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婚当晚为什么叫入洞房,夫妻之间是怎么怀上孩子的

古代新婚之夜为什么叫洞房

古代新婚之夜叫洞房,传说这是我们祖先轩辕黄帝规定下来的。那时候经常会有抢妻子的现象发生,后来黄帝就想出了方法,命一男一女进入山洞,然后用石头封好门,只留一个口,让家里人送饭,直到两人培养出了感情,这就叫婚配,而且再不允许有乱抢他人男女的现象发生。 千百年来的习惯,是最可怕的,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全彻底改变过来。当时也有一些人不习惯一夫一妻制夫妻生活,毕竟自古就是男尊女卑的社会,到了后来,人们还是会有三妻四妾的行为,直至近代才被废除。 而闹洞房又称“逗媳妇”、“吵房”,在迎亲的当天晚上进行。亲戚朋友大多会在这一天闹新郎还有新娘,不亦乐乎,闹洞房的游戏也是颇有趣味。 过去宾客闹房时,中扮花脸,或足着手,说笑后,逗俗兴的多,以哄堂一笑为足,意义不大。而如今兴起了很多关于大闹洞房的习俗,认为无论如何喧闹,主人不得恼怒,愈闹愈发,喜可加倍。闹的笑话连篇,新郎大多是有苦难言。 唐朝诗人宋庆馀在《近试张水部》诗中写道:“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

结婚一般谁主动?谁提出?需要那些人商量?什么程序?

当然是男人主动啊!然后和父母商量!和父母妥协后就请双方父母见面,定结婚日期,(农村就要请算命的定日期)然后准备酒宴,请证婚人、伴郎、伴娘。最后发请柬!(大概就这样了)谢谢采纳

结婚当晚为什么叫入洞房

结婚当晚为什么叫入洞房 结婚当晚为什么叫入洞房,古代称结婚叫做成亲,而且拜堂成亲必定要有“三拜”:一拜天地,二拜高堂,然后夫妻对拜。拜完之后,把小两口送入洞房,才算“礼成”,那么结婚当晚为什么叫入洞房呢? 结婚当晚为什么叫入洞房1 实际上,洞房这一词汇源远流长,其中不乏出现了许多传说,但大体有这4种说法。 第一种说法,其实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黄帝在打败蚩尤后,平息了战争,人类的野蛮时代结束,而此时部落在首领的带领下建立。 由于人类需要繁衍生息,部落也需要扩大,在男女结婚时,部落之间经常会发生争抢同一个新娘的事件。而由于抢婚,部落与部落同样会发生打架,从而产生矛盾与战争。 为了保证和平,后来黄帝想到了一个避免抢婚的办法。在男女婚配时,将两人送到专门准备好的洞穴中,在洞穴的四周垒上高墙,同时只留下一个仅仅只能通过一个人的小门,这样。就可以防止其他人进入抢婚。 这一想法得到了实施,因此日后男女在婚配时,就被送入这一洞穴。久而久之,随着社会时代和人类思想程度的发展,居住场所从洞穴变成了房屋,此时的洞穴就被称为“洞房”。 第二种说法,其实也跟抢婚有一定的关系。现代人对古代的婚配制度大多有误解,其实中国古代的普通百姓,大多是一夫一妻制度,只有富贵人家才会是一妻多妾制度。因此普通百姓在成婚的时候,总会花费大价钱去置办,毕竟大多数人的婚礼一生只有一次。 但是由于中国古代的司法制度不那么健全,土匪打劫的现象有许多,更有一帮强盗抢婚。人们不愿意这样的现象发生,于是在婚礼当天,将新娘的头上蒙上盖头,并将新娘与新郎二人送到山上的洞穴中,夫妻二人在洞穴度过一夜后再返回家中。 由此以来,这一习俗演变成了入洞房。 第三种说法,颇具神话传说的色彩。相信大家都看过《宝莲灯》这部电视剧,剧中的三圣母为了追求爱情,被二郎神囚禁于华山之中,颇显悲剧。而三圣母的.人物原型,正是一位叫做三姑娘的女子。 在秦朝时期,秦始皇大兴土木,为建立奢靡的阿房宫,在民间大量掠夺美貌女子入宫奴役,三姑娘也是其中的一位。 但是她却不愿意待在阿房宫,于是三姑娘逃跑到了华山。此时的秦朝正处于严苛律法,焚书坑儒时期,许多读书人不堪受辱,纷纷逃跑。 此时有一位叫做沈博的读书人,也逃跑到了华山。在华山 ,他与三姑娘相遇并相爱,二人喜结连理,成为夫妻,并将山洞当作新房,生活美满。而他们住的山洞,便成为了“洞房”。 后来此事传至民间,人们对敢于追求自由,不畏强暴的三姑娘产生了崇高的敬意。因此百姓在华山的山路沿途修建了许多,并供奉三圣母的神位,三圣母的神话传说便由此而来。 结婚当晚为什么叫入洞房2 首先第一个典故,相传在远古时期的时候,那时候还是母系社会,人们都住在山洞里,慢慢的称之为房,而且那时候因为还是群婚的制度,就经常发生半路抢亲的事情,为了让内部团结起来,就设定了一种婚姻制度,让两人在众人的认证下举行婚礼 婚礼完毕就会回到洞房中,洞房是家人事先用石头垒起来的,两个人一起在洞房里生存三四十天,家人给送水送饭,等感情培养起来,两人就是正式的夫妻了。这是第一个典故,也是流传比较广比较具有真实性的典故。 接下来这第二个典故,则是比较浪漫一点的了,传说在古代尧舜禹时期,尧帝在民间走访的时候,被一位手拿火把的美丽女子深深吸引,调查后知道她是鹿仙,尧帝就对仙女思念成疾、念念不忘,跑到仙洞中寻找仙女,尧帝看见一个美丽的梅花鹿从洞中款款走来 但是没想到洞旁边一条蟒蛇逐渐向他靠近,仙女看到,一下把蟒蛇赶走了,变成了人。两人从此在洞中过着神仙眷侣的生活,到夜晚他们会点亮火把,照耀着下面村庄。所以,洞房之夜就有了点蜡烛的习俗。 我们中国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流传下来的风俗习惯非常多,这些风俗习惯中都包含着当时人们的心情,这些节日背后都有自己蕴含的故事,我们现在或许已经不知道了,但是并不妨碍我们跟往常一样过这些节日。 结婚当晚为什么叫入洞房3 人们常说“成家立业”,只有组建好自己的小家,才能更好地在社会上拼搏,这是对于家业的责任感,可见婚姻对于人的深刻的影响。但是有这样一个知识,人们常常会提起,但是却不知其中深意。 在亲朋好友结婚的时候,大家都会“闹洞房”,但是这“洞房”二字究竟从何而来,为什么没有人说“闹宅房”呢?这其中另有历史渊源。 “洞房之说”,见于文人 “入洞房”是民间一种广为流传的说法,关于其源头,向来众说纷纭,不过在史料的记载之中,这洞房最初只是指人们所居住的房间,并没有新婚之夜的说法。 在汉朝,享有“汉赋四大家”美誉之称的司马相如就曾经在《长门赋》中写道“悬明月以自照兮,徂清夜于洞房”,这里的“洞房”指的豪华孤寂的空房间,描写的是不受宠幸的张皇后。 之后到了大唐盛世,社会文化开放,人们不再避讳这男欢女爱,于是这“洞房”便逐渐与男女关系产生关联,不过这里不仅仅是指新婚之夜的房子,也指青楼女子的闺中之情。 “莫吹羌笛惊邻里,不用琵琶喧洞房”这句诗描写的就是大唐时期的娼女生活。至此以后,这“洞房”之说才逐渐演变至今,成为“新婚婚房”的意思。 黄帝之举,一妻一夫 除了在史料诗词中能发现“洞房”二字的踪迹之外,人们普遍认同这与上古时期的一位皇帝有关。中国社会发展的形态在几千年中经历了多种演变,但是在古时候人们是以氏族的方式生活,在女性氏族社会之中,大家群居群婚,所出之子皆是部落的后代。 之后轩辕黄帝战蚩尤胜利之后,社会开始向封建制度转变,为了避免婚姻之间的纷争,于是黄帝便提倡固定男女关系,但这对于部落来说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之后黄帝在巡视的过程中,发现有一户居住在洞穴之中的人,将洞穴外用高墙垒砌起来,只留一个人的入口,以免猛兽的袭击。 黄帝见此举之后豁然开朗,决定效仿此举,便下达命令,将要结为伴侣的男女送入洞穴之中,两人先彼此磨合一段时间,感情稳定出来之后,便不可再骚扰他人。之后随着社会的发展,这样的做法早已被丢弃,但是其“入洞房”的说法却渐渐地流传下来,成为了人们生活中的常识。 余生良人,品行为主 不同于现在的婚姻制度,在古时候男女双方一旦结为夫妻,很难分离,尤其是对于女子而言。在封建社会的思想中,女子一旦被休妻将会有损名节,会导致他人的非议。 在婚姻之中彼此整日有矛盾,那将会郁郁寡欢一辈子,所以这在婚前一定要思量清楚,察其品行,一时的花言巧语与温柔很容易毁迷心智,做出错误的选择。 被誉为“千古第一才女”的李清照,在父母的安排下与品行优良的赵明诚结婚,婚后二人吟诗作对,生活快乐安逸。 但是在丈夫的离世之后,内心孤独的李清照竟陷入了张汝舟的温柔陷阱之中,结果与他再婚之后,等来的只有冷语和暴行,最终在他人的帮助之下,李清照才得以摆脱恶人,与之分离。但若是出身普通的女子遇到此番情景,定会在悔恨中忍受一生。 生活是一天一天需要经营的日子,其中是数不尽的柴米油盐与琐碎纷争,若是二人能以包容之心和谐处理,定能长久地使家业发展下去。若是二人只是因小事而对彼此两看相厌,那这余生只会痛苦万分。

结婚晚上怎么开始的正确方法,结婚当天晚上害羞怎么办

生活中有一些新婚夫妻洞房的时候,夫妻性生活不算和谐,给彼此留下不好的印象,这样可能影响到以后的夫妻生活,特别是对于那些还是“处女”的女生而言,对结婚第一次同房有点莫名害怕,那么结婚晚上怎么开始的正确方法,结婚当天晚上害羞怎么办?结婚晚上开始的正确方法: 1、要做足前戏:第一次尝试“性生活”的女生,在新婚晚上要放松自己的心态,对于夫妻生活这件事不要太紧张。可以先跟老公说说新婚情话,然后相互接吻触摸对方身体,引出内心的“欲望”,因此前戏必须充足。 2、进入时不能太粗暴:女生结婚当天晚上是初夜,当老公进入你身体会有疼痛感,这时候要忍住,让老公缓慢进入,这种疼痛感一小会就会消失的。 3、动作时不要太剧烈:女人疼痛过后就可以让老公动起来,这时候幅度不宜过大,不适合太剧烈,不然事后会很难受。在老公的缓慢抽动中,相信你的内心能够得到满足。 结婚当天晚上害羞怎么办?其实这个没必要太担心,只要顺其自然就行,俗话说得好:“一回生二回熟”,第一次发生关系的新婚夫妇对彼此身体不熟悉,这就要一个过程,可能女生会比较害羞,通常就要男生更多地主动。

男女结婚第一夜叫“洞房”,这是为何?

”洞房“二词是从古代一直流传至今,虽说时代在变化,但是传统的理念依旧保留,而作为四大喜事之一的新婚的第一夜我们依旧把它称之为“洞房”花烛夜;这也是当代未婚男子朝思暮想,还有就是相信很多人都参加过朋友、闺蜜等等的婚礼,在婚礼的中听到最多的就是送入洞房、闹洞房等等的说辞,但是你有想过为什么古代的人为什么会将男女结婚的第一晚上称之为“洞房”呢?”洞房“又是什么意思?这都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带着这些疑问往下看,让小编我来给大家科普一下这是为何吧!

”洞房“的意思:

”洞房“从字面上拆开来解释的话,“洞”可能在在古时候泛指的是一个类似于山洞的地方;“房”指的就是居住的地方,这两个词结合起来的话:也就是指的是居住在山洞里面;这个词语或许是与古时代的一些习俗有关,随着居住环境和传统观念的演变,慢慢的就将这个词语演绎成了新婚第一夜所待的地方,称之为“洞房”、而在古汉语中“洞房”就有完婚、新婚夫妇的卧室的意思;      

为什么将男女新婚第一夜叫“洞房”

关于这个问题在民间流传着这样的一个故事,故事追溯在轩辕皇帝时期,据说当时皇帝与蚩尤部落发动进攻,最后成功击败了蚩尤的部落,同时允许蚩尤部落的融入到皇帝部落,为了能够更好的管理两个不同的部落,皇帝规定如果部落之间产生了爱慕之情,那么,就需要部落双方的家人给这对人准备好一个山洞,里面备好所需要的粮食、水,将二人关在山洞里面一段时间,待二人在山洞中把感情培养的更为浓厚,出来的时候就可以一同和谐、安康、幸福的一同生活下去;

也正因为如此,古代的人们将男女结婚的第一个夜晚称之为“洞房”,指的就是过了洞房之后两个人的感情会更深厚,更幸福。

新婚房为何叫洞房?

分类: 文化/艺术 >> 民俗传统 问题描述: 为什么新婚房叫洞房呢?有什么由来吗? 解析: 1.闹洞房的由来 中国传统婚姻以其礼仪的隆重和场面的铺陈而颇具特色。它通常要经过提、订婚、迎娶出嫁、闹房等“程序”;其中以新婚当夜众亲友在洞房嬉闹新娘和新郎后,新人双双携手归寝为一 *** 。旧时,此中滋生出一些乖情悖理的举动,因多发生在洞房里,故称为“闹房”、“闹洞房”、“闹新房”;由于这一习俗以新娘为主要逗趣对象,故又称“闹新娘”、“耍新娘”,旧时还称为“戏妇”。 关于闹房习俗的来历,我国民间有两种说法。一说源于避灾。相传,很早以前紫微星一日下凡,在路上遇到一个披麻戴孝的女子,尾随在一伙迎亲队伍之后,他看出这是魔鬼在伺机作恶,于是就跟踪到新郎家,只见那女人已先到了,并躲进洞房。当新郎、新娘拜完天地要进入洞房时,紫微星守着门不让进,说里面藏着魔鬼。众人请他指点除魔办法,他建议道:“魔鬼最怕人多,人多势众,魔鬼就不敢行凶作恶了。”于是,新郎请客人们在洞房里嬉戏说笑,用笑声驱走邪鬼;果然,到了五更时分,魔鬼终于逃走了。可见,闹房一开始即被蒙上了避灾的色彩。闹洞房的风俗南北各地均有。新人入洞房前,长江中下游地区,新郎前一晚就须睡在洞房,事先请两名女童手执红烛将新房内照一遍;天津人则请吹打班子在新房内吹打,以求吉利。新人入房后,驱房内邪气依然十分重要。诸如在东涨,新郎进屋后要象征性地向新房四角各射一箭,或手执单刀朝每个角落虚砍一刀,并歌曰:“一砍妖,二砍怪,三砍魔鬼坏脑袋,四砍丧神快离开,笑看麒麟送子来。”更普遍的习俗是在新房内置长明灯。所谓“洞房花烛夜”说的就是这个意思。有学者研究说,“听房”习俗,实质上也是防鬼怪进入洞房的一种保护措施。关于闹房来历的另一种观点认为,闹房首先在北方出现,而且开始时主要是新郎,这大概与北方民族的生活习性有关。他们以狩猎和游牧为生活手段,使得男子十分骠悍和勇健,在新婚时忍受棒打可以证明一个男人是合格的大丈夫。 世界上有些落后的民族以自残和被虐来表明男人资格,甚至拿猎取到的人头作为信物求偶,恐怕同出一义。闹房在古代保留了这一原始习俗。 2. 新郎新娘入洞房的由来 2003-12-3 过去,在一个村里,住着个叫新郎的小伙子,他独自一人,三间草房,靠开饭铺过日子。新郎很有肚才,三里五乡的人有了什么难事都找他。他在自家门上挂了个牌子,上面写着:“有志不在年高,无志枉活百年。” 有三个皮匠去赶庙会,这一天路过新娘的家门,看见“有志不在年高,无志枉活在年”的木牌子,感到稀罕。一个皮匠说:“口气不小,进去看看。” 他们三人进门往里一走,新郎赶紧出来迎接,礼貌地说:“三位老兄,来来来,屋里坐。”他又搬凳子又倒茶,一阵忙活:“三位老兄,有嘛事?”“没事,我们路过门口,见牌子上写得挺文明,想请你办件事,不知能不能办到?”“让人让到底,送人送到家。你们有嘛事,尽管说吧。” 大皮匠说:“我想要太阳大的一个馍。” 二皮匠说:“我想要海大的一瓮油。” 三皮匠说:“给我织路那么长的一匹布。” 新郎听了哈哈大笑:“三位老兄,得多长时间?”三人一商量,嗯,时间不有太长,夜长梦多,就说:“三天就要。”说完三人走了。 第三天,三人早早来了,进门就喊:“新郎在家吗?”“在。”大皮匠问:“我要的馍,怎么样了?”新郎不慌不忙地说:“我给你把面发上了,你去量量太阳有多大,弄准了我再蒸。”大皮匠一听傻了眼,忙说:“不要了,不要了,你爱蒸多大蒸多大吧。” 二皮匠说:“海大的一瓮油,你做好了吗?”“你把大瓮搬过来,我就给你装油。”二皮匠一听,就说:“我本来想难为你,你倒难起我来,不要了。” 三皮匠又问:“我要的布,织好了吗?”“你把路量量有多少丈多少尺,我织的时候好有个头哇!”三皮匠一听也哧一声笑了,摇摇头说:“不要了,不要了。” 新郎知道他们有意难为人,看他们一个个没话说了,才开了腔:“三位老兄,早听说过你们见多识文,今天求你们办点事。”“有嘛事,尽管说。” 新郎说:“我要六证,帮我买去吧。” 三人听了,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都不知嘛叫六证,也不好意思问一声。三人偷偷一商量,到别处把听去,不能让他看出咱们没本事。 他们走到哪儿,打听到哪儿,就是没有一个知道的。这天来到一个山头,这山叫黄花山,见一位挺好看的姑娘正洗衣裳。他们上前施个礼,说:“请问大姐,你们村的没有卖六证的?如果有,要多少钱给多少钱。”姑娘一听哏哏笑了:“我家就有六证。” 这位姑娘叫陈娘,也是个有才的女子。回到家里,她翻箱倒柜,拾掇出六件东西:剪子、梳了、镜子、斗、秤和算盘。又对三个皮匠解释说:“裁衣裳剪子为证,梳头梳子为证,容颜好不好镜子为证,斤两大小秤为证,过量米面斗为证,结算帐目算盘为证,这就是六证。” 三人听陈娘有条有理的一说,非常佩服她,说:“我们找了多少天,不想来你这找到了,要多少钱吧?” “一分钱不要。只想问问你们是给谁找的?” “给一个叫新郎的小伙子。” “噢,以后有什么事还来这儿找我。” “那么姑娘大名。” “我叫陈娘。” 三人高高兴兴带着六证回来了,见到新郎把东西一交说:“你看这是不是六证?”“是是,正好,在哪买的?”“在黄花山,一个叫陈娘的送给的。”“有多大岁数?”“十八九岁。”“三位老兄啊,劳你们再跑一趟吧。”“行。”“给她带上几句话。”新郎说着,提笔写道:“寅时想姑月偏西,菜在园中水在溪。家中有米无人煮,床上有枕少个妻。”下坠“新郎”。他叠了又叠,折了又折交给了他们。 三人直奔黄花山,找到陈娘。她看完信笑了笑,拿出笔来写了这样几句:“屋中无梁,没檩没墙,冬暖夏凉,天然一堵石头墙。” 三皮匠回来,把信交给新郎。新郎拆开一看,哈哈大笑:“多谢三位老兄,这事你们甭管了。” 新郎多聪明!一看就知道,陈娘住在一个石洞里,邀他去嚅。他急急忙忙打点了行装去找陈娘。走到一座山上,在一个石洞前遇见一位姑娘。就上前施礼:“打听个人,可曾知道?”姑娘说:“说吧,这一片儿有名有姓的我都知道。”“有外叫陈娘的,住在哪里?”“你是……”“我叫新娘。”姑娘脸一红:“我不叫陈娘。”“你叫我好找!”“你叫我好盼!” 当天晚上,两人在山洞里成了亲。新郎说:“你别叫陈娘了,以后改叫新娘吧。”从这儿,人们就把新婚的男女称为新郎新娘,结婚的第一天晚上叫入洞房。入洞房实际上是入山洞。三媒六证的说法也是从这儿兴起来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