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地支今天是什么日子,今天地支是什么生肖
古时候的人把一天分为十二个时辰,是如何划分的?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里,有很多我们习以为常却又不甚了解的事物。比如,为何古人会把一天分成十二个时辰?我们的先祖们是如何在没有精确测量仪器的情况下,给生活加上了这些有效又奇妙的"标尺"的呢?
早在殷商时代,我们的先祖就有了明确的时间意识和时间观念。此时的时间观念,正反映着当时的人们对存在或世界统一性的理解。因为对世界的认识有限,殷商时期的人们在生活中大事小事都要占卜,非常依赖神明。
因而他们眼中的"时间",是一种依照神的旨意行事的"神话时间"。
而在"神话时间"之外,人们还通过劳作摸索出了另一套"历法时间"。历法是人们在生产实践之中为了适应农耕生活而规定下来的。很早之前,通过日升日落,古人已经有了关乎昨天、今天和明天的对"日子"的认识。
再加上农耕生活对气象的依赖性,人们便把每个"日子"纳入由自然季节变化决定的周期之中。"年",由此出现。
再之后,人们对于时间的认识越来越理智,"神话时间"逐渐让位于历法时间。"年"被人们使用帝王记年法、年号纪年法、干支记年法、十二生肖纪年法和星岁纪年法等进行划分。干支记年法即用十天干和十二地支互相搭配以纪年。若是单用地支,再加上十二兽,那便是我们熟悉的十二生肖纪年法。
而记录月份,古人们常用的是地支记月法(又名斗建记月法)、干支纪月法、十二律记月法、十二消息卦记月法、专称记月法等等。在这些记月法之中,天干地支依然承担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古人通过北斗星的斗柄的指向来分辨季节。所以十二地支指代十二个方位,对应北斗星的斗柄的指向。在地支的基础上加上十天干,便又有了干支纪月法。另外,十二律虽与十二地支无关,但因为与传统的五声七音有关,所以还是构成了十二个月的划分。
从年月可以发现,古人习惯将天干地支用于历法。所以在记日,乃至记时的时候,十天干和十二地支再次出现。以地支表示时辰,一天便能有十二个时辰。"子"开头,"子初"表示二十三点,"子正"表示二十四点,"丑初"表示一点,"丑正"表示两点,以此类推。若是在地支计时法的基础上加上天干,记时会变得有些复杂,但古人还是常用到。
此外,随着一些计时装置的发明,古人还发明了与十二地支法相配合的"刻计时法"。这"刻",正是来源于一种名为"漏刻"的计时工具。漏壶和漏壶中的刻箭组成了这种装置,还有淹箭漏、沉箭漏和浮箭漏等分类。使用时,比如淹箭漏,人们根据水面淹过箭杆的刻度记时。但是由于水存在表面张力,水会在箭杆周围形成一个略微凸起的附着面,会给读数带来不便。
有趣的是,最初的漏刻是把一昼夜分为一百等份。可是结合使用的地支记时却是以十二为一轮回。一百不是十二的整倍数,所以为了解决这种不便,人们先后提出一百二十刻、一百零八刻和九十六刻等方案。但因为人们早已习惯了一百刻,所以这些改革最终还是没有成功。
直到明代末年西方天文学传入中国,九十六刻才借着这股"西风"取代了更传统的一百刻。
另外,我们熟悉的"日出"、"食时"、"黄昏"、"夜半"、"鸡鸣"等说法,其实是"时段记时法"。这种计时法和地支计时法类似,只不过是把"子初"和"子正"糅合在一起称作了"夜半",以此类推。
而且"夜半"就是深夜,"食时"就是吃早餐的时候,"日入"就是太阳落山的时候,这种记时更形象,也更适合写入文学作品。在大量人们耳熟能详的作品的推动下,不再使用古代记时方法的我们还是非常熟悉时段计时法,这大抵就是语言的魅力了。
其实如今全世界通用的"小时",在中国和我们传统的记时也有关系。当西方的钟表传入中国后,有人为了区分西方的记时和中国的时辰,便把时辰叫做"大时",把西方的一个钟点叫做"小时"。后来这种说法伴随钟表的普及而传播,"大时"消失,"小时"成为了我们的日常。
作为一个文化底蕴深厚的国家,我们的日常生活其实藏着太多有趣的故事。对生活多保留一丝好奇,你也许会发现生活原来可以如此有趣。
什么是辰时、辰日?
1.辰时:
指的是七时至九时,别称食时。
2.辰日:
辰日并不是一个特定的日子,每隔12天就会出现一个辰日。
相关介绍:
辰时和辰日出自中国农历的纪日法。中国古时把一天划分为十二个时辰,每个时辰相等於现在的两小时。相传古人根据中国十二生肖中的动物的出没时间来命名各个时辰。
扩展资料
相关背景:
辰时即食时,又名早时等。古人“朝食”之时也就是吃早饭时间,(上午 7 时正至上午 9 时正)。古人根据中国十二生肖中的动物的出没时间来命名各个时辰。十二时辰制。西周时就已使用。
中国农历日子的天干地支是60天一个循环;时间(时辰)也是按60个时辰一个循环,两个小时为一个时辰,如子时是从23点起至凌晨1点止,一天刚好十二个时辰,假如今天的子时是甲子,明天则是丙子,后天则是戊子,五天则刚好是六十个时辰,六十甲子循环一周,然后又从甲子开始,周而复始。
农历的月份也是按六十甲子循环的,一年十二个月,子月为农历十一月,丑月为农历十二月,寅月为农历正月,以此类推。假如今年十一月是甲子月,那明年的十一月就是丙子月,以此类推,周而复始。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辰时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辰日
我们怎样记录时间,中国古代怎样记录时间,古今怎样记录时间?
古代有沙漏、日晷古时候的人把一天分为十二个时辰,是如何划分的?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里,有很多我们习以为常却又不甚了解的事物。比如,为何古人会把一天分成十二个时辰?我们的先祖们是如何在没有精确测量仪器的情况下,给生活加上了这些有效又奇妙的"标尺"的呢?早在殷商时代,我们的先祖就有了明确的时间意识和时间观念。此时的时间观念,正反映着当时的人们对存在或世界统一性的理解。因为对世界的认识有限,殷商时期的人们在生活中大事小事都要占卜,非常依赖神明。因而他们眼中的"时间",是一种依照神的旨意行事的"神话时间"。而在"神话时间"之外,人们还通过劳作摸索出了另一套"历法时间"。历法是人们在生产实践之中为了适应农耕生活而规定下来的。很早之前,通过日升日落,古人已经有了关乎昨天、今天和明天的对"日子"的认识。再加上农耕生活对气象的依赖性,人们便把每个"日子"纳入由自然季节变化决定的周期之中。"年",由此出现。再之后,人们对于时间的认识越来越理智,"神话时间"逐渐让位于历法时间。"年"被人们使用帝王记年法、年号纪年法、干支记年法、十二生肖纪年法和星岁纪年法等进行划分。干支记年法即用十天干和十二地支互相搭配以纪年。若是单用地支,再加上十二兽,那便是我们熟悉的十二生肖纪年法。而记录月份,古人们常用的是地支记月法(又名斗建记月法)、干支纪月法、十二律记月法、十二消息卦记月法、专称记月法等等。在这些记月法之中,天干地支依然承担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古人通过北斗星的斗柄的指向来分辨季节。所以十二地支指代十二个方位,对应北斗星的斗柄的指向。在地支的基础上加上十天干,便又有了干支纪月法。另外,十二律虽与十二地支无关,但因为与传统的五声七音有关,所以还是构成了十二个月的划分。从年月可以发现,古人习惯将天干地支用于历法。所以在记日,乃至记时的时候,十天干和十二地支再次出现。以地支表示时辰,一天便能有十二个时辰。"子"开头,"子初"表示二十三点,"子正"表示二十四点,"丑初"表示一点,"丑正"表示两点,以此类推。若是在地支计时法的基础上加上天干,记时会变得有些复杂,但古人还是常用到。此外,随着一些计时装置的发明,古人还发明了与十二地支法相配合的"刻计时法"。这"刻",正是来源于一种名为"漏刻"的计时工具。漏壶和漏壶中的刻箭组成了这种装置,还有淹箭漏、沉箭漏和浮箭漏等分类。使用时,比如淹箭漏,人们根据水面淹过箭杆的刻度记时。但是由于水存在表面张力,水会在箭杆周围形成一个略微凸起的附着面,会给读数带来不便。有趣的是,最初的漏刻是把一昼夜分为一百等份。可是结合使用的地支记时却是以十二为一轮回。一百不是十二的整倍数,所以为了解决这种不便,人们先后提出一百二十刻、一百零八刻和九十六刻等方案。但因为人们早已习惯了一百刻,所以这些改革最终还是没有成功。直到明代末年西方天文学传入中国,九十六刻才借着这股"西风"取代了更传统的一百刻。另外,我们熟悉的"日出"、"食时"、"黄昏"、"夜半"、"鸡鸣"等说法,其实是"时段记时法"。这种计时法和地支计时法类似,只不过是把"子初"和"子正"糅合在一起称作了"夜半",以此类推。而且"夜半"就是深夜,"食时"就是吃早餐的时候,"日入"就是太阳落山的时候,这种记时更形象,也更适合写入文学作品。在大量人们耳熟能详的作品的推动下,不再使用古代记时方法的我们还是非常熟悉时段计时法,这大抵就是语言的魅力了。其实如今全世界通用的"小时",在中国和我们传统的记时也有关系。当西方的钟表传入中国后,有人为了区分西方的记时和中国的时辰,便把时辰叫做"大时",把西方的一个钟点叫做"小时"。后来这种说法伴随钟表的普及而传播,"大时"消失,"小时"成为了我们的日常。作为一个文化底蕴深厚的国家,我们的日常生活其实藏着太多有趣的故事。对生活多保留一丝好奇,你也许会发现生活原来可以如此有趣。2023 年是庚寅年吗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当中,经常会遇到天干地支一些应用及谚语,如六十年一甲子,花甲之年等;如2023 年为庚子年,顺推2023 年则为辛丑年,2023年为壬寅年,这些都是我们日常生活密切接触的,也是有规律可循的。再如我们见到一个女孩30岁左右,当知道其生肖属马后,我们则可以断定其为1990年庚午年出生。下面就简要介绍一下天干地支与纪时的一些小知识。 一、什么是天干地支 天干地支黄帝时候的大挠氏所创,还有一说是伏羲氏所创,但目前没有明确的定论。整体来说,我们的祖先很早以前就创造并应用了天干地支,并逐渐完善,对后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天干地支顾名思义为“天干”和“地支”合称,天干和地支相当于树干和树叶,相互依存,古人以天为主,以地为从,“天”和“干”互联为天干,“地”和“支”互联为地支,组合起来就是天干地支。天干包括: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共十个字,总称“十天干”;地支包括: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共十二个字,总称“十二地支”。 二、天干地支纪时 在我国的历史上,曾长期用天干地支来纪年、月、日、时。古人用十天干依次相配,得到六十个组合,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六十年为一个甲子。具体组合过程如下: 天干:1.甲 2.乙 3.丙 4.丁 5.戊 6.己 7.庚 8.辛 9.壬 10.癸 地支:1子 2.丑 3.寅 4.卯 5.辰 6.巳 7.午 8.未 9.申 10.酉 11.戌 12.亥 将上面的天干地支依次两两组合,如“1.甲”与“1.子”形成一个组合“甲子”,“2.乙”与“ 2.丑”形成一个组合“乙丑”,依次类推,“10.癸”与“10.酉”形成一个组合“癸酉”。因天干为十个,地支为十二个,则会出现天干组合到 “10.癸”后,地支还剩下两个:11.戌和12.亥,这时天干又回到“1.甲”与“11.戌”形成一个组合“甲戌”以此类推,组成六十个组合后又形成一个相同的往复组合;纪时就是运用六十个组合进行往复运用。六十个组合如下:天干纪年:天干地支一直用于中国纪年,据考证在汉武帝以前用天干地支纪年,汉武帝到清末运用皇帝年号加干支纪年。初期运用诞生时间来纪年,兼使用公元纪年,以后广泛采用公元纪年。干支纪年对研究我国历史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如《兰亭集序》中提到: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其中“岁在癸丑”,则为癸丑年,我们则可以根据其皇帝年号加天干地支的纪年推断其具体公元纪年年份。 如何将公元纪年与干支纪年进行转换,不同的资料算法有所差异,其本质是一致的,这里介绍一种推算方法。先给天干地支编号,以4开头进行顺排: 天干:4.甲 5.乙 6.丙 7.丁 8.戊 9.己 10.庚 1.辛 2.壬 3.癸 地支:4.子 5.丑 6.寅 7.卯 8.辰 9.巳 10.午 11.未 12.申 1.酉 2.戌 3.亥 以公元纪年的尾数找出对应数的天干,如2023 年尾数为0,对应天干为庚,再将公元纪年数除以12,用除不尽的余数查找对应数的地支,如2023 /12=168余4,则4对应的地支为“子”,组合起来2023 年的天干地支纪年为“庚子”,则2023 年为庚子年。 天干纪月:表示月份一般有两种办法,一是只用地支表示,一种是天干加地支表示,地支是固定不变的,正月为寅月,二月为卯月,三月为辰月,四月为巳月,五月为午月、六月为未月,七月为申月,八月为酉月,九月戌月,十月为亥月,十一月为子月,十二月为亥月;如果要加上天干表示月份,则需要根据年份天干的不同在月份上加上相应的天干。因每年有12个月,及一年需要用12组天干地支,总共60组天干地支可以用五年,则纪月五年一循环。根据前人总结,有歌决表示:甲己起丙寅,乙庚起戊寅,丙辛起庚寅,丁壬起壬寅,戊癸起甲寅。以2023 年为例,2023 年为庚寅年,查找上面的口诀,“乙庚起戊寅”含有庚,则运用“乙庚起戊寅”口诀,则2023 年正月为戊寅月,类推二月为己卯月,三月为庚寅月……,再如2023 年为辛丑年,运用口诀“丙辛起庚寅”,则正月为庚寅月。需注意的是天干地支表示的月份是以节气划分的,而不是以初一到三十为一个月,如寅月为立春至惊蛰。 天干纪日:同样六十甲子也用来循环记日,相传是以黄帝开国那一天的甲子日为第一日,按序第二日为乙丑日,第三日为丙寅……,如此循环不绝使用,每六十天用完“一周甲子”,日干支从黄帝时代一直循环使用到今天,已历数千年。由于每月之日数有差异,所以记日的干支无法用简易的公式求出,最好的办法就是查万历年,然后知晓其干支。 天干纪时:同理,六十甲子同样循环用于纪时,每天十二个时辰固定不变(子时为23.00-00.59,丑时为1.00-2.59以此类推,每两个小时为一个时辰),每五天用完一轮甲子。时辰是在当日的天干上加以总结而来,有歌诀表示:甲乙还加甲,乙庚丙作初,丙辛从戊土,丁壬庚子宿,戊癸何方觅,壬子是真途。 如我们想知道甲子日的3.00-4.59的天干,甲子日运用歌诀里面的“甲已还加甲”,意思是天干为甲或己的日子,以甲子时起推时辰,甲子日的时辰天干地支排列为甲子、乙丑、丙寅、丁卯……,可推出甲子日3.00-4.59为丁卯时。 三、总结 天干地支是我国的文化瑰宝,已深入渗透到各行各业及我们的日常生活当中,我们从出生那一刻就与天干地支紧密 在一起,我们出生时年月日时共同组成了4组天干地支,共八个字,俗称八字,八个字变幻莫测,甚至可以推演出人生百态。 /反馈
生辰八字该怎么算啊?
(1)我们想要算自己的生辰八字,首先要明白什么是天干支历。干支历就是用天干地支来表示年、月、日、时,而干支又有阴阳之分。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阳干:甲、丙、戊、庚、壬。阴干:乙、丁、己、辛、癸。阳支:子、寅、辰、午、申、戌。阴支:丑、卯、巳、未、酉、亥。(2)一个天干和一个地支相配,排列起来,天干在前,地支在后,天干由甲起,地支由子起,阳干配阳支,阴干配阴支,共有六十个组合。古人就用这60个组合循环起来纪年,纪月,纪日,纪时。年、月、日、时,被称为四柱,每柱两个字,各用一天干加一地支表示,一共八个字,所以八字就是这么来的。在知道了什么是八字是什么之后,我们就可以计算自己的生辰八字了。我们在前面了解到,八字就是干支历中的年、月、日、时四柱,那么此时只要找到自己生日所对应的干支历年、月、日、时就好了。1、八字排年柱推算即人出生的年份用干支历表示,干支历用干支60个组合依次纪年,一年一个组合,干支纪年,一个周期的第一年为甲子,第二年为乙丑,依次类推,60年一个轮回,在计算八字的时候要格外注意每一个新年开始于每一年中的立春,而不是以正月初一。2、八字排月柱推算干支历以二十四节气来划分出一年中的12个月份,每个月含有两个节气。以立春节气作为一年的第一个月份即寅月的开始,于是每一个节加一个气就是一个月,每个节可代表上半月(约15天),每个气可代表下半月,这样每个月就包含了两个节气。不需设置闰月,干支纪月除十二支固定外,十干是依次排列的。于是,从甲子到癸亥,60组各不相同的干支循环更替,每5年一个周期,纪月的该组干支可称为月柱。人们根据干支年、月柱的出现规律就能算出当年的月干。3、八字排日柱推算一个昼夜是一天,用60个组合来依次纪日,比如今天是甲子日,明天就是乙丑日,60天一个循环,新的一天从正子午开始。中国的干支纪日,是春秋鲁隐公三年(公元前720年)开始的,距今已经有2700多年了,排日柱查询万年历就好。4、八字排时柱推算由日天干推时干支,如果日干为甲或己,当日子时的干支为甲子;如果日干为乙或庚,当日子时的干支为丙子;如果日干为丙或辛,当日子时的干支为戊子;如果日干为丁或壬,当日子时的干支为庚子;如果日干为戊或癸,当日子时的干支为壬子。时子时:23~1点丑时:1~3点寅时:3~5点卯时:5~7点辰时:7~9点巳时:9~11点午时:11~13点未时:13~15点申时:15~17点酉时:17~19点戌时:19~21点亥时:21~23点口诀:甲己还加甲,乙庚丙作初,丙辛从戊起,丁壬庚子居,戊癸何方发,壬子是真途。在知道了自己的生日所对应的干支力历的年、月、日、时之后,自己的生辰八字也就算出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