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子历法的月日如何计算,如何用甲子推算年月日时
一个甲子年是怎么排的,12个甲子怎么推算
一个甲子年是怎么排的
写个晦涩难懂的东西,六十甲子。
学习中国传统文化,有一个东西绕不过去,就是六十甲子,六十甲子和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五术山医命卜都 紧密、
别看六十甲子只有120个字,记忆起来真的挺痛苦的。
单纯靠背,真的很折磨人,什么甲子乙丑丙寅丁卯,为何一会儿又成了甲戌乙亥丙子丁丑了呢?
每个字和每个字都不挨着。
六十甲子最开始是古人匹配天干地支进行计年计月计日的一种。
天干是十个: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地支十二个: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这二十二个字单纯记忆很好记,比如天干,过去老先生讲演义,截教一出来摆阵,阵型必然是这样的:
东方甲乙木,南方丙丁火,庚辛金,北方壬癸水,戊己土。
这种东西不用太记忆,只要听过一点评书都能记住。
十二地支也很好记,有口诀。
有个叫王力宏的创造了一首可唱可念的口诀歌,用来记忆十二地支倍好用,歌诀是这样的:
子鼠 丑牛 寅虎 卯兔,辰龙 巳蛇 午马 未羊 ,申猴 酉鸡 戌狗 亥猪
这就是十二个生肖。
我每次看到这十二个字,脑子中回想的都是电音唱腔。
有个相声演员叫岳云鹏,他在一档节目中推算嘉宾属什么,就是靠着这首歌诀,这首歌诀如果唱出来效果更好。
天干地支是怎么来的呢?
黄帝战蚩尤,蚩尤死后百里,血液到处流动不凝固,人们很惶恐,黄帝于是沐浴,祷告天地,上天降下十天干十二地支组成方圆大阵,镇住了流动的血液。
皇帝命大挠氏将十天干十二地支配成了六十甲子,方便人们计日,指导天下臣民从事生产活动。
天干地支最初是模拟的是世间生物从生到死的状态:
甲:草木初生。
乙:枝叶。
丙:太阳光很足。
丁:草木壮实,人成年了。
戊:。
己:作物长得很高大,
庚:更的意思,秋天收获了,更等来年。
辛:作物入仓库,有了粮食的味道。
壬:妊的意思,阳气潜伏地下,万物怀妊。
癸:收,萌芽 的意思。
十二地支也是相同的意思:
子:草木种子在土中吸收水分。
丑:草木的种子在土中萌芽。
寅:草木的种子破土而出。
卯:日照充足,万物欣欣向荣。
辰:万物快速生长。
巳:作物生长的很,就像夏天的草木一样。
午:作物高大丰满。
未:作物开始有了果实的味道。
申:万物已经长成了。
酉:作物长成,到了收割的时候了。
戌:草木凋零。
亥:天地冰封,寒冷到了极点。
天干地支原本就是为了指导生产的,后来被赋予了各种意义。
最简单的比如计日。
原本天干是用来计日地支用来计月的,但是每月有三十天,天干计日的弊端是每月都有三个天干重复。
比如有人约白袍同学去打猎,说好甲日上山,但是由于没说清是这个月的之一个甲日第二个甲日还是第三个甲日,白袍第三个甲日去山上,发现伙伴被老虎咬死了,白袍同学痛心疾首,如果你跟我说清楚是之一个甲日来,咱俩这会儿没准都穿上虎皮裙了。
所以人们想了把天干地支搭配起来计日的。
天干十个,地支十二个,天干地支搭配起来,最小的公倍数是六十。
于是有了六十甲子。
因为有了六十组不重复的序号,可以用两个月每天都不重复。
这样计日的好处是,在古代如果有人约白袍去打猎,可以直接说咱庚申日去山上打猎啊,白袍就可以准确的是哪一天。
后来古人编纂历法,六十甲子被应用于计年计月计日甚至计时。
六十甲子虽然只有二十二个字,但是记忆起来真的没那么愉快,绕的人头晕脑胀。
但是中国传统很多学问,偏偏又绕不过这二十二个字。
比如传统数术中查空亡,就必须熟悉六十甲子,才能很快找到那个空了那个亡了。
比如,有人说自己命里缺金,就是看这人出生时候年月日时的天干地支的五行属性,然后知道他是缺啥。
大街上那些收三百五百的起名馆,往往会根据人命里缺的东西,给起个带这种五行属性的名字。
比如我们看有些叫啥鑫的,很可能就是命里缺金,白袍同学认识一个人,因为缺金直接给自己起了个金行的名字,满满都是金。
白袍同学开玩笑说,你这名字也不太好,金行里都是别人的金子,你拿不到啊。
有人问,记忆六十甲子有规律吗?
其实也有。
只要你熟悉天干地支,对这二十二个字倒背如流,那么六十甲子不记也能应用。
六十甲子起源于甲,有个很著名的数术叫奇门遁甲。
就是找寻隐起来的这个甲。
六十甲子以甲开头,六个甲是一个循环,每个循环叫一旬,只要找到这一旬的中的甲,其支顺排就可以了。
六甲是哪六个呢:甲子,甲戌,甲申,甲午,甲辰,甲寅。
从子开始接一位为一旬的旬首。
当然你也可以从寅开始到子算是逆排六十甲子。
记住旬首,六十甲子就能应用了。
当然还有一个高大上的记忆办法,就是背六十甲子纳音歌,歌诀不长,三十句每句七个字,二百一十个字记住六十甲子还能记住纳音属性,这是的好生意。
背会了这个歌诀,你可以冒充,时不时的来一句:甲子乙丑海中金,顿显高大上让别人对你的敬仰如同滔滔江水连绵不绝。
六十甲子的歌诀是这样的:
甲子乙丑海中金,丙寅丁卯炉中火。
戊辰己巳大林木,庚午辛未路旁土。
壬申癸酉剑锋金,甲戌乙亥山头火。
丙子丁丑涧下水,戊寅己卯城头土。
庚辰辛巳白蜡金,壬午癸未杨柳木。
甲申乙酉井泉水,丙戌丁亥屋上土。
戊子己丑霹雳火,庚寅辛卯松柏木。
壬辰癸巳长流水,甲午乙未沙中金。
丙申丁酉山下火,戊戌己亥平地木。
庚子辛丑壁上土,壬寅癸卯金泊金。
甲辰乙巳覆灯火,丙午丁未天河水。
戊申己酉大驿土,庚戌辛亥钗钏金。
壬子癸丑桑柘木,甲寅乙卯大溪水。
丙辰丁巳沙中土,戊午己未天上火。
庚申辛酉石榴木,壬戌癸亥大海水。
文:薛白袍
以上就是与一个甲子年是怎么排的相关内容,是关于六十甲子的分享。看完12个甲子怎么推算后,希望这对大家有所帮助!
如何推算年月日时干支
最新快速推算年月日时干支法一、快速推算年柱干支法天干:1(甲);2(乙);3(丙); 4(丁);5(戊);6(己);7(庚);8(辛); 9(壬);10(癸)地支:按1(子);2(丑);3(寅);4(卯); 5(辰);6(巳);7(午);8(未);9(申);10(酉);11(戌);12(亥)推算天干:公元后任何年代:公元年末位数-3=年干,负数则加10公元前任何年代:公元年末位数+8=年干(公式揭密:因为公元3年为癸亥年,而天干又是逢10一循环。公元4年天干是甲,而4-3=1。由于没有公元0年,所以公元前的天干为末位数-3+1,再+10转为正数)推算地支:公元后任何年代:(公元年数-3)÷12,得余数0-11为年支,负数则加12,0视作12公元前任何年代:(公元年数-2)÷12,余数-11-0为年支,加12转为正数,0视作12(公式揭密:类似前述)另:⒈公元年末二位数+9=年支(适用于1800—1899 年);⒉公元年末二位数+1=年支(适用于1900—1999 年);⒊公元年末二位数+5=年支(适用于2000—2099 年);说明:注:年干支是以立春为界,而不是以春节为界的。如1964年阳历2月4日的阴历为十二月二十一,仍为癸卯年;但1964年阳历2月5日的阴历虽为十二月二十二,而此日已立春,宜做甲辰年。例一:求公元前7的年柱干支:年干=-7+8=1,即甲;年支=(-7-2)÷12=-9,加12转为正数3,即寅。故公元前7年是甲寅年。例二:求2000年的年柱干支 :年干=末位数0-3=-3,加10=7,即庚。 年支=00+5=5,即辰。 故2000年是庚辰年。例三:求1999年的年柱干支 :年干=末位数9-3=6,即己;年支=末二位数99+1=100减去8个12后余4,即卯。故1999年是己卯年。注:我们所说的某个阳历年份对应的阴历干支,是该年大部分时间与其对应,而不是完全重合的。二、快速推算月柱干支法1.推算天干:年干x2+月数=月干,超过10则减去10的倍数到0-9,0视作10)(公式揭密:由于甲子年的正月是丙寅月,即甲1对应丙3,推算下去,乙丑年的正月是戊寅,即乙2对应戊5,再下去是丙3对应庚7,正好每年正月的天干为年干x2+1)2. 推算地支:阴历月支是固定不变的,自商代历法开始,将每年的第一个月的地支定为寅,称为“正月建寅”,以后各月按地支顺序类推。正月天干的计算方法为:若:遇上甲或己的年,正月是丙寅;遇上乙或庚之年,正月为戊寅;遇上丙或辛之年,正月为庚寅;遇上丁或壬之年,正月为壬寅;遇上戊或癸之年,正月为甲寅。依照正月之干支,其余月份按干支推算即可。正月为寅(从立春当天到惊蛰前一天), 二月为卯(从惊蛰当天到清明前一天),三月为辰(从清明当天到立夏前一天), 四月为巳(从立夏当天到芒种前一天),五月为午(从芒种当天到小暑前一天), 六月为未(从小暑当天到立秋前一天),七月为申(从立秋当天到白露前一天), 八月为酉(从白露当天到寒露前一天),九月为戌(从寒露当天到立冬前一天), 十月为亥(从立冬当天到大雪前一天),十一月为子(从大雪当天到小寒前一天),十二月为丑(从小寒当天到立春前一天)。注意:月干支是以节令为准,不是以农历每月初一为分界线,交节前为上个月的节令,交节后为下个月的节令。所以我们所说的某个阴历年份对应的干支,是该月大部分时间与其对应,而不是完全重合的。例一:2008年阳历2月3日的月柱干支:此日阴历为十二月二十七,且还未立春,年干支应算做2007年的干支丁亥 。年干丁4x2+月数12=20,再减10=10,即癸;此日还未立春,地支为丑;故2008年阳历2月3日(阴历十二月二十七)的月柱干支为癸丑。例二:2008年阳历2月4日的月柱干支:此日阴历虽为十二月二十八,但正好立春,年干支应做2008年的戊子,月数应为1,而不是12。年干戊5x2+月数1=11,再减去10=1,即甲;地支为寅;故2008年阳历2月4日(阴历十二月二十八)的月柱干支为甲寅。三、快速推算日柱干支法公元2000年元旦是戊午日,欲求任何一天的日干支,皆可以此天为参考。即计算出欲求当天与2000年元旦相距总天数,假设相距总天数为A。则公元2000后某天的日干支求算方法如下:(A-5)÷10,取余数0-9即为日干;(A-5)÷12,取余数0-11即为日支。
每月每日的甲子怎麼算
甲子日的推算是非常非常复杂的,如果只是为了知道某日是甲子,查万年历就非常非常简单的!如果你是研究研究的,也真是有兴趣的话,可看下文《公元后日期甲子纪日的推算方法》:如何用天干地支计算年月日时?
中国古代的一种纪年法.即以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为十干,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为十二支,把干、支顺序配合.如甲子、乙丑等,经过六十年又回到甲子.周而复始,循环不已.我国农历现仍沿用干支纪年. 干支纪年萌芽于西汉,始行于王莽,通行于东汉后期.汉章帝元和二年(公元85年),朝廷下令在全国推行干支纪年.有人认为中国在汉武帝以前用干支纪年.可是,这就是太岁纪年,用太岁所在纪年,干支表示十二辰(把黄道附一周天分为十二等分).木星11.862年绕天一周,所以太岁约86年多走过一辰,这叫做“超辰”.在颛顼历上,西汉武帝太初元年(前104年)是太岁在丙子,太初历用超辰法改变为丁丑.汉成帝末年,由刘歆重新编订的三统历又把太初元年改变为丙子,把太始二年(前95年)从乙酉改变为丙戌.还东汉的历学者没用超辰法.所以太岁纪年和干支纪年从太始二年表面一样.但是用天干和地支搭配纪年的表现方式相传自黄帝时期就开始了,在殷墟商代考古发现过六十甲子表的残片. 1.干和支的含义:干支是天干,地支的合称. 干指天干,共有10个符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甲 乙 丙 丁 戊 己 庚 辛 壬 癸 支指地支,共有12个符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子 丑 寅 卯 辰 巳 午 未 申 酉 戌 亥 2.干和支组合后用于纪年.即:将十天干和十二地支按顺序搭配组合成干支,用于纪年.按此排法,当天干10个符号排了六轮与地支12个符号排了五轮以后,可构成60干支.续排下去又将恢复原状,周而复始,即如民间所说“六十年转甲子”. [编辑本段]六十年甲子(干支表) 1 2 3 4 5 6 7 8 9 10 甲子 乙丑 丙寅 丁卯 戊辰 己巳 庚午 辛未 壬申 癸酉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甲戌 乙亥 丙子 丁丑 戊寅 己卯 庚辰 辛巳 壬午 癸未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甲申 乙酉 丙戌 丁亥 戊子 己丑 庚寅 辛卯 壬辰 癸巳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甲午 乙未 丙申 丁酉 戊戌 己亥 庚子 辛丑 壬寅 癸卯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甲辰 乙巳 丙午 丁未 戊申 己酉 庚戌 辛亥 壬子 癸丑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甲寅 乙卯 丙辰 丁巳 戊午 己未 庚申 辛酉 壬戌 癸亥 [编辑本段]结合实际了解“十二地支” 1.用十二种动物分别与十二地支相配成为“十二生肖年”.(见下图)如凡是含有“子”的干支年,就是“鼠年”,这一年里出生的人都是属“鼠”;凡是含有“丑”的干支年就是“牛年”,这一年进而出生的人都是属“牛”.以此类推.(如下表) 十二生肖年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子鼠 丑牛 寅虎 卯兔 辰龙 巳蛇 午马 未羊 申猴 酉鸡 戌狗 亥猪 2. 以十二地支来表示十二时辰. 一日有二十四小时,而我国传统则以十二个时辰来表示,即一时辰是二小时.(如下表) 二十四小时和十二时辰对照表 子 丑 寅 卯 辰 巳 23-01:01-03:03-05 :05-07:07-09:09-11 午 未 申 酉 戌 亥 11-13:13-15:15-17:17-19:19-21:21-23 [编辑本段]公元纪年和干支纪年的转换 1.天干的确认 天干按公元纪年末尾数字确认. 公元前 : 0为辛,1为庚,2为己,3为戊,4为丁,5为丙,6为乙,7为甲,8为癸,9为壬. 公元后: 0为庚,1为辛,2为壬,3为癸,4为甲,5为乙,6为丙,7为丁,8为戊,9为己. 2.地支的推算 地支可分为奇数组和偶数组.(公元后奇数公元纪年配偶数组,偶数公元纪年配奇数组.公元前则相反.) 奇数组: 偶数组: 1 2 3 4 5 6 1 2 3 4 5 6 子 寅 辰 午 申 戌 丑 卯 巳 未 酉 亥 计算地支时,用6去除公元纪年去掉末尾数的数字(如:2009年则用6除2009).除以6所得的余数就可得出地支. 但是,由于末尾数字的差异,所得地支也就不同.如此可得出: 公元前: 末位数字是0,1的,余0为第5个,余1为第6个,余2为第1个,余3为第2个,余4为第3个,余5为第4个. 末位数字是2,3的,余0为第4个,余1为第5个,余2为第6个,余3为第1个,余4为第2个,余5为第3个. 末位数字是4,5的,余0为第3个,余1为第4个,余2为第5个,余3为第6个,余4为第1个,余5为第2个. 末位数字是6,7的,余0为第2个,余1为第3个,余2为第4个,余3为第5个,余4为第6个,余5为第1个. 末位数字是8,9的,余0为第1个,余1为第2个,余2为第3个,余3为第4个,余4为第5个,余5为第6个. 公元后: 末位数字是0,1的,余0为第5个,余1为第4个,余2为第3个,余3为第2个,余4为第1个,余5为第6个. 末位数字是2,3的,余0为第6个,余1为第5个,余2为第4个,余3为第3个,余4为第2个,余5为第1个. 末位数字是4,5的,余0为第1个,余1为第6个,余2为第5个,余3为第4个,余4为第3个,余5为第2个. 末位数字是6,7的,余0为第2个,余1为第1个,余2为第6个,余3为第5个,余4为第4个,余5为第3个. 末位数字是8,9的,余0为第3个,余1为第2个,余2为第1个,余3为第6个,余4为第5个,余5为第4个. 口诀:公元后:05-26-41-62-83,意为末位数字0或1的余0为第5个,末位数字2或3的余0为第6个,末位数字4或5的余0为第1个,末位数字6或7的余0为第2个,末位数字8或9的余0为第3个. 公元前:05-24-43-62-81,意思如上. 如此就可以推算出年份. 比如公元后2009年,天干9为己,再用200÷6=33……2,公元后末尾为9又余2的是第一个,偶数组第一个是丑,算出地支.组合起来为己丑年. 答案:2009年为己丑年. [编辑本段]速查干支农历纪月法 自商代历法开始,将每年的第一个月的地支定为寅,称为“正月建寅”,以后各月按地支顺序类推.正月天干的计算方法为:若遇甲或己的年份 ,正月是丙寅;遇上乙或庚之年,正月为戊寅;遇上丙或辛之年,正月为庚寅;遇上丁或壬之年,正月为壬寅;遇上戊或癸之年,正月为甲寅.依照正月之干支,其余月份按干支推算即可. 例如:2006年为丙戌年,其正月为庚寅,二月为辛卯,三月为壬辰,余类推. [编辑本段]速查干支纪日法 从已知日期计算干支纪日的公式为: G = 4C + [C / 4] + 5y + [y / 4] + [3 * (M + 1) / 5] + d - 3 Z = 8C + [C / 4] + 5y + [y / 4] + [3 * (M + 1) / 5] + d + 7 + i 其中 C 是世纪数减一,y 是年份后两位,M 是月份,d 是日数.1月和2月按上一年的13月和14月来算.奇数月i=0,偶数月i=6.G 除以10的余数是天干,Z 除以12的余数是地支. 计算时带[ ]的数表示取整. 例如:查2006年4月1日的干支日. 将数值代入计算公式. G =4*20 + [20 / 4] + 5*06 + [06 / 4] + [3 * (4 + 1) / 5] + 1 - 3 =117 除以10 余数为 7 ,天干的第7位是‘庚’. Z =8*20 + [20 / 4] + 5*06 + [06 / 4] + [3 * (4 + 1) / 5] + 1 + 7 + 6 =213 除以12 余数为 9 ,地支的第9位是‘申’. 答案是:2006年4月1日的干支日是庚申日. 比较简单的公元纪年法及公元前纪年法 甲子 乙丑 丙寅 丁卯 戊辰 己巳 庚午 辛未 壬申 癸酉 甲戌 乙亥 丙子 丁丑 戊寅 己卯 庚辰 辛巳 壬午 癸未 甲申 乙酉 丙戌 丁亥 戊子 己丑 庚寅 辛卯 壬辰 癸巳 甲午 乙未 丙申 丁酉 戊戌 己亥 庚子 辛丑 壬寅 癸卯 甲辰 乙巳 丙午 丁未 戊申 己酉 庚戌 辛亥 壬子 癸丑 甲寅 乙卯 丙辰 丁巳 戊午 己未 庚申 辛酉 壬戌 癸亥 时辰 所指时间 天干 地支 子时 夜半 23-1 鼠 甲4 子4 丑时 鸡鸣 1-3 牛 乙5 丑5 寅时 昧旦 3-5 虎 丙6 寅6 卯时 日出 5-7 兔 丁7 卯7 辰时 食时 7-9 龙 戊8 辰8 巳时 隅时 9-11 蛇 己9 巳9 午时 日中 11-13 马 庚0 午10 未时 日昳 13-15 羊 辛1 未11 申时 晡时 15-17 猴 壬2 申12 酉时 日入 17-19 鸡 癸3 酉1 戌时 黄昏 19-21 狗 戌2 亥 人定 21-23 猪 亥3 公元干支纪年法: 如:2000年(庚辰) 2000 红色部分为天干 即 :庚0 地支:用2000除以12等于166余8 即:辰8 公元前纪年法: 如:公元前781年(庚申) 781 天干:11-1=10 即:庚0 地支:781除以12等于65余1 13-1=12 即:申12 公元前314年(丁未) 天干:11-4=7 即:丁7 地支:314除以12等于26余2 即:13-2=11 即:未11 公元前57年(甲子) 天干:11-7=4 (甲) 地支:57除以12等于4余9 13-9=4 (子) 公元前1年(庚申) 天干:11-1=10 (庚) 地支:13-1=12 (申)甲子历法的甲子历法简介
甲子历法,也简称为甲子历;又称干支历法、干支历。是以六十干支记年月日时的一种方法,是历法的一种,也是属于中国所特有的历法。由这种时间记录法而产生的历法,谓之干支历法。分为干支记年、干支记月、干支记日、干支记时。由于60干支以“甲子”为首,所以称为甲子历法。
年、月、日、时在古代都是怎么算的?
古代十二时辰【子时】夜半,又名子夜、中夜:十二时辰的第一个时辰。(北京时间23时至01时)。【丑时】鸡鸣,又名荒鸡:十二时辰的第二个时辰。(北京时间01时至03时)。【寅时】平旦,又称黎明、早晨、日旦等:时是夜与日的交替之际。(北京时间03时至05时)。【卯时】日出,又名日始、破晓、旭日等:指太阳刚刚露脸,冉冉初升的那段时间。(北京时间05时至07时)。【辰时】食时,又名早食等:古人“朝食”之时也就是吃早饭时间,(北京时间07时至09时)。【巳时】隅中,又名日禺等:临近中午的时候称为隅中。(北京时间09 时至11时)。【午时】日中,又名日正、中午等:(北京时间11时至13时)。【未时】日昳,又名日跌、日央等:太阳偏西为日跌。(北京时间13时至15时)。【申时】哺时,又名日铺、夕食等:(北京时间15食至17时)。【酉时】日入,又名日落、日沉、傍晚:意为太阳落山的时候。(北京时间17是至19时)。【戌时】黄昏,又名日夕、日暮、日晚等:此时太阳已经落山,天将黑未黑。天地昏黄,万物朦胧,故称黄昏。(北京时间19时至21时)。【亥时】人定,又名定昏等:此时夜色已深,人们也已经停止活动,安歇睡眠了。人定也就是人静。(北京时间21时至23时)。更,是古代人夜间用来计时的单位。 一夜分为五更,每更约等于一个时辰.昼夜时辰地球自转一周为一昼夜,称为“太阳日”,昼夜的形成即由此。其向阳之地面为昼,背阳地面则为夜。春分以后,日照北半球渐多,因此北半球夜短昼长,南半球则相反;秋分以后,日照南半球渐多,故北半球昼短夜长,南半球乃相反。昼夜的划分方法中国传统以十二个时辰来计算昼夜,以子,丑,寅,卯,辰,巳,午,申,酉,戌,亥十二地支来表示,每时辰分为八刻,又区分为上四刻,下四刻。这样,每个时辰相当于现代的两个小时,如巳时相当于9时到11时。那时候,白天靠测量太阳的影子,夜晚用漏壶(计时工具)滴水测时。但这不是最早的测时法。在这以前,如下表的俗称所反映的情况。表内的俗称,是指十二时辰在古代的一种通俗叫法。这种俗称,就是中国古人借助一些自然特征和生物特征来计时的。“鸡鸣”“人定”,借助于半夜鸡叫和人入夜睡觉的特征。“食时”“晡时”,借助吃饭时刻表示时间。古人一日两餐,早饭在日出以后,隅中以前,所以称这段时间为“食时”;晚饭在“日昳(太阳偏西)以后,日入以前,所以称这段时间为“晡时”。其余八个时间以太阳位置为主要特征来命名的。由于季节的不同,具体的时间差竟达两小时,因此后来被十二地支计时所替代。另外,中国古代还有报更(又叫打更)的计时法。把夜间分为五更:相当于现代的晚上7点到9点为一更,9点到11点为二更,午夜11点到1点为三更,凌晨1点到3点为四更,凌晨3点到5点为五更。在欧美国家,以一昼夜分为24小时,每小时分为四刻,又可分为60分,每分为60秒计算。由于计时器即钟表仅有12小时,只合一昼夜之半,于是以上午下午来辨别,以夜12时(下午24时)正,为0时,夜(上午)1时为1时,以正午12时为12时,下午1时为13时,下午6时为18时,下午11时为23时。昼夜的起讫时间,有两种不同的算法,欧美的24小时自0时算起,即自夜12时起算。在夜12时以前为前一日,夜12时以后为次日。中国的十二时辰以子时为首,以夜晚11时起至夜1时为子时,在夜11时以前为前一日,夜11时以后为次日。古时辰 子时 丑时 寅时 卯时 辰时 巳时俗称 夜半 鸡鸣 平旦 日出 食时 隅中今时间 23 - 1时 1 - 3时 3 - 5时 5 - 7时 7 - 9时 9 - 11时古时 子初 子正 丑初 丑正 寅初 寅正 卯初 卯正 辰初 辰正 巳初 巳正今时 23时 0时 1时 2时 3时 4时 5时 6时 7时 8时 9时 10时古时辰 午时 未时 申时 酉时 戌时 亥时俗称 日中 日昳 晡食 日入 黄昏 人定今时间 11 - 13时 13 - 15时 15 - 17时 17 - 19时 19 - 21时 21 - 23时古时 午初 午正 未初 未正 申初 申正 酉初 酉正 戌初 戌正 亥初 亥正今时 11时 12时 13时 14时 15时 16时 17时 18时 19时 20时 21时 22时时辰中国古时把一昼夜分为十二段,每段叫做一个时辰,合现在的两个小时。时辰用地支作名称,从夜间十一点算起,第一个时辰是子时,半夜十一点到一点。时辰子时 二十三点到一点丑时 一点到三点寅时 三点到五点卯时 五点到七点辰时 七点到九点巳时 九点到十一点午时 十一点到十三点未时 十三点到十五点申时 十五点到十七点酉时 十七点到十九点戌时 十九点到二十一点亥时 二十一点到二十三点循环使用,一周期为12个。经常与天干配合使用,60个为一周期。可用于记录年、月、日、时辰。所谓“生辰八字”即出生时刻年月日和时辰的干支,共8个字,因以得名。纪年时,每个地支对应一个属相,也叫生肖。纪月时,每个地支对应二十四节气自某节气(非中气)至下次节气,以交节时间决定起始的一个月期间,不是农历某月初一至月底。许多历书注明某阴历月对应某干支,只是近似而非全等对应。纪时时,每个地支对应固定的一段时间(时辰)。中国古时把一昼夜分为十二段,每段叫做一个时辰,合现在的两个小时。每个时辰都有固定的地支作名称,从夜间十一点算起,第一个时辰是子时,半夜十一点到一点。必须注意的是子时分为0时到1时的早子时和23时到24时的晚子时。地支对应的生肖、纪月时对应的节气时间段、近似农历月份、近似阳历月份、纪时的时刻、五行、阴阳列表如下。地支 生肖 节气时间段 近似阴历月份 近似阳历月份 时刻 五行 阴阳子 鼠 大雪—小寒 十一月 12月 23时—1时 水 阳丑牛 小寒—立春 十二月 1月 1时—3时 土 阴寅 虎 立春—惊蛰 正月 2月 3时—5时 木 阳卯 兔 惊蛰—清明 二月 3月 5时—7时 木 阴辰 龙 清明—立夏 三月 4月 7时—9时 土 阳巳 蛇 立夏—芒种 四月 5月 9时—11时 火 阴午 马 芒种—小暑 五月 6月 11时—13时 火 阳未 羊 小暑—立秋 六月 7月 13时—15时 土 阴申 猴 立秋—白露 七月 8月 15时—17时 金 阳酉 鸡 白露—寒露 八月 9月 17时—19时 金 阴戌 狗 寒露—立冬 九月 10月 19时—21时 土 阳亥 猪 立冬—大雪 十月 11月 21时—23时 水 阴每年都有一个生肖,在该年出生的人就“属”这个生肖。人的岁数是12的倍数即为本命年,因为当年的生肖和人的生肖相同。[编辑]组合地支有六个组合,称为“”,有四个由三个地支组成的局势,称为三合局和全会方局,这种地支组合之后,亦会变化成不同的五行,因此亦会产生不同的较应。地支除了会合化局之外,地支还有互相冲克及相刑,故此亦会产生不同的较应。地支: 子丑合化土 寅亥合化木 卯戌合化火 辰酉合化金 巳申合化水 午未为阴阳中正合化土地支三合: 申子辰合成水局 巳酉丑合成金局 寅午戌合成火局 亥卯未合成木局地支三会: 亥子丑会北方水局 寅卯辰会东方木局 巳午未会南方火局 申酉戌会西方金局地支相冲: 子午相冲 丑未相冲 寅申相冲 卯酉相冲 辰戌相冲 巳亥相冲地支相破: 子酉相破 午卯相破 巳申相破 寅亥相破 辰丑相破 戌未相破地支相害: 子未相害 丑午相害 寅巳相害 卯辰相害 申亥相害 酉戌相害地支相刑:寅刑巳 巳刑申 申刑寅 为无恩之刑未刑丑 丑刑戌 戌刑未 为持势之刑子刑卯 卯刑子 为无礼之刑辰刑辰 午刑午 酉刑酉 亥刑亥 为自刑之刑[编辑]其他用处地支主要用来排序。有些古代的典籍用地支来分章节,如《康熙字典》等。西方数学刚传入中国时,中国的数学家用天干地支代表字母,十二地支分别代表k-v这12个字母,大写字母用代表小写字母的汉字加口字旁表示。参考资料:wikipediablog.org/wiki/%E6%97%B6%E8%BE%B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