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错误的地方,易经九一到九六
在《易经》和南怀瑾先生的说法中,人生不能犯哪些错误?
人生在世几十年,会做很多事儿,遇到很多人,会听到许多道理,也会犯下许多错误,但有些道理,并非要碰得满头是血,才恍然大悟,许多错误,在发生之前,也有很多机会规避,中国文化上下传承数千年,做人的道理,早被古代圣贤总结归纳,他们的智慧都留在书中,只要多读书、多思考,就能让自己的人生少走许多弯路。
在我们的传统文化观里,向来是把修身养性放在首位的,人的德行与操守,往往和生活的方方面面有着密切的关联,南怀瑾先生曾说过,人生不能犯的三大戒:德薄而位尊,知小而谋大,力小而任重。
实际上,这三个错误最早出自《易传·系辞》,原文是:
子曰:德薄而位尊,知小而谋大,力少而任重,鲜不及矣。
《易》曰:鼎折足,覆公餗,其形渥,凶。言不胜其任也。
德行不足却身居高位,智慧不足却有重大的谋划,力量不足却肩负重任,犯了这三个错误的人,很少会有不遭遇灾祸的,这是南怀瑾先生从古代圣贤书中总结出的人生经验,也是对后人的忠告,所以我们在做人做事的时候,一定要先掂量自己的分量,人贵有自知之明。
德薄而位尊
生活中,没有人喜欢做事毫无操守的人,如果这样的人身居高位,也必难以负重,一个人,有着怎样的德行,就会得到怎样的人生,否则德不配位,必遭灾殃。
放眼古今,都有许多这样的例子,汉末三国时期,董卓就是德不配位的代表人物,他本是汉朝的一方诸侯,也曾建立许多战功,如镇压黄巾起义、平定凉州之乱,但他在进京讨伐十常侍之后,便暴露了野心,废少帝立刘协,掌握朝政大权。
但董卓非常残暴不仁,不但在秽乱后宫,对待同僚也极其残忍,视百姓为猪狗随意屠杀,很快他就遭到了全天下人的厌恶,最后由王允联合董卓的义子吕布,设计将其杀掉。
连义子都反感自己,董卓德不配位可见一斑,遭到杀身之祸也是咎由自取了。
袁术也是德不配位的典型,作为一方诸侯,有着四世三公的家庭背景,在讲究门阀的汉末三国,可以说是上天给了他一幅好牌,只可惜他把一副好牌打得稀烂,各路诸侯还在混战,天下形势尚不明朗之际,他得到传国玉玺就急着称帝,殊不知,传国玉玺再宝贵,也不过是一块死物,能登上帝位看的是个人实力,而德行恰巧是实力的一种体现,德行浅薄的袁术靠着一块死物称帝,最终也只能落得个群起而攻之,最后呕血而死。
这句话放到现代也同样适用,君不见那些落马的贪官,哪个不是身居要职,如果德行高尚,造福于民,又怎会贪污,如果鱼肉乡里,肆意敛财,一朝事发,那些曾风光一时的人中龙凤,被抓的被抓,的,令人不胜唏嘘,不正是德不配位的体现吗?
《周易》中有一句著名的古训:“君子以厚德载物”,道德高尚的君子,应如大地般宽广厚实,才能承载万物,上位者的德操比能力更为重要,如果没有高尚的道德水准为支撑,即便是短暂上位,也会很快被人顶替,甚至遭到更大的灾祸。
知小而谋大
智慧不足而做出宏大的谋略,必定会遭到失败。
宋朝大文豪王安石,在文学上的成就自不必说,在上,他也是一个颇有能力的实干家,但就是这样一个人,也不免犯了“知小而谋大”的错误。
宋神宗是一个希望有一番作为的皇帝,王安石是一个希望通过自己改变世界的能臣,君臣互相欣赏,为大宋国富民强展开了轰轰烈烈的变法,这本是一件好事,王安石变法也确实起到了立竿见影的效果,扫除了困扰北宋多年的“三冗危机”,通过各种税收政策,国库也渐渐充盈起来。
但随着变法的深入,王安石的个人智慧明显不足以支撑起这一场干系重大的变法,比如他颁布的“青苗法”,为农民提供小额贷款,本意是为了扶持青黄不接的小农,这一走在时代前列的法案,可谓是资本主义的萌芽,只可惜在错误的政绩考核下,地方官吏强行贷款给农民,而且利息很高,扶持变成了负担,加之连年战争和自然灾害,一时间百姓怨声载道,甚至爆发了农民起义。
再如“市易法”,原本是平价收购市场上滞销的货物,商贾也可以通过官方贷款或赊货,乍一看这条法令可以限制大商人对市场的垄断,在稳定物价的同时,也能给国库带来财政收入,但有些事情看起来很美好,实施过程中却变了味儿,虽然抑制了大商贾奇货可居,却也对中小商贾的利益带来了损害,这一来大中小商贾都举步维艰了,全国市场经济相当萧条,更可怕的是,一些地方官府借“市易法”之名,强行低价收购畅销货物,老百姓和商贾日子不好过了,官府却盆满钵满。
王安石这一系列美好的愿望,最终只能因其谋划过于宏大,而智慧能力不足宣告破产,也直接导致了朝廷中变法派分裂和王安石第一次罢相。
《易经》是否是上一个文明遗留的?
《易经》算不算得上文明都还难说呢,还上一个文明遗留的,这个说法显然是矫情了。《易经》之所以被选入十三经里,主要的原因有两个:第一是当时的书籍太少,能找到这样一本成体系的就更少了;第二是《易经》的作用是用来算命的,国之大事在于戎与祀,因此这是儒家需要去占领的高地。
但是,《易经》就其本身来说是一帮没有文化的算命人士编出来的民间俗语,其意义根本就不是后来儒家所编撰的那么高大上,纯属是土得掉渣的土话。《易经》的卦辞和爻辞,就是这帮算命的人吃饭的一种工具,并没有什么神秘的。
我们今天所看到的六十四卦和乾兑坤离艮震巽坎之间其实并没有什么多么玄的关系,不过是跟天干地支一样,是用来代指计数的。因为这些算命的人整理的爻签刚好是六十四,那么把八进行平方,刚刚也是六十四,这就是以八卦的叠加来计数。
再有,《易经》是早就写好的东西,并没有什么预测作用,只不过是我们人生有生与死,立与废,行与止,病与愈,育与弃,成与败,这样一些疑惑,需要做出选择的时候要是先进行这样的贞占来方便人们进行选择。
所以,《易经》很好的给了这些算命的人一种手艺经,你只要把易经里面的爻辞背下来,你就算掌握了一门手艺,这也就饿不死了。但是,这仅仅只是手艺,不能把它当文明来看待。虽然这里面有孔子做的易传,但是那完全是对易经做的拔高和曲解,与易经本身土得掉渣的语言没有什么关系。
总结易经被称做中华文明之源,是中华文明文明思想的高度结晶。我们中国人讲究以和为贵,中庸之道其源头便是周易。易经本有三易连山、归藏、周易。最开始起源于伏羲氏观河图洛书推八卦。伏羲氏是我中华文明的祖先,自然易经也是我中华文明的起源,而不是上一个文明的遗留。历史的滚滚洪流中迷失了多少往事,易经也已失传了部分,到无论历史怎样改变,易经却早已经融入中华文明的方方面面,是属于中华文明的绚丽瑰宝。
《周易》学如此神奇,为什么许多人都不相信?
先来说一个现象。虽然国学热持续了许多年了,但是一听到《周易》还是会有人说:你那是,21世纪我们只相信科学。其实包括我自己也迷惑了很多年。所以,我去查了“”与“科学”的定义。不查不知道,一查吓一跳,光就二者的定义都有无数种说法。或者说,二者的定义还没有定论。所以我相信很多人都早已分不清什么叫,什么叫科学。下面我随便引用几个解释作为参考::指人对事物的一种痴任状态、迷惘地相信;更指盲目的相信、不理解的相信。本质定义就是相信了不该信的东西。人们的立场不同,所指称的内容也不同。具体指人类对超自然力量的崇拜和信仰,是对客观世界的一种虚幻的歪曲的反应,是愚昧落后的表现。看到了神奇的现象而生信,但又不懂内在的深奥道理名。是指非理性地相信某种行为或仪规具有神奇的效力。就是对人或事物的盲目信仰和崇拜。狭义的即封建。从广义来说,应当包括信仰,因为任何信仰都是的表现。科学,分科而学的意思,后指将各种知识通过细化分类(如数学、物理、化学等)研究,形成逐渐完整的知识体系。它是关于发现、发明、创造、实践的学问,它是人类探索研究感悟宇宙万物变化规律的知识体系的总称。是具体的事物及其客观规则,具体的实事求是,诸多的实践经验,实证之学,科学主要内容是具体的世界观与具体的方法。科学不是信仰,而是拿证据说话。它是一种态度、观点、方法!同时,科学的东西本身具有悖论!也就是说,不同的专业学科的东西很容易被混淆和认为是矛盾的!它是适应人们生产斗争和阶级斗争的需要而产生和发展的,它是人们实践经验的结晶。科学一词,英文为science,源于拉丁文的scio,后来又演变为scientin,最后成了今天的写法,其本意是“知识”、“学问”。科学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一种工具,科学本身并不是真理。他需要三个条件:可证伪、可通过试验验证、满足奥卡姆剃刀原则。在继续引用下去真没什么意义,因为目前为止还没人给“”与“科学”下一个明确的定义,一直是各有说辞。本身关于何为“科学”,何为“”的概念定义都含糊不清,还怎么区分自己的思维、行为是还是科学呢?易经是什么时候写的书,好象有部分失传了,真可惜
易经起源于黄帝时期,夏商周三朝分别有三易,依次为连山,归臧,周易。周易是周朝的文王编制的,是以乾卦为首。前两个连山,归臧据说是已经失传。《易经》到底是不是?
易经是根据自然法则而成的,所谓易与天地准,所以,如果说是,也不可能影响力那么大且久。
智慧之源的《易经》,为何有人却视其为、糟粕?
因为《易经》里面也有很多玄幻的观点,比如八卦阴阳调和,一直都非常玄乎,里面有些言论是有神论,所以有人认为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