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五行功,太极四式五行
太极拳中形意五行拳的要领
太极拳 在我国历史上已有多年,其中形意五行拳具有历史性,也是太极拳的重要拳法。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太极拳中形意五行拳的要领。欢迎阅读!
太极拳中形意五行拳的要领
五行拳法具有相生相克的原理,这也体现了太极拳中的相互矛盾、互抵的关系,即阴阳变化,每个招式动作都有体现。
如相生学说,劈拳生钻拳(金生水),钻拳生崩拳(水生木),崩拳生炮拳(木生火),炮拳生横拳(火生土),横拳生劈拳(土生金)。
相克学说,劈拳克崩拳(金克木),崩拳克横拳(木克土),横拳克钻拳(土克水),钻拳克炮拳(水克火),炮拳克劈拳(火克金)。
练习太极拳具有补肾强身的作用,太极拳的运动特点柔和缓慢,对内脏具有按摩的作用,坚持练习可达到延年益寿的作用。
另外,人秉五行之气以成形,五脏各有所主,如肾主骨,心主力,肝主筋,肺主气,脾主肉,懂得五行拳的相生与相克学说理论,对养生及技击有莫大之益处。
习练内家拳,如果光实践练习而不明白理论者,是个瘸子;而有理论却不去真实地去实践之人,是个瞎子。只有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才是完美的修行者。
五行拳“本诸劲力育心理,证之生理与卫生”,先求其规矩,后顺其自然,是求练实战技击内功、劲力的最佳途径与练法,练习的顺序与太极拳的修炼顺序基本相同,由招熟—懂劲---神明,只不过是门派不同、师传不一而提法不同而已。
修炼太极拳要求周身一致,内外双修,太极拳也是一项有氧运动,可以让加快身体内外物质交换,提高身体免疫能力。
如有的形意拳派提到的五行拳中“身法和步法是修炼的第一阶段,”其实,细分析,身法和步法无非就是形,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外在之架势。练习五行拳外不乖于形劲,内不悖于神气,相抱,内外和顺;技击时,“劲”分懂劲和化劲。
我能将对方之来力“听懂”之,知晓其攻防变化之意图,然后将其化解,形成人背我顺之局面,此为“懂劲”,将敌人之攻击化解掉,然后将其打出,是为“发劲”。
形意拳师所说的“心法”其实就是“神明”阶段,虽然心法处处有,但修炼到上乘非神明而不足论矣。以我个人体会,形意拳的发劲在于身法,再进一步细说,发劲就在于人体的枢纽部位——脊柱。
在实战时,充分利用脊柱发力,才能达到“点紧身松”,重创对手。真正想练好“五行拳”,除了重点练习五拳之首---劈拳外,还要将崩拳放在重点上进行练习,因为全部拳法及劲力技能都可以从劈拳、崩拳中演化出来。
同时在横拳中求达五行合一,因为在五行拳里,横拳是最吃功夫的,也是极其特殊的单操拳法,“万物土中生,”横拳是将其他四拳之劲合而为一的特殊拳法,劈拳、钻拳、炮拳和崩拳都可以由横拳化生而出,只是拳势外在的运动轨迹不同而已。
形意拳势合阴阳,形于自然,以之锻炼身体可平肝益气,使人的思想不因宠辱、毁誉而引起情绪上过大的波动,为人坦坦荡荡,内心无欺,喜从心生,“无我相、无他相、无众生相”。
让人活的自自在在、舒舒服服,进而促进气血旺盈,经络畅通、补益脏腑,自然达到滋润保养, 颐养天年,长生久视。动静以敬,指行为符合规范,有仪有节,这样心火不会上升, 其它 各器官的功能也就能保持正常。
但切记,练拳不是万能的良药,在加强修炼的同时,还要注意饮食起居,平时自己要有个良好的心态,快乐自己,健康无限。
人们常说“养颜”,而我在这里劝诫大家要“养言”,该说的话说,没有用的话不要说,“祸从口出”,话多了可能要对别人造成伤害,同时对自己亦有损伤。从练拳的角度来说,少言益肺,身健体壮;多言肺劳,影响人的健康。
肾为先天之本,脾胃为后天之本。肾出于耳和二便,主骨;阴亏正是肾虚的表现,淡泊寡欲,节制房事,这是肾的保养所必需的前提条件,更为养生家所重视的环节。
以上五个方面,都是至关重要的养生法,心肝脾肺肾的功能增强了,体内正气充足,邪气不能侵体,疾病也就难以入内,延年益寿、命过百岁的理想与愿望是可以实现的。
人有“五质”,即骨、气、肌、筋、血;性有“五常”,即仁、义、礼、智、信;拳有“五纲”,即金、木、水、火、土。由“五纲”生化内劲则能变化“五质”,“五质”之变化必将影响“五常”。
故习练五行拳可变化人的性情气质。练习形意五行拳,以内劲为宗,法简效宏,技理合于医理,功、法和一,近之于正道。在练功上要讲究科学性和实效性,内养五脏,外练五拳。
形顺,内五行合,周身俱养,邪气避之,颐养身心;形逆,气奴伤体,脏腑紊乱,疾病侵之,病魔缠身。“外”即练习者外在的间架结构,俗称架势,在行拳练功时势正劲遒,形顺气舒,符合拳理标准,这样才能使技击与生理不悖。
“内”即指人体内的精气神方面,要求在演习拳功时,做到内气鼓荡、外形饱满,内外和顺统一,神志清爽。拳顺心虚、气匀神行,外静内动,以气催形,以形导气,气形合一,外柔内刚,意气相连。
达到练习形意拳,一招一势都要以心神行拳,也就是形于手、妙在心,招招连贯劲整,式式不断架顺。在技击实战过程中,其要窍在于有意于无意之间,即古谱所谓的达到“拳无拳,意无意,无意之中是真意,”这样才能在交手时。
技由心生,皮肉如棉,筋骨如钢,劲力生芒,随敌而变,臻至自由无羁之境界,所谓“法无定法,万法归一”是也。
有人以为五行拳是一个基础拳,就是简单的几个动作技法而已!没有什么多重要的东西。这是特错大错的臆断和无知的观点。
五行拳是形意拳的根本,也是形意拳重要的五种单操技法功夫,他远远不是可有可无的拳术,它外形简单而内涵十分深奥,所求者甚多,它主要是练形(身法、步法)、劲和意三种。
在对敌实战时,五行拳的五种拳法可不是一成不变的单式,而是内意丰富、环环相扣、变化无穷的技击法。不得明师传教,不去刻苦练习,没有超人的悟性,是很难将功夫练到身上的,甚至有人可怜的练了一辈子形意拳,也没有得其个中三味。
形意五行拳内功正经
卷一 总论
内功之传,脉络甚真,不知脉络,勉强用之,无益而有损。前任后督,气行滚滚。井池双泉,发劲循循。千变万化,不离乎本,得其奥妙,功乃无垠。
尻尾升气,丹田炼气。气下于海,光聚天心。头正而起,肩平而顺,胸含而闭,背平而正。足坚而稳,膝曲而伸,裆深而藏,肋开而张,气调而匀,劲松而紧。
先吸后呼,一出一入,先提后下,一升一伏;内有丹田,气之归缩,吸入呼出,勿使有声。下收谷道,上提玉楼,或立或坐,吸气入喉,以意送下,渐至于底。
通透穿贴,松悍合坚。按肩以炼步,逼臀以坚膝,圆裆以固胯,提胸以下腰。提颏以正项,贴背以转斗,松肩以出劲。横劲竖劲,辨之明白,横以济竖,竖以济横。
五气朝元,周而复始,四肢无首,收纳甚妙。天地交泰,水升火降,头足上下,交换如神,精神光芒,动则飞腾。
卷二 纳卦经
乾坤头项效法乾,取其刚健纯粹。
足膝效法坤,取其镇静厚载。
巽兑肩背宜于松活,是乃巽顺之意。
裆胯宜于紧靠,须玩兑泽之情。
艮震胸要竦起,艮山相似;肋有呼吸,震动莫疑。
坎离坎离之卦,是乃身内之意也,可以意念,不可以言传。
卷三 神运经 总诀四章
第一章神运之法炼形而能坚,炼精而能实,炼气而能壮,炼神而能飞。
第二章神运之体先明进退之势,复究动静之根。
第三章神运之用击敌有用形、用气、用神之迟速。
被击者有仆也、怯也、索也之深浅。
第四章神运之意纵横者肋中开合之式,丹田呼吸之间。
卷四 地龙经地龙真经,利在底功
全身炼的,强固精明。伸可成曲,住亦能行。曲如伏虎,升比腾龙。行住无迹,伸曲浅踪。身坚似铁,法密如龙。
翻猛虎扑,搏疾鹰捉。倒分前后,左右分明。门有变化,法无空形。前攻用手,二三门同。
后攻用足,踵膝通攻。远则进击,近则迎接。大胯着地,侧身而成。仰倒若坐,尻尾单凭。高低任意,远近纵横。
什么是太极拳的五行八法
1985年王培生老师出版了《太极功及推手精要》一书,把太极十三式要义公之於世. (一) 太极八法要义 拳谱上常见太极十三式之说。在理解中,有人把十三式说为十三个姿势,这是不够正确的。实际上太极十三式是十三种方法,这就是我们平时所经常讲 的:扌朋、捋、挤、按,扌采、挒、肘、靠,进、退、顾、盼、定。其中前八个字是八种手法,後五个字是五种步法,即俗称八门五步,或称八卦五行,皆指的这十 三法。 前八种手法以与文王八卦方点阵图有严格的四正四隅合成对应关系。 太极八法所属经络脏腑窍位与八卦的对应关系如下: 掤:在八卦中是坎,中满,方位正北,五行中属水,人体对应窍位是会阴穴,此穴属肾经。八法中此字主扌朋劲,为进攻手法,用以打击对方。 捋:在八卦中是离,中虚,方位正南,五行中属火,人体对应窍位是祖窍穴,也叫天谷或天目,此穴属心经。八法中此字主捋劲,为防护手法,用以化解对方。 挤:在八卦中是震,仰盂,方位正东,五行中属木,人体对应窍位是夹脊穴,此穴属肝经,八法中此字主挤劲。 按:在八卦中是兑,上缺,方位正西,五行中属金,人体对应窍位是膳中穴,此穴属肺经,八法中此字主按劲。 采:在八卦中是乾,三连,方位隅西北,五行中属金,人体对应窍位是性宫和肺俞两穴,该穴属大肠经,八法中此穴主扌采劲。 挒:在八卦中是坤,六段,方位隅西南,五行中属土,人体对应窍位是丹田穴,此穴属脾经,八法中此字主挒劲。 肘:在八卦中是艮,覆碗,方位隅东北,五行中属土,人体对应窍位是肩井穴,此穴属胃经,八法中此字主肘劲。 靠:在八卦中是巽,下断,方位隅东南,五行中属木,人体对应窍位是玉枕穴,此穴属胆经,八法中此字主靠劲。 掤、挤、肘、靠在技击上属阳为进攻,捋、按、扌采、挒在技击上属阴为防护。 (二)太极五步之要义 太极五步是太极十三总势中的五种步法,就是指的进、退、顾、盼、定五种步法。这五种步法同样也对应人体经络脏腑的有关窍位,同时也对应著天之五行,即:水火木金土。现将其对应关系分述如下: 前进:在五行之中属水,方位正北,人体对应窍位是会阴穴,此穴属肾经。 後退:在五行之中属火,方位正南,人体对应窍位是祖窍穴,此穴属心经。 左顾:在五行之中属木,方位正东,人体对应窍位是夹脊穴,此穴属肺经。 右盼:在五行之中属金,方位正西,人体对应窍位是檀中穴,此穴属肝经。 中定:在五行之中属土,方位正中央,人体对应窍位是丹田穴,此穴属脾经。
太极五行拳的太极五行拳功效
1. 武当太乙五行拳的健身功效1.1从武当太乙五行拳架势和理论上分析。武当太乙五行拳 (亦称武当太乙五行擒扑二十三式),是武当武术的主要拳种之一。此拳系明弘治(孝宗朱祐樘年间(1488-1504)),由武当山道教龙门第八代宗师张守性,根据武当张三丰《太极十三式》,并吸纳了汉末名医华陀《五禽戏》、道门流派中吐纳、导引、技击等融炼而成。在理论上太乙五行拳更偏重于阴阳五行理论,因而其套路方位、路线,讲究分阴阳五行、踩八卦、穿九宫的格局。在锻炼过程中尚意不尚力,贵化不贵抗,要求心意相依,处处走圆化柔,腰随胯转,身法中正不偏,步带弧形运行匀缓,动静自如,动如蛇之行,劲似蚕吐丝,以整体柔韧之劲,制人之动,克人之刚,这充分说明了太乙五行拳在养生保健和技击锻炼中有重要积极的意义和作用。太极 两仪 三才 四象 五行 七星 八卦 九宫 分别都有什么?_百度知 ...
太极:太极是阐明宇宙从无极而太极,以至万物化生的过程两仪:阴阳两仪三才:天、人、地四象:东青龙、南朱雀、西白虎、北玄武五行:金、木、水、火、土:指子与丑合,寅与亥合,卯与戌合,辰与酉合,巳与申合,午与未合,称十二地支七星:天枢、天璇、天玑、天权、玉衡、开阳、摇光八卦:乾代表天,坤代表地,坎代表水,离代表火,震代表雷,艮(gèn)代表山,巽(xùn)代表风,兑代表泽九宫:乾宫、坎宫、艮宫、震宫、中宫、巽宫、离宫、坤宫、兑宫浙江人文大讲堂
这是何斌辉先生在凤凰卫视世纪大讲堂的讲演中说的,原意是:所有病亡的癌症患者的死因分析,1/3是被吓死的,1/3是被治死的,1/3是被大家咒死的。所谓咒死的 好像是咒语其实也是念力。也是意念在起作用,因为当亲友都得知这个人得了癌症的时候,大家都认定这个人快死了,大家的意念这种死亡意识,都集中在这一个人身上的时候,尽管都出于好心,实际上是帮了倒忙了。何斌辉简介:祖籍浙江绍兴的何斌辉,13岁得了肺结核,连上体育课的资格都没有。生命的意志驱使他必须每天早晨5点钟起身跑步锻炼身体,一次登山,偶遇山上隐居的气功前辈王鹤年师傅,师傅见他人小志大便收他为徒,经过站桩、打坐、运气等一年多的功夫后,自己的身体明显得到康复。师傅告诉他,只要坚持炼(何斌辉认为他指的炼功非一般练功,是用心,用意念炼,有炼念之意,所以用炼字而不用练字)功,身体就会硬朗,不会轻易得病。从此,炼气功就成了他一生的挚爱。“文化大革命”时期,何斌辉在内蒙古当“知青”,他曾经当过“赤脚医生”,后来由于他体魄灵健,气质英武,被内蒙古哲盟艺校看中当上了武功演员。之后由于工作需要又做了舞台灯光设计师,数年后被北京军队艺校选拔成了武功教员,一九八六年调到广东省南方歌舞团,不论做演员还是做灯光设计师,他从来没有中断过炼功,所以被人称为“舞台上走下来的气功师”。一九八八年,何斌辉从广东四大名山之一的罗浮山拜张宗全道长为师归来后,被张道长以气功为民治病的精神所感动,更坚定了他编制一套易懂易学,行之有效的气功为有需要人士应用的信念。就这样,他根据道家“木火土金水”五行相生相克的互动原理,结合自己数十年炼功治病的经验,研创出一套主要针对治疗慢性病包括癌症的“太极五行功”,并正式推向社会。何斌辉老师这样诠释太极五行功:“太极五行功的核心内容包括:集心理疗法、自炼功法、服气辟谷、外气治疗、强气击瘤。太极五行功的功义是:以善为根,以容为本,以让为上。功境是:忘掉疾病,忘掉烦恼,忘掉环境,忘掉自我。太极五行功不局限于强身健体,完全也可以治病养生。太极五行功以气功的基本原理,通过炼功激发、调动免疫系统运作能力,并增强自愈力及再生能力以达至自我康复的目的。气功本来就来自于民间,现在应该让它服务于民间。不过,需要强调的是,炼功一定要持之以恒。”现在何斌辉更将太极五行功进化为一项自我康复工程来推广。“太极五行自我康复工程”强调转变观念、自炼太极五行功、服气辟谷、定期停食、自我意识调控及组场炼功。二○○○年,何斌辉移民美国,发起成立了“世界自愈力及念力研究院”,现在全世界包括加拿大、等地已经有分院,亦在内地广西柳州用抗癌健身模式帮助了许多顽疾、癌症及慢性病患者自我康复。
武式太极拳内功心法精要
武式太极拳是中国武术之一,当今有很多人将武式太极拳作为养生拳法,太极拳的特点是中正安舒,练习太极拳能增强体质,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武式太极拳内功心法精要。欢迎阅读!
武式太极拳内功心法精要
扎实的内功是修炼武式太极拳的基础,修炼任何拳派武术,都要掌握其心法,这是入门的第一步。
内功心法精要一、内功之根基
我练了十几年内家拳之后,在20世纪90年代忽然有了点迷惑,是因为当时的气功界有人对于神阙、气海、关元一线的丹田系统的修炼价值发出了怀疑的声音,而我本人也在研习佛学时,对于传统的丹道和内家拳的修炼方法产生了某种疑虑。
有一段时间,由于不注重气沉丹田而导致身体发胖,有时竟迷迷糊糊的,后来随常春先生学拳才逐渐走出误区。家师向我介绍过他很佩服的一位隐者,这位当代大隐曾用内功治好了一位晚期的肝癌患者。
太极拳的运动特点是阴阳、虚实的变化,常练太极拳能提高身体的稳定性和协调性,武式太极拳是现代人养生的首选运动。
当时在公园,好几个人都看见这位高人只是用了几片蒲公英的叶子,前后治了两次,患者就痊愈了。
我登门拜访这位隐士,请教了修炼中的疑惑问题,又走了走太极拳架,请高人指点。老师说:你每个圈都要划网,还要收回丹田,否则气就会浮于体内,终归有害。
我又问:丹田真的这么重要?修炼先天大道也离不开丹田?隐士看了我一眼,然后这位洞彻阴阳天机的高人说:不能气沉丹田,你还练什么太极拳、丹道!我并不是在讲子虚乌有的故事,而是这位隐者不愿世人打扰他的清修。
这个老先生是一位退休的大学讲师,修炼丹道和太极拳四十余年,已经达到了“三易”的层次。
丹田是习武者修炼的关键部位,丹田也是长寿者的秘密法宝,在太极拳实战中运用丹田之力,能够将对方的力化解并拿住对方。
丹田是内功的根本,不过气沉丹田的标准和方法可不那么简单。我的八卦门的师叔傅伟中先生在其大作《峨嵋临济气功》一书中有要求:“正确的姿势是大腿股部趋于水平,小腿尽量垂直,以双膝不超越脚尖为度。且腰要松,臀要收,脊要直,不能前俯后仰或撅臀挺胸。否则,气沉丹田就成为一句空话。”
峨嵋派的功夫如此,太极拳也不能含糊。杨家太极的老规矩也要求胯要降到与膝平的程度,可是现在有几个练家能做到?练习太极内功首先要努力做到“气沉丹田”,因此练习拳架之前,要在太极桩和太极步(摸鱼)上下功夫。
有关太极桩与太极步的练法,家师的著作里已有明示,更深一层的功夫,我以后再专门撰文披露。
这里,我们首先要建立起太极拳与丹田之间的关系。胡兰成的《禅是一枝花》中有云:“八识的前五识是在眼耳鼻舌身,第六是意识,在脑。第七末那识,是在丹田,不需神经。第八阿赖耶识则是在于心了。”
“丹田是阴,而心则是阳。”如果胡先生的高论果然正确,那么内家拳确实离不开丹田了。末那识是人的生理意识的主宰,丹道和禅定都是末那识在起作用,太极拳的修炼如果离开了末那识,也只能是一般的肢体语言而已。
丹田是太极拳行功走架之主宰,这几乎得到了各家各派的认可,可是从前辈的修炼实践上看,如丹田上的功夫修炼有偏差,至少会出现两种弊病,一是如周潜川所说的,易患消渴症。
二是气沉丹田不得法,则易小肠疝气,或是丹田内转不利,两肋下生气痞。本门就有前辈因带脉右侧生气痞后不治而终。
据说李亦畲晚年与峨嵋山的丹道高人交流后,创有太极丹道心法。功之窍要源于张三丰的《大道歌》:“欲采先天要下功,先教九窍八门通。九窍原在尾闾穴,先从脚底涌泉升。涌泉升起渐至膝,膝下功夫须着力。
释氏即号穿芦芽,又如虫行又如刺。过膝看看至尾间,有如硬物抵方形。”传至阎志高剂币,逐渐形成了完整的太极丹田功法,根据“慎转任督二脉”的原则,强化了上虚下实,将丹田和双脚涌泉穴之间形成—个循环体,配合呼吸,使之内气鼓荡运转。
在练习太极步的同时,即修炼了太极丹田的初步功夫。待丹田有物后,再从气海、关元、会阴、尾阊、命门至神阙潜转子午小周天,始修炼炼精化气之功夫。至双肾如汤沸,仍以太极桩和静坐为主,此时不可用意,只用回光绵绵照住即可。
有前辈告诫:道之大患,在于用意,切记!功至玉液还丹,可增练太极五行功,待丹田能够支配周身,则可习练太极拳架。这些功夫尚属于后天的范畴,丹田内练出的混元气需要进一步转化,这在家师常春先生的《武派太极拳》一书中均有详述。
内功心法精要二、敛气入骨
阎志高先师传下的太极内功修炼顺序是:“以力生血,以血化精,以精化气,以气归神,此中不止有甘苦可言,直有生死之险矣。学者可于力上求,勿轻向气上觅,一入歧路,戕生堪虞。”
自古很多内家拳的修炼者的寿命尚不及练习外家拳的有成就人士,多是被“使意弄气”所害。我很赞成王沐先生的小周天是精通的观点,待“天一真水”通脊,才算是有了点真功夫。
敛气入骨不过是传统的说法,是否真有“气”能人骨则无法验证,姑且以此名相论之。李亦畲先师特别重视“气入骨”在《廉让堂拳谱》中“字真诀”口气敛。
气势散漫,便无含蓄,身易散乱,务使气敛人脊骨,五口神聚”重申“向下沉,由两肩收入脊骨”拳谱中还有多处明示“欲要精神不外散,先要神气收敛入骨”。
家师常春先生曾传我专修“敛气入骨”功夫,很简单,其实武式太极拳的“一身备五弓”的身法,练出功夫了,即可将“神气收敛入骨”,关键是处理好脊骨与头骨相连的百会、夹脊、命门和尾闾四个部位之间的关系。
有人提出了太极丹道,以为要在小腹练出一个气球,既能化人又能打人。其实这是走进了一个大大的误区。武禹襄说“气以直养而无害”,并非让你在丹田存气。
武先师又云:“不在气,在气则滞,有气者无力,无气者纯刚。”禄堂先生在《论拳术内家外家之别》一文中自述:“初亦蒙世俗之见,每日积气于丹田中,小腹坚硬如石,鼓动腹内之气,能仆人于寻丈外,自谓积气下沉,庶几得拳中之内劲矣。”后来,孙禄堂赴山西拜会宋世荣前辈。宋先生日:“否汝虽气通小腹,若不化坚,终必为累,非上乘也。”
看来,先贤早有明察,非我一孔之见也。以丹田为一身之主宰,稍一用意,再配合呼吸,极易在小腹形成混元气团,修炼者不可执着于此,此有形之物,非先天气,但可经运化蒸馏出先天真水,这需行功至物我两忘、拳我不分、恍兮惚兮的状态下。
才能生成先天无形之物,然后“敛气入骨”行。吴图南先生提出的太极拳是从后天返先天的窍要即在于此。
内功心法精要三、内丹与外丹
王善德先生故去有年矣。记得十多年前,那时善德先生的身体和精神都非常之好,每至周六和周日,经常从北陵步行到小河沿去看一看。
在春光明媚的季节,园子里那些八十多年树龄的丁香开得很灿烂,这时善德先生的心情就会格外好,于是大家中午会出去喝点酒。善德先生从20世纪50年代就有心收集关于武术界的资料,知道很多事。
一次,我问到太极拳有内丹,是否还有外丹之说,善德先生给我讲了一件事:阎志高先师年轻时拜访过李瑞东老前辈,请教了内家功夫三盘的练法后,李老先生又告诉阎师爷,太极拳仅练内丹健身自卫足矣,要想神乎其技,必须还要修炼外丹。
内丹与外丹结合才能练出太极凌空劲道。阎先生后来得高人传授太极桩法,练出了阴劲。阎志高在河北设擂期间,曾与李香远和董英杰等同门切磋交流。
几十年后,董英杰的弟子乐幻智提出了太极拳修炼者要练成“电人”理论,这就必须要借助外丹之力。汪永泉先生传授的杨式老架练法中,就有修炼太极外丹的架构,汪先生的传人提出了要练出“劲”和“意手”。
本门的太极桩法要在无意识的状态下观照双手之间,先有外景出现,日久丹成,要将外丹收入体内,身体自会有转形换质的效果。行功走架时,双掌多做抱球状,功夫深了自会有体会。到双手骨头疼了,就有那么点意思了。
太极拳离不开丹田,但不可求气,一有意念就是后天了。内功的初级阶段自会练出混元气,但要化掉,否则很难“敛气入骨”。内家拳的“敛气入骨”很重要。
我的一位没磕头的师傅在丹田处有明显的混元气团,太极拳的推手功夫很深,小腹不惧重击,可惜没到七十岁,膝关节竟长了骨刺。家师常春先生年过八十,尚能每日爬上天柱山去修炼,其中的道理不言白明。
每篇文章都不能将话说尽。本文就没讲“敛气入骨”的功效如何,也没有谈外丹与内丹的关系和修炼的顺序及火候。有的练家还想知道阴劲和“电人”的修炼法门,可惜我也没练到那个层次,不敢妄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