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入门和周易有什么区别,周易入门哪本书好
周易与易经有什么区别
不是一回事。易经有三本,周易是传世的一本。按照南怀瑾的说法:《周易》,是周文王在kui里坐牢的时候,他研究《易经》所作的结论。我们儒家的文化,道家的文化,一切中国的文化,都是从文王著作了这本《易经》以后,开始发展下来的。所以诸子百家之说,都渊源于这本书,都渊源于《易经》所画的这几个卦。事实上还有两种《易经》,一种叫《连山易》,一种叫《归藏易》,加上《周易》,总称为“三易”。《连山易》是神农时代的《易》,所画八卦的位置,和《周易》的八卦位置是不一样的。黄帝时代的《易》为《归藏易》。《连山易》以艮卦开始,《归藏易》以坤卦开始,到了《周易》则以乾卦开始,这是三易的不同之处。说到这里,我们要有一个概念,现在的人讲《易经》,往往被这一本《周易》范围住了,因为有人说《连山易》和《归藏易》已经遗失了、绝传了。事实上还有没有?这是一个大问题,可以说现在我们中国人所讲的“江湖”中这一套东西,如医药、堪舆,还有道家这一方面的东西,都是《连山》、《归藏》两种易学的结合。《连山》、《归藏》以外,《周易》的本身这门学问中,有一个原则亦叫作“三易”,意思是说《易经》包括了三个大原则:就是一、变易;二、简易;三、不易。研究《易经》,先要了解这三大原则的道理。(1)变易第一,所谓变易,是《易经》告诉我们,世界上的事,世界上的人,乃至宇宙万物,没有一样东西是不变的。在时、空当中,没有一事、没有一物、没有一情况、没有一思想是不变的,不可能不变,一定要变的。譬如我们坐在这里,第一秒钟坐下来的时候,已经在变了,立即第二秒钟的情况又不同了。时间不同,环境不同,情感亦不同,精神亦不同,万事万物,随时随地,都在变中,非变不可,没有不变的事物。所以学《易》先要知道“变”,高等智慧的人,不但知变而且能适应这个变,这就是为什么不学易不能为将相的道理了。由这一点,我们同时亦了解到印度佛学中的一个名词“无常”。这个名词被一些佛教徒把它慢慢地变成的色彩,城隍庙里塑一个鬼,高高瘦瘦,穿白袍,戴高帽,舌头吐得很长,名“白无常”,而说这个“无常鬼”来了,人就要死亡,这是。实际上“无常”这名词,是一种佛理,意思是世界上没有一种东西能永恒存在的,所以名为“无常”,这就是《易经》中变易的道理。我们中国文化中的《易经》,是讲原则,宇宙中的万事万物,没有不变的,非变不可,这是原则。印度人则是就现象而言,譬如看见一幢房子盖起来,这房子将来一定会倒,看见人生下来,也一定会病、会老、会死,这是看现象而名之为“无常”。(2)简易第二简易,是宇宙间万事万物,有许多是我们的智慧知识没有办法了解的。在这里产生了一个问题,我常常跟朋友们讲,也可以说是哲学上的一个对比,天地间“有其理无其事”的现象,那是我们的经验还不够,科学的实验还没有出现,“有其事不知其理”的,那是我们的智慧不够。换句话说,宇宙间的任何事物,有其事必有其理,有这样一件事,就一定有它的原理,只是我们的智慧不够、经验不足,找不出它的原理而已。而《易经》的简易也是最高的原则,宇宙间无论如何奥妙的事物,当我们的智慧够了,了解它以后,就变成为平凡,最平凡而且非常简单。我们看京剧里的诸葛亮,伸出几个手指,那么轮流一掐,就知道过去、未来。有没有这个道理?有,有这个方法。古人懂了《易经》的法则以后,懂了宇宙事物以后,把八卦的图案,排在指节上面,再加上时间的关系,空间的关系,把数学的公式排上去,就可以推算出事情来。这就是把那么复杂的道理,变得非常简化,所以叫作简易。那么,《易经》首先告诉我们宇宙间的事物随时都在变,尽管变的法则很复杂,宇宙万事万物再错综复杂的现象,在我们懂了原理、原则以后,就非常简单了。(3)不易第三不易,万事万物随时随地都在变的,可是却有一项永远不变的东西存在,就是能变出来万象的那个东西是不变的,那是永恒存在的。那个东西是什么呢?家叫它是“上帝”、是“神”、是“主宰”、是“佛”、是“菩萨”。哲学家叫它是“本体”,科学家叫它是“功能”。管它是什么名称,反正有这样一个东西,这个东西是不变的,这个能变万有、万物、万事的“它”是不变的。这是《易经》的三个原则,先要懂得。——————————————————详细资料见南怀瑾《周易杂说》,书店都有卖。
五行与周易、生辰八字的关系是什么
阴阳五行与周易八卦阴阳学说含有朴素的辨证法思想,认为万事万物都有相反成的矛盾的两方面,分别可以归纳为阴和阳。比如:山之南为阳,山之北为阴;水之北为阳,水之南为阴;叶之正面为阳,叶之背面为阴;男为阳,女为阴;太阳为阳,而月亮又称作太阴。阴和阳是互相转化、生生不息的,表现这个规律的形象图形就是太极图。太极图中,当阳最盛的时候,阴已悄悄出现;当最阴的时候,阳已悄悄出现。盛极而衰,否极泰来,这个哲理还是很深刻的。五行学说是古人从生活实践中总结出来的。他们认为世界万物都是由金、木、水、火、土五种元素构成的,在不同的事物上有不同的表现。比如五色:青、赤、黄、白、黑;五声:角、徽、宫、商、羽;五味:酸、苦、甜、辛、咸;五脏:肝、心、脾、肺、肾;五情:喜、乐、欲、怒、哀;五常:仁、礼、信、义、智等等,每种事情的五项内容都分别显示出木、火、土、金、水的五行顺序。五行有生成、相生、相克的顺序。生成的木、火、土、金、水;相生的顺序是: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相克的顺序是: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这就是所谓的万物相生相克。阴阳和五行学说相结合,成为古人解释各种自然和人生现象的一种理论。和命相学是预测未来的一种活动。古代生产力低下,对个人命运就更难把握,也就更想知道。命相学就利用了阴阳五行学说,来说明一个人的命运。所谓生辰八字,就是用天干、地支表示出生的年、月、日、时。先秦时期,人们只用天干地支来记日,但是后来,年月日时都可以用天干地支来记了。天干有十个:甲、乙、丙、丁、戊、己 、庚、辛、壬、癸。地支有十二个: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酋、戊、亥。二者顺序配合可以产生六十个单位,叫六十甲子。那出生的年、月、日、时分别用天干、地支配合来表示,正好有八个字,因此叫生辰八字,相者又叫它是人的四柱。生辰八字里也有五行。在十天干中,甲、乙属木,丙、丁属火,戊、己属土,庚、辛属金,壬、癸属水。十二地支中,寅、卯属木,巳、午属火,申、酋属金,亥、子属水,辰、戊、丑、未属土。这样以来,根据生辰八字,就可以推算出你命里缺什么。古人认为必须五行俱全,命运才会兴旺。这就是所谓的。八卦之学说为古有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之说‘太极’是阴阳未分,天地浑沌时期。‘两仪’就是天和地,如‘八卦’土中的阴阳鱼,白色的为阳,黑色的为阴,古人将阴阳鱼比作太阳、月亮、地球,太阳为阳,月亮为阴,地球为阴,阴阳相互环抱,表示阴阳交合,古人以四象来象征四方,象征一年的春、夏、秋、冬四季,四象生八卦,实际上是阴阳相重,阴阳相合而成。八卦分为“天体运行八卦图”和“人体运行八卦图”。人体是一个具有复杂结构和复杂功能的系统,至今依然无法确定人体的内涵和界面。‘人体八卦’其意就是反映人体的八卦体象和八卦在人体诊断中的应用,这里最为重要的是天人合一的人天观问题。人体不但普遍存在着太极阴阳全息,而且普遍存在着‘八卦’全息。人体是一个把‘八卦’,各部又都充满着小‘八卦’全息,,无论眼、脐、耳、手、足、腹、舌、脉等都存在着‘八卦’全息,并且都可以‘八卦’定方位。通过‘八卦’体现了人体的相关性和整体性。人体又是一个大太极,而各部位又都存在着小太极,大脑及五脏都存在着太极两仪,人体是一个大阴阳合物体,而其它各部又都是小阴阳合抱体。“人体运行八卦图”反映了人与天地宇宙所形成的一个统一整体。人离不开宇宙所赋予的自然环境,而宇宙间的运动变化又折射在人体身上,宇宙与人体在各自运动过程中具有相互感应的效应,通过八卦反映了天人一理,医易相通的原理。全图工二十层内容,将天体运行的规律与人体七经八脉,经络穴位及饮食健康的运行变化联系起来,形成天人合一的体系。此图显示了十二经络的兴奋时间及自然物象,对指导养身,疾病治疗,康复锻炼,对时间医学,易医学,顶测医学的研究具有实用价值。另外还有九种颜色的说明:红、橙、黄、绿、青、蓝、紫,还有白与黑分别仁爱、礼貌、信誉、义气、智慧、勇气、力量,还有正义和邪恶。周易中的六十四卦来自伏羲创造的八卦。八卦分别是天、地、风、雷、日(周易中为火)、月(周易中为水)、山、沼。其中风、雷、火、水、山、沼都是有五行属性的(时)。风属性为土,(五行中木克土。)所以风遇林木失利。雷属性火,所以雷电遇水失利。
风水必看经典:易经和周易的区别
我们看武侠片或者是研究风水,都会看到《周易》与《易经》,不懂行的人并不知道《周易》与《易经》的区别,认为两者是一样的,傻傻分不清楚,那么在 易经入门 中,我们就来看看易经和周易的区别。 还想要了解》》 易经的三大理论精华 1、《易经》是我国最古老的文献之一,原名《易》、《周易》,汉代人通称为《易经》);是中国儒家典籍六经之一(“诗、书、礼、乐、易、春秋”),其中的《乐经》后来亡佚了,就只剩下了五经。(后又被儒家尊为“五经”之首(《周易》、《尚书》、《诗经》、《礼记》、《春秋》); 2、《易经》是集合了古代的《连山》、《归藏》和《周易》、(但《连山》和《归藏》已经失传)。 《易经》成书很早,大约在西周时期。易经有三本、其中一本是周易,周易是传世的一本;周易的“周”指周代,“易”是变化的意思、《周易》,是周文王在羑里坐牢的时候,他研究《易经》所作的结论、分为《上经》三十卦,《下经》三十四卦……文字含义随时代演变,《易经》的内容在春秋战国时便已不易读懂,春秋战国时代孔子删诗经,改书经,唯独看了周易进行赞扬。还为它做传,为易传,也为《十翼》,孔子对易经的贡献就是把它作为一部经典,列入四书五经。将风水之类的彻底交给连山易,归藏易。所以百家争鸣时候的流派大都从易经而来。诸子百家之说,都渊源于这本书,都渊源于《易经》所画的这几个卦。 3、事实上还有两种《易经》,一种叫《连山易》,一种叫《归藏易》,加上《周易》,总称为“三易”。《连山易》是神农时代的《易》,所画八卦的位置,和《周易》的八卦位置是不一样的。黄帝时代的《易》为《归藏易》。《周易》是周朝的《易》。 《连山易》以艮卦开始,《归藏易》以坤卦开始,到了《周易》则以乾卦开始,这是三易的不同之处。说到这里,我们要有一个概念,现在的人讲《易经》,往往被这一本《周易》范围住了,因为有人说《连山易》和《归藏易》已经遗失了、绝传了。事实上还有没有?这是一个大问题,可以说现在我们中国人所讲的“江湖”中这一套东西,如医药、堪舆,还有道家这一方面的东西,都是《连山》、《归藏》两种易学的结合。易经、八卦、五行以及梅花易数
本文是自己初学梅花易数的一些浅薄理解,如有误,还请各位看官指正。 在论语中,孔子说:如果天假我数年,或五年,或十年,去专心学习易经,那么自己的人生就不会走大的弯路了。可见在圣人眼中易经对于人生的指导作用,而不仅仅是一门算命的学问。 这里的易经,也是本文要说的《周易》。其实作为诸经之首的易经是《连山》、《归藏》、《周易》三部的合称。但前两者近乎失传,所以如今普遍流传的就单指《周易》了。 易,即变化之意。《周易》讲述了通过卦象表示事物本质和变化规律的方法。所以先从卦象说起。 卦和爻是易经里的符号系统,用来表示事物的本质特征和所处状态。 古人用阴、阳表示天地,兴衰,凶吉等各种世间对立的状态,相当于二进制中的0和1。奇为阳,偶为阴。所以一画的“—”表示阳爻(yao,二声),两画的“- -”表示阴爻。 再把这两种状态细分为 少阳、老阳(太阳)、少阴、老阴(太阴) 四象表示事物从起步到兴盛,再由盛转衰,最后衰亡的四个阶段。这样所表达的状态得到了丰富,从两种增加到四种。事情除了极好极坏,也可以是稍好或稍坏。 之后四象各自一分为二,就得到了先天八卦: 乾一、兑二、离三、震四、巽五、坎六、艮七、坤八 这八种卦象(中天八卦和后天八卦顺序与此不同),每一种卦象由阴阳爻相互排列而成: 除乾坤两卦为纯阳纯阴,震、坎、艮由一阳爻两阴爻组成,画数为五,奇数为阳卦。兑、离、巽由两阳爻一阴爻组成,画数为四,偶数为阴卦。 八卦用以指代事物或现象的八个类别或八种状态,最基本的八种自然指代为: 乾为天,坤为地,震为雷,巽为风,坎为水,离为火,艮为山,兑为泽 。 以八卦的特质为依据,世间万物都归为其中。列如: 方位: 乾南,坤北,离东,坎西,兑东南,震东北,巽西南,艮西北。 家庭: 乾父,坤母,震长男,巽长女,坎中男,离中女,艮少男,兑少女。 因此八卦就成为一个无所不能的分类器,而分类的经验来源于古人的总结,今人的丰富,以及个人的理解。 《周易·说卦传》中说明了卦象之间的对应关系,同时也是先天八卦的排序依据。 天地定位,山泽通气,雷风相薄,水火不相射。八卦相错,数往者顺,知来者逆,是故易逆数也。 乾坤代表天地,分居南北,上下相对; 艮为山,居西北,兑为泽,居东南。这也很符合我国的地理布局; 震为雷,居东北,巽为风,据西南。相薄者,其势相迫; 最后离为火,代表日,居东,坎为水,代表月,居西。两卦亦成对待之体。 在图中由乾一至坤八的为从上至下,从左至右的S型(想象一下太极),称之为逆行。而从坤八至乾一相反,为从下至上,从右至左,称之为顺行。 在八卦的基础上,把两个卦象上下排列组合,就得到人们熟知的六十四卦。 八卦是用来表示事物的特征,而六十四卦就是用上下两卦的组合表示事物的状态。每一卦在易经里都有卦辞解释其含义,例如: 这一卦上坤为地,下乾为天,所以称之为地天泰。卦辞为: 泰。小往大来,吉亨。 由小而大,由微而盛,是预示着吉利,亨通的一卦。 除了原卦辞,《象辞》、《彖辞》中都给出解释。例如 《象》曰:天地交,泰。后以财成天地之道,辅相天地之宜,以左右民。 除此之外,古今的大家也有自己的理解。 邵雍解: 刚健旺盛,发育之功;完事顺利,谨防太强。得此卦者,天行刚健,自强不息,名利双收之象,宜把握机会,争取成果。女人得此卦则有过于刚直之嫌。 易经讲究平和转换,所以另有一卦与泰对应,天地否。 卦辞为:否。否之匪人。不利君子贞。大往小来。 这两卦不论卦象还是意义都是相对的,合起来正对应了成语否极泰来。 分析卦象是很深奥的学问,要考虑上下卦之间的关系,每一爻的变化和对应,还有结合经验不断调整自己的感受和理解。 六十四卦的每一卦由六爻组成,按照从下至上的顺序分别为:初爻、二爻、三爻、四爻、五爻、六爻。每一卦的各爻也有爻辞,例如最著名的乾卦: 初九。 潜龙勿用。 九二。 见龙在田,利见大人。 九三。 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 九四。 或跃在渊,无咎。 九五。 飞龙在天,利见大人 上九。 亢龙有悔。 所以六十四卦的每一卦包含六爻,每一爻表达了卦象所处的不同阶段。事物都在发展变化,这正是易经的精髓。 而最能体现这种变化的,是动爻。六十四卦表示当前的一种状态,而每一卦的六爻如果变化,由阴转为阳或由阳转为阴,都会变成另外一种卦象,表示当今到未来的转化和发展。也称为变卦。 除了表示动爻产生的变卦,还有以本卦的二三四爻为下卦、三四五为上卦组成的互卦,表示事物发展的中间结果,不一而足。 说到这里,就可以发现易经通过爻卦组成的符号来表示事物的状态。再通过卦象间的转换规律表示事物的变化。在此基础上,人们不断总结和丰富卦象的含义,并尝试各种的起卦和解卦方式去构建不同的预测系统。 讲到,就还要说到五行。 古人把金、木、水、火、土称为五行,和八卦一样也是对世界的一种归纳抽象方法。在中,五行是对八卦的补充和完善。另外还是中医中重要的学说基础。 五行的精髓是五种元素间的相生相克关系,所谓: 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 像八卦一样,五行是另一种角度的分类器,人们把事物归为五行中的一类,然后分析其相生相克关系: 五行与八卦也有直接的映射关系: 乾、兑为金,离为火,震为木,坎为水,艮、坤为土 这样,卦象自身的上下卦,卦与卦之间都依据五行产生了相生相克的关系。所以五行在分析卦象中的常常用到。 梅花易数就是结合八卦和五行的一类方法,相传为宋代易学家邵雍所著,使用先天八卦为数理。特点是起卦解卦的方式不受限制,全凭人随心而为,结果的准确性很大程度由个人主观经验决定,这也符合易术由简推繁,通天知命的意境。 梅花易数具体的方法不再赘述,这里引用著名的观梅占来说明其起卦解卦的独特方式: 辰年十二月十七日申时,康节先生偶观梅,见二雀争枝坠地。先生曰:“不动不占,不因事不占。今二雀争枝坠地,怪也。”因占之:辰年五数,十二月十二数,十七日十七数,共三十四数,除四八三十二,得二,属兑,为上卦;加申时九数,总得四十三数,五八除四十,零得三数,为离,作下卦。又上下总四十三数,以六除,六七四十二,得一零为动爻。是为泽火革,初爻变咸,互见乾、巽。 断之曰:详此卦,明晚当有女子折花,园丁不知而逐之,女子失惊坠地,遂伤其股。右兑金为体,离火克之,互中巽木,复三起离火,则克体之卦气盛。兑为少女,因知女子被伤;而互中巽木,又逢乾金、兑金克之,则巽木被伤。而巽为股,故有伤股之应。幸变为艮土,兑金得生,知女子但被伤,而不至于凶危也。 这个例子说的是康节先生邵雍一天观梅,看见两只麻雀在枝头争抢掉落地上,便以此起卦。的具体过程是:以年月日时起卦。年月日为上卦,辰年(5)+ 十二月(12)+ 十七日 (17)= 34,除8余2,按先天卦序对应为兑卦;再加上时辰数为下卦,34 + 申时(9)= 43,除8余3,为离卦。这样上兑下离得到的卦象为泽火革卦。 先生由此断卦:上卦为体(主体),为兑卦,代表少女,属金。下卦为用(外部影响),为离卦,属火。因为火克金,对主体不利。 再取互卦,二三四爻为上卦乾、三四五为下卦巽。互卦中有巽卦,属木。与主卦的体(兑)用(离)之间的关系是,金(主体兑)克木,木生火(用体离)。所以主卦中克制主体的离火更盛,还是不利主体(少女)。同时巽木代表大腿,主体为金克木,亦有坚硬折损之意,故知会有少女来采花摔伤大腿。 接着取动爻,用年月日时总数即下卦(43)除6余1,将主卦的初爻由阳变为阴,得到变卦泽山咸卦。上卦不变为兑,下卦变为艮,属土。因为土生金,利与主体,所以可知女子虽受伤,但并无大碍。 像所有传奇故事一样,第二天果有一女子前来折花,被园丁追赶,摔伤大腿。和先生所测如出一辙。可能会有人问,原文中的“明晚”,“园丁逐之”等从何而来。其实这些细节都可以在卦象中得到体现,也有文章给予解释。 由此看出,梅花易数往往是从繁复的现象中发现不寻常的一点,用巧妙的手段获找到本质和线索,再联系种种细节根据经验和感受去形成一幅关于未来的具体画面。看似随意,实则需要长期的琢磨和积累,也取决于天分和灵性。 就写到这里吧。周易和易经有区别么?
一般情况 把周文王写的六十四卦的卦辞 和周公做的六十四卦的爻辞 称作易经 也就五千来字 如果加上孔子做的十翼 也就是 象上下 彖上下 系词上下 文言 序卦 说卦 杂卦 就和称周易 周易大概分 象 理 数 占 四部分 网上能搜索到 叶曼讲易经 讲的不错
周易和易经的区别
《周易》和《易经》的区别是《易经》包含了《周易》,涵盖面更广阔。
《易经》它并不是一部完整的著作,它分为《连山》、《归藏》、《周易》三部分。所以《周易》只是《易经》中的一部分。
狭义的《易经》,也就是《周易》中的《经》,就是简单的卦辞、卜辞,之术,像教科书一样,言简意赅;而《传》则是包含很多的历史哲学和思辨,它让《易经》不再简简单单就是算命之术的工具书。
读《易经》的意义:
读《易经》,并不是要去盲目相信风水,更不是教人盲目的相信算命,而是开启自己真实的智慧,形成自己的人格,或者说,是为了能够在为人处事方面做到权衡利弊,扬长避短。而这正是学习《易经》的意义。
《周易》的价值在义理,《周易》的魅力在于其开放性、包容性,在于占筮方面的神秘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