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234年,诸葛亮预言2023年
诸葛亮的简介
分类: 文化/艺术 解析: 诸葛亮(181—234年),字孔明,号卧龙,琅邪阳都(今山东沂南)人。他是汉朝司隶校尉诸葛丰的后代。 诸葛亮于汉灵帝光和四年(181年)出生于琅邪阳都的一个官吏之家。诸葛氏是琅邪的望族,先祖诸葛丰曾在西汉元帝时做过司隶校尉(卫戍京师的长官)。诸葛亮父亲诸葛圭,字君贡,东汉末年做过泰山郡丞。诸葛亮早年丧父,与弟弟诸葛均一起跟随由袁术任命为豫章太守的叔父诸葛玄到豫章赴任。 东汉朝廷派朱皓取代了诸葛玄职务,诸葛玄就去投奔老朋友荆州牧刘表。 建安二年(197年),诸葛玄病逝。诸葛亮和弟妹失去了生活依靠,便移居隆中(今襄阳县之西二十里,一说隐 居地是南阳?),隐居乡间耕种,维持生计。建安四年(199年),19岁的诸葛亮与友人徐庶等从师于水镜先生司马徽。 诸葛亮读书与当时大多数人不一样,不是拘泥于一章一句,而是观其大略,并喜欢吟诵《梁父吟》这首古歌谣。通过潜心钻研,他不但熟知天文地理,而且精通战术兵法。他志向远大,以天下为己任。,诸葛亮还十分注意观察和分析当时的社会,积累了丰富的治国用兵的知识。建安十二年(207年),诸葛亮27岁时,刘备“三顾茅庐”于襄阳隆中,会见诸葛亮,问以统一天下大计,诸葛亮精辟地分析了当时的形势,提出了首先夺取荆、益作为根据地,对内改革,对外联合孙权,南抚夷越,西和诸戎,等待时机,两路出兵北伐,从而统一全国的战略思想,这次谈话即是著名的《隆中对》。[一说是襄阳隆中,也说是南阳,难定论?] 刘备听了诸葛亮这一番精辟透彻的分析,思想豁然开朗。他觉得诸葛亮人才难得,于是恳切地请诸葛亮出山,帮助他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诸葛亮遂出山辅佐刘备,形成三国鼎足之势。 诸葛亮于危难之际出而辅佐刘备,联孙抗曹。大败曹军于赤壁,夺占荆州。建安十六年,攻取益州。继又击败曹军,夺得汉中。二十六年,刘备在成都建立蜀汉政权,诸葛亮被任命为丞相,主持朝政。间武三年(223年),刘备病危,以后事相托。 刘禅继位,诸葛亮被封为武乡候,领益州牧。勤勉谨慎,大小政事必亲自处理,赏罚严明,与东吴联盟,改善和西南各族的关系,实行屯田,加强战备。建兴五年(227年),上疏(即《出师表》)于刘禅,率军出驻汉中,前后6次北伐中原,多以粮尽无功。十二年,终因积劳成疾,病逝于五丈原军中。 诸葛亮是三国时期蜀国杰出的家、思想家、军事家。千百年诸葛亮成为智慧的化身,其传奇性故事为世人传诵。诸葛亮的著述,在《三国志》本传中载有《诸葛氏集目录》,共二十四篇,十万四千一百一十二字。后人所编,以清人张澍辑本《诸葛忠武侯文集》较为完备。诸葛亮一生主要著作有:《前出师表》、《后出师表》、《隆中对》(陈寿记述,一说是襄阳隆中,也说是南阳,难定论?韩雪)、等。由于作战的需要,他在天文、符咒、奇门遁甲上研究很深,《三国演义》上讲述很多。诸葛亮娴熟韬略,多谋善断,长于巧思,曾革新“连弩”,可同时发射10箭;作“木牛”、“流马”,便于山地军事运输;还推演兵法,作“八阵图”。 诸葛亮的纪念古迹很多,全国有数十处。旅游观光者络绎不绝。 全国最早的武侯祠在陕西汉中的勉县。勉县武侯祠乃天下第一武侯祠。勉县武侯祠建于景耀六年(公元二 六三年)春。公元二三四年八月,诸葛因积劳成疾,病卒于北伐前线的五丈原,时年五十四岁。诸葛亮为蜀汉丞相,生前曾被封为“武乡侯”(武乡在今汉中市的武乡镇),死后又被刘禅追谥为“忠武侯”,因此历史上尊称其祠庙为“武侯祠”。现勉县武侯祠巍峨壮观,规模宏伟,有七院六十余间殿宇,既是凭吊先贤之所,又是文物游览之地。更有意义的是,勉县武侯祠所在地乃诸葛亮当年赴汉中屯军北伐的“行辕相府”故址。 目前最出名的除成都武侯祠、勉县武侯祠外,还有南阳武侯祠、白帝城武侯祠、云南保山武侯祠和祁山武侯祠等。此外,还有建于唐代前的五丈原诸葛庙,建于明代的武侯宫(湖北蒲圻),建于建安时期的黄陵庙(湖北宜昌)等。浙江兰溪的诸葛镇,因诸葛亮子孙世代群居此地而得名。明万历年间始建丞相祠堂,距今已历三百七十余年。丞相祠堂有古建筑五十二间,内设诸葛亮灵位。近些年,兰溪丞相祠堂渐负盛名,影响日盛,是兰溪一大史迹和揽胜之地。 军事上的成就 1.诸葛亮勤于思考,注重革新军械、装具。研制了一发十矢连弩和适应山区运输的木牛流马等作战工具。并改进钢刀,增强了蜀军战斗力。好兵法,推演阵法作“八阵图”,为后世传扬。 2.在治军方面,诸葛亮重视部队的节制和训练,主张以法治军,讲究为将之道。 3.作战时,诸葛亮用兵力主审时度势,谨慎从事;每战力求速决;重视后勤,常年派官兵千余整修都江堰,确保军粮生产;每次退却时都十分慎重,采取在山地设伏等手段,以掌握主动,保证安全。 4.战略上,诸葛亮未出世便知天下三分,他在《隆中对》对当时形式的分析可谓高瞻远瞩;而且善观大势,始终坚持联吴抗曹,致蜀汉得与魏、吴鼎立。 诸葛亮,字孔明,人称卧龙,汉末徐州琅邪郡阳都县(今山东沂南县)人,父诸葛珪曾为泰山郡丞, 叔父诸葛玄为当时名士。诸葛亮兄诸葛不共戴天瑾仕于吴孙权,拜大将军、左都护,领豫州牧。亮从弟 诸葛诞仕于魏,为吏部郎,累迁扬州刺吏、镇东将军、司空。兄弟三人“并有盛名,各在一国。于时以为 ‘蜀得其龙,吴得其虎,魏得其狗’”(《世说新语.品藻》注云:狗乃“功狗”之狗,虽非龙虎之比, 亦甚有功之人,故曰并有盛名。)。 诸葛亮早年不得志,不为志向所屈,故结庐于襄阳城西隆中山中隐居待时。公元207年,思贤若渴的 刘备三顾茅庐,请计于诸葛亮,诸葛亮精辟地分析了天下形势,提出了统一天下应走鼎足三分,联吴抗曹 的道路,也称“隆中对策”。这是诸葛亮为刘备提出的一条正确的路线相军事路线,也是诸葛亮一生 的行动纲领。从此,刘备的事业才出现了转机。 公元208年曹操率三十万大军南下荆州,诸葛亮以其大智勇出使东吴,说服东吴抗击曹操,取得赤壁之 战的胜利,为刘备取得立足之地。刘备称帝后,谙葛亮任丞相。公元223年蜀后主刘禅继位,诸葛亮被封为 武乡侯,领益州牧。他励精图治,赏罚严明,推行屯田政策,并改善西南各族与蜀汉的关系,有利于当地 经济、文化的发展。他曾六次北伐中原。公元234年,因积劳成疾,病逝于五丈原,葬于定军山 (今陕西勉县东南)。 诸葛亮的一生共两个二十七年。公元207年以前的二十七年,是他修身养性立志用世的准备阶段。 他学有所成后没有北走曹操,也没有南归孙权,而是辅佐了“名微众寡”的刘备,这固然有客观原田, 但也并非出于偶然。他之所以要选择兴复汉室的道路,说明他是一个维护封建纲常、崇尚儒家忠义道德的 正统思想家。公元207年到234年的二十七年,是谙葛亮尽忠蜀汉的阶段。无论先主、后主都非常信任他。 他没有恪守儒家教条,他尊王而不攘夷,进兵南中,和抚夷越,在三国中执行了最好的民族政策。他明法、 正身、和吴、治军,以“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无私奉献精神战斗到生命的最后一息。他的忠公体国精神 ,生前就深受蜀人爱戴,死后更长期受到后人的敬仰,已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份遗产。 181年:诞生于琅邪。 207年:因刘备三顾茅庐,而出山辅之。 208年:说服孙权抵御曹操于赤壁。 214年:被封军师将军。 221年:被封蜀国丞相。 225年:讨伐南蛮,将其平定。
诸葛亮是哪年出生的?
年号 公元 年龄 生平及事迹 光和4年181 1岁 诸葛亮诞生于琅邪阳都(今山东沂南县)。 中平6年189 9岁 诸葛亮生母章氏去逝。 初平3年192 12岁 诸葛亮父亲诸葛硅去世。 兴平元年 194 14岁 诸葛亮与弟诸葛均及妹妹由叔父诸葛亮玄收养, 其兄诸葛谨同继母赴江东。 初平2年195 15岁 诸葛亮叔父诸葛玄任豫章太守, 他及弟妹随叔父赴豫章(现南章)。 建安2年197 17岁 诸葛玄病故。诸葛亮和弟妹移居隆中。 建安4年199 19岁 诸葛亮与友人徐庶等从师水镜先生司马徽。 建安12年 207 27岁 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对刘备陈说三分天下之计, 即著名的“隆中对”。旋即出山辅助刘备。[一说是襄阳隆中,也说是南阳,难定论?] 建安13年 208 28岁 诸葛亮说服孙权与刘备结盟,参与赤壁之战获胜。 建安14年 209 29岁 诸葛亮任军师中郎将。 建安16年 21131岁 诸葛亮与关羽、张飞、赵云镇守荆州。 建安19年 21434岁 诸葛亮留关羽守荆州,与张飞、赵云率兵与刘备会师。刘备进成都,掌管巴蜀。诸葛亮任蜀军军师将军,署左将军,兼任大司马府事。 建安20年 21535岁 诸葛亮整顿巴蜀内政。 建安23年 21838岁 诸葛亮留守巴蜀,筹集军粮,供应在汉中作战的刘备。 蜀章武元年 22141岁 刘备登基,建立蜀国。诸葛亮任丞相。 蜀建兴元年 22343岁 刘备白帝城托孤诸葛亮。 刘禅封诸葛亮为武乡侯,领益州牧。 蜀建兴2年22444岁 诸葛亮调整巴蜀内政,稳定因刘备战败而混乱的人心。 蜀建兴3年22545岁 诸葛亮率军南征,稳定南部四郡。 蜀建兴4年22646岁 诸葛亮准备兴师讨魏。 蜀建兴5年22747岁 诸葛亮向后主刘禅呈交《出师表》进行北伐。 蜀建兴6年22848岁 北伐街亭失守,诸葛亮挥泪斩马谡, 自贬为右将军,行丞相事。 蜀建兴7年22949岁 诸葛亮再次北伐夺取武都、阴平,恢复丞相职位。 蜀建兴8年23050岁 诸葛亮再次北伐。 蜀建兴9年23151岁 诸葛亮北伐攻祁山,破司马仲达,大败魏将张合。 蜀建兴11年 23353岁 诸葛亮在斜谷修造邸阁,屯集粮食。 蜀建兴12年 23454岁 诸葛亮于再次北伐中病故于五丈原。希望采纳
诸葛亮的生平
诸葛亮(181年—234年),字孔明,号卧龙先生,琅琊郡阳都人(今山东省沂南县)。三国时期蜀国大臣,著名的家、军事家、外交家。 早年生平 181年诸葛亮出生于琅琊郡阳都,家世一千石(即俸禄为一千石粮食)。9岁母亲章氏去世。12岁父亲诸葛珪去世。由叔父诸葛玄抚养长大。197年叔父去世,诸葛亮和弟弟诸葛均移居南阳郡。地点在今河南南阳城西卧龙岗;一说在当时可能属于南郡的湖北省襄樊市隆中西。虽从事农业耕种,仍志向远大,自比管仲、乐毅,别人常常笑他,只有与诸葛亮友好的崔州平、徐庶相信诸葛亮有这样的才能。诸葛亮曾求学于司马徽、庞德公(庞统之叔)等当时名士,并娶名士黄承彦之女为妻。 辅佐刘备 207年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对刘备陈说三分天下之计,即著名的「隆中对」,旋即出山辅助刘备。后来罗贯中将这一事实加以艺术描写,遂成为儒家传统社会君臣相得的典范。诸葛亮进入刘备阵营后,被派往东吴,负责联吴抗曹,并最终成功促进孙刘联盟建立。使得赤壁之战中,刘备协助孙权大败曹操军,从此奠定了三国鼎立格局。赤壁之战后,协助刘备平定荆南。后刘备入蜀,诸葛亮坐镇荆州。但庞统的身亡使得刘备调诸葛亮入蜀,改命关羽负责荆州防务。 诸葛亮在川期间,主要依靠从荆州带来的旧属,同时注意笼络原来刘璋部下和益州豪强大族。对出身贫寒而有才干的士人,也大力拔擢,被称赞为能尽时人之器用。他法令严明,赏罚必信,推行屯田政策,改善民族关系。221年刘备称帝,建立蜀汉,诸葛亮受任丞相、录尚书事。223年(章武三年),刘备病笃,临终托孤于诸葛亮。刘禅继位,他以丞相辅政,又领益州牧,封武乡侯。对于诸葛亮何时当政有争议。有人认为刘备一直十分看重诸葛亮,一直委以重任。另外有些人认为直到刘备去世,诸葛亮才实权推行自己的主张。 主政生涯 诸葛亮主政后,先重建和吴国的联盟关系,建兴三年(225年)蜀汉南部的南中地区(即今云南、贵州和四川的南部)少数民族在孟获率领发动叛乱。诸葛亮即亲率大军,深入不毛之地,采取参军马谡建议,以攻心为主,打击为首分子,尽量争取当地上层大姓和民众支持,有的被起用为地方长官。一年多后,这些地区的统治得以稳固,为后来的北伐提供了物力和兵力。 北伐与过世 建兴六年(228年)春,诸葛亮率领大军出汉中,开始第一次北伐。期间和魏军互有胜败,但多数因运粮不继而无功而反。建兴十二年(234年)诸葛亮于第五次北伐魏国中病故于五丈原,享年54岁,归葬定军山。 武侯祠 诸葛亮死后由多个地方修建武侯祠纪念武乡侯诸葛亮。全中国目前尚保存九处武侯祠,其中最著名的有四川成都、河南南阳、陕西汉中市勉县、汉中市城固县武侯祠。 他出战时写了一份出师表来给刘禅。 世俗文化中的诸葛亮 由于其本身的智慧和《三国演义》一书的渲染与宣扬,诸葛亮在民间成为智慧的化身。他的隆中对、火烧博望、火烧新野、舌战群儒、草船借箭、借东风、火烧赤壁、三气周瑜、七擒孟获、六出祁山、挥泪斩马谡、空城计……等故事家喻户晓。 传说中诸葛亮南征时发明了馒头以代替祭祀用的人头。 现有「事后诸葛亮」一说,意思是事后聪明;「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形容集体智慧的伟大。 注:「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可能是「三个臭裨将,顶个诸葛亮」的讹传,参见谐音讹传成俗语。 诸葛亮的扮演者 在各种地方戏剧中不计其数的人扮演过诸葛亮。其中比较著名的有: 越调申凤梅 京剧老生马连良 李法增在电视连续剧《诸葛亮》中扮演诸葛亮。 唐国强在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中扮演诸葛亮。 郑少秋在电视连续剧《诸葛亮》中扮演诸葛亮。 著作 西晋陈寿撰《诸葛亮集》二十四篇,十万四千多字。 明王士骐撰《武侯全书》 清张澍撰《诸葛忠武侯文集》 《隆中对》 《悼周瑜》(亮本传及瑜本传未见,唯演义有载,恐非亮作,当为罗贯中之艺术添加) 《前出师表》 《后出师表》(《后出师表》疑为后人伪作,陶元珍所著魏晋史丛考的第一篇《世传诸葛亮后出师表辨证》(全文)加以考证。) 《诫子书》 《诫外甥书》 《将苑》(又名《心书》,多数学者认为非诸葛亮所作,多为后人托诸葛之名而作) 《马前课》(绝非诸葛亮著作) 《便宜十六策》 后人评价 陈寿在《三国志·诸葛亮传》的后面称他「科教严明,赏罚必信,无恶不惩,无善不显,至于吏不容奸,人怀自厉,道不拾遗,强不侵弱,风化肃然也。」 尚驰《诸葛武侯庙碑铭序》所说「至令官书庙食,成不刊之典,一山之内,每有风行草动,状带威神,若岁大旱,邦人祷之,能为云为雨,是谓存与没人皆福利,生死古今一也。死而不朽,反贵于生。」[《唐文粹》] 吕温《诸葛武侯庙记》说,诸葛亮「大勋未集,天夺其魄。至诚无忘,炳在日月,烈气不散。长为雷雨。」[《唐文粹》] 唐朝著名诗人杜甫曾作名为《蜀相》的七言律诗表达了其景仰之情,诗曰: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成都武侯祠诸葛亮殿悬挂的攻心联,为清朝赵藩所作,此联曾引起等重视。 能攻心则反侧自消,从古知兵非好战; 不审势即宽严皆误,后来治蜀要深思。 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中批古本三国志通俗演义中的诸葛亮:状多智而近妖。 配偶、子女及后裔 配偶 根据《三国志》引《襄阳记》的记载,诸葛亮的妻子是名士黄承彦的女儿黄氏。黄承彦知道诸葛亮在考虑娶亲,就对他说:「我听说你正在挑选老婆。我有一位相貌丑陋的女儿,生得黄头发黑皮肤,但是才能和你相匹配。」结果诸葛亮答应了,马上把黄氏迎娶过来。当时的人把这件事当作笑谈,乡间有句谚语说:「莫作孔明择妇,正得阿承丑女。」 黄氏亦有一名作「黄月英」。 子女 诸葛乔:诸葛亮嗣子,诸葛瑾过继给诸葛亮,字伯松、原字仲慎,官至翊武将军。 诸葛瞻:(西元227年—263年)字思远,17岁时,被后主刘掸招为驸马.历任骑都尉、侍中、尚书 仆射加军师将军等职。西元261年后,与董殿共同执掌蜀汉军政。西元263年,魏将邓艾入蜀,诸葛瞻率军至涪迎战。邓艾在阵前写信诱他投降,诸葛瞻怒斩来使。在绵竹与魏军决战时,由于寡不敌众,与其子诸葛尚一同壮烈战死。 诸葛怀:诸葛亮幼子,晋太傅王览建议朝廷,召录汉代名臣之后裔到京城任职,惟诸葛怀未至。经查访得知,原打算给诸葛怀封爵,他推辞说生活可以自给,无才干补闰,愿终老于家。晋帝同意了他的请求。 诸葛果:诸葛果,诸葛亮的女儿。成都西南有朝真观,即乘烟观。古老相传诸葛果在这里修行和成仙升天。 诸葛亮流传有〈诫子书〉:「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后裔 根据古代史料,有关诸葛亮后裔三代之后裔孙下落均无记载。1992年,浙江兰溪诸葛村发现《高隆诸葛氏族宗谱》,据此记载,自宋代以来诸葛亮后裔一直生活在浙江兰溪一带。 现在诸葛亮的后裔主要聚居在建德、兰溪、龙游三市县相邻的50公里范围内的11个村镇中,那里有诸葛亮的后裔八千余人,多是诸葛亮的第49代和第50代孙。 诸葛亮后裔聚居浙江是从其第14代孙诸葛利任五代时寿昌县县令开始的。五代时的寿昌即今浙江建德。诸葛利生子诸葛青,诸葛青的长子诸葛承阴的后代于南宋时迁到泉麓村。泉麓村现属兰溪市,现该村有109户569人,其中450人是诸葛氏后裔。诸葛青之次子诸葛承枯的后代从寿昌迁到石鼓坂脚,石鼓坂脚即今浙江省建德县李家镇石鼓村,现那里有诸葛后裔292人。诸葛青之四子诸葛承突的后代从寿昌迁到浙江省龙游县华龙村定居,目前这里有诸葛后裔49户230人。诸葛青的三子诸葛承载的后代于南宋时迁居到浙江高隆定居,高隆之名,取诸葛亮高卧隆中之意。高隆即今兰溪市诸葛镇。诸葛后代散居在高隆周围的7个村落生息繁衍,到了明朝人们便开始称高隆为诸葛镇了,这个称呼一直叫到现在。现在的诸葛镇有诸葛后裔2500人,是诸葛后裔最集中的地方,现已成为诸葛后裔的活动中心。 诸葛镇保存有始建于明代的诸葛大公堂和丞相祠堂。在大公堂内的宝楼上珍藏着 《诸葛氏宗谱》,这本宗谱共修过15次,第一次在南宋初年,最后一次在1947年,当时的 *** 元老陈果夫为这部宗谱的最后修订写了序。 参见 三国 三国志 三国演义 三国人物表 三国食货志 赛珍珠著《中国小说》,着重论述了作为民间文学的小说特点,分析了《水浒传》、《三国演义》及《红楼梦》三部小说的特点。 本盟主虚谷,伙同盟友;替天行道,了结明显作弊用户「诸葛亮」(HA00335425)! 得到了虚名,失去了大义,何必? 本人将为行动负责,勿向奉命行事之无辜报复! 附言:知识+大众若欲加入除奸行动,请联络本盟── .groups.yahoo/group/uprightholder/ 得到了虚名,失去了大义,何必? 得到了虚名,失去了大义,何必? 得到了虚名,失去了大义,何必? 得到了虚名,失去了大义,何必? 得到了虚名,失去了大义,何必? 得到了虚名,失去了大义,何必? 得到了虚名,失去了大义,何必? 得到了虚名,失去了大义,何必? 得到了虚名,失去了大义,何必? 得到了虚名,失去了大义,何必? 得到了虚名,失去了大义,何必? 得到了虚名,失去了大义,何必? 得到了虚名,失去了大义,何必? 得到了虚名,失去了大义,何必? 得到了虚名,失去了大义,何必? 得到了虚名,失去了大义,何必? 得到了虚名,失去了大义,何必? 得到了虚名,失去了大义,何必? 得到了虚名,失去了大义,何必? 得到了虚名,失去了大义,何必? 得到了虚名,失去了大义,何必? 得到了虚名,失去了大义,何必? 得到了虚名,失去了大义,何必? 得到了虚名,失去了大义,何必? 得到了虚名,失去了大义,何必? 得到了虚名,失去了大义,何必? 得到了虚名,失去了大义,何必? 得到了虚名,失去了大义,何必? 得到了虚名,失去了大义,何必? 得到了虚名,失去了大义,何必? 得到了虚名,失去了大义,何必? 得到了虚名,失去了大义,何必? 铁证: .knowledge.yahoo/my/profile_question_over?show=HA00335425 .knowledge.yahoo/my/profile_wer_best?show=HA00393160 看看他俩... 一个选"周瑜"为最佳回答 一个为答诸葛亮的问题 可见两人是自问自答! 非常好!非常详尽! 三国蜀汉 诸葛亮(181~234) 诸葛亮字孔明,三国蜀汉琅琊郡阳都人(今山东省沂水县)。少年时父母双亡,逐随叔父避乱荆州,隐居于南阳隆中,常自比管仲、乐毅,爱唱《梁父吟》,结交庞德公、庞统、司马徽、黄承彦、石广元、崔州平、徐庶等名士。其智谋为大家所公认,人称「卧龙」。娶黄承彦之女为妻。 刘备屯兵新野时,徐庶为幕僚,向刘推荐诸葛亮。刘备三访其庐,诸葛亮才与其相见,并立刻提出了著名的《隆中对》。即占据荆、益二州,联合孙权,对抗曹操,统一天下的建议。深得刘备的赞赏,自此成了刘备主要辅佐。后助刘备败曹操于赤壁,佐定益州,使蜀与魏﹑吴成鼎足之势。曹丕代汉为帝后,刘备也称帝,诸葛亮出任丞相,总理国家大事,关羽镇守荆州。 章武三年(223)春,刘备在永安病危,召诸葛亮瞩托后事说:「君才十倍于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助,便给以辅助;若其不才,您可取而代之。」诸葛亮忙哭道:「臣必竭心尽力相辅,效忠贞之节,死而后已!」后主即位,诸葛亮受封武乡侯,建立丞相府以处理日常事务,又兼任益州牧。当时,全国的军、政、财,事无大小,皆由诸葛亮决定。 诸葛亮执政后,首先要办的第一件大事是恢复与东吴的外交关系。刘备死后,东吴一方面继续向魏称臣,一方面尚未拿定主意怎样对蜀,仍陈大军于蜀的边境。诸葛亮派尚书邓芝出使东吴,说服孙权与蜀联合,与魏断绝关系。 当时,南中诸郡在刘备东伐之时,受东吴策动而叛乱,严重威胁蜀汉 *** 。诸葛亮执政后,与东吴恢复邦交,切断了南中的外援。经过两年调养,诸葛亮上书后主,决心平定南中叛乱。建兴三年(225)春,诸葛亮率大军兵分三路征伐南中。在此次战争中,诸葛亮对叛军首领孟获采用攻心战术,七擒七纵,使其心悦诚服。平叛战斗结束后,诸葛亮吸取「众建诸侯分其力」的经验,将南中四郡分为六郡,叛乱中心建宁郡被分得最细,起用大量土著大姓为官吏,达到不留军队、不运粮草,又能治理该地的目的;征调南中「青羌」万余家入蜀,以其青壮组成骑兵五部,号称「飞军」:设立庲降都督,掌管南中军政。该年十二月,诸葛亮率军回到成都。 建兴五年(227)三月,诸葛亮上《出师表》于后主,率军至汉中,准备北伐。他先在汉中练兵约一年,然后北攻。魏南安(治甘肃陇西)、天水、安定(治甘肃济川)三郡当即降蜀。魏明帝亲赴长安督战,以曹真督关右诸军,采用以防守为主的战略。蜀军先扬言要由斜谷道攻取郿县,并使赵云、邓芝率一军据箕谷(今陕西褒城西北)为疑军,诸葛亮率主力西攻祁山。参军马谡领一军为先锋,驻街亭。马谡挥不当,大败于魏军,丢失街亭。蜀军失去前进的据点,只好退回汉中(正史并无「空城计」退司马懿军之说)。诸葛亮挥泪斩马谡,上书自贬三级,以右将军身分行丞相之职。 建兴六年(228)冬,魏军三路攻吴,关中空虚。诸葛亮再次率军北伐。蜀军此次出大散关,围攻陈仓二十余日不下,粮尽而退。建兴七年(229),诸葛亮第三次率军北伐。蜀军西向,取魏武都、阴平二郡而回。诸葛亮复任丞相。 在这一时期,诸葛亮与李严的矛盾为引人关注的焦点。本来,他们两人同受刘备托孤,共为辅臣。直到建兴四年(226),两人关系还比较好,诸葛亮在与孟达的信中环称赞李严。但不久,李严写信给诸葛亮,建议利用掌握朝政大权的便利,像曹操那样进爵封王,接受「九锡」,这样他也能捞到若干好处。诸葛亮对此非常生气,在回信中批评了李严一通。不久,诸葛亮在即将伐魏前,调李严带他所辖的二万军队来镇守汉中。李严却讨价还价,要诸葛亮从益州东部划出五郡设立江州,让他当江州刺史,致使调动未成。诸葛亮以大局为重,也就妥协了;建兴七年,陈震在出使东吴前,专门找诸葛亮汇报李严的巧诈问题,特别谈到李严早年在家乡为官时的一些劣迹,但没引起诸葛亮的足够重视。建兴八年(230),曹军欲三路攻蜀,诸葛亮再次要李严带二万军队到汉中坐镇,李严又讨价还价。诸葛亮即做让步,任命其子为江州都督督军,接替李严调走后的工作,李严这才执行调动命令。建兴九年(231),诸葛亮第四次伐魏,命李严在汉中负责后勤供应,李严未及时筹集到粮草,便写信给诸葛亮说皇上命令退兵。诸葛亮退军后,他又欺骗朝廷说此次退兵是为了诱敌。当诸葛亮回来后,他又故作惊问:「军粮已经够用,为何突然退兵?」于是,诸葛亮在上朝时拿出李严的书信为据,与许多将士一道签名上表,弹劾李严,将他免为庶人,流放到梓潼。 建兴十二年(234)二月,诸葛亮第五次北伐,以大军出斜谷,据五丈原(今陕西岐山县南四十里)。此次出兵,事先与东吴约好同时攻魏。但东吴迟迟不发兵,迄至五月,孙权才派陆逊、诸葛瑾率兵屯江夏、沔口(今湖北汉囗),进攻襄阳,孙权自己则率大军围合肥新城。对此,魏明帝的策略是先挫败东吴。他亲率水军东征,让西守的司马懿坚守不战,让蜀军粮尽自退。但当孙权得知魏主的意图后,认为己方成了主战场,吃了亏,即令全线撤军。在西线。诸葛亮鉴于以往的教训,分兵屯田,打算久驻。这年八月,诸葛亮突患急病,暴卒于前线,时年五十四岁。蜀军全线撤军。诸葛亮在生前留下遗嘱:「葬于汉中定军山,就在山坡中挖一个坟,坟坑可装下棺材便行了。穿平常的衣服,不随葬器物。」 诸葛亮的著述,在《三国志》本传中载有《诸葛氏集目录》,共二十四篇,十万四千一百一十二字。后人所编,以清人张澍辑本《诸葛忠武侯文集》较为完备。 生平与功绩 181年诸葛亮出生于琅琊郡阳都,家世一千石(即俸禄为一千石粮食)。9岁母亲章氏去世。12岁父亲诸葛珪去世。由叔父诸葛玄抚养长大。197年叔父去世,诸葛亮和弟弟诸葛均移居南阳郡。地点在今河南南阳城西卧龙岗;一说在当时可能属于南郡的湖北省襄樊市隆中西。虽从事农业耕种,仍志向远大,自比管仲、乐毅。后与徐庶,崔州平、孟公威、石广元等交好俱游学,曾求学于司马徽、庞德公等当时名士,并娶名士黄承彦之女为妻。 207年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对刘备陈说三分天下之计,即著名的「隆中对」,旋即出山辅助刘备。后来罗贯中将这一事实加以艺术描写,遂成为儒家传统社会君臣相得的典范。诸葛亮进入刘备阵营后,被派往东吴,负责联吴抗曹,并最终成功促进孙刘联盟建立。使得赤壁之战中,刘备协助孙权大败曹操军,从此奠定了三国鼎立格局。赤壁之战后,协助刘备平定荆南。后刘备入蜀,诸葛亮坐镇荆州。但庞统的身亡使得刘备调诸葛亮入蜀,改命关羽负责荆州防务。 诸葛亮在川期间,主要依靠从荆州带来的旧属,同时注意笼络原来刘璋部下和益州豪强大族。对出身贫寒而有才干的士人,也大力拔擢,被称赞为能尽时人之器用。他法令严明,赏罚必信,推行屯田政策,改善民族关系。221年刘备称帝,建立蜀汉,诸葛亮受任丞相、录尚书事。223年(章武三年),刘备病笃,临终托孤于诸葛亮。刘禅继位,他以丞相辅政,又领益州牧,封武乡侯。对于诸葛亮何时当政有争议。有人认为刘备一直十分看重诸葛亮,一直委以重任。另外有些人认为直到刘备去世,诸葛亮才实权推行自己的主张。 诸葛亮主政后,先重建孙刘联盟,建兴三年(225年)蜀汉南部的南中地区(即今云南、贵州和四川的南部)少数民族在孟获率领发动叛乱。诸葛亮即亲率大军,深入不毛,采取参军马谡建议,以攻心为主,打击为首分子,尽量争取当地上层大姓和民众支持,有的被起用为地方长官。一年多后,这些地区的统治得以稳固,为后来的北伐提供了物力和兵力。 建兴六年(228年)春,诸葛亮率领大军出汉中,开始第一次北伐。参军马谡极受器重,北伐中马谡为先锋,违反节度,为张郃所败,亮流涕处死,并以用人失察自请贬官。建兴十二年(234年)诸葛亮于第五次北伐魏国中病故于五丈原,享年54岁,归葬定军山。 诸葛亮还发明了孔明灯、手推车(木牛流马)和改良连弩,能同时发射十箭。传说中他还于南征时发明了包子以代替祭祀用的人头。 [编辑] 武侯祠 诸葛亮死后由多个地方修建武侯祠纪念武乡侯诸葛亮。全中国目前尚保存九处武侯祠,其中最著名的有四川成都、河南南阳、陕西汉中市勉县、汉中市城固县武侯祠。 他出战时写了一份出师表来给刘禅。 [编辑] 世俗文化中的诸葛亮 由于其本身的智慧和《三国演义》一书的渲染与宣扬,诸葛亮在民间成为智慧的化身。他的隆中对、火烧博望、火烧新野、舌战群儒、草船借箭、借东风、火烧赤壁、三气周瑜、七擒孟获、六出祁山、挥泪斩马谡、空城计……等故事家喻户晓。 现有「事后诸葛亮」一说,意思是事后聪明;「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形容集体智慧的伟大。 注:「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可能是「三个臭裨将,顶个诸葛亮」的讹传,参见谐音讹传成俗语。 [编辑] 诸葛亮的扮演者 在各种地方戏剧中不计其数的人扮演过诸葛亮。其中比较著名的有: 京剧老生马连良 李法增在电视连续剧《诸葛亮》中扮演诸葛亮。 唐国强在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中扮演诸葛亮。 [编辑] 著作 西晋陈寿撰《诸葛亮集》二十四篇,十万四千多字。 明王士骐撰《武侯全书》 清张澍撰《诸葛忠武侯文集》 《隆中对》 《悼周瑜》(亮本传及瑜本传未见,唯演义有载,恐非亮作,当为罗贯中之艺术添加) 《前出师表》 《后出师表》(《后出师表》疑为后人伪作,陶元珍所著魏晋史丛考的第一篇《世传诸葛亮后出师表辨证》(全文)加以考证。) 《诫子书》 《诫外甥书》 《将苑》(又名《心书》,多数学者认为非诸葛亮所作,多为后人托诸葛之名而作) 《马前课》(绝非诸葛亮著作) 《便宜十六策》 [编辑] 后人评价 陈寿在《三国志·诸葛亮传》的后面称他「科教严明,赏罚必信,无恶不惩,无善不显,至于吏不容奸,人怀自厉,道不拾遗,强不侵弱,风化肃然也。」 尚驰《诸葛武侯庙碑铭序》所说「至令官书庙食,成不刊之典,一山之内,每有风行草动,状带威神,若岁大旱,邦人祷之,能为云为雨,是谓存与没人皆福利,生死古今一也。死而不朽,反贵于生。」[《唐文粹》] 吕温《诸葛武侯庙记》说,诸葛亮「大勋未集,天夺其魄。至诚无忘,炳在日月,烈气不散。长为雷雨。」[《唐文粹》] 唐朝著名诗人杜甫曾作名为《蜀相》的七言律诗表达了其景仰之情,诗曰: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成都武侯祠诸葛亮殿悬挂的攻心联,为清朝赵藩所作,此联曾引起等重视。 位于成都武侯祠的诸葛亮殿。 能攻心则反侧自消,从古知兵非好战; 不审势即宽严皆误,后来治蜀要深思。 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中批古本三国志通俗演义中的诸葛亮:状多智而近妖。 [编辑] 配偶、子女及后裔 [编辑] 配偶 根据《三国志》引《襄阳记》的记载,诸葛亮的妻子是名士黄承彦的女儿黄氏。黄承彦知道诸葛亮在考虑娶亲,就对他说:「我听说你正在挑选老婆。我有一位相貌丑陋的女儿,生得黄头发黑皮肤,但是才能和你相匹配。」结果诸葛亮答应了,马上把黄氏迎娶过来。当时的人把这件事当作笑谈,乡间有句谚语说:「莫作孔明择妇,正得阿承丑女。」 黄氏亦有一名作「黄月英」。 [编辑] 子女 诸葛乔:诸葛亮嗣子,诸葛瑾过继给诸葛亮,字伯松、原字仲慎,官至翊武将军。 诸葛瞻:(西元227年—263年)字思远,17岁时,被后主刘掸招为驸马.历任骑都尉、侍中、尚书 仆射加军师将军等职。西元261年后,与董殿共同执掌蜀汉军政。西元263年,魏将邓艾入蜀,诸葛瞻率军至涪迎战。邓艾在阵前写信诱他投降,诸葛瞻怒斩来使。在绵竹与魏军决战时,由于寡不敌众,与其子诸葛尚一同壮烈战死。 诸葛怀:诸葛亮幼子,晋太傅王览建议朝廷,召录汉代名臣之后裔到京城任职,惟诸葛怀未至。经查访得知,原打算给诸葛怀封爵,他推辞说生活可以自给,无才干补闰,愿终老于家。晋帝同意了他的请求。 诸葛果:诸葛果,诸葛亮的女儿。成都西南有朝真观,即乘烟观。古老相传诸葛果在这里修行和成仙升天。 诸葛亮流传有〈诫子书〉:「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薄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编辑] 后裔 根据古代史料,有关诸葛亮后裔三代之后裔孙下落均无记载。1992年,浙江兰溪诸葛村发现《高隆诸葛氏族宗谱》,据此记载,自宋代以来诸葛亮后裔一直生活在浙江兰溪一带。 现在诸葛亮的后裔主要聚居在建德、兰溪、龙游三市县相邻的50公里范围内的11个村镇中,那里有诸葛亮的后裔八千余人,多是诸葛亮的第49代和第50代孙。 诸葛亮后裔聚居浙江是从其第14代孙诸葛利任五代时寿昌县县令开始的。五代时的寿昌即今浙江建德。诸葛利生子诸葛青,诸葛青的长子诸葛承阴的后代于南宋时迁到泉麓村。泉麓村现属兰溪市,现该村有109户569人,其中450人是诸葛氏后裔。诸葛青之次子诸葛承枯的后代从寿昌迁到石鼓坂脚,石鼓坂脚即今浙江省建德县李家镇石鼓村,现那里有诸葛后裔292人。诸葛青之四子诸葛承突的后代从寿昌迁到浙江省龙游县华龙村定居,目前这里有诸葛后裔49户230人。诸葛青的三子诸葛承载的后代于南宋时迁居到浙江高隆定居,高隆之名,取诸葛亮高卧隆中之意。高隆即今兰溪市诸葛镇。诸葛后代散居在高隆周围的7个村落生息繁衍,到了明朝人们便开始称高隆为诸葛镇了,这个称呼一直叫到现在。现在的诸葛镇有诸葛后裔2500人,是诸葛后裔最集中的地方,现已成为诸葛后裔的活动中心。 诸葛镇保存有始建于明代的诸葛大公堂和丞相祠堂。在大公堂内的宝楼上珍藏着 《诸葛氏宗谱》,这本宗谱共修过15次,第一次在南宋初年,最后一次在1947年,当时的 *** 元老陈果夫为这部宗谱的最后修订写了序。诸葛亮前身
诸葛亮(181—234年),三国时杰出家、战略家、散文家、外交家。字孔明,号卧龙。诸葛亮于汉灵帝光和四年(181年)出生于琅邪阳都的一个官吏之家。诸葛氏是琅邪的望族,先祖诸葛丰曾在西汉元帝时做过司隶校尉.诸葛亮年轻时在“躬耕于南阳”,(建安12年20726岁)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对刘备陈说三分天下之计,(见诸葛亮《出师表》),与刘备作了一部著名的战略规划,《隆中对》帮助了刘备确定三分天下的格局。在之后,诸葛亮出使东吴,形成孙刘联盟。这是他出山以来第一件杰出的一仗。建安16年21130岁诸葛亮与关羽、张飞、赵云镇守荆州。蜀建兴元年22342岁刘备白帝城托孤诸葛亮。在这段时间,刘备在没有用过诸葛亮。蜀建兴12年23453岁(享年54岁)诸葛亮于再次北伐中病故于五丈原。同时蜀国北伐失败。另外《三国演义》只是小说,它是艺术,而不是历史。在罗贯中笔下为了主要突出了突出诸葛亮的才华编撰了草船借箭、借东风、三气周瑜等。诸葛亮的才华主要是、并非军事。想要更加了解诸葛亮,《三国志》与《资治通鉴》有大量记载诸葛亮死于哪个年头?
《三国演义》和《三国志》都没有明确记载。只记载着234年8月,诸葛亮病故于五丈原(诸葛亮塑像宝鸡境内),享年五十四岁。
杨仪等率军还,姜维等遵照诸葛亮遗嘱,秘不发丧,缓缓退军。司马懿率军追击,见蜀汉军帅旗飘扬,孔明羽扇纶巾坐在车里。司马懿怀疑是孔明用计诱敌,赶紧策马收兵,于是有“死诸葛吓走生仲达”之谚。
拓展资料诸葛亮(181年-234年10月8日),字孔明,号卧龙(也作伏龙),徐州琅琊阳都(今山东临沂市沂南县)人,三国时期蜀汉丞相,杰出的家、军事家、外交家、文学家、书法家、发明家。
早年随叔父诸葛玄到荆州,诸葛玄死后,诸葛亮就在南阳隆中隐居。后刘备三顾茅庐请出,辅佐刘备建立蜀汉。
蜀汉建立后,诸葛亮被封为丞相、武乡侯,对内抚百姓,示仪轨,约官职,从权制,开诚心,布公道,对外联吴抗魏,为实现兴复汉室的理想,数次北伐,但因各种不同因素而失败,最后于蜀汉建兴十二年(234年)病逝于五丈原(今陕西宝鸡岐山境内),享年54岁。
刘禅追谥其为忠武侯,后世常以武侯、诸葛武侯尊称诸葛亮。东晋政权因其军事才能特追封他为武兴王。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词条 诸葛亮
诸葛亮病死于哪年?
《三国志》及各种史书上明确记载,诸葛亮病逝五丈原,享年 54岁,这一点毋庸置疑。究竟什么病魔致使孔明早逝,长久以来民间有各种猜测,甚至有一种说法说诸葛亮是被司马懿气死的。现代医学从临床症状和病理学角度,对诸葛亮死因做出了更科学的分析。诸葛亮究竟死于何因?让我们先回忆一下他的病逝前后,在史书中找一些蛛丝马迹吧!出师未捷身先死:诸葛亮逝世前后首先,我们来看诸葛亮是怎么去世的。《三国志》记载得比较简略。公元 234年春季,诸葛亮统军出斜谷,陈兵岐山五丈原,开始了他一生中最后一次北伐。司马懿率大军屯驻渭水南岸一带和他对峙,与此同时,另一支魏军则在渭河以北严阵以待。面对这种互为犄角的态势,诸葛亮找不到好的进攻机会,于是就地屯田。在相持百余日后,“亮疾病,卒于军”。关于诸葛亮去世前后的具体情况,在《资治通鉴》中有较为详细的描述。诸葛亮为了激怒拒不出战的司马懿,派人送去女人的衣服羞辱他,司马懿不为所动,反而向来人打听诸葛亮的日常起居等情况。来人说,诸葛丞相睡得晚、起得早、吃得很少,而且凡是二十以上的军棍处罚,都要亲自过问。司马懿叹曰:“食少事烦,其能久乎!”果然不久诸葛亮就病危了。临死时,后主刘禅派人来问他后事,他交代了两任接班人。刘禅再问第三任时,已经说不出话来了。死后,按照他的生前部署,蜀军从容退军,司马懿追之不及,“死诸葛能走生仲达”的谚语从此流传。事后,司马懿巡查蜀军留下的营垒,由衷赞叹孔明“真天下奇才也”!除了对手对孔明即将病死的预测外,有的史书甚至还留下孔明去世时天象异常的记录。东晋史书《晋阳秋》记载:“有星赤而芒角,自东北西南流,投于亮营,三投再还,往大还小,俄而亮卒。”意思是说,有一颗星显现出红色的光芒,从东北向西南方向落下,投落在诸葛亮营地附近,落下来又反弹上去,来回三次,落下来时形状较大,反弹上去时形状较小,最终落于地下,不久诸葛亮便去世了。这段记载生动地描绘了诸葛亮将星陨落时的情景。在今天五丈原诸葛亮庙的落星亭内,放置着一颗传为诸葛亮逝世时从天上陨落的将星——落星石。据当地百姓讲,这颗将星当年就落在五丈原南端的诸葛亮中军帐——豁落城,豁落城下的“落星湾”“落星坡”“落星乡”等地名,都是根据这块奇异的石头得来的。如果说,人的死能感天动地的话,诸葛孔明,真正能算一个!千载谁堪伯仲间:孔明非仲达气死以上各类史书关于孔明去世的过程互为补遗,都言明诸葛亮病逝于五丈原军中,倒是另一部史书《魏书》举出了孔明之死的另一个版本。“亮粮尽势穷,忧恚呕血,一夕烧营遁走,入谷,道发病卒。”意思是说,诸葛亮与魏国大军相峙百日后,粮草用完,无计可施,又气又恨,乃至吐血不绝,被迫烧营撤军,终于在秦岭谷地的逃亡路上发病身亡。此说认为孔明病死于逃亡路上,而且指出了死因——气病所致。谁气死了他?若有所指。《三国志》注解者裴松之认为,这种说法实际上是敌国传闻,不足为信,因为《魏书》的作者王沈是魏国大臣,此人曾向司马昭告密而害了魏主曹髦,是个善于见风使舵、极力向司马家族靠拢的人,他编写的这段史料,显然有贬毁诸葛亮、阿谀司马懿之嫌。裴松之进一步质疑孔明呕血之说,“夫以孔明之略,岂为仲达呕血乎 ?”以孔明的胸襟韬略,怎么会被司马懿气得呕血?至于王沈说孔明入谷而卒,裴松之认为,是因为蜀人为了避免泄露军情,入秦岭谷地后才发丧的。王沈想当然了。《魏书》所载不实,原五丈原诸葛亮博物馆副馆长姚让利也给出了反证。据《晋书·宣帝纪》记载,蜀军退军后,司马懿来到五丈原营地,“观其遗事,获其图书、粮谷甚众”,说明蜀军撤退时,粮草还足够用,怎么会“粮尽势穷”呢?而且,《魏书》成书在前,《晋书》成书在后,《晋书·宣帝纪》又是专门为司马懿立传的,如果《魏书》记载靠谱的话,《晋书》没理由不采用。最重要的是,《魏书》所记的诸葛亮逝世地点与其他正史所记相悖,呕血气病之说更没有其他史书的佐证。可民间长期以来为啥流传着司马懿气死诸葛亮的说法呢?宝鸡三国文化研究者石非给出了回答。他说,主要是长期误导造成的。一是《魏书》误导,但它的影响相对要小;还有就是《三国演义》,《三国演义》本来是拔高诸葛亮的,但实际上也抬高了他的对手司马懿,孔明的真正劲敌曹真被写成草包,司马懿自始至终都保持着高出镜率,读者被潜移默化地影响,误认为:司马懿才是孔明的唯一对手。而且《三国演义》还有一个误导,就是几次北伐途中,数次昏倒呕血。你看:孔明听赵云死了,昏倒;听张苞死了,吐血;关兴死,昏倒;闻报孙权配合进攻曹魏大败,吐血。身为三军统帅,内心竟如此脆弱如玻璃,面对其一生的对手,被拖垮气病似乎也是顺理成章的。让我们来看真实的历史吧!历史上,诸葛亮五次北伐,一次防守,和司马懿角逐的只有最后两次,前面四次,他的对手都是魏国统帅曹真,司马懿那时候还是跑龙套的,只是由于曹真病死,司马懿才有了上场领衔的机会。《资治通鉴》记载,两人第一次正面交锋,是司马懿在陇右卤城主动进攻孔明,结果魏军大败,被斩杀三千人。吃一堑长一智,司马懿从此对孔明就采取一个“守”字,以守御敌,拼粮食、拼人口、拼国力、拼东道主之利,这正是司马懿成功的防守策略。聪明的诸葛亮怎能不明白自己的软肋?所以,孔明之败,不是他本人的失败,而是蜀汉国力的失败;仲达之胜,也并非他真正战胜了孔明,而是魏国要远远强大于蜀国。我们今人尚且明白这个道理,身为当局者的孔明岂能不心知肚明?当一个人看透了一切,仍然要“明知不可为而为之”时,他的病,绝不是简单地为某个对手所得!两朝开济老臣心:病灶或早已种下诸葛亮是积劳成疾,历史文献之中多有提示。诸葛亮自己在《前出师表》中说:“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在《后出师表》中说:“以先帝之明,量臣之才,固知臣伐贼,才弱敌强也。然不伐贼,王业亦亡。惟坐而待亡,孰与伐之?是故托臣而弗疑也。臣受命之日,寝不安席,食不甘味;思惟北征。宜先入南。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并日而食;臣非不自惜也,顾王业不可偏安于蜀都,故冒危难以奉先帝之遗意也。”受命,指公元 223年刘备白帝城托孤,从那时起,诸葛亮每晚都没睡过好觉,思虑很多,连吃饭都不知道是啥滋味。为啥?因为自己知道才能有限,而敌人又太强大。但既然受托付,千斤重担还得挑起来。所以急急深入南方不毛之地征伐,两天才吃一顿饭,为的是能为北伐争取时间,自己的身体就顾不上了。又如《三国志》说诸葛亮“及备殂殁,嗣子幼弱,事无巨细,亮皆专之。立法施度,整理戎旅,工械技巧,物究其极,科教严明,赏罚必信,无恶不惩,无善不显”。陈寿在评诸葛亮时说:“诸葛亮之为相国也,抚百姓,示仪轨,约官职,从权制,开诚心,布公道;尽忠益时者虽仇必赏,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服罪输情者虽重必释,游辞巧饰者虽轻必戮;善无微而不赏,恶无纤而不贬;庶事精炼,物理其本,循名责实,虚伪不齿;终于邦域之内,咸畏而爱之,刑政虽峻而无怨者,以其用心平而劝戒明也。可谓识治之良才,管、萧之亚匹矣。”从上面的材料,我们可以看出诸葛亮的劳累,真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诸葛亮以忠君扶蜀为先,把自身的健康放在一边。为了一统天下,诸葛亮常常要深谋远虑,运筹帷幄,这是件劳神的事。他还习惯于晚睡早起,一生谨慎小心,军中事无巨细,都要亲自过问。这种身心劳累的负担,年轻时还能应付,一旦过了中年,就会很快显出衰老的征象。民间普遍说,他和秦始皇一样,都是累死的。不过秦始皇每天固定批阅六十斤的竹简,事必躬亲的诸葛亮其实也少不到哪儿去。过劳死,的确是这样!此情可待成追忆:后人跨时空诊断诸葛亮的生命终于宝鸡,宝鸡的一些医者对他的死因做出了各种分析:癌症说——宝鸡红旗路中医门诊部医师张东海判断:“现代医学证明,过度劳累、忧郁悲伤,是一种强烈的促癌剂。它使人体免疫功能大为降低,为恶性肿瘤的发生大开方便之门。诸葛亮有没有从肝硬化恶变为肝癌的可能?中医讲究望闻问切,现在不可能对古人实施,所以我这仅仅是一种推理和猜测。”疟疾说——宝鸡市中医医院医师张云忠从病虫感染角度认为,诸葛亮得的可能是疟疾,因为当时气候炎热,蚊蝇滋生,是传染病的高发季节,在当时的条件与环境下,诸葛亮被携带疟原虫的蚊子叮咬而感染上疟疾的可能性是存在的。可为啥其他人没事呢?张云忠说,孔明后期身体的抵抗力和免疫力都太弱了!失眠引起的脏器衰竭说——今年 88岁的凤翔老中医张志斌提出了新的观点。他认为,不论诸葛亮患的是何种疾病,都不是害死他的致命元凶,真正的凶手应该是更年期综合征引起的失眠。失眠能要人的命?他进一步解释,严重失眠可引起人体的内分泌系统紊乱和免疫系统抗病能力下降,并进一步导致种种疾病发生。严重失眠还会引起血中胆固醇含量增高,使得机体脏器患病几率增加。诸葛亮的失眠症状比较严重,在两军对垒和苦战不下的情况下,其承受的精神压力可想而知。三个月的严重失眠足可以摧毁诸葛亮的意志,一旦被病毒和细菌感染,便会迅速导致病情恶化,最终逝世于五丈原。