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阳五行学说的起源,阴阳五行学说的现代意义

五行学说的历史渊源是什么?

五行,即木、火、水、金、土,这五种元素充盈在天地之间,无所不在,它们相互作用、相互发展,维系着自然的平衡。木代表生长的物质;火代表可以散发热能的物质;土代表自然本身;水代表流动的物质,可以循环;金代表坚固的物质。木和火在土的上面,水和金在土的下面,所以木、火属阳,水、金属阴,土是中性。顺着循环来,五行便会互相生发,即“五行相生”,如:木生火、火生土……若逆着循环走,五行便会互相克制,如:木克土、土克水……古人用阴阳与五行这种相生相克的关系,来阐释一切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即自然界阴阳相互作用,产生五行;五行相互作用,则产生万事万物的无穷变化。[1]2历史渊源编辑元素论学说元素论五行学说五行学说蔡墨早在春秋时期便提出了元素论五行相胜(克)相生的思想,以木、火、金、水为序,是循环数了 ,且已把胜(克)、生的次序固定下来,形成了事物之间矛盾、统一的模式,体现了事物内部的结构关系以及整体把握的思想。因为就在这个时期,《内经》把五行学说应用于医学,这对研究和整理古代人民积累的大量临床经验,形成中医特有的理论体系,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五帝》篇中记载:“……天有五行,水火金木土,分时化育,以成万物。其神谓之五帝。”“五行”一词,最早出现在《尚书》的《甘誓》与《洪范》中,在《甘誓》中是指“有扈氏威侮五行,怠弃三正,天用剿绝其命。”《洪范》中则指出“鲧矱洪水,汩陈其五行;帝乃震怒,不畀洪范九畴……鲧则殛死,禹乃嗣兴,天乃锡禹洪范九畴,彝伦攸叙……。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曰稼穑。润下作咸,炎上作苦,曲直作酸,从革作辛,稼穑作甘。”它提出了为人们所用的以水为首的五材排列次序,以及五材的性质和作用,但是它没有触及“五行”之间的内在联系。五行学说的形成可能有多条思路背景,其一,五帝尧舜时期羲和就开始了术数五行实践 ,由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童子问易》已有考证;其二是源于商代后期以来方位观念的术数化,甲骨文中有很多关于“四方”、“四土”的记载,东、西、南、北、中央的五方观念在商代后期已经形成。这种方位观念的术数化约在春秋战国之际完成,如《墨子·贵义》有时序和方位,如《礼记·曲礼上》“行,前朱鸟(雀)而后玄武,左青龙而右白虎,招摇在上”,《史记·天官书》有对四季天象方位的观测做记录。其三,是来源于西周后期以来逐渐兴起的“五材学说”,五行最初源于五材,五材则导源于六府。古代有水、火、金、木、土、谷六府主管事务,周幽王之后撤销谷府,逐渐形成“五材”。《国语·鲁语》《左传·昭公三十二年》中均有所记载,春秋时期,五行基本确定,天上有日月星三辰,地上则有五行。

古史辨:“五行学说”起源于何时?

“五行”二字最早见于《尚书》。《甘誓》中是载:“有扈氏威侮五行,怠弃三正,天用剿绝其命。”《洪范》中载:“鲧陻洪水,汩陈其五行;帝乃震怒,不畀洪范九畴……鲧则殛死,禹乃嗣兴,天乃锡禹洪范九畴,彝伦攸叙……。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曰稼穑。润下作咸,炎上作苦,曲直作酸,从革作辛,稼穑作甘。” 《甘誓》被认为是夏书,《洪范》被认为是商书,于是五行说只能起源于更早的年代了,太史公在《史记·历书》中下了论断:“黄帝考定星历,建立五行,起消息。”这种说法历来是不认为有问题的,第一个提出质疑的是梁启超先生,他在《阴阳五行说之来历》中介绍到:春秋、战国以前,所谓阴阳,所谓五行,其语甚希见,其义极平淡。且二事从未并为一谈。诸经及孔、老、墨、孟、荀、韩诸大哲皆未常齿及。四年之后任公弟子刘节先生又作《洪范疏证》,证明《洪范》成书于战国之末,其中所载的五行之说,是战国时期邹衍等阴阳学家之言,并非上古学问。这种疑古的道理是很容易理解的:如果这是从黄帝时期传承下来的学问,诸子们不可能不提及,纵然不反对,不提倡,也决然做不到只字不提,之所以不被提及,是因为他们并不知道有这么一套主流学问。反观战国后世,汉代学问言论已经完全浸润在阴阳五行学说当中了,到了魏晋王弼更是公然反对这种术数。一种学说在社会中的流传一定会有各方面“反馈”的,后世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的学说不可能悄无声息的绕过某个历史时期而传承下来,商代甲骨文不见,周代《易经》《诗经》不见,诸子书也不讨论。指向只有一个:那个时期学说并没有被创造出来。 唯独提及“五行”的《甘誓》和《洪范》均被证为战国中后期的伪书,并非古书原貌。文中的“怠弃三正”,说的是夏为寅正,商为丑正,周为子正,无论是谁伐有扈氏,决然不可能用后世的“三正”之说来要求前人遵循。就好比中国统一时区之后,返回去要求晚清或民国来遵守北京时间做事。这是历史轮次的问题。董仲舒最终发现了这个问题,狡辩道:夏代之前就有已经存在寅正、丑正、子正三种历法,故此讨伐有扈氏可以根据他不遵从三正而作为兴师问罪的理由。似乎忽略了一个问题,有一朝一代会同时使用三种历法吗?同为夏朝,同时使用三正?倘若有扈氏被虏,不禁也要问一句:你到底让我遵循哪一正朔?我一天之中不能有三个开头啊? 诸子书中《墨子》和《荀子》提到了“五行”之说:《墨子》被考定为三家分墨之后的著作,或是在西汉整理成书,形成定本,战国末期阴阳五行之说已经比较流行。《荀子》对五行的描述是出自本人的,荀子在《非十二子》中说:略法先王而不知其统,犹然而材剧志大,闻见杂博。案往旧造说,谓之五行,甚僻违而无类,幽隐而无说,闭约而无解。案饰其辞而祗敬之曰:此真先君子之言也。子思唱之,孟轲和之,世俗之沟犹瞀儒,嚾嚾然不知其所非也,遂受而传之,以为仲尼、子游为兹厚于后世,是则子思、孟轲之罪也。 意思是子思按照往旧之传闻杜撰出来一种学说,然后把五行说的不堪数落了一遍,认为子思、孟轲是以五行骗人道的,是挂羊头卖狗肉的,哪些愚昧的儒者不知道子思孟子传播的并非孔子、子游的学说,造成后人把五行当作儒学,这是子思、孟子的罪过。然而我们发现《孟子》一书中连五行两个字都没有,子思之书不传,无从考证,这中间是否存在什么误会呢? 荀子说的“案往旧造说”这是中国学术史上的一大弊端,但凡后世有所“造说”不敢以自己之名发表,伪托有一位上古先师,然后传承而来。东汉时期仍有直接从黄帝手中传承《黄帝九鼎神丹》的说辞,且不说丹法,试问既然九鼎的大禹所铸,黄帝又何以得知世间有九鼎呢?造成这种现象的缘由大致有二,一是“言出于己,俗多不受”,有道理的话须得打着名人旗号进行传播。二是古人普遍缺乏质疑精神,明知说辞多不合理,也缺乏计较,宁信其有不信其无。惟其如此,荒诞谬论竟能笔录丹青。 我们考校历来说辞,辨析道理,虽不能掌握究其真实的来龙去脉。必然可以确定了什么说法其余何时,通过质疑、辨伪,得出一个相对确信可靠的结论出来,而非依旧混沌无知的活在童话世界当中。由上资料及分析,大致可以确定“五行说”起源于战国中期,伪托至上古时期,究竟何人首发,不得而知,然早期集大成者必是邹衍。我们抽时间再讨论邹衍所处的时代以及五行学说的内容。 古史辨派:“疑古”的意义何在? 古史辨派:“疑古”的目的何在?

阴阳五行说的五行起源

在百家争鸣的形势下,各家学说都力求从总体上说明和理解自然,在自然的本质或宇宙万物本原的问题上,就出现了各种不同的说法。探讨、认识这一问题,是自然科学的根本任务,但在科学还没有进步到足以解答这个问题的时候,只能先由哲学提出某些猜测和作出一定的解释。春秋战国时期宽松活跃的学术气氛,为这些学说的提出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当时的中国哲学家们对自然本质的各种看法,与古希腊自然哲学的内容大体上是类似的。关于宇宙论和时空观的内容,将分别在天文学和物理学部分介绍。殷周时期已经产生的阴阳和五行学说,仍然是这一时期关于宇宙万物本原的重要学说。五行学说是从西周的五材演变而来的。汉初伏胜所著的《尚书大传》记载,武王伐纣至于商郊,士卒欢乐歌舞以待旦,歌曰:水火者,百姓之所饮食也;金木者,百姓之所兴作也;土者,万物之所资生也,是为人用。把水、火、金、木、土看作是人们赖以生存的五种基本材料的看法,当是有古老渊源的。《国语·郑语》记载,周幽王九年(公元前773年)太史伯回答郑桓公之问时说:故先王以土与金木水火杂,以成百物。这个回答表明,当时还只是把土与金木水火看作是以成百物的基本材料,还没有把它们上升为宇宙万物的本原。《左传》中记载的关于柳下惠(展禽,生活于公元前7 世纪后半期)的一段话中有:及地之五行,所以生殖也。这是最早出现的五行二字。《国语·周语下》记载公元前572 年的一段话说:天六地五,数之常也。天六指阴、阳、风、雨、晦、明六气;地五即指五行,并把它们上升为正常的自然规律(数之常也),这就具有一定的哲学意义了。到公元前6 世纪末,五行即被推广到各个方面(五味、五色、五声等),并被看作是礼所依据的基本原则之一。在可能是战国时人伪作的《尚书·洪范》中则进一步概括说: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爰稼穑。润下作咸,炎上作苦,曲直作酸,从革作辛,稼穑作甘。这里把五行提升为构成宇宙万物的五种基本元素,并对它们的性质和作用作了规定。西周末年,还产生了物质为气的说法,用对立的阳气和阴气的相互作用来解释天地分离、四季变化、万物盛衰等各种自然现象。天气为阳,性质是上升的;地气为阴,性质是沉滞的。两种气的协调交感作用,生成万物和天地的秩序;二气不和,就会引起自然界的灾异变化。周幽王二年(公元前780 年)西周三川(今陕西中部)皆震,周大夫伯阳父说这是因为阳失其所而镇阴也,阳伏而不能出,阴迫而不能(升),①于是便发生地震。到了战国时期,几乎各家都把阴阳看作自然界两种对立的力量。《老子》中说: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即阴阳蕴涵于万事万物之内,在看不见的气中得到统一。这里把阴阳看作是万物的基本属性。《荀子·天论》称:四时代御,阴阳大化;并用天地之变,阴阳之化来解释星坠之类的自然现象。在孔子及其弟子所编的《易经·系辞传》中提出了一阴一阳之谓道;并称:乾,阳物也;坤,阴物也,阴阳合德而刚柔有体,刚柔相推,变在其中矣。这是说一阴一阳,一刚一柔,相互推移,即生变化,在这种对立统一的作用之下,就发生了万物的演化。这可以看作是对先秦阴阳学说的总结与提高。战国时期,从不同角度反映自然界面貌的阴阳说与五行说开始被结合起来,形成了阴阳五行说。阴阳五行说和元气论的结合,又构成了我国古代元气一元论的自然观。先秦学者也有将宇宙万物的本原归结于一种具体物质的。《管子·水地》篇称:集于天地,而藏于万物,产于金石,集于诸生。。。万物莫不以生。。。水者何也?万物之本原也,诸生之宗室也。这是水一行说。《庄子·在宥》篇假借黄帝时代的广成子之口说:今夫百昌皆生于土,而返于土。这是土一行说。尽管我国古代的五行说、阴阳说、水一行说、土一行说还比较粗糙,但都在试图把自然界无限多样的物质存在形态统一于几种或一种物质本原,用统一的观点去解释宇宙万物,其中包含着一些合理的见解和天才的猜测。

阴阳五行是道家学说还是阴阳家学说

阴阳五行说最早见于周易与《尚书·洪范》,最早被阴阳家使用,后来阴阳家消亡,汉代时佛教东传,道教兴起,五行说就被道家吸纳了。

五行学说的起源?

周易是根据数的阴阳和随机性,推断事物凶吉的书.一般人看不懂,但也没有必要去钻研它.我也曾经看过(老师推荐的),但是看了2遍还是不能领悟.简直不知所云.周易严格的说是一本主观唯物主义哲学书籍,它集天文、数学、兵法、治国方略、做人处世、道德修养和事物发展变化为一体,是一本锻炼人思维的好书。许多诺贝尔获奖者都是借助它成功的。我想当年的马克、恩克斯在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前也看过它。所以马克思主义哲学只是把周易的内容高度概括而已。在古时,科学很落后,对很多自然现象不能解析,为此就出了<周易>学说.简单地说,1.易本是算命的,2.但到了周易,孔子基本上是从哲理方面解释易,虽然此解释同样也可适用于,但周易列为经书,只因其包含全面的哲理.3.周易不能作为的书,因孔子只从哲理理解易,基本没有关于的论述.后世的,是从易中的最基本定理重新创造的,基本与周易无联系.4.哲理适用于任何人,但以周易用于占却不会有实践意义,5.者依然把周易列为占经是因周易还没有把易的基本原理抛弃,而其他易经已失传了.《周易》是中华文明史上一部内涵精深、影响广泛、流传久远的典籍,有“群经之首”和“大道之源”之称。几千年来,《周易》以其外在的魅力(奇特的结构形式和抽象的符号显示),以及博大精深的内涵(千古永辉的义理和复杂神奇的运算机制),吸引着人们在各个领域对其进行研究和应用,形成了庞大的易学研究体系。《周易》一书有《易经》和易传两部分所构成,从总体上看它是一部指导人们和利用自然规律及社会发展规律的哲学著作。其中,《易经》是我国古代先哲通过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的长期观察,以及对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及其结果进行高度总结概括后而形成的。它集中反映了宇宙万事万物的现象和发展变化的饿规律。《易传》则是对《易经》进行解说,用来阐发义理的哲学典籍。《周易》历经数千年之沧桑,已成为中华文化之根,《周易》的品格和精神深藏于中华民族的民族性格中。易道讲究阴阳相济、刚柔有应,提倡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在五千年文明史上,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久历众劫而不覆,多逢畏难而不倾,独能遇衰而复振,不断地发展壮大,根源一脉传至今,是与我们民族对易道精神的时代把握息息相关的。《周易》是我国古代—部指导人们认识和利用自然规律和社会发展规律的哲学典藉,由《易经》和《易传》两部分构成。对其书名含义,历代有多种各有一定道理的解说,其中东汉易学家郑玄说:“《周易》者,言易道周普,无所不备”,是讲“日月之道普照周天。”一、阴阳:《易传·系辞·上》说:“一阴一阳之谓道;”阴阳观念指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万物万象,在其内部同时存两种相反的属性,它们互相依存、互相为用,处个不断的变化之中;其运动是以彼此消长的形式进行的。并始终处于彼消此长,此进彼退的动态平衡状态之中。保持着事物的正常发展变化态势。阴阳观念是一种朴素的唯物思想和辩证法思想,《周易》的主旨,就在于指导我们在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关系上保持阴阳的动态平衡。二、爻:在《易经》中,爻是组成卦的基本单位,其中“—”称作阳爻。“--’称作阴爻。三、卦:由阳爻和阴爻按照一定规律分别组合,进而说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变化规律的排列符号,就叫做“卦”,卦是为特定目的《占筮》而组成的符号排列,是《易经》的基本组成单位。四、八卦:八卦是“乾、坎、艮、震,巽、离、坤、兑”八个卦的统称:是由阳爻和阴爻按不同的组合规律.以三个爻为一组分别组成的八种符号排列,《易传·系辞·上》说:“是故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这八个由三个爻组成的卦,也叫经卦或单卦。五、六十四卦:由八个单卦以不同的次序两两重合、就产生了六十四卦,六十四卦分别由六个爻组成,也叫别卦或重卦,其中由八个单卦自身相重所成的六爻之卦,也叫做纯卦,其卦名同单卦。

阴阳五行是中国人的思想律出自哪里

起源时代不详,其相关概念在《周易》《老子》中都有论述。阴阳是“炁”的属性,阴阳二气具有化生万物的力量;而有关“金木水火土”是五种物质及属性的五行概念,则最早可见于《尚书洪范》中的记载。以此,邹衍早在战国时就将“阴阳”与“五行”结合创立了“阴阳五行学说(即阴阳家)”,借以阐释“道家的天道”和“儒家的人道”,以给五行赋予社会属性来说明王朝更替的原因和趋势。在邹衍的思想被方士吸取后,作为神仙方术的理论基础,充满了神秘色彩的阴阳五行又成为道教修炼法术理论的重要来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