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年穷困潦倒,柳永晚年为何穷困潦倒
曹雪芹晚年为什么如此穷困潦倒?他写得《红楼梦》无法变现吗?
主要是因为他把毕生心血和精力都放在创作上,没有放在赚钱、跑官、追逐功名上,所以穷困潦倒。
此八字如何?是否是穷困潦倒的命
该命造不是穷贱命。
旧上海的头号大亨黄金荣,为何晚年穷困潦倒?
因为当时黄金荣的地位已经没那么高,很多人想要取代他,所以晚年才会变得穷困潦倒。什么样的八字贫穷
一、八字中正财与偏财过多,日主衰弱无气,而同时又缺少比肩与劫财的扶助,主贫穷。二、八字中缺少正财与偏财,比肩与劫财过多,并且又没有伤官与食神,主生活较贫困。三、八字当中,以原局代表命局本身层次,比如你是当官的,还是种地的,是八字本身决定的。这就是格局。大运是显示命中所有在何时能被得到。流年则是辅助大运来得到命中所有。比如原局有财运,那么大运正好是帮助原局去得到这个财,则在该大运可以得到财富。如果一个八字原局有财,而大运却全部都是反其道而行,那么也很难富贵;这样的人多半是外强中干,看起来不错,实际上非常平凡。是夫人命,却无夫人运。就比如一些家庭不好,又打扮的花枝招展, 用钱不懂得节约,这样的人多半是命局有财而大运无财。四、八字日干得月令又得地的人,一般会比较喜财;这种八字中的财星就代表财富,不能被克或者被冲;但凡出现这种情况的人财运都会很差。特别是只有一个财星为用神时在天干透出,和比劫挨着,地支有没有根的人,一生不聚财,穷困潦倒。五、八字里偏财星旺的人,更是个财迷,这种人一心总想发大财,贪图不劳而获之财,不会踏踏实实的工作,如果行运不走帮身运,会为了异想天开的横财所累,一生也难富裕。若,行运帮扶有利,这种人发财也是轻而易举,业的人大多具有这种特性。六、财星是一定不能空亡的,若是空亡则代表散财较多,很难存住财。特别是财星在日时空亡的,代表自己的财空亡的,不论多么高的薪水在年底都不会很有钱;到最后还是一个穷困的人。虽说家境贫穷让我们输在了起跑线上,但家境贫穷并不是最可怕的,最可怕的是思想贫穷,没有努力的拼劲,没有摆脱贫穷的意识,甘于如此才是最可怕的,所以年轻人努力的拼搏奋斗吧,这样的年级不是用来脱单的而是用来脱贫的。张爱玲是红极一时的作家,为何晚年依旧穷苦潦倒?
说张爱玲晚年穷困潦倒,其实也是不准确的,应该说,张爱玲晚年过得相当不错。
张爱玲一直过着离群索居的生活,就连她最好的朋友都不知道她的电话号码,而且张爱玲是一个有洁癖的人,据说张爱玲非常害怕跳蚤,为了躲跳蚤,她基本上每个星期都会搬一次家。张爱玲不会做饭,她也从不做饭,因此经常吃方便食品,也正因为如此,张爱玲的身体状况一直不是很好。后来,张爱玲租了一个房子,有了一个固定的住处。不管是经常搬家也好,还是身体瘦弱也罢,都是张爱玲对生活的一种态度,事实上,她是喜欢这样的生活的。
当然,虽说张爱玲晚年过着孤独的生活,但是这些都是张爱玲自愿的,张爱玲非常讨厌人际交往,以前因为各种关系,张爱玲不得不与人交往,这让她过得非常不开心。晚年的张爱玲有了固定的版税收入,因此不用再担心自己的生活问题,也就不用在与人进行无谓的人际交往,所以她就开始过起了离群索居的生活。所以,张爱玲晚年虽然离群索居,但是这满足她自己的生活需求,她也并非过得不开心。
所以说,张爱玲的晚年并不穷困潦倒,事实上,张爱玲在病逝之后一共留下了三十万美元的遗产,在当时的大环境下,这可不是一个小数目,张爱玲也算是一个百万富翁。张爱玲晚年有了这笔存款,不需要上班,也不需要考虑生活问题,这放在现在,就是一般人的最高的生活追求。这种生活实在是太舒适了,所以张爱玲的晚年其实过得很好,也是她想要的生活。
总而言之,张爱玲的晚年并非穷困潦倒,而是过得相当的不错。
历史上晚年穷困潦倒,即使捡菜帮子也不丢范儿的太子是谁?
袁克定,字云台,别号慧能居士,是袁世凯长子,系老袁原配于氏在1878年所生。幼年随袁世凯历任各地,曾经骑马坠地摔断了腿,袁世凯便送袁克定远赴德国进行治疗,最后走路还是有点瘸。袁克定在清末荫候补道员,后升任农工商部参议、右丞。他是民国时期最有名的公子哥。
袁世凯
辛亥革命爆发后,最终袁世凯掌握了实权。袁克定在德国期间,为德国所取得的成就惊叹不已,由此也对德国帝制之功效深信不疑,曾经极力支持父亲称帝君主立宪。因此他也成为中国最后一位“太子”。
袁克定早年娶湖南巡抚吴大澄的女儿吴本娴为妻,过门不到一个月,他又娶了一个叫马彩云的姨太太。吴氏耳朵聋,袁克定和她说话只能笔谈;马氏长得也不好看,均不能如袁克定的意。袁世凯就任总统时,他就又纳了一个唱戏的章真随(又名章淳一)为二姨太太。这位二姨奶奶是女文武须生,因擅演《定军山》,故时人多称她“老黄忠”。这个人举止轻浮,对袁克定非常厉害。袁克定很怕她,又很宠爱她。这位二姨奶奶恃宠而骄,竟在津门家中与某西医大夫行为逾轨,其暧昧事被袁克定闻知,才大发雷霆,断然割爱,将她驱逐遣送出津。
1916年6月6日,袁世凯因尿毒症不治身亡。袁世凯的遗产由袁克定主持分配。袁世凯每个儿子分得8万银元,40两黄金,以及价值7万银元的股票。每个女儿分得1万元银元,作为出嫁时的嫁妆。袁克定虽然得到的遗产最多,但花钱总是手大脚。无度的挥霍加上时局的不稳定,到了三十年代,袁克定继承的巨额遗产已经被花的精光,连生计都成了问题。
据史料记载,袁克定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初穷困潦倒,靠一个忠于他的老仆人,到街上捡白菜帮子,蒸窝窝头充腹。每次当老仆人端上饭菜,他仍不改老规矩,戴好餐巾,用西洋刀叉将窝头切成片,佐以咸菜进餐。吃的时候还是很讲究,胸带围巾,坐得笔直,曾对人说:“就算我再穷,也不能丢了太子范儿。
多年以前看过张伯驹的女儿张传彩关于袁克定的口述回忆,留下很深印象,并写过一篇博客,大概情节是这样的:
晚年的袁克定经济窘迫,与其表弟张伯驹生活在一起,住在承泽园里,那时的袁克定干瘦、矮小,穿一身长袍、戴一小瓜皮帽,拄着拐杖,走路一高一低瘸得很厉害,成了一个有点另类的老头。
那时候袁克定已经70多岁了。袁克定的老妻只剩原配夫人,是个很胖的老大妈,特别喜欢打麻将,和又瘦又矮的袁克定在一起很不协调。在承泽园生活的那些年里,袁克定从不抽烟,和客人见面也很客气、和善,总是微微欠身点头致意,对孩子也一样。他年轻时曾到德国留学,所以通晓德语和英语,看的书也以德文书居多,有时也翻译一些文章。或许是因为早年跟随袁世凯四处游走,他的口音有些杂,让人听不出是河南、天津还是北京话。
后来任中央文史馆馆长的章士钊给袁克定一个馆员身份,让他在那里谋一职,每月有五六十块钱的收入。袁克定每次一拿到工资,就要交给表弟张伯驹夫人,但张伯驹都不让夫人收他的钱,说既然把他接到家里了,在钱上也就不能计较。最后张伯驹还帮忙给袁克定一家在西城买了间房子,让他们搬了过去。搬走以后,张伯驹还经常接济袁克定一家的的生活。
看看袁克定晚年的穷困潦倒,除了感慨“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的人生无常。还看到了人性的光辉,慰藉了穷途末路的最后的“太子”——不离不弃的老佣人,讲亲情不势利表弟一家人。非常难得啊!这何尝不是也慰藉了熙熙攘攘的人世间我们这些芸芸众生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