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理解易经对现代舞的影响,易经的现代价值和意义
《周易》对当代人的生活有何启示?
《周易》奠定了中华文化的重要价值取向,开创了东方文化的特色,对中国的文化产生不可取代的重要价值和巨大影响。
《周易》即《易经》,《三易》之一,是传统经典之一,相传系周文王姬昌所作,内容包括《经》和《传》两个部分。
《经》主要是六十四卦和三百八十四爻,卦和爻各有说明,作为占卜之用。《传》包含解释卦辞和爻辞的七种文辞共十篇,统称《十翼》,相传为孔子所撰。
春秋时期,官学开始逐渐演变为民间私学。易学前后相因,递变发展,百家之学兴,易学乃随之发生分化。自孔子赞易以后,《周易》被儒门奉为儒门圣典,六经之首。
儒门之外,有两支易学与儒门易并列发展:一为旧仍存在的筮术易;另一为老子的道家易,易学开始分为三支。
《四库全书总目》将易学历史的源流变迁,分为“两派六宗”。两派,就是象数学派和义理学派;六宗,一为占卜宗,二为禨祥宗,三为造化宗,四为老庄宗,五为儒理宗,六为史事宗。
《周易》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自然哲学与人文实践的理论根源,是古代汉民族思想、智慧的结晶,被誉为“大道之源”。内容极其丰富,对中国几千年来的、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都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
《易经》对后世影响:
1、《周易》不仅对中国哲学发展产生重大影响,而且对各个学科发展都发生了作用。《四库全书总目·经部易类小序》中说:“又《易》道广大,无所不包,旁及天文、地理、乐律、兵法、音员学、算术,以逮方外之炉火,皆可援《易》以为说,而好异者又援以入《易》,故《易》说愈繁。”
2、正如国学大师、新儒家开山祖师熊十力所言“:中国一切学术思想,其根源都在《大易》,此是智慧的大宝藏。”
以上内容参考 百度百科-周易
易经的作用和真正意义
可以根据专家的研究,从三个方面思考这个问题。(一)偏执于算命的先生认为,《易经》的"伟大价值就在于算命",它的精华是卜筮,"不运用《易经》算命就失去存在的价值"。古代社会生产力水平和科学技术水平不高,人们认为自然和社会的现象、事件的产生都有某种神秘力量在支配着,因此,遇事都喜欢用特定方式向神请示事件的吉凶。占筮就是这种特定方式之一。占筮涉及的范围很广,自然现象和自然灾害、社会生活中的祭祀、战争、生产、婚丧嫁娶、商旅出行等等,都包括在内。(二)易学家说,《易经》是中国文化最古老的典籍,是中国人文化的基础,包含了史料价值、思想价值、文学价值。《易经》的科学价值在"学",不在"术",其特点在于"义理"与"象数"的统一,它的精华在于它的思维模式和方法论。《易经》是上古卜筮的学术,它形式上是占筮书,而内容则广泛的记录了西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包含了史料价值、思想价值、文学价值。到商、周之际,经过周文王的整理和注述,把它由卜筮的范围,进入"天人之际"的学术领域,由此《易经》成为中国人文化的基础。易学研究者认为,"易"字是上日下月的象形,《易经》学术思想的内涵,也便是说明这个天地之间、日月系统以内人生与事物变化的大法则。"经"是天地的大准则,也是人生的大通道。"易"包含三个意思:(1)"易",就是简易、平易的意思,因为天地自然的法则,本来就是简朴而平易的;(2)"变易",认为天地自然的万事万物,以及人事,随时在交互变化之中,永无休止,但这种变化的法则,却有其必然的准则可循,并非乱变;(3)"不易",认为天地自然的万事万物以及人事,虽然随时随地都在错综复杂、互为因果的变化之中,但所变化者是其现象,而能变化的,却本自不易,至为简易。所以,南怀瑾先生认为,《易经》是包括中国传统文化"天人之际"所有学问的大原理、大法则。如要研究中国文化,无论是春秋、战国时期的儒、道、墨和诸子百家,乃至唐、宋以后的儒、佛、道等诸家之学,不从《易经》探究,便有数典忘祖之概了。(三)现代学者杨树帆先生认为,《易经》符号是一种思维方式,是人类对未来客观世界感到无从把握而迷茫时创造的思维延伸诱发工具。《易经》被总结成书的时代,科学技术还不能实现思维工具化。古人没有技术手段,但采用了更为聪明的办法——使用符号,把思维注入符号编码系统中,从而心安理得的鸟瞰着大千世界的无穷变化。杨树帆先生认为,周易符号思维模型,是人类的第三思维。人类思维被哲学家、心理学家分为若干种形式,大体可以概括为两种:一种是被称为抽象思维的逻辑思维,一种是被称为形象思维的非逻辑思维。周易符号思维模型是人类对未来客观世界感到无从把握而迷茫时创造的思维延伸诱发工具,人类依赖它对世界进行反向把握。杨树帆先生认为,周易符号思维模型结构分为三个层次:二爻阴阳逻辑层次,八经卦二元结构层次,六十四别卦时空场层次。二爻符号逻辑即二爻阴阳逻辑。阴阳二仪即太极,二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阴阳相互作用、相互演合,构建成八卦二元分类模型。乾为天,坤为地,震为雷,巽为风,坎为水,离为火,艮为山,兑为泽,即所谓"小成之卦",或叫作"经卦"。八经卦将自然分为上下、尊卑、刚柔的二元对立形态,建立了一个认识自然的初步模型。六十四卦由八经卦两两相重而成,这是阴阳模型的最好图式,构成了六十四别卦时空场。六十四卦时空场,是人的思维和预见能力对客观事物无能为力时,将经验编码并系统化为假定的未来时空场,在这个假定的时空场中,使思维借助符号的启发而延伸发展。《易经》六十四卦非常具体,假如生活中有疑问,在六十四个时空场中关于生活的各个层面都有答案。
《周易》作为我国传统著作,对后世之人带来了哪些影响?
引言:值得大家喜欢的人物和事情有很多,极大程度上都刺激和改变着大家的生活。这也无疑不是提高大家生活质量的标准。《周易》到底值不值得研究?对于我们现代人来说意义在哪?
我觉得周易是值得研究的,因为里面有很多古人的智慧。古人可以通过星象来推测天气,还有预测可能发生的事儿,是我们可以学习的。《周易》对于我们现代的人来说意义在哪里呢?
诸多世界著名的和荣获过诺贝尔奖的东西方物理学家的看法可以看出,现代一些最伟大的科学家已经认识到了中国《周易》理论的现实意义,直接感觉到在以《周易》为代表的东方古代文明中蕴藏着一个神秘的科哲同步的思想体系,以及它对现代科学发展巨大的潜在作用。
中国古代的《周易》理论十分有用,它那明显的模糊性和巨大的包容性大科学观,以及它那天人合一的宇宙全息思想统一论思想,能够比较理想地克服西方经典观念导致的而又无法通过内部自我调整来解脱的现今世界上出现的各种困境、危机和灾难(诸如:核战争威胁、环境污染、通货膨胀、丑闻、高犯罪率、癌症与艾滋病等等),并能完美地解释现代科学发现的众多新现象。
我们可以认为这是具有整体观、动态观、结构层次观和相互联系观等方面特点的《周易》理论的大科学观的一种表现或在更高阶段的复归。
《周易》的整体观认为:天、地、人系统整体结构的优化和组织的发展,在自己的行程中建立了对称、协调、契合的秩序。系统链条上任何一个环节的脱落,都可能引起该系统的全面震荡和整体的损坏,其影响和后果必然是全局性的,而且最终会危及人类的生存。
《周易》理论的动态观,把“天、地、人”看作一个以系统方式进行运动的过程性整体,天、地的发展和演化必然会影响到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反过来,人类的各种活动又会极大影响自然界的演变过程
《周易》理论的结构层次观认为:自然界这一巨大的物质系统具有层次性,各系统不同部分之间,或系统与系统之间均是互相影响的,将天可以论地,将地可以论天。人是自然界(天、地)的一部分,人的变化可以反映自然界(天、地)的变化,自然界(天、地)的变化又可以影响到人的发展。人类社会与地球的联系形成了自然系统和社会系统相结合的复杂系统,社会与地球之间始终存在着培育式和掠夺式两种相对立的趋势。
《周易》理论的相互联系观认为:天、地、人这个巨系统,可以划分成宇宙圈、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和人,它们之间都是互相联系,相互作用,构成了丰富多彩的自然界。这里所讲的人,既是认识的客体,又是认识的主体。在这一相互联系观中充分体现了天、地、人系统内各要素之间和谐统一的关系。
《周易》理论正是具有人与自然和谐而统一的大科学宇宙观的特点,所以它才能“穷天人之际,通古今之道”,“源天地之美,达万物之理”,包容着解决当今重大难题的思想,对众多学科的某些重大发现和发展作出有机的、接近真理的解释。它虽然不能代替这样或那样形形色色的最新科学,但它包罗万象的质朴自然哲学观和思维方法,在一定程度上的确可以给我们自然科学研究工作以很好的启迪。所以,世界许多知名学者对《周易》理论的现实作用都十分关注。
易经对后世的影响
易经被称为万经之王《易经》是我国一部最古老而深邃的经典,据说是由伏羲的言论加以总结与修改概括而来(同时产生了易经八卦图),是华夏五千年智慧与文化的结晶,被誉为“群经之首,大道之源”。在古代是帝王之学,家、军事家、商家的必修之术。从本质上来讲,《易经》是一本关于“卜筮”之书。“卜筮”就是对未来事态的发展进行预测,而《易经》便是总结这些预测的规律理论的书。 据文献记载,宋代兴起了易图的研究,像广为人知的河图、洛书、先天图、中天图,左天图。风后十六局图。春宫图,房中术图。后天图、太极图(含阴阳鱼的饼图案)、神卦图等,都是《易经》原著中所无、后人根据对《易经》的理解添加进去的。 演算易经 历代研究周易的大致可分为两个学派:义理派和象数派。义理派强调从八卦和六十四卦的卦名的涵义来解释卦爻象和卦辞、爻辞。象数派注重从八卦所象征的物象来解释卦爻象和卦辞、爻辞。亦有人认为义理派发掘周易的哲学价值,象数派则着重将周易用于占卜。前者如王弼、程颐,当代有山东大学教授刘大军等。后者如京房、邵雍,当代有著名术数家许先潮等。 明代末年,《易经》被传教士翻译并传播到西方。十七世纪末,德国哲学家及数学家莱布尼茨因汉学大师布维(Joachim Bouvet,汉名白晋,1662年-1732年)的介绍、更将《易经》以二进制解释。现在无论中国大陆、和西方各国都有不少人研究《易经》。 根据江弘远《京房易学流变考》一书,自从《京氏易传》出现后,受朱熹、惠栋,以及《四库总目提要》的推波助澜,均认为此书及其条例是出自京房本人之手。本书以沈延国论点加以延伸,确定京房是以十二辟卦所统领的六十卦反复配六十钟律,八宫卦、纳甲、纳音则是由荀爽、虞翻、干宝等另一非京氏《易》学流派演变而来,从《京氏易传》出现后,遂取代京房原有的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