坤卦初爻动的卦词,坤卦为什么是上上卦

坤卦卦辞解读二

卦辞: 坤,元亨,利牝马之贞。君子有攸往,先迷后得主。利西南得朋,东北丧朋。安贞吉。 孔子在《彖传》中对坤卦卦辞的解读 彖曰: 至哉坤元,万物资生,乃顺承天。坤厚载物,德合无疆。含弘光大,品物咸亨。牝马地类,行地无疆,柔顺利贞。君子攸行,先迷失道,后顺得常。西南得朋,乃与类行;东北丧朋,乃终有庆。安贞之吉,应地无疆。译文至大无际啊,坤的始生作用,万物都借助它才能生成,顺应天道的运行。坤地深厚负载万物,道德博大,与天相合,无边无际。包容无限而广大,各类事物都亨通。母马属地类,弛行大地没有疆界,柔顺利于正固。君子有所行动,倡先会迷失道路,在后随顺会得到常规法则。西南方得到朋友,是伴随同类而行;东北方丧失朋友,最终会有喜庆。安定守正的吉祥,是与无边无际的地道相应。 解读: 孔子从六个方面解释卦辞。 一、“至哉坤元,万物资生,乃顺承天”解释卦辞“元”。万物资生是说万物都从大地的功能中获得生命。乃顺承天是说地的生成功能是因为随顺天的运行,顺承了天的创始功能。乾是“万物资始”,万物赖以创始,坤是“万物资生”,万物赖以生成。这就是坤的元和乾的元的不同,虽然都是始,但却有了主与从的区别。 二、“坤厚载物,德合无疆。含弘光大,品物咸亨”解释“亨”。坤是地,深厚的大地能把万物负载起来,地的德与天相合,无边无际。包容巨大,因此各类事物才能在大地上顺利生长。故亨通顺利。 三、“牝马地类,行地无疆,柔顺利贞”解释利牝马之贞。牝马取象于坤,牝马在此代表阴类,因马是善行走的,与大地的无边无界配得上,坤之特行为柔顺,故坤的利会有限制,柔顺才利守正。 四、“君子攸行,先迷失道,后顺得常”解释卦辞“君子有攸往,先迷后得主”。说明君子若在此处境,要效法坤的柔顺,要随其后而不可倡先,方能找到领路人,找到常规法则,从而不会迷失方向。 五、“西南得朋,乃与类行。东北丧朋,乃终有庆。”解释卦辞“利西南得朋,东北丧朋”。西南方是伴随同类而行,故有得朋之利。东北方没有同类伴随,但最终会得主,故有喜庆之利。 六、“安贞之吉,应地无疆”解释“安贞吉”。坤卦之所以安贞才吉祥,是因为合于无边大地的安静、柔顺、正固的特性。 学《周易》智慧,过简单生活!

...电影鸿门宴传奇中台词:帅旗无故倒下,得坤卦,占断在上六,大凶_百度...

原文:与此同时,项羽军营地内,范增和项羽正在下棋,突然巡夜军士来报:“报,军师,中军帅旗无故倒下。” 项羽闻言一怔,他身后的项庄,龙且等人也是皱着眉头。帅旗无故倒下,必定是有祸事要发生。 范增微伸右手,手指在指间盘算不休。半晌之后,范增才有些好笑地说道:“是坤卦,占断在上六,此乃大凶之兆。今夜当有人来行刺。乾主武,坤主文,今得坤卦,这刺客竟是冲我而来!呵呵……”小说中未说起卦的方式,估计是用时间起卦的(梅花易数起卦方法很多,请看古书中有记载)得坤卦六爻动,六爻主变,卦辞是:龙战于野,其血玄黄。估计一是用外应法与爻辞来共同占断的。

求《周易》乾坤两卦的卦辞

乾卦第一卦 乾 乾为天 乾下乾上 乾,元亨利贞 初九:潜龙勿用。九二:见龙在田,利见大人。九三: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九四:或跃在渊,无咎。九五:飞龙在天,利见大人。上九:亢龙有悔。用九:见群龙无首,吉。 彖曰: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统天。云行雨施,品物流行。大明终始,六位时成,时乘六龙以御天。乾道变化,各正性命,保合太和,乃利贞。首出庶物,万国咸宁。 象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潜龙勿用,阳在下也。见龙在田,德施普也。终日乾乾,反复道也。或跃在渊,进无咎也。飞龙在天,大人造也。亢龙有悔,盈不久也。用九,天德不可为首也。 文言曰:“元者,善之长也,亨者,嘉之会也,利者,义之和也,贞者,事之干也。君子体仁,足以长人;嘉会。足以合礼;利物,足以和义,贞固,足以干事。君子行此四者,故曰:乾,元亨利贞。” 初九曰:“潜龙勿用。”何谓也? 子曰:“龙德而隐者也。不易乎世,不成乎名;遁世无闷,不见是而无闷;乐则行之,忧则违之;确乎其不可拔,潜龙也。” 九二曰:“见龙在田,利见大人。”何谓也? 子曰:“龙德而正中者也。庸言之信,庸行之谨,闲邪存其诚,善世而不伐,德博而化。易曰:‘见龙在田,利见大人。’君德也。” 九三曰:“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何谓也? 子曰:“君子进德修业,忠信,所以进德乎。修辞立其诚,所以居业也。知至至也,可与几也。知终终也,可与存义也。是故,居上位而不骄,在下位而不忧。故乾乾,因其时而惕,虽危而无咎矣。” 九四曰:“或跃在渊,无咎。”何谓也? 子曰:“上下无常,非为邪也。进退无恒,非离群也。君子进德修业,欲及时也,故无咎。” 九五曰:“飞龙在天,利见大人。”何谓也? 子曰:“同声相应,同气相求;水流湿,火就燥;云从龙,风从虎。圣人作,而万物睹,本乎天者亲上,本平地者亲下,则各从其类也。” 上九曰:“亢龙有悔。”何谓也? 子曰:“贵而无位,高尔无民,贤人在下而无辅,是以动而有悔也。” 潜龙勿用,下也。见龙在田,时舍也。终日乾乾,行事也。或跃在渊,自试也。飞龙在天,上治也。亢龙有悔,穷之灾也。乾元用九,天下治也。 潜龙勿用,阳气潜藏。见龙在田,天下文明。终日乾乾,与时偕行。或跃在渊,乾道乃革。飞龙在天,乃位乎天德。亢龙有悔,与时偕极,乾元用九,乃见天则。 乾元者,始而亨者也。利贞者,性情也。乾始能以美利利天下,不言所利。大矣哉!大哉乾乎?刚健中正,纯粹精也。六爻发挥,旁通情也。时乘六龙,以御天也。云行雨施,天下平也。 君子以成德为行,日可见之行也。潜之为言也,隐而未见,行而未成,是以君子弗用也。 君子学以聚之,问以辩之,宽以居之,仁以行之。易曰:“见龙在田,利见大人。”君德也。 九三,重刚而不中,上不在天,下不在田,中不在人,故或之。或之者,疑之也,故无咎。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起明,与四时合起序,与鬼神合其吉凶。先天下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天且弗违,而况于人乎?况于鬼神乎? 亢之为言也,知进而不知退,知存而不知亡,知得而不知丧。其惟圣人乎?知进退存亡,而不失其正者,其为圣人乎? ----------------------------------------------------------------------------------------------------------------------坤卦卦文解释第一句【原文】 坤①:元亨。利牝马之贞。君子有攸往,先迷后得主,利。西南得朋,东北丧朋②。安贞吉。 【译文】 坤卦:大吉大利。占问雌马得到吉兆。君子前去旅行,先迷失路途,后来找到主人,吉利。西南行获得财物,东北行丧失财物。占问定居,得到吉兆。 【注释】 ①坤,卦名。本卦是同卦相叠(坤下坤上)六画都是阴爻,用以象地。代表纯阴柔顺之事物,以及与此相关联的人伦义理概念。②朋,李镜池说:“朋,朋贝。货币起先用贝,贝十枚一串为朋。” 第二句【原文】 《彖》曰:至哉坤元①,万物资生,乃顺承天②。坤厚载物,德合无疆③。含弘光大④,品物咸亨⑤。牝马地类⑥,行地无疆?柔顺利贞⑦。君子攸行⑧,先迷失道,后顺得常⑨。西南得朋⑩,乃与类行。东北丧朋,乃终有庆。安贞之吉,应地无疆。 【译文】 《彖辞》说:崇高呵,大地的开创之功。万物依赖它获得生命的基础。它顺承着天道的变化。大地厚实,承载万物,大地美德,广大无垠。它蕴藏深厚,地面辽阔,各种物类皆得其所。牝马阴性,与地同类,善于在无边无际的大地上奔跑,生性柔和、温顺、便捷、执着。君子外出,先迷失路途,后来顺利地找到归宿。西南行得到朋友,于是与志同道合的友人同行。东北行丧失朋友,不过最后还是吉庆的。祥和贞吉,则无往而不吉利,正如大地随处伸展不穷一样。 【注释】 ①至,朱熹说:“至,极也。”坤,大地。元,始,创始。②承, 《说文》“承,奉也。”乃顺承天,犹言大地顺承天道的变化而变化。③德, 《易经》常用以表示事物的形态性质的—个哲理性概念。合,借为迨。《方言》:“迨。及也。”④,含,蕴藏。弘,深厚。光,借为广。⑤品,品类。品物,犰言各种物类。咸,皆。亨,通泰。这里是生长顺畅的意思。⑥牝马,母马,阴性之物,与地同类。⑦柔,柔和。顺,温顺。利,便捷。贞,贞正,犹言执着。此四字讲牝马之性。所解“利贞”与经意有异。⑥攸,所。⑨常,常道,正路。⑩《彖辞》以“类”字释“朋”,取“同类为朋”之意,与经意不合。凡传意与经意不合之处,译文中显加区别,不另出注。 第三句【原文】 《象》曰:地势坤①。君子以厚德载物。 【译文】 《象辞》说:大地的形势平铺舒展,顺承天道。君子观此卦象,取法于地,以深厚的德行来承担重大的责任。 【注释】 ①坤, 《释名?释地》:“坤,顺也,上顺乾也。” 第四句(最下:阴爻)【原文】 初六:履霜,坚冰至。 《象》曰:履霜坚冰①,阴始凝也。驯致其道②,至坚冰也。 【译文】 初六:践踏着薄霜,可以推断坚厚的冰层快要冻结成了。 《象辞》说:践踏着薄霜,可以推断坚厚的冰层快要冻结成了。这表明阴冷之气开始凝聚了,遵循自然规律的推进,坚厚的冰层快要冻结而成了。 【注释】 ①沙少海先生说:“履霜坚冰,《三国志?魏志?文帝纪,许芝引作‘初六,履霜。’朱熹,项安世,惠栋等皆从之。《象》传以‘阴始凝’释‘履霜’二字,非释‘坚冰’二字。若‘坚冰’则是阴已大凝,不得云‘阴始凝’。”履,践踏。②驯,《集解》引《九家易》曰:“驯,犹顺也。”致,推进。驯致其道,犹言遵循自然规律而发展推进。 第五句(第二:阴爻)【原文】 六二:直、方、大;不习①,无不利。 《象》曰:六二之动,直以方也。不习,无不利,地道光也②。 【译文】 六二:平直、方正、辽阔是大地的特点。即使前往陌生的地方,也没有什么不利的。 《象辞》说:六二的爻象是平直而且方正,即使前往陌生的地方,也没有什么不利的,因为地道是广大无边的。 【注释】 ①习,熟习。 ②光,借为广。 第六句(第三:阴爻)【原文】 六三:含章①,可贞③。或从王事③,无成有终④。 《象》曰:含章可贞,以时发也。或从王事,知光大也⑤。 【译文】 六三:战胜殷商。称心的。有人服役于战争,没有取得战绩,但结局还是好的。 《象辞》说:战胜殷商,称心的,说明能抓住时机采取行动。有人服役于战争(没有取得战绩而有好的结局),因为他才智广大。 【注释】 ①含,高亨说:“含当读为*,*与戡同,克也,战胜也。章,当读为商,殷商也。”②可,称心。可贞,称心的。③王事,李镜池说:“王事,指战争。王训大,王事即大事。古代国家以战争和祭祀为大事。这里说大事,就是指战争。”④终,古人讲终,多指好的结局。⑤知,读为智。光大,广大。 第七句(第四:阴爻)【原文】 六四:括囊①,无咎无誉。 《象》曰:括囊无咎,慎不害也。 【译文】 六四:扎紧了口袋,如缄口不言,没有指责,也没有赞誉。 《象辞》说:扎紧了口袋,如缄口不言,是说谨慎才没有祸害。 【注释】 ①括,收束,扎紧。囊,布袋。 第八句(第五:阴爻)【原文】 六五:黄裳①,元吉。 《象》曰:黄裳元吉,文在中也②。 【译文】 六五:黄色的裙裤,大吉大利。 《象辞》说:黄色的裙裤大吉大利,因为“黄裳”象征着人内在的美德。 【注释】 ①黄裳,王弼说:“黄,中之色也。裳,下之饰也。”裳,即裙、裤。周人以黄裳为吉祥、尊贵之物。②文,《广雅?释诂》:“文,饰也。”衣与裳,都是身上的装饰,这里的文比喻人的美德。 第九句(最上:阴爻)【原文】 上六:龙战于野,其血玄黄①。 《象》曰:龙战于野,其道穷也。 【译文】 上六。龙在大地上争斗,血流遍野。 《象辞》说:龙在大地上争斗,比喻人走到了穷困的绝境。 【注释】 ①玄黄,血流貌,借为泫潢。谓血流得多。 第十句【原文】 用六①:利永贞。 《象》曰:用六永贞②,以大终也。 【译文】 用六:占问得长久的吉利。 《象辞》说:用六爻辞说利在永远贞正,于此则德业广大。 【注释】 ①用六,《坤》卦特有的爻题。汉帛书《周易》作“迥六”。迥。通。用六即通六,犹言六爻皆六。属阴性,表示全阴爻将尽变为阳爻。②爻辞“贞”为卜问之义。《象辞》释为中正、正直。与经意有别。 第十一句文言【原文】 《文言》曰:坤至柔而动而刚,至静而德方,后得主而有常①,含万物而化光②。坤道其顺乎。承天而时行。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余殃。臣弑其君,子弑其父,非一朝一夕之故,其所由来者渐矣。由辩之不早辩也。《易》曰:“履霜,坚冰至。”盖言顺也③。直其正也,方其义也④。君子敬以直内,义以方外⑤,敬义立而德不孤。“直、方、大、不习,无不利。”则不疑其所行也。阴虽有美,含之,以从王事,弗敢成也。地道也,妻道也,臣道也。地道无成而代有终也⑥。天地变化,草木蕃。天地闭,贤人隐。《易》曰:“括囊,无咎无誉。”盖言谨也。君子黄中通理⑦,正位居体⑧,美在其中,而畅于四支,发于事业,美之至也。阴疑于阳⑨,必战,为其嫌于无阳也⑩,故称龙焉。犹未离其类也,故称血焉。夫玄黄者,天地之杂也。天玄而地黄。 【注释】 ①后得主,言地道顺承天道,后于天道的变化而变化。常,常规,规律性。②化光,生化万物,其道广大。③顺,循规律而推进发展。④直,正直,犹言存心不邪。方,端正,犹言存心不乱。⑤直内,直,用如动词,矫正。直内,犹言矫正内心的僻邪。方外,方用如动词,规范。方外,犹言规范行为上的悖乱。⑥地道无成而代有终,地道不能脱离天道单独地完成生化万物的功业,只能在时序的更替中,始终一贯地发挥作用。⑦黄中通理,《文言》作者以黄裳,比喻贤人才高德劭。黄中犹言内心美好。通理,通达情理。⑧正位,犹言忠于本份。居体,体借为礼,犹言守礼。⑨王引之曰:“疑之言拟也。”朱熹曰:“疑谓钧(均)敌而无小大之差也。”⑩沙少海先生说:“《集解》引苟爽本无‘无’字,当据删。《说文》:‘嫌,疑也。’这里,嫌应训势均力敌,训拟。” 【译文】 《文言》说:地道极为柔顺但它的运动却是刚健的,它极为娴静但品德是方正的,地道后于天道而行动,但运动具有规律性。它包容万物,其生化作用是广大的。地道多么柔顺呵!顺承天道而依准四时运行。积累善行的人家,必有不尽的吉祥;积累恶行的人家,必有不尽的灾殃。臣子弑杀他的国君,儿子弑杀他的父亲,并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所以出现这种局面是逐步发展的结果。《易经》说:“践踏着薄霜,坚厚的冰层快要冻结成了。”大概就是一种循序渐进的现象。直是存心的正直,方是行为的道义。君子通过恭敬谨慎来矫正思想上的偏差,用道义的原则来规范行为上的悖乱。恭敬、道义的精神树立起来了,他的品德就会产生广泛的影响。君子“正直、方正、广博,这些品德不为人们所了解,也没有什么不利的。”因为人们不会怀疑他的行为。阴比喻臣下,虽有美德,但宜深藏含隐,从而服务于君王,不敢自居有功。这是地道的原则,也是妻道的原则,同样是臣道的原则。地道不能单独地完成生育万物的功业,但是在时序的交替中,它始终一贯地发挥作用。天地交通变化,草木就茂盛,天地阻隔不通,贤人就隐退。《易经》说:“扎紧了口袋,如缄口不言。没有指责也没有赞誉。”大概意在谨慎吧。君子内心美好,通达事理,整肃职守,恪守礼节,美德积聚在内心里,贯彻在行动上,扩大在事业中,这是最为美好的。阴与阳势均力敌,必然发生争斗。因为阴极盛而与阳均等,所以把阴阳一并称作龙。其实阴并未脱离其属类,所以又称为血,血即阴类。所谓玄黄——天玄地黄——是天地交相混合的色彩。 全卦内容�《坤卦》由地下地上组成。 �卦辞的“坤:元,亨,利牝马之贞。君子有攸往。先迷,后得,主利。西南得朋,东北丧朋。安贞吉”,第一句是说《坤卦》亦有元始、广大、亨通之义,由于《坤卦》为阴卦,故利于柔顺的雌马的贞正。第二句,一般都将句子标点为“君子有攸往,先迷后得主,利西南得朋。”这实际上都是错误的。因为这一辞语都是在“君子”修饰之下进行的,有如我们前边多次提 到的“君子”一辞并不专指道德高尚的人,乃是“大人”“王”“侯”的同义语,所以,将此句标点为“君子有攸往,先迷后得主”是不恰当的。如果标点成这样,“后得主”一辞必然变成良臣得贤主或后妃得明主一义。实际上,“先迷,后得”乃是指“君子”或“大人”在行事开始时,总是有些迷惘困惑;但由于“君子”“大人”们始终“终日乾乾”,自强不息,故有“ 后得”之结局。由于如此,故此卦“主利”。“西南得朋,东北丧朋”,按 照《周易》中每每使用这一方位词,具体地说,当与姬周王朝处境有关,也即与姬周王朝开发经营西南汉水长江流域有关,与东北的黎国(今山西黎城 一带)为敌有关。最后一句“安贞吉”是说,若能安于正道,则为吉祥。 初六�“初六”爻的“履霜,坚冰至”,是说处于《坤卦》的初期,亦即一切 事物的开始时期有如在霜地和处严冬一样不容易。 六二�“六二”爻的“直方大,不习,无不利”,是说在办任何事时,只要坚 持正直,办事有规矩方圆,并怀有博大的德业,既就是不用练习什么其它,就此也足够顺利畅通无阻。此处的“直方大”一语,颇有些指“君子”“大 人”的气质而言。也可以说乃是下一句的“含章”的同义语。 六三� “ 六三”爻辞的“含章,可贞;或从王事,无成,有终”,前半句有接 上一爻的含义,是说,只要这些“君子”“大人”们自身能有一定的文化知 识素质,能有一定的道德修养,形质可嘉,那就可以在人们中树立一个良好形象,就可以帅众以从正。后半句是说,当此条件还不成熟之时,若要去从事王事帝业,那一定是无成的,但最终还会有一个良好结局的。此一爻有一个时空观念,也即实类同《乾卦》“九二”爻说的“见龙在田”和“九三” 爻说的“君子终日乾乾”以及处在此时期的《屯卦》所要说的“或从王事, 无成”的用法。 六四�“六四”爻辞的“括囊,无咎无誉”,是说为争雄天下的“大人”“君子”们,自当有“囊括四海之志,吞并八荒之心”,这时已经羽毛已丰,谁也奈何不了,此时的举措既就是得不到什么赞誉,但也不会有什么祸患。此爻实类同《乾卦》“九四”爻的“或跃在渊,无咎”的含义和用法。在理解此爻时,切不可忘记此爻的时空概念,也即前边说的不可忘记“六三”爻的 时空概念一样。还有一个问题,就是《乾卦》是用龙在不同时空的变态来比喻事物的变迁,而《坤》卦则将这些变态换成了“君子”“大人”们“或从王事”“括囊”一类的直接举措变迁,这种更改倒使人们在疏忽了《坤》卦时空演变的同时,也更疏忽了这卦各爻辞的实质内容。 六五�“六五”爻辞的“黄裳,元吉”,是说此时已君临天下,到了一个极盛时期,此时自当大吉大利。此爻实类同《乾》卦“九五”爻的“飞龙在天,利见大人”。 上六�“上六”爻辞的“龙战于野,其血玄黄”,此爻是言二龙大战,这一爻可能直指姬周王朝与殷商王朝的殊死搏斗。但理解此爻时,也不可忘记《乾卦》“上九”爻的“亢龙有悔”,这里指事物发展到极限,将有灭亡的危险。这里有指殷商王朝的有悔。也有指姬周王朝的有悔。《小过》中说的“飞鸟以凶”“弗过防之,从或戕之”以及《既济》、《未济》卦中说的“小狐汔济”的“濡其首”指的就是这些。 �“用六”爻的“利用贞”,此爻是一个半句话,此爻有接上一爻的含义,也即当此“龙战于野”的非常时期只有坚守贞正,才能化凶为吉。此爻也有 《乾卦》“用九”爻“见群龙无首,吉”的含义,作者乐见于此新旧交替和时代变迁,但在此特别强调了“利用贞”一辞。

《易经》中六爻皆动,则以变卦的彖辞断之,(乾坤两卦例外这个好理解)不...

比如你得到一个纯阳的乾卦,但是六个爻都是动爻,那就变成了纯阴的坤卦(爻动就要变,变就是阴变阳、阳变阴,乾是六个阳爻,全变就是六个阴爻)。如果得到地雷复卦,六爻全变,就是天风姤卦。“彖辞”不是彖传,而是指的卦辞。所以,复卦六爻全动,就用姤卦的卦辞断。

易经卜卦断爻的方法,卦辞爻解

这种说法在古籍中有所流传,但个人认为不对,因为这是一种僵化的看法,掩盖了周易卦爻辞用法的本源。采用卦爻辞断卦,虽然是上古之法,但仅在那个时代流行,汉代以后,并不流行——这是因为卦爻辞只是文王、周公等人对易理的一种运用而已,而那时的易理学术远没有汉代以后发达。所以那时的易理、卦理的发挥都有限;那时还是易学的早期、相对比较落后的发展阶段。近现代卦爻辞断法的实践,好像比较有名、有大量真实断例的,也就只有日本的《高岛易断》了。再说的那种朱熹的断法,为什么是僵化的认知?个人认为,那不符合《周易》卦爻辞的功能。周易的六十四卦,仅仅是64个原始“静卦”,而不是全部“卦”。爻动,指的是在某一个静卦基础上派生出的一个“动卦”,但这个动卦不等于就是变卦的那个静卦——动卦也就是静卦之间的中间形态。比如,乾卦初爻动,变卦为天风姤,那么乾卦初爻动=天风姤吗? 绝对不等于,这是不同的卦。所以朱熹那个说法里面,当变爻超过3个,就看变卦卦爻辞的说法、以及五爻变以静爻爻辞断的说法,均属狗屁不通。比如说,乾卦初、二、五爻动,变卦是火山旅。这是一个“动卦”,既不是乾卦也不是旅卦,不应该看乾卦和旅卦的卦辞;而应该综合乾卦初、二、五爻的爻辞做出一个综合判断。朱熹不明白这个道理,但发明这套用法的文王、周公人家是明白的,所以乾卦六爻都动的判断,人家给了一个“用九”的断词——“见群龙无首,吉!”。什么是“用九”?就是乾卦六爻都动时的综合断词,这个绝对不等于坤卦静卦(乾六爻动的变卦为坤卦),也和坤卦的爻辞没有关系!

19易经第二卦坤卦第一爻

原文 初六:履霜,坚冰至。 《象》曰:“履霜,坚冰”,阴始凝也。驯致①其道,至坚冰也。 注释 ①驯:顺。致:促进。 直译 初六:踏踩着薄霜,就能推断出坚硬的冰层快要冻结了。 《象传》说:“踩踏着薄霜,就能推断出坚硬的冰层快要冻结了”,证明阴冷之气开始凝聚了。顺着自然规律推求下去,自然就会迎来寒冷的冬季。 详解 坤卦从初六到上六,到最后的用六,不同层级所处的不同的状态,卦位的变化和层级的变化,始终都围绕着坤顺这个核心。乾坤两卦从卦位排序上就体现了阳阴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太阳和月亮对地球的影响也体现在乾坤的阴阳12个爻的变化中,乾卦的六个爻和坤卦的六个爻刚好代表的是12个月。 乾卦从初九爻到上九爻代表的是阳月,就是地支的阳位之数,也就是:子,寅,辰,午,申,戌;而坤卦从初六爻到上六爻代表的就是地支的阴位数:丑,卯,巳,未,酉,亥。一动一静,一阴一阳,世间一切的事情都由乾坤开始,所以乾坤两卦为其余62卦之父母,是打开天地之道的两扇门。 我们已学了乾卦,今天又学习坤卦,乾坤这两扇《易经》之门从此就打开了。 “履霜,坚冰至。”你不能只从字面上去理解。讲乾卦的时候以龙为取象,讲坤卦的时候是以马为取象,其实龙与马都是一样的。传说中的动物有龙、凤和麒麟,龙是三栖的,它可以“飞龙在天”,也可以“潜龙在渊”,还可以“见龙在田”。 龙到了陆地上就是马,龙马精神就是从此而来。所以坤卦是以马来取象,但在最后一爻是“龙战于野”,说的还是“龙”。但是坤卦与乾卦不同,讲乾卦的时候说过,刚好东方苍龙星(角,亢,氐,房,心,尾,箕)的第一颗星“角星”露头的时候就是“见龙在田”,所谓的“崭露头角”就是这样来的。坤顺没有用所呈现的象来描述,而是用直观的现象来解释。 “履霜,坚冰至”,踏上霜,就知道结冰的日子即将来临。这就是见机行事,几微之心,就是要根据你刚接触到的事物的象来行事,不要盲乱行事。初爻之阴爻在坤卦之阴的格局里面,说明一开始阴气很盛,凝结为霜,君子于阴气初生就以此为戒,不可使其长盛。 《小象辞》说:“履霜坚冰,阴始凝也。驯致其道,至坚冰也。”初六爻在坤卦的最下方,为坤阴之初,以“履霜坚冰”取象,阴之开始凝结为霜,再冷下去就要结冰了。 “驯”有“顺从”的含义,如果不及时防范,阴很快就长盛乃至坚冰到来。以象来比喻放任小恶的后果。 有一点大家要注意,学习64卦,不管是乾坤两卦还是其它62卦,不管是初六爻还是初九爻,定位极其重要。 古人在描述这些象和卦理的时候都很容易,但定位是很难的,同样我们在理解它的定位的时候也不容易。所以,学《易经》会感觉初爻最难懂,而上爻就容易理解,这是规律。 “履霜,坚冰至”就是坤卦的定位。坤卦的开始,是作为阴之开始的一种状态,一开始就用踏在霜上来形容作为“坤”的小心翼翼,若不加以防范,阴势就会逐渐增强,依照大地坤阴的法则,很快就会结冰的。可见这里面所包含的内容很丰富,做什么事都要明白并遵循天地的法则行事。 初六:履霜,坚冰至。故事 东周的齐、晋是当时诸侯中最强大的两国。但这两个国家的国君都不知防微杜渐,而发生过重大的祸乱危害。齐国的祸害发生在齐桓公晚年,一代霸主不听管仲临终遗言,重用易牙、竖刁、开方,竞孤独惨死于凄凉之中。真是可叹!可悲啊! 晋国的祸害则起于晋献公宠信骊姬。在与骊戎之战时,晋献公娶得骊姬、少姬两位美人,埋下了以后的祸乱之根。这位骊姬长得貌若天仙,妖同妲己,诡计百出。晋献公自得到骊姬后,整日形影不离,食同桌,枕同眠,宠信无比。骊姬一面大施媚术,一面参与朝政,往往十言九中,晋献公于是又奉若神明。 一年后,骊姬为献公生下一子,名叫奚齐。献公宠信其母,又喜爱幼子。骊姬则日夜在献公面前进谗言,吹枕头风,要立奚齐为太子。但是,太子中生深得臣民爱戴,才德皆备,晋献公一时找不到废他的理由。 于是,晋献公决定从立骊姬为夫人入手。然而,晋献公的如意算盘遭到了大臣们的反对。晋献公又令卜偃、史苏进行。卜筮的结果,都是凶兆。史苏更将骊姬比做苏妲己,用“履霜坚冰至”的《易》理,劝献公防微杜渐。但晋献公根本听不进,硬是坚持把骊姬立为夫人了。 骊姬做上夫人,名正言顺地成了后宫之主,行为更加放肆了。她先是用色相勾引献公的重臣优施,成为心腹;又用重金贿赂献公的另一个幸臣梁五,结成三人帮。三人里唱外和,导演了一幕幕肮脏的丑剧,把晋国搞得昏天黑地。太子中生最终惨死在骊姬的毒计之下,公子重耳、夷吾分别流离到国外,为奚齐立为太子扫平了道路。晋献公死后,骊姬的儿子终于做上了国君。但这时晋国已由强大的国家,变成了一副动乱不已的烂摊子。后来一直到重耳重返晋国执掌大权,由晋献公宠信骊姬而带给晋国的祸乱才告结束。 评析 双脚踏在初秋的轻霜上,就能感知到寒冷的冬天的到来。霜与冰均属于阴类物质,阴始生于下,渐长方可剥阳。谋事之初,要善于推断事物的发展趋势。这一卦说明:按照规律办事,就会事半功倍;如果一味蛮干,就会导致失败。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