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算今年是什么干支纪年,干支纪年法如何反推

干支纪年法

最近,抖音上的这句话火了,因为疫情的影响。其中 乙亥年末,庚子年初 就是古人的干支纪年法。笔者对古人的智慧非常的感兴趣,所以来好好研究一下干支纪年法的起源及发展。

本质上来说,干支计年法是我们的祖先对宇宙天体运动及星球对地球万物影响的关系的总结,以人类顺应自然规律,利用自然规律,从而掌控人的命运。

来说古人认为天干是下面十个,甲(jiǎ)、乙(yǐ)、丙(bǐng)、丁(dīng)、戊(wù)、己(jǐ)、庚(gēng)、辛(xīn)、壬(rén)、癸(guǐ)。夫干犹木之干,强而为阳;支犹木之枝,弱而为阴。所以一般甲、乙、丙、丁、戊为阳,己、庚、辛、壬、癸为阴。

地支一共是十二个,子(zǐ)、丑(chǒu)、寅(yín)、卯(mǎo)、辰(chén)、巳(sì)、午(wǔ)、未(wèi)、申(shēn)、酉(yǒu)、戌(xū)、亥(hài)。这里一般人都知道,这里表示的是十二生肖。也是古人用来计时的标准。

干支纪年法最早是汉章帝元和二年(公元85年),朝廷下令在全国推行干支纪年。从此干支纪年固定下来,并一直延续至今未再混乱。那么干支纪年法怎么算呢?为什么2023年是庚子年呢?

按照古人天干地支的排布,有下面的组合:

以天干为开头,地支为续,通过计算,10和12的最小公倍数为60,所以以60年作为一个循环。

那么如何准确的知道按照干支纪年法,某一年的年份呢?

公元前

年干=8-N(N﹤8)或8-N+10(N≧8),N=年号除以10的余数=年号个位数。

年支=10-N(N<10)或10-N+12(N≧10),N=年号除以12的余数。

公元后

年干=N-3(N>3)或N-3+10(N≤3),N=年号除以10的余数=年号个位数。

年支=N-3(N>3)或N-3+12(N≤3),N=年号除以12的余数。

比如2023年是什么年份?

10-3=7。所以我们正数天干的第七位,得到 庚 。

然后计算地支,2023除以12的余数为4。4-3=1。所以得到地支的第一个数为 子 。

从上面的计算可得到2023年为庚子年。

那么1993年是什么年份?

3-3+10 = 10,所以天干为 葵

地支其实就是生肖属相,属鸡,所以得到地支为 酉 。当然计算也一样,1993除以12的余数为1,1-3+12=10。所以得到 酉 。

天干地支虽然目前越来越少人提起,但是在很多历史书上都可以看到其身影,比如 辛丑条约 , 戊戌变法 等等。我觉得,现在人太盲从于西方文化,不太注重自己的文化传统。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一定是有很多智慧可以学习的。

什么是公元纪年,如何推算?

现在用的就是公元纪年公元纪年又称西元纪年,简称“西元”或“公元”。西元纪年是基督教的纪年法。西元在中世纪拉丁文的写法是Anno Domini,简写AD,意为“主的年代”(In the year of the Lord)。以西元525年罗马僧侣狄欧尼休认定的耶稣生年为纪元元年。西元前则在英语中表示为BC,即基督之前的年代(Before Christ)。西元纪年采用的历法叫格里高利历(Gregorian calendar)。通常称为“西历、公历”,也就是我国现行所采用的纪年历。

如何推算某一年是什么年(用天干、地支来记年)?

秒煌硌碍啡珈百呆砖瓦另枯昨淡蛾在

干支纪年法是如何纪年的?是何人发明的?

干支纪年法。干支纪年法在所有的纪年历法里面时间最长,最早可达上古时期。干支其实是一个总称即天干和地支。把天支按照一定的顺序排下来,正好一周就是六十,然后也是一周一周地排,循环下去,然后就把这个叫做干支表。每一个干支表的起点就是立春。干支的起源。从干支纪年法我们可以对历史时间进行推断,不管是正推还是反推,都可以。在传说上面,干支纪年这个的出现时间是在黄帝那个时代,但是事实上却是在西汉初年才开始出现萌芽,而正式开始使用却是在很多年以后也就是王莽建立新朝的时候后,然后东汉才开始频繁使用。有不少人误会在汉武帝那个时候就已经使用了干支纪年法,但是事实上那个时候使用的纪年法其实是岁星纪年,也就是把岁阴和岁阳两个相互结合起来的纪年法。一开始的时候,西汉时期使用的纪年法是比较混乱的,也就是把岁星纪年法和干支纪年法混合在一起使用。一直到八十五年也就是汉章帝在位时才正式下令使用干支纪年法,然后就一直固定下来了,并且直到今天还是在使用干支纪年法。天干和地支。天干也就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葵,而地支就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而天干地支的产生也跟北斗的位置有关,还包含了两个概念,一个是时间一个是方位。天干和地支的第一第二个就代表木,也就是春天;第三第四个就代表火,也就是夏天;第五第六个就代表金,也就是秋天;第七第八个就代表水,也就是冬天;第九第十个就代表土,也就是每个季节里面的最后一个月。干支纪年法到底是谁发明的,无法考据。根据现有的考古资料可以知道干支纪年的出现时间,但是却无法从已知的资料里面得知发明者。干支纪年法,可以和现在国际上使用的一个历法并列。干支纪年法其实遵循的就是宇宙上一些天体运动规律,也算是我国现在使用的阳历和阴历的结合。干支纪年法的使用时间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了。

按天干地支的算法今年是什么年?

2006是丙戌狗年 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也叫十干;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也叫十二支。然后将十干和十二支相配,共配成六十对,也就是六十年的纪年。天干的甲和地支的子,再碰到一起,配成甲子年要六十年,从六十一年开始,又是一个新的甲子年,所以有“六十年发甲子”之说,依次往下推算,周而复始,循环使用,现在农历的纪年仍用干支。 用这种相配方法,2006年是丙戌年。十二地支与十二生肖相联,成为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龙、巳蛇、午马、未羊、申猴、酉鸡、戌狗、亥猪。按照地支的戌就是戌狗,也就是前边所说的狗年了。

如何计算干支纪年

一、十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把干支顺序相配正好六十为一周,周而复始,循环记录,这就是俗称的“干支表”。干支纪年以每年以立春进入下一年。

二、十二地支: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子、丑

(一)对应月份:正、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十一月、腊月

(二)代表的时间:

1、【子时】夜半,又名子夜、中夜:十二时辰的第一个时辰。(北京时间23时至01时)。

2、【丑时】鸡鸣,又名荒鸡:十二时辰的第二个时辰。(北京时间01时至03时)。

3、【寅时】平旦,又名黎明、早晨、日旦等:时是夜与日的交替之际。(北京时间03时至05时)。

4、【卯时】日出,又名日始、破晓、旭日等:指太阳刚刚露脸,冉冉初升的那段时间。(北京时间05时至07时)。

5、【辰时】食时,又名早食等:古代中国人民“朝食”之时也就是吃早饭时间,(北京时间07时至09时)。

6、【巳时】隅中,又名日禺等:临近中午的时候称为隅中。(北京时间09 时至11时)。

7、【午时】日中,又名日正、中午等:(北京时间11时至13时)。

8、【未时】日昳,又名日跌、日央等:太阳偏西为日跌。(北京时间13时至15时)。

9、【申时】哺时,又名日铺、夕食等:(北京时间15时至17时)。

10、【酉时】日入,又名日落、日沉、傍晚:意为太阳落山的时候。(北京时间17时至19时)。

11、【戌时】黄昏,又名日夕、日暮、日晚等:此时太阳已经落山,天将黑未黑。天地昏黄,万物朦胧,故称黄昏。(北京时间19时至21时)。

12、【亥时】人定,又名定昏等:此时夜色已深,人们也已经停止活动,安歇睡眠了。人定也就是人静。(北京时间21时至23时)。

干支计时法

干支是用来计时的,我们可以把黄道十二宫平面想象成钟表的表盘,以地球为表盘中心,十二宫就是表盘的刻度指示,日月五星相当于七个指针,运行在黄道十二宫这个大表盘之上,形成一个巨大的时钟。

其中,太阳就是“年”指针,太阳绕地球运行一周回到原点就是一年的时间;

月亮就是“月”指针,月亮绕地球运行一周回到原点就是一个月的时间;

前面讲过二十四节气是跟太阳过宫有直接联系,而和月球运转没有直接关系,所以造成了历法上月令和节气的时间差,因此干支学的月令是根据节气而定,即跟日躔过宫相一致。

再看两个最慢的指针,即太阳系中两个最重要的行星木星(岁星)和土星(镇星)交会的周期,需要20年,即一个运;如果两星要在同一个宫位上(比如子宫)交会的话,则需要经过60年,即一元。

同理,日月五星重合在同一宫位的周期,则需要大致180年左右,即一个正元;如果把日月五星重合的位置再具体化,由夹角30度的一个宫位变为夹角12.8度的一个星宿的宿位,则需要大致540年才能重合一次,即一个大元。

这个假设与实际天文学计算有出入,但如此理解起来就比较容易,也更容易把时间和空间结合起来,因为十二宫即十二地支,所代表的是空间上的十二方位;钟表的表盘代表了宇宙的能量场,即相对静止的天地的气场;

日月五星的运行搅动了原本相对静止的能量场,日月五星在十二宫的位置分布,就代表了当前时间内各星对各宫的影响力大小,即当前时间空间内天体能量的分布状态,其表达形式就是甲子、乙丑、丙寅、丁卯等。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十二地支

                      百度百科-天干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