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结婚的牵红,八字是不是就是出生年月

古代结婚新郎新娘牵的红布又叫什么

老北京规矩叫“手牵”其他地方的也叫喜绸或喜带文化不一样叫法也不一样

为什么古代结婚新人都要手牵红绸

新人牵红绸是 千里姻缘一线牵

古代红娘都是做什么的?为何红娘在爱情中如此重要?

在中国古代时期,对于男婚女嫁之事都是要遵循“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可见媒人在结婚嫁娶这种人生大事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世间的男男女女都希望自己能够遇见自己心仪的人生伴侣,但大多数情况下并非如此顺心,由于诸多原因,当人们不能通过找到意中人的时候,就会由媒婆来按男女双方要求牵线搭桥来促成一段良缘。而古代的红娘就是媒婆,专门为男男女女之间牵红搭线之人。对于充满自由恋爱观的现代人来说,可能会好奇,红娘为什么会在古人的爱情之中扮演着如此重要的角色呢?在中国古代的时候,恋爱自由几乎是可能的,由于孟子把“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所以那个时候的婚姻大多都是父母安排,必须由媒人在其中做媒来完成礼仪流程。中国的红娘文化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在周朝以前,人们将始祖母女涓娘娘视为媒神,到周朝之后,有的人就将周武王之妻邑姜视为媒神,先秦时期的媒人被叫做冰人,汉代以后就有月老牵线之说。大约在唐朝以后,红娘才开始出现,从唐代文人元稹的传奇《莺莺传》中,就有着红娘文化的影子,为崔莺莺与张生牵线传书之人就是崔莺莺的丫鬟红娘,逐渐的红娘就演变成了文化人对媒人的称呼。特别是到了元代以后,由于当时统治者的对人们的过分压制,于是人们更加向往那种自由的爱情,便有了著名的元杂剧《西厢记》的出现,它是在元稹《莺莺传》的基础上创作出来的作品,其中红娘一角色因其乐于助人、性格活泼而更是受到世人的喜爱,于是红娘这一称呼也为世人所接受。

古代成亲时两人牵的缎带有什么寓意?

这个缎带寓意两心一线牵,类似于今天的牵手和拥抱,只不过古人比现代人含蓄些。过去新娘子头上戴着盖头不容易看路,这个缎带的另一头由新郎牵着,又起着引路的作用。

古时候青楼美女会在腰间系1条红绳,有什么意义吗?

就是辟邪,在中国古代,红色是吉祥的颜色,还能辟邪,所以过年的时候,大家会穿上大红色的衣服。青楼女子在腰上系上红绳也是有这样一个意义在的,这也是一种美好的愿望。

汉代女子出嫁时的习俗有哪些?

中国古代称婚礼为昏礼,多在黄昏举行。历朝历代婚礼的内容都有所变化,主要有三书六礼。贵族与民间婚礼亦有所不同。程序包括:相亲,断八字,定聘,择日,送嫁,催嫁,迎亲,拜堂,出厅,闹洞房,换花,回车。古人认为黄昏是吉时,所以会在黄昏行娶妻之礼;基于此原因,夫妻结合的礼仪称为“昏礼”。昏礼在五礼之中属嘉礼,是继男子的冠礼或女子的笄礼之后的人生第二个里程碑。中国的婚礼可分为三个阶段:婚前礼,即订婚。正婚礼,即结婚或成婚的礼仪,就是夫妻结合的意思。婚后礼,是成妻、成妇或成婿之礼,这表示了男女结婚后的扮演的角色。在中国传统的结婚习俗里,婚前礼和正婚礼是主要程序,这些程序都是源自周公的六礼。据《礼记·昏义》记载:“昏礼者,将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庙,而下以继后世也,故男子重之,是以昏礼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皆主人筳几于门外,入揖让而升,听命于庙,而拜迎于门外,入揖让而升,听命于庙,所以敬慎重正昏礼也。……故曰昏礼者,礼之本也。”而所谓的六礼,据《仪礼》的记载,分别是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据说六礼是创于周朝的,有学者认为周文王时代已有六礼,不过亦有人不从六礼。汉平帝元始三年,刘歆等杂定婚礼,四辅公卿大夫传千朗史家属可行亲迎,次年立皇后亦纳采、卜吉。魏晋南北朝时,皇太子娶太子妃的婚礼都没有请迎,自东汉到东晋时很多时都不依六礼成婚。唐代以后,皇太子开始请迎,而亲王的婚礼都会依随六礼。后来暨“问名”于“纳采”和“请期”于“纳成”;是故虽然概念上还是依六礼而行,实际上只有“纳采”、“纳吉”、“纳征”和“亲迎”四礼。而朱子家礼更将“纳吉”和“纳征”合为一礼,所以只有三礼。元朝时,婚礼会加多议婚一礼。明朝洪武元年时,方以朱子家礼为标准制定婚礼。清朝时,据通礼记载,汉官自七品以上共有九礼,但都拼入了成妇成婿之礼,而古代的六礼亦只余下“议婚”、“纳采”、“纳币”、“请期”与“请迎”五礼。其他士、庶人结婚都比较简单,而民间的婚礼一般都会依朱子家法进行。三书六礼的传统婚俗历史悠久,可以追溯至西周。西周时期的“婚姻六礼”,对其后各朝代婚姻的形式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中国古籍《礼记》和《仪礼》都对此有所论述。《礼记》载:“昏礼者,将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庙,而下以继后世也,故男子重之,是以昏礼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皆主人筳几于门外,入揖让而升,听命于庙,而拜迎于门外,入揖让而升,听命于庙,所以敬慎重正昏礼也……敬慎重正而后父子有亲,父子有亲而后君臣有正,故曰昏礼者,礼之本也。”另据《仪礼》载:“昏有六礼,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由此可见,这传统婚俗始创于西周时期。一般认为,此婚俗于秦朝已经定下,其后用于汉朝。三书即聘书、礼书和迎亲书:聘书:聘书是订婚用的书,于“纳吉”(过文定)时男家交给女家。礼书:礼书是“纳征”(过大礼)时使用的书,礼书内会详细列明礼物种类及数量。迎亲书:顾名思义,迎亲书即迎娶新娘时的书,即在“亲迎”时使用。纳采又称“采择”,相当于后世所称之“提亲”、“说媒”。表示男方曾审慎考虑之后所做的决定。《文公家礼》说:“纳其采择之礼,及今世所谓言定也。”而古代较为朴实简单,据《仪礼·士昏礼》记载,士大夫阶层所执的见面礼,即称“贽”或“挚”,仅“用雁”。其原应执雉而已,但雉不易活捉,多为死雉,婚时不宜,且婚礼为人生大事,故特许新人得越其身分等级穿戴与使用衣着行头。问名是指男家询问女家关于女家女儿的姓名、时辰八字,如女家接纳男家的提亲,就会把女儿的姓名和时辰八字等交给男家,放在神前或祖先前以占卜吉凶,如卜吉兆的话,就会决定娶女家的女儿。纳吉,即过文定,男家会选择一个吉日,带着一些礼品到女家,礼品一般都是三牲,酒礼等,并正式奉上聘书。这时其实婚事已初步议定。纳征,即过大礼;“纳”是的意思是聘财,而“征”就是“成”的意思,亦即是说男家需要纳聘礼后才可成婚的意思。过大礼时,男家会请两位或四位女性亲戚(须是全福之人)约同媒人,带备聘金、礼金及聘礼到女方家中;完成纳征的仪式后,婚约便正式定立。这是订婚的最隆重,也是最重要的仪式;因为这仪式过后就等如正式定立了婚约。跟“过文定”一样,男家会选择一个吉日,带同聘金和各种礼品到女家;而女家亦会准备回礼礼品。请期即是“择吉日”成婚的意思。男家会择定一个成婚的良辰吉日,再准备婚期吉日书和礼品给女家,女家受礼及同意后,便可确定婚期。亲迎亦称迎亲,就是在结婚之日,新郎会与媒人和亲友一起前往女家迎娶新娘。新郎前往女家之前会先到女家的祖庙行拜见之礼,然后以花轿接新娘回到男家。新人会在男家举行拜天、地、祖先的仪式,然后送入洞房。换庚谱,就是男方和女方的家庭互相交换家谱,作为定亲的凭据。媒人提亲后,如男女的时辰八字没有相冲,双方就会换庚谱。在选定吉日后,于婚前几天由“一世好运的男士”把新床移到适当的位置。位置要依男女双方的八字以及神位等决定,而安床的住置亦不可与桌柜、方橱的尖角相对。然后,再由一位“儿孙满堂的女士”负责铺床,并摆上各式喜果、荔枝干、红绿豆及利是。安床后,安床之后,禁让自己或其他成年人坐卧,寡妇、失婚者尤忌;但可先让婴孩在床上玩耍,寓意添丁发财。嫁妆最迟需于结婚前一天送到男家。嫁妆的多少象征女家的身份与财富。除了珠宝手饰外,嫁妆主要都是富有吉祥寓意的东西:蝴蝶双飞:剪刀;甜甜蜜蜜:片糖;花开富贵:花瓶;丰衣足食:七十二套衣服。据《礼记》记载“孔子曰:嫁女之家,三夜不息烛,思相离也。”哭嫁在今天可能会是一些很难理解的事;但在古时,因为交通没有现代的方便,女儿出嫁后,就很难有机会可以见到家人。而事实上,出嫁后的女子也不是可以像今天一样,随时可以返回娘家探望家人的,回娘家需要得到夫家的批准。此外也有以下的说法:说哭嫁是源自古时妇女不能拥有自由的婚姻,所以她们会用哭嫁的歌声,来控诉古时不公平的婚姻制度。古代时,男子二十岁行“冠礼”,表示己成年。而女子十五岁成年许嫁之后行“笄礼”。标示已到婚嫁年龄。因此成年礼与婚与婚礼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后来由于盛行早婚,加上庶人礼仪简化,演变成婚前的上头仪式。“上头”不只是皆梳发挽髻,而是指整个头部打扮,还要开脸画眉,涂脂搽粉等。“开脸”是指用细绒绞去新娘脸上的汗毛,使面部更为光洁。“上头”是一个非常讲究的仪式。梳头要用新梳子,助“上头”的人必须是“全福之人”(俗称“好命佬”及“好命婆”),即这人是六亲皆全,儿女满堂之人。此外,娘家还会设宴请客,“上头”的隆重性在此也可见一斑。“好命佬”及“好命婆”替新郎新娘梳头,一面梳,一面唱十梳歌:“一梳梳到尾,二梳白发齐眉,三梳儿孙满地,四梳四条银笋尽标齐,五梳翁娌和顺,六梳夫妻相敬,七梳七姐下凡,八梳八仙来贺寿,宝鸭穿莲道外游,九梳九子连环样样有,十梳夫妻两老到白头。”新娘子通常会以一边长三尺的正方形红围巾蒙在头上,这红色的围巾称为叫“盖巾”,俗称盖头。对于盖头这种婚俗,一般有两种说法:其中一种说法是说盖头是为了遮羞;而另一种说法是说源自于古代的掠夺婚,表示新娘子蒙上盖头后就永远找不到回去的路了。古代婚配时,男方必须去迎亲。“亲迎”是六礼中最隆重的礼节。没有迎亲的新郎,就没有出嫁的新娘。古代亲迎,有徒步的,也有用车的,比较普遍的是用八人大轿去迎亲。抬轿的人必须身体强壮,遇上别人家的花轿,绝对不可以与他们碰头,必须绕着走。迎亲回来时,还要换一条路回去,以取不会走回头路之意。如果途中经过庙、祠、坟、井、河等处,必须由男方娶亲的人手张红毡子将花轿遮著,作为“避邪”的意思。如果在途中遇见出殡的队伍,迎亲的人会说“今天吉祥,遇上宝财!”这是因为棺材的谐音为“观财”,亦即看到财宝的意思,这样说主要是为了图个吉利。出门是指新娘离开娘家的意思。当到达吉时的时候,女须由大妗姐(喜娘)背着上花轿;据说新娘双脚着地的话就会带来恶运。在出门的时候,新娘的嫂嫂是不可以相送的,这是因为嫂字有着扫帚星的扫字的谐音,是故人们相信嫂嫂于出门时相送会带来不吉利。现在的新娘出门时,由伴娘(陪伴新娘过门至男家,而且必须是未婚的)撑起红伞护着新娘,取其开枝散叶的意思。大妗姐及众姊妹一边行,一边向上空、伞顶及花车顶撒米,用来“喂金鸡”,意思指鸡啄米后便不会啄新娘。最后上花车前,新娘子会向送行的亲友鞠躬,以示谢意。过门的意思是新娘由女家出门后正式踏入男家家门,拜见翁姑及男家其他长辈。传说翁姑不可以在大厅直接看见新人进门,因为这样会相冲。所以当女方步入男家后,翁姑会由房间出来大厅会见新人,下车入门过程还有有撤谷豆等习俗,望门而撤,小儿争拾之。据《事物纪原》撒谷豆之习始于汉代。新娘可能还会抱毡,以红毡裹新妇抱之进门。《梦梁录·嫁娶》载,新妇人门“赳择官执花斗,盛五谷豆钱彩果,望门而撤,小儿争拾之,谓之撒谷豆。”《谈征·事部》:“今人娶妇,舆轿迎至大门则转毡以人,弗令履地。读白太傅〈春深娶妇家〉诗云:‘青衣转毡褥,锦绣一条斜。’则此俗唐时已然矣。”然后新郎新娘会先拜天地,后拜祖先。新人会向翁姑奉茶跪拜。翁姑会说一些祝福语,并送首饰及礼物给新娘。新娘收到饰物后需即时戴上,以示谢意。然后,新人会向其他长辈及亲戚奉茶。拜堂,又称为“拜天地”,是婚礼中一个很重要的仪式。拜堂不属于古代“三书六礼”之中的礼仪的。胡朴安《中华全国风俗志》下篇卷四《浙江海宁风俗记·婚嫁》:“出轿时,用米袋直铺至花烛前,新娘脚踏米袋,曰步步高,代代好。参拜天地叫拜堂。新人对席互饮曰合卺(日语:床杯)。以红绿绸新郎新娘各持一端曰牵红,送入洞房(日语:床入り),并坐床上,用果子遍撒,曰坐床撒帐。”拜堂婚俗于宋代以后非常流行,经过拜堂后,女方就正式成为男家的一员。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娶妇》记宋人拜堂之俗说:“次日五更,用一卓盛镜台、镜子于其上,望上展拜,谓之新妇拜堂。次拜尊长亲戚,各有彩缎、巧作、鞋、枕等为献,谓之赏贺。尊长则复换一疋回之,谓之答贺。”司马光在《温公书仪》卷三说:“古者妇人与丈夫为礼则侠拜。乡里旧俗:男女相拜,女子先一拜,男子拜女一拜,女子又一拜。盖由男子以再拜为礼,女子以四拜为礼故也。古无婿妇交拜之仪,今世俗相见交拜,拜致恭,亦事理之宜,不可废也。”“拜堂”时,主持婚礼的司仪会大声的说:“一拜天地,二拜高堂,夫妻交拜,送入洞房。”《醒世姻缘传》第四十九回写晁梁娶亲:“四月十三日,姜宅来铺床。那衣饰器皿,床帐鲜明,不必絮聒。晚间,俗忌铺过的新床不教空着,量上了一布袋绿豆压在床上。十五日娶了姜小姐过门,晁梁听着晁夫人指教,拜天地,吃交巡酒,拜床公床母,坐帐牵红;一一都依俗礼。拜门回来,姜家三顿送饭。”其实,拜天地代表着对天地神明的敬奉;而拜高堂就是对孝道的体现;至于夫妻拜就代表夫妻相敬如宾。某程度上,夫妻交拜是在古代少数可以让女性跟男性同一品位的时候。三朝回门即归宁,三朝是指婚后的第三天,新娘由丈夫的陪同下,带备烧猪及礼品回娘家祭祖,然后再随丈夫回到夫家;相传在先秦时已有这样的习俗。归宁,就是回娘家向父母报平安的意思。在古时,交通没有现代的方便,如果女子的夫家是离娘家很远的话,所谓出嫁从夫,女子到夫家后就可能没有机会再回到娘家了。何休《春秋公羊传》记载春秋时期已有此仪。《诗经·周南·葛覃》:“害浣害否,归宁父母。”所以回门可能是女子踏足娘家的最后一次机会。亦因为如此,人们十分重视归宁这一个婚礼习俗。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