卜卦用什么品种的乌龟壳最好,卜卦龟壳多少厘米
怎样用龟壳?
首先用古甲古文在龟壳中间刻下所要的事情(尽量简写,三字内为宜),然后放在火上烧,等龟壳裂开后取出,如果裂狠没有经过那些字,说明是吉兆,如果裂痕在字上停止,说明是一般,如果裂痕穿过那些字,说明是凶兆。由于你没有奖励积分,所以不再解答具体,谢谢。
易经到底是怎样进行的,需要龟板和什么?
其实很简单的,不需要龟板。起卦的方法一般有以下几种:时间起卦法——1、(年支数+月数+日数)÷8,得余数,按先天八卦数取为上卦;2、(年支数+月数+日数+时支数)÷8,得余数,按先天八卦数取为下卦;3、(年支数+月数+日数+时支数)÷6,得余数,按初爻至上爻顺序取为动爻。数字起卦法——1、取1位数,如大于8则除8,余数即为本卦。(乾1兑2离3震4巽5坎6艮7坤8)2、取2位数,十位为上卦,个位为下卦。2数相加除6余数为变卦。 3、取3位数,百位为上卦,十位为下卦,个位为变卦。4、取4位数,前2位为上卦,后2位为下卦。以下同。 摇卦法——将三个硬币在双手掌心中随意摇动数次后自然松手洒落于地上,记下三个硬币的正反面组合现象;拾起三个硬币,再次在双手掌心中随意摇动数次后自然洒落地上,记下第二次三个硬币的正反面组合现象;如此重复以上摇卦动作,共六次就可完成一个求测的卦象。记录方法:三个铜板每次洒落于地上后,会有以下四种任意出现的排列组合现象:1、三个都是正面数字记做“×”读作老阴2、三个都是背面国徽记做“○”读作老阳3、只有一个正面数字记做两点“、、”读作少阴4、只有一个背面国徽记做一点“、”读作少阳5、摇卦记录过程,要从下而上排列,即第一次记录在最下面,最后一次记录在最上面,顺序不可以随意颠倒6、铜钱的用法——有字的一面为“交”,无字的一面为“背”。三个铜钱中只有一个背记为“、”;有二个背记为“、、”;有三个背记为“○”;没有背(即三个字)记为“×”。7、记卦顺序——从下往上记,即第一次摇得的结果记在最下面,第六次摇得的结果记在最上面具体方法和详细步骤请看周易初级知识入门。
古代的算命先生,为什么要用龟壳来算命呢?
我感觉龟壳可能是有种特殊的作用,就是被算命先生用来算命,他们可能觉得龟的寿命比较长,所以龟壳作用比较大。大衍筮法:古人是怎么起卦的?
周易,一般认为周就是周朝的周(另有他说),周易也就是成于周朝的易经。在周易之外,还有两种易,《周礼·春官》载:大卜“掌三易之法,一曰连山,二日归藏,三曰周易。其经卦皆八,其别皆六十有四。” 意思是说,除了周易,还有连山易,归藏易,三种易的卦数都一样,分为八卦及六十四卦。 有说连山是夏朝之易,归藏是商朝之易,还有说连山传于伏羲,归藏传于黄帝(杜预《左传注》)。可惜连山易和归藏易久已失传,是否分传于夏商或羲黄,又或者周朝时杂用三易,莫衷一是。 连山、归藏见于《周礼》,而《周礼》一书后世多有人怀疑是汉代刘歆造的伪书,如郭沫若就认为:“原来《归藏》之名,仅见于《周礼》的《春官大卜》,与《连山》、《周易》共合为所谓三易,但《汉书·艺文志》中并没有《连山》和《归藏》的著录,我疑是和《周礼》一样,乃刘歆所伪托的东西,不过那伪托品没有流传便化为了乌有。” 1993年于湖北出土了王家台秦简(15号秦墓),其中有《归藏》出世,伪造一说自然就没了根脚。 三易之法掌于大卜,毫无疑问,易经是卜筮之书,虽然后世义理学家不愿承认,但很明显,否认的理据抹不掉传布千年的历史存在(是否卜筮之书的争论直到现代仍然还在继续,甚至有人认为既非亦非哲学,而是历史书)。 如周礼所载,大卜不仅掌管三易,另外还有三兆、三梦,都是之术,“以八命者赞三兆、三易、三梦之占,以观国家之吉凶,以诏救政。” 所谓易占,欲占则先要有卦,但奇怪的是,易占之术虽已传承千年,在操作层面最为基础的如何起卦却并不了然。 我们知道,现在所说的周易,由经传两部分组成,易经载六十四卦及卦辞爻辞;易传有十篇,又称十翼,是对易经的阐释发挥,传说源于孔子,其内容自然有儒家伦理寓于其中,同时阴阳家道家等学说也多有杂鞣。 如果只看易经部分,其中并无一言讲说如何起卦如何解卦,事实上,易经原生的起卦之法从来都是一个谜,有据可查的,只有易传《系辞》篇中语蔫不详的一段话。 大衍之数五十,其用四十有九。分而为二以象两,挂一以象三,揲(shé)之以四以象四时,归奇于扐(lè)以象闰。五岁再闰,故再扐而后挂。 乾之策,二百一十有六;坤之策,百四十有四,凡三百有六十,当期之日。二篇之策,万有一千五百二十,当万物之数也。是故,四营而成易,十有八变而成卦。 易传《系辞》中的这段话就是记载古代占筮起卦之法的唯一依据,世称大衍筮法。 看不懂?没关系,历朝历代的大家们为这段话嘴炮不断,各执一词地争了上千年,他们也没法完全看懂,因为这段话说得确实太含糊,怎么个操作法并不明确。 据后人(主要是唐宋时期)研究,根据《系辞》的记载,推导出了古代占筮的起卦法,一种称为“过揲法”,另一种称为“挂扐法”。 过揲法和挂扐法操作过程基本一致,但在细节上有差异,老实说,古人们的嘴炮实在有略嫌无聊之处。 先来看看占筮起卦所用的道具。 所谓卜筮,卜是龟卜,是一种使用龟甲兽骨的方式,大家熟知的甲骨文就有不少是龟卜的产物;筮是竹字头,可见使用的是木质的道具,从字形看最初可能用的应当是竹子,而后来一般认为是用蓍(shī)草,所以这种起卦法又称为揲蓍法。 《左传》中有“筮短龟长”之说,商周之际的古人们可能是卜和筮并举的,同一件事如果卜和筮的结论不一致,则优先考虑卜的结果。 所谓蓍草,还有传说要用生长在伏羲陵和孔庙的蓍草来占筮才最为,这个也就当故事听吧。 王家台秦墓出土的随葬品,与竹简《归藏》放在一起的,还有算筹60支,较细长,断面呈圆形,一端为骨制,另一端为竹制。竹制的一端均用丝线缠绕,外涂红漆。长62.5厘米、直径0.4厘米。出土时置于一竹筒内,竹筒长67厘米,直径5.6厘米。发掘简报判定为用具。 除了算筹,还发现了骰子23件,且大小不同。大的9件,边长2.9厘米,小的14件,边长2.4厘米。(《清华简〈筮法〉筮占法探微》,作者林忠军,《周易研究》(济南)年2期) 王家台秦简《归藏》的年代,发掘简报称“该墓的相对年代上限不早于公元前278年‘白起拔郢’,下限不晚于秦代。”即战国晚期到秦代之间。 由此可见,除了蓍草这种所谓的正宗道具,至少在战国晚期已经开始使用算筹(竹签),甚至还可能用骰子。后世有谓非蓍草不灵,实在是故作神秘故弄玄虚。 大衍筮法如何操作的呢?其过程称为四营十八变。 四营,即《系辞》中说的“分二以象两”、“挂一以象三”、“揲之以四以象四时”、“归奇于扐以象闰”。一般认为这四个步骤就是四营,但还有不同说法,下面会讲到。 这四营做下来,称为一变,又做一次,为二变,再做一次,为三变。要三变才能得出一个卦爻。 卦有六个爻,所以求得一个卦也就需要做六次三变,也就是十八变,所以称为四营十八变。 我们来做一遍。 “大衍之数五十”,也就是占筮用的蓍草一共是五十根。 “其用四十有九”,五十根中抽出一根放在一边,也就是说,在实际的演算求卦当中,用的蓍草是四十九根,抽出那一根始终是不用的。 大衍之数为什么是五十?为什么有一根不用? 这些问题另文专论吧,说起来更是一笔糊涂账。 现在是四十九根蓍草,下面开始四营十八变。 1、分而为二以象两 将四十九根蓍草随机分成两把,左一把象征天,右一把象征地。象两,即象征两仪,两仪即阴阳、天地。 2、挂一以象三 从右边那一把中抽出一根放在一边,象征人,三就是三才,三才即天地人。 所谓无聊嘴炮,这里就有分歧了,宋儒朱熹认为是从右边取一根出来,而同时代的郭雍则师承孔颖达(唐)、程颐(宋)的观点,认为应该从左边取一根,《郭氏传家易说》载:“与天数之中分挂其一,而配两仪以象三才。”左边为天,右边为地,天数即左边之数。 当然了,不论左右,对最后的演算结果并没有影响。 3、揲之以四以象四时 左右两把蓍草,分别以四根为一组地数。揲之以四,即四根一组地数。象四时,即象征四时,四季。 左右两把分别数到最后,分别会余下1-4根(如果四根一组正好数完,就算余四根)。 因为左右两把一共是48根,所以,左边余1,右边必余3;左边余2,右边也必余2;左边余3,右边必余1;左边余4,右边也必余4。 4、归奇于扐以象闰。五岁再闰,故再扐而后挂。 上一步中数余下的那几根蓍草就是奇,因为这些蓍草是四根一组数余下的,四根一组代表四时,所以这些余下的就象征闰月。 五岁再闰,再是二,即五年中有两闰。再扐即两扐,也就是左右两把分别数余下的那几根蓍草。 PS:关于奇、扐,又是分歧很大。宋代张载、程颐、郭雍等认为第二步中挂一以象三”抽出那一根为“奇”,左右两把四根一组数余下的那几根蓍草为“扐”。而唐宋以来的主流观点是左右两把四根一组数余下的蓍草为奇;至于扐,则是把余下的蓍草夹在手指之间的动作,扐即勒(夹在手指间的做法本文省略,一是其真实性存疑,二是并不影响起卦的结果)。 再扐而后挂,就是把左右两把蓍草四根一组地数数剩下的那几根放到一边,和第二步中“挂一以象三”抽出那一根放在一起。为了叙述方便,我们称之为“一变之余”。 到这里就完成了一次四营,即一变。 把少了“一变之余”的左右两把蓍草合而为一,从“分而为二以象两”开始,再做一遍上述四个步骤,这是二变。 二变中“挂一以象三”抽出那一根和四根一组数剩下的那几根,我们称之为“二变之余”。 同理,再做三变,又得“三变之余”。 PS:二变和三变的操作也有分歧,朱熹认为都和一变一样,要经过“分二、挂一、揲四、归奇合扐”这四个步骤,而郭雍认为只有第一变需要完整的四个步骤,二变三变不需要“挂一以象三”。 三变之后,左右两把蓍草合在一起,其数只有四种可能,36根、32根、28根,24根。 到这里,我们可以算出一个爻了。 过揲法,即把最后这四种可能的蓍草仍四根一组地数(即除以四),数得组数为9、8、7或6。 为9、7时,表示占得阳爻( — ),为9则为老阳,即同时是动爻。 为6、8时,表示占得阴爻( -- ),为6则为老阴,即同时是动爻。 挂扐法,即使用上面的一变之余、二变之余和三变之余这三个数。 这三个“之余”,只有4、5、8、9四种可能。其中4、5为小数,8、9为大数。小数为阳,大数为阴。 另有一种说法,4、5、8、9四个数,揲之以四(即除以四),则4、5各揲一次(即商数为1),8、9各揲两次(即商数为2),商数决定其阴阳,1为奇数为阳,2为偶数为阴,所以,4、5为阳,8、9为阴。 第二种说法与大数小数之说理据不同,结论是一样的。 如果三个“之余”中三个都是小数(4或5),则得阳爻且为动爻(即老阳);三个都是大数(8或9),则得阴爻且为动爻(即老阴)。三个不一样的时候看少的那个(和三枚铜钱或硬币摇卦法一样),有两个大数一个小数,则得阳爻;有两个小数一个大数,则得阴爻。 上述过程可求得一个爻,用相同的步骤一共做六遍,就分别求得六个爻,按先后顺序分别为一个卦的初爻、二爻、三爻、四爻、五爻、上爻,占筮起卦要经过这样繁复的过程才能完成。 前面提到关于四营还有分歧。一般认为四营就是指“分二、挂一、揲四、归奇合扐”这四步,另有一种说法是,过揲法中最后求得的数字是9、8、7、6,无论怎么操作,最后一定是这四种可能,这四个数就是四营。如近代国学大师高亨在《周易筮法新考》中所说:每卦六爻,每爻或九或八,或七或六,是谓四营,即不出于此四种营数也。 四营十八变,演算求卦实在不容易,与后世的铜钱摇卦或者梅花易以象数起卦这两种方式比起来,其繁复不言而喻。 不仅如此,就像茶道一样,喝茶不过茶汤下肚,但没有了仪式也就不成其为茶道。占筮演算的过程同样是充满仪式感的,筮前沐浴焚香敬礼静心,筮后蓍草入椟焚香致敬,这样的占筮法,不要说现代人猴急不待,只怕古人也烦得很。 具体的仪式,朱熹《周易本义》中有《筮仪》一篇,讲解得很详细,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参看。易经的卜卦方法
学习《易经》,必须先学习和了解卜卦方法和解卦方法,否则就会流于表面,而不知道其所用。 今传的筮法主要源自于《系辞传》「大衍之数五十一章的记载: 揲蓍法。 「1:揲蓍法」 筮音「市」 ,与「卜」法不同。「卜」又称「龟卜」,是以乌龟壳或动物之骨(如牛骨)钻凿之后再用火烤,观察火烤之后的兆象(裂纹)。甲骨文就是龟卜之后,将事后的占验刻文记载在龟甲或牛骨上。 揲,音「蛇」 ,《说文》:「揲,阅持也。」段注:「阅者具数也,更迭数之也。」就是我们边数边取的意思,例如要算多少颗豆子,可能会五、十、十五,二十…..五个五个数的同时也五个五个取出,这就是揲。 蓍,音「失」 ,一种像艾草或蒿草的菊科植物。据说蓍草茎百节,「百」象征「极致」,并符天地之数50之倍,具有灵性,因此被拿来当做卜筮之工具。简单说,揲蓍法或筮法,就是取50根蓍草,借以算出卦象。 《易经》所用的是筮法,也可以说《易经》就是筮法的工具书。而今传的筮法的操作方法,则是源自于《系辞上》的这段记载,这一段后儒又将它称为〈大衍章〉: 大衍之数五十,其用四十有九 ,分而为二以象两,挂一以象三,揲之以四以象四时,归奇于扐以象闰,五岁再闰,故再扐而后挂。天数五,地数五,五位相得而各有合。天数二十有五,地数三十,凡天地之数,五十有五,此所以成变化,而行鬼神也。乾之策,二百一十有六。坤之策,百四十有四,凡三百有六十,当期之日。二篇之策,万有一千五百二十,当万物之数也,是故,四营而成易,十有八变而成卦,八卦而小成,引而伸之,触类而长之,天下之能事毕矣。 「2:揲蓍法操作」 大衍揲卦章中所载的筮法是相当简略的,许多细节都未交待清楚,这也让后世对于筮法有了很多种不一样的诠释,但说明较为详细以及一般较常采用者可参考:朱熹筮仪和程迥揲蓍详说。 本文介绍的筮法,大略以朱熹筮仪加以简化,舍去其如何放蓍策、如何夹蓍策等细节之讲究。筮法简单说,就是要成卦必须经过十八变,一卦六爻,所以每爻都要历经三变的历程。一变就是所谓的「四营」,一营就是「分二、挂一、揲四、归奇」等四个步骤。 一卦=六爻=18变 一爻=3变 一变=四营 四营=分二、挂一、揲四、归奇 在开始之前,要先取出一策不用。50-1 =49策。所用者只有49策。(大衍之数五十,其用四十有九。) 1、分二,从中随机分成左右两堆; 2、挂一,在其中一堆中取出一个(郭雍采用左手堆取,朱熹采用右手堆取),挂(夹)于手指间。; 3、揲四,两堆分别除4; 4、归奇,两堆分别去掉余数的策;(注:余数为1~4,所以若整除时,余数为零时,必需取走四策,而不是不取。) 5、两堆汇合后继续下一个四营。 操作3次的「四营」,剩余总策数除以4(此时只可能是24-28-32-36),最后得到6、7、8、9等四个数字(7-8为少阳和少阴,结果为6-9则为老阳或老阴)。 完成以上操作即得一营。连续操作三次之后,也就是三变,即得到一爻。此时计算策数,总策数除以4,可得6、7、8、9四个数中的一数,将数字记载下来,并画下其阴阳。如此操作6次,就得到六爻,也就是一卦。如右图:左边为本卦,右边为之卦,或称变卦。 「3:阴阳画法」 爻为由下(内)往上(外)发展,所以第一爻在最下,上面为最后一爻。7与8为少阳与少阴,在本卦与之卦中的阴阳不变。7为阳,8为阴。如7画为:-→-。9与6为老阳与老阴(或太阳与太阴),在本卦中9为阳,6为阴。在之卦中,9变阴,6变阳。9画为:-→--。6画为:--→-。最后再写出本卦和之卦的卦名,如图例,本卦为丰,之卦为大畜,这一卦称作「丰之大畜」。 揲蓍过程模拟100万次的结果: 六揲 (24) 58673 七揲 (28) 303082 八揲 (32) 441707 九揲 (36) 196538 : 分别为: 老阴,少阳, 少阴, 老阳;其中老阴和老阳为可变爻或动爻。 统计结果表明: 老阴+少阴=老阳+少阳,也就是阴阳平衡。但可变爻中,老阴与老阳的比例关系为3:10。「4:结束语」 揲卦法的筮法是目前易经算卦法中最为古老的方法,这也是很多易经卜卦方法设计原理的源头。但这套方法从目前可考的数据来看,应该是汉代人所建构出来的。至于汉代传下来的这套方法,到底符不符合战国、春秋,或更早到西周时期的筮法,就不得而知了。 因为本文提供的揲卦法,过程和步骤虽然还存在很多疑问和争议之处,但可以让我们对《易经》卜卦过程和解卦过程有一个初步认知,能让我们阅读《易经》六十四卦的卦辞和爻辞时能大概了解其来龙去脉。 关于如何解卦原理,请关注后续的课程!
老祖宗的智慧不容小觑,为什么用龟壳有这么多的讲究?
现在我们有着非常准确的天气预报,甚至在地震快要来临的时候,我们所设计出来的先进的仪器也能够提前检测到,人们也就可以提前预知到,可以做好防范,最大程度的减少人身的伤亡和损失。但是在古代的时候,面对这些突如其来的自然灾害,古人们都用龟壳来。龟壳之所以在的时候如此有用,如此有讲究,就是因为乌龟是上古神兽玄武的代表,而且乌龟的壳分布很有规律,它们也因为自己的生活习性而背负上了一层神话色彩。
一、在古代的时候,人们对于一些突如其来的气象灾害或者是一些现象都没有办法去作出合理的解释,所以他们就想出了很多的神话来解释,也算是自圆其说。而古人非常的信奉神话,他们在遇到一些难题的时候也会向上天请教,这个时候他们就会用到这一种方式,其实是非常简单的一种方式,但是古人对于却非常的重视,甚至在之前还要做足非常复杂的准备。
二、上古神兽在的时候,人们经常会用乌龟的壳来,之所以会用乌龟的壳,是因为人们觉得乌龟和神灵是有着一定的共通性的,能够让的结果更加的准确。上古神兽分别是白虎,朱雀,青龙,玄武,而玄武在人们的描述当中长得与乌龟是非常相似的,所以人们就觉得乌龟是玄武的缩小版,拿龟壳来能够更加的接近神,也能够获得自己认为最正确的答案。
三、生活习性人们之所以会选择乌龟来,还是因为乌龟生活习性使得自己成为了带有神话色彩的动物。每当大雨来临之前,乌龟壳都是非常潮湿的,久而久之,人们也发现了这个规律,所以每当看到乌龟的壳非常的湿润的时候,就预示着要有大雨来了,这个办法屡试屡胜。所以在人们的印象当中,乌龟这种现象就是灵异现象,用乌龟壳来是最合适不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