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与人体健康的关系,易经与人体健康的关系是什么

简谈易经中的中医养生智慧

中医“阴阳平衡”的思想就来源于《易经》。《黄帝内经》中,《素问》开篇讲到中医 养生 要“法于阴阳,和于术数”,法于阴阳。所谓“法于阴阳”,就是应乎天时,敬畏自然,遵从自然的规律,日常生活起居不能违背自然规律,尽量做到“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和于术数”,就是选择正确的 养生 保健方法进行调养锻炼,例如导引、按摩、心理 健康 、合理饮食起居、坚持运动、控制烟酒、避免过度劳累等。 易经 养生 是从易经六十四卦 养生 的角度总结出来的,十二消息卦形象地反应了我们自然界中阳气的消长规律。易经倡导天人合一的 养生 观,强调“顺乎天而应乎人,强调一阴一阳之谓道。中医和易经归根结底就是阴阳二字。易经讲仰观天文、俯察地理、中晓人事。易经的 养生 观强调:动则养阳,静则养阴。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故治不法天之纪,不用地之理,则灾害至矣!”。所谓天下无物不阴阳,世上尽在五行中。中医中药也是一样,取象比类,例如花朵位于植物顶端,所谓诸花皆升,可以治疗头面疾病,例如菊花、薄荷,藤类植物取象人体的关节、四肢,可以治疗肢体、关节疾病,例如青风藤、络石藤、鸡血藤、忍冬藤,取象四肢的桑枝、桂枝,可以通利四肢。动物的骨、肉、内脏,多为血肉友情之品,可以补虚损。管径中空,可以通利孔窍,例如芦根、蒲公英。核桃形象似脑,能够补肾益脑,地龙形似血管并且柔软可以治疗血管硬化。生在水湿之地的可以利湿。 天有三宝,日月星,人有三宝,精气神。中医的 养生 就是养精、气、神。养护元精最重要的就是节欲保精,减少消耗。古人推荐经络按摩,现代人觉得简单,往往忽略,中医提倡从先天和后天两个方面来保健,肾藏精,主先天,先天的穴位推荐两个:第一个穴位是下丹田,中医叫“关元穴”,第二个穴位是“命门穴”。用掌心“劳宫穴”位置来按摩这两个穴位能起到保养元精的效果,劳宫穴是心包经的穴位,心藏神,坚持按摩,可以心肾相交而精生神满。保养后天的穴位推荐足三里,因为脾胃为后天气血生化之源,是人体保健要穴,坚持按揉,增强人体免疫力,增强脾胃的功能。还要做到耳不极听,目不极视,坐不至久,卧不及疲。耳朵不要把听力用到极限,眼睛不要长时间观看,坐不要太久,睡不能睡到身体疲倦。 阴阳失衡是导致疾病的主要原因,阳虚则寒,阴虚则热,阳虚经常会有,怕冷、四肢发凉、少气懒言、疲倦乏力。阴虚是指,精血津液亏虚以后呈现机体的一种虚性亢奋,典型的就是五心烦热、盗汗、口干等等。天为阳,地为阴,补阳选择百会穴,补阴选择涌泉穴,阳虚体质的,可以经常在白天晒太阳,让自然界阳气从百会穴进入人体,阴虚体质的可以按揉我们的涌泉穴。 2023年03月26日 鸿玉汉唐中医 养生

易经与养生

提起《易经》,许多人都认为它是一本占筮之书,跟养生学没有什么关系。事实上,《易经》与养生学有着深厚的渊源。《黄帝内经》被认为是中国人养生治病的经典之作,其实,它只不过是《易经》的一条分支。包括其在内的众多医学典籍,都是直接或间接地从《易经》发展而来。古人云“不知易,不足以言太医”、“医不可无易,易不可无医”。可见,医易相通,只有把《易经》的精髓运用到养生和诊疗的实践中去,才能达到尽享天年、悬壶济世的目的。人类与自然的关系,与“鱼与水的关系”相同,人的生老病死好比自然界的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所以《易经》倡导“天人合一”的养生观。只有人体的机能与自然界的变化保持一致,我们的生命才能年复一年地“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素问?金匮真言论》中指出“五脏应四时,各有收受”,“和于阴阳,调于四时”,这说明人与自然是一个整体。人体的五脏功能活动、气血运行都与季节的变化息息相关。因此,古往今来,中医养生学家们都将“气候?物候?病候”作为养生的重要课题来研究。 气候发生变化时,人体会随之产生一些特殊反应:春夏季节,天气变暖,在人们体内蛰伏一冬的阳气开始向体外生发,从而推动血液循环速度加快,大量的汗液从体表排出,这是机体用排汗的方式来散热,以调节体内阳气的过分亢盛;相反,在秋冬季节,气温低,人体为了自保阳气,会表现为尿多、尿频而皮肤汗少。 中医还认为,昼夜晨昏也会影响人类的生活,所以人们的生活作息要遵循“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规律,否则人体会产生诸多疾病。因此,养生贵在天人合一,应特别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顺应天地自然原则。人和自然界是一个整体,所以人要随着自然环境的变化而变化,与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自然规律相对应。通过观察日月星辰的运行及位置,顺从阴阳的消长,根据天地自然四时气候的变化来调养身体,吐故纳新,养精守神,只有心神、形体应和于阴阳的变化,调适于四时气候的变迁,才能使人体强健、祛病、增寿,乐活于天地之间。 第二,顺应人体生物钟原则。人体的血液中含有60多种化学元素,它们和地壳中的元素含量的分布规律完全一致。这也就可以解释为什么人体的生物钟与大自然的变化也是一致的。我们若想养生,必须做到“起居有常,不妄作劳”,“精神内守,病安从来”。唯有凡事都顺应生物钟,做到适应日节律、月节律、年节律的大环境,使日常生理活动、行动坐卧与这些节律合拍、和谐,才能拥有健康。 第三,融入生活养生原则。社会在进步的同时,也给人类带来了一些不利于健康的因素。如城市代步工具汽车的大量涌现所带来的噪声、尾气污染,居室装修带来的环境污染,加上过度紧张的快节奏生活,都会给人们带来精神焦虑、头痛、头晕、烦躁、失眠等症状。因此,把养生贯穿于日常生活中,做到饮食养生,远离山珍海味,做到主食与副食平衡,酸性食物与碱性食物平衡,杂与精平衡,寒与热平衡,干与稀平衡,摄入与排出平衡,情绪与食欲平衡等。

易经八卦与五脏六腑的关系

乾 肺 兑 大肠 ,乾兑属金,互为表里,分阴阳离 心、小肠(心包、三焦),属火,分别为阴火阳火,互为表里震 胆巽 肝,震巽为木,分阴阳,肝胆互为表里坎 肾、膀胱,属水,阴水阳水,互为表里艮 胃坤 脾,艮坤为土,脾胃分阴阳,互为表里脏为阴,腑为阳大概如此!周易“近取诸身”,以八卦与人的形体相通应。人体是个大八卦结构,如《说卦传》所云:“乾为首,坤为腹,震为足,巽为股,坎为耳,离为目,良为手,兑为口”。张介宾在《医易义》中说:“以形体言之,则乾为首,阳尊居上也;坤为腹,阴广容物也坎为耳,阳聪于内也;离为目,阴明在外也;兑为口,折开于上也;巽为股,两垂而下也;为手,阳居于前也;震为足,刚动于下也。”福特锐界PLUS气魄而来广告福特锐界PLUS气魄而来《周易》八卦是朴素唯物主义的气一元论的胎源。老子云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道生一”,是指太极为混沌元气,动则生阳,静则生阴,阴阳环抱而生两仪,即“一生二”两仪生四象,四象再演变成八卦,八卦分别象征天、泽、火、雷、风、水、山、地。这八种物质被古人视为自然界万物衍化滋生的物质基础。其中以乾、坤天地两卦为万物之母,万物生于天地字宙之间,如《周易·序卦传》曰:“有天地然后有万物”。《周易·乾·文言传》:“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所以,八卦并不是什么玄虚的东西,而是一种物质性的,寓有辩证雏形的结构。《周易》是以八种自然物构成宇宙和运动变化的观点,来展示其世界观和人生哲理等要义的。象天、泽、火,雷、风、水、山、地八种自然物(现象),其中水、火为万物之源、阴阳之基,风、雷为之鼓动,山、泽于是成形。有了山、泽,生命便开始孕育,于杂花生树之中人类也得以繁衍。正如《周易·乾·文言传》云:“乾,元者即言乾卦纯阳,至健至刚。《周易·象上传》:“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统天。”坤,亦为元者,即言坤卦纯阴,至柔至顺。正如《周易·坤·彖上传》:“至哉坤元,万物资生,乃顺承天。”乾元在《周易》中尤被重视,乾元被视为自然界万物赖以资始的动力乾元一动、则天地日月皆动,而且是运转不息的水恒运动。这种运动贯穿于事物的自始至终,影响着事物的发展变化。《周易》也重视坤元的作用。宇宙万物遵循“孤阴不生,独阳不长”的规律;万物资生除阳刚之用外还必须有阴柔之体,即天地必须阴阳气交,方能生化万物。没有天地阴阳二元气的交和,就没有天地万物。周易除重视乾坤二卦对宇宙的化生之外,还强调水火在化生万物中的作用。认为水为至阴,有水才有生命。离为火卦,火生土,土为万物之母,故有水火才生万物。《周易》还认为震、巽雷、风在宇宙自然界的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的鼓动作用,而、兑、山,泽则在自然界万物形成中起着重要作用。总之,《周易》通过八卦论述了自然界的形成及演变,指出了天地、水火,风雷、山泽在宇宙中的重要意义,突出了自然界是物质的、运动的观点。如《周易·说卦传》:“天地定位,山泽通气,雷风相搏”,“雷以动之,风以散之,雨以润之,日以姐之,艮以止之,兑以说之,乾以君之,坤以藏之,”“动万物者莫疾乎雷,挠万物者莫疾乎风,燥万物者莫双乎火,说万物者莫说乎泽,润万物者莫润乎水,终始万物者莫盛乎良,”从上可以看出,《周易》八卦理论,是中国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气一元论的发端,八种自然物可以看作统一的物质性的元气的八种形态,因而可以称作八卦气。中医将这一理论应用于医学,提出八卦气与人体脏气相通应的观点。乾为天卦,为君,象征人体生命活动必须有总的主宰,在人体与脑通应,“脑为元神之府”坤为地卦,坤以藏之,象征人体生命活动离不开必要的贮备,在人体与脾胃、大小肠相通应,“脾胃、大小肠、三焦、膀胱者,仓廪之本,营之居也”。坎卦为水,雨以润之,象征人体需要阴的滋濡,在人体与肾相通应,“肾者水脏”,“肾藏精”之故。艮卦为出,长以止之,象征生命活动需要有相对的静止,从而维持相对的平衡,与人体之脾相通应,“脾者,土也,治中央”。兑卦为说;说,即悦,比喻脏气中不可缺少的和谐、调节作用,在人体与肺相通应。肺为相辅之官,主调节作用。巽卦为风,风以散之,为生命活动中不可少的疏泄作用,在人体与肝相通应,因肝主疏泄之故。震为雷,雷以动之,象征人体生命活动须有重要的鼓动激化作用,故与人体之胆、肝相通应。离为火卦,“日以短乏”,象征人体生命气化的原动力,故与人体之心、命门相通应,“命门者,…原气之所系也”。综合上述表明,八卦气规律适用于宇宙万物,包括人体生命活动在内。

《易经•节卦》,懂得适度节制的智慧,才能健康安定!

先看卦画和标题: 本卦的卦名节,本义是竹节,引申为节制、节俭的意思。从卦画上可以看到,节卦是上坎下兑,上卦坎为水,下卦兑为泽,水流入泽中,过度就会溢出,所以用竹节的形象表示要加以限制。 节卦与之前的涣卦互为综卦,卦象相反,义理相通,涣散与节制,二者相反相成。节制也是人类与自然的共同规律,春夏秋冬各季节,每“节”都要适度,人的生活和健康,也需要有节制,把握好分寸。 接着看正文和卦辞: 简单翻译下:节卦,亨通。节制得太苦,是不能坚守正道的。 简单翻译下:彖辞说节卦,有亨通之象。因为刚柔有分工,而刚健得中。节制得太苦是不可以坚守正道的,说明节制到了极点,会导致穷途末路。怀着喜悦迈过险境,恰到好处地进行节制,把握好中正之道,就会亨通顺利。 天地有所节制,于是形成了四季。圣贤效法天地,建立典章制度来节制,就可以达到不浪费财物,不损害人民的利益。 简单翻译下:象辞上卦坎为水,下卦兑为泽,泽上有水就是节卦的卦象。君子效法此卦一精神,制定典章制度,制定数量上的限制,评定道德行为规范。 最后是具体的六爻: 简单翻译下:不走出房屋,节制慎守,没有什么灾祸。象辞说:“不走出房屋,节制慎守”,因为明白闭塞和通达的适时规律。 简单翻译下:不走出家门,节制不适,也会有凶险。象辞说:“不走出家门,节制不适,也会有凶险”,因为失去时机到了极点。 简单翻译下:不能节制自己,就会嗟叹悲伤,心里感到不安,没有灾祸。象辞说:“不能节制自己导致的悲伤“,又能责怪谁呢? 简单翻译下:安于遵守节制,亨通。象辞说:“安于遵守节制的亨通”,是因为顺从天道运行法则。 简单翻译下:以节俭的生活为甜美,吉祥,前往行动会受到尊重。象辞说:“以节俭的生活为甜美的吉祥”,是因为节制坚持适中的原则。 简单翻译下:过分无度的节制,坚守则会凶险,但没有悔恨。象辞说:“过分无度的节制,坚守则会凶险”,说明此节制之道导致了穷途末路。 【心得体会】 万物的循环发展,预示着涣卦的离散不会持续,会被节制有新的发展,所以涣卦之后是节卦。节卦卦象中,坎中的水不断流入泽中,需要节制才能避免四处漫溢,象征事物发展要保持节制,不能过度妄为。 具体六爻表现为:初爻自我节制;二爻节制失中;三爻当节不节;四爻安然持节;五爻愉快节制;上爻过度节制。总体上描述了天地有节制才能正常运行;国家有节度才能平稳发展;个人有节制才不会健康快乐。 节卦阐述了节制约束、修身养德、保持适中的原则。凡事不能过度,俗话说”过犹不及”。节制也要讲究时机,力求恰如其分、适可而止;同时保持清醒警惕,加强自身修养,洞悉发展中的利弊;还要持德遵礼,领悟通权达变,不拘泥于节制的形式,争取做到满而不溢、取予有节! 【现实意义】 “水满则溢,月满则亏;自满则败,自矜则愚。”古人从月亮每各月的形状变化,领悟到过于自满必败,过于骄傲自负则愚昧。这个道理很容易理解,却有很多人做不到。 原因无他,欲望过多而已。其实人生在世,真正需要的东西不多。“日食三餐饭,夜睡六尺床。”可惜很多人管不住嘴,收不住心,任意妄为,吃喝无度,看现在社会中真正健康的人越来越少,不管是身体问题,还是心理问题,都是可以通过节制来改善的。 节制也不是对自己或他人苛刻,而是为了让生活更美好、资源更丰沛,适度节制不必要的欲望,自我约束非必要的需求,惜福惜物自然福泽绵长。过度地节制是与人性的对抗,是不可取的,这也是节卦的卦辞“苦节,不可贞”的含义。 佛祖释迦牟尼曾苦行六年,其定力不可谓不深,但依然没有解脱。最终他悟到苦行无益,应行使中道的智慧,才终于得道解脱。这和《易经•节卦》里“苦节,不可贞”的道理如出一辙! 在发展事业和团队管理中,也要注意当行则行,当止则止;既要顺势而为,开源节流,也要抑奢尚俭,适可而止;同时要以身作则,发自内心的节制,推行适宜的节的制度,才能保持平稳安定的良好态势!

易经与养生

提起《易经》,许多人都认为它是一本占筮之书,跟养生学没有什么关系。事实上,《易经》与养生学有着深厚的渊源。《黄帝内经》被认为是中国人养生治病的经典之作,其实,它只不过是《易经》的一条分支。包括其在内的众多医学典籍,都是直接或间接地从《易经》发展而来。古人云“不知易,不足以言太医”、“医不可无易,易不可无医”。可见,医易相通,只有把《易经》的精髓运用到养生和诊疗的实践中去,才能达到尽享天年、悬壶济世的目的。人类与自然的关系,与“鱼与水的关系”相同,人的生老病死好比自然界的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所以《易经》倡导“天人合一”的养生观。只有人体的机能与自然界的变化保持一致,我们的生命才能年复一年地“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素问?金匮真言论》中指出“五脏应四时,各有收受”,“和于阴阳,调于四时”,这说明人与自然是一个整体。人体的五脏功能活动、气血运行都与季节的变化息息相关。因此,古往今来,中医养生学家们都将“气候?物候?病候”作为养生的重要课题来研究。 气候发生变化时,人体会随之产生一些特殊反应:春夏季节,天气变暖,在人们体内蛰伏一冬的阳气开始向体外生发,从而推动血液循环速度加快,大量的汗液从体表排出,这是机体用排汗的方式来散热,以调节体内阳气的过分亢盛;相反,在秋冬季节,气温低,人体为了自保阳气,会表现为尿多、尿频而皮肤汗少。 中医还认为,昼夜晨昏也会影响人类的生活,所以人们的生活作息要遵循“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规律,否则人体会产生诸多疾病。因此,养生贵在天人合一,应特别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顺应天地自然原则。人和自然界是一个整体,所以人要随着自然环境的变化而变化,与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自然规律相对应。通过观察日月星辰的运行及位置,顺从阴阳的消长,根据天地自然四时气候的变化来调养身体,吐故纳新,养精守神,只有心神、形体应和于阴阳的变化,调适于四时气候的变迁,才能使人体强健、祛病、增寿,乐活于天地之间。 第二,顺应人体生物钟原则。人体的血液中含有60多种化学元素,它们和地壳中的元素含量的分布规律完全一致。这也就可以解释为什么人体的生物钟与大自然的变化也是一致的。我们若想养生,必须做到“起居有常,不妄作劳”,“精神内守,病安从来”。唯有凡事都顺应生物钟,做到适应日节律、月节律、年节律的大环境,使日常生理活动、行动坐卧与这些节律合拍、和谐,才能拥有健康。 第三,融入生活养生原则。社会在进步的同时,也给人类带来了一些不利于健康的因素。如城市代步工具汽车的大量涌现所带来的噪声、尾气污染,居室装修带来的环境污染,加上过度紧张的快节奏生活,都会给人们带来精神焦虑、头痛、头晕、烦躁、失眠等症状。因此,把养生贯穿于日常生活中,做到饮食养生,远离山珍海味,做到主食与副食平衡,酸性食物与碱性食物平衡,杂与精平衡,寒与热平衡,干与稀平衡,摄入与排出平衡,情绪与食欲平衡等。

中医与易经的关系

中医学与 《易经》之间的关系,可以说源于《易经》而异于《易经》。《易经》是总的世界观的学说,而中医学是研究人体健康的专科学术。中医学借助于《易经》的思想方法理论框架,又独创性地构架了完整而系统的理论体系。张景岳说:“宾尝闻之孙真人曰:‘不知易,不足以言太医。’每窃疑焉。以谓易之为书,在开物成务,知来藏往。而医之为道,则调元赞他,起死回生。其义似殊,其用似异。且以医有‘内经’,何借乎易?舍近求远,奚必其然?而今也年逾不惑,茅塞稍开,学到知羞,方克渐悟。乃知天地之道,以阴阳二气而造化万物;人生之理以阴阳二气而长养百骸。易者,易也,具阴阳动静之妙;医者,意也,合阴阳消长之机。虽阴阳已备于内经,而变化莫大乎周易。故曰天人一理者,一此阴阳也;医易同源者,同此变化也。”此老之语,通过自身学研中医的体会,道出了医理,易理之间的差别。张景岳的这段话把医易之间的关系解释得很透彻,中医学完全在易学的理论框架下形成的,其理论基础点仍是易经的四条理论基点:物质观、全息论、阴阳系统论和易变精神。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