客们到新房中看新娘,名曰“闹洞房”。新娘从床沿上站起,站在搭板上闭眼、低头名曰“装新”。由搀亲者手持红烛照亮,一任贺客们看头、看手、看脚、戏耍、挑逗。所谓“三天不分大和小”,无论长辈、晚辈均如此。闹得越凶、越热闹,喜东家越高兴。不管贺客们如何戏耍,新娘都不能笑,不能恼,否则不仅是对客人的不礼貌,同时,也对家庭不吉利。 贺客们看新娘要“赞喜曲”,也称“赞四句”。一人唱赞词,每讲一句,大家齐道一声“好!”也可随口诌,只要吉利,即便调笑也行。每句喜诀可三字,可四字五字,可七字九字,没有定例,如:“手拿蜡烛亮堂堂,照看新人好嫁妆。东边一个红漆柜,西边一个黑漆箱。红漆柜里装宝贝,黑漆箱里装衣裳。象牙床上鸳鸯配,明年生下状元郎。” 闹了一阵之后,稍停,便是“送房”。 皖西各地的婚俗在具体的讲究上稍有不同,但多大同小异。作为六安地方文化的主要代表,即使是在现代气息浓郁的今天,它依然散发着无尽的魅力,是我们必须珍视和保护的文化瑰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