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起名的六不原则,古人起名的原则和方法
读左传|古人起名字的五种原则和六种宜避免的情况
鲁桓公的太子降生,鲁桓公向大夫申繻请教起名字的原则。 申繻回答: “名有五:有信,有义,有象,有假,有类。以名生为信,以德命为义,以类命为象,取于物为假,取于父为类。不以国,不以官,不以山川,不以隐疾,不以畜牲,不以器币。周人以讳事神,名,终将讳之。故以国则废名,以官则废职,以山川则废主,以畜牲则废祀,以器币则废礼。晋以僖侯废司徒,宋以武公废司空,先君献、武废二山,是以大物不可以命。”——《左传·桓公六年》取名的五种原则 申繻讲到起名字有五种原则:信、义、象、假、类。 以名生为信。比如唐叔虞。叔虞是周武王的儿子周成王的弟弟。周武王与叔虞的母亲交会时,梦见上天对武王说:“我让你生个儿子,名叫虞,我把唐赐给他。”等到武王夫人生下婴儿,有个“虞”字在婴儿手上,因此给他取名叫虞。(《史记·晋世家》)又如鲁公子友。他快出生的时候,他的父亲鲁桓公让人,卜辞说:“是个男孩,名字叫‘友’,位于两社之间,将成为公室辅佐。季友死后,鲁国不再昌盛。”有个“友”字在他手掌上,就以友命名,号为成季。其后人就是季氏。(《史记·鲁周公世家》) 以德命为义。比如周文王名昌,周武王名发。周文王的祖父是古公亶父。古公夫人太姜生少子季历,季历娶太任为妻,太姜和太任都是贤淑的妇人,生周文王姬昌,时有“圣瑞”,古公说“我世当有兴者,其在昌乎?”把振兴周族的期望寄托在这个孙子身上。周文王果然不负他祖父的期望,三分天下有其二,为周武王灭殷奠定了基础。(《史记·周本纪》) 以类命为象。比如孔子头象尼丘。孔子的父母祷告于尼丘而生孔子。孔子生下来头顶中间凹陷,所以就取名叫丘,字仲尼。(《史记·孔子世家》) 取于物为假。比如孔子的儿子伯鱼出生,鲁昭公派人送来一条大鲤鱼,表示祝贺。孔子以国君亲自赐物为莫大的荣幸,因此给自己的儿子取名为鲤,字伯鱼。 取于父为类。鲁桓公的太子同和他同日生,给他取名叫同。 六种宜避免的情况 六种应该避免的情况:不以国,不以官,不以山川,不以隐疾,不以畜牲,不以器币。 周朝人用避讳来奉事神明(此指祖先神),名字,在逝去以后就要避讳。 不以国。国君的儿子不以本国为名。国号不可改,所以原则是取名避免与国号相同。比如鲁国的公子不能取名鲁。 不以官。以官职为名就得改官职之名。比如晋僖侯名司徒,晋国就废司徒一职,改称中军。宋武公名司空,宋国就废司空一职,改称司城。这不是常例,通常要避免,以免引起官职混乱。 不以山川。以山川为名就得改山川之名。比如鲁献公名具,鲁武公名敖,就改以所在地给山命名。这同样不可引以为常。 不以隐疾。不用疾病名为名。不吉利,要避晦气。 不以畜牲。不用被用来祭祀的畜牲名为名,否则这种畜牲就不能用来祭祀了。比如名猪就不能用猪祭祀,名羊就不能用羊祭祀。 不以器币。不用器币名为名,否则会影响礼仪。 总的原则就是不可以用一些重大事物的名称为名,否则会因名称的更改而造成混乱。 当然,这是针对国君之子,将来的国君而言的。那对一个普通百姓而言,比如某人以某山川为名,国家自然不会为此而改易山川之名。但人人可称此山川之名,这样就不能为尊长避讳。所以,这些原则同样适用于普通百姓。
古人在取名字上有什么讲究?如题 谢谢了
中国成语,指用马皮把尸体裹起来。寓意将士要英勇牺牲在战场方为天职的英雄气概 指马 不采纳没天理
古代人怎么取名和字?取名和字有什么讲究?
古代人除了名字还会有表字,因为古带非常看重每个人的品德,所以这个表字的意思就是表德之字。例如我们非常熟悉的诸葛亮,字就是孔明。曹操,字孟德等。不过这个名还有字到底应该怎么取呢?又有什么讲究?其实字更多的是在家里排行的体现,这个字可以是父母取也能是本人自己取,自己取的话那这个字就会是你的代号。一般正式场合还是称呼名,私下或者比较熟悉可以称号被人的字。 按照中国传统,每个人有名、字、号,个中讲究,十分复杂。稍有不慎,便会使用不当,造成大错。 古人如何取名? 名跟随人的一生,所以取名是一件值得重视的事情。关于古人取名的原则,《左传·桓公六年》写道:“名有五,有信、有义、有象、有假、有类。” 所谓信,即以出生时与生俱来的特殊标记为名; 所谓义,是根据出生时的祥瑞现象来命名; 所谓象,是以相似之物来命名; 所谓假,是指假托万物之名; 所谓类,是可以取与其父相类似的名字。 此外,古人还提出了取名的六条禁忌,分别是:不以国,不以官,不以山川,不以隐疾,不以畜牲,不以器币。 名、字关联讲究多 古人有一种“名外之外”,也就是字。俗话说:“名以正体,字以表德”。起名以分彼此,取字可明尊卑。在许多情况下,“名”和“字”存在着一定的关联。 并列式:字和名意义相同或相通,是并列关系。屈平,字原。广平曰原,意思相同。孟轲,字子舆。轲、舆都是车的意思。 辅助式:字和名意思相近,但不完全相同,可以互为辅助。陆机,字士衡。机、衡皆为北斗中的星名,互为辅助。李渔,字笠翁。蓑笠是渔翁的象征。 矛盾式:字和名以相反的意思进行关联。朱熹,宇元晦。熹是天亮,晦是黑夜。王绩,字无功。成绩和无功正好相反。 扩充式:字与名往往出自同一句话中,意思相顺,字为名的意思作补充解释或修饰。赵云,字子龙。《周易》说:“云从龙,风从虎。”名和字在一句话中,意思相顺。于谦,字廷益。《尚书》说:“谦受益。”名和字在一句话中,谦是前提条件,益是谦的后果。 延伸式:字的意思为名字的意思的延伸。李白,字太白。太白指太白金星,这是对太意的延伸。杜牧,字牧之。牧之即放牧,延伸解释了牧的含义。 名、字怎么用? 由于古人特别重视礼仪,所以名、字的称呼上是十分讲究的。一般来讲,有以下几条原则。 名一般用作谦卑的称呼,或是上对下、长对少的称呼。不过,上对下、长对少也存在以“字”来称呼的情况,以示尊重。 平辈之间,相互称字,这是有礼貌的表现;只有十分熟悉的平辈之间才会相互称名。 下对上,卑对尊写信或呼唤时,可以称字,但万万不能称名。特别是君主或自己父母长辈的名,更是完全不能提,否则就是“大不敬”或叫“大逆不道” 取号全凭爱好 古代帝王的号,有尊号、庙号、谥号、年号之分,一般都有特定的意思,其中如谥号具有对其一生功过是非进行盖棺定论的意义,是不能随便取的。但是,民间之人取号,则是随意得多。除了封号、谥号之外,号的产生全是凭爱好。 古代的中上层人物,尤其是文人雅士,总喜欢给自己起个号,以自由地抒发和标榜其志向和情怀。比较有名的例子有: 忧世愤俗的爱国诗人陆游,被权贵讥为不守礼法,他索性自号“放翁”,以抒发对他们的蔑视; 宋人郑思肖,在宋亡后隐居苏州,自号“所南”,以示对宋室的铭记; 明朝末年画家朱耷,在明亡时取号“八大山人”。“八大”二字连写,似哭非哭,似笑非笑,寓哭笑不得意,寄托着自己怀念故国的悲愤之情。 有些号是他人所起并得到公认的,如“绰号”、“浑号”等。它有极强的表义性,往往是人物面貌性格特征的一种折光或写照。 春秋时的百里奚为“五羖大夫”,这是因为他沦落楚国后,被秦国国君用了五张羖(黑公羊)皮赎回了秦国。 宋代有一位“三旨宰相”,是因为他在十多年的宰相任中只做三件事:取旨、领旨、传旨。 黑旋风李逢、豹子头林冲、青面兽杨志、花和尚鲁智深……《水浒传》一百单八将惟妙惟肖的绰号给读者留下了极为深刻难忘的印象。 其他称呼方式 除了上述的字、号之外,历史上称呼的方式还有多种。 地名,包括出生地、住地和任职所在地等。如东汉孔融称为孔北海、唐代韩愈称为韩昌黎、柳宗元称为柳河东或柳柳州等。以地名称人是表尊敬,叫做称“地望”。 官爵名,包括职衔、封号等。如东汉发出“穷当益坚、老当益壮”豪言的马援称马伏波(曾任伏波将军),三国嵇康称嵇中散(曾任中散大夫),唐代杜甫称杜工部、杜拾遗(曾任工部员外郎、左拾遗)等。 以室名、斋名、轩名、堂名为号的。如王夫之号姜斋,这取自他的室名;辛弃疾的号“稼轩”也是取自室名;北宋诗人苏舜钦曾流寓苏州,筑沧浪亭,故自号沧浪翁。 在姓氏前加形容词指称特定的同姓者。南朝谢灵运和堂弟谢惠连都是诗人,被称为大、小谢。唐代诗人中老杜(亦作大杜)专指杜甫,小杜专指杜牧。老苏、大苏、小苏则指宋代苏洵、苏轼、苏辙三父子。 苏轼《功甫帖》 在唐代还常以行第连同姓名官职等称人。王维有诗题《送元二使西安》、唐诗中屡见《答王十二》、《问刘十九》、之类的题目,都是以行第称人的。如李白是李十二、韩愈是韩十八、柳宗元是柳八、元稹是元九等。宋代也还有此风习,如秦观称秦七、欧阳修称欧九、黄庭坚称黄九等。 传统中国人的名、字、号讲究颇多,既体现了泱泱大国的文明礼仪,也展示了古人生活多彩丰富的一面。如今,以字相称的情况实在少见,今人之号也常常流于粗俗无趣。文化精神的重开,道德人心的建设,任重而道远。取名的技巧与忌讳
取名的技巧与忌讳 取名的技巧与忌讳,实际上我们大家都应该关注自己的名字,因为名字对于我们的生活以及未来的发展都有很大的影响,而且取名字也是有一定的讲究的,下面是取名的技巧与忌讳。 取名的技巧与忌讳1 第一、给孩子取名字有很多的讲究,我们要抓住主要的几个必须注意的地方,给孩子起名字首先要注意自己家里的亲戚是不是有重名,这点很重要,避免互相之间犯冲,对自己的孩子不好。 第二、给孩子起名字要注意的五行的搭配,孩子的五行是很重要的一个方面,补齐孩子的五行是取名字最大的一个作业,五行的完善,可以保证自己的孩子未来的生活比较顺利。 第三、有的家庭有自己的族谱,那么这时候要排字取名,我们知道排字是一个字,孩子名字还要有一个字,那么这个字就要注意八字命理和五行运势结合,这点很关键,不然对孩子很不错。 第四、我们知道很多人给自己的孩子取名字是根据自己的喜欢,这是一般老百姓采取的方法,芸芸众生也就是这样产生的,而好的名字契合你的孩子,那么就会出类拔萃,这点大家可以仔细的看看很多有名望人的名字就知道了。 第五、我们给孩子取名字不是随随便便请人取,而是必须分析判断自己的孩子的 八字中本命五行的强弱,和命理喜忌,通过这方面的研究才可以初步的选择一些名字,作为更进一步的推演。 第六、我们取出的候选名字,最关键的是给家人排五行和八字,尽量不要犯冲,这样才是取名字的正确方法,只是先知道人追求名利和金钱,没有踏踏实实做名字的人,不能不说很遗憾。 第七、我们的很多家庭给孩子起名字需要的是排字法,这个方法主要是根据自己的祖先名字排出来的一个顺序,那么我们就要利用另外的一个字进行孩子的名字修缮,这样才可以保证孩子名字的平顺。 第八、无论是排子法或者是孩子单独起名字,都和自己的家庭以及孩子的五行八字有很密切的联系,一般来说命数比较硬,则名字要调和,命数比较软,则需要名字稍微的刚性一些。 取名方法技巧: 一、季节取名 在我们的科学观念之中,一年一共有四季之分,分别是春、夏、秋、冬。而也因为我们自身的文学文化的晕染,使得春夏秋冬四个季节在我们的观念之中,是有着比较显眼的风格类型区分的。春天代表的是温暖,夏天代表的是活力和阳光,秋天代表的是诗情画意,冬天代表的是希望和期待。 所以说,如果拿捏不准自己想要给宝宝取出来的名字的风格,或是拿捏不准到底应该怎么进行相关风格类型的名字选取的话,那么依靠四季的区别,也是不错的一个选择。 二、出生月份取名 除了季节取名这种方式之外,出生月份取名其实也是一种,能够帮助爸爸妈妈比较顺畅的给宝宝起名字的方法。顾名思义的,就是直接使用宝宝的出生月份来给宝宝进行名字的选取,让宝宝的名字更加的有纪念意义之外,还多了一份相关的古典和大气。例如,如果说宝宝是在一月出生的,那么我们就可以用一、元、正等字眼来给宝宝进行名字的选取。 三、景象取名 大自然是包罗万象的,同时经过了我们数千年的古典文化晕染之后,很多的大自然景象都被冠以了新的寓意和内容。所以用一些相关的自然景象来为宝宝进行取名,也是一个比较好的,能够解决爸爸妈妈所面临的取名难题的方法技巧。 取名的技巧与忌讳2 取名方法1、生肖取名法 这是一种最简单,容易理解的起名方法。就是根据孩子的生肖喜好,来为孩子起名。好多父母在取名时会考虑生肖,如生肖牛、兔喜草,就取个草头的字;生肖蛇喜欢待在洞中,可取口字形的字;鸡主要吃谷类食物,那就喜用豆、米、禾、麦、梁字;再比如生肖属虎的,可以取威,猛这样贴近老虎形象的`字;生肖属马,可以取矫健,昂,轩等字,暗喻马的矫健,昂首挺胸,器宇轩昂。 取名方法2、姓和名形成关联来取名 平时我们取名时可以考虑名字和姓关联起来,构成一个整体结构,如姓许,取名许诺;如姓钱,取名钱来、钱满、钱多多;姓成,取名成功;姓甘,取名甘甜;姓白,取名白雪。还有姓马的朋友给孩子取名马奔,马驰,姓牛的朋友给孩子取名牛犇,也是相当给人印象深刻。还有,朋友因为姓柯,音通渴,所以家族起名都以水属性的字做名字,比如海涛,海生,得水等等。 还有更巧妙的是结合姓和成语起名,显得更有文化味。如我一个朋友姓吴,给儿子取名吴与伦,即无与伦比之意思,还有一个朋友姓陈,给女儿取名陈雨燕,通成语“沉鱼落雁”。 取名方法3、季节取名方法 这也是一种简单易用,最被人常用的取名方法,比如,春天出生的,就取名春生,秋天出生的取名秋生,夏天出生就取名夏生,冬天出生的取名冬生(这些名字在过去70后一代都比较常见);当然,除了“生”字诀,还可以根据季节取其他的一些名字,例如迎春,夏爽,秋风,冬来,白雪。 取名方法4、地名取名方法 也可以结合自己的出生地,或籍贯,或父母两人的所在地等来取名,如著名主持人陈鲁豫,姓名就是根据父母的籍贯起的,著名演员李湘,名字就缘于自己的家乡湖南,简称湘。还比如,像一些名字,比如湘琼、桂宁等等,也都是根据地名取的。 还有我们的圣哲先贤,大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名丘,字仲尼,是由于“祷于尼丘得孔子”。意思是在尼丘这个处所祈祷求子,因而生下来就叫孔丘。 取名的技巧与忌讳3 起名的方法 八字起名法: 八字全称生辰八字,是指一个人出生时的干支历日期。要说八字起名法,首先得知道八字是怎么生成的。首先,它的推排方式是由十天干与十二地支组成。然后用四柱排法,其中有排年法,排月法,排日法以及排时法。深究算成八字的步骤就足足有十二步之多。 其实用八字起名法,最主要的就是算出你命中缺什么,然后在名字中补足。不过要注意如何补,比如有的缺水,但却不能直接用水,以免引起命中水灾,这时前面提到的各种组成排法,以及怎样算出八字的步骤,就显得尤为重要,弄清楚这些之后就能避免在补的过程中出错,从而取得一个八字相合的好名字。 辈分起名法: 可能有的朋友要疑惑,什么叫辈分起名法,难道是以辈分论名字?是的。不过你只知其一不知其二,辈分起名法确实以辈分来起名,但是是以每一辈流行用哪一个字,以此字贯穿你这一辈分的名字。比如你这一辈的用名字宜用“德”,那么你的兄弟姐妹们的名字中间都会有一个德字。 寓意起名法: 寓意起名法的精髓就在于父母给孩子起名字的时候所寄托的含义。这个含义可以取自古诗词中的经典名句;也可以是生活中得到启发灵感;还可以是希望孩子以后有一个好的前程等等。因为寓意的来源非常广泛,因此寓意起名法的运用也是非常的广泛。 起名的禁忌 忌谐音不雅: 可能很多朋友要问什么叫谐音不雅的名字?比如“申经冰”、“胡丽静”等给人以奇异、以为坏或者不好的名字就叫谐音不雅的名字。在给我们的宝宝起名字的时候,首要大忌就是拒绝谐音不雅,因为这不仅会给别人造成误解,也会影响宝宝的一生。 忌生僻字: 当你知道如何取一个名字,掌握了它的基本方法之后呢,你就要考虑这个名字是否好听,是否朗朗上口。而问题的关键就是要好听好记。但当你取名字。使用生僻字的时候,不仅阻碍了人们读的方便,也阻碍了听的传播。这是起一个好听好记名字的大忌,因此在取名的时候一定要拒绝使用生僻字来取名。起名时哪几种情况古人会避免,其中有哪样的深意?
从三国类书籍、影视剧、游戏以及网络讨论来看,喜欢看三国的朋友肯定有很多。相信很多人都曾注意过这种情况,三国人物如此多,但他们的名几乎都是一个字,而字却是两个字。这种现象,直到唐朝还是如此。
这是为何?原因有很多,比如有人说王莽篡位时,曾经下令“中国不得有二名”;还有人说以前要为尊者讳,两个的字名百姓不好避讳等等。
“为尊者讳,为亲者讳,为贤者讳”,出自孔子编纂的《公羊传》。实际上,早在两周时期,人们在起名时,有六种情况需要避免。
第一种:不以国为名
两周时期,国是封地的名称,比如姜尚封地在齐,就叫齐国。国名,是不能改的。可是如果国君以国为名,那国名就要改了。然而国是天下的根本,又岂能改名?国君都不能以国为名,普通老百姓就更不能了。
从敬畏心这一点看,人们需要爱国,倘若取了国名,几十年后你去世了,人们说也不好说。比如某人叫李齐国,他去世后人们会说“齐国死了”“齐国没了”,乍一听仿佛国灭了一样。
第二种:不以官为名
官名也需要避讳,如果以官为名,官名就要改。今个改,明儿改,那岂不是乱套了?晋国当时有一人叫司徒,但司徒是官职,后来国君就把司徒改成了司空、司城,直到后来改成中军,才恢复这一官职。
从今天的角度来说,满大街的张、王部长,也确实不像话。就好像今天某些公司,有太多的经理、部长、主席,经理也就罢了,一砖头丢大街上都能砸到几个经理。但部长就有点接受不了,搞得很多人都以为部长是个芝麻大的官儿。
第三种:不以山川为名
众所周知,古人不仅敬畏天地,自然界中很多东西包括大山大川,奇珍异兽等,人们都很敬畏,要常常祭祀,最著名的就是泰山封禅。
若是以这些大山大川为名,皇帝每年祭祀的时候,是不是感觉像给某人祭祀一样?鲁国内有两座山分别是具山、熬山,但因为鲁献公和鲁武公名字中有具和熬,所以只能改了山的名字。汉文帝刘恒还把恒山改成了常山。
多几个这样的人,那国家还不得把山改成什么样名呢?这样让山川避讳众人就太麻烦了。
第四种:不能以牲畜为名
这里的牲畜是指猪牛羊三牲或者狗鸡马牛羊猪六畜,它们都是祭祀天地所用的祭品。倘若国君或者普通百姓取名为牛羊马,那自然不能用这些牲畜来祭祀天地了。
第五种与第四种差不多,是不以祭祀用的器物、玉器、玉帛等为名字,否则就会影响祭祀的礼仪,对所祭之物是一种不尊重。第六种则是不能用隐疾病痛来取名,毕竟这是不祥之兆,要取也是像霍去病、辛弃疾这种。
这六避是西周和东周八百年间,国君和人们的起名注意事项,当然了可以不必避其他国的国名、官名或者山川名字。
总结来说,用《左传》中一句话来总结,那就是“大物不可以命”,天地间的大物,通常都不能用来起名字,也算是“为尊者讳了”。
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古人取名有哪些禁忌?
在当今这个时代,给新生的婴儿起名字算是一件相当不容易的事,也都大多不再遵循古代的规矩,或者家谱中传下的辈分,而是翻翻字典或者是一些诗歌、经书。怎么好听、怎么顺口就用什么名字。不过,在古代,取名字是个非常高级的“技术活”,绝对不是一般人能随便取的,古代生产水平低下,文化素质普遍不高,大多花钱请个有名的读书人或者风水师起名。在古代,对于取什么名字也有很多的限制,并非所有的文字都可以用在人名上,为了保证封建社会的等级制度。
秦始皇
名,最初的意思可能就是一个代号,但是经过时代发展,名的意义的进行无限的延伸,对于人的一生,起一个好听的名字是非常重要的,所以取名是一件非常重视的事情。关于古人取名的规则,《左传·桓公六年》曾写道:“名有五,有信、有义、有象、有假、有类。”
所谓信,即以出生时与生俱来的身上的特殊标记为名,如果身上的胎记、特征、遗传疾病等;所谓义,古人通过对宇宙、星象的观察和天地景象的环境,或是根据出生时的祥瑞现象来命名;所谓象,是以相似之物来命名;所谓假,是指假托万物之名,比如以日月、山川为名;所谓类,是可以取与其父亲和祖父相类似的名字。
此外,古人还提出了在取名时的六条禁忌,分别为:“不以国名,不以官名,不以山川为名,不以隐讳为称,不以畜生,不以器币为姓。”
避讳,有官讳与私讳(或家讳)之分,前者,是由官方(如皇家、地方的行政长官)所规定的名讳,例如,避开圣人的名讳,就属于官讳。截至到民国,官讳就有不断严苛化的趋势,有些甚至距离最初的规定已经是分道扬镳了。避讳是中国古代特有的一种历史文化现象,一方面是为了层托出统治者至高无上的权威。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将社会等级通过姓氏分开。
孔子
所谓的“讳”指的是帝王、圣人、长官以及尊者的名字。人们在说话和书写不能乱用文字,如皇帝的姓名,一般用圣上来代替,还有就是古代的先贤圣人,例如孔子,孔子原名孔丘,我们来称呼的话,就要说是孔圣人,孔夫子等等。一旦触及这些人物名字的时候,就要设法避开或者是改写,这就是避讳。封建时代,避讳可以说是一般臣民不可不懂的学问,一旦触犯可能招致大祸上门的。
秦始皇时期,为了防止六国的余孽用伤害他,也为了体现他的无上权威,为了避他的名“政”字,改“正月”为“端月”,或改“正”字的读音为平声,于是“正月”便被读作“征月”了,直到现在,仍旧沿用这个读法。唐太宗李世民时,为避讳“世”字,以“家”取替,唐代诗人杜甫有诗句:“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君不闻汉家山东二百州,千村万落生荆杞 。”为了避开李世民的名讳,为了躲开“世”这个字,杜甫将“世”换成“家”。
为了避开汉文帝刘恒的名讳,“姮娥”改名“嫦娥”。如若后羿活过来,听到“嫦娥奔月”这个典故,肯定是一脸懵逼,因为认不出来媳妇的名字。到了东汉时期,为了避开东汉的建立者汉光武帝刘秀的名讳,东汉的“秀才”们集体改名叫“茂才”。对于当时的秀才来说绝对一脸无奈。
康熙帝(爱新觉罗·玄烨)
到了清朝,康熙年间,清圣祖康熙皇帝的全名是:爱新觉罗·玄烨,“玄”这个字,无论是现在还是过去,都绝对是个常用字,为了避开康熙的名讳,可是把当时的大臣可难坏了,于是便规定在书写“玄”字时要少写最后一笔,甚至在说话时也要改为“元”字。
清代刊印的书籍,便把汉代著名的儒学家郑玄印成“郑元”,原因就在于此。再如,现代的邱姓,原来并没有没有“阝”旁边,这是雍正时期为了避开孔子名讳而加上去的。例如现在北京故宫的玄武门,取古代“四神”中的玄武,代表北方之意,康熙帝名爱新觉罗·玄烨,为避皇帝的“玄”字名讳,“玄武门”被改为“神武门”。
除了要避开帝王的名讳,有时竟连朝中的大臣的名讳也要避开。如宋徽宗崇宁年间,蔡京出任宰相,此后几起几落,仍能死灰复燃,四次出任丞相,先后居相位之尊长达十七年之久。由于宋徽宗太依赖于蔡京,蔡京之名声震朝野内外,从人名到店铺,都需要避开蔡京的名讳。当时国都开封设京东、京西两大区,只好改称为畿左、畿右。宋徽宗政和年间,江西的一名临川考生蔡经国考中进士,由于“京”跟“经”同音,遂向有关部门提出申请,改名为蔡纯臣。
宋徽宗
避大臣名讳的相对要少很多,不过,百姓在为自己孩子取名的时候,还是对其敬而远之,生怕招致灾祸,再加上文化素质的限制,往往名字就起的比较随便,也就是常说的“起个贱名好养活”的态度,名字往往都带有侮辱性,比如狗剩、小狗等等。
大家熟知的“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的主角田登,为了表现出自己作为州官的统治权威,因为“登”和“灯”同音,为了避开自己的名讳,连管辖区内每年元宵的灯会都讳了,把“灯”改为“火”!其实古人的避讳就是“只许州官放火,不需百姓点灯”普通老百姓在取名的时候,总是避开统治阶级的名讳,如果不避讳,严重者可以遭来杀身之祸。所以,历史上因为避讳的问题,出现了“文字狱”。
避讳对文化传承的影响可以说是显而易见,它的存在不仅造成大量的冤假错案的发生,更对后人对于古人的文献书籍出现严重的干扰,对于书上出现的陌生的人名,甚至可是说是云里雾里,更加糟糕的是没有任何的说明和注释,让后人读起来如坐云雾,昏昏欲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