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字总结易经,易经精髓的8个字
易经的精髓三个字
《易经》的精髓三个字是:上、止、正。《易经》是阐述天地世间万象变化的古老经典,是博大精深的辩证法哲学书。《易经》蕴涵着朴素深刻的自然法则和辩证思想,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智慧的结晶。其从整体的角度去认识和把握世界,把人与自然看做是一个互相感应的有机整体,即“天人合一”。《易经》长期被用作“卜筮”。“卜筮”就是对未来事态的发展进行预测,而《易经》便是总结这些预测的规律理论的书。《易经》被誉为诸经之首大道之源,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总纲领。含盖万有,纲纪群伦,是中华文化的杰出代表;广大精微,包罗万象,亦是中华文明的源头。其内容涉及哲学、、生活、文学、艺术、科学等诸多领域,是各家共同的经典。
易经精髓的三句话
被称为“大道之源,群经之首”的《易经》,自然是包罗万象,博大精深。但是最重要的,就是三句话。被称为“大道之源,群经之首”的《易经》,自然是包罗万象,博大精深。但是最重要的,就是三句话。第一句话,吉无不利,自天佑之。很多书里面说,“自天佑之”就是来自于上天的保佑,其实这是不对的。上天不会保佑任何人。上天如果保佑某个人,它就不公正了——保佑了张三,李四怎么办呢?一开始我们就把“自天佑之”解释错了,然后一直这样以讹传讹流传了下来。中华民族有很多很好的东西,但是由于我们的误解,而没有使之发挥良好的效果。“自天佑之”告诉我们,自己努力,老天才会帮助我们,也就是天助己助者。大家可以看到,很多易经方面的书,在解释“自天佑之,吉无不利”的时候,都是告诉大家,有了来自上天的保佑,我们就会常保吉利,实际上没有这回事情。老天只会帮助那些自己努力了的人。孔子后来讲得更清楚,“尽人事以听天命”。不尽人事,就不要期待有什么天命。天命是计划,人是执行。没有执行,计划也等于空。我们一生都在追求大吉大利,要记住,重点在自己,不在别人。很多人说我们中国人依赖性很强,很被动,这些全是错的。中国人没有依赖谁,因为人太多了,无从依赖。我们根本就是无所依赖的,想来想去,发现还是靠自己最实在。《易经》一开始就告诉我们,要靠自己,不要寄希望于人家的帮助。所以孔子又讲,“不怨天不尤人”。意思是说,怨天尤人没有用,根本跟天和人没有关系。可是我们还有一句话,叫做“天人合一”。那怎么能说跟天和人没有关系呢?这就是说,做得好就有关系,做得不好,根本没有关系。第二句话,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今天的科学告诉我们,未来是不可测的,是测不准的,叫做吃不准定律。我们看到气象台报气象经常不准,是什么道理?是人员的问题吗?不是。气象台的工作人员怕挨骂,怕挨批,认真得不得了,生怕搞错了。尤其是台风、地震这类气象,报错了还得了?而且气象台的仪器也是非常精准的。所以,测不准跟仪器、技术、人员几乎没有关系。为什么测不准?一句话讲完了,当时测得很准,但是测完了以后,它又开始变化了。这是没有办法的事情,人类无法管控自然的变化。我们现在受西方的影响,喜欢说计划确定以后,就要按照计划去执行,这其实是行不通的。因为计划确定以后,照样会起变化。怎么办?如果还照原计划去实行,就是明明知道它错了,还照错的去做,那不是很奇怪吗?所以,中国人只有一句话,就是看着办。看着办永远是对的。当一切都在快速变化的时候,定数只有一个,就是道德修养,就是我们今天讲的凭良心。凭良心,会歪打正着,不凭良心,会正打歪着。明明可以赚钱,最后亏本了,究其原因,不难发现,就是当初的一时恶念将整个事情搞乱掉了。而怎么做怎么不对的人,最后的效果却很好,仿佛是老天在保佑,其实不过是人的良心在发生作用。本来会做坏的,有了良心的牵引,能够自我修正过来,我们的信仰就在这里。 我们给大家一个标准,面对知识爆炸,资讯日新月异的今天,要用是否合乎自然去检验。合乎自然的,大概不会错;不合乎自然的,就要小心了。自然是最好的检验标准——合乎自然的可以放心,就算当时没有成效,长期之后一定会有效;不合乎自然的,就算眼前很受益,也不会持久,很快就消亡了。世界上唯一持久的就是自然,江山依旧在,自然是永远不变的。自然是检验真理的标准,这是《易经》告诉我们的。慢慢地,全世界都会向这个标准靠拢。积善之家,是可以永远存在下去的。所有看得见的钱财,看得见的宝贝,都是不可靠的。人一生只做一件事情,就是在职场生活当中提升自己的品德。老天就是创设各种不同的情境,让我们反省到,数据不可靠,资讯不可靠,一切物质的东西都是不可靠的,因为它会变化。以前有一件很好的衣服,你舍不得穿,把它挂在衣柜里,一阵子以后,衣服被虫子咬坏了,你能怪谁?今天有三个人达成协议,明天开始同心协力,可靠吗?不可靠。说不定半夜里,其中一个人就死掉了。一切都无法掌握。面对这样不可控制的情况,我们又能怎么办?我提出一句话,大家好好去体会。人要做什么事情,是千辛万苦的;老天要做什么事请,是轻松愉快的。老天要一个人在行业里面得第一,它什么都不用做,只要把这个人的竞争对手通通收回去就够了,这个人就没有敌手了,很自然就得第一了。人靠自己努力,要得第一,那是辛苦得要命,但是如果老天帮忙,就会轻松很多。要想老天把跟我们竞争的人收回去,有一个条件,就是我们自己要争气,这才叫自天佑之。老天可以保佑的部分就是把对手收回去,其他的事情它没有办法做,还是要靠我们自己。我们看《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的遭遇就知道了。曹操当年有个谋士,叫郭嘉,其才能不亚于诸葛亮。可是郭嘉英年早逝,早早地就被老天收回去了。而且诸葛亮下山不久,东吴周瑜也走了。老天要诸葛亮发挥才能,辅佐刘备,所以把周瑜也收回去了。如果周瑜还在,诸葛亮整天跟周瑜斗都来不及,如何帮助刘备做大事?大家这样去想,就会明白,自然的运作是很灵光的,是人人所不能及的。第三句话,顺天应人。中国人讲求天人合一,其实就是要顺天应人——顺乎天理而适应人情。人跟动物不同,在于人有情。人跟动物都有性,人有人性,马有马性,猪有猪性,草木皆有性。这个性就是本能,就是与生俱来的能力。而情就是良心。中华文化是世界上有名的有情文化。而情,就是表示美好的心。一个人的心很好,就叫有情。中国人不仅对人有情,对草木,对宇宙,都有情。不仅对活着的人有情,对死去的人也有情。情是人之所以为人的一个很重要的关键。如果做事情做到了彼此之间没有了情,最后的结局是很凄惨的。中国人始终在寻找一条值得依循的道理,中国人是天底下最讲道理的。只要你跟一个中国人讲他没有道理,他绝对不会放过你:“我怎么没有道理?我哪一点没有道理”你说他不讲理,那更惨,他会抓着你,非要给他一个交代不可。中华文化是有情的文化,但是中华民族不是讲情的民族。因为我们的情必须要合理,只要情是不合理的,情就非常可怕。你骂一个中国人,“你这个人没有感情”,他不太在乎。他只说一句话,你就哑口无言了:“对你这种人讲什么感情?”你对一个中国人讲,“你不守法”,他也不在乎:“我承认我不守法,难道你就守法了?我是不忍心说你而已。”像这些事情是我们经常碰到的。仔细研究就会发现,中国人讲话是既不欺骗,也不说实话,只说第三种话,就是妥当的话。总结起来,中国人的特性就是既顺天,又应人。这就是人们经常讲的“天人合一”。
想读懂易经这本书,就得先明白理、象、数这三字吗?
《易经》是中国古代最有智慧的书,被称为“群经之首”“万经之源”,同时也被当作中华文明的起源和结晶,可以说,读懂了《易经》,也就读懂了一大半中国文化。““人更三圣,世历三古””,从伏羲画卦开始,《易经》经历了《连山易》、《归藏易》和《周易》,也经历了从伏羲到周文王,再到孔子,其中的内容纷繁复杂,浩若星海,想要读懂并非一朝一夕能够做到的。刚开始读书,越读越厚,这是因为内容太过杂乱,头脑中没有任何头绪;但是当你真正懂了其中的精髓,书就会越读越薄,这是因为你对书的主旨已经十分明了。《易经》的道理也是这样,整部经书的精髓其实只有三个字:理、象、数。什么是理呢?理就是道理,也是事物运行的规律。世间的万事万物都有其要遵循的规律,小到蛙叫蝉鸣,大到日升月落,都是如此。《易经》中的理归纳起来有三点,叫做三易,即不易、简易和变易。其实,这三点要说的意思只有一个,那就是易,也就是变。不易,就是不变,世间万物,只有变才是永恒不变的;简易,就是世间亿万个道理都只有一个,那就是变;变易,就是世间万物随时出于运动变化之中,当然也包括人情。这个道理告诉我们,人世间的所有东西都是暂时的,正所谓月满必缺,否极泰来,任何的坏运气和好运气都是一时的,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王莽篡位,又怎是福气呢?正所谓:才子佳人一捧土,王侯将相三尺穴,一切荣华不过黄粱一梦。黄粱梦第二个要说的道理叫作象。所谓的象就是表象,即我们肉眼能够看到的表面现象。所有的深层道理都要靠我们能够看到的表象去研究,比如我们能够看到钟表的指针在动,能够看到水往低处流,能够看到太阳升起,能够看到月亮的圆缺变化,这些都是象。看到象才能去追寻藏在背后的理。太阳为什么会升起?那是因为地球自转;月亮为什么会有圆缺?那是因为地球,太阳和月亮的位置关系变化。第三个要说的叫作数。数就是象的变化所要遵循的规律。打比方说:一个小时等于六十分钟,一分钟等于六十秒,这就是数;再比如说:每个月初一,月亮的面积是最小的时候,每个月的十六,月亮是最远的时候,这就是月亮运行的树。世间所有的东西背后都有数。再往大的方面讲,每个朝代也有自己的树,叫作命数,比如朝代更替的三百年规律。陈胜吴广大泽乡起义《易经》中的理、象、数在实际生活中怎么运用呢?我们要先通过象去观察,去入手。比如你看到一个人面色不善,这就是象;然后通过观察,询问等方式知道原因,这就是理;之后再决定要怎样化解,这就是数。《易经》里面最重要的三句话
来源于明伦书院(微信号:minglun366),本文已获得授权转载。 《易经》历经数千年之沧桑,已成为汉族文化之根。这样广大精微的一本书,但很多人都会觉得很难读、难记、难懂、难应用。其实,整部《易经》最重要的,就是三句话。细细感悟其中的智慧,定能令人终生受用不尽。 01 自天佑之,吉无不利。 《易经》里面多次提到一句话:“自天佑之,吉无不利。” 很多书里面说,“自天佑之”就是来自于上天的保佑,其实这是不对的。上天不会保佑任何人。 其实“自”并不是“来自”的意思,而是指“自己”。 “自天佑之”是告诉我们,自己努力,老天才会帮助我们,也就是“天助自助者”。 这是一条屡试不爽的真理,它早已被漫长的人类 历史 进程中无数人的经验所证实。 当所有中原大国之君都沉溺太平时,是秦王嬴政“内修守战之具,务耕织”,“外连横而斗诸侯”,西域偏僻之弹丸小邦,一夜之间崛起为问鼎中原之万乘大国。 终以日,金戈所向,万国俯首,自强的秦人实现了“序八州而朝同列”的七代帝王梦。 当所有江东文臣们抱头鼠窜,纷纷请降时,是周瑜一语定乾坤,西联刘备,北拒曹操。 献连环,施苦肉,使反间,用诈降,一夜赤壁火,千秋碧水江。自强的周瑜为后人留下了一段“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的千秋神话。 有句古语讲:“尽人事以听天命”。 不尽人事,就不要期待有什么天命。天命是计划,人是执行。没有执行,计划也等于空。 在困难面前,不要等待别人的援助,要自己想办法克服,挺过去。 其实,当一个人感到所有外部的帮助都已被切断之后,他就会尽最大的努力,以最坚忍不拔的毅力去奋斗。 而结果他会发现:自己可以主宰自己的命运! 《易经》首卦“乾”言:“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梁启超在解释这句话时说:“亁象言君子自励犹天之运行不息,不得有一暴十寒之弊。……人之生世,犹舟之航行于海,顺风逆风,因时而异。如必风顺后扬帆,登岸无日矣!” 就是说,乾卦认为君子自我勉励,当如宇宙运行不止那样,不能有一暴十寒的毛病。 自主之人,能傲立于世,能开拓自己的天地,得到他人的认同。 所以,做人处世,也应像天道一样,自我力求进步,刚毅坚卓,发愤图强,永不停息。 02 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 《易.坤.文言》有云:“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 一个行善的家族,它必定有余福,这个余福能够荫庇子孙;如果造了很多恶事,那这个家族不可能长久,子孙必定遭殃。 俗话讲,“富不过三代”,可山东牟氏家族,从明朝末年一直兴旺到清朝末年,绵延十代而不衰落曾经拥有超过十八万亩的土地,富可敌国。这些他们是怎么做到的呢? 这个家族自创业以来,就乐善好施。 那时候人都穷,很多吃不上饭,他们就布施粮食,一天三顿饭供给穷人。 若遇到饥荒年,那布施得更多,所以每年平均布施的粮食近百万斤;前面五代人所布施的粮食一共超过一亿斤。 牟氏庄园没有围墙,也不用保卫。 这么大的庄园,这么有钱,不要保卫吗? 他们不需要,当地的整个县、整个市的人民都保卫他,都知道这家是好人,这家人富裕我们都沾光,我们都得福,我们要保护他。 所以当地的强盗都不会抢他的,甚至都保护他。 牟氏家族的家教非常的严格,用古圣先贤的思想教育子孙,特别要子孙勤俭持家,他们认为一个人如果是奢侈,那就是败家之相。 这就是牟氏家族的保富法: 乐善好施,行善积德 。 司马光家训里面说:“积金以遗子孙,子孙未必能守。积书以遗子孙,子孙未必能读。不如积阴德于冥冥之中,以为子孙长久之计”。 意思是,别墅财产留给子孙,他们未必能守住;把书给他们,他们也未必能读,不如布施行善,多积阴德,子孙才能长久地受到我们护佑。 家风是一个家庭、一个家族相传沿袭下来的体现家庭成员精神风貌、道德品质、审美格调和整体气质的家族文化风格。 03 顺天应人。 顺天应人出自《易.革》:“天地革而四时成,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革之事大矣哉!” 大意讲的是,夏桀、商纣暴虐无度。商汤、周武顺乎天道,合于民心,放桀诛纣,革故鼎新,改变旧制。 所谓顺天,就是按照天道的客观规律办事,应人就是要得到人民大众的拥护,就是正确的为人处事,这样才会有事业的成功和生活的幸福。 荀子《劝学》里有一句说:“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与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讲的就是自己能力不够,但是懂得顺天应人,发现身边利用周边大势所产生的巨大力量和自身所处环境的特点,推动着我们去做事,使自己事半功倍,而取得成功。 有句俗语说:“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 ”。 知世故、明人伦是顺天应人的又一重要方面。 这就要求我们不仅能知人,而且还能够与人进行友好的交往,与人为善,善处人际关系,不失原则的同时,又能与人保持友好和谐的关系。 应人要求我们既要有责任感,义务感,知所当为,有所不为,根据自己在人伦秩序中的地位,来正确行动。 既要“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又要“当仁不让”,勇于承担,尽伦尽份。《易经》只讲三个字:“上、止、正”,
《易经》广大精微,无所不包。“其大无外,其小无内”,这句话的意思是:大到没有外面,够大的吧!小到没有里面,够小了吧!这样广大精微的一本书,很多人都会觉得难读,难记,难懂,难应用。其实,整部《易经》,只讲到三个字而已。上:上进不争 上进是每个中国人接受的教育。从小求上进,惯性一样主导了大多数的人生。其实,上,不需要量化,不参与纷争,不特指官位一直往上升,财富一直往上飙。上,是一种态度,一种对于正能量的追寻与信仰。 止:适可而止 “上”经常要加一个竖,叫做“止”,适可而止。任何事情在求上进的过程中,都要适可而止。这个止非常重要,因为止不住冲过头,就不好了。什么叫做止?其实很简单,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某些企业老板认为,用人不管要用什么指标考核,人品最重要,如果可能,他们甚至想直接到被考核人的家里面去看一看,看他跟父母处得怎样,这才是一个重要的参考项目。因为自古以来,忠臣出于孝子之门。在家对二老都不孝,还能够对长官好吗?西方企业管理认为公私是分开的,老板只管你的公事,私事不管。其实公私是永远分不开的。正:人间正道 止中有上,上中有止,然后终结,就是一个“正”字。这个正就叫做道。我们说一个人很上道,就是从上到道。但是这当中经常会出差错,会走上偏道,所以要及时调整,不断拉回来,这就叫人生。上、止、正,这三个字,都只差一点点而已,一个上加一竖就变止,止上面再加一横就叫正。凡是中国字,有上面一横下面一横的,都告诉我们,上面那一横叫做顶天,下面这一横叫做立地。做人就要顶天立地,堂堂正正。
易经三个字“时、变、止”
时为天时,说明时间的重要性,时势造英雄,不是英雄造时势,要顺势而为。变是变化,世界无时无刻不在变化,要学会与时俱进才能跟上时代潮流。止是说万物有度。要有节制,不管是好的坏的,只要过量了都不好。山珍海味吃多了也会拉肚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