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时的婚姻是什么意思,古代婚姻二字解释
“婚姻”一词是如何来的?古代不同时代有怎样的婚姻制度?
婚姻的起源:婚姻,也被称为古代的“微弱的婚姻”或“微弱的事业”。一般来说,婚姻一词的起源有三个版本:汉朝的郑玄说,婚姻是指结婚仪式。在中国古代婚礼中,男人通常在黄昏时去女人家见新娘,而女人则与男人出去。换句话说,婚姻是男人嫁给女人的过程。婚姻:已婚人士比未婚人士更幸福,世界各地的科学家都同意,极端幸福至少持续到结婚后整整一年。父权制的建立,财产的私有化,以确保子孙后代可以继承父亲的财产,要求儿子的血纯净,同时孩子必须确认父亲的身份。这意味着配对婚姻将以一夫多妻的形式保存;这也需要女人的贞操。
血统的合法性要求甚至一夫多妻制也要有一个主妇,例如亚伯拉罕的妻子莎拉(Sarah),后者驱逐了夏甲(Hagar)和她的孩子们,以使儿子以撒得以继承。一夫一妻制家庭是这种需求的最终结果。弗里德里希·恩格斯(Friedrich Engels)说,一夫一妻制不是基于自然条件,而是基于经济条件,即私人所有制胜过原始的公共所有制。家庭是一个经济联盟,女人是男人的从属事物,是财产。
因此,没有离婚的婚姻。但是现代婚姻和家庭需要以爱情为基础,男女的独立性,特别是经济独立性,消除了经济联盟的必要形式,妇女不再从属于男人,而爱情也不再从属于男人。
不一定是可持续的。这就是为什么现代家庭离婚越来越多的原因。那么,这是否意味着我们应该打破一夫一妻制并寻求基于爱情或性本能的关系?值得一提。一夫多妻制。 我比你高一点,严格来说我还是你。 两者都可以视为私有财产,可以随意处置。 关键在于众议院人士是否愿意以不同的方式对待他,
【婚姻】的意思是什么?【婚姻】是什么意思?
【婚姻】的意思是什么?【婚姻】是什么意思?
【婚姻】的意思是:婚姻hūn yīn 1. 男女结为夫妻;嫁娶。 ●汉桓宽《盐铁论•散不足》:「茧缣练者,婚姻之嘉饰也。」 ●唐牛肃《纪闻·季攸》:「后月一日,可合婚姻。」 ●老舍《二马》第四段八:「婚姻是爱的结束,也是爱的尝试,也是爱的起头!」 2. 亲家,有婚姻关系的亲戚。 ●《尔雅•释亲》:「婿之父为姻,妇之父为婚……妇之父母、婿之父母相谓为婚姻。」 ●《史记•项羽本纪》:「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 ●宋王安石《上皇帝万言书》:「使其生也,既于父子、兄弟、妻子之养、婚姻、朋友之接,皆无憾矣。」 ●清叶名沣《桥西杂记·回避》:「《宋史•选举志》,旧制秋贡春试,皆置别头场。以待举人之避亲者,自缌麻以上亲,及大功以上婚姻之家,皆牒送。」★「婚姻」在《汉语大词典》第5441页 第4卷 373★「婚姻」在《现代汉语词典》第585页★「婚姻」在《汉语辞海》的解释★「婚姻」在《重编国语辞典》的解释婚姻hūn yīn 1. 男女结为夫妻;嫁娶。 ▶ 汉·桓宽《盐铁论•散不足》:「茧䌷缣练者,婚姻之嘉饰也。」 ▶ 唐·牛肃《纪闻•季攸》:「后月一日,可合婚姻。」 ▶ 老舍《二马》第四段八:「婚姻是爱的结束,也是爱的尝试,也是爱的起头!」 2. 亲家,有婚姻关系的亲戚。 ▶ 《尔雅•释亲》:「婿之父为姻,妇之父为婚……妇之父母、婿之父母相谓为婚姻。」 ▶ 《史记•项羽本纪》:「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 ▶ 宋·王安石《上皇帝万言书》:「使其生也,既于父子、兄弟、妻子之养、婚姻、朋友之接,皆无憾矣。」 ▶ 清·叶名沣《桥西杂记•回避》:「《宋史•选举志》,旧制秋贡春试,皆置别头场。以待举人之避亲者,自缌麻以上亲,及大功以上婚姻之家,皆牒送。」
婚姻的拼音hūn yīn
婚姻是什么意思
婚姻hūn yīn 1. 男女结为夫妻;嫁娶。●汉桓宽《盐铁论•散不足》:「茧缣练者,婚姻之嘉饰也。」●唐牛肃《纪闻·季攸》:「后月一日,可合婚姻。」●老舍《二马》第四段八:「婚姻是爱的结束,也是爱的尝试,也是爱的起头!」 2. 亲家,有婚姻关系的亲戚。●《尔雅•释亲》:「婿之父为姻,妇之父为婚……妇之父母、婿之父母相谓为婚姻。」●《史记•项羽本纪》:「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宋王安石《上皇帝万言书》:「使其生也,既于父子、兄弟、妻子之养、婚姻、朋友之接,皆无憾矣。」●清叶名沣《桥西杂记·回避》:「《宋史•选举志》,旧制秋贡春试,皆置别头场。以待举人之避亲者,自缌麻以上亲,及大功以上婚姻之家,皆牒送。」
★「婚姻」在《汉语大词典》第5441页 第4卷 373 ★「婚姻」在《现代汉语词典》第585页 ★「婚姻」在《汉语辞海》的解释 ★「婚姻」在《重编国语辞典》的解释 婚姻hūn yīn 1. 男女结为夫妻;嫁娶。 ▶ 汉·桓宽《盐铁论•散不足》:「茧䌷缣练者,婚姻之嘉饰也。」 ▶ 唐·牛肃《纪闻•季攸》:「后月一日,可合婚姻。」 ▶ 老舍《二马》第四段八:「婚姻是爱的结束,也是爱的尝试,也是爱的起头!」 2. 亲家,有婚姻关系的亲戚。 ▶ 《尔雅•释亲》:「婿之父为姻,妇之父为婚……妇之父母、婿之父母相谓为婚姻。」 ▶ 《史记•项羽本纪》:「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 ▶ 宋·王安石《上皇帝万言书》:「使其生也,既于父子、兄弟、妻子之养、婚姻、朋友之接,皆无憾矣。」 ▶ 清·叶名沣《桥西杂记•回避》:「《宋史•选举志》,旧制秋贡春试,皆置别头场。以待举人之避亲者,自缌麻以上亲,及大功以上婚姻之家,皆牒送。」
婚姻的英语单词1.connubiality2.about marriage3.union
用婚姻造句
1.”奥哈拉先生,我不管你的意见怎样,”塔尔顿夫人强调说,”这种中表婚姻是完全错误的。2.(成交或成婚时的)握手用来表示诸如合约或婚姻的誓言的一种握手3.(丽贝卡:我们缺少某些东西,我们把婚姻的航船控制得太牢,感受不到波峰,也没有波谷。没有 *** 。4.《诗经》时代的婚姻礼俗呈现出丰富多彩性。 既有远古社会的遗风流韵,也有时代文 明的新变;5.《仪礼·丧服》的亲属称谓所反映的上古婚姻遗俗6.《中华人民婚姻法》对结婚作了专章规定。该法规定:7.【支票抬头请写「命与婚姻启迪培训有限公司」并寄到九龙青山道688-690号嘉名大厦6字楼F座。8.〖示例〗报仇事小,婚姻事大。只这个赵公子,如此英雄,果是无双,今若舍了,岂不当面错过? ★清·吴璿《飞龙全传》第十一回9.阿黛拉父母的婚姻也很美满。10.艾迪基金会说很多小孩都是非婚姻生子,在巴基斯坦是要被杀死,然后丢到垃圾堆。11.爱情是二人同做的鸳鸯梦,婚姻是鸳梦应验的歌颂。愿新婚燕尔,应有尽有,花好月圆,天长地久。12.爱情之花会结出婚姻之果。13.安德鲁病态的性心理导致了婚姻失败。14.本文主要讲述了两个觉醒的知识分子涓生和子君的爱情故事,他们曾经狂热地追求个性的解放,婚姻的自由。15.成年与婚姻,均为我辈所欲,亦为我辈所悔。16.从群婚状态到对偶婚制,从母系氏族到父系氏族,姓氏与婚姻的关系经历了根本性的演变,逐步走向伦理规范。17.大学毕业,年届三十,婚姻难就,累得三朋四友八方搭线,但一次一次介绍终未能成就。 ◎贾平凹《笑口常开》18.黛娜,我已经经历了酒精,婚姻,还有电视网,算得上曾经沧海啦,你要真想干掉我,可能去弄点绿氪石才行。19.但是我爸爸仍然要给我包办婚姻!20.当今社会上;有不少青年人把才子佳人当作理想的婚姻模式;这未免有些偏狭。21.第三次婚姻失败以后,1942年他遇识了一位年轻的女郎,她是美国著名剧作家尤金·奥尼尔的女儿。22.调查表明,研究生的义利观、技道德和职业道德、础文明道德、婚姻家庭道德总体是好的,是积极向上的。23.董斜川道:“好,好,虽然‘马前泼水’,居然‘破镜重园’,慎明兄将来的婚姻一定离合悲欢,大有可观。”24.对于既成事实的婚姻,我们要通过法律手段进行合理解决。25.对于既成事实的婚姻;我们要通过法律手段进行合理解决。26.二婚比第一次婚姻幸福;一对没有爱情的夫妇。27.二十年的浪漫史会使一个女人看似颓亘败瓦,而二十年的婚姻生活则会把她造成仿佛像一座公共建筑物。28.二是婚姻文化比较重视聘财的多寡和门当户对,而和亲文化则更多考虑、外交及军事因素;29.法国人倾向于认为,对婚姻不忠是可以预见的陷阱之一,因此并不认为,这些背叛婚姻的人应该赶出家门。30.废除协议,解约;欺诈的交易;买卖婚姻31.费加罗的婚姻32.风流韵事,绯闻两个没有婚姻关系的人之间浪漫的和性的关系,有时是短暂的33.封建社会里,由父母一手包办的婚姻,造成了无数悲剧。34.封建社会里;由父母一手包办的婚姻;造成了无数悲剧。35.妇女在婚姻、家庭财产关系中,享有与男子平等的的所有权和继承权;36.富有同情心的保守派还没有坚决反对干细胞研究和同性恋婚姻;财政预算赤字还没有突然失控。37.闺臣心内虽急如星火,偏偏婉如同田凤翾的哥哥田廷结了婚姻。(清 李汝珍《镜花缘》第九十四回)38.国家特别重视保护妇女的婚姻自 *** ,禁止买卖、包办婚姻和其他干涉婚姻自方的行为。39.毫无疑问,她与另一个人的婚姻设下的强固的障碍不能这样去突破。40.红棉路婚姻登记处41.婚姻不是圣礼(们不同意天主教的教导)。结婚并不让我们得到更多的救恩。单身也并不等于更加属灵。42.婚姻的基本原则主要有:一夫一妻制(多妾制),同姓不婚和“父母之命”、“媒妁之言”。43.婚姻法的宣传;要做到家喻户晓;妇孺皆知。44.婚姻法使妇女摆脱了旧的束缚。45.婚姻好比鸟笼,外面的鸟想进进不去;里面的鸟儿想出出不来。(法国思想家、散文家蒙田.)46.婚姻好比鸟笼,外面的鸟想进进不去;里面的鸟儿想出出不来。法国思想家、散文家蒙田47.婚姻论财夷虏之道48.婚姻生活恳谈会49.婚姻是一种温柔的关系,渊源于感情的洋溢。50.婚姻之事……或无意中立成佳耦,或极稳处卒致落空,聚散变迁,更难仆数。★清·孙郁《双鱼佩·巧佑》51.婚姻状况:已婚,单婚,鳏寡,离婚,分居52.继承姓氏和地位是事关重大的,婚姻促成了这些“实质”的转化。53.假使从最低的水平来评家婚姻的话,我们可把他看成是一种被警察承认的(男女之间)友谊。54.结束商业合伙关系、 解除婚姻关系、 解散会社.55.她从来没有体验过穷酸婚姻的痛苦。56.她的第一次婚姻维持了五年.57.她父母试图阻止这桩婚姻,尽管如此,婚事还是办了58.她父母试图阻止这桩婚姻,尽管如此,婚事还是办了。59.她怀恋她过去安静的婚姻生活……这并不是说她的婚姻生活总是万事如意。60.她会有美满的婚姻吗?61.她竟然生出了种错误和愚蠢的念头,以为父亲急切地要撮合她和杰姆的婚姻。62.她认为这对夫妻应该享受一下婚姻永久赋予他们的与世隔绝小日子。63.她象苔线狄梦娜一样刚愎任性,对一门明明是天作之合的美满婚姻置之不顾。64.经常争吵不利于维系和美的婚姻.65.就算温斯顿的老婆没了影儿,谁想得出哪个委员会,肯批准这样的婚姻!66.就族类、中原诸侯国关于夷狄的概念及国势而言,先秦婚姻大致可分为七种类型;67.看来她已发现在床上他很乏味。当然罗,婚姻失败,夫妻双方都有责任。68.可以搞到国会的一项法令,宣布他为合法婚姻所生,准许他采用父亲的名字和徽号。69.老夫少妻式婚姻70.历史上,婚姻的动力主要是过继和财产,而不是爱情或者性。71.两家父母亦共饮酒三五斗,以后遗簪绝缨,欢谑无度,数日方止。★徐珂《清稗类钞·婚姻·番人婚嫁》72.林海音《婚姻的故事》:“听说他年轻的时候,风流潇洒。”73.林海音《婚姻的故事》:“因为‘一日夫妻百日恩’呀,但是偏偏又在那新旧交替的时代。”74.罗马的法律对婚姻坚持人道主义的观点。75.罗什渥兹没费多大周折就离婚了。一场婚姻就此结束。76.麦克伦南只知道三种婚姻形式:一夫多妻制,一妻多夫制和个体婚制。77.满脑袋装的是恋爱婚姻建立豪华小家庭的设想。78. *** 《论联合 *** 》:“实现婚姻自由,男女平等,使青年和儿童得到有益的学习。”79.美国的文化理想是两个处子之间的一夫一妻制婚姻,这与 美国文化的现实情况毫无关系。80.墨菲的不幸的婚姻以离婚告终。81.男家长主婚之婚姻82.男女两性结合形式从原始的状态而实行班辈婚,组成了人类历史上的第一个婚姻家庭——血缘家庭。83.你存心拿玷辱门庭的婚姻来把忤逆和荒淫的杯子注满吗?84.你好。我在复习婚姻法。你们学过这门课了吗85.你看;他是先进生产者;她是优秀教师;他俩的婚姻真是天作之合。86.年龄差这样大而婚姻却美满的也并非少见。87.女娲为了让人类绵延不绝,还为他们建立了婚姻制度,使男女相亲相爱,生儿育女。88.欧贵婚姻具有传宗接代、养老抚幼、调济家庭男女余缺、保障穷人婚配等功能。89.偏执狂现象在妇女中很盛行,引起了许多婚姻纠纷。90.破碎的镜子;碎了的牙齿;断腿;他的脖子断了;来自破碎了的家庭的孩子;破裂的婚姻;破碎的心。91.钱钟书《围城》:“虽然‘马前泼水’,居然破镜重圆,慎明兄将来的婚姻一定离合悲欢,大有可观。”92.秦国婚姻制度包括王室嫡庶妻等级婚制和庶民一夫一妻婚制。93.清·李渔《巧团圆·防辱》:“指望他早去早回,毕了婚姻之事,也有个同休共戚之人。”94.权力是、业—甚而婚姻的腐蚀剂。95.如昭公讳孟子之姓,庄公强割臂之盟,是婚姻之礼废了,那淫僻之乱莫不从此而生。(清·李汝珍清《镜花缘》第五十二回)96.入元后,随着该家族逐渐深入汉地,其通婚由种族婚姻向门第婚姻不断转变;97.视妻室儿女为附属品之婚姻98.是他正姓氏、制嫁娶 ,创立了媒聘婚姻制 ,进行了一场家庭伦理革命 ;99.数据还表明异族婚姻呈上升趋势。100.宋·胡继宗《书言故事·婚姻类》:“驾成婚得行奁,日百两烂盈。”101.所有婚姻纪录,均由金钟道 *** 合署的登记总办事处永久保管。102.他不期望我们会有幸福的未来,并且说,在这种艰难时世这样一个婚姻将会面临许多严峻考验。103.他不想重蹈第一次婚姻的覆辙。104.他的婚姻问题;别人爱莫能助。105.他俩都知道,他们的婚姻是美满的,因此都尽己所能地去捍卫、维护它。106.他们的婚姻破裂了,因为她丈夫在旅途中有了外遇。107.他们的婚姻生活却从此变了样,而变为一种浮而不实的伴侣关系。108.他们婚姻的破裂仅仅因为有第三者插足。109.他们婚姻没救了。110.他们仍然鼓励族内通婚,但不再规避与非犹太人结婚的人,而开始同异族婚姻夫妇建立良好关系。111.他因婚姻关系跻身于法国贵族.112.他原指望第二次婚姻能使他有个着落。113.他在婚姻与爱情面前徘徊不定114.他这一辈子虽不刻意求成,一切都还顺当,当然,婚姻生活除外。115.它关注的并不是一夫多妻婚姻的不合伦常,而是那些人生活的艰辛。116.同时婚姻不问阀阅 ,也是商品经济冲击的结果 ,也有利于宋代文化教育的发展状大。117.维系于两个气质不同的人之间的婚姻纽结杂乱如麻,只能将它一刀两断。118.我的第六感告诉我,他们的婚姻注定要失败。119.我对他们的婚姻有些隐讳 [担心] 。120.我父亲决不会对我们的婚姻予以首肯。121.我们就婚姻问题取笑尼克。122.我们是媒妁婚姻。123.我让婚姻捆住了手脚。124.习惯上常常用婚姻选配的形式来提出这个问题。125.现已年迈的前歌剧大师鲁道夫 宾爵士和他太太,为他们旷日费时的婚姻官司,昨天自伦敦飞抵此间出庭。126.乡村 *** 婚姻中的聘礼与通婚圈——以宁夏南部单家集村为例127.像大多数的夫妻到一样,我俩的婚姻波折迭起,但生活就是这样。128.新中国法律规定;不允许父母包办婚姻;更别说指腹为婚了。129.许多婚姻还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130.宣传和贯彻婚姻法。131.悬想婚姻生活的幸福情景132.研究方法以田野参与观察的方式,进入台中市郊区某陆军眷村,访谈第一代外省老荣民跟大陆新娘的婚姻生活。133.厌婚症;婚姻嫌忌134.一般来说,凡有意举行婚礼者,必须在婚礼举行日期至少15天前通知婚姻登记官。135.一封绝情信结束了他们的婚姻。136.一个婚姻介绍所137.一个自吹是思想解放的人怎么能在他女儿寻找婚姻伴侣时,却显出一副维多利亚式的严父模样呢?138.因此,认为(妻双方婚后)有所失,或者对于婚姻还曾有过特别的感怀也说不过去。139.因为上一代指婚的约定,从陌生到心心相印.剧情发展体现了信任和尊重在婚姻关系里重要地位。140.用尧、舜、禹三代的婚姻传说来分析说明我国原始社会历史由母系氏族向父系氏族的过渡和确立。141.由于大龄未婚青年人数的增加,全国出现了许多婚姻介绍所142.友伴式婚姻 | 习惯法婚姻143.有些人认为婚姻是缘分.144.又来了,老爱说那个杀妻犯。你忘了,杀妻前他们维持了多年快乐的婚姻。145.与此同时,绑架带来的感情上的压力大大地折磨著艾莉丝,彼得被劫之前两人婚姻中的芥蒂也扩展了。146.元代婚姻实行一夫一妻和一夫多妻并存,在婚姻成立的要件与缔结制度中,特别注重婚书的内容与形式的撰写;147.在封建制度下, 婚姻不能自主。148.在婚姻方面多次翻船149.在蒙古族历史上 ,宗法性婚姻缔结必须遵循的原则有父母主婚的原则、服从神权的原则和族外婚原则。150.在五十年的婚姻生活中,这种拉拉扯扯通常都止于他按照她的要求去做。151.在这里,婚姻集团是按照辈份来划分的:在家庭范围以内的所有祖父和祖母,都互为夫妻;152.丈夫与妻子一起集中心力使婚姻稳固。153.这次婚姻是一件亲上加亲的事情,没有什么热烈的感情。154.这个姑娘是决不会同意包办婚姻的。155.这个婚姻法已失效。156.这位年轻女士放弃了加尔各答的幸福生活和数代同堂的大家族,选择了一场包办婚姻和纽约的一套寂寥公寓。157.这些苦衷很有意思,因为它们反映的是高层次的不满足感,其根源是婚姻未能满足人们所持有的万般伟大期望。158.这些情况正是劳伦斯在他父母的婚姻生活中,甚至在他俩恩恩爱爱的 *** 时刻所见到的那样。159.政略婚姻| 有企图之婚姻160.至于士兵,余尝见将军以渠等妻儿所望激励之,而土耳其人鄙视婚姻,故其士兵更为卑劣。161.朱诺罗马万神庙里最主要的女神,朱庇特的妻子亦是其姐姐,主司婚姻和妇女的安康162.祝福你和你未婚夫:新人百年好合,婚姻幸福美满。还有祝福你们俩的事业更上一层楼!163.自由婚姻已占居了主要地位。164.族外婚分属不同群体的人之间的婚姻,常由不准族内通婚的禁忌导致165.最近,我真是够傻的从杂志上选了一组关于”浪漫婚姻”的测试题自己测试了一下。>
古语中【婚姻】的意思
结为(儿女)亲家,或交好的的意思古代婚姻是什么意思?
在婚姻制度 其中 6礼为之后各个朝代所推崇 一,纳采。俗称作“定亲”,由媒人为男女两家通言,女家已许,男家才纳采(取)女之礼; 二,问名。俗称“合八字”,即问女之名及她的生辰八字; 三,纳吉。合“八字”得吉后,由媒人复告女家; 四,纳征。俗称“压定”或“下财礼”,即纳聘金; 五,请期。男家择定结婚吉日,以告于女家之礼; 六,亲迎。吉期至,婿亲往女家迎新妇。古代的婚姻制度是什么?
婚姻是家族的前提和基础,所以历代统治者都极为重视。《易·序卦》:“有天地,然后有万物;有万物,然后有男女;有男女,然后有夫妇;有夫妇,然后有夫子;与父子,然后有君臣;有君臣,然后有上下;有上下,然后礼仪有所错(措)”《礼记·昏义》:“婚礼者,礼之本也”;“将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庙,而下以继后世也”。这种观念反映了古代祖先崇拜、生殖崇拜的习俗,婚姻主要被作为可以祭祀祖先、延续后代的手段。后世儒家经典记载了西周时期贵族的婚姻状况,当然这种状况已经被理想化了,但它仍然对后世的法制和观念具有相当的影响力。因为西周时期去古不远,许多部族和地区在不同程度上还保留着氏族时期的一些婚姻习惯。《周礼·媒氏》里说,在仲春时候,青年男女的自由恋爱和私奔,国家并不禁止。《诗经》里也有许多反映民间男女自由恋爱的诗篇。近世有学者指出,一直到汉代以前,在燕、赵、中山、政、卫、齐、楚等地区,还盛行着各种非礼制的婚俗。因此,在西周时期的平民生活中,婚姻方式还是相当自由的。我们这里所谈的只是儒家经典所记载的贵族婚姻状况。据记载,西周时期就有了掌管婚姻事务的机构——媒氏。《周礼·地官·媒氏》:“掌万民之判”。“判”就是判合,男女相匹配。可见,媒氏就是婚姻管理机关。一、 婚姻关系的缔结1、 缔结婚姻的限制性条件(1)西周时,缔结婚姻关系,男女双方都必须严格服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礼记·曲礼》:“男女无媒不交”;“男女非有行媒,不相知名”。(2)同姓不婚有学者指出,殷商时期有可能实行族内通婚。这种情况到西周时被完全改变了。按照周礼的规定,“娶妻不娶同姓”(礼记·坊记)。姓原是古代氏族的标志,同姓则同族,血缘关系较近;反之,不同姓则不同族,血缘关系较远。当时的人们可能已经认识到族内婚配不利于后代的繁衍。所谓“男女同姓,其生不繁”;“同姓不婚,惧不殖也”(《左传·僖公二十三年》、《国语·晋语》四)。当然,倡导族外婚还有其目的。“取于异姓,所以附远厚别也”(《礼记·郊特牲》)。所谓“附远”,就是通过联姻与血缘关系远的异性贵族建立姻亲关系。通过族外通婚这种频繁的联姻,可以用甥舅关系将各异姓贵族紧密联合起来。周族之所以能够控制广大地区,与其积极与各族联姻有一定关系。所谓“厚别”,就是严格别于同宗,以防紊乱伦常。因为既然禁止通行亲族通婚,那么即使血缘关系亲密的男女之间也应当有所回避。“七年,男女不同席,不同食”、“男女不同衣裳”、“男女授受不亲”等等礼的要求即是从此而来。(3)关于结婚年龄西周礼制规定,男子二十岁“冠而列丈夫”(将头发全部挽至头顶结为发髻,戴上保护发髻的小帽子“冠”),表示成年。女子则十五岁为“及笄”(也是将头发梳理为垂于脑后的发髻),是为成年(《春秋谷梁传·文公十二年》。男女未达到成年年龄不得成婚。《周礼》记载:男子三十而娶,女子二十而嫁。女子因故晚嫁的,最多不超过二十三岁。有的史籍说女子十五而嫁。说法不一。但是,后来的结婚年龄显然是大大提前了。《韩非子》:男子二十而室,女子十五而嫁。据杨树达《汉代婚丧礼俗考》记载,汉代结婚年龄是男子十五六岁,女子十三四岁,其后的情况也基本如此。历代法律也大都是提倡早婚的。(4)其他不宜缔结婚姻的情况儒家礼制规定,父母死后子女应服丧三年,在此期间不得嫁娶,以示孝道。二、 缔结婚姻的程序根据儒家经典的记载,我国传统的婚聘礼仪,最突出、最典型的是“六礼”,即纳采、问名、纳吉、纳征(或称纳成、纳币)、请期、亲迎。六礼是西周时就已确定了的,其内容仪注都比较复杂。但当时有所谓“礼不下庶人”的框框,并未达于民间。至汉代,六礼才开始普遍施用,但违礼之举亦不罕见。元始四年(公元4年),立王莽女王氏为皇后,仅有纳采、问名、卜吉及遣使奉迎等程序。东汉以后,社会动荡,婚姻仪式更大为简化。隋唐以后,六礼被人们有意识地增减,如在宋代,常常是并问名于纳采,并请期于纳征,六礼仅存四礼。南宋时,朱熹又将纳吉并入纳征,实际上六礼只剩下纳采、纳征、亲迎三礼。明初,官方命令士庶都要遵守《朱子家礼》行事。到了清代,又加入了成妇礼、成婿礼等礼节,但这可以看作是亲迎礼的延续。从大的方面着眼,后世婚礼大都未脱周代六礼的大框架,而是在这个框架中有所增减。增减的大体轮廓是,前五礼多有合并、减损,而最后的亲迎则不止是迎妇到家,而是显著地增益,除了成妇礼、成婿礼之外,还有很多仪俗,在时间上甚至延续到亲迎后的第三天。两千年前制礼作乐的先贤圣哲们就指出:“昏(婚)礼者,将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庙,下一继后世,故君子重之。”又说:“昏(婚)礼者,礼之本也。”婚姻首先是家庭、家族的大事,它关系到家族世系能否延续的大问题,也是关系到整个社会的大事,所以历来受到人们的重视。1、 纳采纳采,也就是男家请人向女家说明缔婚的请求,相当于后世的提亲、说媒。我国传统上盛行包办婚姻,青年男女没有自主权。到了当婚当嫁的时候,男方家长便请媒人向早已物色好的女方家长提亲,表达想和对方联姻的愿望。当然,这种选择是有条件的。比如,《大戴礼记·本命》即有“五不取(娶)的说法:“遂家子不取”,即行为有违礼教,没有家法的女子不能取。“乱家子不取”,即家风淫乱、天性冶荡的女子不取。“世有刑人不取”,即直系亲属中有受过墨、劓、剕、宫、髡等刑罚的女子不取。“世有恶疾不取”,即直系亲属中有哑、聋、秃疠(瘟疫或恶疮)、伛(驼背)等疾病的女子不取。“丧妇长子不取”,即母亲去世,和父亲一起长大的大龄女子不取,恐其缺乏生活经验。后世的婚聘条件是“门当户对”。所谓门当户对,是指除了家族的社会地位外,还有经济条件、家族世系、职业等等。结婚当时人本身的条件也要考虑。尽管是婚聘的第一个步骤,纳采也要携带礼品。先秦时用雁,所以这个仪注也叫“奠雁”。之所以用雁,是因为雁是候鸟,冬天飞往南方,夏季生活在北方,来去有时。纳采用雁,实际上是告诉女家“男大当婚,女大当嫁”,应该像雁那样适时选择其所在。后世纳采的礼物大大丰富了,有时竟多达五十多种,而且具有象征意义,如送羊表示“吉祥”、送鹿表示“福禄”、送胶、漆表示“和谐”……等等。2、 问名纳采得到准许,也就是女家收下了礼物,接下来就是六礼重的第二步——问名。问名即双方相互探问男女的姓名、年龄、生辰、籍贯、三代(曾祖父母、祖父母、父母)名号、官职等,以便对方有一个初步的了解。这一仪注,也就是通常所说的“请八字”。如果缔结婚姻的意愿是当事的男家或女家提出,再请媒人说合的,他们对对方已经有了一些了解,这个步骤就可有可无。但如果是每人主动来撮合的,问名则是必需的。但无论如何,纳采既准,双方都要主动将这些情况告知对方。同样,问名也要携带礼物,古礼也用雁。六礼简化以后,纳采和问名便同时进行。3、 纳吉六礼的第三步是纳吉。在问名和纳吉之间,有一个内容并不简单的“地下工作”,即合婚。这也可以看作是纳吉的一部分内容。我国传统的婚姻,不仅以“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为依据,而且也把“天神之兆”作为依据。问名之后的工作,就是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考察双方缔结婚姻的可能性。这一系列活动就是合婚,后世俗称“批八字”。婚姻能否成立,这是最为要紧的一关。倘若其他方面的条件都比较相符,八字不合,也只好就此拉倒。先秦的合婚似乎并不像后世那样复杂。当时的纳吉是“归卜于庙”,即用卜筮的方法一锤定音。同时也说明婚姻是承继祖祀的大事,所以要在家庙卜筮。卜得吉兆后,男家便仍以雁作礼物请媒人通知女家,决定缔结婚姻。所谓的“八字”,和我国传统的历法相关。我国古代以干支纪年、纪时,天干、地支相配组成的六十组名目及其顺序分别指代着一定的年、月、日、时。每一个人的出生年、月、日、时由四组干支纸袋,共有八个字,这就是“生辰八字”。此外,古人为了便于记忆,又用十二种动物来配十二支,形成了人的十二属相。由生辰八字,一望可知其人的属相,由属相的合与不合就可以判定婚姻是否相宜。关于这方面的合与不合,民间流行有许多俗谣,相合的如“青兔黄狗古来有,红马黄羊寿命长;黑鼠黄牛两兴旺,青牛黑猪喜洋洋;龙鸡更长久;蛇盘兔,必定富。”等等。不合的有“白马怕青牛,羊鼠一旦休;蛇虎如刀错,龙兔泪交流;金鸡怕玉犬,猪猴不到头”。如此等等。如果把各地的俗谚收集到一起,就可以发现矛盾百出,其意义也就不攻自破。批八字除涉及属相以外,还涉及阴阳五行。五行指金木水火土。每个人的命运都与此有关,或木命,或土命……。五行也有相生、相克两种关系。与此相应,还有命相,也可以根据生辰八字推算出来,从而也就可以判断婚姻的吉凶。此外,还要考虑面相、手相、骨相等等。合婚得到吉相后,就要派人把结果告诉对方,并继续婚礼的步骤。这也就是纳吉的主体内容。这一仪注唐代叫做“报婚书”;宋代叫做“过细帖”;晚近则称“定亲”、“换贴”、“小定”,也就是现代所说的“订婚”。纳吉以后,婚姻关系确定,双方交换的帖子类似于后世的结婚证书。此后,男女双方都要受到社会伦理的约束,婚姻的终止再不是随便的事情,而要经过双方的协商或外人的调解。同时,男方逢年过节都要给女家送礼,还要给女方四季衣服。4、 请期纳征之事完结以后,婚姻基本地界,接下来就该迎娶进门了。而此前的准备工作,就是请期。所谓请期,就是男家择定合婚的吉日良辰,让媒人告知女家,征求女家的同意,相当于后世的“告期”、“夏日子”。古礼请期用雁,后世用各种物品。请期仪式过程中,进行第二次活动。大体与问名后的相同,主要是选择适当的迎娶吉日、合婚良辰以及合适的迎亲、送亲之人。的选择中心仍然是八字和属相。首先是选择吉日良辰,民间一般选双月双日,如二月二、四月八、六月六等。不过,嫁娶月份一定不能选男女双方的属相忌讳,迎亲、送亲也不能犯属相忌讳。古时候的请期似乎是口头进行的,后世则口头、书面皆有,尤其是世家大族或小康的耕读人家,大多是以书面进行的,也就是所谓“下婚书”。晚近以来,请期和过彩礼、过嫁妆基本上是前后进行的。彩礼的数量不一,,有十二扛、十六扛、二十四扛、三十二扛,甚至更多,都是双数。男家过彩礼之后,迎娶之前(一般是前一天,有时也随新娘子一道进门)女方要过嫁妆。在薄板、买卖婚姻盛行的时代,假装这种外在物也成了女方社会地位以及姑娘身价的标志。5、 亲迎亲迎,是六礼中的最后一道程序,相当于后世的婚礼大典。古礼中的婚礼仪式,并不是一天之内完成的,而是要持续两三天,除迎娶当日外,前后各要延展一天。《礼记》等古籍并未详尽记述亲英前的准备议程,但后是却发展出了一套比较繁杂的准备程序。一般地,请期过后,女家要为女儿“开脸”、“上头”,临近婚期,男家要给女家送“催妆礼”。婚礼前一天,女家要派几位妇女到男家整理新房,称为“铺房”,这意味着娘家对女儿的最后一次照顾,也有在女儿未过门时对女婿的礼仪性的侍奉的意义。所以,铺房也称“暖房”。新郎到亲戚朋友家行礼,称“行家礼”,男女两家还要向亲友林里发出邀请。平民百姓家婚嫁,不过是递个口信,大户人家则要送请铁、发告示。古礼亲迎的第一个程序是由新郎迎接新娘。远自先秦,近至当代,上至品官,下至庶民,无不亲迎,只有皇帝因“至尊”而例外。(不过,先秦时似乎帝王也要亲迎。《诗·大雅·大明》就记述说周文王娶太姒“亲迎于渭”。)它是传统社会中一个女子一生中所能享受到的最高礼遇,因此也历来为女性所看重。古时迎亲在黄昏,婚礼的取义就在于此。《白虎通·嫁娶》:“婚者,昏时行礼,故曰婚。” 《说文》:“礼,娶妇以昏时。妇人阴也,故曰婚。婚,妇家也。”先秦时亲迎的程序比较简单。新郎受父之命迎亲,到了女家,女方的人要出门响应,新郎进门要献出礼品雁,这个礼俗叫“奠雁”,是古婚礼中比较重要的议程。然后,新郎要把新娘很礼貌地接到车上,迎往家中。“妇至,主人揖妇以入”(《仪礼·士昏礼》。后世的迎亲之举似乎要复杂得多。亲迎的队伍往往比较壮观,有多至几十人的。新娘在汉代和唐代都是坐车,宋代以后才流行起人们所熟悉的花轿。在迎亲的队伍里,也包括鼓吹的乐队等。清代北京的婚礼,大多有模仿帝王的仪仗的趋向。迎亲的队伍里有许多挑夫拿着“开道”、“回避”的大字木牌和提灯,还举着金瓜、斧钺等兵器。新郎戴官帽,新娘则凤冠霞帔。因为婚姻是人生大事,虽然这些举措逾礼,官府一般也不干涉。娶亲的队伍回到男家时,也并不马上进门,而是把喜轿关在门外,俗信称此为“憋性子”,意思是指把新娘性格憋得柔顺些。此外,还有很多习俗:A、 撒谷豆喜轿进门后,撒谷子、豆子、草节等,用意是避邪。这是一项比较古老的仪俗,宋代以后比较流行。其用意在于避“三煞”(青羊、乌鸡、青牛之神),三煞忙于啄食,就危害不到新娘了。现代新娘子下车撒花红纸屑,或许就由此而来。B、 跨火盆喜轿到院子里,要从预先摆好的炭火盆上慢慢跨过,意思是烧去一切不吉利的东西,日后夫妻会越过越红火。C、 传代“新妇进门,布袋铺地,碾转更换,令步其上,谓之传袋,犹言传代也”。D、 拜堂入洞房以前,还有一个比较突出的仪式,就是拜堂,俗称“拜天地”。唐代以前就比较流行。一般是“三拜”,即“一拜天地,二拜高堂,夫妻对拜”。有些地区(华东、西北)还要“拜人”,即拜送礼钱的人。只要比新郎辈分大或虽然同辈但年龄比新郎大的人,都要拜。拜人时,司仪按预先拟好的礼单唱名,然后由“接礼的”找所唱者接礼。接来后,司仪唱“×××礼钱×元,磕下啦”,新郎新娘便鞠躬行礼。客人多的时候,这种仪式要进行一二个小时。拜堂之后,就是大宴宾客,这里也有许多讲究,不赘述。E、 洞房礼俗新郎新娘入洞房以后,还有一系列仪俗a、 坐帐也称坐福,即新郎新娘双双坐在洞房的炕沿上,新郎把自己的左衣襟压在新娘的右衣襟上,表示男人应该压倒女人一头。b、 撒帐是指亲人在新人入洞房后,把喜果等撒向洞房的每一个角落。这一仪俗始于汉代。所撒的物品一般常见的有枣、栗子、花生等,利用其谐音,表示“早立子”、“男孩女孩花搭着生”。c、子孙饺子女家包好带来,男家煮熟。吃的时候,一群孩子在窗外问:“生不生?”娶亲太太或新郎答:“生!”或者干脆把饺子煮得半生不熟,让新娘自己说“生”。这叫“讨口彩”,是早生孩子的吉兆。
古时婚姻是怎么样的?
婚姻是人类得以繁衍生息的主要方式和构成家族、亲族的基础。婚姻风俗主要包括婚姻形态、媒介、礼仪以及离婚、改嫁、夫妇间的地位等种种风俗观念。《诗·小雅·我行其野》载:“昏姻之故,言就尔居。”《礼记·昏义叙》曰:“婿曰昏,妻曰姻。”《说文》载:“婚,妇家也,礼娶妇以昏时,妇人阴也,故曰婚。”“姻,婿家也,女子所因,故曰姻。”上列旨义,似乎婿和妇家称婚,妻和夫家称姻。其实,“男昏女姻,散则通”,可以互称,婚姻即指夫妇。婚姻之婚为什么也写作“昏”?《白虎通·嫁娶篇》解释说:“婚姻者何谓也?婚者昏时行礼,故曰婚。”现在娶妻以白昼,且挂红彩,古代以迎女为迎阴气至家,必夜行,车服尚黑,执烛前往。故婚礼“不乐不贺。”《列子·汤问》载,远古时代“男女杂游,不媒不聘。”这种乱婚没有特定的约束规范,构不成氏族、家族,也不知道生育的秘密,往往归结为“感神龙”、“践巨人迹”、“吞薏苡”等,还算不上严格的婚姻。人类最早的婚姻形式是血缘家族,当时已排除了父母与子女之间的性交关系,是一种同胞兄弟姐妹间的血缘婚。传说,伏羲氏曾让人兄妹结婚,这种血缘婚即相当伏羲氏时代。高山族传说,洪水把世上的人都淹死了,只剩兄妹二人。妹妹要和哥哥结婚,哥哥不同意。妹妹说,山洞里有个姑娘,你和她结婚吧。哥哥去山洞,果然见一蒙面姑娘,婚后才知道正是自己的亲妹妹。海南岛的黎族传说,上古天翻地覆,人类尽遭厄运,仅剩兄妹二人。妹妹把脸上刺上花纹,让哥哥认不出来,二人结了婚。从此,黎族姑娘开始纹面。这时,人类不仅知道了生育的秘密,而且逐渐认识到同一血缘结婚的害处,在古代,叫作“男女同姓,其生不蕃”。在远古认识愚昧低下的阶段能够认识到近亲结婚的害处似乎难以置信,其实是可以理解的。首先,许多兄妹结婚的传说,都是在各种天灾之后,仅剩下兄妹二人,别无选择,表现了一种万般无奈的心理否定。其次,许多兄妹结婚后,都有生下肉球、肉瓜、葫芦、无四肢五官等怪胎的传说,反映了人们抵制血缘婚的朴素观念。再次,现代许多婚俗比较落后的民族,不仅对同血缘婚姻有清醒的认识,而且实行的基本上都是族外婚。于是,人们先从禁止父母与子女间的婚姻关系入手,再禁止亲兄弟姐妹、堂兄弟姐妹、远房兄弟姐妹,最后,本氏族内不准通婚,这就产生了族外婚。族外婚是甲氏族的一群兄弟出嫁到乙氏族,与乙氏族的一群姐妹互相婚姻。在中国占代,一般是两个氏族结成世代通婚的联盟。如姬姓氏族与姜姓氏族即是长期通婚的联盟。中国的媳妇一直称公婆为“舅姑”。唐朝朱庆余有“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的诗句。这种称谓,就是这种族外婚的残余。由于世代互相通婚,甲氏族的男子嫁到乙氏族,乙氏族的男子嫁到甲氏族。媳妇的公公实际上是自己母亲的兄弟,婆婆实际是自己父亲的姐妹,就是媳妇的舅舅和姑姑。族外婚在具体通婚形式上有以下三种,这三种形式也显示了向对偶婚发展的线索。一种形式是野合而婚。古代和现代某些少数民族,都要定期举行祭祀女神的仪式和各种形式的集会,目的之一就是为两氏族青年男女提供建立婚姻关系的机会。商周时代仍有这种旧俗。《周礼·媒氏》载:“中春之月,令会男女,于是时也,奔者不禁。”《史记·滑稽列传》载:“州闾之会,男女杂坐……履交错,杯盘狼藉,堂上烛灭,罗襦襟解,微闻香泽。”另外,《诗经》中反映男女野合调情的例子很多,孔子就是其父叔梁纥与颜氏女野合而生的。一种形式是公共房屋。解放初的云南阿细人氏族男女分居,女住“黑衣德”,男住“若衣德”。其中,黑衣德也是女子晚上招待外氏族男子的场所。由于本氏族男子晚上都出去了,若衣德实际成了老人和小孩睡觉的地方。《三国志·魏志·东夷传》载,高旬丽“女家作小屋于大屋后,名婿屋。婿暮至女家户外,自名跪拜,乞得就女宿,如是者再三,女父母乃节假听使就小屋中宿”。这种“婿屋”,可为上述公共房屋之佐证。一种形式是走访婚。随着族外婚的发展,由本氏族一群兄弟的集体拜访,发展到单个人的拜访。上述高旬丽的婚俗就是典型的走访婚。云南永宁纳西族,对外氏族的异性朋友互称阿注,只要双方合得来,男方即可应约到女方过宿。这种阿注婚就是一种走访婚。族外婚也是群婚,随着它的发展,双方要求保持相对专一、稳定的婚姻关系,这就是对偶婚。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起源》中讲,在对偶婚的情况下,“一个男子在许多个妻子中有一个主妻,而他对女子来说,也是她的许多丈夫中的一个主夫”。上述纳西族的阿注婚有两种情况:一是男方仅仅晚上到女方那儿去,白天的生产、生活是分开的。另一种是不光在女方居住,白天的生产、生活也在一起,就是一种对偶婚。父权制确立后,中国传统婚姻实行严格而虚伪的一夫一妻制。它要求妇女严守片面的贞操,绝对不准同时有两个丈夫,男子则可同时拥有众多个媵妾,但“礼无二嫡”,妻子同时只能有一个。后来也出现过双妻,但都是不合法的。自兄妹血缘婚开始,人类的婚姻生活正式创立,到一夫一妻制为止,传统的婚姻形态最后定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