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天干十地支是什么,天干地支与年月日对照表

十天干与十二地支分别指的是哪十个?

甲乙丙丁后面是戊、己、庚、辛、壬、癸。

在中国历法中,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被称为“十天干”,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叫作“十二地支”。两者按固定的顺序互相配合,组成了干支纪法。

《辞源》里说,干支取义于树木的“干枝”。天干地支形成了中国特有的历法,用来纪年月日时。在《易经》与中医体系中天干对应诸多相关信息,如地理方位,五脏六腑等。

十天干和十二地支是谁发明的?它们的起源是什么?

十天干和十二地支的说法起源于郑文光所著的《中国天文学源流》一书,传说是轩辕黄帝时期的大挠氏最早创立。书中观点认为十天干的依据是中国羲和生十日的传说,但实际上十天干是用来描述太阳运行的周期;而十二地支的依据是常羲生月十有二的传说,实际上指的是月亮运行的周期。据这些传说的出现的时间,作者根据史书记载大胆推测,十天干和十二地支应该是夏人用于纪年的创作,以60年为一个循环,也称为六十年一甲子。

十天干包括: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其中甲丙戊庚壬为阳,而剩下的则为阴;十二地支包括: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与生肖相对应。根据《群书考异》的观点,十天干和十二地支又分别具有自己的含义。比如甲具有“拆 ”的意思,指万物复苏;乙有“轧”的意思,指万物抽轧而出;丙有“炳”的意思,指万物炳然著见,即清楚可见;丁有“强”的意思,指万物鼎盛;戊有“茂”的意思,指万物茂盛;己有“纪”的意思,指万物有形可识别;庚有“更”的意思,指万物收敛具实;辛有“新”的意思, 指万物有成;壬有“任”的意思;指阳气滋养万物;而癸则有“揆”的意思,指万物可揆度。十二地支同样有自己的意思,在此不再赘述。

十天干和十二地支纪年法,流传至今仍在使用,常用语书法等刻章印盖以表现文人的气质。除此,在千百年前,我们的祖先就能发现出日行月出的轨迹,实在是令人惊叹不已,十天干和十二地支同时也是体现古人智慧的一个标志。

天干是哪十个?地支又是哪十二个?

十天干:甲(jiǎ)、乙(yǐ) 、丙(bǐng)、丁(dīng)、戊(wù)、己(jǐ )、庚(gēng)、辛(xīn)、壬(rén)、癸(guǐ)。十二地支:子(zǐ))、丑(chǒu)、寅(yín)、卯(mǎo)、辰(chén)、巳(sì)、 午(wǔ)、未(wèi)、申(shēn)、酉(yǒu)、戌(xū)、亥(hài)。十干和十二支依次相配,组成六十个基本单位,两者按固定的顺序互相配合,组成了干支纪法。从殷墟出土的甲骨文来看,天干地支在我国古代主要用于纪日,此外还曾用来纪月、纪年、纪时等。扩展资料:由于公历与干支纪法的体系和周期完全不同,因此它们之间的换算问题比较复杂。尤其是求解公历任一日的日干支是十分困难的,目前主要依靠查询万年历解决。作者经过潜心研究,探究推导出──计算公历任一日干支的历法公式,简称《高氏日柱公式》。此公式采用插入世纪常数和月基数的方法,简捷准确而又科学实用,彻底解决了由来已久的历法换算难题。在“不查万年历,日柱早知道”的具体问题上具有极大的实践意义。

十天干和十二地支的由来?

郑文光在所著《中国天文学源流》一书中认为,十天干起源于中国古代羲和“生十日”的神话传说,是十进位法概念在纪时中的反映,应当产生于渔猎时代的原始社会;“十二地支”则由常羲“生月十有二”的神话传说演变而来,产生于殷商之前,后逐渐演变为十二辰。所以,郑文光推断:“十二支宜乎是夏人的创作。”陈遵妫在《中国天文学史》中指出,“在四千多年前的夏代,可能已有干支产生了”。杜石然等则在编著的《中国科学技术史稿》一书中,主张夏代已有十天干纪日法,商代在夏代天干纪日的基础上,进一步使用干支纪法,从而把十天干和十二地支配合在一起形成六十循环的纪日法。扩展资料:殷商时期出现了甲乙丙丁等十个计算和记载数目的文字,称为天干,并与地支结合运用(如甲子、乙丑等),用于纪年、月、日、时。从发现的商代甲骨文中,百分之九十九以上的内容都是与相关的,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甲骨卜辞”,但是卜辞并不是甲骨文内容的全部,除此之外还有数量不多但内容也是非常重要的其他种类的与无关的刻辞。比如其中的“干支表”刻辞。“干支表”刻辞,是甲骨文中的一种特殊刻辞,属于表谱刻辞的一种。这种刻辞刻写的是以十个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和十二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相配组成的六十个干支名称的干支表,学者们也称之为甲子表。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天干地支

十二天干地支怎么读 十二天干地支的简介

1、十天干的读音:甲(jiǎ)、乙(yǐ)、丙(bǐng)、丁(dīng)、戊(wù)、己(jǐ)、庚(gēng)、辛(xīn)、壬(rén)、癸(guǐ) 2、十二地支的读音:子(zǐ)、丑(chǒu)、寅(yín)、卯(mǎo)、辰(chén)、巳(sì)、午(wǔ)、未(wèi)、申(shēn)、酉(yǒu)、戌(xū)、亥(hài)(注:十二地支对应十二生肖——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龙;巳:蛇;午:马;未:羊;申:猴;酉:鸡;戌:狗;亥:猪)。 3、天干地支,简称“干支”。在中国古代的历法中,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被称为“十天干”,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叫作“十二地支”。十干和十二支依次相配,组成六十个基本单位,两者按固定的顺序互相配合,组成了干支纪法。从殷墟出土的甲骨文来看,天干地支在我国古代主要用于纪日,此外还曾用来纪月、纪年、纪时等。

十二天干十大地支是

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等十天干,及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等十二地支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