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婚三天为什么不能去别人家,结婚三天回门老公用不用回去
新娘进门哪些人要回避 结完婚三天最忌讳什么
每个人都想把自己的婚礼办好,在我们的中式婚礼里面,又有着很多的讲究和禁忌,因为大家都是新人,很多人就不懂这方面的东西,今天本栏目就来给大家分享下关于新娘进门的一些禁忌,什么人需要在新娘进门前回避呢?下面就一起来看看吧。
新娘进门哪些人要回避
1、新婚夫妇
在我们国家的传统习俗里,如果是刚结婚的新人(没有满100天)是不能参加别人的婚礼的,认为这样子喜冲喜不好。
2、孕妇
孕妇也是不能参加的,一般来说,结婚这算是人生一大喜事的。而怀孕当然也是人生一喜,但相对于结婚来说,便是小喜了。因此啊,这小喜撞见大喜,就怕小喜的孕妇容易流产,这在俗话说就是给冲了。
3、寡妇
这个应该就不用解释了吧,因为毕竟是寡妇,人家新婚感觉多多少少都有会有点不合适。
4、服丧不过百日的人
这样应该也比较容易理解,还在服丧中的人,就去参加人家的新婚大礼,不用多说,人家也会反感的啊,晦气呗。
新娘进门的流程
1、婆婆迎接新娘下车
2、新娘洗脸
3、新娘拜见公婆
4、新娘表态孝顺公婆
5、引领娘家人看新房
6、全家福合影照
7、喝疙瘩汤或吃饺子
8、出发到酒店
结完婚三天最忌讳什么
1.结完婚三天一般就需要回门了,回门的话,一定要两个人一起回去,不能只回去一个人,因为这样子不吉利。要“双回门”。
2.回门一定要带礼物,不能空手回去,这是最基本的礼貌。关于礼物的选择大家可以根据新娘父母的喜好来买,记住哦,礼品一定要双数,这样寓意着好事成双。
3.回门的话是有回门宴的,回门宴一般是邀请新娘的亲友,回门宴虽然没有结婚那么隆重,但是新人的着装也是需要注意的。要做到干净简洁。不要邋里邋遢。
4.很多地方习俗要求新人回门时需女方走在前面,返回男方家时则相反。所以一定要注意你们当地有没有这样子的习俗哦!
为什麼新媳妇不满3天不可以去别人家里
每个地方的习俗风俗都不一样
结婚后三天不能出门吗结婚回门有何讲究
; 我们都知道,结婚有许多的风俗习惯,对于即将要成婚的新人来说,婚前有一大堆的风俗约束,这不行,那不行的,即使内心一万个不愿意,但还是遵守了。结婚,不仅婚前有一大堆的习俗要遵守,就连婚后也是有的,比如说回门,敬茶之类的。但是,网上有人说,结婚后三天不能出门,这是真的么? 结婚后三天能不能出门 按说法是,结婚三天内出门,以后会长出远门,但这是的说法!按各地习俗也有不同,有些地方,特别是比较落后的乡村地方,他们也不让出门,图个吉利。归根结底,结婚后想出门就出门,想去度蜜月就度蜜月,不要有束缚!所以答案是能的! 且,现在有不少的年轻人结完婚之后立马就去度蜜月了,完全没有婚后三天不能出门的说法,所以说,这一习俗可能只在极少地区或者说是偏远地区的农村才会出现,开明的-地区一般不会有这种说法,所以,婚后可以尽早安排自己的蜜月之旅。 新娘子结婚三天后为什么要回一趟娘家呢 1、正式的告别 三天回门,女儿女婿要给娘家父母买礼物,娘家要准备丰盛的美食招待女儿女婿,这里面有感恩父母的表达,也有父母对女儿的美好祝愿。最关键的是:这表示女儿已经是客人了。娘家从此是娘家,不再是女儿每日出入的“家门”,女儿要把自己的家当家,要好好过日子,不能老想着娘家,想父母。 2、感恩父母双亲 嫁女儿的心情只有亲自品尝过的人才能真切体会,要是没有“三天回门”的盼头,女儿的父母就太可怜了。“三天回门”,不仅是对女方父母的一种抚慰,而且也是女儿向二老表达父母养育之恩的一个答谢机会。对于男方来说,同样也是这个道理,感激女方父母为自己生养教育出一个贤惠的媳妇。 但是,随着历史的发展以及时间的推移,现在有的地方已经将“三天回门”改为“五天”或者是“七天”。 我们都知道,结婚有许多的风俗习惯,对于即将要成婚的新人来说,婚前有一大堆的风俗约束,这不行,那不行的,即使内心一万个不愿意,但还是遵守了。结婚,不仅婚前有一大堆的习俗要遵守,就连婚后也是有的,比如说回门,敬茶之类的。但是,网上有人说,结婚后三天不能出门,这是真的么? 结婚后三天能不能出门 按说法是,结婚三天内出门,以后会长出远门,但这是的说法!按各地习俗也有不同,有些地方,特别是比较落后的乡村地方,他们也不让出门,图个吉利。归根结底,结婚后想出门就出门,想去度蜜月就度蜜月,不要有束缚!所以答案是能的! 且,现在有不少的年轻人结完婚之后立马就去度蜜月了,完全没有婚后三天不能出门的说法,所以说,这一习俗可能只在极少地区或者说是偏远地区的农村才会出现,开明的-地区一般不会有这种说法,所以,婚后可以尽早安排自己的蜜月之旅。 新娘子结婚三天后为什么要回一趟娘家呢 1、正式的告别 三天回门,女儿女婿要给娘家父母买礼物,娘家要准备丰盛的美食招待女儿女婿,这里面有感恩父母的表达,也有父母对女儿的美好祝愿。最关键的是:这表示女儿已经是客人了。娘家从此是娘家,不再是女儿每日出入的“家门”,女儿要把自己的家当家,要好好过日子,不能老想着娘家,想父母。 2、感恩父母双亲 嫁女儿的心情只有亲自品尝过的人才能真切体会,要是没有“三天回门”的盼头,女儿的父母就太可怜了。“三天回门”,不仅是对女方父母的一种抚慰,而且也是女儿向二老表达父母养育之恩的一个答谢机会。对于男方来说,同样也是这个道理,感激女方父母为自己生养教育出一个贤惠的媳妇。 但是,随着历史的发展以及时间的推移,现在有的地方已经将“三天回门”改为“五天”或者是“七天”。是不是结婚一个月内不能去别人家
这位知友,传统婚俗都没有"结婚一个月内不能去别人家”的规定,就别多现代社会了。请不要在意,想太多了,蜜月串门是没有关系的。新娘为什么头三天不能到别人家
这十种功德事分别是: “Dàna, sila, bhàvanà, apacàyana, veyyàvacca, pattidàna, pattànumodana, dhammasavana, dhammadesanà, ditthijjukammavasena.” 一共是十种,也就是: 第一是布施; 第二是持戒; 第三是禅修; 第四是恭敬; 第五是服务; 第六是回向(回向功德); 第七是随喜功德; 第八是听闻佛法; 第九是说法; 第十是正直己见。 这十种在巴利里面叫做造作功德的基础。我们每一个禅修者,在禅修之外,想要造功德,我们可以依照在经论里面的这些指导去造功德。这样的话,会明确很多,应当造哪一些功德,应如何造。而且,有些功德是非常容易的,是举手之劳,易如反掌的。那么,接下来我们分别简单的讲一下: 第一种是布施(dàna)。布施是积累福德、积累福报最好的方式。在经论里面,有时候把布施分为两种,有时候分为三种:一种是财施,财施就是财物的布施,生活用品、资具的布施;另外一种是法施,法施是指佛法的布施,开示佛法;然而,有时候也分为无畏施,就是当别人有畏惧,当别人流离失所,需要帮助的时候,安慰他使他不会感到恐惧。 在这里特别说到的是财施,因为法施我们在后面还有一个叫dhammadesanà,dhammadesanà就是说法的意思。所以,因此在这边的布施特别是指物品、物资方面的布施,物品方面的布施有很多种类型。 在《注解》里面对此而分得非常细,比如说有亲手的施,有拜托别人去做布施的施,还有没有贪染的施,有贪染的施。比如说自己布施了之后,想要投生为人,投生为天,这个是可以导致继续轮回的布施;如果布施的时候,希望这种布施的功德成为自己证悟涅盘的助缘,这个是没有贪染的布施。 还有的施是很精心准备的施,还有没有精心准备的施。比如象我们布施食物一样,先把食物洗好、切好,再做得很好吃,这就叫精心准备的施,有时候只是买来,然后就把它供养,这个叫没有精心准备的施。 还有,可以伴随着很多附加条件的施,跟没有伴随附加条件的施。比如伴随附加条件的施,就举个例子:比如说有一个施主,他供养了一间孤邸(kuti,僧寮),然后再把孤邸的很多设备,桌子、凳子、香等等这些都附带上去,也作为一起供养,这个叫做有附带其它的布施。跟没有附带其它的布施,比如说只是供养一间空屋子,里面没有一些家具摆设,这个叫没有附带的布施。 还有很欢喜地做的布施,跟只是中舍性的布施;还有有智的布施跟没有智的布施。有智的布施就是当我们布施的时候,相信业果,相信做这些善行能够带来善的果报,这个是称为有智的布施;如果没有智的布施,就是只是认为说:「我布施就只是布施。」并不相信因果,或者说没有去思维因果,没有去考虑业果法则,这样做的布施就称为没有智的布施。 还有很主动的布施,跟被动的布施。主动布施就是自己很喜欢去布施,不用经过别人的支持、鼓励自己都去做。还有被动的布施,就是经过别人的支持鼓励才去做的布施。 还有有罪施跟无罪施。有罪施就是比如说你把偷来的东西拿去布施,你去用一些非法所得的,骗来的东西,或者说不是属于你的东西,你拿去布施,这个称为有罪布施。没有罪的布施就是自己如法的正当所得拿去布施,这样的叫做无罪施。 这些施的分类有很多种,这些不同种类的布施,它所带来的果报也是不同的。至于具体的分别我不想在这边展开来讲,要讲的话,一个晚上都讲不完。 在这里想要举一个例子,佛陀在世的时候,有一位谷比嘎公主,谷比嘎公主有一次她来到了佛陀的面前,然后礼敬世尊,之后就坐在一边,然后就问世尊这样的问题说:「假如有两个禅修者,有两个人,他们在持戒、在德行、在禅修、在对三宝的信心、在定力、在智慧方面,都是同等的这两个人。但是其中一个人有布施,曾经经常做过布施,而另外一个人不做布施,这两个人的果报有什么区别呢?请世尊跟我开示一下。」 接着佛陀就说:「有两个人,他们的信心、他们的戒德、他们的定力、他们的智慧都是一样,然而一个人有布施,一个人没有布施,他们在以后轮回的果报都是不同的。如果有布施这个人,无论他以后投生到哪里,如果他是投生为人的话,他都可以投生到富贵的家庭。或者说,他投生之后,他很容易获得财富,很容易投生为上等的家庭;而如果一个没有布施的人,无论他投生到哪里,他只能够投生到很贫穷的家庭,很下贱的家庭,他要积累财富也是很困难。」 「而如果这两个人,有布施的人在命终之后投生为天界的话,那么,这个有布施的人在十个方面可以超越那个没有做布施的人。哪十个方面呢?他可以在天的容貌(就是天人的容貌)、天的寿命、天的快乐、天的威德、天的力,还有天的颜色、天的声(他所享受、所感受的天的颜色、天界的声)、天界的香、天界的味跟天界的触,都要殊胜过这个没有行布施的人。如果这两个人都投生为人,结果又出家成为比库的话,那么,曾经在过去生有布施的这个人,无论他获得的袈裟、饮食、住所、药品这些用品都很容易得到,很容易获得。而没有行布施的在获得袈裟、饮食、住所、药品这些用品都很难获得,这个就是他们的差别。」 然后,这位公主又继续问:「那假如他们两位都入般涅盘之后,还有没有差别?」 佛陀说:「如果他们两位都入般涅盘之后,是没有任何差别的。」 也就是说,如果有布施的人,在他轮回当中,无论如何都会比没有布施的人更殊胜。同时,在这边,要鼓励大家如果要做任何布施的时候,要做「成为涅盘助缘的布施。」成为涅盘的助缘的布施,并不是说这种布施成就我们证入涅盘。而是说我们做这些布施,当这些布施带来的果报都可以助成我们,成为我们修行的助缘;成为我们的福德因缘,而且可以为我们的禅修创造很好的条件。 比如说我们可以不需要在禅修的时候为饮食犯愁,不需要为袈裟衣服而犯愁,不需要为住所而犯愁,不需要为有病的时候没有人照顾,或者说我们的身体会很好很健康,我们要去哪里,比如说以后我们听到一个地方有很好的善知识,有很好的禅修导师,那么接着会有很多人会来帮助你,帮你出车票,会护持你啊。 所以,有布施跟没有布施的差别就在这里。如果我们把这种布施成为我们证悟涅盘的助缘的话,那么这些布施都会助成我们,我们做任何事情都很容易把我们带到法上,而且很容易使我们在禅修的过程中减少这些障碍,减少这些没有必要的一些因为一时欠缺,因为没有人资助等等这样的障碍,这个是对于布施的区别。 第二种是持戒(sila),持戒是指不同品类的戒,对于比库来说是比库戒,比库尼来说是比库尼戒,沙马内拉来说是沙马内拉戒,如果是(sila行)来说持十戒,十戒女要持好十戒,八戒女要持好八戒,对在家人来说要持好八戒跟九戒。这个是不同的戒,如果自己已经持好戒,佛陀说:「如果我们今生有持戒,至少可以保证我们在下一生不会堕落到四恶趣。」 一个有德行的人,也就是一个持戒清净的人,可以保住他不会堕落恶趣,可以保住他在下一生仍然能够投生为人跟天。即使一个人没有任何的禅修,如果他持戒清净的话,也是可以投生为人天善趣的。 然后我们就结合着下面的禅修来讲,禅修(bhàvanà)可以分为两大类的禅修: 第一种是samatha bhàvanà(止禅), Samatha bhàvanà就是我们修止,对禅定业处、禅修业处的修习;第二种是vipassanà bhàvanà(观禅), Vipassanà bhàvanà是对观(vipassanà,毗婆舍那,观禅,内观)的修持。 如果一位禅修者有戒行,而且也修各种的业处,如果他还没有证得禅那的话。那么,这种持戒清净跟禅修的这种善业,可以支持他在下一生投生为人或天。而如果在禅修的时候,他已经证得了禅那,而且这种禅那可以保持到他临终的时候不退失的话,这种禅定的业是成为一种极重、极强而有力的业,使他能够投生到梵天界。 刚才我们说到了业障里的五种无间业,五种无间业是极重的不善业。这种不善业没有任何其它的业可以跟它匹敌,使一个人堕落到无间地狱,堕落到四恶道。而如果一个禅修者有了禅那,而这种禅那可以维持到临终的时候,而且他又有意愿想要投生到梵天界的话,这种禅那的业也是一种非常强而有力的业,可以支助他能够投生到梵天界。 当然,如果一位已经有禅那的禅修者,因为他已经对许多种业处已经善巧了,所以他还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继续投生为人也可以,投生为欲界或天界也可以,如果他愿意的话,他还可以选择投生为梵天界。而如果一个禅修者修vipassanà(观禅,内观),修观智,观智因为只是属于欲界的善心;如果一个禅修者在修vipassanà(观禅)的时候去世,或者说他修vipassanà(观禅)这种业支助至他投生的话,下一生他还是会投生为人界或天界。然后再下一生,因为今生已经修vipassanà(观禅),下一生的有分心是属于观智的心,所以他要证果,要证得禅那也是很容易的。 再从果报上来说,我们有持戒,可以支助我们在轮回过程中可以保住人身,可以资助我们在善趣当中,因为唯有善趣,我们才可以听闻佛法。我们不可能向一个动物说法吧?是不是?在饿鬼当中即使有时候能够听闻到佛法,但是他们都是属于无因结生的,即使它们听闻佛法,它们也肯定不可能证得任何圣道圣果的。 所以唯有人身跟天身,跟梵天人才有可能证得圣道跟圣果;当然除了无色界梵天,如果无色界梵天乃是一个凡夫的话,他也不可能证得圣道圣果的。除非是一位索答般那以上的人投生到无色界的梵天,他才有可能证得更高的果位。一个凡夫投生为无色界梵天,是属于八难之一,他不可能听闻佛法,所以他也在无色界梵天那么漫长的岁月里面,不可能证得任何的道果。 因此,我们也要持戒清净,因为持戒清净是很强的助缘,可以使我们在轮回当中,能够继续的在人跟天趣当中,继续轮回,而使我们能够有机会听闻佛法,精进禅修。 第四种是恭敬。恭敬在我们前一次的讲座当中已经谈到了,我们恭敬的对象有五种,分别是佛陀、法、僧、自己的父母跟自己的导师,在这里我就不想再讲。然而我们在这里所要讲的,就是我们出家人应当恭敬的。 我们在这里首先应当恭敬的是佛陀、恭敬佛法、恭敬僧团;还有作为出家人,作为比库,应当恭敬自己的导师(àcariya,古译为阿阇梨),自己的戒师、自己的依止师、自己的业处的师、教导自己禅修的、教导自己佛法、教导自己戒律的这些导师,这些都是在巴利叫做àcariya。acariya包括很多种:有dhamm àcariya,有kamma??hàna àcariya,有vinaya àcariya,也就是分别跟我们有恩的、传授我们禅修业处的、传授我们佛法知识的、教导我们戒律的、乃至到我们去问他们,他们能够回答,这些都是属于我们的老师(àcariya),我们都应当恭敬。 还有应当恭敬比我们先受比库戒的,这是对比库来说的。因为在《律藏》里面规定,比库只能够礼三种人:第一种,就是后受具足戒的比库应当礼敬先受具足戒的比库;第二,就是依注而如法说的这些长老,这些上座也应当礼;第三是一切人、天、梵天都应当礼敬世尊、阿拉汉、正等觉者——就是佛陀,这是恭敬,我们恭敬也是一种善业。 在斯里兰卡的传统里面,当一位比库受人恭敬的,经常会念一首偈颂:「如果一个人时常礼敬有德者,有四法可以得增长,就是色、寿、力、乐。」如果一个人经常礼敬比库,恭敬应当值得恭敬的对象,他可以增长自己的容貌,自己的容貌可以变得更庄严、更漂亮,还有可以增长寿命,可以增长健康跟可以得到快乐。这是《法句经》里面的一首偈颂,因此,恭敬也是一种善业。 第五种是服务(veyyàvacca),相对于布施来说,布施是以物品的布施,而服务是更偏重于体力方面的,体力方面的服务。比如说帮僧团做一些事情,帮比库做一些事情,乃至到我们扫扫地、帮寺院搬一些东西,有建筑的时候,帮寺院提提水泥、提提沙,这些也是属于服务。或者说在有必要的时候,如果是沙马内拉或者在家人,可以帮寺院清洁卫生、除除草……这些对僧团的服务,做比库的净人,这些都是属于服务。服务,根据对象的不同而有不同。 最高的服务是我们对寺院的服务,然后是对比库的服务。乃至到我们对一般人的这些帮助,比如说我们走在路上,见到一个老人,我们帮他扶一把,这个也是属于服务。当然,这种服务在世俗上,一般称为慈善事业的,在这十种功德事当中就是属于服务。当然,世间的慈善事业也包括在布施里面,如果是出财、出物的话是属于布施,如果是出人、出力的话,是属于服务这一类。服务的范围很广,只要我们是作为一种奉献,我们就可以说是属于服务。 第六种是属于分享功德。分享功德,我们可以说是举手之劳的。当我们布施之后,我们有持戒、我们每天的禅修、我们去礼敬、礼敬长老、礼敬僧团、礼敬比库、乃至我们去礼佛,还有我们做任何的善事、闻法等等,之后都可以回向功德。回向功德就是把我们的功德回向给一些众生,回向我们导向涅盘。虽然回向的内容是我们所做的善业,然而回向本身也是一种善业。回向可以克服吝啬、可以克服悭吝,把我们所得的成就,我们所做的功德,回向给一些众生。 跟回向相应的,第六种是随喜功德。回向功德的对象,主要是自己所做的功德;而随喜功德是他人所做的功德,他人的成就,我们可以随喜。 随喜功德又可以分为两种,两大类: 第一类、当我们随喜的时候,如果别人做了一些善事,一些善行,我们说“Sàdhu!Sàdhu!Sàdhu!”这个我们说“sàdhu”的时候内心感到欢喜,这个就是属于随喜。 在斯里兰卡有一种传统,就是当你捧着要去供养比库或供养僧团的物品的时候,如果有其它人知道你要去供养比库的话,通常他会很恭敬的用手碰一碰你所供养的物品,然后再拿去供养,这个就是一种随喜的行动。因为对别人所做的善事,对别人所做的善行,感到欢喜,感到随喜;对他人所得的成就,也是感到随喜,这个就是属于随喜。 还有另外一种随喜,我们是说赞叹,赞叹他人的功德。比如说别人的性格很好,我们说:「他的性格很不错!他的性格很好!跟他相处很快乐,很和善!他持戒很好!他持戒很清净!他的修持很好!他很精进地禅修!他可以修到vipassanà(观禅)!他有定力!」这些我们都是可以赞叹,为什么呢? 因为,当我们赞叹之后,所缘是他人的成就,这种所缘的成就是他人的德,而通过我们的语言说出来。我们说出来的时候,不是很平淡地说,是很欢喜地,对他人所得到的成就以及功德我们感到欢喜,而感到欢喜我们由衷地说出来,赞叹别人,这个就是一种更强的随喜。所以,并不是我们说“sàdhu”才叫随喜,我们赞叹别人,这个也是随喜。 因此,我们在平时,如果跟人交往的时候,多点看到别人的长处,要学会如何去学习别人的长处,多点去赞叹别人的长处,发觉别人的长处;不要老是看到别人的缺点,看到别人的缺点说出来就属于毁谤;如果看到别人的优点,看到别人的长处,说出来,这个是属于随喜,何乐而不为呢?是不是?因此,我们要用一种很柔软的心,对别人的成就,对别人的功德表示随喜,表示赞叹;这个是属于随喜。 第八种是闻法(dhammasavana),就是听闻佛法,听闻佛法的开示。我们在经典里面可以看到,如果一个禅修者要证悟初果,有四种必须具备的:第一种是亲近善知识;第二种是听闻佛法;第三种是如理作意;第四种是法随法行。 亲近善知识是第一种,然后,我们还要听闻佛法。因为听闻佛法,我们才知道如何禅修,我们才知道什么是善、什么是不善、什么是好、什么是不好、什么是应做、什么是不应做。 而在中部的《小业分别经》里面说到:「我们经常去亲近沙门、婆罗门、亲近比库、听闻佛法,是属于我们智慧的因。」 如果我们过去生能够亲近善知识,听闻佛法,我们今生是智慧的原因。有些人很聪明,就是因为曾经听闻佛法,曾经询问什么是善、什么是不善、什么是应做、什么是不应做。因此,听闻佛法等于说我们让别人帮我们打开慧眼,使我们清楚什么是好的、什么是不好的、什么是应做的、什么是不应做的。 而如果在禅修的道场,我们可以通过听闻佛法,可以了解我们应当如何禅修,应当如何排除障碍,应当如何解决我们禅修中碰到的问题,应当如何持好戒律,应当如何积累善行,所以,听闻佛法是有很大的功德的。 同时,佛陀也说过:「梵行的全部都依靠善知识。」但是如果我们跟善知识在一起,我们不听闻佛法,这个就跟汤匙放在汤里面一样。如果我们有听闻佛法,我们就可以很好地吸收,这个就象舌头去尝汤的味道一样。 因此,跟善知识在一起,如果不询问、不听闻、不恭敬,那就好像汤匙放在汤里一样,永远也尝不到汤的味道;如果能够听闻佛法,那就好像是舌头尝汤的味道一样。而且,在这里,我们之所以能够依照次第,次第分明,很有系统地禅修,也是因为我们听闻佛法的原故,听闻禅修导师那种或者简短,或者详细的禅修解说,这个我们都可以说是闻法。 当然,闻法更重要的就是说我们如果有机会听闻佛法的开示、一些佛法的讨论,我们都去珍惜这样的机会,去听闻,这个也是属于听闻佛法。而听闻佛法当中,我们每一个人都是很恭敬地听、很用心地听、很认真地听,在听闻佛法的过程中,我们生起几乎都是属于喜俱的智相应的心。喜俱智相应的心如果大家是很主动的来的话,这种是属于无行的心,这些都是很强的善业,是不是?而且它又可以使我们能够成为以后很聪明,很有辩才,很有智慧的因。因此,听闻佛法也是非常重要的,也是一种很好的积累善业、积累福德因缘的因,一种很好的机会。 第九种是说法。当然,说法就不是随便说我现在一知半解,半桶水,就到处去说,说法还必须得是自己对佛法有透彻的了解。如果自己懂得戒律,才能够讲戒律;自己懂得法,才能够讲法;自己懂得禅修的业处,有禅修的经验,才可能去指导别人。 要不然的话,那就很容易造成误导,使别人混淆,乃至到法说非法,非法说法,这样子就很不应该。因此,说法,如果自己不行的话,介绍别人。比如说,把一本很好的书,禅修指导的书,或者说佛法的书,介绍给别人,这其实也是一种间接的说法;或者说,哪里有闻法,我们去鼓励别人说:「现在某某地方有说法,我们去听闻佛法,听闻佛法是很有利益的。」这样的话,其实也是一种间接的,虽然自己还不能够说法。 然而,还有另外一种解释方法,就是如果我们去助印佛法的书籍,禅修的指导书籍,这个也是说法。因为,有些大长老解释,因为自己不一定有能力说法,因为说法必须得要有精通教理(pariyatti)的人,才有资格说法。然而对于绝大部分的人,他想要在这方面积累巴拉密,积累福德因缘,又没有能力的话,他可以通过去助印一些佛法开示的书籍,一些禅修的书籍,来积累这种善业,因此,在这里还是可以做到的。 最后一种是正直自己的见解,自己的知见(ditthijjukammavasena)。对于正直己见,自己的见解,有两大类的解释方法,帕奥禅师曾经解释:正直己见就紧扣着禅修来的,第一种就是,如果一个人证得了禅那,在禅那的心路过程里面的慧就是属于禅那正见;而如果一个人修vipassanà(观禅),在修vipassanà(观禅)的时候,他的观智就是属于这里的正见,而如果一个人可以证得圣道与圣果,在圣道与圣果里面的慧,就是这里所说的正见,这是一种说法。 还有另外一位大长老解释,正直己见分为两大类:一类就是皈依三宝,以三宝为自己的信仰;而另外一种,就是我们修四念处,提升正念,这也是属于正直己见。 无论如何,我们也必须得要把自己的见解,把自己的知见,对佛法、对三宝的这些学说、这些见解,要有一个正确的认识。通常,根据上座部佛教,我们对于佛法的理解,对禅修的指导,都是依照巴利三藏的、依照《律藏》、依照《经藏》跟《论藏》、依照佛陀的教导,以及佛陀在世的时候那些大弟子们的一些教导。 而对于三藏跟注解以外的,通常就不是我们上座部佛教所应当过分去宣扬和持的。因此,我们说正直己见,最好的方法是:如果我们想要对于佛陀的教导,对于三宝,对于戒定慧有正确的了解,有更好的认识,我们必须得具备有一定的经论知识。我们可以去看一些很好的,那些大长老们的开示,可以去看三藏,最好是自己看三藏了,如果不行的话,我们也必须得要可以去学习一些《阿毗达摩》,具备一些《阿毗达摩》的知识。这样的话,我们就不会很容易给一些其它似是而非的学说而混淆,才可以把自己的对于佛法的理解,对禅修的理解,有一个正确的方向,有一种正确的态度。 那今天就讲到了,如果我们要积累福德因缘,有十种方法可以积累: 第一种是布施; 第二种是持戒; 第三种是禅修; 第四种是恭敬; 第五种是服务; 第六种是分享功德或者叫回向功德; 第七种是随喜功德; 第八种是听闻佛法; 第九种是说法; 第十种是正直己见。 如果我们很清楚地了解这十种做功德的事情,就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积累巴拉密,这十种事情都是巴拉密,不要以为说只有禅修才是巴拉密,任何的善行都可以成为我们禅修的助缘,乃至我们禅修本身,有时候回向我们都说:愿此功德成为我们证悟禅修的助缘。 同样,听闻佛法,布施、持戒、礼敬比库、礼敬长老、回向功德、随喜功德、听闻佛法,都可以把我们所做的这些善行善业,作为我们的巴拉密,我们证悟涅盘的巴拉密。 那同样的,在我们做这十种事情当中,只要我们知道了应当怎么去做,而且,都知道我们所做的这些善行,是我们证悟涅盘的助缘,是证悟涅盘、断尽烦恼的巴拉密的话,这就是一种智慧。 而如果这种智慧出现在我们所做这些善业的心路过程里面,造下的就是属于三因的很强的善心,如果这些善心能够成熟的话,如果在我们今生临死的时候,我们做这十种善行当中的任何一种,在临终的时候成熟的话,下一生我们肯定可以投生为人或天。 如果,在今生曾经证得禅那,而且这禅那能够维持到临死的时候,甚至还可以投生为梵天界;这些都是我们禅修或直接或间接的助缘,它都可以助成我们在禅修当中去除障碍,排除障碍;都可以使我们更容易地、更快速地让我们达成最高的目标,使我们能够更顺利地证悟涅盘。 因此,当知道了我们应当避免哪一些障碍,应当积累哪一些善行,哪一些福德,哪一些巴拉密之后,以后就可以更加清楚、更加明确、更清晰地知道什么是应做的,什么是不应做的。在这里,就希望大家都能够排除禅修的障碍,都能够去除禅修的一些没必要的盖障,更好地积累巴拉密,能够使大家都以最快的速度、最好的效率,能够尽早地证悟涅盘,断尽一切烦恼。 Sàdhu!Sàdhu!Sàdhu! 萨度! 萨度! 萨度!我们下面再一起回向: Idam me natinam hotu,sukhità hontu nàtayo (3x) 愿此为我亲,愿诸亲快乐!(三称)Iminà punna-kammena,mà me bàla-samàgamo. satam samàgamo hotu,yàva nibbàna-pattiyà. 藉此义行功德名,愿我不遇愚昧人!愿我只遇有智能,圣洁的人,直到我达至涅盘!Idam me punnam àsavakkhayàvaham hotu. Idam me punnam nibbànassa paccayo hotu. Mama punnabhàgam sabbasattànam bhàjemi, Te sabbe me samam punnabhàgam labhantu. 愿我此功德,导向诸漏尽! 愿我此功德。为证涅盘缘! 我此功德分,回向诸有情! 愿一切有情,同得功德分!Sàdhu!Sàdhu!Sàdhu! 萨度! 萨度! 萨度!
结婚前三天不能去别人家为什么?
因为农村有个习俗是,如果没有过三天的亲人去了别人家,别人家会六畜不旺.其实是而已.但是农村人会信,所以还是注意一下,人家会忌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