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年时情感缺失,情感缺失症五大特点
幼年的情感缺失有什么好的解决办法?
唯一能做的就是原谅父母。(我知道,这很难)让父母做普通的人,现实的接受这个失望。深刻体会父母一定不可能按你想要的方式再爱你,你也不可能回到当年。之后,成为你自己,爱自己,爱父母,爱他人。
实际生活中,这种要求父母按自己想要的方式来爱自己的想法可能会泛化。譬如,对配偶、孩子、朋友、同事等,都是从自身需求出发,强求对方按自己的方式行事;因愤怒而无法释怀,因怨恨而无法分离,强迫性重复出现破坏日常人际关系的行为。我们知道,没有完美的人,所以更加不会有完美的父母,一代又一代的父母们多多少少的受着自身经历、生活年代、教育程度等方面的限制。尤其70后、80后的父母当年所经历各种精神与肉体的斗争史,非一两句话能说得清楚。但做为父母们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在尽其所能的关爱着自己的子女,虽然可能做的并不好,但我相信他们的出发点大多都是好的。
如果你现在是未成年人 ,我们或许有机会对你的父母做相关的工作。但身为成年人的你,你选择怨恨父母?然后假设你的父母也像你一样选择怨恨你的祖父母?每一代都选择怨恨上一代,直至怨恨至始祖?这种怨恨如同黑洞,慢慢蚕食你的生活。无论怎么做,即使高度一致性的替代性满足,依旧是赝品;即使通过替代性客体的暂时满足,终是饮鸩止渴。
一个人从内心里缺乏情感,最明显的症状有哪些?
相信很少有人会去了解到这类症状的存在,有的人可能觉得自己天性凉薄,看待每件事都持无所谓心态。对于亲情、感情和友谊等并不像他人有那麼的的执念,反倒是情感淡薄。她们可能会意识到自己有这样的现象存在,却丝毫不清楚这也是一种症状,一种少有人了解的症状。
1.焦虑:人在无明显客观因素或充足依据的情况下,担心产生威胁自身安全和其他不良后果的心境。病人可表现为搔首顿足、坐立不安、唉声叹气、怨天尤人,有祸事降临之感,惶惶不安、不可终日,即便多方劝解也不能消除其焦虑。常见于焦虑症、疑病观念、更年期忧郁状态、神经衰弱等。
2.易激怒:指即便碰到极为轻度的刺激也易造成明显而不愉快的情感反应,持续时间较短。表现为非常容易生气、易激动、愤怒,甚至大发雷霆,和人争吵不止。多见于躁狂状态、癔症、神经衰弱、躯体性(如甲亢)或器质性精神障碍。
3.情感淡漠:对外部一切刺激均缺乏相应情感反应,即便一般能造成正常人的巨大悲伤或高兴愉快之事,如生死离别、久别相逢等,也谈笑自若、视而不见、表情呆板。对周边产生的事不闻不问、熟视无睹,脸部情绪冷淡呆板。
4.情感迟钝:指可以造成平常人鲜明情感反应的刺激,却不能导致病人相应的情感反应,心里缺乏情感体验,细致情感缺乏明显。如对家人不贴心,对工作中不尽职尽责,情感反应不鲜明,不栩栩如生。常见于精神分裂和一些脑器质性精神障碍。
情感缺失症归属于一种心理性疾病,身患病症后必须及时与朋友家人多交流,摆脱冷漠。还可以多触碰大自然,吸气清新空气,消除心里的烦闷和忧郁,寻找可以使自己喜欢的事情,提高参与性。必要时及时就医,在医师的辅导下通过正规的心理治疗缓解病症。
童年期的情感忽视会对一个人长大后有什么影响?
童年期的情感忽视长大后的影响就是,没有安全感,不自信。我的童年就是在姥姥家长大的。我两岁半的时候,我妈妈就把我送到姥姥家去了,直到初中毕业才回到父母身边。在童年时期没有在父母身边,和他们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错过了那段时期,后来的岁月无论怎样都是补不回来的。虽然我姥姥家有很多人疼我,关心我,但是父母的爱对子女的爱是无人可替代的。我就这样在姥姥家度过了童年时光。虽然我跟我的父母也没有多大的疏离关系,我依然很爱他们,我们在一起也是无话不谈;但是成年后的我,走上社会后就是非常的不自信,没有安全感,总感觉自己不值得拥有更好的。追根溯源,我也搞不清楚为什么会有这种感觉?后来学过心理学之后,我才知道自己的这种现象就是所谓的,躲避型依恋。说简单一点,就是一旦跟某人关系很亲密之后,就会不自觉的跟对方拉开距离,然后逐渐慢慢走散。特别是针对同事和朋友这个现象特别明显,我记得在公司的时候,我跟某些同事的同事关系曾经很好,走的很近,曾经也是无话不谈,但是不知不觉之后,我就开始疏远对方,后来渐渐的就成了点头之交。其实自己并不是刻意为之,就是不知不觉之中发生的事。曾经这样的社交也困扰了我很久,但是后来我学习过心理学之后,我就明白了这与我童年时期长期被父母忽视的感情有关。我记得小时候我很想妈妈去看我,很想在妈妈怀里撒娇,但是我妈妈总是很忙,很少去看我,偶尔去姥姥家看我的时候,姥姥就会跟妈妈告状,说我很多小毛病,不听话。然后妈妈就会训斥我,所以我就特别苦恼,我就想让妈妈来看,我又怕她不喜欢我。久而久之,就形成了躲避型依恋关系。到现在这种情况虽然有所改善,但是这些问题依旧存在,只有对我非常熟悉的人了解我这一点;我还要继续加油,摆脱童年被忽视的桎梏。怎么判断是不是情感缺失症呢?
一、怎么判断是不是情感缺失对外界刺激缺乏相应的情感反应,对亲友冷淡,对周围事物失去兴趣,面部表情呆板,内心体验缺乏,或是内心想法丰富、流露于外部的非常少;对人或事缺乏兴趣,无责任感,不会关心人,没有同情心,常常显现的是对事物无动于衷的表情。在内心深处,这类人大多内心深处充满孤寂和凄凉,总是对外界持不信任和不满意态度,对感人的事件怀疑,甚至拒绝感动。二、情感缺失有什么表现1、缺乏同理心当别人笑的时候,你不认为好笑。当别人哭的时候,你认为这是别人的事。面对新生,你会感叹。面对死亡,你会为某人不再受苦而感到高兴。不管别人是哭是笑,你总觉得自己在读故事。这与你无关。你缺乏同理心,失去哭和笑的能力。你不是没有同情心,也不够仁慈。你只是习惯于看到喜怒哀乐,觉得无论在这个世界上唤起你的爱与恨有多么困难,没有情感和同理心等等。2、缺乏集体生活的勇气如你所知,人类属于群居动物,需要朋友和伙伴。然而,你拒绝陪伴和享受孤独。你不想接近任何人,也不想找到所谓的伴侣。你怕麻烦别人,也怕麻烦自己。你缺乏集体生活的勇气,你只想成为一个孤独的人。归根结底,情感缺陷障碍也是一种孤独的享受。3、缺乏社交能力情感障碍患者最缺乏的是社交能力,也知道人们必须有自己的圈子,但他们太懒了,不愿参与任何圈子。我也知道,如果我想成功,我必须融入别人的世界,但我非常害怕打扰别人和我自己。简单地说,没有人问,没有人依赖。我宁愿不把事情做完,也不愿随便应酬。因此,缺少这三样东西的人都是情绪缺陷,典型的情绪缺失也是越来越多的人不得不面对的现状。情感缺失是病?
何谓情感缺失?在我看来,挑明地说在某种程度上的确是一种病,尤其是在现代,很多年青人都把自己封锁在了一个小小的网络世界里,久而久之,就失去了对情感的在乎,对于情绪的漠视,甚至可以说是无欲无求,活成一个“小神仙”。
我身边就有这么一个例子,她是隔壁宿舍的,她没有加入学校的各类社团机构,每每班级有活动她也不会去,独来独往,一个人上课一个人去吃饭。我们也尝试着去接近她的内心,毕竟我们女生都是喜欢“开解”别人的,对吧?然而她依旧冷漠,不知道她身上发生了什么,她每天都只是对着手机在看小说,仿佛小说就是她的全部。
很奇怪很迷离的一个女生对吧?可她就是确确实实存在我的身边,不社交不兼职,除了吃喝拉撒去上课就是看小说,你能说她一点问题都没有?你又能说出她存在什么问题么?于我看来,自从选修了心理学,了解了一点点心理方面的内容后,我猜,她正是所谓的情感缺失了。
我承认,沉迷在小说世界里的确可以满足某种幻想,然后得到快感,可这也不能成为依赖的理由。她压根就没在乎过身边的人和事,更别说情感的投入了。她有喜怒哀乐吗?她有七情六欲吗?在我看来,这些个情感已经被她压抑住了,俨然成为了一种心理病,是潜在的危险。
最后,如果发现自己有一丁点的对情感的漠视或者身边的人有类似情况,那么就尽快找一些心理咨询吧,多和身边的人沟通,敞不开心扉也不要紧,起码要迈出第一步,才能慢慢克服情感缺失啊。
童年时期忽略情感上关爱,会对他以后造成什么影响?
这种影响短时间内可能看不出来,但是时间一长,当他成家立业,有了自己的家庭时,这种影响很有可能会被她用在自己的孩子身上,所以其实是一种影响非常深远的负面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