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最近调整,诸葛亮改动
诸葛亮的生平经历
年号 公元 年龄 生平及事迹光和四年 181 1 公元181年农历四月十四日,诸葛亮诞生于琅琊阳都(今山东省临沂市沂南县)中平六年 189 9 诸葛亮生母章氏去世初平三年 192 12 诸葛亮父亲诸葛珪去世兴平元年 194 14 诸葛亮与弟诸葛均及妹妹由叔父诸葛玄收养,其兄诸葛瑾同继母赴江东兴平二年 195 15 诸葛亮叔父诸葛玄任豫章太守,他及弟妹随叔父赴豫章(现南昌)建安二年 197 17 诸葛玄病故。诸葛亮和弟妹投奔荆州刘表,开始了躬耕于南阳的生活建安四年 199 19 诸葛亮与友人徐庶等从师水镜先生司马徽建安十二年 206 26 刘备前往南阳郡邓县隆中三顾茅庐(今襄阳市襄城区古隆中),随即出山辅助刘备建安十二年 207 27 诸葛亮首战告捷建安十三年 208 28 诸葛亮出使东吴,说服吴王孙权抗曹建安十四年 209 29 诸葛亮任军师中郎将建安十六年 211 31 诸葛亮与关羽、张飞、赵云镇守荆州建安十九年 214 34 诸葛亮留关羽守荆州,与张飞、赵云分兵与刘备会师。刘备攻占成都,诸葛亮任军师将军,署左将军府事建安二十年 215 35 诸葛亮整顿巴蜀内政建安二十三年 218 38 诸葛亮留守巴蜀,供应在汉中作战的刘备蜀章武元年 221 41 刘备称帝,国号“汉”,史称蜀汉。诸葛亮任汉国丞相,领益州牧蜀建兴元年 223 43 刘备兵败白帝城,永安托孤于诸葛亮;刘备死,刘禅即位,封诸葛亮为武乡侯,领益州牧(刘禅叫诸葛亮为宰父抑或相父)蜀建兴二年 224 44 诸葛亮调整巴蜀内政蜀建兴三年 225 45 诸葛亮率军南征,平定南蛮蜀建兴五年 227 47 诸葛亮上《出师表》给刘禅,屯兵汉中,即日北伐蜀建兴六年 228 48 北伐失街亭,诸葛亮斩马谡,自贬为右将军,行丞相事蜀建兴七年 229 49 诸葛亮再次北伐,夺取武都、阴平,恢复丞相职位蜀建兴八年 230 50 诸葛亮再次北伐蜀建兴九年 231 51 诸葛亮北伐攻祁山,大败魏军,在木门道伏杀魏名将张郃蜀建兴十一年 233 53 诸葛亮在斜谷修造邸阁,屯集粮食蜀建兴十二年 234 54 诸葛亮再次北伐,因积劳成疾,当年八月病故于五丈原躬耕陇亩诸葛亮于汉灵帝光和四年(公元181年)出生于琅邪郡阳都县的一个官吏之家 新版《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诸葛氏是琅邪的汉族,先祖诸葛丰曾在西汉元帝时做过司隶校尉,诸葛亮父亲诸葛圭东汉末年做过泰山郡丞;诸葛亮3岁母亲章氏病逝,诸葛亮8岁丧父,与弟弟诸葛均一起跟随由袁术任命为豫章太守的叔父诸葛玄到豫章赴任,东汉朝廷派朱皓取代了诸葛玄职务,诸葛玄就去投奔荆州刘表,家于南阳郡邓县,在襄阳城西二十里,号曰隆中。 建安二年(197年),诸葛亮的叔父诸葛玄病逝;汉献帝已从长安李傕手中逃出,迁到了曹操的许县。诸葛亮平日好念梁父吟,又常以管仲、乐毅比拟自己,当时的人对他都不屑一顾,只有好友徐庶、崔州平等好友相信他的才干。人称“卧龙”。他与当时的襄阳名士司马徽、庞德公、黄承彦等有结交。黄承彦曾对诸葛亮说:“闻君择妇;身有丑女,黄头黑色,而才堪相配。(听到你要选妻,我家中有一丑女,头发黄、皮肤黑,但才华可与你相配。)”诸葛亮应许这头亲事,立即迎娶她。当时的人都以此作笑话取乐,乡里甚至作了句谚语:“莫作孔明择妇,正得阿承丑女”编辑本段隆中对《隆中对》原名《草庐对》,是东汉末年诸葛亮与刘备初次会面的谈话内容,选自《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207年冬至208年春,当时驻军新野的刘备在徐庶的建议下,三次到隆中(今襄阳市襄城区古隆中)拜访诸葛亮。前两次都没见到诸葛亮,第三次终于得见。《隆中对》中,诸葛亮为刘备分析了天下形势,提出先取荆州为家,再取益州成鼎足之势,继而图取中原的战略构想。三顾茅庐之后,诸葛亮出山成为刘备的军师,刘备集团之后的种种攻略皆基于此。 原文 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惟博陵崔州平、颍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谓为信然。 时先主屯新野。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谓先主曰:“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先主曰:“君与俱来。”庶曰:“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 游戏中的诸葛亮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因屏人曰:“汉室倾颓,奸臣窃命,主上蒙尘。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遂用猖蹶,至于今日。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 亮答曰:“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富,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 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先主曰:“善!”于是与亮情好日密。 关羽、张飞等不悦,先主解之曰:“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愿诸君勿复言。”羽、飞乃止。赤壁大战当时,刘表之妻刘琦后母蔡氏屡进谗言,刘表对刘琦渐渐不悦。刘琦数次向诸葛亮请教自安之术,但诸葛亮每每推辞,刘琦便在一次饮宴时用上屋抽梯之计令诸葛亮说出解决办法,诸葛亮便反问刘琦:“君不见申生在内而危,重耳在外而安乎?(你不见到春秋时期申生在内而有危险,但重耳(指的是晋文公)在外却可得安吗?)”当时黄祖被东吴杀害,刘琦便上荐为江夏太守外求自保。 建安十三年(208)八月,刘表病逝,其二子刘琮继位,听到曹操南下的消息,遣使投降。刘备在樊城知道后,率军队和百姓南逃,曹军在当阳长坂追上刘军。 刘备到达夏口,而孙权之前又派鲁肃到来观察情况,并向刘备建议向孙权求救,诸葛亮便自荐到柴桑作说客,与鲁肃结为朋友;到达柴桑后,诸葛亮面见孙权,先用二分法给孙权两个选择“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不如早与之绝(若果能以吴、越的军力与中原之国抗衡,不如早和曹操断交)”;另一个选择则是激将法,“若不能当,何不案兵束甲,北面而事之!(如果认为不能抵挡,为何不停止军事行动,向北方称臣呢!“北面”在这里有双重含义:其一是曹操当时在北方;其二是君臣见面时,臣子通常面向北方。)” 孙权却反问诸葛亮,刘备又何解不投降。诸葛亮便提高刘备身价,说刘备有气节,绝不投降,以向孙权显示刘备的决心。孙权大怒,誓言不会向曹操投降,但却有所担心,刘备还有多少兵力战斗。诸葛亮最后才分析两军的情况,先说出自军散兵归还和关羽水军有万人,加上刘琦凡江夏士兵亦不下万人,再说出曹军远来疲弊,追刘备时,又用轻骑一日一夜行了三百多里,正是“强弩之末,势不能穿鲁缟”;而且北方人不习水战,荆州百姓又是被逼服从曹操,不是心服;最后肯定地说曹操必定可打败。孙权十分高兴,后又受到鲁肃、周瑜的游说,决定联刘抗曹,派周瑜、程普、鲁肃等率三万水军,与曹操开战。 诸葛亮随军回到刘备处;十一月,曹操大军在赤壁遭遇孙刘联军火攻,军中又发生瘟疫,故大败,回师北还。 三国示意图足食足兵赤壁之战后,刘备于十二月平定荆南四郡,任命诸葛亮为军师中郎将,住于临烝,督令零陵、桂阳、长沙三郡,负责调整赋税,充实军资。建安十六年(211),益州牧刘璋派法正、孟达请刘备助攻张鲁。诸葛亮便与关羽、张飞、赵云等镇守荆州。至次年十二月,刘备与刘璋决裂,还攻成都。诸葛亮便与张飞、赵云等入蜀助阵,留关羽负责荆州防务,分兵平定各郡县,与刘备一起围成都。至建安十九年(214),刘璋投降,刘备入主益州。 诸葛亮受金五百斤,银千斤,钱五千万,锦千匹,并受任为军师将军,署左将军府事。 每当刘备出兵征伐,诸葛亮便负责镇守成都,为刘备足食足兵,如汉中之战就替刘备提供资援。 汉献帝延康元年(220),曹丕篡汉自立。魏黄初二年(221),群臣听到汉献帝被害的消息,劝已成为汉中王的刘备登基为帝,刘备不答应,诸葛亮用耿纯游说刘秀登基的故事劝刘备。于是刘备才答应,任诸葛亮为丞相、录尚书事,假节;同年张飞被害,诸葛亮领司隶校尉一职。白帝城托孤章武二年(222)八月,刘备在东征夺回荆州的途中被打败,撤退至永安,诸葛亮大叹可惜法正故去,否则必能阻止刘备东征之举。 白帝托孤至章武三年(223)二月,刘备病重,召诸葛亮到永安,与李严一起托付后事,刘备对诸葛亮说:“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你的才能是曹丕的十倍,必定能够安顿国家,终可成就大事。如果嗣子(刘禅)可以辅助,便辅助他;如果他没有才干,你可以自行取度。〕”诸葛亮涕泣地说:“臣敢不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乎!”刘备又要刘禅视诸葛亮为父。 延至四月,刘备逝世,刘禅继位,封诸葛亮为武乡侯,开设官府办公。不久,再领益州牧,政事上的大小事务,刘禅都依赖于诸葛亮,由诸葛亮决定。本来南中地区因刘备逝世而乘机叛乱,诸葛亮因国家刚逝去君主,先不发兵,而派邓芝及陈震赴东吴修好。南征直至建兴三年(225)春天,诸葛亮率军南征,临行前刘禅赐诸葛亮金鈇钺一具,曲盖一个,前后羽葆鼓吹各一部,虎贲六十人。后诸葛亮深入不毛之地(成语:不毛为今天缅甸北境八莫)讨伐雍闿、孟获,诸葛亮采取参军马谡的建议,以攻心为主,先打败雍闿军,再七擒七纵孟获,至秋天平定所有乱事。蜀汉在南中安定并获得一定兵源补充后,经过长期积累,有了北伐的基础。北伐1、建兴六年(228)春,诸葛亮事先扬声走斜谷道取郿,让赵云、邓芝设疑兵吸引曹真重兵,自己率大军攻祁山(今甘肃省西和县西北)。陇右的南安、天水和安定三郡反魏附蜀。张郃出拒,大破马谡于街亭。诸葛亮拔西县千余家返回汉中。这是第一次出祁山。 2、同年冬,诸葛亮出散关(今陕西省宝鸡市西南)围陈仓(今陕西省宝鸡市东),粮尽而退还汉中。魏将王双来追,被斩。 3、建兴七年(229)春,诸葛亮遣陈式攻武都(今甘肃省成县周边)、阴平(今甘肃省文县周边)二郡。雍州刺史郭淮引兵救之,亮自出至建威(今甘肃省西和县西),郭淮退,遂得二郡。 4、建兴八年(230)秋,魏军三路进攻汉中,司马懿走西城(今陕西省安康市西北),张郃走子午谷,曹真走斜谷。诸葛亮驻军于城固(今陕西省城固县东)、赤坂(今陕西省洋县东二十里)。时大雨三十余地,魏军撤退。同年,诸葛亮使魏延、吴懿西入羌中,大破魏后将军费曜(瑶)、雍州刺史郭淮于阳溪(南安郡内,当在今甘肃省武山西南一带)。 5、建兴九年(231)二月,诸葛亮率大军攻祁山,始以木牛运。时曹真病重,司马懿都督关中诸将出拒。诸葛亮割麦于上邽(今甘肃省天水县)。司马懿追亮至卤城(今甘肃省天水市与甘谷之间),掘营自守,有“畏蜀如畏虎”之讥。五月,诸葛亮使魏延、高翔、吴班赴拒,大破司马懿,汉军获甲首三千级,玄铠五千领,角弩三千一百张,于是宣王司马懿退还保营。六月,李严因运粮不济呼亮还。张郃追亮退兵至木门,中箭身亡——此为二出祁山。 6、建兴十二年(234)二月,诸葛亮率大军出斜谷道,据武功五丈原(今陕西省岐山南),屯田于渭滨,期间诸葛亮既屡屡遣使者下战书,又致巾帼妇人之饰,以激怒宣王司马懿,但司马懿忍辱据守不出,并以“千里请战”的妙计平息将怒。八月,诸葛亮病故于五丈原。杨仪等率军还,有“死诸葛吓走活仲达”一事。 这六次用兵,出祁山只有两次;第四次是魏军主动进攻,蜀军防守,由于连日大雨,山洪暴发,冲毁栈道,蜀魏并未交战。
诸葛亮借孙权之手除掉关羽,诸葛亮为何要害关羽?
《三国演义》里的故事可以说是妇孺皆知,其中桃园三结义、三顾茅庐、火烧赤壁都是人们津津乐道的桥段。
而蜀国后期未能兴复汉室也让众人不禁掩卷叹息,其中关公的大意失荆州、败走麦城被罗贯中尤其地浓墨重彩描写,让人落泪于英雄好汉的苍凉落幕。
而后人有著名的三国学者——章太炎分析这场战役时提出了一个骇人听闻的假设,他认为是诸葛亮故意袖手旁观关羽的死亡,这又是为何呢?难道他真的因嫉妒而借刀杀关羽吗?
借刀杀人?章太炎是一位晚清时期的思想家,对于三国时期的纷乱他尤为感兴趣,他就出版了一本名为《訄书》的论著。本来这样针对三国的史学讨论是习以为常,而在其中《正葛》章节时,就提出了诸葛亮刻意害关羽死于孙权手中的假说。
要知道,诸葛亮是《三国演义》中被奉为最神机妙算的军师,同时也是对刘备忠心不二的贤臣。而关羽是刘备结拜过的兄弟,其勇猛过人,同样也成为了武圣这样的忠义形象,为蜀汉打下了汗马功劳。
要说三国里最受欢迎的人物,这二位可都是榜上有名,且关羽的死无论是书中还是史实都是非常令人痛心疾首的结局,要是是由诸葛亮暗中指使,可就太让世人所难过了,于是关于章太炎的说法一时是众说纷纭。
要说章太炎的猜测也不是不无道理,古代历来都有兔死狗烹、鸟尽弓藏的故事。往往这些为建功立业打下江山的贤臣、武将都明事理地主动选择隐退,不然由于“功高震主”的下场都不如人意。
甚至像“杯酒释兵权”这样著名的典故,都属于是得以善终的结局。而关羽,此时就面临这样的局面。在诸葛亮的眼光里,关羽现在是功多无罪。
面对这样的人,明杀则无以压众,不杀则无人以驭,那最好的办法,自然就是借旁人之手杀他。
于是关羽当时中了吕蒙的白衣渡江之计后,除了麦城外,荆州各郡县已经全部丢失,不少部下已经投降东吴,关羽手下就只剩300余人。此时关羽只好向远在成都的刘备和位于上庸的刘封、孟达求救。
要说刘封不救,结合之前埋下的仇恨就很好理解。刘封是刘备的养子,而关羽曾经插嘴不许刘备立他为皇帝,说不是亲生的。又加上孟达的挑拨离间和煽风点火,刘峰便没有出手。
不过刘备在诸葛亮的协助下,却也没有出手,其实确实引人诧异。关羽是刘备“桃园三结义”时结下的好兄弟,为蜀汉拿下过多少场战役,过五关斩六将,斩颜良诛文丑都是仰赖的他。
再结合之后刘备为关羽之死报仇,不惜发起了夷陵之战,而这一战的惨败直接就奠定了蜀汉的败局。
显然来看,对关羽在麦城的见死不救,可能还真是诸葛亮从中作的梗。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诸葛亮算计到了关羽是个有力的竞争对手,必须趁此机会把他除掉。
同时,借此杀关羽的机会,也是对于刘封的报复。据史料记载,诸葛亮并不看好刘封,经常发生意见冲突。故刘封若上台,必与诸葛亮反目成仇,打入冷宫。故可用这个机会问罪于刘封,趁刘备在世时就以绝后患。
众说纷纭要这么来看,显然章太炎的观点也还是有迹可循,不然也不会引得整个三国圈的轰动。诸葛亮是神机妙算的智多星,有点这样的计谋自然不在话下。
可人们也掂量着他的另一个身份,也就是为刘备死心塌地、鞠躬尽瘁的蜀汉忠臣,诸葛亮真的会因为个人恩仇而去除掉关羽吗?
大部分学者还是认为不会,因为凭借诸葛亮的格局,他肯定是更希望蜀汉能够兴复汉室的。从他后来在刘备死后写下的《出师表》中,他对蜀汉的奉献与热诚洋洋洒洒,字里行间里都是对于后主刘婵的厚望和殷切关怀。
要是说诸葛亮明知关羽被困于荆州,还因为私心不去营救的话,自然是有些牵强了。
再来看关羽自己失守荆州这件事,从后来流传的“大意失荆州”这个谚语中就可见一斑。关羽此时已经年过半百,且骄傲自满于自己毕生的赫赫战功,因此才没有识破东吴的计谋,丢失了荆州这块军事要地。
至于他的身死,也是在部下提醒他“小路可能有埋伏”的情况下,他依旧“不怕”地从小路逃出麦城,中埋伏身亡。可见关羽晚年是相当的自大自满,于是自己葬送了性命。
而刘备这边,刘备大军刚从汉中回到成都,离关羽确实还是有很长的一段距离,千里之外奔波而来可能也未必能守下荆州。且诸葛亮此时并无蜀军的兵权,他实际上也做不了主去支援。
最为重要的是,荆州这块宝地,诸葛亮会为了杀关羽而丢掉吗?荆州是蜀国北伐的军事要地,关羽若死,荆州必然失守。
且守将关羽也是刘备深思熟虑后做的决定,他甚至觉得张飞不够有谋,赵云不够忠诚,才派遣的兄弟关羽前去镇守。诸葛亮是万万不会拿蜀汉的前途去为了除掉“心头之恨”的。
哗众取宠?其实文坛对于章太炎其言的争议,也是正中了他的下怀。他在此书出版之后多年,又特地对此章进行了大量修改,更名为《思葛》,修正了此前的谬论。
可能外人一时看着眼晕,他没有了解完三国时期史实的来龙去脉,怎么就在这里信口开河、哗众取宠呢?
结合了章太炎其人其事,放在他当时的背景来看就非常好理解了。章太炎是清末民初著名的民主革命家,当他出版《訄书》的时候,深陷牢狱之灾,但他依旧对革命饱有着信心和希望,同时构建着未来体系的蓝图。
他明确地说“吾言变革,布新法,皆为后王立制”,也就是要为新政权制定治国方略。而《訄书》中《正葛》一章,充满的皆是借古讽今之事,也就是为巩固政权的探索。
后产生的修订版《思葛》一书,也是完成于护法运动,主张于建设社会团结,减少内讧,集中力量于外敌。
王者农药:8个英雄调整 诸葛亮削弱 西施1技能可攻击非英雄单位
一场 游戏 ,一次梦,各位小伙伴好,我是恶魔菜鸡首先是妲己,妲己的1技能cd固定5秒,且蓝耗降低,天美亲生的英雄果然是要加强呀第二个调整的是诸葛亮,1,2技能属于微削弱的调整。第三个调整的是嫦娥,2技能和大招的伤害被削弱了,看来嫦娥要变成弱女子了,猪八戒快来保护吧。第四个调整的是甄姬,也是削弱调整,2技能的攻击范围被削了,这回到最早版本的甄姬2技能攻击距离了,这样就弱了很多了。第五个调整的是安琪拉,也算是天美亲生的英雄,继续加强,2技能冷却时间固定8秒,飞行速度变快很多。第六个调整的是达摩,被动效果回调和正服一致,保留了之前1技能的调整。第七个调整的是百里玄策,近距离普攻削弱,远攻加强了一些,2技能增加了狩猎效果,可以对标记目标造成额外伤害。第八个调整的是西施,1技能也能对附近敌人造成伤害了,而且可以对非英雄单位进行攻击。 小伙伴们要是有不一样的看法可以在下方评论留言,如果要是喜欢我的作品可以点击关注一波,我在此谢过小伙伴们啦!章太炎:诸葛亮借孙权之手除掉关羽,诸葛亮为何要害关羽?
公元234年的一个傍晚,一片暮色之中,诸葛亮带着他那未竟的北伐大业,病逝于五丈原,终为后世留下了一段“出师未捷身先死”的莫大遗憾。 千年以来,围绕着诸葛亮的是是非非,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在小说戏剧里,他是集忠心与智慧于一身的智者;在《三国志》里,他是力挽狂澜,成就三足鼎立之势的能臣;在一些史学家眼中,诸葛亮过于保守,善治国而不善用兵。 然而令人大感意外的是, 在章太炎笔下,诸葛亮竟成为借孙吴之手除掉关羽的背后主谋! 那么,诸葛亮到底是忠心耿耿的治国能臣,还是党同伐异、害死关羽的罪魁祸首?章太炎何出此言?今天的我们作为读者,又该如何看待章氏笔下的诸葛亮? 诸葛亮,作为蜀汉集团创业初期的骨干成员,从最早的南征北讨,到危急时刻的受命托孤,再到后来的六出祁山,兢兢业业,始终如一。 相比于庞统短暂的效力,诸葛亮对于整个蜀汉集团而言,无疑是一位灵魂人物。 在《三国演义》之中,这一人物被罗贯中塑造成一位忠君爱国、才略超人之士,身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儒家理想。 然而,“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在章太炎看来,诸葛亮为了能使蜀汉集团在刘备去世后仍然上下一心,政令通畅,不惜背后促使孙权偷袭荆州,并且 在关羽兵败之后不派兵相助,从而除掉了这位功高而无罪的“虎臣”。 在1900年出版的《訄书》当中,章太炎以一篇《正葛》专写此事。 “正”,匡正之意,“葛”,即是指诸葛亮。 言下之意,就是要匡正人们对于诸葛亮的认识。 而最令人耳目一新的是, 章太炎在文中将诸葛亮定义为“法家”,而非“儒家”。 何为“法家”?法家强调“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 在如今的我们看来,以法治国、赏罚分明便是法家思想最鲜明的特色。 而在饱读诗书、通经晓义的章太炎看来,法家思想远不止于此。 国家内部的高度集权,才是法家最关心的事情。 因此, 法家最担忧的事情,便是“魁柄下移”。 《管子·国蓄》有言: “利出一孔者,其国无敌;出二孔者,其政不诎;出三孔者,不可以举兵;出四孔者,其国必亡。” 所谓“孔”,即指途径、通道,政令出于一人,则国家无敌,而出于多人,则国家必会衰亡。 其言之意,便是宣扬国家高度集权的优势,而痛陈多人干预的弊病。 诸葛亮自比管仲乐毅,自然会深谙此理。 因此,我们能够看到,诸葛亮在刘备集团当中大力推行赏罚分明的政策,更是对不服政令之人痛下杀手,不论位高权重,或是劳苦功高。 刘备养子刘封如此,同为托孤重臣的李严同样如此 。 毕竟在法家看来,内部的团结统一,要比对外的领地得失更加重要。 读到这里,是不是有些眼熟? 近代蒋公的“攘外必先安内”,同出此理。 因此,在面临内部统一和外部胜利二选一的时刻,诸葛亮都会义无反顾地选择前者。 令人唏嘘的是,关羽恰恰是一介虎将,虽然以忠义著称,然而其最大特点,便是能力出众的同时不好驾驭,因此便无法融入到诸葛亮以法家思想建构的统治系统之中。 适逢晚年的关羽,不仅功高盖主,更是将诸葛亮先前制定的“联吴抗曹”战略弃置一旁。 考虑到刘备死后,关羽辈分甚高,将无法驾驭, 因此诸葛亮便有理由将他除掉。 所以, 章太炎据此认为,关羽之死,是诸葛亮为了实现统治集团内部高度统一的牺牲品。 在《正葛》一文中,章太炎将诸葛亮暗害关羽一事比作“萧何之戮韩信”,其目的是为了在刘备死后能够继续维持统治集团的内部稳定。 然而令人意外的是,对于诸葛亮这种“背后插刀”的行径,章太炎并未表现出深恶痛绝之情,甚至有些辩驳维护之意,这又是为何呢? 正如法国哲学家克罗齐所言:“一切 历史 即是当代史”,对 历史 的解读,从来没有逃脱出时代的影响。章太炎解读诸葛亮,同样如此。 在这部《訄书》出版之前的19世纪末,正是中华民族深陷危亡之时。 鸦片战争后,国门洞开,而一部分人赖以自救的洋务运动,也随着甲午战争的失败而宣告破产。 曾令天下士子报以希望的戊戌变法,最终却化为一场“百日维新”的闹剧。 眼见着“无药可救”的民族危机,促使着一代又一代学子痛思治国方略,章太炎便是其中之一,而对于学富五车、年轻有为的章太炎来说,寻找解决当下问题的途径,是他最需要做的事情。 1900年之前,天下思变,以康有为为代表,大多数人仍然寄希望于 “君主立宪” ,即保留君主制,但是要制定法律,推行宪政。 彼时的章太炎,还是康有为的忠实拥泵。 然而如何让这个已经推行近五千年“人治”的古老 社会 改弦更张,推行法制? 从民族的传统文化中,重新发现解决问题的办法,无疑是一种相对缓和而且看似有效的办法。 所以, 在《訄书》当中随处可见这种“借古喻今”的色彩,《正葛》也不例外。 借助对诸葛亮在关羽战死一事中的表现进行品评,驳斥了他文中所谓的前人“失策”之论,从而宣扬了最接近现代法制理念的法家思想。 对当时的天下士人而言,这无疑是“用你听得懂的话来给你讲道理”。 然而,章太炎的这番解读,一定是对诸葛亮这位千古名臣的正解么? “卧龙凤雏,得一可得天下。” 相比于善出计策的“凤雏”庞统,“卧龙”诸葛亮可谓治国理政的能才。 彼时的刘皇叔,仅仅占据了新野一地,麾下部众不过寥寥,与曹操、孙权相比更是难望相背。 幸得人和之利,此时的刘备在徐庶的推荐下三顾茅庐,和诸葛亮进行了一场后世皆知的“隆中对”,确定了“先取荆州,后进益州,西出秦川,东进宛、洛”的战略,这才为后来的“三足鼎立”树立了明确的规划。 赤壁之战后,凤雏相继来投。 在卧龙、凤雏二人的辅佐之下,刘备一度占据了川渝、荆襄之地,汉中之战大败曹操,荆州也在关羽的统率下,北上进攻中原,形势大好。 当年“隆中对”的规划蓝图,竟已几乎全部完成!假如关羽小心谨慎,保护好荆州,东联孙吴,共同抗击曹操,那么“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的愿景就能完全实现了。 可惜天不遂人愿,随着关羽“大意失荆州”,刘备集团痛失荆襄这一可以北进中原、东出江淮的战略要地,从此只能偏安川渝、甘陇地区,再也无力复刻当年“隆中对”当中的战略构想。 纵使后来诸葛亮六出祁山,也只是在江河日下的形势中不断地利用现有的资本通过战争进行无意义的豪赌。 因此,相比于内部团结统一,荆州之失对诸葛亮来说绝对是更加严重的损失,这无关乎法家思想的治国理念,而是曾经的统一大略顷刻间付诸东流,对于刘备集团而言,无疑是一场晴天霹雳。 所以,站在更广阔的视角来看,关羽之死和荆州之失,并不是诸葛亮所期待的结果,因此章太炎所谓“诸葛亮借东吴之手除掉关羽”的观点也就有失偏颇。 此外,就当时而言,刘备集团第一代核心成员,即刘、关、张三人,正处于事业的上升期,准备一展宏图一统天下,并未有即将去世的征兆,就连多年之后 诸葛亮在《出师表》当中也说“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 可见对诸葛亮而言,刘备的去世是带有些许意外的。 所以,彼时关羽败走麦城之时,并非诸葛亮开始考虑为后世之君作铺垫的时候。 因此,从以上两点出发,我们可以看到, 关羽之死并非诸葛亮所希望看到的结果 ,而章太炎所谓“诸葛亮借东吴之手除掉关羽”,也只是其单从法家理念的单一视角,对特定的 历史 事件进行了片面的解读。 正所谓“千人千言”,对于一个 历史 上影响甚远的著名人物,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解读,本就是人之常情。 而章太炎能够从纷繁浩杂的史料中,解读出诸葛亮背后的法家思想,已然是富有新意的卓见。 在经历了多年的政局动荡之后, 晚年的章太炎又提笔写下了《思葛》一文。 在文中,章太炎不仅对诸葛亮敬称“武侯”,更是坦然承认了当年《正葛》当中对“诸葛亮除杀关羽”一事的误解,重新赞颂诸葛亮“济世救民”的博大胸怀。 一代学者能够如此正视自己曾经的错误,其严谨态度,诚然如斯,更值得后世的我们深深敬佩。王者荣耀新版本诸葛亮被削弱了哪些
被动伤害
【诸葛亮年表】
一、诸葛亮生平大事年表:建安十三年(208年)先主遣亮自结于孙权,与曹军战于赤壁,大破之。建安十六年(211年)先主入蜀,亮与关羽守荆州。建安十七年(212年)先主攻刘璋,亮与张飞、赵云等将兵溯流定白帝、江州、江阳诸地。建安十九年(214年)先主领益州牧,亮为股肱,法正为谋主。建安二十三年(218年)先主占汉中。进位汉中王。蜀汉章武元年(221年)先主称帝,以亮为巫相,许靖为司徒。秋七月。先主率师伐吴,亮留守成都。章武三年(223年)先主兵败后还白帝城。亮自成都到白帝, 先主托孤于丞相亮。后主即位,亮遣邓芝通好吴国。建兴三年(225年)春,丞相亮南征四郡。四郡皆平。十二月,亮还成都。建兴五年(227年)亮出屯汉中,上《出师表》。建兴六年(228年)春,亮出攻祁山,不克。冬,复出散关,围陈仓,粮尽退。建兴七年(229年)亮遣陈式攻武都、阴平,克定二郡。建兴九年(231年)亮复出军祁山,始以木牛运,粮尽退军。建兴十年(232年)亮休士劝农于黄沙,作流马木牛毕,教兵讲武。建兴十一年(233年)亮使诸军运米,集于斜谷口。建兴十二年(234年)春,亮由斜谷出。秋八月,卒子渭滨。二、(出师表)文中提到的几位蜀国贤臣:(1)蒋琬(即表中提到的“参军”):字公琰,零陵湘乡人。为人和顺,曾为广都长。诸葛亮曾称赞他是“社稷之器”。建兴元年,丞相亮开府,辟琬为东曹掾,后迁为参军。亮数次北伐,琬常足食足兵以相供给。亮曾密表后主曰:“臣若不幸,后事宜以付琬。”亮卒,琬为尚书令。延熙九年(246年),病卒。(2)费祎:字文伟,江夏人。后主即位,为黄门侍郎。诸葛亮南征还,特命同载。曾多次奉命使吴。亮死后不久,代蒋琬为尚书令。延熙十五年(252年)开府。次年被魏刺客杀害。(3)董允:字休昭,南郡枝江人,蜀名臣董和之子。曾为太子洗马,后迁黄门侍郎。亮北伐时,允为侍中,统宿卫亲兵。曾止后主纳妃,辞封土。多次斥责宦官黄皓。终允之世,皓位不过黄门丞。延熙七年(244年),以侍中守尚出令,为大将军费祎副贰。九年(246年),卒。蜀人称诸葛亮和上述三人为“四相”。(4)陈震(即表中提到的“尚书”):字孝起,南阳人。刘备任荆州牧时,曾辟为从事。建兴三年(225年),入拜尚书,奉命使吴。谙葛亮曾说:“孝起忠纯之性,老而益笃。”(5)张裔(即表中提到的“长史”):字君嗣,蜀郡成都人。曾为巴郡太守,后为益州太守。亮出汉中,裔以射击校尉领留府长史。建兴八年(230年),卒。(6)郭攸之:南阳人,为人和顺,以器识才学知名于时。建兴二年(224年)任黄门侍郎,后迁侍中。(7)向宠:原为牙门将。猇亭战役中,他所率领的部队完整地回到大本营,受到刘备称赞。出师表诸葛亮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陡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将军向庞,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优劣得所。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罚,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作者: 吉格斯的悲哀 2006-5-24 20:25 回复此发言--------------------------------------------------------------------------------2 回复:【转贴】诸葛亮大事年表题名: 诸葛亮年表原文原文光和四年(181年),1岁,诸葛亮诞生于琅邪阳都(今山东沂南县)。中平六年(189年),9岁,诸葛亮生母章氏去逝。初平三年(192年),12岁,诸葛亮父亲诸葛硅去世。兴平元年(194年),14岁,诸葛亮与弟诸葛均及妹妹由叔父诸葛亮玄收养,其兄诸葛谨同继母奔赴江东。初平二年(195年),15岁,诸葛亮叔父诸葛玄任豫章太守,亮及弟妹随叔父赴豫章。建安二年(197年),17岁,诸葛玄病故;诸葛亮和弟妹移居隆中。建安四年(199年),19岁,诸葛亮与友人徐庶等从师水镜先生司马徽。建安十二年(207年),27岁,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对刘备陈说三分天下之计,即著名的“隆中对”。旋即出山辅助刘备。建安十三年(208年),28岁,诸葛亮说服孙权与刘备结盟,参与赤壁之战并获胜。建安十四年(209年),29岁,诸葛亮任刘备军师兼中郎将。建安十六年(211年),31岁,诸葛亮与关羽、张飞、赵云镇守荆州。建安十九年(214年),34岁,诸葛亮留关羽守荆州,与张飞、赵云率兵与刘备会师。刘备进成都,掌管巴蜀。诸葛亮任蜀军军师将军,署左将军,兼任大司马府事。建安二十年(215年),35岁,诸葛亮整顿巴蜀内政。建安二十三年(218年),38岁,诸葛亮留守巴蜀,筹集军粮,供应在汉中作战的刘备。蜀章武元年(221年),41岁,刘备登基,建立蜀国。诸葛亮任丞相。蜀建兴元年(223年)43岁,刘备白帝城托孤诸葛亮。刘禅封诸葛亮为“武乡侯”,领益州牧。蜀建兴二年(224年),44岁,诸葛亮调整巴蜀内政,稳定因刘备战败而混乱的人心。蜀建兴三年(225年),45岁,诸葛亮率军南征,稳定南部四郡。蜀建兴四年(226年),46岁,诸葛亮准备兴师讨魏。蜀建兴五年(227年),47岁,诸葛亮向后主刘禅呈交《出师表》进行北伐。蜀建兴六年(228年),48岁北伐街亭失守,诸葛亮挥泪斩马谡,自贬为右将军,行丞相事。蜀建兴七年(229年),49岁,诸葛亮再次北伐夺取武都、阴平,恢复丞相职位。蜀建兴八年(230年),50岁,诸葛亮再次北伐。蜀建兴九年(231年),51岁,诸葛亮北伐攻祁山,破司马仲达,大败魏将张合。蜀建兴十一年(233年),53岁,诸葛亮在斜谷修造邸阁,屯集粮食。蜀建兴十二年(234年),54岁,诸葛亮于再次北伐中病故于五丈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