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人合一周易,易经天人合一的思想
易学的天人合一理论是什么?
易学认为,人与天地宇宙(简称“天”)有着深刻的统一性,构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因此人的道德、养生以及其他一切社会生活,都应当与天相应相通。《文言传·乾》曰:“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这里所说的“鬼神”,与《系辞上传》“精气为物,游魂为变,是故知鬼神之情状”中的鬼神同义,指气往来屈伸之运化。按照《周易》,人的品德、意志和实践都必须在遵从天地之道,与天运相合的基础上,充分地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才有可能获得成功,达于理想之境。所谓“天地设位,圣人成能”(《系辞下传》),就是要人们认识天地,参赞天地,成就天地化育万物的功能,亦即后来道教所说:“每当天地交合时,夺取阴阳造化机。”只要人掌握了自然法则,就可以改变自然所给予的东西,创造出奇迹。
中国文化中的所谓养生,决不是一个单纯生理学的、医学的或自然科学的概念,也决不仅仅是为了健康长寿。养生同时就包含着道德以至治世。在易学和中国哲学看来,养生、修德、治世相互制约,相互促进,而且就是同一过程。因此,天人合一既是易学哲学的理论,也是极为重要的养生理论。
“天人合一”是什么意思?
天人合一”的思想概念最早是由庄子阐述,后被汉代思想家、阴阳家董仲舒发展为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体系,并由此构建了中华传统文化的主体
如何理解天人合一是《周易》的精髓?
《易经》中强调三才之道,将天、地、人并立起来,并将人放在中心地位,这就说明人的地位之重要。天有天之道,天之道在于“始万物”;地有地之道,地之道在于“生万物”。人不仅有人之道,而且人之道的作用就在于“成万物”。再具体地说:天道曰阴阳,地道曰柔刚,人道曰仁义。天地人三者虽各有其道,但又是相互对应、相互联系的。这不仅是一种“同与应”的关系,而且是一种内在的生成关系和实现原则。天地之道是生成原则,人之道是实现原则,二者缺一不可。 在中华文化里,很早就有“天人合一”的观念,比如天人一物、理一分殊。《易经》中每一卦都包含天道、地道与人道,也就是说,天的规律跟人世的规律是一回事,所以受早年易经思维方式的影响,把自然跟人归纳成同一理。而近代科学的一个特点就是要摆脱掉“天人合一”这个观念,承认人世间有人世间的规律、有人世间复杂的现象,自然有自然界的复杂现象,这两者是两回事,不要把它合在一起。 宏观事物和微观事物的性质是不同的,这就反映为他们的质能时空系统的数理模型不同。所谓质能时空系统就是事物质能时空的转化关系系统。 宏微观质能时空系统的统一就是(根据宏观与微观之间的质能时空系统的转化关系)他们的数理模型的统一。 天人合一的概念可以理解为:天人的各自系统可以有统一的数理模型。或者说天人构成的系统有数理模型。 而这个天人合一的数理模型可以由《易经》给出,或者《易经》的数理模型可以发展为天人合一系统的数理模型。 所谓数理模型我将其分为两块: 一块是模式。 另一块是模数。 比如,万有引力定律,其中的万有引力常数就是模数,而半径和质量所构成的关系式就是模式。 那么,模式中的数据是可以变化的,而模数是常数,是不变的。 还有如光速、布朗克常数等都是模数的性质。其实10进制也可以作为一种模数。 那么《易经》的数理模型就要给出天人系统的数理模型的模式和模数。而术数学和象数学研究的正是这个问题。所谓有卦爻就有象数。所谓“大衍之数五十五。天一生水,地六成之,地二生火,天七成之,天三生木,地八成之,第四生金,天九成之,天五生土,地十成之”。 《易经》数理模型如对应相同物质,其模式相同;如对应相同精神,其模数相同。 就质能时空系统的数理模型而言,模式就是质能时空构成的关系式,模数就是质能时空转化的当量。为何《易经》说天人合一,却不说地人合一或者天地人合一?
“天人合一”作为一个名词,可以说是每个人都知道,最起码都听说过,但却又说不清楚其具体含义。似乎是一个怎么说都对,但不管怎么说都好像不全面、不准确的命题。千百年来,无数人就此著书立说提出自己的观点,儒释道也分别形成和阐述着自己的观点,但最终却又聚讼不绝,形不成一个能够被公认的定论。在一些很普通景观上,都石刻着“天人合一”,可见其普及度之高,事实上,“天人合一”是中华文化最核心、最本质的一个问题,也是一个有些终极概念性质的哲学问题。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绵延流长,作为其最基本的命题,又岂是三言两语能够说清楚?!这就恰如,鲁迅先生在《文学和出汗》所云:“这真是所谓‘你不说我倒还明白,你越说我越糊涂了’”。深邃的天际,浩瀚的宇宙,古人和我们并不懂“天人合一”,有人认为出自董仲舒,就是所谓的糊弄皇帝的“天人感应”的基本原理。不管有没有道理,但确实深刻影响了强大的汉朝,一直到程朱理学的出现,“天人感应”才退出历史的舞台。然而事实上,“天人合一”的最早来源应该是出自《易经》。《易传·系辞下》说:“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兼三才而两之,故六。六者非它也,三才之道也。”《三字经》则更简洁直白说:“三才者,天地人。三光者,日月星。”所以,“天人合一”,应该是“天地人合一”的简称。为何《易经》说天人合一,却不说地人合一或者天地人合一?
“天人合一”作为一个名词,可以说是每个人都知道,最起码都听说过,但却又说不清楚其具体含义。似乎是一个怎么说都对,但不管怎么说都好像不全面、不准确的命题。千百年来,无数人就此著书立说提出自己的观点,儒释道也分别形成和阐述着自己的观点,但最终却又聚讼不绝,形不成一个能够被公认的定论。
在一些很普通景观上,都石刻着“天人合一”,可见其普及度之高,事实上,“天人合一”是中华文化最核心、最本质的一个问题,也是一个有些终极概念性质的哲学问题。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绵延流长,作为其最基本的命题,又岂是三言两语能够说清楚?!这就恰如,鲁迅先生在《文学和出汗》所云:“这真是所谓‘你不说我倒还明白,你越说我越糊涂了’”。
深邃的天际,浩瀚的宇宙,古人和我们并不懂“天人合一”,有人认为出自董仲舒,就是所谓的糊弄皇帝的“天人感应”的基本原理。不管有没有道理,但确实深刻影响了强大的汉朝,一直到程朱理学的出现,“天人感应”才退出历史的舞台。然而事实上,“天人合一”的最早来源应该是出自《易经》。
《易传·系辞下》说:“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兼三才而两之,故六。六者非它也,三才之道也。”《三字经》则更简洁直白说:“三才者,天地人。三光者,日月星。”所以,“天人合一”,应该是“天地人合一”的简称。
以民为本,天人合一,革故鼎新,开放包容以上出自哪里
中国古典典籍。天人合一,以民为本,革故鼎新出自《周易》。开放包容是《尚书》中“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精神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