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正史,诸葛亮正史打过胜仗吗

正史上真实的诸葛亮到底有多厉害?

诸葛亮的军事才干,获得后世的高度赞扬。唐肃宗时期,诸葛亮被列入“武庙十哲”之一,《三国演义》更是把诸葛亮塑造成三国时期的第一谋士。后世名人对诸葛亮军事才干做出过高度评价的,更是数不胜数。然而,实际上,诸葛亮时的军事能力还真不怎样,在军事上所取得的成就,其实是不高的。他北伐五次,基本上是劳而无功。

劳而无功的结果就是劳民伤财,极大地消耗了蜀国的国力。就算他被人津津乐道的蜀国战略规划“隆中对”,由于关羽失荆州,以及数次北伐劳而无功,也被证明是有问题的。连伟人也对“隆中对”提出质疑说:“其始误于隆中对,千里之遥而二分兵力。其终则关羽、刘备、诸葛三分兵力,安得不败。”

既然诸葛亮军事成就乏善可陈,军事才干比较一般,为什么他却获得后世那么多的高度评价呢?

一、诸葛亮有极高的“武德”。“武德”这次词,今天的理解和古人的理解是不一样的。今天我们说一个将领有“武德”,是说他打仗是为了正义而战,是说他战场上不滥杀无辜,侵扰百姓等等。但是在古代社会里,对“武德”的理解不是这样的。古代社会认为,一个将领有“武德”,就是他虽然手握重兵,但是绝不拥兵自重。绝不因为手中有兵,威胁皇帝的安全。

古代的皇帝总是希望大将能够打胜仗,但又总是害怕大将手里的权力太大而不受控制,并因此造反。所以,对带兵的大将,总有很多限制。比如派遣监军,比如轮换将领,比如预授阵图等等。然而,就算这样做,也杜绝不了大将拥兵造反这样的结果。而诸葛亮当时在蜀国可以说拥有绝对的兵权,刘禅也没有任何限制诸葛亮兵权的措施。

诸葛亮但凡有那么一丝想造反的想法,他早就当了蜀国的皇帝。但是,诸葛亮虽然兴兵五次北伐中原,却从来没有任何要拥兵自重的行为。这就是诸葛亮的“武德”。唐肃宗的时候,之所以要把诸葛亮列入“武庙十哲”之中,就是因为诸葛亮极为忠诚这一点。唐肃宗也是有感而发。当初唐玄宗那么信任安禄山,可安禄山却造反了。如此一比较,可见安禄山的“武德”是极为低下的。

二、诸葛亮为收敛军事才华。诸葛亮的军事才干实际上是很高的,对战争也是有很高的阅读能力的。但是,为了上的安定团结,他常常努力收敛自己的军事才华。比如在第一次北伐中,当马谡失街亭后,本来诸葛亮并不是没有再战的机会。但是,由于当初大家都对诸葛亮任用马谡为先锋,造成街亭失守这件事很不满。如果诸葛亮再打下去,将士们的怨气可能更加大。

而且,像魏延这样的大将,因为没有被选为先锋,心中不满,肯定还会故意捣乱。这样一来,蜀国军队里的团结就很成问题。诸葛亮认为,保持内部的团结比打胜仗更重要。因此,他选择了退兵。再比如在第四次北伐的时候,李严负责押送粮草,因为他不能及时把粮草送到,于是谎称没有粮草了。诸葛亮当时明知道他在说谎,可是依然按他说的,选择退兵。

因为李严曾和他是刘备选定的两个辅政大臣,如果他处罚李严,肯定会有人说他争权夺利。为了团结,诸葛亮宁愿选择牺牲军事。因为诸葛亮在任何时候,都重视内部的团结,因此,在诸葛亮执政时期,整个蜀国基本上没有内部斗争。这也使得诸葛亮能够持续不断北伐,不出现任何杂音。从这个角度来说,诸葛亮这方面的军事能力,也是很突出的。

三、诸葛亮追求的“十全”战争有远瞻性。从战功及用兵奇谋来说,诸葛亮确实不能和白起、韩信这样的军事天才相比。但是,诸葛亮的军事思想也并不是一无是处。他追求的是“十全”战争。所谓的“十全”战争,就是确保整个战场高度精密配合的战争,先锋、中军、侧翼、粮草,各方面都要协调配合,及时到位,这样才能打胜仗。

如果某一方面不到位,诸葛亮宁愿不打,也不愿意冒险。比如魏延提出的“子午谷奇谋”,就具有相当大的冒险成分。这样打,也有可能夺取关中,也有可能大败溃逃。胜利当然不说了,失败的后果是严重的,就是很可能激起蜀国反弹,乃至于被灭国。包括第四次北伐,李严说粮草运不到,诸葛亮除了考虑因素外,同时也是害怕后勤保障不到位,影响战争推进。

诸葛亮追求的这种“十全”战争,并非毫无道理。现代化的战争,其实就是一种“十全”战争,是一种各种因素协调配合的结果。只不过,当时蜀国确实还不具备打这种战争的能力。诸葛亮的军事思想,虽然显得有些超前了,但是有一点是肯定的。诸葛亮就算北伐了五次,五次失败,蜀国依然没有崩溃。这也算是诸葛亮军事的一种巨大成功吧。(参考资料:《三国志》)

诸葛亮一生打过哪些胜仗

1、火烧赤壁:公元208年,曹操率大军攻打吴国,吴蜀联合抗曹。因魏军不善水战,孔明、周瑜决定火攻。庞统假意投奔曹操,建议魏军船只用铁索连在一起抵御风浪;周瑜假打黄盖,后者假装降魏;孔明推测出东风将至。黄盖带数十条船降魏,船里装满柴草。快到魏军时,黄盖点燃柴草,火借风势向魏军烧去。魏军不熟水性船又连在了一起,死伤无数。魏军逃跑。2、火烧新野:火烧博望坡之后,曹操卷土重来,派曹仁和曹洪大军进攻新野。诸葛亮料新野呆不了,就留下空城,民房屋上藏硫磺等引火之物。曹军进城之后住入了民房。夜里狂风大作,埋伏在城外的刘备军往城里射火箭。大火迅速烧起来。曹兵逃奔出城,被刘备军截杀,大败而归。3、七擒七纵孟获:三国时诸葛亮出兵南方,将当地酋长孟获捉住七次,放了七次,使他真正服输,不再为敌。

正史中的诸葛亮与野史中的有什么不同

一、草船借箭1、正史:草船借箭,历史上真有其事,据《三国志》记载:十八年正月,曹公攻濡须,权与相拒月余。曹公望权军,叹其齐肃,乃退。但主要人物并非诸葛亮,而是孙权。2、野史:借箭由周瑜故意提出(限十天造十万支箭),机智的诸葛亮一眼识破是一条害人之计,却淡定表示只需要三天。后来,有大雾天帮忙,诸葛亮再利用曹操多疑的性格,调了几条草船诱敌,终于借足十万支箭,立下奇功。二、六出祁山1、正史:六出祁山,通常指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出兵北伐曹魏的军事行动。史书记载诸葛亮从祁山出兵伐魏仅有两次。2、野史:六出祁山的说法出现于小说《三国演义》,由于演义在民间的影响力较大,因此“六出祁山”也渐渐成为诸葛亮北伐的代名词。三、空城计1、正史:事实上,这只是郭冲在注解里编出的小故事,街亭之战时司马懿远在洛阳,攻克孟达后回驻宛城,和发生地点相隔千里,和诸葛亮对战的是张郃,孔明见街亭败绩,迅速撤回汉中。所以,此事件本身是虚构的。2、野史:魏国派司马懿挂帅进攻蜀国街亭,诸葛亮派马谡驻守失败。司马懿率兵乘胜直逼西城,诸葛亮无兵迎敌,但沉着镇定,大开城门,自己在城楼上弹琴唱曲。司马懿怀疑设有埋伏,引兵退去。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草船借箭

诸葛亮帮刘备打赢了哪些胜仗?

诸葛亮帮刘备打过的胜仗只有一次,那就是赤壁之战。当时刘备的处境相当危险,诸葛亮临危受命,前往东吴劝说孙权联合刘备共同抗击曹操,并最终取得了大战的胜利。至于《三国演义》中说的火烧博望坡火烧新野两次战役,那都与诸葛亮无关。火烧博望坡的时候诸葛亮还没有到刘备军事,战役是由刘备独立指挥的;火烧新野则纯为小说虚构,并非历史事实。刘备还曾进行过两次大战,一次是北争汉中之战,一次是夷陵之战,但这两战都没有让诸葛亮参与。可以这样说,刘备对诸葛亮的军事才能并不太欣赏,每有大战,多半不让诸葛亮参加。诸葛亮的故事诸葛亮随叔父逃乱来到襄阳,结草庐而居,躬耕苦读。孤独的诸葛亮游走襄阳,结交朋友,拜见师长,见识和学业大长。诸葛亮偶然听说黄家湾有一位才女黄月英,就想求见结交。不料被黄月英的父亲黄承彦挡在门外。诸葛亮被黄承彦考来考去,显示出学识才华,但他曝出自己女儿非常丑。诸葛亮若想娶一个漂亮媳妇的话,就另请高就。诸葛亮下定决定,再次登门求婚,黄月英提出一系列难题难住了诸葛亮。为了和才女黄月英成婚,诸葛亮用毅力、智慧并巧借朋友之势,终于战胜了黄家父女设立的一道道难关,最终赢得美人心。诸葛亮在隆中完成了学业、交友、成婚大事,磨砺成才,策略惊天,智慧盖世。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发表了千古流传的《隆中对》,毅然出山,谱写出惊天动地的传奇。

正史中,诸葛亮有那么厉害吗,他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诸葛亮虽然不像演义里面那样神机妙算,还可以呼风唤雨,但是在历史上依旧是一名全能型人才,一位十分出色的家、军事家、文学家和战略家,乃是“两汉以来无双士,三代而后第一人”!

诸葛亮未出茅庐就为刘备定下了“三分天下”的战略,在刘备时期一直是主管为刘备制定法律,管理赋税,在汉中之战时期保障后方供给“足食足兵”,在夷陵之战后受命托孤,凭借一己之力将蜀汉起死回生,使得曹魏与孙吴反目,并且亲自平定了南方的叛乱,稳固了蜀汉内部,随后五次北伐曹魏,接连斩杀王双、张郃等名将,击败司马懿,阻止曹真伐蜀,攻陷武都、阴平,稳定蜀汉。

下面将依次介绍诸葛亮的才干:

首先——军事上。很多人一直对于诸葛亮的军事实力有所怀疑,认为是演义里面神话了诸葛亮,其实他不会带兵打仗,但是从诸葛亮南征北战上的成就来看,这句话已经是不攻自破了,诸葛亮南征时期,亲自领兵“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之地,克服了瘴气、沼泽等困难之后击败蜀汉叛军,并且生擒孟获使其归降,后来北伐曹魏,也是震动魏国人心,每次都必须从关中派遣援军,运用多倍兵力与诸葛亮作战,但是依旧无法战胜诸葛亮,后世评价道:

孔明起巴、蜀之地,蹈一州之士,方之大国,其战士人民,盖有九分之一也,而以贡费大吴,抗对北敌,至使耕战有伍,刑法整齐,提步卒数万,长驱祁山,慨有饮马山河之志。仲达据天下十倍之地,仗兼并之众,据牢城,拥精锐,无禽敌之意,务自保全而已,使彼孔明自来自去。若此人不亡,终其志意,连年运思,刻日兴谋,则凉、雍不解甲,中国不释鞍,胜负之势,亦已决矣”“每诸葛亮入寇关中,边兵不能制敌,中军奔赴,辄不及事机。

其次——治国上。诸葛亮治国能力一直是有目共睹的,之前在汉中之战就可以为刘备不断保障后方供给,在夷陵之战后花费五年时间可以使得蜀汉继续出征,后世评价道:

“田畴辟,仓原实,器械利,蓄积饶,朝会不华,路无醉人,亮死至今数十年,国人歌思,如周人之思召公也。”

最后——文学上。诸葛亮的文学能力更加不必叙述,有最著名的《出师表》、《诫子书》等,还有自创《琴经》,兵书《将苑》、《便宜十六策》。

诸葛亮在正史中究竟有没有带过兵,他的军师才能究竟如何?

战略方面——从隆中对到汉中策看诸葛亮的战略能力

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 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隆中对节选

诸葛亮为刘备制定了隆中对策,为颠沛流离的刘备指出了一条明路,即先夺取荆州、益州,等到北方出现动乱,再二路分兵进取中原的战略。隆中对,差一点就成功了,刘备集团先后夺取荆州大部和益州之地,关羽威震华夏,如果不是东吴背叛,保守的说,曹操集团将彻底退出荆州。

虽然由于荆州失守与夷陵之败,隆中对彻底化为泡影,但是诸葛亮的战略计划不是一成不变的,诸葛亮北伐之时,“隆中对”已经转化为“汉中策”,汉中策的提出者是法正,但是具体的执行者,是诸葛亮,诸葛亮多次北伐,目的不是一次性灭魏,而是先夺取凉州。

从隆中对到汉中策的转变,可以看出诸葛亮的战略能力是无与伦比而且灵活多变的。

战术方面——从诸葛亮对外用兵看其战术能力

先主自葭萌还攻璋,亮与张飞、赵云等率众溯江,分定郡县,与先主共围成都。——三国志

诸葛亮第一次对外用兵是益州之战时,与张飞、赵云一起从荆州沿江西入益州,最终与刘备在成都汇合,这有力的反驳了某些人说诸葛亮在刘备生前没带过兵的说法。至于汉中之战,诸葛亮没有随军出征的问题,三国志也给予了我们答案:先主外出,亮常镇守成都,足食足兵。俗话说,兵马未动,粮草先行。诸葛亮需要负责刘备集团军队的后勤,所以才没有随军。法正战术能力的确举世无双,但是,他会后勤么?让他留守成都,他能够足食足兵么?大家可不要小看后勤官,诸葛亮此时做的事情和当年的萧何是一样的。

三年春,亮率众南征,其秋悉平。——三国志

后来南中各郡纷纷背叛,诸葛亮只用了几个月时间,不仅彻底平定叛变,而且将蜀汉疆域开阔到刘璋时期都不能实际掌控的南蛮地区。诸葛亮还以南中地区少数民族为基础,训练出了蜀汉乃至三国时期最精锐的军队——无当飞军。夷陵之战,是蜀汉继失去荆州以来,又一次重大损失,蜀汉精锐丧失殆尽,益州接近一半地区脱离控制,在这种情况下,诸葛亮能够调动的军队实力,并不比联合了孟获的叛军强。诸葛亮只用了几个月就平定叛变并且开疆扩土,不也体现了他的军事才能么?

七年,亮遣陈式攻武都、阴平。魏雍州剌史郭淮率众欲击式,亮自出至建威,淮退还,遂平二郡。——三国志

至于北伐之战,很多人说诸葛亮六出祁山未得寸土,然而历史上,诸葛亮北伐实际上是夺去了魏国的土地的。第三次北伐,诸葛亮派遣陈式夺取了魏国的武都郡和阴平郡,并且击退了郭淮的援军。

司马懿使费曜、戴陵留精兵四千守上邽,馀众悉出,西救祁山。亮分兵留攻祁山,自逆懿于上邽。郭淮、费曜等徼亮,亮破之,因大芟刈其麦,与懿遇于上邽之东。——资治通鉴

最能够体现诸葛亮战术能力的还是第四次北伐,那是诸葛亮与司马懿的第一次交锋,据资治通鉴和汉晋春秋等史书记载,诸葛亮进攻祁山,祁山告急,司马懿急忙率领大军救援祁山,可是诸葛亮居然带着大军跑到上邽去了,留守上邽的郭淮寡不敌众,被诸葛亮击溃,诸葛亮乘机夺取了陇西小麦,诸葛亮利用声东击西的计策,取得了四伐第一胜。

贾诩、魏平数请战,因曰:“公畏蜀如虎,奈天下笑何!”懿病之。诸将咸请战。夏,五月,辛已,懿乃使张郃攻无当监何平于南围,自案中道向亮。亮使魏延、高翔、吴班逆战,魏兵大败,汉人获甲着三千,懿还保营。——资治通鉴

四伐第二胜,则是卤城大捷,这一战之后,司马懿彻底变成缩头乌龟,不敢与诸葛亮正面战场对决了,要知道,司马懿可是曾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平定孟达叛变,千里奔袭平定公孙氏、逼退诸葛恪,军事能力并不差,可是在诸葛亮面前,却是:

而返闭军固垒,莫敢争锋,生怯实而未前,死疑虚而犹遁,良将之道,失在斯乎!——晋书

因此,诸葛亮的能力担得起武庙的位置。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